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动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化学所公布最新LED照明技术多项成果

导读: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化学研究所自25日起参与“2015台湾国际照明科技展”,展场中展出该院化学所在LED照明产业原材料、萤光粉、封装材料等领域的研发成果。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讯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化学研究所自25日起参与“2015台湾国际照明科技展”,展场中展出该院化学所在LED照明产业原材料、萤

光粉、封装材料等领域的研发成果。

中科院化学所所长赖耀祥表示,化学所在“LED

照明产业原材料”技术耕耘已久,运用复合陶瓷特殊

物理特性,导入复合陶瓷LED灯具制作,逐步取代

现阶段LED所使用的氧化铝基板与矽基板,并积极台厂明景、台湾半导体照明合作应用于天井灯、路灯等。该所配合落实和响应行政院绿能低碳推动会政策及在经济部技术处支持下,持续在智慧照明元件开发、后端研发应用与基础研究等领域发展,现阶段已完成多项LED技术开发,并提出数十项专利申请。

此次陈展除展出LED照明产业“氮化铝原材料”技术外,亦陈展LED照明所需关键技术:萤光粉、封装材料等。在萤光粉方面,利用配方设计衍生新颖红色氮化物萤光粉,可提升亮度、演色性与热特性。而同时烧制两相复合之UV激发氮化物萤光粉技术,可减少萤光粉制造成本。在封装材料方面,发展出LED模组封装用环氧导电银胶及封装用矽胶导电银胶,性价比高,技术全程掌握。

LED照明市场日渐成长,美、日、韩等国持续投入大量资源发展,中科院化学所利用现有之研发能量,积极辅导国内企业,垂直整合产业链业界资源,于国内建立氮化铝LED之完整产业供应链,与业界一起开发智慧照明系统相关技术。透过产业联盟开创我国自主产业技术及设备产品,提升整体LED照明产品价值,期能取得国际上技术及应用领先之地位。

在行政院绿能低碳推动会及经济部技术处的指导下,该所会继续致力推广LED 节能灯具开发,透过国内产、官、学、研整合机制,进行跨领域研发与结盟,并将科技研发成果,有效技转民间产业,除了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更能兼顾节能减碳之目的,创造多赢局面。

我国化学家合成立方芳香性簇合物

2015-03-20 02:19 来源:科技日报我有话说

科技日报讯(通讯员马超记者冯国梧)近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赵斌教授课题组和清华大学化学系李隽教授课题组,在有关“立方芳香性金属簇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赵斌教授课题组合成出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溶剂稳定性的八核zn(i)立方结构簇合物。李隽教授课题组提出“立方芳香性”的概念和6n+2电子计数规则用于解释八核zn(i)立方结构的特殊稳定

性。

“我们合成出的八核zn(i)立方结构簇合物具

有前所未有的立方芳香性电子结构,而其他金属离

子的低氧化态类似结构也相继被我们合成出来。这些稳定的罕见氧化态金属簇合物作为功能单元,可以复合到纳米材料、多孔材料等功能材料中。预期在光、电、磁、催化、超高信息存储以及很多目前想象不到的领域都将具有独特的功能表现,为先进材料的探索提供新的途径。”赵斌介绍。

这项成果突破了从低氧化态双金属到多金属的金属—金属键的研究,首次实现了把+1氧化态zn-zn键合的功能单元嫁接到金属有机骨架等材料中,为构造含+1氧化态元素的功能新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理论上,立方芳香性的概念将不仅扩展了现有的芳香性理论,而且有望成为化学科学中的一个新概念,为该领域

科研人员打开一片全新视野。文章发表后: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称该研究“把化学家们可以制备出的芳香结构的种类向前推进了一步”。

此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教育部等资助下完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DNA光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时间:2015.03.23 10:36

光化学反应导致DNA损伤,引发疾病和衰老。DNA光化学反应是分子生物学与物理化学交叉的基础前沿研究课题。在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致力于发展时间分辨激光光谱方法,在分子和量子态层次上深入研究DNA光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和机理,取得系列进展。

在DNA生色团碱基分子的光化学反应、导致交联损伤的CPD反应(嘧啶碱基双键的[2+2]环加成)以及SP反应(CH3基团与相邻T碱基C=C双键的加成反应)研究方面,揭示一类激发三重态的暗态反应机理和势能面交叉导致的非绝热反应途径(J. Phys. Chem. A. 2011, 115,5335-5345,J. Phys. Chem. B. 2012, 116,11117-11123,J. Phys. Chem. A. 2014, 118, 9105-9112)。在活性氧ROS引发的DNA氧化性损伤反应研究方面,阐明了6-硫代鸟嘌呤(6-TG)及4-硫代尿嘧啶(4-TU)分子吸收UVA紫外光、光敏产生单态氧(1O2)、1O2氧化导致致癌产物的基元反应途径和关键的过氧化物反应中间体,揭示了生物分子水环境下水分子协助调控反应的重要作用(J. Am. Chem. Soc. 2013, 135,4509-4515;J. Phys. Chem. B, 2014, 118,5864-5872)。

最近,科研人员将研究深入至更为复杂的DNA的二级结构G-四链体的反应体系。探测到G四链体微环境下配体分子不同于体相的激发三重态衰变过程(图左),由此发展了一种新的研究G四链体-配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实验方法,可清晰区分末端堆积、插入等pi-pi堆积作用方式并获得定量信息(J. Phys. Chem. Lett. 2014, 5, 2259-2266);同时,对单电子氧化产生DNA的阳离子自由基G+•的脱质子反应,观测到G-四链体中不同于单个碱基dG以及双链DNA的独特的脱质子反应途径(脱氨基质子N2-H而不是亚氨基质子N1-H),揭示了DNA结构的局部氢键微环境对质子转移反应机理的影响(图右),阐述了G-四链体在DNA自由基化学中的动力学微观机理(J. Am. Chem. Soc. 2015, 137,259-266)。这些工作同时为化学反应溶剂化(pi共轭、氢键等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