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mks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精品PPT课件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 发生变化和发展。
•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 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 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 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 生产过程、渗透芒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 产能力。
2、生产关系 • 定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掣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
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 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 分配、交换羽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 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常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揖和消费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 决症意义的方面。 •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 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 配上不存在剥削。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 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 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 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教学目标]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②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2、[教学难点]: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1、[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P3、12)、视频录像资料四、[课时安排]:4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划分是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为标准的。
这个问题也是任何历史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2.全部复杂的社会关系归纳起来不外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类,因此研究社会就必须首先研究这两大类的关系问题,把二者的关系问题作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的所有历史观问题的前提。
如解决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就受解决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决定:如果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就会在社会存在中找历史的动力,相反,就会在社会意识中找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理论基础-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种回答
人总体上是自私的。 同时也不否认人会无私。 同时也不否认人会无私。 因此,一个合适的社会制度是: 一方面,适应人的自然的自私性; 一方面,适应人的自然的自私性; 另一方面,要限制人的自私性。 另一方面,要限制人的自私性。
第五种回答
这种观点认为很大程度上认可第四种回答; 第一,社会演变是按照一种自然演变的模式进行的。 第一,社会演变是按照一种自然演变的模式进行的。 第二,人应该是自由的,社会也应该是自由的, 第二,人应该是自由的,社会也应该是自由的,外 在的束缚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在的束缚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第三,反对统治实行专制 限制人的自由;反对不 统治实行专制, 第三,反对统治实行专制,限制人的自由;反对不 限制统治者的自由;反对不实行民主 反对统治者 不实行民主; 限制统治者的自由;反对不实行民主;反对统治者 因为有权力而拥有财产, 而拥有财产 因为有权力而拥有财产,社会财富积聚于统治者自 身。 因此,这种观点也认为, 因此,这种观点也认为, 第一,解除对人的不必要的限制。 第一,解除对人的不必要的限制。 第二,限制权力执行代理人的自由。 第二,限制权力执行代理人的自由。 第三,也必须实行民主。 第三,也必须实行民主。
第五种回答
这种观点认为新的模式是: 这种观点认为新的模式是: 认为新的模式是 消除因财产私有而产生的不公正自由、 消除因财产私有而产生的不公正自由、民主 状态而建立财产共有基础上的自由、 状态而建立财产共有基础上的自由、民主状 态,强调以社会公开的公平的合作而非相互 防范的方式建立维护普通大众共同利益的公 平的自由的、民主的生活状态。 平的自由的、民主的生活状态。
第五种回答
第一种回答:以宗教为例
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回答: 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回答: 人将来会受到末日审判,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 人将来会受到末日审判,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 社会会越来越坏,最后可能因为人都去了天堂和地域, 社会会越来越坏,最后可能因为人都去了天堂和地域,所以 人类社会也就消失了。 人类社会也就消失了。 对现实是不满的,强调现实的人的罪,强调基督徒不属于这 对现实是不满的,强调现实的人的罪, 个世界。 个世界。 佛教的回答: 佛教的回答: 人将来会受到报应,好人好报,坏人坏报。 人将来会受到报应,好人好报,坏人坏报。 社会不会消失,周而复始,社会既不会变得更好, 社会不会消失,周而复始,社会既不会变得更好,也不会变 得更坏。 得更坏。 对现实是不满,强调现实的人的贪,强调佛教徒要戒掉贪欲。 对现实是不满,强调现实的人的贪,强调佛教徒要戒掉贪欲。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中的作用。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程: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 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 生产的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 术作为生产 力的内在要 素直接影响 生产力的其 他要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统一整体。(内容与形式)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必须通过变革 旧的上层建筑,来变革经济基础,以适 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一、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❷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❸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二、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❶生产方式的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❷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三、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❶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❷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③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④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⑤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四、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❷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❸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五、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❶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系统的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它可以武装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 ②它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化,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手 段 ③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 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 素。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人口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数量级、几何级;战争和疾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决定社会的结构、形式和面貌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否适应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人民群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总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 史阶段它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哲题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判断题(一)判断题第一部分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同时产生的。
(×)4.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是忽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5.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量。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它们是体现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矛盾。
(√)7.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因为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
(×)8.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9.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10.社会的基本结构有人口结构。
(×)11.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12.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13.国家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划分国民的。
(×)14.政体决定国体。
(×)15.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6.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17.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18.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
(√)19.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
(×)20.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21.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22.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就得到了正确的解决。
(×)(二)判断题第二部分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2.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3.“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4.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5.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历史 的创 造者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和全社会全民族的 积极性创造性是 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返回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 五种社会形态:
资本 共产 奴隶 封建 主义 主义 原始 制 制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其第一 阶段是 社会主 义社会
返回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 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 性
2、多样性:
社会发 发展基 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社会 发展 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和改革
科学技术及其革命:巨大杠杆
社会发 展与人 的活动 历史 参与 者和 创造者 人民群众 是历史 创造者 个人在 历史上 的作用 坚持 群众 观点 群众 路线
必然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 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的模式或 途径。然而被实现的却只能有一个。
被实现的只能有一个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 性、渐进性与跨越性
1、前进性和渐进性:
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 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2、曲折性和跨越性:
决定
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单选(2分)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列不属于社会存在的选项是()A.物质生产方式B.人口因素C.科学技术 2.00/2.00D.地理环境2单选(2分)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起作用的地位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自然条件和人口因素两个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都是基本前提条件B.人口因素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C.社会生产方式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2.00/2.00D.自然条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3单选(2分)与社会革命相比,改革()A.可以在任何条件下适用,可以起到革命所不能起的作用B.所花的代价小,因此没有必要进行革命,改革足以替代任何革命C.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2.00/2.00D.所花的代价最少,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最理想的万能钥匙4单选(2分)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A.劳动实践 2.00/2.00B.人的自然属性C.人口因素D.自然地理环境5单选(2分)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A.科学技术B.社会制度C.生产工具 2.00/2.00D.生产关系6单选(2分)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A.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00/2.00D.生产力7单选(2分)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2.00/2.00B.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C.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D.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8单选(2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决定论的,这说明()A.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2.00/2.00B.它是一种经济决定论C.它是一种机械唯物论D.它不承认人类主体的能动选择性9单选(2分)最早发现和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人是()A.法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2.00/2.00B.德国古典哲学家C.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的美国民族学家、历史学家L.H.摩尔根D.马克思和恩格斯10单选(2分)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A.英雄人物的作用远比普通人物的作用大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人是人类历史的主体,是人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00/2.0011单选(2分)“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A.英雄人物的出现完全是上天的安排B.英雄的出现及其作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2.00/2.00C.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D.英雄人物的出现是他的命运好12单选(2分)在下列几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哪一种形式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最远或最间接?()A.哲学 2.00/2.00B.道德C.宗教D.艺术13单选(2分)关于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者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B.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指导下建立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C.政治上层建筑决定观念上层建筑 2.00/2.00D.政治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观念上层建筑,并要求观念上层建筑与自己相适应14单选(2分)不属于党的群众观点的是()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C.一切听从党的领导 2.00/2.00D.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15单选(2分)资本主义制度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在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而并非在欧美等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成功。
这说明了()A.社会形态的更替完全是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至多有机遇或运气的成份B.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完全是人们主观臆想的结果C.生产力不能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不决定上层建筑D.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前进性、曲折性和跨越性的辩证特点 2.00/2.0016多选(3分)下列哪一项发生作用时会受到生产状况和社会因素的制约()A.科学技术0.75/3.00B.地理环境0.75/3.00C.人口因素0.75/3.00D.天才人物0.75/3.0017多选(3分)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意识形态包括: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
A.科学B.艺术C.习俗D.宗教18多选(3分)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表述正确的有( )A.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0.75/3.00B.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0.75/3.00C.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0.75/3.00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0.75/3.0019多选(3分) “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
使他们成为小资产者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也就是小资产者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
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代表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14页)。
这段话蕴含和体现了哪些观点( )A.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出身与他们理论所代表的阶级属性不一致,所以对历史人物的所谓阶级分析方法是不适用的B.律师家庭出身的马克思和资本家出身的恩格斯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所以不能说人们的生活决定人们的意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生活决定人们的意识 1.50/3.00D.一个理论的阶级属性可以和创立者本人实际的阶级出身不一致 1.50/3.0020多选(3分)下列关于科学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有( )A.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日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00/3.00B.科学技术首先表现为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 1.00/3.00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说明生产力越来越是一种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科学技术必须和生产力的实体要素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00/3.002单选(2分)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什么()A.生产力 2.00/2.00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GDPD.儒家思想4单选(2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0/2.00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5单选(2分)生产关系体现的是()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00/2.00C.物与物之间的关系D.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6单选(2分)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阶级斗争的作用要社会条件的制约B.阶级斗争的作用既可以发生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又可发生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阶级斗争不论在什么条件都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要天天讲 2.00/2.008单选(2分)下列哪个属于英雄史观的基本样式()A.激变论B.庸俗进化论C.循环论D.唯意志论 2.00/2.009单选(2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A.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古训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C.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2.00/2.00D.人心向背的常识12单选(2分)地理环境决定论未充分注意到下列哪种情况()A.自然因素条件可以影响产业布局和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B.自然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C.自然因素可以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甚至社会形态的更替D.自然因素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2.00/2.0013单选(2分)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它的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是哪一个()A.生产资料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D.劳动者 2.00/2.0014单选(2分)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A.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的,或是通过“君权神授”得来的 2.00/2.00B.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C.只有阶级消亡了,国家才会消亡,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D.国家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8多选(3分)关于狭义的社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有( )A.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0.75/3.00B.社会革命的爆发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0.75/3.00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0.75/3.00D.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0.75/3.0019多选(3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85页)。
这段话蕴含和体现了哪些观点( )A.社会主体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不仅有能动性,而且有受动性0.75/3.00B.人是社会的主体0.75/3.00C.这些社会历史条件具有客观性0.75/3.00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0.75/3.0020多选(3分)“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
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
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96页)这段话说明( )A.政治原因可以是某些具体事件的直接原因 1.00/3.00B.经济原因是归根结底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1.00/3.00C.传统思想因素可以是某些具体事件的直接原因 1.00/3.00D.经济原因可以说明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