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脊柱结核的CT表现及43例病材分析

脊柱结核的CT表现及43例病材分析

脊柱结核的CT表现及43例病材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43例脊柱结核患者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CT表现为骨质破坏43例,骨密度增高39例,椎间盘破坏30例,椎旁腰大肌脓肿或软组织肿块26例,附件受累12例,死骨形成36例,椎管狭窄19例。

结论 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脊柱结核 CT诊断分析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多见,发病率约40%,CT由于其横断位图像结构清晰,分辨率高, 能显示常规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轻微骨破坏,清楚显示病变累及范围及程度,在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现将本院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经CT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43例脊柱结核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3例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14~62岁,平均29.4岁,其中20~30岁24例,占发病人数的55.8%;病程10d~20年。

1.2 症状和体征腰背痛38例,有低热、盗汗、乏力、血沉快等结核中毒症状21例,合并其它部位结核病19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

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18例。

1.3 扫描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16排螺旋CT机,根据X线摄片病变部位或临床检查提示病变部位,扫描层厚2.5mm 或5mm。

2 结果2.1 病变分析胸椎13例、腰椎23例、颈椎1例、胸腰段4例、腰骶段1例,未见单纯椎弓结核。

以胸腰椎最为多见。

单椎体病变15例,多椎体病变28例,最多累及5个脊椎,又以2个脊椎损害为常见。

共累及74个椎体。

2.2 CT表现脊柱结核主要CT表现为多发,形态各异之骨质破坏,骨密度改变,可合并椎间盘破坏或退变,常见椎旁软组织肿胀及寒性脓肿,少数椎弓及椎体附件受累,后期可见不规则死骨形成,椎管狭窄等。

(1)骨质破坏:为最主要的CT表现,4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常见的破坏类型有虫蚀状、溶冰状、洞穴状、局限溶骨型及碎裂型。

脊柱结核疾病研究报告

脊柱结核疾病研究报告

脊柱结核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脊柱结核所属部位:四肢就诊科室:骨科病症体征:颈背疼痛,食欲减退疾病介绍:脊柱结核是怎么回事?脊柱结核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是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引起椎体病变所致,脊柱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总数的一半,其中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生最多,所有脊椎均可受累,以腰椎为多见,胸椎次之,胸腰段占第三位,颈椎和骶椎较少见,其中,椎体结核约占99%,椎弓结核占1%左右症状体征:脊柱结核有哪些症状表现?以下就是关于脊柱结核症状的详细介绍:脊柱结核为慢性骨关节病变,起病缓,进展慢,早期可无症状常常被忽视。

有的被误诊为慢性劳损、风湿症等而长期对症治疗。

极少数起病急骤,易和急性化脓性炎症混淆。

全身症状患者倦怠无力,食欲减退、午后低热、盗汗和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偶见少数病情恶化急性发作出现弛张型高热,体温 39℃左右,多误诊重感冒或其他急性感染。

局部症状1、疼痛:患处局限性钝痛。

早期轻,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劳累、活动后加重,在坐车震动、咳嗽、打喷嚏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

夜间痛加重,如果出现突然症状加重,多为椎体压缩或病变累及神经根,疼痛可沿脊神经放射,上颈椎放射到后枕部、下颈椎放射到肩或臂,胸椎沿肋间神经放射至上、下腹部,常误诊为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等。

下段胸椎11~12可沿臀下神经放射到下腰或臀部,为此X线摄片检查时多仅摄腰椎片,从而下段胸椎病变经常被漏诊。

腰椎病变沿腰神经丛多放射到大腿的前方,偶牵涉腿后侧,易误诊为间盘脱出症。

2、活动受限:病变周围软组织受到炎症刺激,发生疼痛、保护性挛缩,影响脊柱活动。

颈椎与腰椎活动度大,容易查出,胸椎活动度较小,不易查出。

脊柱主要有屈伸、侧弯和旋转三个方向活动。

无特殊固定体位让患者主动屈曲、伸展、侧弯,如有受限,常常也能一目了然。

小儿不合作,可使其仰卧,常可发现髋、膝屈曲;如被动伸直髋关节,可出现疼痛;让患儿俯卧,一手握其双足并将其提起,可见立即出现疼痛,并能看到腰部板状。

脊柱结核了解这种罕见的骨骼感染病

脊柱结核了解这种罕见的骨骼感染病

添加标题
Part Six
脊柱结核的案例分 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病史等 症状表现: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 诊断过程: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治疗过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案例分析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 职业等
病史及症状:发病时间、主要 症状、体征等
诊断及治疗方案:医生的诊断 依据、治疗方案、手术情况等
脊柱结核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常伴有其他脏器的结核病变。
脊柱结核的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多见,其次是胸椎和颈椎。 脊柱结核的病因主要包括免疫力低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慢性感染病灶 等。
脊柱结核的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感染:通过血液传播到脊柱,引起感染。 免疫力低下:患者免疫力低下,无法有效抵抗结核杆菌的感染。 骨质破坏:结核杆菌在脊柱内繁殖,破坏骨质,导致脊柱畸形和疼痛。 并发症:脊柱结核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截瘫、肺部感染等。
THANKS
汇报人:
脊柱肿瘤:脊柱 结核与脊柱肿瘤 在影像学上相似, 但脊柱肿瘤多见 于老年人,病程 较长,疼痛较轻, X线片可见骨质破
坏和钙化。
添加标题
脊柱退行性疾病: 脊柱退行性疾病 如颈椎病、腰椎 间盘突出等,与 脊柱结核在症状 上有相似之处, 但一般无全身中 毒症状,X线片可 见骨质增生和椎 间隙狭窄。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脊柱结核的症状和 诊断
脊柱结核的症状
疼痛:背部或腰部持续疼痛,早晨疼痛可能更严重。 僵硬:脊柱活动受限,早晨起床时尤其明显。 肌肉无力:由于疼痛和僵硬,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无力的症状。 神经症状:如感觉异常、肌肉萎缩或大小便失禁等。
脊柱结核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询问 患者有无低热、 盗汗等结核中毒 症状,以及疼痛、 麻木等神经症状

儿童脊柱结核的CT影像表现特征(附30例病例分析)

儿童脊柱结核的CT影像表现特征(附30例病例分析)

儿童脊柱结核的CT影像表现特征(附30例病例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脊柱结核的CT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或抗结核治疗痊愈的30例儿童脊柱结核的CT影像资料,分析儿童脊柱结核的特征性影像表现。

结果儿童脊柱结核椎体受累以胸椎多见644%(58/90);其次为腰椎受累,占266%(24/90);而颈椎受累占78%(7/90)。

病变椎体骨质破坏主要为中心型633%(19/30),以边缘性为主的椎体破坏率100%(3/30)。

而后凸畸形发生率达767%(23//30)。

结论儿童脊柱结核在CT上有一定特异性表现,胸椎受累常见,主要为椎体中心型骨质破坏,多致儿童脊柱后突畸形。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0例脊柱结核中,男21例,女9例。

年龄9个月至16岁。

所有病例均有腰背部不适或疼痛,其中11例以咳嗽、超过2周以上的低热、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就诊,7例以下肢无力就诊,其中2例表现为下肢瘫痪。

经临床体检,23例发现不同程度脊柱后凸畸形,占766%。

12 检查方法用GE Prospeed AI 螺旋CT机,常规儿童病变部位脊柱扫描,层厚3 mm,层距3 mm。

不合作患儿正常自然睡眠或10%水合氯醛灌肠镇静。

2 结果21 病变部位30例脊柱结核患者中,病变椎体共90个,病变胸椎58个,占644%;病变腰椎24个,占266%;病变颈椎7个,占78%;其余1例病变在骶椎。

本组病例未见单独附件骨质破坏者。

每位患者受累椎体个数多≥2个,平均受累椎体数为3个。

22 CT表现221 椎体破坏本组儿童脊柱结核病例以连续性椎体破坏为主,主要表现椎体内溶骨性低密度骨质破坏,呈囊状、不规则或隧道样,病灶边缘可有较明显骨硬化征象,病变椎体楔形改变,部分椎体明显压缩,呈融椎表现,椎体高度变小。

其中19例骨质破坏区内可见死骨形成,占633%。

病变椎体骨皮质破坏长度与椎体破坏区最大径相比,前者多大后者,少数反之。

脊柱结核16例临床诊治论文

脊柱结核16例临床诊治论文

脊柱结核16例临床诊治分析关键词脊柱结核病诊断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81由于结核病的生物学特征和社会因素,使结核病流行重新加剧,而成为当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尤其脊柱结核易引起瘫痪和病废,此病在表现上的非典型性造成在农村地区误诊误治发生率较高。

2004年1月~2009年3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16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73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1年8例,1~2年4例,3~5年3例,13年1例,平均26个月。

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例,胸膜炎病史1例,有结核病接触史4例。

入院前的诊断和治疗,见表1。

入院后的诊断和治疗:本组患者主要以胸腰背部疼痛、畸形、双下肢麻痛无力、胸腰背部和下腹部脓肿入院。

临床表现:有结核中毒症状10例,营养状况差4例,中等7例,良好5例。

疼痛轻9例,较重7例。

有脊髓神经损害表现9例。

实验室检查:hb85~120g/l,wbc37~102×109/l,n050~075,l018~047,esr正常6例,增快10例,1例儿童结核菌素试验(++)。

x线表现:胸片正常11例,有结核钙化灶3例,胸膜粘连1例,浸润型肺结核1例。

脊柱病变部位在t81例,t9~10.2例,t10.1例,t10~11.3例,l1~2.1例,l2~4.1例,l3~4.2例,l3~5.1例,l41例,l4~5.2例,l51例。

表现为单椎体变扁、椎间隙正常3例,邻近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13例,后凸畸形14例,脊柱旁阴影12例。

ct显示椎体破坏、有高密度碎骨影14例,侵入椎管8例;有椎旁阴影15例,其中有骨块影9例;椎弓根破坏1例。

诊断为脊柱结核7例,脊柱结核并不全瘫8例,脊柱转移瘤并不全瘫1例。

治疗情况:非手术治疗5例,病灶清除2例,病灶清除、减压、植骨7例,ⅰ期l3~51例。

对诊断为“l5椎体转移瘤并不全瘫”的1例患者施行“后路椎板减压术”。

脊柱外科 结核感染 VS 布鲁氏菌感染病例汇报及鉴别诊断总结

脊柱外科 结核感染 VS 布鲁氏菌感染病例汇报及鉴别诊断总结

轻度贫血 营养不良 结核杆菌感染可能
01
病案总结
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可见:受累椎体骨质破 坏较轻,塌陷畸形较少,椎体周边可见明显增 生硬化
脊柱结核常见特点:1、好发于胸腰段椎体,骨 质破坏明显,易致塌陷畸形、脊柱后凸畸形;2、 椎间盘破坏及椎间隙狭窄明显,常伴有死骨 及钙化形成;3、椎旁脓肿常见且范围较广
CT表现:单个或多个锥体的圆形或不规则骨质破坏,边缘毛糙不整齐,空洞 死骨形成
MRI表现:T1WI可见椎体破坏呈中、低信号影;T2WI可见椎旁脓肿呈弥散 不均匀高信号影;干酪样组织及肉芽组织异质化则在T1WI、
实验室检查 T2WI均为高信号影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分岐杆菌DNA检测具有诊断意义
病理检查
分型
1、边缘型:成人多见,病变位 于锥体上下缘,椎间盘破坏是 其特征 2、中心型:多见于儿童,病变 起源于锥体中心,一般只侵犯 一个锥体 3、骨膜下型:多发生于锥体前 缘,多个锥体前缘散在的表浅 破坏 4、附件型:多为溶骨性破坏
01
04
TEXT 腰椎结核,其次 是胸椎、颈椎 2、常见于椎体结核,附件结 核少见
角状后凸畸形 姿势与功能异常
病变部位局部压痛、叩击痛 局部角状后凸畸形(胸椎后凸更加明显) 活动受限:被动体位、拾物试验阳性 脓肿形成:伴椎旁脓肿及流注脓肿时可能在髂窝、腹股沟看到或触 及脓肿 神经损害时,可能出现肌力、肌张力改变及病理反射
02
脊柱结核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表现:胸椎后凸较正常增加,少有侧弯。骨质破坏和椎间隙狭窄,椎旁 脓肿为主
影像学检查
MRI表现:边缘型骨质破坏最常见,病灶呈多灶性,多侵害1-2个椎体上缘, 椎体破坏比较局限,无椎体压缩征象,椎体增生硬化

专题教程:脊柱结核手术时机分析【内附3个病例分享】

专题教程:脊柱结核手术时机分析【内附3个病例分享】

专题教程:脊柱结核手术时机分析【内附3个病例分享】本文为作者授权发表,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秦世炳,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骨科主任,北京骨关节诊疗中心主任,中国防痨协会骨关节结核学组组长、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脊柱感染教育工作组副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会结核分会骨关节结核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防痨杂志》副主编。

1病例一患者,男54岁,腰椎1、2结核并腰大肌脓肿,术前规律抗结核双腹膜外病清,前路内固定,术后2周刀口破溃一个月再次清除术,刀口仍未愈转我院后调整抗结核药物,并发现双肺结核空洞,涂菌(++)内科治疗二个月涂阴后转骨科重新病清,内固定拆除,大量植骨+后路内固定结核菌培养,H 低耐,R/S高耐术后抗结核18个月痊愈此病例的问题提示:1、肺结核空洞的诊断、治疗欠缺2、术前抗结核时间不足3、第二次手术仍没注重肺结核及抗结核药物治疗5、两次手术时机掌握欠佳2病例二女,23岁,腰椎23结核第一次后路内固定,结核病清术后一个月刀口脓肿形成术后两个月第二次脓肿清除术后刀口不愈没有彻底病清没有调整抗结核药物此病例的问题提示:1、手术过急2、尝试保守治疗3、术前抗结核药物不足(三联)3病例三-----胸椎结核前路手术患者男27岁,胸椎结核并不全瘫3个月,术前抗结核治疗(H/R/E) 2 周外院给予左开胸病清及内固定,术后抗结核同前,术后1个月发热,2各月刀口破溃术后三个月转入我院,结核复发,病灶处脓肿增大植骨坏死,脓胸形成,并发现腰大肌脓肿,内固定松动调整二线抗结核,重新手术:内固定拆除,病清,植骨,胸膜剥脱,清除脓胸,腰大肌脓肿清除二期后路内固定,术后抗结核药物18个月,痊愈术后结核培养:异烟肼、链霉素低耐,利福平高耐这个患者的问题提示:1、误诊3个月2、术前抗结核药物不足,术后没有正常督导化疗3、二次手术脓胸认识不足4、合并它处脓肿没发现—误诊5、没有结核培养机制,没有调整药物6、造成复发耐药是手术时机没掌握好有关一背景10年统计住院脊柱结核结核2031例,手术1870例,保守261例近95%首诊误诊,多为综合医院—结核专科医院责任重大-扩大影响力近5年收治复发病例273例,占21.9%--现状惨不忍睹其中40.8%是手术时机掌握不正确有关造成医疗官司每年都有,去年有4例-误诊/复发二手术时机1、误诊:诊断明确,再行手术(1)造成误诊的原因:对结核认识不足-综合医院慢性发病、发病特点不明缺乏特异性检查项目( 2)处理:穿刺活检结核实验室或和免疫检查早期诊断性治疗2、用药:合理抗结核应用3周或以上,结核控制是手术的最佳时机希望我们结核专科医院联合申请课题,做抗结核药的前瞻研究(1)治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手术治疗脊柱结核36例分析

手术治疗脊柱结核36例分析
2 结 果
T 、6T 、 】 T 、 4T 、7To T2 、 分别为 132 12 1 ,72 、 、 、 、、 例 1. r 8 例 ,8. T. 跳跃性病灶 1 ; 9 例 腰椎 1 例 ,。L 、 、4 9 L 、2 L、 L 分别为4 52 23 , 2例 ,2' 5 、、 、、 例 L, : L. 跳跃性病灶 4 1例 。双下肢 进 行 性瘫 痪 并 排 便 障 碍 4例 , 截瘫 并 大小便 障 碍 2例 。按 Fak1 级 , rne分 A级 2例 , B级 1 例, C级 l , 例 D级 2 。病程 3—1 个月 , 例 1 平均 8 个月。有不同程度 的腰背部疼痛 3 例 , 2 出现寒性脓 肿 4例 。x线 片均 显示 椎 体破 坏 , 间隙变 窄 , 椎 6例
采用病灶清除椎 间植骨融合 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 核 , 变组 织 病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0226 2 1 )4 36 4 10 -6 X(0 0 1 4 0 ) 0 2
目 前结核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而脊柱结核又 是骨关节结核的常见病, 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 , 临 床易造成误诊或延误诊断 , 引起治疗不当。20 — 01 20 年 , 06 我们共手术治疗脊 柱结核 3 6例, 疗效满 意 。现分析 如下 。
前方人路行病灶清除椎问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跳跃 稳定性和支撑功能的同时 , 给植骨床和植骨块之间 性病灶患者先行后路病椎上下两端各两个正常椎体 提供压力 , 进骨愈 合 。后路 手术暴 露范 围局 促 J 及 中间正常椎体椎 弓根钉 、 棒系统 固定 , 再经前路行 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清除脓液、 干酪样物质 、 肉芽组织和变性坏死组织等 , 并用骨刀及刮匙切除
6 0
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恢复期长。后路内固定对脊柱 前中柱稳定作用不及前路确切 , 易致植骨块松动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
作者:李洪庆 李萍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4期

【摘要】 目的 总结脊柱结核手术方式,用药方法,脊柱稳定性对脊柱结核治疗的影响。
方法 对107例脊柱结核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随访96例,痊愈90例,治愈率93.7%。复发6
例,复发率6.3%,经二次病清术痊愈。结论 手术时机适当,抗结核治疗方案合理,术前要考
虑脊柱结核术后脊柱的稳定性,能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关键词】 脊柱结核;病例分析

作者单位:130500 吉林省结核病医院(李洪庆);吉林省白山市传染病院(李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7例中,男50例,女57例,年龄2~68岁,平均33岁,病程1.5个
月~6年,平均病程2.5年,其中颈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31例,胸腰段9例,腰椎51例,
腰,骶,8例,脊椎多节段3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107病例均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术式:①对脊椎结核
有椎体破坏形成死骨及寒性脓肿,无脊髓受压症状者,可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或病清植骨术
治疗。一般腰椎结核较多,占51例,因为腰椎椎管较宽敞,且腰,椎体下缘水平以下为马尾
神经,不易致瘫,术后卧床半年,抗结核药物治疗一年半即可。②对脊椎结核既有椎体破坏又
有脊髓受压改变,即肢体肌力减弱、感觉障碍平面出现、尿便失禁等导致不全瘫、全瘫或四肢
瘫症状出现者采用侧前方减压、病清减压等,一般胸椎结核合并截瘫者较多,多采用的术式即
侧前方减压术,出现四肢瘫者较少,多为严重的颈椎结核所致。③对无明显死骨及冷脓肿,病
变局限,有的X线片仅见椎间隙窄,无神经根刺激症状的脊椎结核,可行单纯后路植骨融合
术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法。④对晚发瘫者,如彻底减压,切除骨嵴,可望改善功能。

2 结果
本组单纯病清术85例,病清前路植骨4例,病清后二期后路植骨5例,截瘫13例,早发
瘫12例,晚发瘫1例,9例不全瘫均为胸椎结核所致,通过侧前方减压术全部恢复,4例全瘫
大部分恢复,1例晚发瘫较术前双下肢灵活,二便功能改善,截瘫平面下降。107例中,随访
96例,痊愈90例。治愈率93.7%。复发6例,复发率6.3%,经二次病清术痊愈。

3 讨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本组病例中腰椎和胸腰段发病率较高,在全部单纯结核中,多数为松质骨结核,松质骨
易受侵犯。结核菌感染椎体后造成骨质坏死,早期可无症状或酸痛不适,此时坏死骨质未与周
围健康骨质分离时,X线显示病变骨小梁模糊不清,呈磨砂玻璃样,继续发展,坏死骨质部分
被吸收,便与周围形成了明显界限,X线片出现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空洞,常可见到死骨影,如
病变继续扩大,穿破椎体,侵犯椎问盘及周围组织,造成椎体及间盘破坏。压缩产生脊柱后突
畸形,脓液积聚可产生椎旁及流注脓肿。结核性脓肿无一般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剧烈反应,红热
及疼痛不明显,称寒性脓肿,寒性脓肿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组成。在脊柱结核病灶中,除
脓汁外,还有大量干酪样物质、结核性肉芽组织、死骨和坏死间盘,病清时应一并清除,再配
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病灶可治愈。脊柱结核分边缘型、中央型、骨膜下型。其中边缘型以椎间
隙窄、椎体邻缘及间盘破坏为主,中央型多以单一椎体破坏为主。多见于儿童。骨膜下型为脓
汁流注,可侵蚀多个椎体导致多节段脊柱结核,形成的脓肿在颈椎多位于椎体前方,颈4以上
病变可形成咽后壁脓肿,应经口腔排脓,胸椎位于椎体两侧,x片上呈梭形影,胸腰段结核寒
性脓肿可为椎旁脓肿,也可为腰大肌脓肿,腰,骶,椎体结核可为腰大肌脓肿,也可为骶前脓
肿,抗结核药物不易通过血运差的脓肿壁进入病灶。故脊柱结核病清术既清除脓肿壁及其内的
死骨、病变间盘、干酪样物质,改善了血运,又使抗结核药物更易于进入病灶内杀菌,使病灶
能够较快治愈。

脊柱结核用药方法:可选择下列抗结核治疗方案的一种。方案①: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
口服,吡嗪酰胺口服,乙胺丁醇口服。方案②: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
服,链霉素肌内注射。方案③:雷米封口服,复合利福平口服,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
射,左克静脉滴注。方案④: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
射。方案⑤: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乙胺丁醇口服,左克静脉滴注。
方案⑥:雷米封口服,利福欣静脉滴注,吡嗪酰胺口服,链霉素肌内注射,左克静脉滴注。一
旦确诊脊柱结核,入院后应先系统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2周,尤其是合并肺结核的患者,
一般至少抗结核2周或更长时间,体温趋于正常,结核症状趋于稳定方可手术,否则易导致结
核播散,尤其是体弱合并其他疾病的人。对肝功异常的患者可保肝治疗,暂停利福平等对肝不
良反应较大的药物,纠正至肝功正常可手术,对合并截瘫的患者为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可在抗
结核治疗后尽早手术。只要全身情况允许,这样对肢体功能恢复有利。截瘫多是由脓肿等压迫
所致。截瘫的时间越短,术后恢复越快,反之,术后恢复越慢,在脊柱结核中,胸椎结核合并
截瘫多因胸椎椎管较狭窄,脊髓易受压迫,而腰椎管的马尾神经耐受性要大,故腰椎结核并发
截瘫相对少。同样,颈椎结核也易产生脊髓压迫症状。截瘫的患者抗结核治疗可少于2周。

脊拄稳定性探讨:术后卧床制动一般为0.5年,如椎体破坏重者可卧床9个月至1年。有
的卧床可带胸围、腰围,甚至卧石膏床,防止脊柱扭转。有的脊柱结核术后不稳定也可行二期
后路植骨融合加强稳定。脊柱融合术作为一种永久性固定方法,较其他固定方法优越得多,即
在椎板、棘突、关节突上植骨,优点是不接触病灶,植骨成活率高,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局麻
下可完成,融合范围应包括上、下各一个健椎,少了效果差,多了植骨承受杠杆力量增加,易
发生植骨片骨折。为加强脊柱稳定,手术时可取前路植骨,要求病变相对稳定,无混合感染,
病清要彻底,完全清除坏死骨质,坏死间盘,肉芽组织直至露出新鲜健康骨质创面方能植骨。
植骨块一般取髂骨、肋骨,骨块要够大,不但要充填骨缺损,而且镶嵌要牢固,如条件允许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再加椎体钢板固定,更加强了稳定,对于椎体硬化,骨质疏松,病变累及3个椎体以上者,不
易做椎间植骨,对脊柱稳定性差者,选择前路植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显著提高
脊柱的稳定性,可减少患者术后卧床制动时间,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