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合集下载

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

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语言迁移是指母语的影响进入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

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某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迁移只是由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不足。

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

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

E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 个因素: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然过程的限制。

摘要: 英语写作历来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英语的句法篇章规律缺乏了解, 从而在英语写作中套用汉语思维模式。

本文从思维方式、词汇、句法、语法四个层面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若干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产生干扰的有效方法。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

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然而它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往往摆脱不了汉语思维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大都句式单调、简单句堆砌甚至错误百出, 遣词造句处处留下汉语的痕迹, 这便是母语在英语写作中产生的负迁移, 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文化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常犯的文化负迁移错误:交际信息增值错误,交际信息减损错误,交际信息误解错误,旨在说明外语学习需要正确把握文化迁移规律,尽可能避免文化负迁移,从而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标签:文化负迁移;错误分析;跨文化交际一、引言中国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常常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因此,他们对中外文化,例如,传统、价值观、宗教、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

事实上,中国有很多英语学习者尽管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但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交流时,往往会出现非语法性错误的中国式英语表达,这是因为他们的母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交际产生了负迁移。

本文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常犯的文化迁移错误,旨在帮助他们对交际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负迁移现象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从而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二、文化迁移根据Odlin (1989:27)在《语言迁移》一书中的观点,语言迁移就是指母语使用者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和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知识对目标语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不仅仅来自母语知识,而且还来自其他语言知识。

为了将母语和其他语言知识分别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加以区分,可以把来自母语的影响称为“母语迁移”。

同时,Odlin还将母语迁移按照其作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有利于母语使用者对目标语学习的;相反,负迁移会阻碍母语使用者对目标语的学习。

负迁移现象不仅仅会出现在语言层面,还会出现在文化层面。

当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不自觉地按照母语文化的价值观,或者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交际行为就会出现交际不畅的情况,这是文化负迁移的表现,主要还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所出现的文化负迁移现象,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尽可能避免文化负迁移,从而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以及外语学习的效果。

三、错误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因为该理论总是试图通过比较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来预测目标语学习的难点和错误,但有时候目标语学习中的难点和错误并不是由于语言间的差异造成的。

从语用失误角度看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从语用失误角度看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从语用失误角度看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摘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文化干扰,对此无论是在语言交际还是非语言交际中都需加以注意。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跨文化交际者的角度来讲,与交际失败紧密相关的是交际的行为方式和交际参与者对这些行为方式产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

而其中,负迁移是足以引起语用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包括语言层上的负迁移和文化规约层上的负迁移。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文化和比较文化,破除所有的陈规以避免语用失误,使交流过程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负迁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99-0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很有可能会引起交际者中断其交际行为,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交际者深受其本族文化的影响,往往会将其本族文化的规约和语言知识带入交际行为,因而无法正确地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和表达自己的确切想法,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即由此产生。

而其中,负迁移可以说是引起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一、跨文化交际与语用失误1.跨文化交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交流活动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由此展开。

跨文化交际一词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等。

它主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1]。

知名学者胡文仲认为,跨文化交际学与其他几门学科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包括人类学(anthropology)、社会心理学(sociopsycology)、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等。

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摘要: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

正迁移在语言的习得中起无意识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对目的语的习得起阻碍作用。

言语行为的跨语言,跨文化研究不断揭示出学生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负迁移现象。

本文旨在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层面和语用层面上对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母语外语学习目的语负迁移1 引言“迁移”(transfer)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所产生影响的现象。

语言迁移理论提出于50 年代,它是指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际时,由于不熟悉目的语规则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

语言迁移有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正迁移只有通过比较背景不同的成功学习者才能确定,这些比较往往能看出跨语言相似在哪几个方面发生正迁移。

词汇相似有利于外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元音系统相似可以使辨音容易些;句法相似有利于语法习得;写作系统相似有利于学习者较快地提高目的语习作水平。

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同时,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负迁移与目的语常规(norms)相异,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学习。

2 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的几个层面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现象不仅出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本身的几个层面上,而且在语用层面上也普遍存在。

2.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从语言的语音系统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

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子意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是不完全一样的。

汉英翻译中词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

汉英翻译中词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

汉英翻译中词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摘要:本文以语言迁移理论、对比分析等理论为基础研究,以翻译测试的方式来探讨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在汉英翻译中词汇层面的负迁移现象,进而分析英汉词汇意义的差异。

关键词:汉英翻译迁移母语负迁移一、引言母语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颇有争议的话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迁移问题进行了研究。

Odlin,T.(1989)认为,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当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或第二语言)有差别时,其母语会对二语习得产生负面的影响,即负迁移;当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相同或相近时,其母语则对二语习得产生正面的影响,即正迁移。

词汇是所有语言的核心,词汇的学习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语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所以,词汇迁移研究不仅有利于外语教学,指导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有益于语言学习者,对他们在语言学习和交流中采用何种方式提出建议。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学生的翻译试卷探讨汉英翻译过程中词汇层面上的迁移现象。

二、研究设计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在学生的汉英翻译过程中,主要会犯哪方面的词汇迁移性错误?每种迁移性错误的出现的频率怎样?(2)迁移性错误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改正?2.研究过程。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湖南某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被要求在一个小时内完成汉英翻译。

收集到的18份翻译测试卷首先由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将中文译成英语。

然后,根据对比分析母语和目标语,来确认对词汇层面的迁移错误。

最后,根据对比分析理论将迁移错误分为:语义范围层面的迁移性错误,词汇内涵意义上的迁移性错误,搭配意义上的迁移性错误,并最终计算出每类迁移性错误的数量和百分比。

三、讨论与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可以找出在18份翻译试卷中,词汇层面上的迁移性错误一共有164处。

很显然,词汇负迁移现象在学生的翻译过程中很常见。

不同类别的迁移性错误占不同比例。

母语文化负迁移

母语文化负迁移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中国式英语摘要: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母语及母语文化既会产生正迁移,也会产生负迁移。

正迁移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的出现。

正确对待中式英语现象,有利于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自信心,从而真正推动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中国式英语;跨文化交际一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英语属于综合性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

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表示。

虽然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英语不断地由综合性语言向综合—分析性语言发展,英语与汉语在分析性方面就有了极大的相似之处。

现代英语除了在构词手段、词类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外,其基本的句型结构也和汉语有相似之处。

例如:1.主谓结构:We study. 我们学习。

2.主谓宾结构:We study English. 我们学习英语。

3.主系表结构:His sister is a doctor. 他的姐姐是一位医生。

4.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He teaches me English.他教我英语。

5.主语+ 谓语+ 宾语+ 宾语补足语: He made me clean the room. 他让我打扫房间。

以上诸结构均为最基本的句子结构。

由此可见,现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学习者。

二语言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它是一种心理过程。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

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第一语言既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一现象被语言学家称为“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 。

就迁移效果来讲,我们可把它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

文化负迁移与社交语用失误

文化负迁移与社交语用失误

着迁 移 现 象 , 即母 语 与 目的语 间 的差 异 对 于学 习 者 的学 习有 一 定 的影 响 。 文化 迁 移 至少 可 以分 成 两 种: 表层 文化 迁 移 (uf e sr c a s u tr a s r 和深 层 文 化 迁 移 ( e ps u tr a a r 0 表 t cue r f ) r tn e d e rcuet n f ) t r e 层 文化 迁 移 指 物 质文 化 和 制 度 文 化 的 迁 移 ,因 为这 些 文 化 要 素 一般 是 显 现 的 ,人 们稍 加 注 意 就 可 感 觉 到 不 同文 化在 这 些 方 面 的差 异 。 深层 文 化 迁 移 是指 观 念 文 化要 素 的迁 移 。 由于它 是 心理 层 次 , 涉及 人 们 的观 念 和 思 想 。 因此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很 难 被察 觉 和 捕 捉 。 文化 负 迁 移 是 指 由文 化差 异 引起 的文 化 干 扰 。 在跨 文化 交 际 中或 外 语 学 习 时 ,它 表现 在 人 们 下 意 识 地 用自 己 的文 化
二 、 用 规 约 与社 交语 用 失 误 语
语 用规 约 是 不 成 文 的 语 言 使 用 法 则 .是 一 个 社 会 或 群 体 同步 , 翻 译 研 究 方 法 上 似乎 还 受 传 统 方 法 的禁 锢 。 “ 辨 性 但 思 的论 述 开启 了人 类 对 翻 译 的 理 性 认 识 ,理 论性 的研 究 使 肢 体 理 论 性 认识 更 系统 化 ”但 翻 译 学 , 为一 门 既包 含 艺 术 。 包 , 作 又

准 则 和 价值 观 指 导 自 己的 言 行 和思 想 ,并 以此 为 标 准评 判他 人 的 言行 和 思 想 。由此 就很 容易 产 生 语 用失 误 问 题 , 响 跨文 影 化 交 际 的有 效 进 行 。 东 西方 民族 有 着 各 自 的价 值 观 和 思 维方 式 。形 成 了不 同 的语 用 规 约 。这 些 文 化 要 素 的 负 迁 移 ,是导 致 跨 文 化 交 际 障 碍、 出现 社 交 语 用失 误 的重 要 原 因 。

浅论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及对策

浅论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及对策
英 文 中就 是 “l og … …b t … ” 样 的错 误 了。 外 , 语 ah uh t u… 这 另 英
动词 的过 去时 、 分词 、 第三人称单数 的词尾变化形式 等许多 语言现象 , 汉语体 系里是不存在 的, 在 汉语也 没有冠词 、 名词

般也无单复数和可数不可数 之分 ,受母语 负迁移 的影响 , 中国学生很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 。

从词 汇角 度看母 语负 迁移对 翻译 的影 响
三 、 文化 角度看 母语 负迁移 对翻译 的影 响 从
由于历史演变 、 社会习俗 、 宗教信仰等的不同 , 造成 了各 民族之 间思维观念 、 价值取 向等方式 的相异性 。这种文化差
别反 映 在 各 自的语 言 上 便 产 生 了语 言表 达 方 式 的 差 异 。 言 语
20 年第 2 09 8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ONOMI S ARC GUI C RE E H DE
No28. 0 . 2 09
总第 6 6期
S r lNo6 e i .6 a
浅论母语负迁移 对翻译 的影响及对策
叶 华
(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江苏 泰州 2 50 ) 2 3 0
英语的学习中去 , 忽视母语 的作 用 , 就不可能取得 好的学 习 效果 。二语习得理论认 为母 语对外语 学习起着 正 、 负迁移作
用。 正迁移能够加速语言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学习, 而负迁移
则阻碍语言习得并导致语言错误 。 母语 负迁移 的影响在翻译 过程 中尤为突出 , 因此 , 重视母语在第二外语学 习中的影响 , 减少母语负迁移在翻译 过程 中的影 响 , 是值得广大英语 学习 者 关 注 的 问题 。 文 以母 语 迁 移 理 论 为基 础 , 词 汇 、 法及 本 从 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 第4期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31, No.4 2011年4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April. 2011, 099~100

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邱银香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内容提要] 广告语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讨论了广告语翻译中由于社会价值观、思维方式、词汇联想意义和审美取向等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负迁移,并提出了广告语翻译中要求译者增强跨文化翻译意识,注意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避免文化负迁移,成功实现广告语翻译。 [关键词] 广告语翻译;文化差异;文化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1)04-0099-02

一、引言 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广告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信息媒介。广告语言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又带有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语言学家Wallace 曾将广告称为“所有语篇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的社会语言”。[1]广告翻译有着

明确的商业目的,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信息的转换,而且是文化的沟通与理解。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广告翻译变得更加复杂,苏淑惠曾指出:“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一则优秀的广告对其他民族的读者来说未必是成功的,如果依样画葫芦,一字不动地译成另一种语言就不一定能达到原来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2] 因此,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如果进行机械翻译

而忽略文化内涵因素,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负迁移,就难以达到宣传产品、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目的。笔者通过分析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试图找到相应的翻译对策。 二、文化负迁移的含义 “迁移”(transfer)一词最早见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影响称为“正迁移”,消极影响称为“负迁移”,或“干扰”。 广义上的文化迁移同样可分为文化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of culture ) 和文化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of culture) 。狭义上的文化迁移即指文化负迁移。文化正迁移是指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文化渊源相同或接近,并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交流的双方起促进和帮助沟通的作用; 文化负迁移则是指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在语言交际中表现为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规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而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跨文化交际的隔阂。文化负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本族文化根深蒂固,人一出生就开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他的所思所说所做无一不受其影响”(戴炜栋,张红玲,2000)。[3]

三、广告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传播和交流文化。涉及到两种语言代码转换的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本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规则和模式不可

避免地会“迁移”到外来民族文化中去。因此,在进行跨文化广告语翻译时,为了使广告语符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引起误会和文化冲突的因素,找出并正确理解这些文化因素,自觉调整译者固有的文化框架,以免错误地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强加给对方,从而避免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一)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是造成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明显的表现是群体倾向与个人倾向。我们首先来看中国的征兵广告:坚决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而美国的征兵广告是:Be all you can be. Face the challenge. The chance to prove yourself. To find out what you’re all about .中外征兵。广告的不同体现了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观。 在国内广告中,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使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在国人心态上根深蒂固,认为大家用的一定是好货。反映在广告语言的创作上,许多广告抓住此人们的从众心理而大肆渲染和说服消费者去购买同一产品,在广告中极力推崇“男女老少皆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适合各种肤质”。而西方在广告语创造中,常以“个性”、“独立”“自由”作为主题,强调产品的个性化感受。如美国著名运动品牌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就符合崇尚个性、提倡自由的西方年轻人的心理,翻译成中文是:只管去做。兰蔻推出的奇迹香水的广告词为 Miracle. So magic!其汉语译文是:天地间,你就是奇迹! 该广告充分强调了此款香水的特别。如果在英语广告翻译创作中出现这类词句,如:“good companions for children as well as adults”,“loved by all”等广告语试图去说服消费者,反而会使英美消费者觉得不可信,从而无法达到成功销售产品的目的。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东西文化的本质区别体现在思维方式上,这是导致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翻译的本质可以说是不同思维方式的转换。译者必须迎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以唤起认同感,准确、生动地传达商品信息,刺激广告受众的购买欲望。 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呈直觉整体性,偏好形象思维,喜欢用感性创意包装产品,加强产品广告的感染力。例如麦氏

[收稿日期]2011-02-24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4期 100 咖啡广告词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该广告词中“意犹未尽”巧妙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形象思维特点,把麦氏咖啡的醇香与内心的感受紧紧结合起来。 德芙巧克力广告为:“牛奶香浓,丝般感受”,给消费者带来“丝般感受”的心理体验,将巧克力细腻滑润的感觉用丝绸来形容,将语言的在广告中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西方国家重理性和逻辑推理,西方人多喜欢利用理性思维和数据精确、简练地地来进行广告创意。比如劳斯莱斯汽车经典广告语,“At 60 miles an hour the loudest noise in this new Rolls- Royce come from the electric clock.”(在时速六十英里的时候,车上最大的噪音来源于这个电子钟),完美地展示了该车的完美品质。而麦氏咖啡广告词为“Good to the last drop”,德芙巧克力广告为 “My Moment,My Dove” 这些广告语表达都倾向于简练的陈述。 (三)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 语言学家Leech 将意义分为七种,分别是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都属于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联想意义说明了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联想意义的理解需要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因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这也给广告语翻译带来了挑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同一事物或词汇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联想。然而很多广告语翻译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导致了文化负迁移。 商品的品牌体现了产品的优点和特征,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品牌的情感意义非常重要,可能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好感或者反感。中西方对于动物所赋予的含义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在中华文化中,蝙蝠是吉祥的象征,蝙蝠牌电扇中的“蝠”与“福”同音,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然而在英美文化中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象征着“嗜血”和“残忍”。如果将商标直译为“bat”,不仅原商标中美好的文化意义丧失殆尽,而且也会产生负面的文化联想意义,西方人看到这样的品牌恐怕要退避三舍,更别提去购买该品牌的产品。 又如我国出口一种“芳芳”牌的唇膏和口红。 在汉语认知模式中,“芳”使人不禁联想到花容妙龄的少女,,因此唇膏用这样的品牌是非常贴切和诱人的。而Fang 在英语中意义为: ①a long ,sharp tooth of a dog (狗的长牙) ; ②a snake’s poison tooth (蛇的毒牙) 。可见如果将商标直接英译成汉语拼音“Fang Fang”,对英语国家的人会产生起一种恐怖之感,谁都不愿意使用让自己变成如此丑陋的化妆品。类似的例子还有“White Weather”(白翎牌钢笔),“Golden

cock”(金鸡牌鞋油),在此不再赘述。 (四)审美取向的差异 审美取向的差异也是广告翻译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一种文化背景下被视为美好的形象,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则可能却视之为丑陋不堪,如一则英文谚语所说,一个人的美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对美的事物、美的行为以及美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看法。广告语翻译只有符合译入国的审美情趣,该产品才会被接受。 有的字面上看起来完全对等的翻译,因为不符合西方文化的消费心理、有悖于他们的审美标准,结果无法赢得国际市场。如许多国产护肤品广告中都强调“增白”(whiten the skin)。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白”是美的表现,“一白遮百丑”之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因此汉语中“增

白”是褒义词。而西方国家人们认为“苍白“并非美的象征,反而是疾病和贫困的象征,只有有钱可能追求“古铜色”这种健康,活力的美,因此太阳浴在西方也是非常流行的休闲方式。这种由审美取向导致的文化负迁移广告语翻译我们应当避免。 三、广告语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一)增强跨文化翻译意识 对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有过论述。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金惠康教授指出: “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活动,译者要力求去理解用另一种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当然也要去理解那种文化及其社会。”[4] 著名学者王佐良也说过: “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

化的不同,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5]在

跨文化语境下,广告语译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识,迎合译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趣味,译文既要体现商品的个性特点,又要充分考虑到广告对象的认知心理、价值观念,文化风俗,注意不同民族的吉凶喜好和禁忌,从而避免文化负迁移。广告语言要尽可能地接近当地顾客的文化心理,采取最完美的翻译方式,让不同文化的消费者都能接受。 (二)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克服文化负迁移 在翻译实践中,广告翻译者比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者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在广告翻译时,为顺利实现商业目的,要求译者具有创新意识,必要时采用解释、加注或改译等方法,准确地表达出原广告的文化内涵,尽可能避免文化负迁移,使阅读到这种商品广告的消费者能透过语言的表象,达到文化交流上的共鸣。例如有一则英语香烟广告语“To smoke or not to smoke,that is a question.”,套用了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熟悉莎士比亚的名句,因此笔译时可加以注释,才能充分发挥广告的作用。 中国有一则广告:“衣食住行,有龙则灵”,译为“Your everyday life is very busy; our LONG card can make it easy. ”这里的“龙”的翻译用汉语拼音替代,在英语中也表达出了“更长久”之意,译文不但很好地避免了文化负迁移引起的误会,而且更好地体现了广告宣传效果。可见,在广告翻译时,译者必须要考虑到某些词语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在译语文化环境中做出相应的变化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广告语中蕴含自丰富的中西方文化,文化的负迁移给翻译带来了挑战。不可否认,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文化共核”部分,然而文化间的差异毕竟是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广告语翻译中最应该重视的方面,广告语翻译成败的关键在于译者能否顺利跨越文化障碍。因此译者必须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负迁移,从而达到最佳的广告翻译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