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新技术概述

合集下载

地质录井技术概述

地质录井技术概述
荧光对比级(N) 相当油含量 C(mg/l)
含油浓度与荧光对比级关系表
1
2
3
4
5
0.6 1.2 2.4 4.9 9.8
9 10 11 12
13
156 .3
312. 5
625
1250
2500
6 19.5 14 5000
7
39
15 1000
0
8 78.1
三、录井方法介绍
轻质油





中质油




重质油
三、录井方法介绍
气测录井
在钻井过程中,钻开地层中的流体以各 种方式进入井筒,随着钻井液上返到地 面。
在地面条件下,这些流体以气态或液态 形式呈现。地层气主要有烃类气(C1~ C5)\非烃类气( H2 、CO2 )以及有害 气体H2S等。
通过对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实时检测, 可以及时地发现和评价油、气、水层 (原理如右图)。
肉眼不易辨认
斜井和水平井有时岩协不能及时返出 导致不能充分的利用返出的岩屑来准确反映地层的变化
钻时是最重要 的判断参数!
技术手段:凭借钻井参数的变化来及时辨别岩层和岩性变化 钻井参数:钻时、扭矩、转盘转速、dc和sigma指数等
四、现场岩性识别方法
钻时定义:钻井过程中每钻进单位厚度的岩层所用的纯钻进
gas
脱气器
全烃通道
气管线 组分通道
氢焰离子 化方法介绍
地化录井
定量检测岩石中的含烃量的一种录井方式。
原理:在特殊的裂解炉中,对分析样品进行程 序升温,使样品中的烃类和干酪根在不同温度 下发挥和裂解,然后通过载气的吹洗,使样品 中挥发的裂解的烃类气体与样品残渣实现定性 的物理分离,分离出来的烃类气体由FID(氢 焰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样品残渣则先后进 入氧化炉、催化炉进行氧化、催化后进入FID 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测定岩石样品中的烃类 含量,达到评价生油岩和储油岩的目的。

录井技术简介及应用

录井技术简介及应用

例3
N48井的气测录井图,从图中可 以看出:6#、7#层随钻C1相对百 分比在78%左右,两层合试日 产油23.0 m3为油层;12#层随钻 C1相对百分比为86.62%,试油 日产油1.04m3,水21.4m3为含油 水层;13#层随钻C1相对百分比 为92.82%,试油日产水29.9 m3 为水层。自上而下从油层向水 层过渡。
富含 油
70%95%

油浸
40%70%
较浓
油斑
5%40%
含油不饱满,不均匀或较均匀,呈条 带或斑块状分布。 肉眼只能见到含油痕迹,用有机溶剂 溶释可见棕黄、黄色,荧光照射显示 明显。 肉眼观察不到含油痕迹,荧光滴照有 显示或荧光系列对比≥7级。
多为岩石本色,灰色为主,含油部分 呈褐、灰褐、深褐色等。
储集层(储油层)分析参数: 油气总产率指数TPI=(S0+S1)/(S0+S1+S2)(判断油质)
气产率指数GPI=S0/(S0+S1+S2) 油产率指数OPI=S1/(S0+S1+S2) 原油轻重组分指数PS=S1/S2
生油层分析参数: 产烃潜量Pg=S0+S1+S2 (判断含油量多少)
有效碳Cp =0.083(S0+S1+S2) 总有机碳含量TOC= Cp +Cr Cr为残余有机碳量(单位质量岩石热解后残余有机碳的碳占岩石质量的百分数,%)。 降解潜率D= Cp /TOC×100% 氢指数HI= S2/ TOC×100% 烃指数HCI= S0+S1/ TOC×100% 氧指数OI= S3/ TOC×100%
分析2:气层特征?油层特征?
全烃曲线形态特征分析
全烃曲线形态呈“手指状”

取心录井技术

取心录井技术

取心录井技术第一篇:取心录井技术取心录井技术(一)概述岩心录井就是在钻井过程中用一种取心工具将地下岩石取上来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而取得各项资料的过程。

取上来的岩心是最直观、最可靠地反映地下地质特征的第一手资料。

录井地质师通过岩心分析,可研究钻遇地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掌握生油层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指标;考察古生物分布和沉积构造,判断沉积环境;了解构造和断裂的情况,如地层倾角、地层接触关系、断层位置;查明开发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料和数据,检查开发效果;为增产措施提供地质依据。

1.取心原则虽然岩心录井具有很多优点,但取心成本高,钻进速度慢。

因此,并不是取心越多越好。

为了既能取全取准所必需的资料,又要适应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速度,取心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①新探区的第一口探井一般可不取心,以期迅速了解新探井的地层、构造、含油气情况。

若在第一口井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在以后的探井中就应该有重点地安排取心。

②勘探阶段的取心工作应注意点面结合,将取心任务集中于少数几口井或分井分段进行取心。

③主要油气层应当重点取心,以便分析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气等参数及其变化情况。

④为特殊目的设计的取心井段,如为了了解地层的特殊岩性、标准层、接触关系、断层情况及油水过渡带的厚度等,要适当取心。

按取心时泥浆的不同,可分为水基泥浆取心和油基泥浆取心。

按取心的工具可分为:常规取心、金刚石钻头取心、绳索式取心、井壁取心和橡皮套取心。

2.注意事项岩心录井是录井地质工作中比较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录井质量的好坏,是否做到了齐全准确,将直接影响取心任务的完成。

因此,要做好取心前的准备工作。

在取心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①准确丈量;②合理选择割心位置;③分工协作、注意安全;①录井地质师应做好配合工作;⑤积极与钻工配合。

(二)岩心整理岩心出筒时,其方法很多,如钻机或“电葫芦”提升岩心法,手压泵顶出岩心法。

周泥车出心法。

但目前一般采用悬空顺序接心出筒法。

用岩心卡分段卡住岩心并按出筒顺序放好。

浅谈煤层气勘探中的录井技术

浅谈煤层气勘探中的录井技术

浅谈煤层气勘探中的录井技术作者:薛冰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6期摘要:煤层气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俗称"瓦斯",是近一二十年在国际上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

正因为煤层气具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国正在大力开发煤层气,因此,煤层气勘探中相关的先进技术的研发也受到重视。

录井技术是煤层气勘探活动中最基本的技术,是发现、评估油气藏最及时、最直接的手段。

鉴于录井技术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了煤层气勘探中录井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且介绍了几种煤层气勘探中录井技术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层气勘探;录井技术;方法前言:近些年来,由于煤层气清洁、无污染等诸多优点,我国对煤层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勘探、开发就需要更加精密、高科技的技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

尽管煤层气勘探的录井技术非常的复杂繁琐,但是煤层气勘探中的录井技术对煤层气的勘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帮助技术人员了解地下煤层气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减少勘探中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1.煤层气勘探中的录井技术的基本概述1.1煤层气录井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概况煤层气录井是煤层气地质录井的简称,它是指技术人员利用岩矿分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观察、采集、收集、记录、分析随钻过程中井筒带出的物质的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建立录井地质剖面图,帮助相关人员了解煤气层的基本信息的过程。

煤层气录井技术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开始的录井技术非常简单,只包括对煤层气深度的测量、地质描述、气测录井等项目,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勘探、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在的煤层气录井技术已经应用了声、电、磁、机械、化学、电子信息等各领域的先进技术,涵盖了石油、地质、物理、传感技术、信息处理等各学科。

当前的录井技术包括间接录井技术和直接录井技术两类,这两种技术又可以具体的细化。

直接录井技术主要包括钻时录井、岩屑录井、岩芯录井等几种,而间接录井技术则包括气测录井等。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

概况
目前气测解释图版共有8种,常用的主要有皮克斯勒、双对数、气体评价法、 轻烃比率、正规化、三角形 6种。
皮克斯勒
双对数
气体评价法
轻烃比率
正规化
三角形
概况
地化图版
概况
近年主探区录井气测解释图版适应性现状
探区 腹部
区块 层位
滴西
C、J、 K
皮克斯勒 √
双对数 √
气测解释图版符合情况 轻烃比率 三角形 气体评价法
出入口密度 出入口温度 出入口电导
出口排量 池体积
大钩位置 大钩悬重 转盘扭矩 转盘转速 立管压力 泵冲速 套管压力
热解分析 QFT OFA
荧光光谱 热解气相色谱
罐顶气
派生参数
井深、钻压、钻时、ECD、dc指数、Sigma指数、地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 入口排量、钻头压降、钻头水马力、CH、WH、BH、双对数等
含油性、储油物性、岩-电关系等资料。
⑶ 开发阶段的检查井则根据取心目的而定。如注水开发井,为了查明注水效果,
常在水淹区布置取心。 ⑷ 特殊目的取心井,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如:
▲ 为了解断层情况,取心井应穿过断层; ▲ 为了解决地层岩性、地层时代 临时决定取心等。
录井技术介绍
一、常规地质录井技术
2、取心资料收集和岩心整理
▲ 录井间距:每米记录一次 ▲ 目的层:0.5~0.25米一次 ▲ 取芯井段:0.25米一次
钻时/min 0 5 10 15 20 25 30
1500 1520 1540 1560 1580
换钻头
1600
井深 (m)
钻时曲线
录井技术介绍
一、常规地质录井技术
1、影响钻时的因素—5个方面

录井技术详解

录井技术详解

录井技术详解一、录井全过程接井位坐标—井位初、复测—设计—队伍、设备、材料及资料准备—设计交底、录井条件检查—各项录井—完井讨论—完井作业—完井资料整理上交、验收评级——打印装订归档。

1.接井位坐标:发坐标单位有:采油厂、地院等2.井位初复测:测量队完成井位复测应在开钻前完成,甲方规定:未招标或未安排的井不得进行井位踏勘和初测。

3.设计:(1)编制过程:接通知单—收集邻井资料—设计—送审—打印装订—发放。

(2)设计内容:探井:①基本数据②区域地质简介③设计依据及钻探目的④设计地层剖面及预计油气水层位置⑤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和钻井液性能使用要求⑥取资料要求⑦选送样品要求⑧井身质量要求、中途测试要求⑨技术说明及要求⑩附图及附表(井位构造图、过井剖面图、地震图、剖面柱状图、压力预测图、样品分析项目要求等)开发井:①基础数据表②钻井目的及设计依据③设计分层及邻井分层数据④邻井资料⑤对钻井液使用原则要求⑥取资料要求⑦固井水泥返高要求⑧对工程提示及要求⑨附图及附表4、上井准备:(1)队伍:综合录井队一般6—7人,地质队3人(2)设备:探井依甲方要求上仪器(3)材料物资:砂样盒、样品袋、标签、分析药品及报表等(4)资料:邻井录井图、测井图、区块有关地质资料5、设计交底(地质交底):二开前或录井前完成(1)开发井:由小队负责(2)滚动井和探井:甲方组织、录井人员参加(3)录井人员交底内容:①本井设计基础数据、区块及邻井地质资料②录井任务要求③工程提示④录井条件要求(4)录井条件检查:在录井前及录井过程中完成,开发井由大队负责,生产管理中心抽查;滚动井和探井由“中心”或甲方人员组织检查。

录井条件检查内容:录井队队伍人员数量和素质,录井设备安装调试,材料准备,洗样用水,捞样环境,供电条件和文件资料准备情况等。

6.录井内容有:(1)钻时录井(2)岩屑录井(3)荧光录井(4)气测录井及综合录井(含色谱、工程参数及全脱样采集)(5)岩心录井(钻井取心、井壁取心)(6)钻井液录井(密度、粘度、失水、氯根含量)(7)地化录井及定量荧光录井(8)特殊作业资料录取(测井、中途测试、下套管、固井及试压等)7.完井讨论:时间一般由测井公司通知,甲方组织、录井测井地院人员参加。

地质录井新技术分析及其应用

地质录井新技术分析及其应用

技术应用与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地质录井技术已经初步实现常规录井技术到综合录井技术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地质录井的效率及质量得以大幅提升,已经可以很好的满足油气田勘探开发的要求。

为此,文章对地质录井新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其应用要点进行了探究,以便利用地质录井新技术满足油气田开发后期的需求,加快录井技术的发展速度,为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助力。

经实践证明,地质录井新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如何将地质录井新技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录井技术介绍所谓地质录井,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对井下地质情况进行的综合研究。

要想完成地质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必须集合单井地质资料,并进行细致的录取和分析,最后完成地质总结。

地质录井是钻探优质井筒的必要环节,也是提升钻探质量的核心内容。

地质录井工作无法完全依靠人力完成,需要配合使用录井仪器及设备,获取地质资料后为油气井的钻探提供数据上的支持,这也是顺利开展后续油气生产的重要环节。

为提高地质录井工作的整体水平,各界专家学者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与尝试,加之科学技术的推动,不断涌现的新工艺与新技术可有效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

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实施地质录井技术措施,可获得第一手资料,有效避免了盲目开发的问题。

钻井地质范围相当广,钻探施工现场对录井技术的应用仍旧从属于钻井地质,其中还涉及到井位测量录井技术及钻井地质设计技术等多项技术,为钻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需要注意的是,油气层保护技术并不在地质录井的范围内,属于随钻录井技术。

简单的说,在井下钻探的过程中通过实时测量所获取的地层各种信息就是随钻录井技术,同样可起到支持后续开发的作用。

相关部门必须提高对地质录井工作的重视,以便在数据和技术上为油气田开发提供必要的保障。

现有的地质录井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常规地质录井技术、气测及综合录井技术,还有新的录井技术措施,在各项技术综合使用的基础上,可获得最佳的录井资料,为油气田的顺利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关键信息项:1、地质录井技术的定义与分类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质录井技术的应用领域领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质录井技术的工作流程流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质录井技术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采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地质录井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地质录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趋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地质录井技术的定义地质录井技术是在地质勘探和钻井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获取、记录和分析地质信息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它旨在为地质研究、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准确、详细的地下地质资料。

111 地质录井技术的分类地质录井技术主要包括岩屑录井、岩心录井、气测录井、钻井液录井、荧光录井等多种类型。

112 岩屑录井通过对钻井过程中返出井口的岩屑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以了解地层的岩性、矿物组成、沉积特征等地质信息。

113 岩心录井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详细的观察、测量、描述和分析,获取地层的地质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等重要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H(mg/gCOT)
>600 250-600 120-250 <120
氢指数,为单 位总有机碳 热解所产生
的烃量,可以
根据热解参数 计算出来. Pg 为产油潜量.
莱斜63井应用实例
Tmax值:裂解烃S2峰顶温度(℃) D原: 原始降解潜率(%)
判断结果为Ⅰ到Ⅱ1型为主,与区域研 究结果一致.
和参1井应用实例
热蒸发色谱录井在油气层评价中的应用
1、油水层的划分 2、原油性质的判断
利用热蒸发色谱资料进行油水层划分的理论基础
储集岩在沉积及成岩过程中,孔隙体积中充满了水,
后期运移到储集岩中的原油与地层水紧密接触。在漫长的
地质历史进程中,原油在储集岩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纵向上气、油、水层状分布, 重力分异
上轻下重
变 化
正构烷烃、小量支链烷烃、低 氧化和生物降解
环烷烃及芳香烃组分部分或全
部地消失,不可分辨物增多
油水同层 油层 含油水层
油层的特征:
(1)正构烷烃组分齐全,碳数分布范围宽,一般为C13~C33左右;
(2)由于水含量相对较低,氧化和生物降解作用较弱,水溶作用也 相对较弱,形成的不可分辩含量较低,正构烷烃含量高,异构 烷烃含量低,色谱流出曲线基线平直; (3)整个储集层上下样品分析谱图差异不大。
判别标 准
>0.9
原 油 性质
凝析油
3、气产率指数 GPI=S0/(S0 +S1+S21 +S22+ S23) 4、油产率指数 OPI= S1/(S0 +S1+S21 +S22+ S23) 5、总产率指数 TPI= (S0 +S1 )/(S0 +S1+S21 +S22+ S23) IH-氢指数,用来评价生油岩的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对 储层无意义; D%-降解潜率,用来评价生油岩的有机质类型,对储层 无意义。
12 16 20 24
15 23.757' nC27 16 24.736' nC28 17 25.680' nC29 18 26.618' nC30 19 27.632' nC31 20 28.775' nC32 21 30.075' nC33 22 31.579' nC34 23 33.361' nC35 24 35.455' nC36
24 20 16 12
2 8.463' nC15
25 10.076' nC16
3 9.966' nC16
3 411.559' nC17 11.698' Pr 5 13.008' nC18 Ph 6 13.201' 7 14.396' nC19 8 15.750' nC20 9 17.033' nC21 10 18.268' nC22 11 19.446' nC23 12 20.583' nC24 13 21.678' nC25 14 22.728' nC26
0 .1 5
0 .2 5
0 .3 5
0 .4 5
0
4
0 .1 4
0 .2
0 .3
0 .4
0 .0 5
0 .1 5
0 .2 5
0 .3 5
4
1 7.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nC14
8
1 7.086' nC14
8
1 7.011' nC14
8
2 8.557' nC15
2 8.523' nC15 3 10.028' nC16 4 11.513' 5 11.654' Pr nC17 6 12.955' 7 13.150' PhnC18 8 14.333' nC19 9 15.679' nC20 10 16.963' nC21 11 18.192' nC22 12 19.382' nC23 13 20.509' nC24 14 21.610' nC25 15 22.663' nC26
判别标 准
>0.9
原 油 性质
凝析油
凝析油
轻质油
<0.74
-0.82
轻质油指数P2
S’0+S’1-1 +S’2-1 S’0+S’1-1+ S’2-1 +S’2-2
0.8~0.9
轻质油
中质油
重质油 稠油
-0.9
-0.94 >0.94
中质油指数P3
S’2-1+S’2-2 S’0+S’1-1+ S’2-1 +S’2-2
24 20 16 12
11.452' nC17 54 11.607' Pr 6 12.899' nC18 7 13.087' Ph 8 14.292' nC19 9 15.630' nC20 10 16.914' nC21 11 18.154' nC22 12 19.343' nC23 13 20.484' nC24 14 21.578' nC25
判断结果为Ⅱ1到Ⅱ2型为主,与室内研 究结果一致.
热解地化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功能和作用
②判断烃源岩的成熟度
烃源岩成熟度的Tmax(热解烃的峰顶温度)范围
有机质类型 Ⅰ Ⅱ1 Ⅱ2 Ⅲ 未成熟 <437 <435 <435 <432 生油 437-460 435-455 435-455 432-460 凝析油 450-465 447-460 447-460 445-470 湿气 460-490 455-490 455-490 460-505 干气 >490 >490 >490 >505
热蒸发色谱录井

样 加 毛细 管色 测 器

大 器
计算 处理
成果 报告



谱柱
主要检测的是C37以内单体烃主要组成组分,如天然气C1-C7,凝析油C1-C23,中质油C1-C35。
热蒸发色谱录井
热蒸发色谱录井分析结果
热蒸发烃色谱曲线
碳数分布范围
主峰碳 Pr/Ph、Pr/nC17、Ph/nC18 ∑C21-/∑C22+(轻烃/重烃) ……
热蒸发色谱录井在油气层评价中的应用
1、油水层的划分 2、原油性质的判断
利用热蒸发色谱资料进行原油性质的判断
凝析油
轻质油
中质油
重质油
0
0
mV
mV
mV
0 .3
0 .1
0 .2
0 .3
0 .4
0 .5
0 .0 6
0 .1 2
0 .1 8
0 .2 4
0 .3 6
0 .4 2
0 .4 8
0 .5 4
0 .0 5

地化热解分析的主要作用:
含油丰度判断 原油性质判断 油气产能估算 烃源岩评价
应用实例
BG8井1958.501985.30m分析样品91块 ,计算地化轻重指数比 :1.1,判断原油性质接 近重稠油;计算Pg= 3.94 mg/g,根据原油性质 结合上述图版判断含油 气丰度较低;其主要峰 形特征为可溶烃峰(S1 )值和热解烃峰(S2) 值较低,S2的峰形低扩 ,说明重质的成分C33以 后均匀分布,分析为残 余油,后对1958.09- 2006.69 m试油: 12mm 油嘴,油花,水104方, 为含油水层,原油密度 :0.9514 g/cm3。
计算参数

1、含油气总量ST= S0 +S1 + S21 + S22 + S23+ 10RC/0.9 2、
油质指数
凝析油指数P1 S’0+S’1-1+ S’2-1 +S’2-2 轻质油指数P2 S’0+S’1-1+ S’2-1 +S’2-2 中质油指数P3 S’0+S’1-1+ S’2-1 +S’2-2 重质油指数P4 S’0+S’1-1+ S’2-1 +S’2-2+S’2-3 0.5~0.8 重质油 0.6~0.8 中质油 0.8~0.9 轻质油
28
16 23.678' nC27 17 24.660' nC28 18 25.603' nC29 19 26.537' nC30 20 27.546' nC31 21 28.672' nC32 22 29.946' nC33 23 31.451' nC34
录井新技术及其应用
前 言
录井是油气勘探过程中一项最接近目标的工作, 也是整个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项最普通的工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录井已发展成集地 质、电子机械、化学分析、计算机等于一体的技术, 它既可在钻探过程中获取大量的第一性信息、及时 发现油气层,又可指导钻井安全施工。随着网络传 输的逐步实现,录井的服务水平将跨上一个新的台 阶,也必将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 用。
油水同层 油层 含油水层

油水同层的主要特征是:
(1)正构烷烃组分较齐全,碳数分布范围较宽;
(2)在重力分异作用下,层中呈现上油下水的特征,氧化 和生物降解作用逐渐加强,不可分辩物含量呈变高的趋 势,色谱流区曲线基线逐渐隆起; (3)整个储层上下样品分析差异较大。
油水同层 油层 含油水层
含油水层的特征: (1)正构烷烃组分不全,碳数分布范围窄; (2)不可分辨物含量呈变高的趋势,色谱曲线基线隆起明显。对于部分 生物降解十分强烈的浅层样品,色谱分析甚至看不到饱和烃组分; (3)色谱曲线峰值低-含有丰度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