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和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我向来不喜欢读文言文,即便是晚清时候已经接近白话文的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也不愿读,所以哪怕这本《曾国藩家书》曾多次出现在各大网站的推荐必读榜单上,我也始终没有提起对它的兴趣,如果不是这次作业要求,我想我会因为个人喜好而错过这些通过平常的家书、简洁的话语而讲出不少极富智慧的为人处世准则的箴言。
曾国藩的家书不只是普通的日常书信,而是用书信形式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至亲,也传递给百年后翻看这些书信的后世之人。
《曾国藩家书》记述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长达三十年的从政从军生涯,近一千五百封,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家庭生计,大到对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写照,在平淡的家常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一生强调读书立志,倡导经世致用。
他首倡洋务,顺应世界潮流,同一众有识之士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他知人善任,教子有方,留下传世家书与为政箴言,引起后人的重视与追寻。
曾国藩所写的信中就曾说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他认为读书治学的目的应该在于进德和修业。
进德指的是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
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
他之所以说“只有进德、修业靠得住”,是因为他认为功名富贵是不能强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
而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则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报。
即所谓的成事在天但谋事在人。
曾国藩反复告诫家人要多读书,同时也提出了读书的方法,“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6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6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1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2在这部《曾国藩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
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
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
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
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前线,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3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读完了这本以史实为材,又带一些小说特质的曾国藩传,感触很多。
曾公是一位让后人尊敬的伟人。
第一,曾公的识人,培养人的能力。
个人感觉跟早年其担任刑部侍郎有关,通过察言观色,从言谈举止的细节把握一个人,培养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强大的自律能力。
感觉他的这种自律甚至达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记日记,身居高位依旧简朴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对诗歌字体的磨炼,名声显赫而对妻子始终如一,佩服。
第三,曾公对后人的教育堪称典范。
首先他因材施教,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后代,那个年代,拥有开放的心态,让后代学习英语,算学。
另外,传于后世的曾国藩家书,看出曾公对家庭的重视。
家国事业是要并重的。
第四,曾公对家国的忠诚。
在本书末尾,唐老师借由山人道士之口,委婉表达了曾公愚忠。
的确,个人也感觉曾公若能揭竿而起推翻清王朝,历史又会是怎样。
但我感觉曾公属于封建时代的人,其思想有其局限性,倘若真推翻清王朝,他会建立一个怎样的王朝,况且,假若其真这么做了,历史上还会是现在的曾公吗?第五,曾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
一个科举出身,官职一品的封建社会大官,能够早早洞悉科举的弊病,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推进洋务运动,这胸襟与格局让人钦佩。
还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有些东西只有走过才能更好的体会。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32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
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
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
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
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
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
“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
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
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
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
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
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
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
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
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
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1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2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3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3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36篇),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
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2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29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
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但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
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
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处。
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非常虔诚。
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
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
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
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
他认为自己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曾国藩家书二则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曾国藩家书二则读后感【篇一】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
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
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行评析,内容比较全面且深刻。
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
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
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
那时候,对工作与生活的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工作的第二年。
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对工作浅显的思考和感悟。
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
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
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
为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
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高二
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
家书》也影响深远。其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
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
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大多数官
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
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
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族崛起自有
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开篇指出“立志”,人贵有志。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志”呢?司马
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
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
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
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立志当致力报效于国家,贡献于
社会,在其间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有识有恒”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
他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
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
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
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
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
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
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业贵于精”,他信中反复告诫弟子们“兼营并鹜,一无所得”,他
指出艺多不养身,掘井多而无泉饮,不专之咎也。而他自己就是“穷
经比专一经,不可泛鹜”。“日积月累,如愚公移山,终久心有豁然贯
通之侯,愈欲速则愈锢蔽矣”如此高标准要求,曾家英才辈出的奥秘
可知一二。
“安分修己”,他信中反复教导“恃才傲人,萎靡不振,潦草轻薄”
实乃人生大忌,讲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推崇“笃实刚毅”,一个
有作为的人,无不是高度自律的人。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
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
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
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
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勤于劳
动,生活自理,礼让谦恭,明白人与人的关系,明白自己的身份,应
该尽什么义务。“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
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国藩也可以算是首屈
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否则让自己举步维艰;同
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
儿逼到悬崖边上。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一个人超脱于
周身环境太难了,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世很多人身陷囹圄
了,却抱怨是周遭的朋友推他走上了这条路,悔之晚矣。曾国藩在识
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
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
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
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
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
看也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持盈保泰”“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
仍假手于人以概之??待他人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不待天之来
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莫不外清,慎,
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
尤为明浅”(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概者,平量者也。”引申
为削平或刮平。)“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
不得个骄字。”还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达
官贵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
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
财、中饱私囊的郑筱萸、文强等社会主义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
照。
打开此书,喧闹中求得一份宁静,纷繁中和心灵作出一次对话。
感触最深的就是立志守恒,道德修养、为人处事这几方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
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
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