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新技术取心层位卡取及油气层辩别
油气水层判别

B、对数坐标读值法:当坐标间隔为 l0x至10x+1,其实际长度为 ycm(或mm )时,距l0x点z长度处之值为l0x× 10z/y。
二、要求
计算地层含水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识别低电阻 率油层。
三、作法
1、利用声感组合测井资料计算地层水饱和度 Sw和孔隙度φ , (有关方法及参数同作业一)。
2、利用自然伽玛曲线确定地层束缚水饱和度。
据统计:粉砂岩粒度中值 (M d )和自然伽玛相对值 (△G R ) 有如下关系式:
lgMd = -1-0.75△GR 地层束缚水饱和度(Swi)与粒度中值之关系为:
φ=(0.002272△t-0.409)/(1.68-0.0002H) (1)
式中:φ为孔隙度,(% )数;△t为声波时差(μs/m );H为油层中部深度(m)
在测井曲线上读出渗透层段的时差和埋藏中部深度值, 即可求得孔隙度。
该区地层因素F与φ 之间关系式为:
F
?
R0 Rw
?
0.5
?2
(2)
式中:Ro和Rw分别为孔隙中完全含水时岩石电阻率和地层水电阻率 ,该区Rw为 0.30Ω·m
3、根据φ,Sw并结合地质录井资料,判断油、水层。
四、资料
图1-1 某井储层综合测井曲线
图1-1为东部油田某井的综合图,岩性为中粒石英砂岩,泥质含量极少。钻 进该地层时,泥浆性能极好,泥浆侵人带深度不超过 1米,感应测井仪为0.8m 六线圈系。
图1-2 某井储层综合测井曲线
第4章5 油气水层识别方法

一、储集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识别
(2)油层最小电阻率法 油气层最小电阻率Rtmin 是指油气层电阻率的下限。当储集层的 电阻率大于Rtmin 时,可判断为油气层。对于某一地区特定的解 释井段,如果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地层水矿化度相对稳定时, 可用此方法。 油层最小电阻率的确定可有两种方法。 a、估算法 根据解释层段的具体情况,用下式估计
(2)油层最小电阻率法
b、统计法 根据岩层电阻率与岩心观察(或试油资料)的统计,确定 油层最小电阻率。 例如,研究区某层段通过10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发现岩 性粗细不同,油层电阻率也有相应的变化,如表
表 2-1 岩 性 某研究区油层最小电阻率标准 油层电阻率范围(Ω .m) 3~15 16~30 30~40 >40
(二)视地层水法
1.基本原理:
R0
Rt
a
m
Rw
Rwa
含水地层电阻率 含油地层电阻率
a
m
Rt Rwa 1 2 R0 Rw Sw
若油水层界限以30%与70%为标准
油层:Sw<0.30; 则Rwa>11Rw 油水同层:30%<Sw<70%;则2Rw<Rwa<11Rw
水层:Sw>70%;
据以上模型、建立解释方程: ①油层:只含束缚水,Sw=Swi;不含可动水, Swm=0
Krw→o,Kro→1;So+Swi=So+Sw=1
②油水同层:孔隙空间有油、可动水,束缚水所饱和 0<Krw/Kro<1 So+SwF+Swi=So+Sw=1
Sw>Swi
Swi>0
③水层:孔隙空间不含油或只含残余油气,主要被水饱和 Kro=0 Krw→1
岩心录井

四、岩心整理
在岩心冒气、冒油和渗水部位要立即用彩色铅笔区 别圈定位置,并详细记录其油气产状,分布特征及 油气味(如下图所示)等,饱含油、富含油、油浸 级岩心不得用水冲洗。选作含油饱和度的岩心样品 ,要及时细描和蜡封保存。
及时做岩心含气实验。
含气试验:将岩心浸入水中,观察岩心是否有冒油冒 气现象,以及冒油冒气程度的强弱。 注意:浸入水中不宜太深,(水面以下2cm)。
2、评价井:取心目的主要是了解储集层特征、产层 有效厚度,为落实储量提供参数。
3、开发检查井:检查开发效果,了解油层物性变化
以及剩余油分布为研究水驱效果提供依据。
华北石油管理局录井处录井一大队
一、钻井取心概述:
取心方式及现场注意事项
:
1、常规取心:指用常规的钻井取心工具,水基泥
浆进行的取心;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够满 足一般地质要求的特点;目前普遍采用,现场岩 心整理采用常规方法,但其最大缺陷是钻井液对 岩心的冲刷作用大,侵入环带深,所取岩心不能 完全满足地质要求。 前提条件:成岩性好,胶结程度高。
华北石油管理局录井处录井一大队
一、钻井取心概述:
2 、油基泥浆取心:是指在油基钻井液条件下进 行的取心;其目的是取得不受钻井液自由水污染 的岩心,以求出较为准确的储层原始油水饱和度 资料,为油田储量计算和开发方案提供参数。 出心整理应该注意:尽量缩短时间,避免在 空气中存放时间过长;使岩心束缚水挥发而影响 分析效果。
描述岩心应按统一的要求进行,描述内容的各项标 准及专用符号图例要统一。
华北石油管理局录井处录井一大队
五、岩心描述
磨光面位置、冲刷面用“~
利用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精细评价油气储层

要 强调 其及 时性 ; 隙流 体 评 价不 仅 要 评 价含 油 气 孔
丰度 , 还要评 价 含 水性 和 流 体 可动 性 。核 磁 共 振 ] 录井技 术是解 决上 述 问题 最有 效 的 手段 , 物性 的及 时性是 室 内常规分 析 和 测井 所 不 可 比拟 的 , 体 的 流
样 、 和 样 、 泡 样 ) 叠 加 分 析 , 以评 价 润 湿 饱 浸 的 可
03 . ms时 , 丢失粘 土束 缚孔 隙 的信息 , 会 所测 得 的孑 L 隙度相 当于 有 效 孔 隙 度 。 国外 的 MR-ML ” 磁 核
共 振 录 井仪 ( TE一0 1 ms 提 供 了 三个 截 止 值 , .6 ) 其
核磁 共振 T 。累积 曲线 同毛管 压力 曲线 一样 具
有两 头 陡 、 中间缓 的特 征 。中间平 缓段 越接近水 平 ,
其分 选性越 好 。中间平缓段 的段数 与 T2谱 峰 的个
数相 对应 ( 1 , 峰 结 构 的 T 图 )单 谱 , 累 积 曲线 的 其 平缓 段为一 段 式 , 谱 的峰 形 越 窄 , T 平缓 段 越 接 近 水平 , 其分 选 性 越 好 。对 于 双 峰 和 多 峰 ( 峰 或 四 三
大 孔 隙越多 , 物性 越好 。要 准确评 价储 层 的孑 隙度 , L
的局面 , 突破 了 录井不能 评价 流体分 布状 态 的瓶 颈 , 促 进 了油气层 综合 解 释 水 平 的大 幅 度 提 高 , 为油 气
勘 探开 发做 出 了不 可磨 灭 的贡 献 。
核 磁共振 录井 技术研 发 的主要 目的是 快速评 价
孔 隙度 性质 取决 于 T E的大 小 。
第七章 井壁取心录井技术

第七章井壁取心录井技术1 井壁取心作业1.1 井壁取心的工艺技术由现场地质人员同取心施工队伍制定,并完成作业任务。
1.2 井壁取心是对油气探井完钻后,完成电测井时,视井下实际情况需要而进行的一项录井技术,由各油气田探区的勘探部(处)或相当的地质主管部门决定。
1.3 录井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有关技术人员在现场具体商定取心位置和取心颗数。
1.4 拟定井壁取心,必须综合钻时、气测、岩屑及钻井液录井资料、电测资料,以综合测井曲线为重要依据。
1.5 精心施工,确保井壁取心质量和准确的取心深度。
2 井壁取心的原则2.1 凡岩屑严重失真,地层岩性不清的井段均可进行井壁取心。
2.2 凡应该进行钻进取心,而错过了其取心机会的井段,都应作井壁取心。
2.3 油气层段钻井取心收获率太低,岩屑代表性又差,油气层情况不清时,要进行井壁取心。
2.4 岩屑录井无显示,而气测有异常,电测解释为可疑层,邻井为油气层的井段要井壁取心。
2.5 判断不准或需要落实的特殊岩性段要进行井壁取心。
2.6 需要了解的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层段,如断层破碎带、油气水界面、生油层特征等要井壁取心。
3 井壁取心质量要求3.1取心密度依设计或实际需要而定。
通常情况下,应以完成地质目的为准,重点层应加密,取出岩心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岩石。
3.2 井壁取心的岩心实物直径不得小于12mm,岩心实物有效厚度不得小于5mm。
条件具备,尽可能采用大直径井壁取心。
每颗井壁取心在数量上应保证满足识别、分析、化验需要。
若因泥饼过厚或枪弹打取井壁太少,不能满足要求时,必须重取。
岩性出乎预料时,要校正电缆,重取。
3.3 井壁取心出井后,要有效保证岩心的正常顺序,避免颠倒。
及时按出枪顺序由上而下系统编号、贴好标签,准确定名描述。
及时观察描述油气水显示,选样送化验室。
及时整理装盒妥善保存。
岩性定名必须在井壁取心后一天内通知测井单位。
3.4 井壁取心数量不得少于设计要求,收获率应达到70%以上。
PDC钻井取心卡层方法探讨_岳志鹏

上一个整米井深 , m ;
Tn
n 点的钻达时间 , min ;
T n -1
上一个点的钻达时间 , min ;
T0
上一个整米井深的钻达时间 ,
min 。
公式(1)计 算出 的是 每一小 段相 当于 井深 Hn -1至井深 Hn 的平均钻时 , 这种 钻时变化快 , 受到干扰较多 , 尤其是在钻速较快的情况下 ;公式 (2)计算出的是 1 m 的井段分为若干个小段 , 而后 将每一个小段的瞬时钻时换算成 1 m 的钻时再对 每一小段的钻时求平均值得出的“平均钻时” , 这 种钻时变化慢 、抗干扰能力强 , 同时也较能体现出 每一井段的地层可钻性 , 这就是我们实现微钻时 录井的依据所在 。 2 .3 .3 微钻时在实际录井中的特点
在不同使用阶段找出 相对的快钻时 段用于对比 (进行对比时一定要以钻头不同使用阶段的钻时 平均值作为对比参考依据), 需要我们在现场根据 钻头使用的不同阶段进行灵活处理 。
现以 X 511 井为例 , 该井地质设计要求在沙 四上段钻井取心 30 .00 m , 经前期的对比我们预 计取心在井段 3310 .00 ~ 3360 .00 m , 为保证该段 能找 出 钻时 的 砂 、泥 岩 特 征 规 律 , 我 们 从井 深 3250 .00 m开始采用钻时横向比例放大法来绘制 钻时曲线 , 放大比例为 2 倍 ;经上部逐层用放大钻 时曲线和邻井 X 510 井钻时曲线及自然电位曲线 对比 , 预计在 3322 .00 m 进入沙四上段第一套油 层 , 进入 3300 .00 m 后见相对快钻时加强地质循 环 , 作到打一层清一层 , 并逐层落实对比误差 。钻 至3321 .00 m 时 , 钻 时 由 4 .5 min /m 下 降 至 2 .7 mim / m , 我们立即通知井队停钻循环 , 循环 结果气测全烃 0 .12 %上升至 0 .64 %, 其他组分齐 全 , 岩性为灰色油斑粉砂岩 。 经综合分析认为取 心层位已到 , 起钻取心 。 该次取心进尺 8 .34 m 、 心长8 .17 m 、岩心收获率 97 .96 %、获油浸级岩心 3 层 2 .27 m , 油斑级岩心 4 层 3 .64 m , 不含油砂 岩心 2 层 1 .25 m 泥岩岩心 2 层1 .01 m ;取全了第 一套油层的全部岩心资料 , 以后 3 筒心我们采用 同样的方法 , 圆满地完成了该井的取心任务 。 2 .3 微钻时录井法
综合判断油气水层的一般方法

第五节综合判断油气水层的一般方法综合判断油气、水层就是要对储集层所产流体性质及其生产能力作出解释结论,是单井地层评价的综合结果,对油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资料的间接性决定了其应用的多解性,因此在综合解释油气水层时,还需要参考各种地质资料、钻井过程中的第一性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最终得到正确的解释结论。
它是一个综合分析、综合思考的过程。
计算机的应用还不能取代人们的思维,由计算机得到的各种参数和结果可以是人们综合分析的输入信息、中间结果和结果表述。
下面从定性判断油气层的角度介绍综合判断油气水层的一般方法。
§1.5.1 收集反映储集层地质特点的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油田构造特点和油气藏类型,根据地下地质体的特点大概可分为构造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气藏和岩性圈闭油气藏三大类。
油气藏的类型决定着成藏规模和油气水的分布规律,因此在测井解释时应对油田的构造特点和油气藏类型有足够的认识。
了解油田各个时代地层在纵横向上的分布规律,帮助划分岩性和解释井段。
了解油田各主要含油层系的四性关系在纵横向上的分布规律。
收集直接反映地质情况的第一性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钻井过程中的油气显示,主要是泥浆性能的变化和槽面显示。
泥浆性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比重、粘度和含盐量的变化。
钻开油气层后,油气进入井内,引起泥浆比重降低、粘度升高;钻开盐层后,引起泥浆含盐量的增加。
遇到油气层后,泥浆槽面显示包括油气出现的深度、油花气泡的直径、油花气泡占槽面的百分比、槽面上涨情况等,油气上窜速度、泥浆漏失量、钻井放空等现象也对识别油气层有重要参考意义。
2)钻井取心,是开展各项研究的基础。
取心现场描述主要包括地层岩性、颜色和含有级别(饱含油、含油、微含油、油斑油迹),实验室分析包括物性分析、薄片分析、粒度分析、岩电测量等大量的常规分析化验资料和专项分析化验资料。
它们是测井解释的基础。
3)井壁取心,是用电缆把取心器下到预定深度,直接从井壁取出直径约1厘米的岩心分析其岩性和含油性的方法。
井壁取心

褐灰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暗色矿 物及岩屑少量,细粒,少量中粒,次圆状,分 选好,泥质接触式胶结,疏松;含油面积30%, 含油呈斑块状不均匀,棕褐色,无油脂感,不 染手,油气味微淡,滴水缓慢渗入(火柴棒或 牙签蘸水滴);荧光C级,直照黄色,荧光面 积40%,滴照(滤纸上)A/C反应快-中等,乳 白色,发光中等光环痕。
重点层漏取的必须补取;
井壁取心录井
12
三.井壁取心的质量要求
7. 每一口探井,壁心出来 1) 现场首先看一看哪些层没取到, 2) 深度、岩性有没有矛盾问题, 3) 重点层达到要求没有; 4) 向陆地及时报告基本要点情况。
井壁取心录井
13
四.井壁取心的整理、汇报及上缴要求
1. 井壁取心整理: 1) 专人系统观察、描述, 2) 观岩性,照荧光均要以新鲜面为基准, 3) 不要整个壁心滴有机溶剂,
1) 是用取心枪发射枪上弹体取得地层岩体; 2) 是用取心仪机械旋转取心钻头取得地层岩体。
井壁取心录井
3
一.井壁取心录井的概念、工具和目的
3. 井壁取心枪:
1) 井壁取心枪下井一枪是25~36颗,目前常用的 枪是取25颗,几支枪联体下井;
2) 多用于砂泥岩等软到中硬地层井壁取心;
4. 机械旋转取心仪:
细砂岩:石英为主,少量暗色矿物及长石, 细粒,偶见中粒,次圆状,分选较好,泥质 胶结,较疏松。无荧光。 油斑细砂岩:岩性同1741.0m。含油面积 30%,有油味,不污手,不饱满,滴水渗。
60 60
C C
暗黄 中速 乳白色 暗黄 中速 乳白色
6
1692.0
2.5
7
1691.0
2.5
3.7
60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录井新技术取心层位的卡取及油气层的辩别
1、熟悉设计及邻井资料,加强地层对比,尤其注重在地层对比
中标志层的作用
邻井资料最好有设计井周围三口井的地质资料,这样才能在横
向上对本井的地层起到一个较好的控制作用,掌握设计井区地层在
平面上的分布情况,从而对设计井的取心层位的卡取做到心中有
数,但我们都知道红山嘴探区地层断层较多,会对地层对比带来不
便,这种情况下标志层的对比工作,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xx
井录井过程中,白垩系吐谷鲁群主要岩性以泥岩为主,间夹薄层泥
质粉砂岩及粉砂岩,岩性变化不明显,再加上地层钻时无明显变化,
侏罗系齐古组厚度变化大,砂层发育不稳定,给地层对比带来了较
大的不便,为此要卡取侏罗系齐古组岩心,尤为重要的是准确卡取
白垩系吐谷鲁群底界深度。通过邻井对比发现,该区吐谷鲁群底部
均为砂砾岩,虽然厚度变化较大,但区域上均有发育,以吐谷鲁群
底部砂砾岩为标志层,在录井过程中仔细观察岩屑就可以准确的卡
出白垩系底界,为侏罗系齐古组岩心的卡取奠定基础,从而卡准了
本井的取心层位。
2、循环观察和钻时、dc指数及钻压变化在卡取心层位中的重要
作用
无疑这几项参数为准确卡取取心层位中都是至关重要,但循环
观察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要分别对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前提条件是首先了解设计井区储层段的物性特征。在邻井资料中,
白垩系储层厚度较薄,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录井过程中,应加强
钻时录井,把快钻时控制在0.5-1.5m之间,发现钻时变快,立即
停钻循环观察,若无油气显示,就可把此层打穿。该区地层埋藏较
浅,钻时较快,变化不明现,但在泥岩和砂岩的钻进过程中钻时仍
会有很小的变化,同时在泥岩和砂岩的钻进过程中dc指数和钻压
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在进入预计取心井段之前对钻时、dc
指数和钻压变化作出一个初步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来卡取取心井
段,千万不可盲目观看《地质原始综合记录》上的钻时记录,因为
录井操作员填写的《地质原始综合记录》上的钻时记录是按录井规
范经过四舍五入后取的整数,但这一点卡卡忽略了钻时的细小变
化。例如xx井白垩系地层岩心的卡取,通过邻井资料分析,首先
确定其油气显示约在700m以后,那么提前大约100m左右(600—
700m)之间就应该对该井的钻时、dc指数和钻压变化作出仔细的统
计分析,从中找出其变化规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泥岩和砂岩钻
进过程中,钻时在0.9 min/m以上基本为泥岩,以下可能为砂岩,
结合dc指数和钻压变化作出判断,钻时在0.6min/m以下为砂岩,
0.6—0.9min/m之间为砂、泥岩互层带,以此为基础,进入预计显
示段后,要求钻时在0.9min/m以下进行地质循环,钻时在0.6—
0.9min/m之间进入地层1—1.5m循环,这样可以避免薄砂岩夹层对
取心的影响,而钻时在0.6min/m以下只需进入地层0.5m即可循环,
以此方法圆满的完成了xx井白垩系的取心任务。然而这种方法在
石南就不适用了,石南探区石南xx井储层特征为厚度大,一般为
15-20m左右,在纵向上物性变化较大,一般规律为顶部岩性致密,
含钙质,无油气显示,而中部或下部为油层。鉴于此种情况,只能
采用首先打开2m后循环观察,然后再打开1m,再循环观察,采用
多次循环的方法,后面循环间距控制在0.5m为好,如果打开2m后
无油气显示,就决定把该层钻穿的作法千万不可取,很有可能就把
取心层位钻掉,这点希望现场地质师千万注意。
钻时对取心层位的卡取非常重要,但却不能盲目“迷信”钻时,
因为钻时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是人为因素。循环观察与工程进度
一直是一个矛盾。钻井队为了少循环,就人为地控制钻时。在以往
许多井都有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现场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
注意钻时、dc指数及钻压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钻时无明显变化
的情况下,钻压明显下降就是循环观察的办法之一,钻井现场的实
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但只有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参
数之间的变化规律,才能保证完成地质设计中的取心任务。
3、油气层的辩别方法
对于常规的油气层的判断方法,我们都比较熟悉,就不再赘述。
这里注重说一下油气味和气测录井的作用,有时这种方法往往被我
们忽视。在红山嘴地区白垩系的地层中,岩性多为粉砂岩,气测组
分仅出至c1,由于砂样松散,呈粉末状,经过泥浆及清水冲洗后,
砂样有可能消光,在现场录井中,有时很难发现荧光显示,但此时
砂样油气味较浓,结合气测录井资料也可落实油气显示。下面介绍
几种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出的气测在各种显示情况下的曲线形态供
大家参考:
油层中的气测特征:全烃、组分变化明显,级差大,曲线上升
幅度大、到达最大值后出现一段较平直段,下降到某一值上,峰值
跨度大,形态表现为“箱形”。当气测异常厚度小于储层厚度时,
反映储层含水。
气层中气测特征:进入储层后,全烃曲线形态呈忽高忽低的趋
势,但低的部位未能低过原基值,同一层段内出现若干尖形峰,形
如“手指状”,钻开储层后,全烃曲线呈现出上升、下降速度快、
幅度大的形态,形如“指状”。组分呈高c1,低重烃的趋势;
水层中气测特征:全烃曲线上升较缓慢,接近到储层的中、底
部时达到最大值,后急速下降到某一值上,形如一“正三角形”,
或者上升速度较快,迅速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的某一个值上,
形如一“倒三角”,普遍存在钻时较快,在全烃曲线低值时,组分
主要以c1为主,重烃含量低或没有;而全烃曲线在高值时,组分
含量明显增加,c1的相对含量在50 %以上,重烃组分齐全。一般
将具有该曲线形态的地层解释为“含油水层”或“油水同层”。如
果在全烃曲线高值时,出现一些小的“指状”尖峰,则将该层段解
释为“含气水层”或“气水同层”。
差油层及干层的气测显示特征:组分变化不定,全烃曲线形态
特征呈“锯齿状”或为“ 单尖峰状 ”;干层的气测显示特征:组
分变化以c1为主,全烃变化不大。曲线形态特征为“小三角形 ”
或无明显形态。
4、结束语
当然,作为现场地质师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的取心方法,
但总的原则是多对比,多了解邻井资料,吃透邻井资料,做到心中
有数。按设计取好每一口井的岩心,为油气勘探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第一作者:李源盛:助理工程师 本科 1979年生,2003年毕业
于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地质专业。现在克拉玛依广陆有限责
任公司从事石油地质工作。通信地址: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
东郊路8号。邮编:834000。
第二作者:李全:助理工程师 本科 1978年生,2003年毕业于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地质专业。现在克拉玛依广陆有限责任
公司从事石油地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