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

【摘要】小学生行为习惯不良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主要在于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缺乏家校的紧密合作。因此,要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指导训练,强化成年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家校合作;榜样示范

西方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则谚语的寓意是:良好习惯是人生之财富,是通向成功之桥梁,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道德银行的资本,一生都都可以享用其利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不容忽视。而当下的现实是,在很多小学生身上存在着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采取具体的对策来解决它。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多维表现

1、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学校表现

校学生在学校里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自己的学习用品保管不好,刚发的新书和刚用的作业本与练习本,经常出现撕毁涂抹等现象;应该携带的作业和学习用具经常遗忘;上课听讲不够专注,东张西望,摆弄物品,随意说话;作业和练习做得不细心,马虎,抄写错误的或计算错误等;在教室和走廊等场所大声喧哗疯闹;课间游戏时脏话多,不注意安全,随手乱扔杂物等。

2、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家庭表现

多数学生在家里不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性格任性,经常和父母顶嘴;节假日里看电视上网等无节制;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多数低年级学生在起床、洗漱、吃饭等方面需要父母督促和帮忙;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家庭作业不能够及时完成,经常需要父母督促等。

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社会表现

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还比较懂事理,一旦离开学校,离开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其行为习惯表现则令人担忧,诸如,交通规则意识淡薄,闯红灯,过马路不走人行道;公共秩序意识淡薄,乘公共汽车,去商场购物,参观旅游等没有排

队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在公交车内,在商场,广场,饭店等公共场所喧哗嬉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上下学或参观旅游过程中随手乱扔杂物,随手摘花折枝,随意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疯闹,甚至有意毁坏公物等。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学校和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的背离

我国中小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德育,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希望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广大家长虽然懂得孩子的德育和行为习惯教育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因为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孩子能否上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所以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孩子成绩,只要成绩提高了,其他方面都可以忽略。长此以往,忽视孩子习惯的养成。这种家校教育价值的背离直接影响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密切合作

学校每个学年度和每个学期都要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然而这一切几乎都没有家长的直接参与,广大家长不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不清楚学校的工作重点。学校老师不清楚孩子离开校园以后的表现,家长也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状况。学校的教育要求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监督和支持,家长有时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双方缺乏机密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教育和培养的实效性差。

3、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口头要求,缺乏具体的行为训练

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在对孩子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主要问题是口头说教过多,缺少实际训练,导致孩子认知和行为的分离。例如,孩子知道应该孝敬父母,但是遇到好吃的还是自己先吃;知道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但是过马路还是不走人行横道或闯红灯;知道应该讲究文明礼貌,但还是说脏话;知道应该保护环境,但是还是随手乱扔杂物。

4、部分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综合素质不高,对孩子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理和模仿能力,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处于发展之中,有时不具有正确的行为选择能力,特别容易受到成人的坏习惯的的影响和污染。这样,一部分成年人的诸多不良行为习惯被孩子模仿合承袭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习惯。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母、教师等成年人对孩子品德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

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1、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对受教育者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重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在日常的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使习惯培养成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这样就会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2、加强家校合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和影响着儿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教师占首要地位。由此可见,父母和教师对一个小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来自模仿和训练。在学校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确定训练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要加强指导和训练。同时,注重家长的培训和提高,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学校更具体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相互统一教育标准,统一教育要求,加强合作,就能够切实获得成效。

3、注重细节强化训练

习惯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不是简单的教育和要求出来的。以往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更多的是提出教育要求,反复的提出要求,提出更多的更难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训练,孩子们最后只知道行为的标准,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从孩子生活中的具体小事做起,低起点,细要求,详指导。淡化口头要求,注重指导训练,不听孩子说,只看孩子做,用事实和行为来说话。

4、强化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处于模仿时期的小学生,成年人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人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果说,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半是因为缺乏训练形成的,那么另一半就是因为模仿成年人而形成的。加强老师、父母和社会成年人的行为修养,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良的社会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