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药作用的双向性(2012s425 药剂学 王浩)
论中药的双向作用

论中药的双向作用
张树生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1994(009)005
【摘要】本文从中药的升降,寒热,阴阳,补泻,利涩,燥润,活血敛血,散收等8个方面,论述了中药的双向作用。
并认为其具有双向作用的原因,与中药含有多种成分,配伍,炮制以及中药的浓度和服法不同有关。
因而提出有关中药的双向作用是目前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这一理论得以明,必将对中医药治疗原理,甚至现代药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张树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中药双向作用与剂量的关系 [J], 龙顺伯
2.部分中药双向作用浅析 [J], 应岳文;胡旭玲
3.中药双向作用与临床应用 [J], 牟苒苒;牟大可
4.丹参等5种中药对肝双向作用浅析 [J], 朱晓丽
5.中药治疗的双向作用 [J], 潘会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合理使用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合理使用与药物相互作用近年来,中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中药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关注。
中药的合理使用对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合理使用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相关问题,以期加深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首先,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合理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使用中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一方面,合理使用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不同的人群在使用中药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需要仔细调整剂量和使用方法。
另一方面,合理使用中药还需要遵循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如遵医嘱,不滥用药物等。
其次,药物相互作用在中药行业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相互作用,可能对药效产生影响。
中药作为天然药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
一方面,某些中药与西药可能会相互干扰,影响药效的发挥。
另一方面,某些中药还可能增加或减少某些西药的代谢,导致药物的累积或清除速度发生变化,进而对患者产生风险。
为了解决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合理使用与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医生和药师需要充分了解中药的功效和成分,对于每个患者具体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其次,在处方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潜在相互作用的药物组合,或者在使用中药的同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反应和药效。
此外,还可以加强草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
总结来说,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合理使用与药物相互作用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合理使用中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药效,而药物相互作用则需要警惕潜在的风险。
通过采取措施,加强医生和药师的教育以及研究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确保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患者的安全用药。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d

不一致性(差异性)
• 黄连 :抗心率失常 子:保肝、 降酶 五味
中药复方药理
以阐明中医药理论为目的,以方探证 拆方实验,分析组方合理性 验证或揭示与其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强调组方后整体化学成分产生效应,提出复 方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概念
复方研究的途径
选方原则:临床疗效好、组成简单。
• 中成药复方:
多经反复实践,广泛的临床基础疗效肯简单 • 药对: • 结合中药治则组方
中药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
粗制剂:有效剂量的范围窄 单 体 :有量效关系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指同一种药物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
• 原因:与剂量 、成分、机体状态有关 例: 理气药(对肠胃张力的作用) 补益药(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一致性
• 祛风湿药:抗炎、镇痛 • 解表药:抗病原微生物 、解热、镇痛 • 安神药:镇静、 催眠 、 抗惊厥
中药药理学
基础医学院药理室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中药复方药理 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需与证的研究结合 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加强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毒性研究
在临床治疗中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的探讨

在临床治疗中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的探讨摘要】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很多疾病都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法。
在中西药合用或先后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相互作用,笔者在文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中药是我国的国粹,西药有较好的疗效。
近年来,很多疾病的治疗都采取了中西药结合的方法。
在中西药合用的过程中,二者合理配伍,其有益的影响可以提高药效,促进疾病尽快恢复,二者不合理配伍则可能使药效减弱,甚至产生毒性。
笔者对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现阐述如下。
1、中西药合用可能产生的作用中西药合用过程中,其药理作用可能发生拮抗、协同及相加。
拮抗反应不仅会造成药效变化甚至减低,还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和毒性反应,诱发一些药源性疾病。
磺胺类药与含有有机酸的中药合用,酸性环境就会大大降低乙酸化磺胺的溶解度,引起结晶反应,出现结晶尿等不良化学反应;小儿咳喘灵与异烟肼合用,因异烟肼的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而储存于神经末梢的甲肾上腺素,会在麻黄碱的作用下被大量释放,引起运动失调、高血压危象等药源性疾病[1];协同作用对治疗能发挥较好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减少疗程,使患者尽快康复,协同作用是中西药合用治疗疾病追求的理想效果,尤其采取西药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合用中药不仅能拮抗西药的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力,同时还对抗肿瘤起到辅助作用。
部分中药和西药合用能够起到相加的作用,两者之一借助另一方面的功效增强自己的药效,或者取长补短。
2、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的影响2.1 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对代谢的影响可对代谢产生的影响的药物包括药酶抑制剂和药酶诱导剂,药酶抑制剂如西咪替丁、氯霉素等,会使与之配伍的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致使血药浓度增高,从而产生毒性。
药酶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巴比妥、英钠等,会加速与之配伍的药物的代谢速度,血药浓度达不到疗效标准,导致药效减弱。
2.2 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排泄的影响如会减慢胃蠕动和胃排空的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与洋地黄类强心甙合用,就会增加洋地黄类强心甙的吸收量,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引起中毒反应。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研究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药和西药的使用也日益广泛。
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中药和西药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一些建议,帮助人们更加明智地使用中药和西药。
一、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中药和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和西药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具体来说,中药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西药相互作用:1. 代谢酶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影响人体的代谢酶系统,从而影响西药的代谢和清除。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抑制某些特定代谢酶的活性,导致西药的浓度升高,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风险。
2. 肠道吸收作用:一些中药中的化合物可能影响肠道对西药的吸收。
例如,中草药中的益母草可以加快西药的吸收速度,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3. 细胞的靶点作用:某些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西药共同作用于细胞的靶点,影响西药的药效。
这可能产生意外的药物效应,增加治疗风险。
二、使用中药和西药的建议为了确保中药和西药的正确使用和避免不良的相互作用,以下是一些建议:1. 请告知医生:在使用中药和西药之前,请告知医生您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中药、保健品和其他处方药。
这样医生可以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2. 避免自行混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尽量避免自行混用中药和西药。
如果您确实需要同时使用中药和西药,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选择正规品牌:购买和使用中药时,请选择正规品牌和渠道,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注意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成分。
4. 注意剂量调整:使用中药和西药时,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准确使用药物,并按照规定剂量使用。
避免任意更改剂量,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相互作用。
5. 密切观察反应:在使用中药和西药期间,密切观察身体的反应和不适感。
如有任何不良反应或不适,请及时咨询医生。
总结起来,中药和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特点。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多味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
其药理作用往往受到个体差异、气候环境、用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双向调节作用:中药往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例如,有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机制来发挥治疗作用。
2. 多途径作用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来发挥,例如,中药可以通过直接刺激机体细胞、影响基因表达、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来发挥治疗作用。
3. 个体化作用特点: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都不同,对中药的药效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中药的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4. 滞后性作用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
发挥作用,有些药物的作用可能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显现出来。
5. 安全性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
使用时需要谨慎,需要注意剂量、方法和用药时间等方面。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是多方面的,需要考虑个体差异、气候环境、用药时间等因素,以及个体化治疗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4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时效关系,某些中药有效成分或注 射剂,可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显示其时效关系(时 量关系)。但中药煎剂口服给药作用的潜伏期、峰效时 间以及生物半衰期等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尚无理 想的方法揭示中药粗制剂时效关系的情况下,近来有学 者通过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提出多数中药煎剂给动物灌 胃后1-2小时内采血,可能得到血药浓度较高的血清。 起效较慢的中药灌胃,每日2次,连续给药2日,第3日 给药1次,即连续给药5次,可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具有双向作用,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
作用。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所用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 化学成分有关,可出现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或 大剂量兴奋,小剂量抑制的现象。人参对中枢神经系 统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既有升压作用又有降 压作用。人参这种双向作用的产生与所用剂量和不同 化学成分有关。一般认为,人参小剂量兴奋中枢,大 剂量抑制中枢;人参皂苷耻类兴奋中枢,人参皂苷Rb 类抑制中枢。当机体处于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人 参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起到调整平衡作用。中药的双 向调节作用一词曾被广泛使用,其严格的定义应是指 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 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病 理状态之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 体达到平衡状态。通过严格实验设计来证明中药的这 种双向调节作用的例子并不多。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中药药 理学是实验药理学,通过研究中药对动物(正常动物和 病理模型动物)的作用来揭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和物 质基础。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如动 物实验发现黄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心律 失常也有效;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等。然而 ,差异性也同样存在,如人口服茯苓煎剂可出现利尿作 用,但家兔和大鼠灌胃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丹 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用,但对人却未见作用。由此提示 ,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当然 是否有方法学的问题影响了中药作用在动物身上的表达 也要考虑。中药作用的个体差异除与年龄、性别、精神 状态等因素有关外,中医药理论还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 用药的影响,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 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药。至于阳盛阴虚或阳虚阴盛之
药物的中药与中药药物的中药与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药物的中药与中药药物的中药与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的中药与中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药中活性成分复杂,药效也较为温和,与西药相比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特别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
一、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中药的成分复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或者减弱药效。
例如,中药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在与西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影响西药的代谢和药效。
二、中药药物与中药的相互作用研究方法中药药物与中药的相互作用研究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体外实验可以通过检测中药药物与中药在体外的相互作用情况,以及药物对细胞和动物器官的影响来评估相互作用的程度。
动物实验可以通过给小鼠或大鼠同时使用中药和中药药物来观察其相互作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其机制。
临床试验是研究中药药物与中药相互作用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在药物联合使用时的反应,可以评估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和安全性。
三、中药药物与中药的相互作用机制中药药物与中药的相互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代谢酶等。
药代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中药药物与中药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这些过程,导致药物浓度的改变。
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效应,中药药物与中药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药效的增强或减弱。
药物代谢酶是药物代谢的重要环节,中药药物与中药的相互作用可能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来改变药物代谢过程。
四、中药药物与中药的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和安全性评估中药药物与中药的相互作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评估的内容包括相互作用的机制、影响程度以及应对措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摘要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具体又从中药性味、所含成分、机体机能状况及炮制与配伍等几个方面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为临床用药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字中药双向调节作用双向性是指同一种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在功效、作用部位等方面产生截然相反的两种效果。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1]。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
人体的正常生理是脏腑经络相互配合,气血调和,阴平阳秘。
发生疾病时,打破了表里寒热,虚实气血,阴阳升降等相互协调的平衡,出现了偏盛偏衰状态。
用药的目的是多层次、多系统地对机体进行调节,损其偏盛,补其偏衰,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
中药的双向性调节作用,在于同一种中药可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它是临床应用中的一大特点。
随着对中药药理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显示出中药运用的复杂性、灵活性和西药不可替代的多效性。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近几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很快。
1 传统中医药中的双向作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理论里,反映在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同时也可以反映在相应的药理实验中。
祖国医学认为三七、蒲黄可以活血化瘀,一方面治疗咯可血、便血、衄血、吐血等内外出血病症,另一方面可用于治疗血瘀证。
药理实验表明[2],它们对凝血与纤溶过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出血停止,又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兼具止血和活血的双重作用,收到了“止血而不留瘀”的药效,这是其它西药止血药所没有的。
又如,枳实是理气的代表药,临床用于治疗胸腹痞满、胀而作痛、食少欲呕、便秘或腹泻等脾胃气滞证。
药理实验表明[3],枳实对胃肠平滑肌呈双向调节作用,既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其收缩增强,蠕动加快,又可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使蠕动减慢,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的肠痉挛。
枳实兴奋胃肠功能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消化不良、便秘等胃肠功能低下的药理学依据;而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的作用则可能是其治疗腹痛呕吐、泄泻等胃肠运动亢进症状的药理学基础,枳实可能正是通过对胃肠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调整异常的胃肠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状态。
2 影响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因素由于中药的性味不同,成分的多样性及不同患者的机体机能状态情况差异可导致中药产生双向调节作用。
有些中药,直接应用就可产生双向性作用,其中有的同一种药对人体不同部位产生双向性,有的同一种药对人体同一部位即可产生双向性。
还有些中药通过不同的炮制、不同的剂量或不同的配伍亦产生双向性。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2.1 中药的性味一般来说,每种中药只表现为单向的升浮或沉降,但也有某些中药同时具有作用趋向相反的双向性。
如麻黄辛苦性温,辛温升散,可发汗解表;味苦沉降,可平喘利尿。
菊花辛凉疏风清热,苦降平潜肝阳。
又如当归辛甘苦温,甘温可补血止血,其水溶性、非挥发性、结晶性成分能兴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加强;辛苦可活血止痛,其挥发油能抑制子宫平滑肌而使子宫弛缓,从而对子宫表现出“双向性”调节作用[4]。
2.2 中药的成分多样性中药是个多成分的集合体,单味药是这样,复方更是这样。
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小的复方,因而同一种药可能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两种作用,同一种药可能含有药理作用一致的多个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数量药理作用相互对立的化学成分。
如大黄中含有的番泻甙A为大黄泻下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另外还含有鞣质,具有收敛止泻作用[5]。
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在麻醉及不麻醉犬每分钟静滴1-4μg/kg后,呈现血压下降、外周动脉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附子中提取的氯化甲基多巴胺却具有升压作用[6]。
中药复方是多个单位药小复方组成的更多成分的大复方,如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麻黄汤中,不仅含有兴奋中枢神经的成分麻黄碱,也含有中枢抑制成分桂皮醛;既含有扩张血管的成分桂皮油,又含有收缩血管的成分麻黄碱[7]。
这些药理作用相互对立的成分,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如某一剂量、某一机体的状态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产生某一特定的药理作用,而在不同的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3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不同,药物的效应也不同。
就单一成分而言,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药理作用一般会增强。
换言之,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大小一般与药物的剂量成正比。
然而各种不同的药物成分,其药理作用增强的幅度可能不同。
倘若是含药理作用方向一致的各种成分,一般其药理作用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如果是药理作用方向相反的两种成分,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总的药理作用的强弱就与这两种成分的阈剂量组合时各自剂量的比值和各自随剂量增加而药效增强的幅度有关。
因此在中药中经常出现小剂量和大剂量药理作用相反的情况。
例如大黄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内钙释放影响不大,而对钙内流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剂量增加钙内流减少[8]。
黄芪水煎液在高浓度时能抑制T淋巴细胞转化,低浓度时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转化[9]。
研究证实,三七皂甙对血凝素(PHA)诱导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2,具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的双向作用[10]。
黄芪水煎液小剂量时(<15%)有升压作用,而大剂量时(>35%)有降压作用[11]。
2.4 药物炮制方法药物炮制前后,其效用不同。
通过对药物进行一定的加水、加热、加辅料(如酒、醋、盐水、蜂蜜、药汁)等炮制处理后,药物不仅在物理性状上发生改变,而且其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
由于炮制使药物的纯度、溶解度、有效成分的质和量发生改变,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亦因之而变。
生黄芪具抗利尿及升压作用,炒黄芪有利尿及降压作用[12]。
生地黄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熟地黄有滋阴补肾、补血调经的作用。
2.5 药物配伍配伍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中药配伍以后可产生不同于单味中药的特殊作用。
表现在同一药物由于配伍不同,则作用迥异。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药物配伍组合成方后,其相互之间产生协同、拮抗或相乘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或络合物,则整体作用发生改变。
在方剂配伍上,就出现两种性质相对、功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即双向配伍原则,如寒与热、升与降、收与散、动与静、补与泻等。
二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起到补偏救弊、调整阴阳的作用。
如四君子汤中既含有兴奋胃肠平滑肌的水溶性成分,也含有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的脂溶性成分,两类成分共同完成对小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该作用是四君子汤治疗脾虚患者存在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药理依据[13]。
在桂枝汤中,既含有升压成分Fr.B,亦含有降压成分Fr.A和Fr.E,它们一起共同完成对血压的双向调节[14]。
2.6 人体机能状态药物的作用是以人体的机能状态为基础。
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药物的作用也不同。
中药所含的拮抗性成分是产生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而机体的机能状态则是中药产生双向调节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当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机体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机能状态。
如益母草对受孕子宫呈抑制作用,对产后子宫呈兴奋作用[15].3 小结综上所述,中药双向调节作用是中药功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给临床用药带来许多有利的一面,同时又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有利的是由于中药的这些“双向性”作用扩大了中药的应用范围,使临床用药更具灵活性,更能符合病情需要;不利的是使中药的临床作用更为复杂。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复杂的,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随着分子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的发展,将会更清楚地阐明其机理。
由于中药双向调节作用是由同一中药或复方体现,临床应用往往容易忽视,如需补而取其泻,需升而取其降,需收而取其散,严重造成误病害人。
因此,医者临证时应根据机体所处病理状态,合理选药,适当炮制,精妙配伍,酌定剂量,妥善煎服,则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从机能低下状态转向正常状态,最终使阴阳平和,脏腑功能协调,机体恢复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1]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2] 王蘋,毕建忠.三七皂甙治疗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志,2006;26(2):275-276.[5] 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8,401.[11] 徐碧云,曾静,廖雪珍.黄芪对猫正常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4(6):12.[12] 魏伟,梁君山,周爱武,等.白芍总甙对IL2产生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3):176.[13] 王汝俊,胡英杰,杜群,等.四君子汤对胃肠运动双向质基础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6):4-5.[15] 曾红兵,蒋建云.中医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概述[J].四川中医,1994,(8):17.[3] 张航向,任平,黄熙,李源.中药对胃肠激素及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0):1141-1144.[4] 李金青,杨洪军.试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用,2010;4(7):226-227.[6] 赵翠兰,刘葆琴.中药的双重性作用[J].新兴医药研究,1996,6(4):170-171.[7] 于虹.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8] 靳珠华,林秀珍,马德禄.大黄素和大黄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J].中草药,1994;25(8):413.[9] 姜平.虫草酒处方药理与物质基础关系简析[J].时珍国药研究,1993,4(4):16.[10] 周金黄,李晓玉,荣康泰.免疫药理学进展(基础与临床)[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172.[14] 秦彩玲,刘婷,张毅,等.桂枝汤对大鼠血压双向调节部位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