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篇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论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摘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xx)07-0193-02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自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对此,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做过总结。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处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处于科举。”这一总结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实际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一般的的说,古代社会发展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但是选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对社会制度的演变,王朝的兴废也有重大的影响。历代选官制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多种选官途径,但是每一历史时期,总有一两种选官途径处于主导地位,它们对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是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代表形式。大家知道,历史上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明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篇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启示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三代至明清,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每一次选官制度的改革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研究总结从中汲取启示。

关键词:古代选官制度历史教训

选官制度是古代的选人用人制度,对于国家或政权正常运行是重要的支撑。中兴以人才为本,“得人者昌,失贤者亡”故历代对官吏的选拔考核极为重视。从我国的历史变迁看,在不同的时期对选用官吏的原则和方式进行了许多探索和

实践。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自有国家始,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概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实行世卿世禄制,又名世官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官位继承制度就完全建立。

春秋战国是“大争之世”,战乱频繁,各诸侯国都在“辟土地,莅中国而抚四夷”,选任官吏的重点转向了“战功”。世族政治逐渐形成了以“军功授官爵”与“以客出仕”相互辅助的选官办法。

汉朝出现了较长的安定时期。统治者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度。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其察举的科目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等,包括道德品行、文化修养、办事才能等诸多方面,而非全靠家世。

东汉末年,门阀兴起,社会动荡不安,“察举”名存实亡,魏文帝在公元220年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各郡县推荐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的士人按才能分为九等,政府选官时按等使用。

隋唐之后,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兴起,九品正中制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科举制是以公开竞争,分科考试和择优录用人才为主要特征的选官制度。它萌芽于南北朝后期,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两宋时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以及宋之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都无一例外地延用了科举制

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分析

在世卿世禄制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突出体现了王权和族权高度统一的制度结构。与王朝最高统治者血缘的近疏决定了官爵的大小和等级,王公贵族凭借血统和宗法,子孙世袭官爵。这一官爵世袭罔替的局面在诸侯割据的战国时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诸侯国为了称雄称霸,纷纷打破身份界限,吸纳血缘和本国之外的人才以图强国富民。

军功制是平民步入原始贵族的普遍途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形态下,军事的成败决定着政权的归宿。可以说,我国古代原始贵族都是因军功入仕的。因功入仕是一个恒定的公正的法则,所以一直被延续至今,只是“功”的外延扩

大了而已。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由地方长官和专管荐官的中

正负责评定和推荐,起初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扩大了识人视野,涌现了一大批才识之士。九品中正制以严密的制度规范努力避免长官意志、任人唯亲等弊端,设立负责考试的专门机构和负责中第者官职任用的专门机构,并将选官权利从地方收归中央政权,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选拔与政权意志的统一。但是由于地方长官和中正大都是贵族出身,加之地方豪族的干涉,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贵族的特权,名义上从家世和德才两个方面评判一个人,但实际上家世成了唯一的标准。直至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由此而选拔出来的高级官吏不仅自身能力低下,而且又出现了恩不能加、威不可施的僵化政局,实际上成了准世袭制。

隋唐之际科举制创立,一是改变了前代选官制度中权力下移之弊端,适应中央集权需要,把官吏选拔彻底收归中央。所以唐太宗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之说。二是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的途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吸引了莘莘学子

的毕生精力,使之“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三是将教育制

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从文化层次上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四是促进了文学特别是唐诗的繁荣。但随着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高度发展,明清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尤其是内容空虚、形成呆板的八股文,牢牢主宰着当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