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残余应力检测

残余应力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盲孔法、磁测法和X射线法
盲孔法残余应力检测
盲孔法残余应力检测法就是在工件的被测部位贴上应变花(计),通过在应变花(计)中心打一个Φ2mm左右的小盲孔引起残余应力的释放,同时,由残余应力测试仪将这种释放量测出并通过计算得出该部位的残余应力大小和方向。
盲孔法残余应力检测的步骤如下:1、在工件上选定残余应力测量点,一般是选择工件上残余应力值最大的点或工件在使用过程中承力最大的点;2、将被测点表面打磨到粗糙度Ra0.8左右;3、用炳酮或酒精将打磨面清洗干净;4、用快凝胶将应变花(计)粘贴在被测点;5、快凝胶凝固后,将应变计上的应变片的引线与残余应力检测仪的测量线通过接线端子连接起来;6、将残余应力检测仪修正调零;7、用专用装置在应变花(计)中心打一个Φ2mm、深约2.5mm的盲孔;8、打完孔15分钟后,用检测仪测量打孔后释放的应变量,同时自动计算出残余应力值的大小和应力方向。
磁测法残余应力检测
磁测法残余应力检测法主要是通过磁测法来测定铁磁材料在内应力的作用下磁导率发生的变化确定残余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众所周知,铁磁材料具有磁畴结构,其磁化方向为易磁化轴向方向,同时具有磁致伸缩性效应,且磁致伸缩系数是各向异性的,在磁场作用下,应力产生磁各向异性。
磁导率作为张量与应力张量相似。
本仪器通过精密传感器和高精度的测量电路,将磁导率变化转变为电信号,输出电流(或电压)值来反映应力值的变化,并通过装有特定残余应力计算机软件的计算机计算,得出残余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应力的变化趋势。
加工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加工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加工残余应力检测方法这档子事儿!你说这残余应力啊,就像个隐藏在工件里的小调皮,要是不把它给揪出来,指不定啥时候就出来捣乱呢!
那怎么检测它呢?这可有好几种招儿呢!有一种叫 X 射线衍射法,就好像是给残余应力拍个超级特写,能把它的模样给照得清清楚楚。
你想想,X 射线就像个神奇的小眼睛,能透过工件看到里面的秘密,是不是挺厉害的?
还有一种叫盲孔法,这就好比是在工件上挖个小洞洞,然后通过观察这个洞洞周围的变化来推断残余应力的情况。
这就像是在玩一个探秘的小游戏,通过一个小小的线索来找出隐藏的真相。
超声法也不错呀!超声波在工件里穿梭,就像是个小侦探在到处打探消息,通过声波的变化来了解残余应力的情况。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呢?
那这些方法都有啥优缺点呢?X 射线衍射法虽然厉害,但是设备贵呀,操作起来也得小心翼翼的。
盲孔法呢,相对来说简单一些,但是对工件会有一定的损伤呀。
超声法倒是挺方便的,可有时候准确性可能没那么高。
咱在选择检测方法的时候,可得像挑宝贝一样仔细咯!要根据工件的材料呀、形状呀、用途呀等等来综合考虑。
这就好比你去买衣服,得看合不合身、喜不喜欢、质量好不好,对吧?
哎呀呀,这加工残余应力检测方法可真是门大学问呢!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不然要是出了岔子,那可不得了。
你说要是因为没检测好残余应力,导致工件在使用过程中出了问题,那得多糟糕呀!所以说呀,这检测可不能马虎,得认真对待!
总之呢,了解这些检测方法,就像是给自己装备了一双慧眼,能看清工件里的那些小秘密。
咱得把这些方法都掌握好,让残余应力无处可逃,这样才能保证工件的质量和安全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大家都得上点心哟!。
x射线衍射测定表面残余应力的基本原理

x射线衍射测定表面残余应力的基本原理
X射线衍射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分析方法,可用于测定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X射线在晶体中发生衍射现象来获取有关晶体结构的信息。
当入射X射线照射到晶体表面时,其中的晶粒会发生散射。
这个散射过程中,
X射线会与晶体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导致X射线改变方向。
这种改变方向的现象
称为衍射,衍射的角度和晶体的结构以及晶格参数密切相关。
X射线衍射测定表面残余应力的原理是利用晶体中晶面的平面间距与入射X射线的衍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当晶体受到残余应力的影响时,晶面的平面间距会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会导致入射X射线的衍射角度产生相应的偏移。
通过测量衍射角
度的改变,可以反推出材料中的残余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
为了获得准确的残余应力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合适的晶体材料和衍射仪器。
常
用的晶体材料包括钼、铜和钨等。
衍射仪器通常采用X射线源、衍射仪器和探测
器组成,可以实现对入射X射线的发射和检测。
测量过程中,需要准确控制入射
角度和衍射角度,并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X射线衍射测定表面残余应力的基本原理可应用于材料工程、金属加工、航空
航天等领域,有助于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变化。
通过这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可以提高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设计优化,从而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
pc残余应力检测标准

PC残余应力检测标准一、钻孔应变释放法钻孔应变释放法是一种通过在混凝土中钻孔,然后测量钻孔周围的应变变化来推算残余应力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测量较浅的表面应力,同时要求钻孔周围无其他干扰因素。
该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精度相对较低,且对结构会造成一定损伤。
二、全释放应变法全释放应变法是一种通过在混凝土表面粘贴应变片,然后测量应变片的应变变化来推算残余应力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测量较深层的应力,但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应变片的粘贴质量、温度变化等。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测量深层应力,且对结构无损伤,但操作较为繁琐,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三、电磁检测方法电磁检测方法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测量混凝土中钢筋应力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混凝土表面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通过分析反射波的相位和振幅等信息来推算钢筋的应力。
该方法适用于测量钢筋的应力,但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钢筋的位置、混凝土的密度等。
该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在混凝土中钻孔或粘贴应变片,对结构无损伤,但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四、X射线衍射方法X射线衍射方法是一种利用X射线在混凝土中衍射产生的布拉格衍射峰来推算残余应力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测量混凝土中的各种矿物相的残余应力,但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混凝土的成分、密度等。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测量混凝土中的各种矿物相的残余应力,但需要使用昂贵的设备,且操作需要专业人员。
五、中子衍射方法中子衍射方法是一种利用中子在混凝土中衍射产生的布拉格衍射峰来推算残余应力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测量混凝土中的各种矿物相的残余应力,但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混凝土的成分、密度等。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测量混凝土中的各种矿物相的残余应力,但需要使用昂贵的设备,且操作需要专业人员。
六、超声临界折射纵波检测方法超声临界折射纵波检测方法是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物理特性,通过对超声波传播速度、振幅、频率等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推算混凝土内部的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测试

2.测试方法目前常用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盲孔法,二是X射线衍射法,三是磁弹性法。
盲孔法需在工件表面测量部位钻φ1.5~2mm深2mm的小孔(粘贴专用应变花),通过测读释放应变确定残余应力的大小,所测应力为孔深范围内的平均应力,同一测点无法重复测量比较;X射线衍射法可以做到无损测试,但由于X射线穿透力有限,一般只能测出几个微米范围内平均应力;磁弹性法是近几年发展较快应用比较成熟的一种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具有方便、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
对采用盲孔法和X射线衍射法检测残余应力,施工强度大,测量精度难以保证。
尤其盲孔法不能对同一位置进行重复性测量,测量数据的符合性差。
因此,三峡发电机组转子圆盘支架焊缝残余应力的测试采用了磁弹法技术。
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有损和无损两大类。
有损测试方法就是应力释放法,也可以称为机械的方法;无损方法就是物理的方法。
机械方法目前用得最多的是钻孔法(盲孔法),其次还有针对一定对象的环芯法。
物理方法中用得最多的是X射线衍射法,其他主要物理方法还有中子衍射法、磁性法和超声法。
X射线衍射法依据X射线衍射原理,即布拉格定律。
布拉格定律把宏观上可以准确测定的衍射角同材料中的晶面间距建立确定的关系。
材料中的应力所对应的弹性应变必然表征为晶面间距的相对变化。
当材料中有应力σ存在时,其晶面间距d 必然随晶面与应力相对取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按照布拉格定律,衍射角2θ也会相应改变。
因此有可能通过测量衍射角2θ随晶面取向不同而发生的变化来求得应力σ。
从这里可以看出X射线衍射法测定应力的原理是成熟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国内外,测量方法的研究深入而广泛,测试技术和设备已经比较完善,不但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可且可以应用到各种实际工件,包括大型工件的现场测量。
残余应力检测标准(一)

残余应力检测标准(一)
残余应力检测标准
简介
•残余应力是指材料在内部的各种力学作用下形成的在没有外部力作用时仍存在的应力。
•残余应力的存在对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残余应力检测标准是确保材料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全球标准
•美国标准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NIST SP 960-16](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发表了[ASME ]( 对于工艺管道中残余应力的检测要求。
•欧洲标准
–欧洲材料和工艺协会(Federation of European
Materials Societies,FEMS)发布了一系列与残余应力检
测相关的标准,如[EUROMAT IX](
•亚洲标准
–日本标准
•日本材料学会(JSS)发布了[JIS Z 2251](
•日本试验机制造商协会(JWRI)制定了[WTC-1WB]( –中国标准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发布了[GB/T 29720](
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表面应力测量
–X射线衍射法
–应变计法
–激光法
•体积应力测量
–中子衍射法
–相差法(Moire Method)
–磁触头测量法
残余应力的影响
•机械性能
•耐蚀性能
•疲劳寿命
•塑性变形能力
结语
残余应力检测是确保材料安全和性能的重要环节,全球范围内都有相应的检测标准。
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得到准确的残余应力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材料的使用和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残余应力无损检测方法

残余应力无损检测方法嘿,你知道不?残余应力那可是个大问题呢!无损检测方法就像个超级侦探,能在不破坏材料的情况下找出残余应力。
那咱就说说这神奇的无损检测方法吧!首先,X 射线衍射法就超厉害。
把材料放在那,X 射线一照,就像医生给病人拍片子似的,能看出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分布。
步骤嘛,就是调整好设备,让X 射线准确地照射到材料上,然后分析反射回来的X 射线信号。
这多牛啊!注意事项呢,可得小心操作设备,别让X 射线伤着自己。
那安全性咋样?放心吧,只要按规定操作,那是妥妥的安全。
稳定性也没得说,每次检测结果都挺靠谱。
这种方法适合检测各种金属材料,优势就是准确、快速。
比如说在航空航天领域,那飞机零件的残余应力检测可离不开它。
检测得准,飞机飞得才安心嘛!再说说超声检测法。
这就像用超声波给材料做体检。
把探头放在材料上,超声波在材料里传播,通过分析超声波的变化就能知道残余应力的情况。
步骤简单,放好探头,启动设备就行。
注意别把探头弄坏了。
安全性那是杠杠的,超声波又不会伤人。
稳定性也不错,检测结果比较稳定。
这种方法应用场景可广了,汽车制造、机械加工都能用。
优势就是方便、快捷,可以在生产线上直接检测。
这不就像有个随时待命的小助手嘛!还有磁测法呢!就像用魔法探测材料的残余应力。
通过测量材料的磁性变化来判断残余应力。
步骤不难,把仪器靠近材料就行。
注意别让磁场干扰其他设备。
安全性好得很,没啥危险。
稳定性也还行。
在钢结构检测中很管用。
优势就是可以快速检测大面积的材料。
哇塞,这多厉害!总之,残余应力无损检测方法那是超级棒!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在实际生产中,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就能让我们的产品更安全、更可靠。
这难道不是超赞的事情吗?咱可一定要重视残余应力检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X射线衍射法残余应力测试

目录1.概述 (2)1.1 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和测量装置的进展 (2)a.测试技术的进展 (3)b.测量装置的进展 (4)1.2测试标准 (5)2、测定原理及方法: (6)2.1二维残余应力 (6)2.1.1原理 (6)2.1.2方法 (9)2.2三维残余应力 (15)2.2.1沿深度分布的应力测定一剥层法 (16)2.2.2 X射线积分法(RIM) (17)2.2.3 多波长法 (20)3、X射线残余应力测定法的优、缺点 (21)4、一些应用 (22)参考文献: (23)X射线衍射法残余应力测试原理、计算公式、测试方法的优缺点、目前主要应用领域。
1.概述X射线法是利用X射线入射到物质时的衍射现象测定残余应力的方法。
包括X射线照相法、X射线衍射仪法和X射线应力仪法。
1.1 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和测量装置的进展早在1936年,Glocker等就建立了关于x射线应力测定的理论。
但是当时由于使用照相法,需要用标准物质粉末涂敷在被测试样表面以标定试样至底片的距离,当试样经热处理或加工硬化谱线比较漫散时,标准谱线与待测谱线可能重叠,测量精度很低,因此,这种方法未受到重视,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还有人认为淬火钢的应力测定是不可能的。
只有在使用衍射仪后,X射线应力测定才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在生产中日渐获得广泛应用。
美国SAE在巡回试样测定的基础上,于1960年对X射线应力测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讨论。
日本于1961年在材料学会下成立了X射线应力测定分会,并在1973年颁布了X射线应力测定标准方法。
a.测试技术的进展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X射线应力测定多采用0°~ 45°法(又称两次曝光法),这种方法在dψϕ与sin2ψ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时误差不大,但当试件由于各种原因,dψϕ与sin2ψ偏离离直线关系时,0°~ 45°法就会产生很大误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E.Macherauch在1961年提出了X射线应力测定的sin2ψ法,使x射线应力测定的实际应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构件的残余应力检测(盲孔法检测) 一、前言 (1)应力概念 通常讲,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和外力矩作用、温度达到平衡、相变已经终止的条件下,其内部仍然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叫做内应力。 按照德国学者马赫劳赫提出的分类方法,内应力分为三类: 第Ⅰ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材料的较大区域(很多晶粒)内,并在整个物体各个截面保持平衡的内应力。当一个物体的第Ⅰ类内应力平衡和内力矩平衡被破坏时,物体会产生宏观的尺寸变化。 第Ⅱ类内应力是存在于较小范围(一个晶粒或晶粒内部的区域)的内应力。 第Ⅲ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极小范围(几个原子间距)的内应力。 在工程上通常所说的残余应力就是第Ⅰ类内应力。到目前为止,第Ⅰ类内应力的测量技术最为完善,它们对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也研究得最为透彻。 除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以外,工程界也习惯于按产生残余应力的工艺过程来归类和命名,例如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热处理应力、磨削应力、喷丸应力等等,而且一般指的都是第Ⅰ类内应力。 (2)应力作用 机械零部件和大型机械构件中的残余应力对其疲劳强度、抗应力腐蚀能力、尺寸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适当的、分布合理的残余压应力可能成为提高疲劳强度、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从而延长零件和构件使用寿命的因素;而不适当的残余应力则会降低疲劳强度,产生应力腐蚀,失去尺寸精度,甚至导致变形、开裂等早期失效事故。 (3)应力的产生 在机械制造中,各种工艺过程往往都会产生残余应力。但是,如果从本质上讲,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2.不均匀的温度变化; 3.不均匀的相变 (4)应力的调整 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降低对其使用性能不利的残余拉应力,有时还可以引入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分布,这就是残余应力的调整问题。 通常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 ①自然时效 把构件置于室外,经气候、温度的反复变化,在反复温度应力作用下,使残余应力松弛、尺寸精度获得稳定。一般认为,经过一年自然时效的工件,残余应力仅下降2%~10%,但工件的松弛刚度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因而工件的尺寸稳定性很好。但由于时效时间过长,一般不采用。 ②热时效 热时效是传统的时效方法,利用热处理中的退火技术,将工件加热到500~650℃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温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在热作用下通过原子扩散及塑性变形使内应力消除。从理论上讲采用热时效,只要退火温度和时间适宜,应力可以完全消除。但在实际生产中通常可以消除残余应力的70~80%,但是它有工件材料表面氧化、硬度及机械性能下降等缺陷。 ③振动时效 振动时效是使工件在激振器所施加的周期性外力作用下产生共振,松弛残余应力,获得尺寸精度稳定性。也就是在机械的作用下,使构件产生局部的塑性变形,从而使残余应力得到释放,以达到降低和调整残余应力的目的。其特点是处理时间短、适用范围广、能源消耗少、设备投资小,操作简便,因此振动时效在70年代从发达国家引进后在国内被大力推广。 ④静态过载法 静态过载法是以静力或静力矩的形式,暂时加载于构件上,并在这种载荷下保持一段时间,从而使零件尺寸精度获得稳定的时效方法。用于焊接件时需要将载荷加大到使原来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接近于材料的屈服极限,才能消除残余应力。静态过载法的精度稳定性效果,取决于附加应力的大小及应力下保持时间。 特别指出,静态过载法处理后构件中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残余应力。 ⑤热冲击时效法 1970年前后出现的一种新颖的稳定工件尺寸精度的时效工艺法。其实质就是将工件进行快速加热,使加热过程中造成的热应力正好与残余应力叠加,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引起塑性变形,从而使原始残余应力很快松弛并稳定化。 ⑥超声波时效法 超声波时效法首先在前苏联诞生,并在发达国家得到推广,该方法起先主要应用于船舶、核潜艇、航空航天等对消除应力非常严格的军事领域。 (5)应力检测方法 检测振动时效的效果实际上就是检验工件中残余应力是否得以消除和均化,目前对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总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量测量:如盲孔法、X射线法、磁测法、喷砂打孔法、切割法、套环法等;另一类是定性测试:如振动参数曲线法、尺寸精度稳定性法等。 ①振动参数曲线法 一项振动时效工艺是否成功,起最后的检测方法应是残余应力的变化率和尺寸精度保持性的测试。但在振动处理过程中采用上述两种参数是不可能的,它需要长时间和复杂的测试过程。通常在实际生产应用的控制过程中往往采用振动时效前后幅频特性参数曲线和振幅时间参数曲线测试法,并按JB/T5926-91标准中第4.1条款或JB/T10375-2002标准中的第6.2条款验收来实现。 A、幅频特性曲线扫描法 在振动处理过程中随着残余应力的下降,构件的内阻尼减小,所以在幅频特性曲线上所表现出的是固有频率的下降,共振峰的增高、频带变窄。 B、振幅-时间曲线监测法 幅-频特性曲线是在振动处理的前后进行的,且频率在不断的改变。有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曲线还需要将激振力调到最小(偏心最小的档级)。采用频率不变的同时画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种方法既可以通过振幅的变化来控制振动处理的有效时间,又可通过振幅的变化量来检测残余应力的变化情况。 ②盲孔法 应用较为广泛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是钻盲孔法。就是在被测点上钻一小孔,使被测点的应力得到部分或全部释放,并由事先贴在小孔周围的应变计测得释放的应变量,再根据弹性力学原理计算出残余应力来。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因此它已成为应用比较广泛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③尺寸精度稳定法 尺寸精度稳定法是根据定期对构件尺寸精度的测量来实现的。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观测构件尺寸精度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量,与热时效或精度允差相比较;另一方面是要观察构件在静、动载荷作用后的尺寸精度变化量,同样与传统工艺(热时效)相比,以鉴定振动时效工艺的可行性。
二、实验目的 (1)检测工件表面及内部的综合残余应力变化量。 (2)检测工件在接受某种时效处理前后的残余应力变化量,以运算其应力消除率。
三、实验原理 目前在焊接件和铸件上应用的较多的残余应力测量方法是盲孔法,盲孔法就是在工件上钻一小通孔或不通孔,使被测点的应力得到释放,并由事先贴在孔周位的应变计测得释放的应变量,再根据弹性力学原理计算出残余应力来。钻孔的直径和深度都不大,不会影响被测构件的正常使用。并且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它已成为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 (一)理论公式的推导 当残余应力沿厚度方向的分布比较均匀时,可采用一次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量值。 用图3.6表示被测点o附近的应力状态:σ1和σ2为о点的残余主应力。在距被测点半径为r的Р点处,σr和σt分 别表示钻孔释放径向应力和切向应力。并且σr和σ1的夹角为ф。
根据弹性力学原理可得P点的原有残余应力σ′r和σ′t与残余主应力σ1和σ2的关系如式(4)。 钻孔法测残余应力时,要在被测点о处钻一半径为a的小孔以释放应力。由弹性力学可知,钻孔后P点处的应力σ″r和σ″t分别为式(5) 在一般情况下,主应力方向是未知的则上式中含有三个未知数σ1,σ2和Ф。如果在与主应力成任意角 的Ф1,Ф2,Ф3三个方向上贴应变片, 由上式可得三个方程,即可求出σ1,σ2和Ф来。为了计算方便,三个应变片之间的夹角采用标准角度,如Ф,Ф+45°,Ф+90°,这样测得的三个应变分别为ε0,ε45和ε90即: 在有些情况下,公式(12)将会有所变化: 1.如果被测点的残余应力是单向应力状态,只要在应力方向上贴一应变片,钻孔后即可测出应变εo,把Ф=0, σ2=0代入(11)式得
2.如果残余应力σ1和σ2的方向已知,则可沿两个主应力方向贴一应变片,如图3.7所示,Φ=0和Φ=90。则由(11)式可得:
公式(12)是通过弹性力学理论推倒而来的,式中的A、B值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因此上述方法被称做理论公式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在拉伸试件上标定释放应变与应力的比例系数后,再计算残余应力,这种方法称做实验标定法。 (二)实验标定法 如图3.9所示,在距孔心r处贴片。为消除边缘效应的影响,取宽度b大于a的4-5倍的试件。在材料试验机上将没有钻孔的试件逐级加载,计算出试件的应力σ,测出各级荷载下的应变ε′1和ε′2。然后取下试件用专用设备在试件指定部位上专孔后,再重新拉伸,并测出专孔后的应变值ε″1和ε″2。 将两种情况下同一级荷栽产生的应变差求出后可见,钻孔前后的应变差与应力成正比,即:
(21)式与(13)式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它说明标定法得到的A′,B′相当于理论公式中的A,B。因此只要通过标定法测得A′和B′后代入公式(12)中,即可得到主应力方向未知的测点的残余应力σ1和σ2及其夹角Ф的数值。 当构件中的残余应力沿厚度分布不均匀时,可采用分层钻孔法求得各深度的残余应力。其方法是:等深度地逐层钻孔测定每次的应力释放量。如果已知主应力的方向,则有: 被测点钻一小孔只能使残余应力局部释放,因此应变计所测出的释放应变值很小,必须采用高精度的应变计。为了不断提高测量精度,还必须十分注意产生误差的各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钻孔设备的精度和钻孔技术,还有应变测试误差。一般来说钻孔深度 h≥2a 即可。 (三)钻孔设备及钻孔要求 (1).钻孔设备的结构应该简单,便于携带,易于固定在构件上,同时要求对中方便,钻孔深度易于控制,并能适应在各种曲面上工作。图3.10为小孔钻的结构图,这种钻具能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借助4个可调节X、Y方向的位置和上、下位置,以保持钻孔垂直于工件表面,用万向节与可调速手电钻连接施行钻孔。
(2).钻孔的技术要求:
①被测表面的处理要符合应变测量的技术要求,直角应变片应用502胶水准确地粘贴在测点位置上,并用胶带覆盖好丝栅,防止铁屑破坏丝栅。 ②钻孔时要保证钻杆与测量表面垂直,钻孔中心偏差应控制在±0.025 mm以内。 ③钻孔时要稳,机座不能抖动。钻孔速度要低,钻孔速度快易导致应变片的温度漂移,孔周切削应变增大使测量不稳定。为消除切削应变的影响,可先采用小钻头钻孔然后再用铣刀洗孔。 如果无法使用小孔钻,可以使用喷沙打孔法打一盲孔,喷沙打孔的方法就是利用压缩空气带动Al2O3或SiO2粉末,通过回转的喷嘴对准应变花中心打孔标志,喷吹表面而得一盲孔。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磨削过程,其产生的热量由气流冷却,加之切削量很小,因此打孔时引起的附加应力较小,喷沙打孔法的测量精度较高。
四、实验步骤 1、准备检测器材:静态应变仪,三根信号线,一根信号补偿线,打孔装置,钻头、手持式磨光机,直角应变片,瞬间黏合剂(502或406),乙醇清洁剂,棉球,粗砂皮,精细砂纸,剪刀,镊子,电烙铁,接线端子,稳压电源,数据记录卡,示意图绘制卡,常用工具箱。 2、调整工件位置及整理现场环境,保证检测试验的精度。 3、选择应力测试点,一般选6~10个点。 4、打磨测试点。先用砂轮进行表面粗加工,再用粗砂皮打磨,最后用细砂纸精打磨,确保表面光滑。 5、用乙醇清洁剂清洁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