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以提问和指点替代多讲,这对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艺术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入手:

一、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

最近我在教学初三语文李白的《行路难》,在总结这一课的艺术特色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白的作品和我们过去学的杜甫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它们又各有什么特色?”当我提出这两个问题时,只见台下的学生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点名让几个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也都是愣在那里,无言以对,最后就只好由我自己来代为回答了。课后,我认真分析原因,发现原因还是在于我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实在太深奥了。所以,不恰当的拔高,提问过难,只会欲速不达,反而加重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形成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实不可取。

问题过难固然不好,但相反,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毫不费力就能对答如流,在表面上看来似乎课堂气氛热烈,然而这会养成学生骄傲自大、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对学生亦无补益。

课堂提问过难过易都是不妥的,都是行不通的,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提出不同的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自己所答“问题”果子。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课堂提问难易适中这条黄金分割线,怎样才能把握好难易适中这

个“度”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同时,更要关注于备学生,在研究教情的同时,更要致力于研究学情,只有将这两头都吃透了,做到心中有数了,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临场机变,适时调整,我们才能做到用问题去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问有所练,问有所答,学有所得。

二、评价和激励是激趣的有效方法

有人说,创新是激励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得到了激励、肯定等正向强化,随后,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增加。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提问手段本身来说,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同样的道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当创新思维和行为出现后,教师如能及时肯定、积极鼓励,就会给学生传授一系列的愉悦感、自豪感、成就感等积极的心理体验,这些积极的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成为学生以后从事创新活动的源泉。

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心情往往比较紧张。只要同学举手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首先肯定他们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举

手时,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即使学生回答有误,也不能当众奚落、嘲讽、挖苦学生。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的态度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评价尺度在课堂提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使得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勇于创新,同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三、提问方式多样化,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般来讲,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中齐答和举手指定答占大多数,这样回答者的范围多易集中在较好层次的几个学生中,中下层学生没有回答的机会,长此以往,基础本来就不好的中下层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容易遭致打击。所以对学生尽量多采取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比如,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相对较为浅显的课文,事先设计一系列较为简单的问题,采用分组竞赛或个人抢答的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参与语文课堂的快乐。

四、提问要面向使全体学生

教师的课堂提问也一定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每次都只抽那几个优等生来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可以抽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可以由优等生来回答;一般的问题,可以由中等生来回答;较易较浅的问题,则应该先让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来回答;对于很多问题的答案,也不必强求要与“标准答案”相同或相近,而应当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答问到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就都应该算对,即使其中只有部分合理的成分,也应当真诚地加以鼓励和表扬;而对于那些在答问中有闪光点和创新点的地方,教师更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热情的赞扬。

总之,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好“度”,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高年级学生不举手的现象将不会再出现,换之而来的将会是活泼、有序、有效的课堂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