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瓦甫齐铀矿床岩石浸出液水化学对古流体的指示作用

合集下载

普通地质学_练习题-答案

普通地质学_练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质学“将今论古”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其它衍生学科。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将今论古”:又称历史比较法,是指在地质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在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按应力的来源不同:分外应力地质作用和内应力地质作用两种。

前者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等),主要作用于地壳表层,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作用等;后者来自地球内部(温度、压力等),作用于整个地壳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岩石的变质作用等。

内力地质作用:简称为内力作用,是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主要是在地壳或地幔中进行。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外力地质作用:指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因素引起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圈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演化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及模拟试验、综合解释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 ”)。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 ”)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杰姆斯·赫顿;莱伊尔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西天山高压脉及主岩的氧同位素研究――古俯冲带深部流体及俯冲特征的启示

西天山高压脉及主岩的氧同位素研究――古俯冲带深部流体及俯冲特征的启示
此外如图表和前面所述西天山高压变质岩单矿物氧同位素资料显示的一个较明显的特征是绿辉石的值普遍相对偏高在石英石榴石绿辉石三相共存状况下当石榴石为基质矿物时由于石英与绿辉岩相比氧同位素扩散速率更快封闭温度更低石英将优先并最终结束与石榴石的氧同位素交换慢冷凝效应将使石英氧同位素相对峰期平衡时升高而不是绿辉石升高
!"#$% &’,(#) *,’+#$% *,,’+#$% &-,&#. /( #$0 12340 56 78896 :;"0< )$ )=<%3$ .>);)?3 )@ +.%+A?B3>>"B3 C3.$> #$0 +)>;AB)DE> @B)4 F3>;3B$ /.#$>+#$ .$ G+.$#: .4?2.D#;.)$> @)B 033? @2".0> @2)F #$0 ;+3 D+#B#D;3B.>;.D )@ >"H0"D;.)$6 !"#$ %&#’()(*+"$ ,+-+"$, 77 (I) : JK L M7 NH>;B#D;" " =5% G%HI%(’ =&;’H5;’ 5&>5JK(%HH8(%( /L)M%I;MN(K5&O P%QI,G5&O5 &H K(NP;PQR IN (%K(%H%’I K;Q%NH8P?8OI&N’ MSQ;’>% NT L;Q%NUN&O HN8I5 =&;’H5;’ NO%;’ P%IG%%’ I5% V&Q&JO%’I(;Q =&;’H5;’ ;’? =;(&M KQ;I%H,&H H&I8;I%? &’ I5% HN8I5 =&;’H5;’ ,N8’I;&’H &’ W5&’;@ /&>5JK(%HH8(% X%&’H ;(% %YI%’H&X%QR ?%X%QNK%? &’ I5&H /L P%QI@ 1’;QRH%H NT NYR>%’ &HNINK% NT M;&’ /LJM%I;MN(K5&O M&’%(;Q H%K;(;I%H ;’? G5NQ% (NOZH ;(% ON’?8OI%? TN( /L X%&’H ;’? 5NHI (NOZH &’ N(?%( IN >%I &’[8&(&’> &’IN I5% HN8(O%H ;’? TQNGH NT ?%%K TQ8&?H &’ I5% K;Q%NJH8P?8OI&N’ UN’% ;’? I5% O5;(;OI%(&HI&O NT I5% H8P?8OI&N’ NT I5% HQ;P@ =5% !!C 6 X;Q8%H NT 5&>5JK(%HH8(% X%&’ ;(% T(NM C@ #C\ IN ] !B@ EB\,MNHI NT G5&O5 ;(% ;I I5% (;’>% NT ] D@ FB\ ^ !@ =5% M%I;P;H&O 5NHI (NOZH 5;X% I5% H&M&Q;( (;’>% NT !!C 6 X;Q8%H ( ] D@ #F\ _ ] !B@ !B\)IN I5% 5&>5JK(%HH8(% X%&’H@ ‘NI5 NT X%&’H ;’? 5NHI (NOZH ?N’aI H5NG Q;(>% X;(&;I&N’H &’ !!C 6 X;Q8%H@ =5% X;(&;I&N’H &’ NYR>%’ &HNINK% (;I&NH P%IG%%’ ; X%&’ ;’? &IH 5NHI (NOZH N( P%IG%%’ I5% O%’I%( ;’? I5% (&M NT ; H&’>Q% X%&’ ;(% &((%>8Q;(@ I5%H% X;(&;I&N’H ;(% ’NI H&>’&T&O;’I@ 9N( MNHI K;&(H, I5% X;(&;I&N’H &’ !!C 6 X;Q8%H ;(% Q%HH I5;’ !\@ WN’I(;(R IN G5NQ% (NOZH, 3%’%(;QQR, M&’%(;Q H%K;(;I%H H5NG ; X%(R Q;(>% (;’>% NT NYR>%’ &HNINK&O ONMKNH&I&N’@ =5% !!C 6 X;Q8%H NT [8;(IU,>;(’%I ;’? NMK5;O&I% H%K;(;I%H ;(% ] !!@ AB\ _ ] !F@ #B\, ] .@ FD\ _ ] !!@ bB\ ;’? ] C@ .B\ _ ] !.@ BF\ H%K;(;I%QR@ L5%’>&I%H ;’? >Q;8ONK5;’%H H5NG ’;((NG (;’>%H NT !!C 6 X;Q8%,G5&O5 ;(% ] !B@ BB\ _ ] !!@ !B\ ;’? ] D@ #b\ _ ] D@ DA\ (%HK%OI&X%QR@ =5% NYR>%’ &HNINK% T(;OI&N’;I&N’H P%IG%%’ X;(&N8H /L M%I;MN(K5&O M&’%(;QH &’ %OQN>&I&O (NOZH T(NM G%HI%(’ =&;’H5;’ ;(% %YI%’H&X%QR ?&H%[8&Q&P(&; ;I K%;Z M%I;MN(K5&O I%MK%(;I8(%@ =5% ?;I; NT NYR>%’ &HNINK% NT G5NQ% (NOZH &’?&O;I%H I5;I I5% ?%%K TQ8&?H &’ I5% K;Q%NH8P?8OI&N’ UN’%H M;&’QR N(&>&’;I%? T(NM ;?c;O%’I 5NHIJ(NOZH@ =5% %YI%’H&X%QR ?&H%[8&Q&P(&; NT NYR>%’ &HNINK% T(;OI&N’;I&N’H P%IG%%’ M&’%(;QH K(NP;PQR H5NGH I5;I I5% H8P?8OI&N’ ;’? %Y58M;I&N’ NT I5% H8P?8OI%? HQ;K ;(% (;K&?QR, ;’? %YI%(’;Q TQ8&?H &’ON(KN(;I%? &’IN I5% ?%%K TQ8&?H &’ I5% K;Q%NH8P?8OI&N’ UN’%H@ 13< F)B0>" " /&>5JK(%HH8(% X%&’,/NHIJ(NOZH,6YR>%’ &HNINK%,-%%K TQ8&?H &’ H8P?8OI&N’ UN’%H,d%HI%(’ =&;’H5;’ 摘" 要 " " 位于中国南天山的西天山高压变质带代表了伊犁J中天山与塔里木两个板块间古生代南天山洋的古俯冲混杂岩 带。高压变质带内广泛发育高压脉。为探讨古俯冲深部流体来源及运移特点及板块俯冲特征, 对高压脉和主岩的全岩及主 要的高压变质矿物的氧同位素进行了分析。高压脉的 !!C 6 值变化于 ] C@ #C\与 ] !B@ EB\之间, 多数在 ] D@ FB\ ^ ! 范围内。 基性变质岩的主岩与高压脉具相似的氧同位素组成, 变化于 ] D@ #F\ _ ] !B@ !B\之间。高压脉和主岩的全岩 !!C 6 值变化不 大。高压脉与相邻主岩间、 同一高压脉中间与边部间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 一般变化不大, 对于大多数脉J主 岩对, 变化小于 !\。与全岩完全不同的是, 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显示出很大的变化范围, 石英、 石榴石、 绿辉石的 !!C 6 值分

内蒙某铀矿床地浸水文地质特征

内蒙某铀矿床地浸水文地质特征

内蒙某铀矿床地浸水文地质特征郑和秋野1邢拥国〃刘金辉1胡鹏飞2张楠2 (1.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2•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摘要:内蒙某铀矿床是我国内蒙古开发的第一个酸法地浸铀矿山。

在分析该矿床 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含矿含水层结构,水文地质参数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 究。

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含矿含水层具有良好的地浸水文地质结构,其普遍发育的隔夹 层及水文地质参数都十分有利于地浸采铀,这些特征可以为地浸工艺方法与参数的确定 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砂岩型铀矿床地浸水文地质〇引言砂岩型铀资源是我国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 要采用地浸技术开采。

内蒙某铀矿是我国内蒙古开发 的第一个酸法地浸铀矿山[1]。

其开采效果的好坏与含 水层结构、厚度,顶底板隔水层的厚度与稳定性等具有 密切的联系,含矿含水层的渗透性直接影响地浸开采 效益。

含矿含水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直接影 响铀矿石的浸出过程[2’3]。

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 对该矿床地浸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为其地浸开采表1地E 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

1矿床地质简况1.1地层矿层所在区域基底地层发育不完全,主要分布有 古生界下寒武统、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变质岩、火山- 沉积岩。

中新生代沉积盖层从侏罗系到第四系均有不 同程度的发育,从下至上分为阿尔善组、腾格尔组、赛 汉组;地表多出露古近系伊尔丁曼哈组、新近系通古尔 组、宝格达乌拉组,且被植被覆盖。

具体地层特征见表1。

界系统群或组(段)厚度m主要岩性新生界第四系<20砾和淤泥,风成砂土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50红色泥岩、含钙质结核中新统通古尔组<50中上部为红色泥岩;下部为灰绿色砂岩古近系始新统伊丁曼哈组<100泥质粉砂岩与黄色砂岩互层中生界白垩系下统赛汉组上段0-300上部为浅灰色砂岩夹泥岩;下部为灰色砂岩、砂砾岩组成,是主要赋矿层位下段50 ~ 500上部为灰色泥岩夹砂岩及褐煤;下部为灰色砂岩腾格尔组>100灰绿色泥岩、泥页岩阿尔善组>100红色、杂色砾岩侏罗系上统大兴安岭群聽1>100浅灰色、粉红色流纹岩古生界二叠系下统西乌珠穆沁旗组>300砂质砾岩、石灰岩石炭系上统宝力格庙组>2000细砂岩、石灰岩;寒武系下统温都尔庙群>200片岩、千枚岩夹中基性火山岩1.2构造该铀矿床位于塔北凹陷西部,受赛汉组上段古河 谷砂体控制,古河谷的形成严格受基底构造所造成的 负地貌控制[4]。

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砂岩主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砂岩主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砂岩主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作者:王腾荆国强刘治国杨冰彬来源:《新疆地质》2020年第02期摘要: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及中东部西山窑组砂岩物质组成特征和形成构造背景条件,分析吐哈盆地整体铀矿成矿条件。

通过地球化学方法对比吐哈盆地东西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砂岩主量元素特征,发现吐哈盆地东西部西山窑组砂岩主量元素组成上具较高的相似性,与PASS 相比表现出高SiO2,其余组分较低特征。

吐哈盆地东西部砂岩源岩风化程度具很高的一致性,西山窑组砂岩源岩均来自中酸性岩石,西山窑组砂岩形成于稳定的构造背景环境。

对比发现,吐哈盆地东西部砂岩主量元素成分及形成构造背景具很高的一致性,结合前人对十红滩铀矿床的研究,认为吐哈盆地大面积铀成矿具很大潜力。

关键词:吐哈盆地;西山窑组;主量元素;铀成矿预测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为吐哈盆地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主要目的层。

勘查成果显示吐哈盆地东部与西部铀成矿规律具一定差异。

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成矿受铀源、地层、构造、砂体及地下水动力等影响[1]。

吐哈盆地西南缘发现十红滩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勘查工作发现东部总体勘查成果较差,需进一步研究。

吐哈盆地东部西山窑组中发育厚大砂体及发育较好的层间氧化带[2-3]。

研究表明,碎屑岩地球化学分析可揭示沉积物中更细微的地质信息,如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等[4-5]。

碎屑岩组分除受气候、地形、搬运距离和成岩作用影响外,还受物源区母岩性质和构造背景影响[6-8]。

沉积物在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不同元素可发生有规律变化。

本文拟通过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比吐哈盆地中侏罗统碎屑沉积物在东西部的差异,分析吐哈盆地铀成矿条件差异性。

1 区域地质概况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中东部,夹持于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及哈萨克斯坦板块间(图1-a)[9-10],东西长约660 km,南北宽60~130 km,盆地群山环绕,北邻北天山,南邻觉罗塔格山,地势总体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形成向中南部倾斜的地貌景观。

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区块古生界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区块古生界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区块古生界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李彬,李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主要介绍了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原理和其在沉积环境方面的意义,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阿北、顺北区块古生界样品的测试数据,得到以下认识:古生界该区块沉积水体相对封闭,碳、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与沉积环境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运用计算Z 值判断该区块古生界主要为海相沉积;利用碳、氧同位素的变化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区块古生代海平面的变化。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氧同位素,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是根据相同元素的同位素之间具备稍有差异的热力学和物理学性质而建立的一门科学(Urey ,1947)。

这些同位素在化学和物理反应中的行为略有差异。

当它们或者含有它们的化合物参加反应或经历变化时,同位素就会被分离或分馏,引起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变化[1]。

60年代以来,对影响水体碳酸盐沉淀物中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因素及原始同位素的保存条件等有了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研究表明,碳酸盐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对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反应灵敏,这对于化石群落保存较少或不易全面观察的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区尤为有意义。

1. 稳定同位素分析原理稳定同位素的丰度通常用两种物质同位素的比值来表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为:1000}/]{[×−=S S A A R R R δA δ为处于A 相的重同位素与轻同位素的比值,S R 为标准物质的重轻同位素的比值。

碳酸岩中的碳和氧的同位素通常以PDB(Pee Dee belemnite)标准给出,硫同位素通常以CDT(Conyond Diablo Toilette )标准给出[3]。

氧有三种稳定同位素,丰度分别为16O =99.762、17O =0.038和18O =0.200 (Tuli , 1985)。

由于18O 与16O 质量差异明显且丰度值大,因此用18O /16O 值来表示氧同位素组成。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纳岭沟地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物源的指示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纳岭沟地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物源的指示

DOI :10.3969/j.issn.1000-0658.2020.02.002铀矿地质Uranium GeologyVol.36No.2Mar.2020第36卷第2期2020年3月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多能源共生叠合盆地,内部赋存有煤、石油、天然气和铀多种能源矿产,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1-2]。

近年来铀矿地质工作者在盆地内发现了多个大型、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矿体主要位于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砂体中,砂体不仅为成矿物质提供运移通道和赋存空间,还为铀成矿提供预富集的铀源[3-4]。

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矿床的控矿因素和成矿模式做了深入的研究[5-6],但对典型铀矿床目的层碎屑物质来源和母岩类型研究相对较少。

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物源的研究主要利用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和地球化学分析的方法[7-10],认为盆地内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北部的山区,但对母岩的类型以及母岩所处的构造环境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直接的判断依据,因此有必要开展研究从多方面来确定母岩的类型以及物源区的构造特征。

沉积岩的特征受母岩性质的影响,恢复沉积物的物源对盆地的演化及盆地内铀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纳岭沟地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物源的指示张宾,刘红旭,易超,丁波,张艳(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摘要]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指示碎屑物质的来源,物源特征的研究能为盆地的演化以及成矿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通过镜下分析、重矿物鉴定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纳岭沟地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砂岩进行研究,以确定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而确定砂岩的物源特征。

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砂岩以近源沉积的岩屑砂岩为主,砂岩的母岩为中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主量元素特征与主动大陆边缘砂岩的主量元素特征相似,反映目的层砂岩的母岩形成于主动大陆边缘的俯冲带构造环境;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蚀源区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对比发现目的层砂岩的母岩主要为前寒武纪时期的孔兹岩、片麻岩、闪长岩以及海西-印支期的辉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中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铀含量较高,在沉积阶段为铀的预富集提供了一定量的铀。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成矿中两种流体系统相互作用——地球化学证据和流体动力学模拟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成矿中两种流体系统相互作用——地球化学证据和流体动力学模拟

的 C _ v 为 P
1 .‰ -2 7 、 40 .‰ 铀成矿流体的  ̄ - O 和 8 o Dv MW S 墙
分别是 一10 ~ 一9 %和 3% 4
9 1 ~4.‰ , .‰ 8 C
和 H同位素组成 指示 出大量 C和 H来 自烃类的氧化。盆地 内流体流动 的数值模拟表明 , 在侏罗纪一 白垩纪盆地边缘 相对抬升和盆地 内地层轻微变倾过程 中, 发育 出 2种流体流动系统 , 即渗出流和渗入 流。渗出流系统受 盆地 上覆沉
来的 U 被渗入 的雨水流体搬运 , 6 当与渗 出的富烃盆地流体相遇时 , 烃类将 U 还原为 6
, 并在 2 种流体系统的过
渡带 铀 矿 物 沉 淀 。2种 流 体 系 统 间 过渡 带 的位 置 受 地 形 起 伏 大 小 控 制 。在 白垩 纪 末 期 ( 5Ma , 设 从 盆 化学 ; 砂岩型铀矿 ; H、 C、 O同位素 ; 流体流动模拟 ; 流体 系统 ; 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 分 类 号 :6 9 1 P 1 .4 文献 标 志 码 : A
I e a to f t u d s s e n o m a i n o a d t n -y e u a i m e o is nt r c i n o wo f i y t ms i f r to fs n s o e t p r n u d p st l
i d sBa i n Or o s n:Ge c e i a v d n e a dr d n m i o l o h m c le i e c nd hy o y a c m de i ng
XUE Ch n i,CHIGu Xin 2a d XUE W e u J o a g n i
地球 化 学证 据和 流体 动 力 学模拟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各章作业习题及答案-1(1)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各章作业习题及答案-1(1)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各章作业习题及答案-1(1)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二、填空题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4.“Thepreentithekeytothepat。

”这句话的意思是(“”)。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三、问答题1.从总的方面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地质学研究中采取了哪些特殊的研究方法?2.研究地质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在地质学中又可分出哪些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在应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进行地质分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5.怎样正确认识“均变说”与“灾变说”对地质发展演变过程的解释?6.《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7.学了“绪论”部分以后,你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有了哪些初步认识。

第1章绪论答案二、填空题第2章矿物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元素丰度矿物单质矿物化合物矿物类质同象同质多象晶质体晶面结晶习性条痕解理解理面断口硬度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岩石的结构显晶质结构稳晶质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岩石的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状构造块状构造枕状构造沉积岩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岩生物化学岩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成岩构造层理层面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交层理泥裂波痕假晶印模球度圆度分选性成熟度胶结物胶结类型变质岩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变余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碎裂构造二、是非题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 瓦 甫 齐铀 矿 床 岩石 浸 出液 水 化 学对 古流 体 的指 示作 用
林 效 宾 ,王 志 明 ,郝 伟 林 ,韩 军
( 工业 北 京 地 质研 究 院 ,中核 集 团 铀 资源 勘 查 与评 价 技 术 重 点实 验 室 ,北 京 10 2 ) 核 0 0 9
[ 摘要 ]萨 瓦 甫 齐 铀矿 床 位 于 新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 阿克 苏 地 区 。新 构 造 运 动 使 盆 地 盖 层 变 得 陡 直 甚 至倒 转 ,承压 含 水 层 中 的地 下 水 不断 被 疏 干 ,现 今 在 垂深 4 5i 7 n以上 已 无地 下 水 活 动 ,铀 矿 体 主要 残 留在 古 层 间 氧 化 还原 过 渡 带 中 。根 据 水一 相 互 作 用 的 原 理 ,试 图通 过 研 究 岩 样 浸 出液 的水 化 学 来 获 岩 取 古 地 下 流体 的一 些基 本 特 征 。 [ 键 词 ]萨 瓦 甫 齐铀 矿 床 ;砂 岩 型 铀 矿床 ;层 间 氧 化带 ;水 一 关 岩体 系 ;E — H 法 hp [ 中图 分类 号 ]P 1 . ;P 9 [ 献标 志码 ]A 6 91 4 58 文 [ 章 编号 ]1 7 — 6 6 2 1 ) 3 0 5 — 7 文 6 2 0 3 (0 1 0 — 1 6 0
L N a — i W ANG h — n I Xio b n, Z i mi g, HAO e — i HAN u W i ln, Jn
( N C K yL b rtr o rnu eo re x lrt nadE aut nT c n l y C N e aoa y f a im R sucs poai n vlai eh oo , o U E o o g
Ne tc o c a t iy, t e o c r n e o e e s nd o h rf r to sh sb e t e l itd a d e e o e tni c i t v h c ure c fTimi ru a t e o mai n a e n se p y tle n v n o etr e v ru n d. Th r u d t r i h o fn d a i s i c n e u n l r i e a y nd t r s no e g o n wae n t e c n e qu ̄r s o s q e ty d an d wa a hee i i g o d tr a tv t s n h r c s v r h v ria d p h f 47 m.Ur n u r un wae ci ii i t e o k o e t e etc l e t o 5 e a i m o e o i s r t r b d e a e he lfo e i l x se n t e ta sto o e o n e ly ro i ai n— e ci n etv rma n y e itd i h r n iin z n fi tra e x d t o r du to .Ba e n t e wae - o k s d o h t r r c
第 2 8卷第 3 期
2 1年 9月 01
世 界 核 地 质 科 学
W o l Nu l a Ge s in e rd ce r o ce c
Vo .8. . 12 No3 S p . 01 e t2 1
DOI 03 6 0i n17 - 6 62 1 . . 6 : . 9 .s . 2 0 3 .0 1 30 1 9 s 6 0 0
பைடு நூலகம்
i t r ci n p i c p e t i a e re o o ti o a ia h r ce i i s o h p le f i y n ea t r i l , h s p p r tis t b an s me b sc l c a a trs c f t e a a o u d b o n t l
su i g t e h d o h mi a h r ce itc ft e c e iui r m o k t dyn h y r c e c lc a a t rsi so he la h d lq d fo r c . Ke y wor :S wauq r n u d p st s n t n — y e u a i m p st i t ra e xd to o e; ds a f iu a i m e o i ; a dso e tp r n u de o i; n e l y r o ia in z n Eh- H t d o tr r c y t m p meho fwae — o k s se
B in eerhIs tt o rnu el y e ig1 0 2 ,C ia e igR sac tue f a im G oo ,B in 0 0 9 hn ) j ni U g j
A s a tS w fq ua im dp s ctdi k s f  ̄in yu uo o o sR g n D et b t c: a au i rnu e oi i l a A euo r ts o e n Xi a gU grA t m u e i . u n o o
Th y o he i a nd c to o e c d lqu d f o o k t he e h dr c m c li i a i n fl a he i i r m r c o t pa a o u d i S wa uq r n u e st l e f i n a l f iu a i m d po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