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储层一般特征

合集下载

张强凹陷强1块测井解释及评价

张强凹陷强1块测井解释及评价

低 . 甲直 目 茬异明显 类储 层 A C >2 2 0 , 脚 ! N <2 4 5 . S P 存 常 幅度 ,微 I 乜 极重 油 层 物性 好 含泥 重

4 # 储 1 k 1 <l ∞ A C - ( 2 2 0 . I ) E N >2 . 4 5 , S P 无 异 常幅 度 ,微 电 极数 值 高 、刺 川 状
自 然伽马 曲线对岩性反映较好 , 因此针对沙海组储 层应用 自然伽马曲线划分岩性 。
3 . 2 储层 物 性划分 标准
图 2强 i 块 沙海 I 、 l l 组电阻率与声波时差解释图版
表2 强1 块 电性解释标准
屡 位 深侧 向 声 1 嵌时差 ( Q. ( us ^) 嘘度 ( z / c )
位 、 徽 梯 度 差 异 小 . 曲 缱 慨 产 油 羼
电阻 率 数僵 离 .撇电 位 、 撇梯 度 无差 畀t 曲 线呈 剃 干 层 刀 状 电阻 翠 数值 『 氐 , 撇电 位 、 撇梯 度差 异 大 曲娃 平稳


海 I 油

R T >1 0 0


≤2 . d
电阻 率 数僵 l 氏 , 撇电 位 、 撇捕 度 差异 大 曲蛙 平稳

油 层
物性 好
舍泥 重 物 性 差 物性 差
资料可 以很好地划分储层。
表 1 储层划分标准
类储 屠 R 丁 ≥2 0 0 , ^ c ≥2 4 5 。 D E N ≤2 . 4 , s 【 】 片常 幅 度大 . . 微 电极 数 值
一 一
电 阻率 数值 较高 ,徽 电 呈锯 齿状


≥2 0 0 ≥1 0 0 <l o o ≥ 1 2 0 8 O ~l 2 0

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第一部分_表征参数来源)资料

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第一部分_表征参数来源)资料

17.4
1669.54
16.6
1669.96
18.2
1670.46
19.3
1670.8
19.9
1671.14
18.9
1671.34
19.7
1671.79
18.4
1672.17
20
1672.52
19.3
1673.25
17.2
1673.59
16.6
渗透率
46.6 15 10.1 213.7 167.5 127 18.2 95.2 97.4 77.9 55.2 14.9 30.1 11.5 38.5 121.8 68.2 51.3 94.7 12.9 107.9 83.5 8 12.1
1.深度校正 depth correction、斜井校正 2.环境校正 environmental correction 影响因素:(1)泥浆性能、泥饼、泥浆侵入及侵泡等;
(2)井眼几何形状、不规则、井壁垮塌等
(二)测井数据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 on well log data
1.定义:消除仪器刻度误差、人为操作误差、校正误差等 各种误差,尽可能使全油田(全区)测井数据统一在同一刻 度标准之下。实质是:利用同一油田或地区的同一层段往往 具有相似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标准层选取 (1)在目的层相邻井段,岩性稳定且全区普遍分布; (2)电性特征明显易辨,且同一测井内容的数值相同或呈 有规律性变化。
B、平面非均质性(plane heterogeneity):储层的平 面展布,包括储层的几何形态、连通性等。
C、层间非均质性(interlayer heterogeneity):某一 单元各储层之间垂向差异性的总和。

塔里木盆地塔深1井寒武系储层与成藏特征探讨

塔里木盆地塔深1井寒武系储层与成藏特征探讨
云 露 , 先 翟晓
( |中国地质大学 能源学 院 , 1 北京 10 8 ; 0 0 3
2 .中国石油化 工股份有 限公 司 西北油 田分公 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新疆 乌鲁木齐 8 0 1 ) 30 1
摘要 : 塔里木盆地塔深 l井是 中国第一深井 , 钻探 目标是 阿克库勒 凸起 东侧寒武 系碳 酸盐 台地 边缘 的大型建 隆圈闭。通 过钻探 , 建立 了奥陶系一寒武 系地层层序。经证实, 超深层建 隆体 内储层发育 , 储集 空间类型 多样 , 主要储集 空间类型有晶 问角孔 、 晶间溶孔和无结构选择性 的溶蚀孔洞及 网络状裂缝 , 并且储层 呈随深度加 深变好、 溶蚀 孔洞越发育 的特 征。初步 认 为, 烃源岩生烃时排 出的酸性流体产生的溶蚀 是储 集空间形成 的主要 因素; 超深层(>70 0m) 0 建隆体具 多期成藏的特 征。特别是在岩心上和荧光薄片 中见到液态烃 , 提示我们 必须 重新认识在不 同地 区( 盆地 ) 的特定地质条 件下“ 态窗下 液 限” 的问题。塔深 1 的地质成果将有效指 导塔 里木盆地超深层勘探。 井

Th tai r p i u c s in fo t d vca o t e Ca ra sbe n ui a e n t e d li g r s t f e srtg a h e s c e so r m he Or o ii n t h mb n ha e b l b s d o h r ln e ul o i t i s t e we1 I a e n c n r d ta uai e e v is e it i h lr — e p bul u h l. t h s b e o f me h tq lt r s r o r xs n t e u ta d e i i y d— p.Th y e fr s ro r e tp s o e e i v s a e a e v ro s i cu i g i tr r sal e o e , n e c y t ln ds ov d o e n n—tucu e s lc ie i. p c a iu n l d n n e cy t i p r s i t rr sa i e is l e p r s, o sr t r — ee t d s r l n l v s l e u s a eiu a r c u e . h u a e t n r a e t e r s r or e o r a o a l n i— ov d v g , nd r tc lrfa t r s Ast e b fl d p h i c e s s,h e e isb c me mo efv r b e a d d s v

大牛地气田盒1段致密砂岩气层识别

大牛地气田盒1段致密砂岩气层识别

大牛地气田盒1段致密砂岩气层识别柴文峰;吴娟娟【摘要】大牛地气田盒1段气层属于致密砂岩气层.因其低孔低渗以及气层测井响应不明显,增大了气层识别、评价的难度.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含气性等特点依托测井资料,建立测井解释参数模型;用曲线重叠法,孔隙度差比值法和无阻流量与多测井参数的交会图得出的有效气层下限值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对盒1段有效气层进行识别.该方法提高了对盒1段致密砂岩储层气、水、干层识别的准确率和有效性,为进一步评价致密砂岩气层提供依据.【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17)001【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致密砂岩;气层识别;盒1段;大牛地气田【作者】柴文峰;吴娟娟【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咸宁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科,湖北咸宁4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168.130.2+1致密砂岩为储层有效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10-3μm2的低孔隙度砂岩气藏[1]。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岩性致密、储集物性差、非均质性复杂、自然产能低等典型特征,从而使气层测井响应不明显,降低了测井响应对气层的分辨率[2-3]。

大牛地气田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东北部。

总体为北东高、西南低的平缓大单斜,构造简单,断层不发育,局部发育鼻状构造[4]。

大牛地气田主要含气砂岩层段为盒3 段、盒 2 段、盒1 段和山2 段[1,4]。

前人对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层的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

盒1段由于物性、储层孔候结构相对最差,测井响应特征复杂,油、气、干层电性特征不明显,所以对盒1段气层识别效果不佳。

本次以盒1段试气和测井解释成果为依据,得出测井解释参数的模型。

利用曲线重叠法、孔隙度差比值法定性确定含气层位,并采用无阻流量与测井参数、测井解释参数制作交会图对盒1段有获得工业气流潜力的气层进行有效识别,为进一步评价盒1段致密砂岩气层提供地质依据。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靖边气田陕200井区马五4^1储层为例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靖边气田陕200井区马五4^1储层为例

研 究 区马五 储层 属 平 坦宽 阔的 陆表 海 清水 沉
水 成 岩环境 和埋 藏 成 岩 环境 ¨ 。成 岩 环 境 的 变 迁 和交 替 , 成岩 介质 、 温度 压 力 的不 断变 化 , 决定 了成 岩 作用 类型 的多 样性 。这 些作用 强烈 地改 变着碳 酸 盐 岩 的成分 、 结构 、 构造 以及 储 层 孔 隙类 型 、 数 量 和
区, 但 呈条 带 分布 ; Y 2 1 一s 2 l 8井 区域 平 均气 层 厚度 虽小 于前 者 , 但 分 布 面积相 对较 广 。
另外 , 西 北部 Y 1 6井一 Y 2 0井 区域 和 ¥ 2 6 7井 区
域远离膏云坪微相 , 天 然 气 富 集 程 度 较 差 。Y 1 6 一
分布。
积环境 , 海水咸化 , 水体很浅 , 蒸发作用强烈 , 主要发
育 含石 膏 、 硬 石 膏 的 白云 岩蒸发 潮 坪沉 积 , 天 然气 的
分 布严 格受 沉积 相带 控制

在 天 然 气 富集 的 西 南 部 Y 2 2井一 Y 2 8井 区 域
内, s 3井 以南 、 s 7井 以北 范 围 内存 在 一 大 片 的 潮 上带 膏 云坪微 相 , 原岩 主要 为 含较 多石 膏 、 硬 石 膏结 核 的 白云岩 ; 后期 的溶 蚀 作 用 把石 膏溶 去形 成 大 量
流渗 透 白云化 作用 和埋 藏期 的混合 水 白云化作 用及
靖 边气 田陕 2 0 0井 区奥 陶系 马 五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属 于古老 的 沉 积岩 系。 沉积 期 后 , 随着 地 壳 运 动
先 后经 历 了海水 成岩 环境 、 近地 表 成岩 环境 、 大气 淡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油气田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而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以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为主题,探讨油气田储层的形成、演化和孔隙结构特征,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油气田沉积演化油气田的形成离不开地质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

沉积演化过程中,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特征都在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储层性质和孔隙结构。

油气田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盆地发育、岩石沉积、成岩作用、油气生成和运移等阶段。

在盆地发育过程中,盆地的地貌造成不同的剖面形态和沉积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岩相类型、沉积速率和流变特征。

岩石沉积阶段可以分为物质输入、物质分散、沉降沉积、作用改造等不同的过程。

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嵌布、碳酸化、泥岩压溶和流体作用等,通过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特征,直接影响了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

油气生成阶段,有机质经过成熟作用和热解反应释放出烃类物质,被储存在孔隙中。

油气运移和富集阶段,主要是液体和气体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下的分布和迁移,富集在有效的储层中形成油气藏。

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储层性质和储层渗透性,因此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储层孔隙可以分为主孔隙和次生孔隙等,其中主孔隙是沉积过程中原生形成的孔隙,多数情况下是天然形成的,对于储层渗透性的影响最大。

次生孔隙是在成岩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

主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储层孔隙度、储层孔径和储层孔隙形态等。

储层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占比例,是指储层孔隙的数量和分布。

孔隙度越大,储层的渗透性越好。

储层孔径是指储层中孔隙的大小分布,大孔径的储层渗透性相对较好。

储层孔隙形态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形态特征,如孔洞口径、孔洞形状、孔壁构造等。

孔洞口径越大,其渗透性能越好。

在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中,孔隙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孔隙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储层孔隙体积和渗透性,其大小的变化,会影响储层物性。

苏里格气田东区上古生界盒8、山1段储层-测井特征研究

苏里格气田东区上古生界盒8、山1段储层-测井特征研究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显示出较好的含气性特征,通过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渗透率、压汞分析和非均值分析,结果表明上古生界盒8段储集层砂岩中石英砂岩以粒内溶蚀孔隙、溶蚀粒间孔隙和残余粒间孔隙为主,岩屑石英砂岩以溶蚀孔隙为其特征,只有极少部分储集层为晶间孔隙-粒间孔隙型;岩屑砂岩以粒内孔隙和溶蚀粒内孔隙为发育。

通过铸体技术分析面孔率一般在2.3%以上。

最后通过参数综合评价将储层划分为4类,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储层主要为Ⅰ、Ⅱ类。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储层特征苏里格气田东区上古生界盒8、山1段储层-测井特征研究兰义飞1,陈志华1,石林辉1,刘莉莉1,曹艳2(1.中国石油长庆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0前言苏里格气田是一个特大气田,不仅是我国现阶段规模最大的天然气田,也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级储量大气田。

2007年股份公司提出了要将鄂尔多斯盆地建设成石油天然气重要能源基地,到2013年建成年生产天然气商品量200亿立方米的目标,而苏里格气田东区毗邻苏里格气田,特别是盒8和山1具有和苏里格相似的成藏地质条件,因此在总的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出苏里格气田东区是苏里格气田建产能的主力区块之一,并在2011年形成年产50亿立方米产能规模,但从已有试气的成果来看,不同地区、不同层系产气能力差别较大。

2019年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稳产7年目标的关键一年。

作为长庆油田上产主力区块的苏里格气田东区,正在以建设稳产接替50亿立方米产能为目标,展开大规模的产能会战,因此,有必要对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山1的储集砂体和产气能力进行研究。

1概况苏里格气田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境内,气田南接乌审旗和靖边气田,东邻榆林气田。

区域构造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北部。

苏里格气田东区位于长庆靖边气田北部的乌审旗地区。

勘探范围西起乌审旗的嘎鲁图、北抵乌审旗的通岗浪沟,东达补兔、南抵乌审旗的巴音来登,勘探面积约5988km2。

第一篇 第三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第一篇 第三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第三章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所谓储层流体,这里指的是储存于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其特点是处于地下的高压、高温下,特别是其中的石油溶解有大量的气体,从而使处于地下的油气藏流体的物理性质与其在地面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别。

例如,当储层流体从储层流至井底,再从井底流至地面的过程中,流体压力、温度都会不断降低,此时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原油脱气、体积收缩、原油析蜡;气体体积膨胀、气体凝析出油;油田水析盐—即离析和相态转化过程,而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对于油藏动态分析、油井管理、提高采收率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又如,进行油田开发设计和数值模拟时,必须掌握有关地下流体的动、静态物理参数,如石油和天然气的体积系数、溶解系数、压缩系数、粘度等;在进行油气田科学预测方面,如在开采初期及开采过程中,油田有无气顶、气体是否会在地层中凝析等,都需要对油气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相态变化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作出判断。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水的性质及其问的相互关系,不掌握它们的高压物性参数,那么,科学地进行油田开发、采油及油气藏数值模拟等便无从讲起。

第一节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石油和天然气是多种烃类和非烃类所组成的混合物。

在实际油田开发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在同一油气藏构造的不同部位或不同油气藏构造上同一高度打井时,其产出物各不相同,有的只产纯气,有的则油气同产。

在油气藏条件下,有的烃是气相,而成为纯气藏;有的是单一液相的纯油藏;也有的油气两相共存,以带气顶的油藏形式出现。

在原油从地下到地面的采出过程中,还伴随有气体从原油中分离和溶解的相态转化等现象。

那么,油藏开采前烃类究竟处于什么相态,为什么会发生一系列相态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来描述烃类的相态变化?按照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则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可以发现油藏烃类的化学组成是构成相态转化的内因,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是产生相态转化的外部条件。

因此,我们从研究油藏烃类的化学组成人手,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压力温度变化时对相态变化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储层一般特征
储层系统的复杂性
储层研究的特点
第一节 储层系统的复杂性
储集岩 储层系统
一、储集岩
具有一定的储集空间并能使 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 差下流动的岩石(reservoir rock) 储集岩的特性----孔、渗性
孔隙度---储集空间 渗透率---流体流动
孔隙性
岩石中各种孔隙、孔洞及裂缝组成的 储集空间,其中可储存流体。
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之 间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由于受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已不能在其 中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 其中流动。 发育:微裂缝和一般砂岩中的孔隙
c、微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
一般:5~30%,常见:10~25%
渗透性
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性能 绝对渗透率:当单相流体充满岩石孔隙,流体不与岩石 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 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为多相流体通过时,岩石对每种流 体的渗透率。与流体性质和饱和度有关 相对渗透率:比值 110-3m2 = 1.013md
开发早期
优化开发方案 优化管理及调整方案 提高油藏开发效率
研究单元:横向(油藏/油田) 垂向(小层) 分辨率:横(数十米) 纵(0.2~0.5m)
井网布置 配产配注 射孔方案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流动单元 储层敏感性 储层地质模型
开发中后期
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
注水开发调整 优化三次采油方案 研究单元:横向(油藏/开发井组) 垂向(单层) 分辨率:横(十米级)、 纵(<0.2m)
储集岩分类
按岩性的分类
碎屑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 特殊岩性储层 火成岩储层
变质岩储层 泥岩储层
碳酸岩(Carbonatite) ?
岩浆成因的碳酸盐类岩石。 80%左右的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
按孔隙结构的分类
孔隙性储层:砂岩 孔-缝性储层 裂缝型储层:碳酸盐、泥岩 孔洞性储层 缝-洞性储层
孔-洞-缝复合型储层
Pc = 7.5/r 束缚水成因:毛管滞水、薄膜滞水 导致:测井解释油气层的困难,油层误解 降低油气相渗,常规开采困难
相渗曲线!!!
(3)天然裂缝相对发育 低渗 致密 性脆 (4)储层敏感性强 粘土矿物: 水敏、速敏、酸敏 孔喉小,易受伤害 (5)应力敏感性强 渗透率随围压增大而降低的性质 细小片状孔、裂缝,受应力易压缩, 应力释放后易扩大(地面?地下)
广义:所有具有孔隙的的岩石均可成为储集岩
总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 总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 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
有效孔隙:连通的毛管孔隙及超毛管孔隙
(D= 0.2~500m) (D>500m)
无效孔隙:微毛管孔隙、死孔隙
(D=<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砂体) 储层参数
(黑色系统)
黑箱
井资料 地震资料 动态资料
灰色系统
(系统部分信息已知, 部分信息未知)
储层研究是一个“白化”过程
“白化”模型
(一)资料基础及其优缺点
1.岩心资料
岩心:岩心观察描述(相分析、裂缝分析) 岩心实验室分析 资料特点
优点:准确,精度高 (小于0.1m) 缺点:取心局限 无横向信息
二、储层系统
★储层系统的层次性与复杂性
★储层形成的多种控制因素 ★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1. 储层系统的层次性与复杂性 地层层次
据Van Wagoner(1990)
储层层次
据Pettijion(1973)
多砂体规模
(层序-层组)
单砂体规模
(层)
纹层组规模 纹层规模 孔隙规模
储层的层次性 界面分级
具自然产能,储层敏感性一般较强
(2)特低渗储层(10-1)
微孔隙发育,束缚水饱和度高,测井解释有难度; 自然产能一般达不到工业标准,需压裂投产
(3)低渗近致密储层(1-0.1)
孔喉半径小,接近油层下限; 几无自然产能,需大型压裂投产
(4)低渗致密储层 (<0.1)
只能作为储气层(非常规气层), 标准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不能提供可靠的资料, 需进行大型压裂等措施才能获得工业产能
依林黑比尔根山古水系
圈闭预探
圈闭含油性
沉积相 有利储集相
研究单元:横向(二级构造带或圈闭) 垂向(段、准层序、准层序组) 分辨率:横(数百米)、纵(数米)
油藏评价
评价油气藏 开发可行性评价
研究单元:横向(油藏/油田) 垂向(砂组) 分辨率:横(数百-数十米) 纵(0.5~1.0m)
沉积亚相/微相 储层地质模型 含油性分布
充填、桥塞、加大边等
岩溶作用 次生孔隙发育规律
构造因素: 宏观上控制沉积、成岩; 后期构造改造:形成裂缝
3. 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油气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 物理或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 和渗透性发生变化。 水敏、盐敏、 速敏、酸敏、 碱敏
胜利、大港等高 孔、高渗储层
第二节 储层研究的特点
地震 分辨率
模型要求 分辨率
多解性问题
(二)信息的不完备性
基础资料 精度要求
地层 对比 垂向 精度 横向 精度
地震 资 料 越 来 越 多 , 研 究 精 度 越 来 越 高 对 横 向 预 测 精 度 的 要 求 越 来 越 高
油藏评价
米级 百米大井距的探井、 十米数十米级 数百米级 评价井 地震资料
储集性能:粒度、分选、排列方式
理论上等大球体原始孔隙度与粒度大小无关。与排 列方式有关。 立方体排列:孔隙度最大!
斜方体排列:孔隙度最小!
不等大且分选差:孔隙度? 不均一排列时:孔隙度?
Q25 Q75
Ø=20.91+22.9/So
So:特拉斯克分选系数 Trask
42.4% So=1.0-1.1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由于流体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巨大引力, 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流体在其中不能流动;增加温度和 压力,也只能引起流体呈分子或分子团状态扩散。 发育:粘土岩中的孔隙
有效孔隙度的评价指标
特高孔隙度 高孔隙度 中孔隙度 低孔隙度 特低孔隙度 Ф e≥30% 25%≤Ф e<30% 15%≤Ф e<25% 10%≤Ф e<15% Ф e<10%
按物性的分类
按孔隙度的分类:高孔隙度储层 中孔隙度储层 低孔隙度储层 特低孔隙度储层 按渗透率的分类:高渗储层 中渗储层 低渗储层 特低渗储层
低渗透储层
石油资源量?
低渗储层的渗透率上限?
两种上限意见 100? 50?本书,不满足达西定律?
分类
依据:渗透率大小、渗流特征、开采方式
(1)常规低渗储层(50-10)
开发早期
绝对渗透率的测定:岩心(空气,实验分析)? 测井(孔--渗关系)? 试井(大范围平均值) 地震(?)
(2)渗透率评价指标:(×10-3μm2)
特高渗透率 高渗透率 中渗透率 低渗透率 特低渗透率 K≥2000 500≤K<2000 100≤K<500 10≤K<100 K<10
(3)有效孔隙度与绝对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无统一的关系模式,因油区、层位、储层岩性类型等因素不同。
测定手段:岩心
测井 ( ?)
地震 ( ?)
不同精度的孔隙度应用于不同的 研究范畴
据孔隙或裂缝大小及其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 类型:
a、超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0.5mm,或裂缝宽度>0.25mm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服从静 水力学的一般规律。 发育:大裂缝、溶洞、未胶结或胶结疏松的砂岩孔隙 b、毛细管孔隙
油藏评价 开发早期
开发储层评价
(着重渗流性能)
开发中后期
区域勘探
“选凹定带”
研究单元:横向(盆地或凹陷) 垂向(组、准层序组、层序) 分辨率:横(数千米)、纵(数十米)
德仑山古水系 乌伦古北部古水系
哈山古水系
泛滥平原
洪积扇 湖 泊
三角洲 辩状河 湖 泊 泛滥平原
岩相古地理图 有利储集相
四棵树古水系
2. 测井资料 自然伽玛
自然电位
电阻率(感应)
测井:测井相分析 测井储层评价 测井裂缝分析
声波测井
中子测井 密度测井 地层倾角测井 成像测井
资料特点 优点:提供连续的垂向信息 垂向分辨率较高(0.5m) 不足:解释精度有待提高 (如渗透率) 缺点:一孔之见、无横向信息
3. 测试与动态资料
控制头
相(砂体) 储层参数
黑箱
灰箱
井资料 地震资料 动态资料
(部分信息已知, 部分信息未知)
“白化”模型
储层研究是一个“白化”过程
一、储层研究的阶段性 二、储层研究的多维性 三、研究资料的不完备性
四、储层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
一、储层研究的阶段性
区域勘探 圈闭预探
区域储层评价 (着重储集性能)
层序地层学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 成岩相与次生孔隙 储层分类评价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沉积微相与储层构型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流动单元 储层建模
储层中流体的非均质性:
(1)因比重不同而自然分层。储层的非均质性→分层界限不明显, 存在过渡区。过渡区大小不同。
(2)储层非均质性的不同→不同点处的储层流体饱和度不同。 Swirr → Soi、Sgi
束缚水存在形式:薄膜滞水、毛管滞水 •薄膜滞水:指在亲水岩石表面分子的作用下,而滞留在孔壁上的
束缚水。 •毛管滞水:指当排驱压力无法克服毛细管阻力时,被滞留在微小 毛管孔道和被这些孔道所连通的孔隙中的水。 Swirr影响因素: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油气运移时水动力条件 Vsh↑、Perm↓、微毛管孔隙愈发育、水对岩石的润湿性愈好、油 水界面张力愈大→ Swirr↑ 一般:10~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