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西咸新区内历史遗址多,现状破坏情况较为严重,本次规划利用多种手法对遗址区进行保护利用,在景观上使周边环境与遗址相融合,塑造文化景观轴线,打造旅游线路,协调遗址保护与西咸新区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总体规划,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大遗址

1背景与现状

1.1研究背景

西咸新区内历史遗址多,分布广。其中国家级古遗址11处,古墓葬9处,国家级石窟寺及石刻1处,近现代重要历史史迹2处。

1.2现状分析

1.2.1遗址分布情况

主帝陵遗址大多位于渭河北岸的二道原(渭河谷的二级阶地)边缘,其中阳陵位于头道原边缘,地势高亢平坦,向南俯视渭河谷和长安城。泾河蜿蜒于北,渭水奔腾于南,两河交汇在原东,形成挟双龙而东向的气势和泾渭分明的独特景观。周边现状用地以农田,村庄为主。都城、皇城遗址除秦咸阳城外,多数位于渭河南岸,延渭河由西向东排列着周丰京遗址、周镐京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建章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形成独特的空间、时间景观序列。

1.2.2现状保护情况

目前,保护区内遗址整体性遭到人为和自然破坏。破坏类型主要有:开裂坍塌、沉陷、冲沟发育、表层流失、片状剥落。

2保护与传承

2.1保护与利用目标

将西咸新区发展成为世界秦汉文化中心,周秦汉文化综合展示区。

2.2保护手法

2.2.1遗址原状恢复工程

首先,对开裂坍塌沉陷、冲沟发育、表层流失、片状剥落的陵墓,通过科学的手段做好修复工作。

其次,对陵墓造成破坏或影响的大型基础设施,强制改线或搬迁。

第三,对影响陵墓的村落,结合城乡一体化,视其影响程度建议部分村庄搬迁。

2.2.2大地景观法

陵园、田、园、渠、路、村落合理结合,通过植树造景形成大地自然风貌。

一方面,起到优化遗址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直”、“曲”结合,陵园、主干道及田园分界线形成规整的九宫格网络,渠、村落曲中取直,与九宫格网络相连,形成完美的秦汉风韵画卷;

第三,植树造景起到引导游客作用,有利于旅游路线打造。

2.3保护原则

“整体保护、系统展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五)遗址保护规划

2.4保护措施

2.4.1总体措施

根据各文物单位的现状、环境和文物价值,在总体层面就主要问题制定保护措施。

逐步提高现有管理水平。根据遗址分布特征,合理规划和逐步完善机构设置,根据各个遗址特征制定相应的日常管理制度,提高和完善管理水平,促进遗址保护。重点整治文物周边环境。

对严重影响风貌、破坏景观完整性、影响文物安全的现有道路、管线等,采取迁移改线的处理方式;对破坏不大的道路、管线等,采取植物造景,遮挡视线的方法减少对风貌的破坏。

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保护区范围内居民点逐步迁出;加强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区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并与保护区协调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景观的影响。

2.4.2工程措施:

倡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土遗址,可以通过人工加固的方法改变土遗址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遗址抵抗风蚀、风化、雨蚀的能力,由于文物具有特殊性,要求增加土体强度、透气度和耐久性同时,还必须保持土遗址的原状,并具有可逆性。

2.4.3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主要内容是保持和恢复西汉帝陵文化区的视线通廊,进行空间整治、道路修建改建,居民搬迁调控等,在景观保护规划中具体体现。

环境治理主要是对文物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人为破坏因素采取整治的综合措施,根据陵园环境现状提出如下措施:

(1)清除可能引起灾害和有损景观的现代建筑物、构筑物及杂物;

(2)制止可能影响文物安全的生产及社会活动;

(3)清除对文物及其环境造成影响的污染源;

(4)为改善文物环境加强绿化措施。

整体环境的改善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综合治理。

3景观规划

3.1汉陵文化景观轴、秦汉大道文化、周秦汉唐都城景观轴的塑造

汉陵文化景观轴:通过对五陵原旅游专用线的调整,重新整合汉陵文化景观轴的旅游资源,通过视线引导,环境整治等手法塑造汉陵文化景观轴。

秦汉大道文化景观轴:秦汉大道可采取设置秦汉文化主体的休憩广场、雕塑小品以及严格控制沿街建筑风貌等手法。

周秦汉唐都城景观轴:通过交通的联系及各遗址周边环境景观的设计,在景观轴上对周秦汉唐不同时期历史风貌形成独特的空间序列。

3.2西汉帝陵保护区景观视线规划

对西汉帝陵保护区的视线引导,利用咸阳原独特的地形因素,通过对头道原,二道原、帝王陵墓的高度以及区内重要交通线的分析,规划景观视线通廊,在开发建设中控制建筑、植被高度,避免由于遮挡造成对帝陵景观带视觉效果的破坏。

4保护区道路规划

4.1保护区综合交通规划

西汉帝陵保护区毗邻空港,所处区位决定其过境交通,现状保护区内已有三条高速通过,秦汉大道作为城市的南北轴线,穿越保护区。西安西三环路从汉长安城与秦阿房宫遗址保护区间穿过。

考虑众多交通要道,保护区内过境交通采取绿化种植,视线遮挡等方式减少对保护区的影响。

保护区采用人车分流的思想规划道路,人行道禁止任何车辆进入。做好相应的道路标志,加强道路管理,营造宜人、宜车的交通环境。

4.2保护区内部交通规划

4.2.1保护区内部交通路线规划

保护区内部交通应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其具体表现为“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省游客的旅途时间,缩短游客的认知距离,使游客产生一种“近了”的感觉,促使旅游动机的产生。“方便、快捷”无疑是对旅游交通提出的要求,而满足这一要求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外部、内部交通的有机结合,提高外部交通的通达性.使内部交通网络形成环网,换乘方便。

4.2.2保护区内部交通方式规划

西汉帝陵保护区内部出行交通体现多样化与人性化,包括外来机动车车行道、观光车车行道、自行车车行道、步行道四种交通。

5保护区利用规划

运用大地景观设计手法,以“绿化”的形式引导展示陵园关系,使各遗址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整理各帝陵与陪葬墓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对应的绿化单元,形成相对较小范围内陵墓间“局部的完整”。

规划设计相关陵园项目,与旅游结合,打造展示区,包括遗址本体展示、遗址公园展示、遗址博物馆展示、遗址文化交流等。

5.1交通旅游路线组织

规划陵园保护的同时,适当开发利用,与旅游结合,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5.2 规划分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