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内涵

(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

(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

1、学习水平的分类

(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

(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规则或原理学习

(7)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学习)

2、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

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认知领域)

(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领域)

(5)态度(情感领域)

(二)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划分

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三)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

1、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2、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按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3、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

2、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四、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

(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

1、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2、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

(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2、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1)类型: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

(2)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3)过程:①问题阶段

②计划阶段

③研究阶段

④解释阶段

⑤反思阶段

3、合作学习

(1)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2)意义: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

③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3)基本环节

①教学之前明确目标、准备教学教材

②开始之前,做好组织工作

③教师适时监督与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俄国生理学家)

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这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后人称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

(1)泛化与分化

①刺激的泛化是指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②刺激的分化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

③刺激的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产异性的反应。

(2)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3)恢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被称为恢复。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守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准备律: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2)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会减弱。练习律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

(3)效果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会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反之减弱。 4、联结——试误说的教育意义

该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具体而言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1)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2)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搞突然袭击。

(3)在学习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4)在识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的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的消极结果。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有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

①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②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③负强化(消极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④强化类型多样:连续性强化与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与变化比例强化

固定时间强化和变化时间强化

注:扇贝效应: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

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有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①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遍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②回避条件作用: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频率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消极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采取回避条件作用来维持行为比采取逃避条件作用更主动,是德育工作“防范于未然”的理论基础。

(3)惩罚: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①呈现性惩罚:指在行为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②移除性惩罚:指在行为后移去满意刺激,以减少行为的发生。

2、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

(1)强化的应用

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

奖励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但奖励的运用必须得当,否则便会强化不良行为。

(2)消退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