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

合集下载

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十四 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

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十四 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

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查方式1.区域差异(1)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2)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3)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4)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bbbc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均常出现。

以中国地图为背景分析区域之间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特别是必修Ⅰ、必修Ⅱ主干知识与中国地图整合是考试的重点2.区域联系(1)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2)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我国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ccd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均常出现。

多以区域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区域内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特征,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条件和意义;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产业转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区域差异(以我国为例)1.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广大地区大兴安岭、贺兰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北的非季风区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海拔较低,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主要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以高原地形为主,地势高气候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独特的高原气候,气(1)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

(3)扩大国内市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4.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1)我国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2)1月0__℃等温线通过——暖温带、亚热带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

(3)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新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学课件
河流结冰 状况
<0 ℃ 结冰
秦岭-淮河以南
>0 ℃ 不结冰
年降水量 <800mm >800mm
植被 以温带落叶 以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为主 阔叶林为主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地理 位置
自然 地理
人文 地理
西

C
青藏地
地 区


A 方 北
B 区 方地
区 地
思考:划分界线A、B、C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400
A
观察左图中的界线A,并与右图(书P2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相比较:
A.水稻 B.花生 C.青稞 D.小麦
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的是( C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4.下列山脉和地形区均位于南方地区的是( C )
A.巫山山脉、黄土高原
B.大兴安岭、长江中下游平原
C.四川盆地、武夷山山脉 D.东北平原、东南丘陵
5.“农田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两至三熟”是
对下列哪个地区农业情况的描述( A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回顾总结】
1.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本课学习收获。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知识点,并 总结交流本课学习心得
课后作业
01 完成课后练习题 02 课时练习题(选取)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
丁 青藏地区、乙
南方地、区
甲 北方地区 、丙 西北地区 。
(2)其中甲、乙两地区的分界线 ①是 秦岭 ,②是 淮河 。
①②
1.下列因素不属于影响我国“东耕西牧”农业特色的是( )B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1、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向北气温越低。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我国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例如,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

种植业作物料作物大豆(地形区:东北平原)平原、四川盆地)糖料作物甜菜(地形区:东北平原)甘蔗(地形区: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其它经济作物棉花(地形区:华北平原)棉花(地形区:长江中下游)、茶、竹子等作物熟制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珠江三角洲:一年三熟交通运输方式陆运为主水运为主传统交通工具:南船北马传统民居特点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优点:防寒保温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优点:通风散热传统运动项目溜冰、滑雪赛龙舟主要食物面食米饭传统饮食习惯:南米北面文化剧种梆子、秦腔,唱腔高亢越剧、黄梅戏,唱腔委婉园林规模庞大小巧玲珑二、四大地理区域读图回答问题: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A 南方地区、B 北方地区、C 西北方地区、D 青藏方地区。

2、(1)图中1是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划分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图中2是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划分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或降水,与400mm等降水量线分布接近。

该分界线北端大致沿大兴安岭(山脉)分布。

(3)图中3是青藏地区和另外三个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划分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与第一、二阶梯分界线分布接近,大致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山脉)分布。

选择性必修二1-2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第2课时) (40张ppt)

选择性必修二1-2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第2课时) (40张ppt)
动物有_牦_牛__、藏_山_羊_、 藏_绵_羊_
水_田_农业和_旱_作农业发达 畜_牧_业为主,有_灌_溉__ 高_寒_牧业、河_谷_农业
农业
农业和绿_洲_农业
【小组合作探究2】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完成下列表格: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人口
_稠_密
_较_少
_稀_少
城市 城市_众_多,规模_较_大_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B ( )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A.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B ( )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3-4题。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 显著,雨热同期。
(2)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 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 形、季风。
(3)季风区与非季 风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 阴山山脉——— 贺兰山———— 乌鞘岭———— 巴颜喀拉山—— 唐古拉山——— 冈底斯山一线。
特征
成因
C ( )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5、下列区域特征与其形成原因连线,正确的是 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大气环流
D ( )
B.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海陆位置
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纬度位置
D.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小组合作探究1】读“我国三大自然区”,探究以下问题。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
气候和地貌 相互影响、共同联系其中 一2个.反要映素:的地域变化,必然会 引起土其壤他和自植然被要素和整个自然 地理环境的变化。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00mm等降水量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3000m等高线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地形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海拔较低,地形以 海拔较高,主要是 平均海拔4000米 平原、丘陵为主。 高原和盆地,其次 以上。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4.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4.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地貌 低山、丘陵
积温
≥ 7500℃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热带季雨林,季相变化不明显
土壤
淋溶强烈的砖红壤
作物 问题
水稻一年三熟,经济作物种类多 热带生物资源利用,发挥土地生产力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湿润的季风气候




西高东低 海拔较低

平原广阔
植被:森林为主 土壤: 森林下发育
的土壤
水文: 外流河 河流自西向东 流入海洋
人类对自然界影响:广泛而深刻
平原耕地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南北差异——热量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水分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2.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地貌 大平原和高原为主,从西向东地势降低
积温
3200℃~4500 ℃

乐山属什么气候

乐山属什么气候

乐山属什么气候1、乐山属于四川什么地区乐山属于四川省辖的地级市,古称嘉州,有“海棠香国”的美誉。

乐山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中亚热带气候带。

乐山是四川省重要工业城市、成都经济区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重要枢纽城市、成渝城市群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成昆铁路、成贵高铁贯穿全境。

乐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

乐山有世界级遗产三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国家4A级景区以上景区15处,国家A级景区35处。

2019年7月,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1)乐山属什么气候扩展资料乐山世界级遗产1、峨眉山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县级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

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2、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

3、东风堰东风堰,即位于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境内的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四川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浙江丽水通济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及福建莆田木兰陂一起被列为我国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东风堰位于夹江县青衣江流域,是乐山市继乐山大佛、峨眉山之后的第三处世界遗产。

2、宜昌和乐山的气候宜昌位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课件(共57张PPT)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课件(共57张PPT)

峰林:流水溶蚀
三角洲:流水沉积
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个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征
1)主要的气候特征
2)主要的地形特征
_温__带__大__陆__性__气候,冬冷__夏_热___,气温
日较差、年较差_大__;全年降水__少__;
多风__沙__、__盐__碱___灾害。外力作用以
__风__力___为主。
主冰。川
3)主要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山麓
山顶
森林 草原 荒漠
东南
西北
森林 草原 草甸 荒漠
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
主导因素
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4)主要的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
以内外流河/湖兼备; 性质大多为__咸__(淡/ 咸)水河/湖;大江大 河的源头,__夏___汛 为主;河流主要靠 _冰__川__融__水、_雨__水__补给。
(课本P8 画笔记) 下列关于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的 叙述,错误的是: B
A.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广泛而深刻, 也是人口最集中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 不足,但土地荒漠化并不严重
C.青藏高寒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D.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致使 教育和文化滞后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 的地理意义?
植被 熟制
针叶林、
A
针阔混 交林
一年
_一_一_熟
温带落 两年_三__
B
叶阔叶 林
熟 年或_两_一_熟
C D
亚热带 常绿阔 叶林
热带 季雨

一年_两__ 熟或_三__

一年
__三__

《第4单元 复习指导》(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_中图中华地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4单元 复习指导》(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_中图中华地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4单元复习指导》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比例较小B、我国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原和丘陵分布较少C、我国地形呈现出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D、我国地形特征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均匀分布2、以下关于我国气候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国气候类型单一,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B、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兼有亚热带、热带和地中海气候C、我国气候类型单一,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D、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以高山高原气候为主,兼有热带季风气候3、题干: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 南方多雨,北方干旱B. 高原地区全年降水较多C. 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 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均匀4、题干:下列关于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叙述错误的是()A. 黄土高原位于华北平原西部B.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C. 东南丘陵位于江南丘陵地区D. 云贵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5、北半球的春季是指哪三个月?A、2月、3月、4月B、3月、4月、5月C、4月、5月、6月D、5月、6月、7月6、在等降水量线图上,等降水量线密集的地方表示:A、降水量的年变化大B、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C、降水量大D、降水量小7、以下关于我国气候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受海洋影响较小,气候类型单一B、我国南方多高原和山地,气候类型多为热带草原气候和山地气候C、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深受季风影响,气候类型主要为季风气候D、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类型多为热带雨林气候8、关于我国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适宜农业生产B、我国河流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河流较多,北部河流较少C、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地区D、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矿产资源分布不均9、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自转速度在赤道地区最快,两极地区最慢B. 地球自转速度在春分和秋分时最快,夏至和冬至时最慢C. 地球自转速度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是恒定不变的D. 地球自转速度在极昼和极夜期间最快 10、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球上的板块都是静止不动的B. 地球上的板块之间存在摩擦,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C. 地球上的板块都是连续的,没有断裂带D. 地球上的板块数量是恒定的,不会发生变化1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以下哪种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为密切?A、干旱频发B、沙漠化减少C、冰川融化D、海平面下降12、下列哪种自然灾害的形成主要与地形因素密切相关?A、台风B、水旱灾害C、泥石流D、风暴潮13、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A. 气候是决定农业区位的最主要因素B. 品种选择是农业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C. 交通条件会影响农产品的运输,但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小D. 土地是决定农业区位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而技术与资金相对次要14、关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热量条件是热带作物布局的主要制约因素B. 土壤水分是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C. 气候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熟制和复种指数D. 利用地形地貌差异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忽视了生物及其生长发育条件15、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B. 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C. 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D. 气候干燥,光照充足16、下列关于我国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高山对气候有调节作用,形成“一山有四季”的现象B. 地形的高低起伏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C. 地形对降水量的影响较小D. 河流对气候有调节作用,形成“三江并流”的景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描述:假设你正在为一个地理旅行团设计一个西欧之旅的行程,包括德国、法国和西班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也异常偏弱,仅能到达盆地东南部,盆地东部为 异常的水汽辐合区,而盆地西部则表现为异常的水 汽辐散,使得盆西降水偏少,而盆东降水偏多。反 之,高原夏季风偏弱时( 图 5b) ,孟加拉湾地区为气 旋性距平环流所控制,其南侧丰沛的水汽向东沿 中南半岛经南海地区北上输送到盆地,并延伸到我 国河套地区。而在日本上空存在一个强的反气旋 性距平环流中心,其西侧强劲的偏南气流使得孟湾 水汽和高原水汽受到阻挡被迫停留在盆地西部, 进而形成异常的盆地西部水汽辐合,而盆地东部水 汽辐散,导致盆西降水偏多,盆东降水偏少。从垂 直环流上看( 图 5c) ,当高原夏季风偏强时,以 105° E 为界,盆西上空为一致的下沉气流,而盆东为较 弱的上升气流,也有利于盆西少雨而盆东多雨; 反 之亦然。 4. 2 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
并尝试寻找盆地降水区域性差异的成因。结果将 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盆地降水的变化规律,并对 该地区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1资料
从中国气象局整编的全国 754 站基本观测资 料中选取了位于盆地境内的 20 个站点资料,并对 其中有迁站纪录的 3 个测站进行了剔除,得到了本 文主要研究的 17 个测站( 都江堰、绵阳、雅安、资 阳、乐山、宜宾、广元、阆中、巴中、达州、遂宁、南充、 梁平、万州、沙 坪 坝、涪 陵、叙 永) ,时 间 长 度 取 为 1961 ~ 2006 年。选定的测站分布较为均匀,且和 盆地地形相吻合( 图略) 。
平; 而盆东年降水距平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 图 3a、
b) 。已有的研究也指出,以雅安为显著代表的盆西 地区降水减少趋势明显,但原因尚未完全说明[8]。
3. 3 盆地夏季降水变率的方差贡献
参考文献的定义,第 m 月降水对年降水年际
变率的方差贡献表示为[9,10]:
Σ Sm =
46
y = 1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y
全球气温距平序列资料取自 NCDC ( National Climate Data Centre) ,时间取为 1880 ~ 2006 年[5]。
大气资料取自 NCEP / NCAR 再分析资料集[6]。 水平分辨率为 2. 5° × 2. 5°,垂直方向取 8 层( 自地 面至 300 hPa) ,时间取为 1961 ~ 2006 年。
NCAR 600 hPa 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可 用性[11]。本文参 考 白 虎 志 提 出 的 方 法,取 青 藏 高 原四周的 32. 5°N,80° E、25° N,90° E、32. 5° N,100° E、40°N,90°E 和中心点 32. 5°N,90°E 共 5 个点的 600 hPa 高度值 H1 ,H2 ,H3 ,H4 ,H0 ,计算出 6 ~ 8 月 IH = H1 + H2 + H3 + H4 - 4H0 的值作为高原夏季风 高度场指数。
根据 EOF 分析的结果,EOF1 代表了盆地内降 水变化的主要分布特征,即盆地东西部呈反位相变 化,故以 105°E 为界,将盆地区域分为盆西和盆东
两部分,下面分别讨论了盆西和盆东降水变化的不
同特征。从年平均降水总量的变化看,盆西和盆东
有较大差异,盆西降水距平呈显著下降趋势,特别
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除个别年份以外基本为负距
4期
白莹莹等: 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
481
a、b[单位: g / ( m·s) ]及 27. 5°N ~ 32. 5°N 平均垂直环流差值; c .[单位( m / s) ]
图 5 高原强、弱季风年的夏季整层水汽输送距平合成场
Fig. 5 Composites of vertically integrated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omalies in years with strong ( a) and weak ( b) summer monsoon and differences of vertical circulation between strong and weak summer monsoon years along 27. 5°N – 32. 5°N ( c)
480
地理科学
31 卷
图 3 盆西( a) 和盆东( b) 年平均降水距平( mm)
Fig. 3 Anomalies of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for western part ( a) and eastern part ( b) of Sichuan Basin
4 盆地降水变化区域差异的成因初 步分析
分布来看,也可以看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盆地西部夏
季降水方差贡献较东部整体偏大,但总体来看,盆地
夏季降水仍是决定年降水量变化的关键时期。
Fig. 2
a. EOF1 的空间分布; b. EOF1 的时间序列
图 2 盆地年降水异常 EOF 分解
Leading EOF mod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Sichuan Basin
2 盆地区域降水变化概况
图 1a 显示的是四川盆地 1961 ~ 2006 年的年 平均降水量距平变化,可看出,整个时段内,降水总 体呈减少趋势,同时从降水日数距平变化( 图 1b)
收稿日期: 2010 - 07 - 04; 修订日期: 2010 - 09 - 1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975058)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 CSTC2010BB7335,CSTC2009BB7248) 、中国气象局成都 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 LPM2009008,LPM200814) 资助。 作者简介: 白莹莹( 1981 - ) ,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mail: byying113@ 126. com
可以看出,降水日数也在显著减少,20 世纪 90 年 代后基本为负距平。
3 盆地降水异常的区域差异
3. 1 盆地降水异常的 EOF 分析 图 2a、b 给出了盆地内降水异常 EOF 展开的
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第一模态的方差 贡献是 27. 41% ,代表盆地内降水变化的主要空间 分布特征。由图 2a 可见,盆地区域降水异常主要 呈东西振荡分布,即盆地西部和东部降水异常呈反 位相变化,负值的中心位于雅安附近,正值中心位 于达 州、巴 中 一 带。 这 和 邵 远 坤 等 的 结 论 相 一 致[7]。考虑到图 2a 所示的基本状态,参考图 2b, 当时间系数为正时,盆西降水偏少,盆东降水偏多; 反之,当时间系数为负时,盆西降水偏多,盆东降水 偏少。 3. 2 盆西和盆东降水变化的不同特征

R*y


Rym

R*m )
]/
Σ 46

y =1
Ry

R
* y
)2
式中,R 表示降水,下标 y 表示年,m 表示月,* 表
示时间平均。根据以上公式,计算了盆地区域 6 ~
8 月降水对年降水变率的方差贡献( 图略) ,发现盆
地西部夏季降水方差贡献超过了 70% ,盆地东部大
部地区也都超过了 60% ,另外,从方差贡献的空间
第31 卷第4 期 2011 年04 月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Vol . 31 No . 4 Apr. ,2 0 1 1
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
白莹莹1,2 ,张 焱3 ,高阳华2 ,何泽能2 ,李永华4
(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2. 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重庆 401147; 3. 重庆市气象台,重庆 401147; 4. 重庆市气候中心,重庆 401147)
摘要: 利用四川盆地实测气象资料、NCEP / NCAR 再分析资料以及 NCDC 全球气温距平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降 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盆地降水空间异常分布主要呈东西振荡特征,近 46 a 来,盆西降水显著减少,盆 东降水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青藏高原夏季风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和脊线指数与盆地夏季降水的相 关场表现为盆西和盆东反号分布,表明高原夏季风和西太副高可能是盆地降水东西振荡分布的重要原因。通过 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回归分析发现,盆地降水变化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别是盆西地区的暖干化可能是对全球变暖 的区域响应。 关 键 词: 四川盆地; 降水; 区域差异; 全球变暖 中图分类号: P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0690( 2011) 04 - 0478 - 07
1987、1998 年; 弱季风年 7 a,即 1961、1962、1963、 1964、1978、1984、1994 年。分别计算了高原强、弱 季风年夏季整层水汽输送的合成场,可见,强季风 年( 图 5a) ,孟加拉湾为反气旋性距平环流所控制, 向东的水汽输送偏弱,在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为一弱 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其西侧来自南海地区的水汽输
阴影部分通过 90% 的显著性检验
图 4 高原夏季风指数标准化距平序列( a) 及其与夏季盆地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布( b)
Fig. 4 Standard anomalies of plateau summer monsoon index ( a) ,and correlations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index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f Sichuan Basin ( b)
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于某一因子对盆地降水 的影响,如水汽输送、副热带高压、高原系统等,或 者关注于整个盆地的气候变化特征,而单独针对盆 地降水的区域性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利 用近 46 a 盆地实测气象资料、NCEP / NCAR 再分析 资料以及 NCDC 全球气温距平资料,重点分析盆地 降水异常在空间尺度以及时间尺度的区域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