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叙事批判性和西方文学的思想哲理性
文学理论第六章ppt课件

审美情韵层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历史内容层
陈忠实 史诗般的《白鹿原》
哲学意味层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章学诚:《文史通义》
多意性
毕加索:《格尔尼卡》
文学象征的分类
❖ 寓言式象征 ❖ 符号式象征
寓言式象征 海明威:《老人与海》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
• 符号式象征 鲁迅:《狂人日记》
二、文学意境
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
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 的审美想象空间。
通感
大珠小珠落玉盘
晨钟云外湿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特征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 地自然之象也。
章学诚:《章氏遗书•文史通义》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三只眼,长颈子,就 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 二三尺而已。
18世纪以前,西方处于类型化阶段,人物 性格是单色调。
19世纪, “圆形人物” 阶段。
“扁平人物”……就是按 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 而被创造出来。如果这些 人物再增多一个因素,我 们开始画的弧线即趋于圆 形。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黑格尔:“一个艺术家的地位
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 心情和灵魂的深度。”
中西方文学中人文精神的起源、内涵与精神体现的差异性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中西方文学中人文精神的起源、内涵与精神体现的差异性分析武鑫山 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基金项目: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外语研究专项”课题,编号:WYZX2017-01。
摘 要:人文精神是中西方文学的重要表现内容,本文主要对中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起源进行探讨,着重比较分析中西方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差异性,达到关注思考人本身,体现文学中的人文性差异,达到有效展示自我目标。
关键词:人文精神;中西方文学;内涵分析作者简介:武鑫山(1967-),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155-01中西方文学描绘的人文精神是共同的文学现象,中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描绘都来自由和自我人格的塑造。
由于中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原因,决定了在中西方文学关注和思考人时展示出较大的人文性差异。
1.中西方文学人文精神起源与内涵的比较1.1人文精神的起源比较西方文学人文精神起源来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古希腊时期文学作品的部分章节中已有有关生命意义与人性的描写,这种自由理念与人文精神在文艺复杂时期被进一步放大,并且引发作家群体对人性、自然、宇宙等命题的充分思考。
神是人自己的思想在古希腊文学作品中有充分的展示,古希腊有关人的行为模式的思考在文学作品中有较强展示,常常用隐喻原始欲望的内容,这也充分的体现西方文学的人本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来自于五四时期,随着人们对封建思想认识的觉醒,基于新民主主义发起的文学运动使得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更好地体现出西方现代文化意识,在文化与教育领域向传统进一步发起了挑战。
基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更好地在文学创作中关注了人的精神层面,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我国文学人文精神的起源,五四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人文精神的起源,标志着我国文学创作日益向着满足大众需要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艺理论和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艺理论和评论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艺传统,其中涵盖了许多经典的文艺理论和评论。
这些理论和评论不仅构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化创新和创作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艺的目的和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艺的目的被视作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教化功能。
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过“文章合国风俗,合时制宜,以昭百姓之利”。
他认为文学应该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因此在作品中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反映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同时也要借鉴国内外文学的经验,吸纳新的元素和形式,以期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
另外,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提出了“声势之美、括约之雅”的文艺理论。
他认为,声势之美指的是言语的声音和节奏,而括约之雅则强调了文章的精炼和简练。
跨越了千年的唐代文学家李商隐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他所强调的是音韵之美和形象之美。
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艺的创作要素和审美规范的思考和讨论。
二、文学的分类和形式中国传统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期的文学主要以诗歌和赋为主,随后又逐渐发展出了小说和戏曲。
其中,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字的运用和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
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强调诗歌最为重要的是表达人的感情和社会状况,诗歌的形式只是为了表达感情服务的。
在小说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名著堪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些小说不仅极富创意和想象力,而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美学观点。
例如,《红楼梦》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宝玉、黛玉、晴雯等角色的塑造和刻画,构筑起一个复杂而又细腻的女性形象,他通过文学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性、爱情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三、文艺批评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艺批评也有着长久的历史,并涌现出了一批理论和大师。
例如,唐代文学家刘勰所撰写的《文心雕龙》就是一部关于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著作。
读书分享交流会《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

特点:杂文具有自由、精悍 、深刻的特点,能够迅速反 映社会热点,表达作者的观 点和态度。
02
现代杂文的发展历程
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杂文
晚清时期
杂文开始萌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文章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量具有批判精神的时评文章。
民国时期
杂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杂文作家,如鲁迅、刘 半农等。
批判精神
当代杂文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 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 启发性。
影响力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杂文的影响力 也在不断提升,成为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和表达思想的重 要渠道之一。
03
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01
02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杂文
社会主义初期
杂文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强调思想性和政治性,文章形式以评论和随笔为主 ,内容多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后
杂文逐渐恢复多元化和自由化,文章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内容涉及社会、文 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杂文作家。
当代杂文的发展现状
多元化发展
当代杂文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文章形式和内容都 非常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等各个方面。
对未来杂文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强化人文关怀
未来的杂文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内 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加强对人类价值和意义的探 索与思考。
拓展题材范围
未来的杂文可以进一步拓展题材范围,不仅关注 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也可以涉及科技、文化、 艺术等各个领域,丰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简述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简述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启现代性叙事: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开始转变中国小说的传统形态,师法西方与日本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描写技巧等,向域外小说靠拢。
这种现代性叙事方式的开启,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反映社会变革:晚清文学的作品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矛盾。
例如,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等作品,对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背景和社会环境。
3.推动白话文运动:晚清时期,白话文运动开始兴起,这种新的语言形式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晚清文学的作品开始采用白话文进行创作,这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基础。
4.启发民智,推动思想启蒙:晚清文学通过作品传递新思想、新观念,启发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这种思想启蒙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推动力。
综上所述,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叙事,反映了社会变革和矛盾,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并启发民智,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推动力。
纵览中国文学史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

2
《楚辞》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 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奠定了中国古代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3
屈原的作品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和崇高 理想,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诸子百家与理性主义思潮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诸子百家的学说各成一家之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理性主义思潮是重要的一方面。
进一步推动了汉赋的发展,以宫殿、园囿、田猎为内容题材,以维护国 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既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声威, 又对最高统治者有所讽谏。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
模拟司马相如,但更注重讽谏,对帝王奢侈行为进行了更直接的批评。
史记与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史记》
创立了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 心,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来 展现历史进程,具有极高的文学
02
南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有《敕 勒歌》、《木兰诗》等,这些 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质朴的语 言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03
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包括:情感 真挚、语言生动、意境优美、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对后世 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05
CATALOGUE
唐宋时期文学思潮
唐诗宋词与抒情言志之风
对景描写与借景抒情
唐诗宋词中大量运用对景描写手法,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自然景 物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
象征手法与意象表达
诗人词家还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特定意象的描绘来表达内心情 感,如柳永《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即表达了离愁别绪 。
情感真挚与语言优美
唐诗宋词注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既能够生动传达作者的内心 世界,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现当代文学思潮

注重个体表达
现当代文学更加注重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关注个体的感受和体验。例如,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强调对 个体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现,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同时,现代主义文学 也关注人类在面对现代社会时的孤独和迷茫。
跨学科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跨越不同学科领域,将文学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进 行创作。
03
现当代文学主要特点
反映时代特征
当代文学思潮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变革和人类命运。例如,后现代主义文学 思潮强调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认为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机械化的现象严 重。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关注人类在科技、信息快速发展时代的困境和挑战 。
形式自由
浪漫主义文学在形式上较为自由,不受传统叙事手法的限制,常常 采用自由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手法。
现代主义文学
01
02
03
反传统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传统叙 事方式和表现手法,强调 创新和实验性,追求新的 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内心独白
现代主义文学常常采用内 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 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来展现 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现代历史的传承
对现代历史的传承也是现当代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传承使现当代作 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刻的思想基础 。
02
现当代文学主要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
写实性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生活 进行客观、准确的描绘,通过 细节的描写来展现社会现象和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的叙事批判性和西方文学的思想哲理性
——对比方鸿渐和莫尔索的人物形象
2010211600 文学院语言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2班 曹文倩
摘要:《围城》和《局外人》均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主人公方鸿渐和莫尔索都是受
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形象,两人都生存在荒诞的世界中,也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荒诞本质,都
有着深刻的悲剧命运。但是一个永远挣扎在围城内,一个却在局外冷眼旁观,一个被世界的
荒诞推着行走,一个却游离在世界的荒诞之外。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方鸿渐和莫尔索的人物形
象,揭示中国文学侧重完整叙事进而批判现实,西方文学侧重哲学思辨进而深刻揭露的不同
文学特质,探讨莫尔索荒诞形象的更深刻性。
关键词:荒诞;方鸿渐;莫尔索
方鸿渐和莫尔索是钱钟书和加缪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他们是两位
作者在战争之中洞察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人与社会之间的完全隔离后创作
出来的。因此,两个人物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但是两位作者管窥的角度和侧重
是不同的,所以两个人物又存在着各自区别于对方的个性。
一、荒诞的世界
方鸿渐和莫尔索都身处在荒诞的世界中。方鸿渐面对的荒诞世界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首先,他所生存的时代,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
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侵略与反抗、新与旧、土与洋、
内乱与外患交织在一起的畸形社会。在那样一个时代中,买假学位盛行,博士学
位的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
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1]在那样一个时代中,连上海这样的
地方,照例还要请算命先生来支配儿女婚姻,给新添的孙儿起名字,也“把举人
书袋底的积年陈货全掏出来了”[1]。在那样一个时代中,连说话都变得荒诞不羁,
“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也许鼻音学得太过火了,不像美国人,而像伤风
塞鼻子的中国人。”[1]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处处充满着尔虞我诈。鲍
小姐为了打发空虚无聊而和方鸿渐好了一段时间,之后无情抛弃他。苏小姐因为
得不到方鸿渐而散播谣言,破坏方鸿渐和唐小姐的恋情。在三闾大学,我们更是
领教了“小政客”高松年的虚伪,韩学愈不学无术的招摇撞骗,吝啬鬼李梅亭的
假道学,顾尔谦的阿谀奉承,陆子潇的搬弄是非,汪处厚的卑琐,刘东方的阴谋,
这些知识分子学术浅薄、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构成了荒诞世界的一部分。
莫尔索面对的荒诞世界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规则对人有绝对的约束
性,一旦你超越这些规则,就被认为是非正常的人。如父母亲去世后一定要痛哭,
和女朋友结婚时一定要说爱她,一定要热衷于职位的升迁,要交品性好的朋友、
在法庭上要说对自己有利的辩词等等,这些规则约束着每一个人的整个人生,任
何违反这些规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第二,世界的荒诞性集中体现在司法
制度和宗教制度的荒诞性。莫尔索开枪杀了人,可在审判的过程中,检察官所关
心的是他在母亲死后的一些私生活,如莫尔索连母亲年纪大都不知道,竟然在为
母亲守灵时喝咖啡,母亲下葬第二天就去游泳,带女人回家过夜,看滑稽片等,
他们传讯很多证人,皆与杀人无关,而是证明莫尔索对母亲的死漠然置之,从而
得出莫尔索是个没有灵魂、没有人性的人,而且是蓄谋杀人,进而判了莫尔索死
刑。在判死刑后,神父武断地认为每个人都得有宗教信仰,一再要求莫尔索忏悔。
人与世界的荒诞关系通过这两点展露无遗。
二、面对荒诞的命运
方鸿渐和莫尔索面对荒诞的世界,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反抗,但是两者反抗的力
度是不同的。方鸿渐始终被荒诞所摆布,从一个围城跳到另一个围城,他没有跳
出荒诞的范围,他自己也是荒诞世界的组成部分。他的人生追求主要经历了教育、
爱情、事业和家庭四个方面,在教育上,他为了逃避包办婚姻以及满足准岳父和
家庭的愿望出国留学,但是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
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1]最后,迫于父亲和岳父的压力,
弄了一张假文凭回去;在爱情上,他觉得自己并不爱鲍小姐,但是想要她,于是
和她发生了说不清的关系,最后得知自己被玩弄了。对于苏小姐,他深知做情侣
他不中意,力图摆脱她,但是又接受她的种种善意,他明知抗拒不了苏小姐的媚
力,“鸿渐要抵抗这媚力的决心,像出水的鱼,头尾在地上拍动,可是挣扎不起。”
[1]
可有时却不免故意挑逗她,“看见苏小姐搁在沙发边上的手,伸伸手拍她的手
背。”[1]后来,他终于下定决心拒绝苏小姐,以全部的身心和精力去爱唐小姐,
他和唐小姐的爱情因为苏小姐的极力破坏而告终。在事业上,他先是在岳父的点
金银行办事,后由于得罪了周太太而辞职。接着和赵辛楣一起去了三闾大学,因
心虚假文凭,被动地接受了校长高松年的安排,教一门一年级学生共修的论理学。
正当他鼓起勇气,准备好好干一番事业时,方鸿渐却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学校派
系之间的斗争,直到陆子潇在他房间里发现了赵辛楣留下的一本《共产主义论》
而遭解聘,最后灰溜溜地离开湘西,成了派系斗争的牺牲品。方鸿渐和孙柔嘉结
婚回到上海后,在赵辛楣的推荐下,他来到华美新闻社工作,但是时间不长,随
着王总编的辞职,他也离开了报社。在家庭方面,方鸿渐陷入了自己编织的婚姻
的“金丝鸟笼”中而难以自拔,他与孙柔嘉的婚姻没有建立在彼此深切的爱情之
上,双方家庭参与进来之后,更是危机重重,双方开始无休止的吵闹生活。方鸿
渐在以上四个方面都处处碰壁,与社会格格不入,成为社会中的“多余人”,而
他也认识到荒诞的存在,“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他总不能在坏境中脱身。”
[2]
他在荒诞的世界中无处可逃,在被动与无奈中一次次与自我的真实失之交臂。
莫尔索和方鸿渐不同,他不仅仅认识到了荒诞,并且始终反抗着荒诞,是反荒
诞的英雄。莫尔索的行为表现得十分荒诞,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冷漠,母亲的死没
有引起他的悲伤,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与雷蒙交不交朋友,到不到
巴黎工作,与玛丽结不结婚。甚至杀人后对于法官的审讯也无动于衷,好像审的
不是他而是别的人。莫尔索的“无所谓”正是反抗荒诞的最有力武器:生活是无
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而莫尔索正是拒绝了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对
于习俗所规定的模式不以为然,他不同于方鸿渐被荒诞推着行走,而是行走在荒
诞之外,以自己最本真的生命姿态存活着。他没有哭死去的母亲,但心里是爱她
的。“我听见透过墙壁传来一阵奇怪的响声,原来他在哭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忽
然想起了妈妈。”[3]这是莫尔索在听到他的邻居因为陪伴多年的狗走丢而哭时,
联想到自己的妈妈时的心理描写,虽只有短短一句,我们也能窥见他对母亲的爱
之真切。他“大概不爱”而愿娶玛丽,是因为他觉得爱不一定要靠嘴里说出来。
他对职务的升迁不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那并不能改变生活,而且是他曾经有过
但是后来抛弃了所谓的雄心壮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过不少这一类的雄心壮
志。但是当我不得不辍学的时候,我很快就明白了,这一切实际上并不重要。”
[3]
他拒绝接见神甫,是因为他觉得未来的生活并不比他以往的生活“更真实”。
加缪在为美国版《局外人》写序言中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
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莫尔索是固执的,是坚定的,是他自己
命运的主宰者,他有着自己固定的工作、情人、嗜好,更有着自己一整套完整严
密的真理体系,他为了自己的真理可以放弃生命。他在最后面对死亡时宣告:“我
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3]这时,加缪已经完全成功地把他
塑造成反荒诞的英雄,赋予他整个生命无与伦比的价值高度。
三、中西方文学不同的特质
通过对比《围城》和《局外人》这两部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学侧重
叙事和批判。首先,《围城》的故事情节很扣人心弦,从方鸿渐留学归来一直描
述到他和孙柔嘉结婚后的不和,详细叙述了他的教育、爱情、事业、婚姻四个方
面曲折的经历,故事结构完整,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叙事型文本。其次,文本的批
判意识强。第一,表现在作者的语言上,作者运用一种幽默戏谑的语言贯穿文本,
在读者在笑声中体会人物的悲剧命运。第二,表现在作品主题上,《围城》被誉
为“新儒林外史”,深刻批判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群的懦弱自私,也批判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黑暗的现实和腐朽的专制制度。而分析《局外人》,我们会
发现它情节松散,结构零碎,完全打破了叙事文学的情节性和整体性。西方文学
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突起的时期,更侧重于作品的思想哲理性,特别是对于
加缪这样一位存在主义哲学代表来说,他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常常用加缪的长篇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来解释《局外人》,《西西弗的
神话》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而《局
外人》是“荒诞的证明”,是一本“关于荒诞和反对荒诞的书”。[4]局外人就是荒
诞的人,像那无休止地滚动巨石的西绪福斯一样,敢于用轻蔑战胜悲惨的命运。
对比方鸿渐和莫尔索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发现莫尔索更能反映荒诞的本质,
方鸿渐是不幸的,他是荒诞世界的牺牲品。而莫尔索虽失去生命,却是幸福的,
他战胜了世界的荒诞。方鸿渐是一个具体历史时期和具体社会环境下的产儿,而
莫尔索则超越了一个具体时间,超越了一个具体空间,他存活在荒诞世界的每一
个时期和每一个角落。他是哲学命题和文学画廊中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形象,其
荒诞性也因此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加缪《局外人》,柳鸣九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4]郭宏安《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谈谈加缪的〈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