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治疗的STARD研究CPA
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实验技术

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实验技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理障碍,临床上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针对抑郁症的临床实验技术,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以及电击疗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它基于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原则,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促进抑郁症的缓解。
CBT的核心是认知重构,即通过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帮助其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分析和评估其负面的自我评价、对未来的恐惧和对他人的过于批评等问题。
同时,CBT也强调行为调节,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日常的行为习惯,例如增加体育锻炼、拓展社交圈等,来缓解抑郁症状。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抑郁症通常与脑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药物治疗通过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来减轻症状。
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SSRIs是最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阻断脑内的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水平,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药物治疗的优势在于其迅速的起效和较广泛的适应症。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食欲改变、失眠等。
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副作用,必要时进行调整。
三、电击疗法电击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是一种治疗严重抑郁症的物理疗法。
它通过给患者施加短暂的电流刺激,引发全身性的癫痫发作,改变脑内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ECT通常在麻醉下进行,治疗师会通过电极将电流传输至患者的头部。
治疗的频率和次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可以在数周内见到明显的疗效。
尽管EC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争议。
《抑郁症治疗与管理的专家推荐意见(2022年)》解读

《抑郁症治疗与管理的专家推荐意见(2022年)》解读(一)药物治疗1. 抗抑郁剂使用(1)根据国内外指南推荐抑郁症单药治疗的药物①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一线药物(1级证据)。
SSRIs是抑郁症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种类,以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及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为代表。
单独使用时各药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② 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一线药物(1级证据)。
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及米那普仑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证据明确,效果与SSRIs相当,其中文拉法辛单独使用时的临床治愈率优于SSRIs类药物。
③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一线药物(1级证据)。
安非他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被证明与SSRIs及SNRIs相当。
④其他抗抑郁剂褪黑激素受体MT1、MT2激动剂和5-羟色胺受体5-HT2C拮抗剂以阿戈美拉汀为代表,其可能通过使生物节律恢复同步化而起到抗抑郁作用,在疗效及预防复发方面优于安慰剂,整体疗效与SSRIs及SNRIs相当(1级证据)。
多模式抗抑郁药物以伏硫西汀为代表,通过抑制5-HT转运体介导的5-HT再摄取,同时调节多种5-HT受体活性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其疗效与SSRIs及SNRIs相当(1级证据)。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以米氮平为代表,因缺乏治疗抑郁症的高等级临床证据推荐为二线药物(3级证据)。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以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等药物为代表,在伴有焦虑症状的重度抑郁症中疗效明确,但临床应用中存在安全性及耐受性问题,故推荐为二线用药(1级证据)。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在临床中已逐渐被淘汰,不予推荐。
(2)抗抑郁剂联合使用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单药使用效果往往欠佳,尤其在焦虑症状改善方面,因此抗抑郁剂联合使用在临床上十分普遍。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的联合用药方案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这一方案始终缺乏高等级临床证据。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技术和效果评估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技术和效果评估心理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技术和评估其效果的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它通过调整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来改善其情绪状态。
CBT的核心观点是,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对事件的认知评估决定的,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负面的思维方式,可以缓解抑郁症症状。
CBT通常包括认知重构、行为活动调度、问题解决和放松训练等技术。
二、人际治疗(IPT)人际治疗是一种关注个体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技术。
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着人际交往困难,IPT通过解决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来改善其抑郁症状。
IPT的关键是帮助患者提高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来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
三、心理动力治疗心理动力治疗是一种以解决患者无意识心理冲突为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该治疗技术认为,抑郁症往往是人的内心存在潜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的结果,通过揭示和解决这些冲突,患者可以缓解抑郁症状。
心理动力治疗通常包括自由联想、梦境解析和转移分析等技术。
四、效果评估方法为了评估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效果,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1. 抑郁症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等,通过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来判断治疗效果。
2. 客观指标评估:如睡眠质量、食欲恢复、身体症状等,通过监测患者身体和生活功能的改善情况来评估治疗效果。
3. 认知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改变程度,判断治疗的效果。
4. 患者反馈:通过面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感受和意见。
总之,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抑郁症治疗方法,其中认知行为疗法、人际治疗和心理动力治疗是常用的技术。
为了评估治疗效果,可以运用抑郁症量表、客观指标评估、认知评估和患者反馈等方法。
通过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可以指导和优化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抑郁症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变 ,而 以心理 治疗、 中医学和物 理治疗 等为核 心 的辅 助
很多 ,以认 知行为治疗 的应 用最为广泛 。王宏 升等 口 将
6 4例 抑郁症 患 者随机 分为对 照 组和研 究组 ,每 组 3 2例 患者 ,均给 予 口服 草酸艾 司西酞普兰治 疗,但对研 究组
患者还联 合 团体 心理治疗 。治疗 8周后 发现,草酸艾 司 西酞普兰联 合 团体 心理治疗对抑 郁症治疗 具有协 同增 效
t h e r a p y s u c h a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 h y s i c a l t h e r a p y a s t h e c o r e h a s b e e n u n c e a s i n g l y d e v e l o p i n g , wh i c h c a n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l y i mp r o v e t h e d e p r e s s i v e s y mp t o ms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a n d r e s t o r e t h e i r s o c i a l f u n c i t o n .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指南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指南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欢乐感以及自我评价过低等症状。
尽管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药物治疗也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抑郁症。
一、药物分类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SSRI、SNRI、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其他类药物。
这些药物的工作机制和副作用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1. 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氟西汀。
这类药物通过阻止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来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2. SNRI(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舍曲林。
这类药物除了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外,还可阻止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从而在更多的神经途径上发挥作用。
3.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或5-羟色胺的再摄取,并改变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抑郁症状。
4. 其他类药物:如甲氧氯普胺、万艾可。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常用于抑郁症伴有焦虑、失眠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
二、药物使用指南1. 药物选择: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考虑患者的抑郁程度、症状表现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SSRI被认为是首选药物,因为它们具有较少的副作用且对大多数患者有效。
然而,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其他类药物可能更适合。
2. 药物剂量: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初始剂量通常较低,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增加。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来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3. 治疗时间:抗抑郁药物的治疗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至少连续服药4-6周才能看到明显的改善。
因此,坚持按时服药是非常重要的。
4. 副作用管理:药物治疗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失眠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随着患者适应药物逐渐减轻或消失。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XXX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lthoug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was the main method of treatment in the past。
drug treatment has e the dominant approach in the last 20 years due to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 logy。
Antidepressant drugs。
including chemical-synthetic drugs。
plant extracts。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XXX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Keywords: n。
antidepressants。
research progress.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
据统计,中国有大约3000万抑郁症患者,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
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而近20年来,药物治疗逐渐成为主导地位。
目前认为,抑郁症与遗传、心理、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或(和)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近年来还发现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失调、谷氨酸传导障碍、神经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这些新发现的病机制促进了新药的研发。
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产品主要由以下五大类构成:选择性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T)、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aRI)。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进展与效果评估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进展与效果评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心理治疗是抑郁症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其通过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减轻抑郁症状和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本文将重点探讨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进展与效果评估,以期为抑郁症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与进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心理疗法之一。
它基于认知理论,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达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在实践中,CBT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评估与治疗目标确定:治疗开始时,临床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疗目标,以指导后续的治疗过程。
2. 情绪调节和认知重建:CBT通过教授患者各种情绪调节技巧,帮助他们认识到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并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
同时,患者还通过反思并纠正自己的认知错误,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
3. 解决问题和行为训练:在CBT中,患者还会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改变行为习惯来改善心情。
这些技巧包括制定目标、制定计划和行动执行等,旨在帮助患者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CBT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临床效果。
许多研究表明,CBT对于缓解抑郁症症状和预防复发具有明显的效果。
研究还发现,CBT可以改善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认知能力,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估为了准确评估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研究者常常依靠以下方法和工具:1. 抑郁症状量表:研究者可以使用一系列抑郁症状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DRS)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来评估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STAR-D_抗抑郁序贯疗法

西酞普兰联合缓释安非他酮组研究终点时QIDS-SR-16评分更低
a
N Eng J Med 354;12 Mar. 232, 62006
联合缓释安非他酮组退出率更低
25
20.6 20
退出率(%)
15 12.5
10
5
0
西酞普兰+缓释丁胺苯丙酮
西酞普兰+ 丁环螺酮
西酞普兰联合缓释安非他酮由于药物不良反应的 退出率低于西酞普兰联合丁环螺酮组!
有效率
定义:患者报告的QIDS-SR自基线水平下降≥50%
a
(Am J Psychiatry 2006; 163:298–40)
西酞普兰治疗方案 (一级治疗方案)
a
(Am J Psychiatry 2006; 1631:208–40)
参研机构与西酞普兰治疗时间
参研机构
23个精神专科门诊 18个社区保健门诊
a
13
西酞普兰用法
西酞普兰20mg/d开始,四周末到40md/d,六周 末到60mg/d
出现以下情况可在12周以前停用西酞普兰
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 因为副反应或受试者自己的选择而无法增加至最适剂量 用到最大耐受剂量9周后症状依然明显(QIDS-C≥9分)
a
14
西酞普兰治疗剂量
西酞普兰平均剂量41.8mg/天
西酞普兰治疗可持续到14周
西酞普兰平均治疗10周或70.2天 获得HAM-D完全缓解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12周(平
均83.8天) 93%的患者至少完成8周的治疗
a
(Am J Psychiatry 2006; 1631:218–40)
基线特征
抑郁是常见的…
共病
2/3的患者至少伴有一种一般内科情况 2/3的患者至少伴有一种其他精神病障碍 > 50%的患者伴随有焦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氨苯丙酮-SR
舍曲林
累
文拉法辛-XR
计
的
临
床
痊
愈
率
获得临床痊愈的时间(周)
Rush et al., N Engl J Med 2006;354(12):1231-42
副反应 (第二阶段转换治疗)
BUP-SR SERT VEN-XR
特征
(N=239) (N=238) (N=250)
第二阶段最大副作用负担 (%)
3.9
因为不能耐受而退出 (%)c†
12.7
21.0
† P < .05 a 包括无论何种原因在4周前退出者,4周后退出者仅限于患者认为退出由于不能耐受的副作用所致
Trivedi et al., N Engl J Med 2006;354(12):1243-52
增效治疗组的临床痊愈率 > 转换治疗组?
STAR*D第二阶段治疗选择
获得知情同意书
否
治疗策略是否接受?
是
在所接受的治疗策略 范围内进行随机分组
退出研究
舍曲林
丁氨苯丙酮 文拉法辛
认知治疗
转换治疗
CIT + BUP (279)
CIT + BUS (286)
CIT + CT
联合(增效)治疗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率) (第二阶段增效治疗)
HRSD-17 QIDS-SR-16 50
PubMed search (64) 主要参考文献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6)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
背景
疗效(efficacy)有效性(effectiveness) 有效(response) 完全缓解(remission) 入组标准严格宽松 研究机构挑选的患者医生日常接触到的 厂商资助政府资助
QIDS = Quick Inventory for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C = clinician rated SR = self-rated; 16 and 31 item versions; Rush AJ, et al. Int J Meth Psychiatr Res 2000;9:45-59.
退出研究
舍曲林
丁氨苯丙酮 文拉法辛
认知治疗
转换治疗
CIT + BUP (279)
CIT + BUS (286)
CIT + CT
联合(增效)治疗
联合(增效)认知治疗的疗效比较 ——临床痊愈率)
HRSD-17 QIDS-SR-16
40
30.8
33.3 30.3
30
23.1
20
百分比
10
0 +认知治疗
(n=65)
单独或联合认知治疗的有效率 (QIDS-SR)
40 35.4
30
28.2
30
22.2 20
26.7
20
10 10
百分比 百分比
0 加认知治疗
(n=65)
加药物治疗
(n=117)
Thase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7 164(5):739-752
0 换认知治疗
QIDS16量表的效度
无 轻度
QIDS-C/SR16 HRSD17 MADRS
(0-27)
(0-52) (0-60)
0-5
0-7
0- 8
6-10
8-13
9-18
中度
11-15
重度
16-20
极重度
21+
Rush AJ, et al. Biol Psychiatry, 2003; Carmody TJ, et al., J Affect Disord
特点
NIMH项目,耗时6年,投资3500万美元 规模最大的前瞻性研究。共有来自41个机构的
4000多个病人参与了该研究 入组标准宽,因此本研究更能代表在临床实践
中的患者。“Real world” 门诊患者,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主要研究目的
➢目前的治疗在现实中的通科和精神科 机构的有效性如何 ?
CIT + CT
联合(增效)治疗
转换(单独)认知治疗的疗效比较 ——临床痊愈率
HRSD-17 QIDS-SR-16 40
30.6
30
25.0
27.9 26.7
20
百分比
10
0 认知治疗
(n=36)
Thase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7 164(5):739-752
换成药物
HRSD-17 QIDS-SR-16
30
25.5
26.6
24.8 25.0
21.3
20
17.6
百分比
10
0 BUP-SR (n=239)
Rush et al., N Engl J Med 2006;354(12):1231-42
SERT (n=238)
VEN-XR (n=250)
达到临床痊愈所需时间(周) (第二阶段转换治疗)
STAR*D 研究流程
初始治疗:西酞普兰
转换:安非他酮(缓释)、认知治疗、舍曲林、文拉法辛(缓释) 或增效:安非他酮(缓释)、丁螺环酮、认知治疗
第2a阶段 (仅限于在第2阶段中接受认知治疗者) 转换:安非他酮(缓释)或文拉法辛(缓释)
第3阶段
转换:米氮平或去甲替林 或增效:锂盐或T3,仅与安非他酮(缓释)、舍曲林、文拉法辛(缓释)
(n=86)
达到临床痊愈的时间和累积临床痊愈率
换成认知治疗VS换成药物
Log-rank=0.0067, p=0.9350.
Thase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7 164(5):739-752
联合(增效)认知治疗的疗效
获得知情同意书
否
治疗策略是否接受?
是
在所接受的治疗策略 范围内进行随机分组
周
在最终获得临床痊愈的患者中, 有1/2在治疗6周实现
25.0 20.0
52.9%
22.1 19.4
n=2,876 临床痊愈= QIDS-SR16 < 5
百分比
15.0
11.4
10.0
14.5
12.9
10.0
12.9
5.0
0.0
2
4
6
Trivedi et al., Am J Psychiatry, 163(1):28-40, 2006
8
10
12
>13
周
STAR*D第二阶段治疗选择
获得知情同意书
否
治疗策略是否接受?
是
在所接受的治疗策略 范围内进行随机分组
退出研究
舍曲林
丁氨苯丙酮 文拉法辛
认知治疗
转换治疗
CIT + BUP (279)
CIT + BUS (286)
CIT + CT
联合(增效)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率) (第二阶段转换治疗)
➢对难治性抑郁症,如何使治疗结果达 到最佳?
多重评估
症状
临床痊愈(Remission): QIDS-SR16 ≤5; HAMD17≤7
有效(Response): QIDS-SR ≥ 50%↓
功能 副反应负担 患者和医生满意度 医疗服务的利用和费用
QIDS-C16()
40
39.0
29.7 30
30.1 32.9
百分比
20
10
0 BUP-SR
BUS
(n=279)
Trivedi et al., N Engl J Med 2006;354(12):1243-52
(n=286)
获得临床痊愈所需时间(周) (第二阶段增效治疗)
安非他酮-SR
临 床
丁螺环酮
痊
愈
的
累
计
率
获得临床痊愈的时间(周)
1. 入睡困难 2. 夜间失眠 3. 清晨失眠(早醒) 4. 嗜睡 5. 心境 (悲伤) 6. 食欲 (减退) 7. 食欲 (增加) 8. 体重 (降低)
9. 体重 (增加) 10. 注意力/决策 11. 自我评价 12. 自杀意念 13. 负疚 14. 活力/易疲劳 15. 精神运动性迟缓 16. 精神运动性激越
第4阶段
转换:反苯环丙胺或米氮平联合文拉法辛(缓释)
Rush AJ, Trivedi M, Fava M. Am J Psychiatry. 2003 Feb;160(2):237.
STAR*D的主要结果
第1阶段治疗(2006年1月)-西酞普兰 第2阶段转换选择(2006年3月)-布普品、舍曲林、文拉法辛 第2阶段强化治疗(2006年5月)-布普品、丁螺环酮 第3阶段转换选择(2006年6月)-米氮平、去甲替林 第3阶段强化治疗(2006年9月)-锂盐、T3 第4阶段治疗(2006年9月)-反苯环丙胺、文拉法辛+米氮平 总体疗效结果(2006年11月)-4个阶段的比较 认知治疗(2007年5月)-单独或联合认知治疗的疗效
两组患者没有可比性:
➢ 大多数患者愿意仅在转换或增
效治疗组内进行随机化分组, 极少患者愿意随机接受转换治 疗或增效治疗 ➢ 对西酞普兰耐受良好且部分有 效者更愿意接受增效治疗,而 其他患者更愿接受转换治疗
Rush AJ: Am J Psychiatry 2007; 164:201-204
40 35 30
初级保健机构和精神科医疗机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