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桑黄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

AMPK、
ULK1 自 噬 相 关 信 号 通 路 的 干 预 调 控 胃 癌 SGCG
7901
细胞自噬 [15].
统复合物(
Cyc
l
i
ns
GCDK2)表 达 下 降,从 而 抑 制 肝 癌 细
E
Gma
i
l:
1336759760@qq
c
om
瘤小鼠抑 癌 基 因 PTEN、下 调 癌 基 因 CGmyc 蛋 白,对
HepGG
2 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可阻 滞 S+G2 周 期,从
而抑制肿瘤增殖 [12].
2 桑黄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细胞凋亡是一 种 细 胞 自 身 程 序 性 死 亡,在 肿 瘤 发
22
级联动以诱导 肺 癌 A549 细 胞 凋 亡 [16],从 而 起 到 抗 肿
瘤作用.
Bax、
Bc
l等促凋亡蛋 白 是 线 粒 体 依 赖 性 细 胞 凋 亡
过程中的 一 个 重 要 效 应 器 [17]. 桑 黄 可 通 过 干 预 相 关
凋亡蛋白,调控凋 亡 通 路 以 达 诱 导 肿 瘤 细 胞 凋 亡 抗 肿
瘤作用.研究者 发 现,桑 黄 提 取 物 干 预 乳 腺 癌 裸 鼠 后
凋亡蛋白 Bax 的表达 量 增 加,诱 导 裸 鼠 乳 腺 癌 移 植 瘤
细胞凋亡
.桑黄可通过上调 Bax、
Bad 蛋白表达,下
[
18]
殖与转移 [28].桑 黄 素 可 抑 制 MMP2 和 MMP9 表 达,
[ ]
对子宫内膜癌 AN3
[ ]
EC109 和 S
桑黃抗癌的临床报告及其药理作用介绍

桑黃抗癌的临床报告及其药理作用介绍桑黄,学名:鲍氏层孔菌;拉丁学名:Phellinus.igniariu ( L.ex.Fr)Quel.; 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针层孔菌属类真菌。
桑黄的学名是Phellinus linteus,是寄生于树龄20-30年的桑树和阔叶树古木上的一种菇蕈。
它一旦寄生,就会将寄主的营养全部吸收掉,使宿主逐渐枯死,由此可见它的生命力相当旺盛。
桑黄最早见载于我国后汉时代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桑根白皮项下。
又名“桑耳”,中医认为其性甘、平、味苦、味辛,归肝、膀胱经。
其作用是治疗妇女白带、血病、腹中硬块、阴痛、阴阳寒热、无子等症。
中医认为桑黄性甘(温性)、平、味苦、味辛.归肝、膀胱经。
本品辛行甘和,入血分以化瘀,瘀血循经而行出血止,有化瘀之功效,用于治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脾虚泄泻等。
在古代就有“如果得到附生于桑树上的黄色疙瘩(桑黄),死人也可复活”的传说,民间把它作为一种治疗肝病、癌症的绝药。
中国《中药大辞典》也有它的药用纪载。
近年来,日本、韩国相继对其进行开发,它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领域中药效非常好的药用真菌,抗癌效果比灵芝、加里斯茸、PL—2、PL—5(MeSima)好,已成为药用真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为此本文对该菌现代研究,包括生物学特征、人工培育和市场前景做一个综述性介绍,并对它的药理作用进行重点阐述。
1、桑黄的药理作用1.1抗菌到目前为止,对桑黄抗菌性的研究甚少。
2004年,韩国学者Jong--Moon Hur等,采用浸提法提取桑黄子实体,分别试验了甲醇、氯仿、正丁醇和水的提取物,得率分别为: 0. 06%、 0. 008%、O.016%和O.026%(w/w),然后分别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对耐甲氧基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nimaI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桑黄栽培可行性研究报告

桑黄栽培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桑黄的植物特性及药用价值桑黄是桑科桑属植物,是一种多年生木本草本植物。
其茎高可达2米,树冠疏松,叶片呈卵形,边缘具锯齿,根状茎纤细,白色泛黄。
桑黄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一般在山坡或沟壑间生长,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强。
桑黄的药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凉血:桑黄具有清热凉血、敛疮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瘀血、疮疡肿毒等症。
2. 生津止渴:桑黄性平味甘,具有生津止渴、润燥止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口干舌燥、津伤口渴等症。
3. 润肠通便:桑黄可滋润肠道、通便润肠、软化燥滞,有助于改善便秘等情况。
4. 降血脂:桑黄也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可用于调节血脂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由于桑黄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对桑黄的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桑黄栽培的地区选择桑黄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适宜的种植地区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
同时,由于桑黄较耐寒,对环境要求较低,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种植。
1. 气候条件:桑黄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0-30摄氏度之间,对寒冷的耐性较强,但对高温干燥的环境不适应。
2. 土壤条件:桑黄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宜,pH值在6-8之间为最适宜。
3. 光照条件:桑黄喜阳光充足的环境,最好选择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进行种植。
因此,桑黄的栽培地区应选择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地方,以保证其生长和发育。
三、桑黄栽培的播种与管理1. 播种:桑黄可通过种子或分株繁殖,一般选择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
播种前应先将土壤整地、施入适量有机肥料,播种密度适当,保证植株之间的空间,有利于生长。
2. 管理:桑黄生长期间需要适量施肥、及时拔除杂草、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植株长势和增加产量。
同时要注意防治害虫和病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3. 修剪:桑黄栽培过程中定期修剪,保持树冠形态良好,有利于分枝生长和芽发育,促进植株生长。
桑黄介绍

桑黄的由来尽管在《神农本草经》及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医药学典籍中已经有“桑耳”,“桑黄”,“桑臣”,“胡孙眼”等记述,但对桑黄的定义应该说是相当模糊的。
这种模糊性带来的混乱至今依然存在。
然而,如果从遗传学的分析出发,具备抗癌效能的桑黄应该是特指裂蹄针层孔菌,即Phellinus Linteus。
由于国内对桑黄的研究相对滞后,所以还有许多人将桑黄与鲍氏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或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相混淆。
实际上后两者并非桑黄,也不具备有抗癌效果,只是可以用来治疗中风,胃痛,排尿异常等普通疾病。
在日本,具有抗癌功效的桑黄(Phellinus Linteus)被称作“Mesimakobu”,写成汉字就是“女岛瘤”,这是因为在日本的长崎县男女群岛的女岛上曾发现过桑黄。
由于日本对桑黄的研究开始的早,进行的也比较深入,所以桑黄的日文名称也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像韩国和美国的桑黄制品就有直接以“Mesima”或“Mesimakobu”来命名的。
天然桑黄(Phellinus Linteus)作为一种珍希真菌,生长于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和北美等少数地方。
桑黄往往寄生于桑树的枯木之上,子实体为多年生,木质。
桑黄的菌伞呈圆锥形或伞状,也有如马蹄形的。
桑黄的大小如下:长径8-20cm;短径为2-12cm;厚1.5-10cm。
表面初期为暗褐色的毛状物所覆盖,不久脱毛后呈黑褐色。
桑黄菌伞的及下部为鲜黄色,这可能就是被称作桑黄的原因。
由于桑黄的生长周期相当长,要长成适合药用的大小,需要20至30年的岁月。
加上近年来掠夺性地开发,天然桑黄已濒于绝灭。
而人工栽培桑黄的生物技术一直到了近几年才获得突破。
另外,从桑黄的名称和定义的复杂性中也可以看出,要想获得“真正”的桑黄(Phellinus Linteus)是相当不易的。
外形上看这几种真菌的区别并不十分大,但费尽千辛万苦采集而来的子实体,只有通过遗传学的严密分析,才能确定是否是具有抗肿瘤效果的真正桑黄。
桑黄菌的研究进展

桑 黄(h fns P e iu l
) 于担 子 菌亚 门 , 菌 纲 , 孔 菌 属 层 多
科 , 称桑臣 、 耳 、 孙 眼、 又 桑 胡 桑黄 菇 , 一 种 珍 贵 的药 用 真 菌 。 是 子 实 体 中 等 至 较 大 , 质 , , 柄 , 生 ; 半 球 形 或 马 蹄 形 木 硬 无 侧 扁 (- 2 m 32 m, 1 - 0 m)浅肝 褐 色至 暗灰 色或 黑 色 , 21 cx-1 c 厚 .1c , 5 初 期 有 细 绒 毛 , 光 滑 , 皮 壳 , 同 心 环 棱 , 时 常 龟 裂 ; 缘 后 无 有 老 边
(%一 2 )半 乳 糖 (%一 0 、 萄 糖 (0 9 % ) 成 。该 3 1% 、 2 1 %) 葡 8 %- 5 组
多 糖 还 存 在 少 量 由 天 冬 氨 酸 、 氨 酸 、 氨 酸 、 氨 酸 组 成 的 谷 甘 丙 蛋 白 质 。李 艳 辉 用 石 油 醚 提取 Pinais 体 发 酵 培 养 菌 丝 . i u液 g r 体 , 析得 到二 丁 基 羟 基 甲苯 、 榈 酸 、,2 十 八 碳 二 烯 酸 甲 分 棕 91 - 酯 、 十 碳 烷 、 十 六 碳 烷 5种 化 学 物 质 。P r H 等 从 P 二 二 akI . . .
1 tu i es的培 养 液 中分 离 出 B分 泌 酶 ( A E ) 制 物 一 i ii n B C 1抑 hs dn p
( 子式 C3 , 定 为 6 (,— 一 分 0 )鉴 H0 一 3 2 羟基 )4 羟- -[ 酮 。 4 - 一 2 P喃  ̄
钝 而 下侧 无 菌 管 , 肉桂 色 至 浅 咖 啡 色 ; 肉呈 深 咖 啡 色 , 深 菌 木 质 , 坚 硬 ; 管 与 菌 肉近 同色 , 层 , 层 次 不 明显 , 年 的 较 菌 多 但 老
珍稀药用菌桑黄的研究现状

珍稀药用菌桑黄的研究现状
傅海庆;陈绍军;陈汉清;林河通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5(020)B12
【摘要】桑黄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领域中有效率最高的一种药用真菌。
该文介绍了桑黄在培养特性、人工栽培、液体发酵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它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展望。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傅海庆;陈绍军;陈汉清;林河通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福建福州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39
【相关文献】
1.珍稀药用菌桑黄的研究现状 [J], 傅海庆;陈绍军;陈汉清;林河通
2.珍稀药用菌桑黄的药理作用 [J], 张春凤;黄瑞海
3.桑黄等十种食药用菌抗氧化和延缓衰老功效的比较研究 [J], 汪雯翰;张劲松;杨焱;严梦秋;吴迪;吴娜;章慧
4.珍稀药用菌樟芝研究现状与进展 [J], 陈体强;方忠王
5.珍稀药用菌桑黄发展趋势预测的依据 [J], 张春凤;黄瑞海;王玉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在杨树桑黄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526· 2021年 第29卷 第6期 有拮抗效应,可以认定与两亲本有明显差异,是两亲本的杂交后代。 3 小结与讨论 3.1 本试验长根菇担孢子萌发率低,明长17号和明长2号分别只得到12个和11个单核菌株;菌丝萌发速度慢,萌发时间10~45天不等。与担孢子7~10天即可萌发的香菇、茶树菇等菌类相比,差异显著。长根菇担孢子萌发条件尚待研究。 3.2 食用菌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十分重要,而亲本的单核菌株菌丝生长状态差异较大,到底是选择性状各异的单核菌株,还是选择生长快、形态好的单核菌株,也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 林志彬, 陈国良, 等. 中国食药用菌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2] 卯晓岚.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 黄年来. 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4] 黄书文. 长根菇明长17号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 食药用菌, 2019, 27(6): 424-626.
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在杨树桑黄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玉院士和王琦教授研究团队在杨树桑黄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characterisat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agains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Sanghuangporus vaninii”为题,在国际著名期刊《碳水化合物聚合物》 (Carbohydrate Polymers,IF:9.381)上发表。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杨树桑黄分级多糖组分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肿瘤活性抑制作用。王琦教授和李玉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2018级博士研究生万茜淋为第一作者。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杨树桑黄分离多糖组分的化学特征,并对分离纯化的各组分开展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杨树桑黄多糖中活性组分的精确结构信息”,为杨树桑黄的抗肿瘤活性物质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杨树桑黄中的活性物质丰富且作用效果明显,该课题组近年来围绕杨树桑黄组分在多种肿瘤中的调控机制的研究发表了系列成果。2020年7月3日,以“Characterization of a polysaccharide from Sanghuangporus vaninii and its antitumor regulation via activation of the p53 signaling pathway in breast cancer MCF-7 cells”为题,在《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F:6.953)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杨树桑黄多糖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新机制。 以上系列研究论文的发表标志着“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杨树桑黄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是持续扎实推进菌物学学科建设产出的标志性成果。 (摘编自2021-11-01吉林农业大学官网www.jlau.edu.cn/info/1023/23880.htm)
桑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桑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范祺;吴茂玉;张博华;张明;王崇队;马超
【期刊名称】《中国果菜》
【年(卷),期】2022(42)11
【摘要】桑黄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药食两用真菌,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广泛分布。
桑黄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糖、三萜、黄酮、呋喃等,被证明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如抗癌、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真菌、抗糖尿病、肝保护和神经保护作用等,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桑黄菌种资源、生物活性成分、药用功效、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桑黄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思路。
【总页数】6页(P50-55)
【作者】范祺;吴茂玉;张博华;张明;王崇队;马超
【作者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3
【相关文献】
1.桑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人工栽培桑黄不同生长期子实体的主要活性成分测定比较
3.桑黄主要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4.桑黄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5.桑黄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5月
第30卷第5期食品研究与开发
桑黄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最早收载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桑黄由于通常生长于桑属植物上,子实体为黄褐色而得名。桑黄为俗称,又称为桑臣、桑耳、胡孙眼、桑黄菇。民间用于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脾虚泄泻等。自1968年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Ikekawa博士[1]以桑黄水提物进行细胞试验,结果发现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高达96.7%,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以来,人们对桑黄的研究逐渐兴起。其中日本和韩国对其研究最多,并已开发出了相关保健品上市,因其效果明显,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青睐。我国从上世纪末也开始了桑黄的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外桑黄研究较多集中于生物学特征、化学成分的分析、药用机理以及菌种深层发酵等方面。现将桑黄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1桑黄的名称和国内外地区分布关于桑黄种质,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是桑黄,似乎在学术界还是没有定论,说法也没有统一,但所述桑黄均属于针层孔菌属(Phellinusspp.)[2]。国内桑黄的异名有多个,与其有关的拉丁学名包括Phellinusigniarius,PhellinusLinteus和Phellinusbaumii等。据刘正南[3]介绍,P.linteus为针裂蹄菌,桑黄属火木层孔菌,学名应为P.igniarius。而中国科学院戴玉成[4]考证认为,东亚地区称为桑黄的担子菌并不是P.Linteus、其真正的拉丁学名应为P.baumiiPiLat,中文名称为鲍氏层孔菌,而P.Linteus描述于北美及中南美洲地区。随后张小青[5]
等
提出,可以称为桑黄的有两种:鲍氏层孔菌(P.baumii)和火木层孔菌(P.igniarius)。潘学仁[6]最近提出,随着对桑黄的研究将尤地针层孔菌(P.yucatanensis)作为真正的桑黄最为恰当,简称尤地桑黄,或称桑树桑黄。P.igniarius喜生于杨、柳、桑、白桦、杜鹃等阔叶树
的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东北各原始森林较常见。P.linteus生于阔叶树腐木干上,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在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P.baumii主要寄生于丁香属植物,特别是暴马丁香,偶尔也生长在白腊树属、李属等植物上。日本的P.baumii寄主为丁香属、桑属。除了韩国、日本外,国外桑黄主要分布在朝鲜、菲律宾、澳大利亚、北美、中南美等地。
2桑黄的化学成分
桑黄含有结构极其复杂的多糖物质。不同的学者从桑黄中发现了多种不同的抗癌多糖,其中以β-1,3-葡聚糖在C-6有葡萄糖分支的抗癌效果最好。Kim[7]等从P.linteus子实体粗多糖中分离得到一种酸性蛋白多糖,其中多糖部分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树胶醛醣和木糖构成。Lee[8-9]等对P.linteus菌丝体进行了研究,发现所有组分都是杂聚糖蛋白复合物。糖分析表明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为主要成分。白日霞[10]从P.linteus中分离得到甘露聚糖,主链是
齐欣,张峻,陈颖(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天津300112)
珍稀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齐欣(1974—),男(蒙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药用菌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桑黄的名称、化学成分、深层发酵、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桑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深层培养
ADVANCEOFRESEARCHESONPHELLINUSSPP.ARAREANDPRECIOUSFUNGUSQIXin,ZHANGJun,CHENYing(TianjinResearchInstituteforForestryandPomolgy,Tianjin300112,China)Abstract:Summarizetheprogressontheresearchesoffruitingbodies,mycelia,andculturebrothofthefungifromtheirname,regionaldistributingmainchemicalcomponentsand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Keywords:Phellinusspp.;chemicalcomponent;Pharmacologicaleffects;submergedculture
综述1722009年5月
第30卷第5期食品研究与开发
1→6甘露糖,侧链为1→3连接的葡萄糖。Hwang[11]
等从P.linteusKCTC6190深层培养胞外多糖中得到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此外,桑黄还含落叶松蕈酸,C22,C27氨基酸,草酸,三萜酸、芳香酸、木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尿酶脲酶、酯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纤维素酶等多种酶以及铁、锌、钙、镁等十多种微量元素。莫顺燕[12-13]等从桑黄中分离鉴定了7个黄酮和两个香豆素类化合物,有5个黄酮和两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针层菌属真菌中发现。Song[14]等从桑黄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6种化合物。李艳辉[15]从P.igniarius液体发酵菌丝体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黄酮。另有报道,桑黄中还含有黑色素、酚类色素等。3桑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3.1抗癌、抗肿瘤3.1.1间接抗癌从桑黄中分离的多糖类物质主要为酸性多糖、蛋白结合多糖,大多数没有直接抑癌功效,主要是通过免疫调节、抑制癌细胞转移、抗突变、抗血管生成降低肝线粒体中药物代谢酶(如P450等)活性等而起到肿瘤抑制和预防作用。3.1.1.1免疫调节实际上,大多数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通过增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即宿主介导抗肿瘤活性来实现的,而且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毒性。真菌多糖可通过多条途径、多个层面对免疫系统发挥调节作用。3.1.1.2抗诱变Shon[16]对桑黄的大豆培养提取物的抗诱变研究表明,桑黄菌丝水提取物具有抗诱变活性。3.1.1.3抗突变Shon[16]等试验中发现,桑黄提取物中含有抗突变成分,可有效的抑制4种作用模式并非完全一致的诱变剂对沙门氏菌的诱变作用。3.1.1.4抗血管生成对癌症病人来说,抗血管治疗是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Song[17]通过小鸡胚胎绒毛尿囊膜(CAM)检测,发现桑黄的乙醇提取物包含有效的抗血管生成物质,桑黄的这种抗血管活性可能支持抗肿瘤活性。3.1.1.5增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s)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作用张万国[18]等研究了桑黄在体外对PMNCs的作用过程,发现桑黄对PMNCs分泌IFN-γ有直接诱生作用,而IFN-γ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能抑制前癌基
因表达,阻止肿瘤细胞从G0期进入G1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这一结果也提示了桑黄在抑制肿瘤转移中的应用潜力。3.1.1.6阻止磷酸化
Jong[19]
等将P.linteus子实体醇提物加入鼠肝上皮
细胞(WB-F344)培养体系共培养24h,结果发现PL预防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被抑制,阻止连接蛋白43重度磷酸化,钝化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从而抑制癌症的激发,起到抗癌作用。3.1.2肿瘤直接杀伤作用
关于真菌多糖直接诱导瘤细胞凋亡的报道不多。其中韩国Li[20]等报道,来源于P.linteus的蛋白结合多糖PL对SW480人结肠瘤细胞有直接诱导凋亡作用。Bae[21]
等继而研究了同一多糖对人胃腺癌的生长和腹
腔转移的影响。体外试验表明,PL在浓度为75μg/mL时对胃腺癌细胞TMK-1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呈较好的浓度依赖性。Choi[22]等人从P.linteus菌丝体中提取、分离出活性组分MEPL,研究其对人神经瘤SK-N-MC细胞株的凋亡作用,能够显著抑制癌细胞增殖,
并出现凋亡特征。3.2保肝和抗肝硬化
张万国[18]等在抗肝纤维化试验过程中发现,桑黄提取物不仅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而且同时抑制肝脏内胶原纤维增生,改善肝组织结构,呈现出明确的抗肝纤维化效果。3.3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韩国学者Ajith[23]等,研究了桑黄乙酸乙酯浸提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发现: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抗坏血酸引起油脂氧化的抑制、过氧化物和一氧化氮的清除有很好的效果。同时,Shone[24]和Song[17]都发现桑黄提取物有较好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能力。3.4降血糖
Kim[25]
等用桑黄多糖喂用链脲霉素导致的糖尿病
大鼠,结果显示:桑黄多糖能够降低血糖,同时减少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天冬氨酸转氨酶。这个结果让我们相信桑黄多糖在治疗人类糖尿病上将有所作为。3.5抗肺炎、抑菌消炎
3.5.1抗肺炎
Jang[26]
等在用桑黄提取物预处理大鼠的试验中,
发现桑黄提取物能够抑制肺炎大鼠炎症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白介素(IL)-1β的水平。这个结果表明:桑黄提取物在抑制人类急性肺炎方面可能会有
综述1732009年5月
第30卷第5期食品研究与开发
很大的作用。3.5.2抗菌到目前为此,对桑黄抗菌性的研究甚少。韩国学者Hur[27]等,采用不同溶剂提取桑黄子实体,然后分别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对耐甲氧基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正丁醇浸提物抗耐菌效果最好(MIC:63μg/mL~125μg/mL)。然而对于其抗菌谱以及抗菌原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5.3消炎Kim[28]等发现P.Linteus子实体酸性多糖能有效抑制败血症小鼠细胞因子的上升,调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B细胞、巨噬细胞中MHC-II类分子的水平;另外,此多糖的体内给药还能降低血清中IL-2,IFN-γ和TNF-α的含量,并加强由体外脂多糖激活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自发凋亡,缓和败血症,起到抗发炎的作用。Song[17]等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试验中,发现P.linteus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尿酸的生成,有效的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此研究对痛风病的治疗很有意义。4桑黄的深层液体发酵采用发酵培养所获得的菌丝体,其所含各种成分均类似于桑黄子实体的活性成分。而且发酵培养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桑黄菌丝体,周期短,不受季节和环境的限制,可以大幅度降低桑黄作为新药开发的成本。并为进一步研究菌丝体及其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奠定基础。所以采用发酵培养生产桑黄菌丝体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近年来,有部分国内外的学者对桑黄的液体发酵都进行了研究。韩国已成功利用工业化液体发酵技术生产出桑黄产品,我国敖宗华[29]也申报专利“大规模液体深层发酵生产桑黄水提取物及多糖的方法”(专利号:ZL2004100138696)。但是,在不同种属桑黄菌以及不同碳源、氮源对最终发酵产物中活性成分含量和活性成分功效的影响方面都没有系统的研究与报道。5桑黄的前景与展望由于桑黄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通常与抗癌药合用,既可以提高疗效,防止肿瘤转移,又可以减轻抗癌药所致脱发、呕吐、乏力、食欲不振、白血球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因此,目前被国际公认为抗肿瘤效果最好的真菌之一。在人们近20年对桑黄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果,但就其研究现状来看,作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仍需进一步完善。首先要进行桑黄种质的确定,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明确桑黄的特征,并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对其菌种进行分离、筛选;其次,深入挖掘桑黄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探索其与菌种及培养条件的关系,深化研究其结构特征及药用机理;另外,针对目前市场开发的桑黄产品,就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必要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使桑黄能够早日普遍应用于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