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论郁达夫的忧郁

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论郁达夫的忧郁

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论郁达夫的忧郁毛少敏(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摘要:郁达夫的文章,“忧郁”特质与“自传性”本质并重。

触之且细读之人,总能感其深深的忧郁。

郁达夫此种文风或是性格之特点,与其童年的经历及年少时的心绪自然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然于我观来,忧郁终是艺术之为艺术的幌子,其本质,乃是澄明、素朴、诚恳而严肃的清教徒气质。

本文将综合其成长人生历程,揭示阐明他人性中的本真。

关键词:忧郁的本质;清教徒;心境的澄明五四的“大家”之一郁达夫,其散文小说或者是诗词,都弥漫着厚重的文学功底和铺面的忧郁。

五四的文学潮流中他是孑然独立的,文字世界里的堕落与所传达的苦闷,使他困扰在不被世人所理解的迷雾之中。

然而这种种消极的情感都大抵只是他性格的反映与为艺术的幌子,他是苦闷而清醒的,是堕落而富有热情的,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

一、“悲剧的出生”与忧郁情结的萌生在郁达夫的回忆录中,他将自己书为“悲剧的出生”,说“在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的半夜,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出生了。

”[1]310有多少世人想用尽华丽的字眼来尽情书写自己的往生,想在别人的心田里,筑一个人生的美梦好让他人敬仰,让自己安慰。

而郁达夫,用风淡云轻的笔触,在文章的开始,便将自己定义为“悲剧的出生”,这是心境的澄明也是对于自己对于读者的真诚。

在其四岁,父亲郁曾企病逝,母亲陆氏带着他兄弟三人摆炒货摊,再以六亩祖传薄田之收入维持生计。

关于其父之殁,郁达夫这样陈述道:“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的不良患起肠胃病来了。

一病余年,有衰弱到发热,由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的筋疲力尽;到了我出生后的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的上场。

”[2]311“孤儿寡妇”这单薄几字,算是郁达夫先生童年经历最好的概括,也正是这样的成长,使他的心灵,从小开始,便蒙上了忧郁悲苦的愁幕。

郁达夫文学作品特点

郁达夫文学作品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特点创作风格文学创作阶段特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20—1933);中期(1933—1938);晚期(1938—1945)。

早期:1920—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

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

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

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

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复习题:第四章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复习题:第四章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复习题:第四章第四章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分析评价冰心创作中“爱”的哲学的内容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简析《沉沦》的思想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分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简述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简述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参考答案第四章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胡适《尝试集》的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

主要思想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针砭时政,揭露军阀,如《威权》贯注着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孔丘》。

表达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如《上山》,表达对劳动者人道主义的同情、悲悯,如《人力车夫》,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感情,如《尝试篇》,对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艺术形式: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

一扫旧诗词雕琢粉饰是白话诗迥异于旧诗词的一大创新。

郁达夫的小说

郁达夫的小说

参照 答案
1.主题
小说借一种中国留日学生旳忧郁性 格和变态心理旳刻划,抒写了“弱国 子民”在异邦所受到旳屈辱冷遇,以 及渴望纯真旳友谊与爱情而又终不可 得旳失望与苦闷;同步也体现了期望 祖国早日富强起来旳热切心愿。作品 主人公旳苦闷具有时代旳特征,代表 了“五四”时期那些受着压迫、开始 觉醒而本身又带点病态旳知识青年旳 共同心理。
第一,“我”旳情绪体现; 第二,“妻子”旳悲剧形象刻画 ; 第三,悲剧性旳情节。
讨论2:
《杨梅烧酒》旳情节是怎样安排 旳?作品中旳“我”与“孔乙己” 同为穷愁潦倒旳知识分子,两人物 有什么不同?
《青烟》 旳片段:
讨论3:
《青烟》体现了郁达夫怎样旳抒情 手法?
参照 答案
抒情主人公旳感受、情绪贯穿生活 事件和生活场面并构成构造单位,以 许多种这么旳构造单位来抒发主人公 不同旳感情以及情绪旳发展变化,并 以此构造全篇,是郁达夫旳抒情手法。
这不是寻常旳丧事,这也不是沉郁 旳悲痛,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 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旳一瞬间旳 沉寂。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 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 了,在鲁迅旳死旳彼岸,还照耀着一 道更伟大,更剧烈旳寂光。
没有伟大旳人物出现旳民族,是世 界上最可怜旳生物之群;有了伟大旳 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旳国 家,是没有希望旳奴隶之邦。因鲁迅 旳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旳尚能够 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 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旳半绝望旳 国家。
深度旳作品。 以1923年旳《薄奠》和1924年旳
《春风沉浸旳晚上》为代表。由个人 生活扩展为写工人生活,题材上有了 新旳开拓,作品感情力量和道德力量 往往结合着一定旳认识深度。是作者 创作旳精髓。

汉语言文学历届自考真题第二大部分考题及其考点分布例析表1

汉语言文学历届自考真题第二大部分考题及其考点分布例析表1
2009.7
36.“雷电颂”
37.京派
38.简述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塑造的思想意义。
39.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40.简述“现代派”诗人卞之琳的诗作特点。
41.为什么说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以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42.以周朴园形象为中心分析曹禺《雷雨》剧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2009.4
2004·4
36.湖畔诗社
37.第一次文代会
38.简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39.简析夏衍剧作的风格。
40.简论左联的成就和贡献。
41.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42.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说,他的《蚀》三部曲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请结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加以阐明。
42.分析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2011.4
36.未名社
37.《金锁记》
38.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
39.简析戴望舒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40.简评赵树理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41.联系作品论述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42. 30年后。鲁侍萍无意中来到女儿帮工的周家。周朴园拿出一张支票给侍萍,侍萍当着周的面将其撕毁。围绕《雷雨》中的这个情节,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思想性格。
36.语丝社
37.“汉园三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
38.简要评价郭沫若的《女神》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
39.简述《野草》的主要艺术特色。
40.简析夏衍话剧《上海屋檐下》的主要思想内容。

郁达夫小说的自然主义特征

郁达夫小说的自然主义特征

己深爱 的人背叛 的痛苦 ,这 痛苦里夹 杂着愤怒 与伤心 ,夹 小 说 情 节 淡 化 ,结 构 散 漫 , 企 图 以情 感 的发 展 为 内在 线 索 ,
杂 着 对 自 己所 爱 的 人 的 深 深 的 失 望 。 这 痛 苦 终 令 老 郑 不 堪 通 过对 日常 琐 碎 事 件 和 细 节 的 真 实 自然 的 叙 述 与 描 写 , 展 重 负 , 于是 他 跳 进 了 湖里 ,结 束 了一 切 。 “ 不是孤立 的,他生 活在社会 中,社会环 境 中”, 人 现 人 物 的 平 凡 化和 形 象 的 自然 化 ,倾 诉人 物 不 甘 沉沦 却 又 看 不 到 光 明的苦 闷 。如 《 沉沦 》 ,乍 看 起来 ,与 中国传 统 小 说
的身 份 介 入 故 事 的发 展 进 程 ,对 事 件 的 发 展 进 行 评 论 和 判 眼 光 来 表 现 、 评 价 ,这 就 使 得 整 个 文 本 叙 事 的客 观 性 急 剧 断 , 评 价 人 物 的所 作 所 为 ,文 本 中 大 量 充 斥 着 作 家 自 己 的 提 升 ,大 大 增进 了作 品的 真 实感 。 种 种 “ 德 说 教 ” 。 这 种 叙 事 方 式 使 得 文 本 的真 实 性 大 大 道
“ fd说 家 要 进 行 的重 大 研 究 即 在 于社 会 对 个 人 与 个 人对 大 相 径 庭 : 主人 公在 学 校 的孤 独 、寂 寞 ,他 对 日本 人 的矛 盾 我t ' ] 社 会 的 交互 作 用 ” 。 郁 达 夫 笔 下 的平 凡 的小 人 物 ,无 法把 情 绪 , 他 的个 人 、 家 庭 经 历 ,他 对 女 人 、 对 性 的好 奇 与 向 握 自己 的命 运 ,沦 为 了社 会 大 环 境 的 奴 隶 。 《 沦 》 便 充 分 往 ……大量的生活琐碎细节 涌入小说,将 小说情节切割得七 沉 显 示 了环 境 对 人 物 性 格和 行 为 所 起 的 巨 大 作用 。主 人 公 的 徘 零 八 落 ,看似 松 散 平 淡 ,但仔 细 看 来 ,这 些 松 散 平 淡 的叙 述 徊 彷徨 、颓 废 感 伤 乃 至愤 世 嫉 俗 固 然 来 自作者 人 性 的苦 闷 , 而 对积 贫 积 弱 的 祖 国 既 爱又 恨 的矛 盾 心 理才 是 真 正 的病 根 。 从 路遇 日本 女 同学 , 到在 酒 店 吃 饭 ,他 无 时无 刻 不 感 到 日本

文学研究会 郁达夫

文学研究会  郁达夫
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 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庐隐(1898年5 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 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其笔名庐隐, 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问题小说作家 ,哀伤与苦闷的基调。 小说的特点:大多数作品带有很浓厚的自叙 传性质。注重于心理描写;除直接写人物的 心理活动外,往往通过人物的眼光、心理感 受去描写客观世界,写景则情融于景,叙事 情溢于辞,抒情色彩较浓。明丽、清新;早 期作品有不少美丽的词句,状物写意,时见 精彩处;后来,趋向朴实,纯熟;散文化太 甚,结构松散,有些似无周密的布局,她很 少构思缜密、结构谨严、文字精炼的佳作。 《海滨故人》



乡土小说作家· 彭家煌


彭家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1898年4月1日出生在湖南湘阴县清溪乡庙背里(今属汨 罗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兄弟七人,排行第六。母亲 姓杨,是杨开慧嫡亲姑妈;二嫂又是杨开慧堂妹。 1933年9月4日因胃穿孔,殁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年仅 35岁。 《怂恿》、《活鬼》、《美的戏剧》,《喜讯》集。 特点:活泼的方言土语,浓厚的乡土气息,严谨的艺术 构思、多样的体式追求,诙谐的笔墨情趣。 ▼

创造社
成因: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 响 ;自我扩张哲学思潮、弗洛伊德学说和德 国表现派、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 日本“私小说” 的影响。 表现:忠于自己的内心要求 ,有浓重的主观 抒情或表现的色彩,很少客观生活的冷静描 绘与深入剖析。写经济苦闷和爱情苦闷,表 现出强烈的反抗心理,有时也陷入病态的感 情宣泄。 流变:1921年10月《沉沦》集的出版,标 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盛极于20年代 前、中期,延续到20年代末。 ▼

似我非我 非我即我——关于郁达夫小说“自叙传”色彩

似我非我 非我即我——关于郁达夫小说“自叙传”色彩

似我非我非我即我——关于郁达夫小说“自叙传”色彩作者:黄伟飞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5年第5期文/黄伟飞摘要:本文就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色彩进行了分析。

“自叙传”是郁达夫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

它并不是简单地指主人公经历就是作者经历的真实展现,然而作者在内心确实有过这样做的冲动和热望。

小说主人公的特质与作者的内在气质,在理想层面上达到统一。

小说创作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而非生活细节的自然再现。

这就是郁达夫“自叙传”的真实含义。

关键词:自叙传自我个性从1921年第一篇小说《沉沦》发表开始,郁达夫就是文坛上毁誉不一的热门话题。

誉之者曰:“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发了狂了”;“下笔大胆,匠心独运,看得青年如醉如痴”;“在有数的几位文艺先辈中,达夫先生应是最能攫住青年心魄的一位。

”贬之者曰:“除了无端歌哭,无端狂笑,嘲世骂俗,牢骚满口而外,唯一的办法,唯一的出路,只有醇酒妇人以消极的自杀”;“赤裸裸描写色情与性的烦闷”。

几十年后的今天,历史的尘埃终于落定。

1951年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这位曾被加上颓废放荡等各种恶名不见容于社会的作家,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了解郁达夫其人、理解郁达夫的作品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郁达夫“自叙传”这种小说创作方法的理解,这直接影响到对其人其文的评价。

因而在对郁达夫研究已有了相当成就的今天,再来分析其“自叙传”特色,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郁达夫公开标举“自叙传”的主张,在小说创作中也非常注重“自我”这个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实现。

他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那么,郁达夫所谓的“自叙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是来看看郁达夫自己的解释。

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他说:“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保留着的。

作家既有了这一种强的个性,他只要能够修养,就可以成功一个有力的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题目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分 校 武威

教 学 点 凉州区

是否申请学位 班 级 081100126

姓 名 张小云

学 号 081100333

指 导 教师 张兆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2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_2008_级(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分校:武威 工作站:凉州区 班级代号:081100126 学生姓名:张小云 学号:081100333

指导教师评语及 评分

签 字(盖章)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 评价意见 及评分

签 字(盖章) 年 月 日

分校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小组意见

签 字(盖章) 年 月 日

省电大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

签 字(盖章) 年 月 日 说明:1.答辩小组应填写评价意见,小组成员均应签名(盖章)。答辩小组不应少于3人。2.此表附于封面之后。3.此表由分校、工作站自行复制。 3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2008 级(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答 辩 记 录 表

答辩主持人 答辩小组成员 秘 书 答辩日期 学生姓名 张小云 学 号 081100333 学生自述情况:

答辩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情况 1

2 3 4 5 4

强烈的主观感受 浪漫的创作情怀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郁达夫,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他以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小说而闻名遐迩,人们对其作品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他那卓越的艺术才能和表现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尽管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他的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具体表现为:强烈的主观色彩,郁达夫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渗透一切的人道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显示出艺术家是一个热烈心肠,同情心和精神性格独特的人”;伤感、忧郁、直率的抒情格调,郁达夫作品中体现出或浓或淡的感伤格调,他说出了别人不敢说,道出了别人不敢道的心灵深出的苦闷和压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细腻深婉的心理描写,作家敢于解剖自我的情感及个性,精于心理分析,善于把握人物内心情感活动的微妙变化,对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细腻生动;随意散漫的结构,他的大多数作品结构不湛求曲折的情节,细致入微的构思,依靠激情才气一路写下去,即使结构松散,粗糙也在所不惜;散文化笔法,郁达夫小说有散文特点,具有散文的意境美与哲理美,构图清新明朗等。这种创作特色对于研究郁达夫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主观 忧郁 结构 散文化 5

强烈的主观感受 浪漫的创作情怀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以代表作《沉沦》而闻名于世,也引起了诸多争议。褒之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贬之者攻击它为“色情”、“下流”、说郁达夫是“颓废文人”。无论争议结果如何,郁达夫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感伤忧郁的抒情格调和清新流畅的文笔,却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显示出了他作为一个优秀的现代作家卓越的艺术才能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时至今日,其创作特色仍然影响着许多作品也广为流传,引起人们的重新审视,可见其作品有相当强的艺术生命力。所以,研究郁达夫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艺术特色,仍有重要意义。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曾这样理解小说,说“人感到痛苦,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① 这种小说观念,当然对传统小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作者对故事的叙述,不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去看,而是以主人公的心灵“体验”来推进的,消弥了作者、叙事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叙事距离”,变成了高度统一的东西。所以,小说展示的一切场景、冲突和细节,都带有强烈的浓厚的主观色彩。细心一点的读者会发现,郁作中的“我”、“他”、“干质夫”、“伊人”等形象,其人其事竟酷似作者。人们仿佛看到:一个伤感多情的青年,到日本留过学,回国后靠教书、卖文为生,颇不得志。他忧郁、软弱,同时他正直而有才华。“他”的方方面面透出作家的气质,甚至是个性,人生经历也与作家有着惊人的相似。 当然,这并不是说文中主人公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这一点郁达夫在一篇文章中已提及。“我平常作小说,虽不爱架空的做作,但我的事实之中也有些虚构在内,并不是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完完全全是我过去的生活。”② 我们从主人公的身上可以看出作家的影子,作家自身是主人公的原型。“就是这中心形象,支撑了郁达夫几

乎全部作品,‘他’的行动和命运构成作品的情节;‘他’的所见所闻就是作品的环境,‘他’的情绪起伏形成作品的节奏;‘他’的内心冲突导致作品的高潮。”③ 因此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在不同作品中有细微差异。有时“我”敢于诅咒社会,有时“他”却借酒消愁,有时“他”纤敏自卑,有时“我”自伤沦落„„在现实面前显得无奈,有时愤世嫉俗,有时却心境散淡。郁达夫的早期小说《沉沦》、《采石矶》等,主观色彩表现最为直接,这类小说完全是以主人公感情为纽带发展,缺乏连贯的情节与结构。部分作品如《过去》、《迟桂花》等并不正面塑造形象,而通过“我”的心境来衬托,塑造了陈二妹,莲妹等艺术典型,主观色彩又表现得不太明显。 然而,无论从人物性格还是情感内涵上来作比较,这些形象都没有“我”这一抒情主人公的美学意义大。所有其他人物,都是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眼光感触和内心情感活动而存在的。在性格逻辑上,他们是主角,在形象本质上,他们只是配角。所以,在作品中作者自我塑造,而文学形象又通过作品,远远超出自我的意义,负载了文学、社会和美学意义,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典型。 郁达夫对社会总是以强烈的主观色彩角度去观察,是自我写真的实验,呼应了20世纪20年代时潮的一个侧面——浪漫而感伤的时代氛围,揭示人物病态心理,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痛苦,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大胆涉入病态的“性苦闷”的描写,猛烈抨击旧道德、旧传统的虚伪和掩饰,《沉沦》无疑是投向旧习惯的一把尖锐而锋利的匕首,是一篇最为大胆而炽烈的个人宣言,从而也看到一种生活的真实、主观的感受。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唉唉,这悲剧的出生,不知究竟是结婚的罪恶呢?还是社会的罪恶?若是为结婚错了的原因引起的,那这问题倒还容易解决;若因为社会的组织不良,致使我不能适当职业,你不能过安乐的日子,因而生出这种家庭悲剧的,那我们的社会就不得不根本改革了。”(《茑萝行》)其中渗透了一种深刻的人道的主观性。再如《沉沦》结尾中所言:“‘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快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发出一种干涩无力的呐喊,也是作者真切生活的体验,主观情感的流露。 再者,在取材上,郁达夫作品都局限于自身生活,反映的社会画面不够广阔,笔下的艺术画面,几乎是自己经历和境遇的投影。其笔下没有鲁迅展示的中国农村,也无沈从文描绘的风土人情,茅盾刻画的十里洋场,巴金的家庭风云,但他从道德观念上对传统意识进行解构,以“自叙传”的浪漫抒情形式把中国的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天地。严格来说,郁作并非作者的“自叙传”,它不同于卢梭的“忏悔录”,他无意复制自己的历史,只是借手中的一枝伤感之笔,抒写人生的愁苦失意,进而反映现实生活。 6

综上所述,郁达夫作品的主观色彩显而易见,这一点自然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创作态度及美学理想有关。 二、伤感、忧郁、直率的抒情格调 《沉沦》中刻画了一个普通学生和失意文人形象,缺乏英雄气概,个性也不够完美,但却能激动一代青年的心灵,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那么,郁作凭借的是什么呢?正是独自式坦率的情感。 也许,有人对郁作中体现的感伤,自觉或不自觉地与“颓废”联系在一起,而实际却不尽然。尽管作品中杂芜的东西存在,但结合当时的时空条件与环境,就会发现其主体格调仍是积极的、反抗的。“感伤颓废”只是表面现象,他是借病态人物的病态现象揭示病态社会,其思想实质还是反抗的。 试想,当时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可谓国弱民穷,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处在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自然有迷惘与失意,他们试图用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来启蒙民众。可是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气质乃至个性不同,同是反封建有力度的作品,只是他们涉足的领域,采取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而文人所具有的感伤恰是感时怀世,担心国家前途及自我处境方方面面所特有的情绪,在生活中提炼典型,化为某一时代的缩影,流露作者的情感体验。因此郁作中体现出或浓或淡的感伤格调不足为怪。可以说作品中文人的失意感伤决非一己情绪,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内涵。那么,作家流露的“感伤”从何而来?是国弱民穷,是离家别恨,是人生失意,还是知音难觅„„内容相当丰富。如《沉沦》中写道: “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即使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日本人欺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知识我也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个能安慰我的‘心’,一副赤热的心肠!从这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 由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需要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到日本酒馆中受到“冷遇”:心中暗骂侍女等人,最后说:“我就爱我的祖国,我就把我的祖国当作了情人吧!” 字里行间,有缠绵的伤感,有忧郁的痛楚,同时也足见其坦率真诚的情感。 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许多都是多愁善感的,一些极琐碎普通的小事便引起他的情绪的波动,触动其心灵,就是景物描写也始终贯穿着一种感伤的情调。如《沉沦》中写道:“他在海边上走了一回,看看远岸的海灯,同鬼火似的在那里招到引他,细浪中间,映着银色的月光,好象是山鬼的眼波,在那里开闭的样子。不知是什么道理,他忽然就想跳入海里去死了。”正因如此,郁达夫的伤感情调负载了众多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其感伤忧郁才不觉庸俗,令人窒息,而成为体现郁达夫作品艺术特点的一个方面,有意无意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小说中,提升为社会的东西,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正如郭沫若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千年万年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切假道学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④ 郁达夫内倾的性格和独特的个性,以及浪漫情调的心理流程,给小说界带来了新异的空气。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以灰暗乃至畸形的人生形态,去抗议人的生存时空,抒写特定的环境,这对“五四”时期小说在题材、内容、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某种“启蒙”作用。 我想,当时的郁达夫面对众多的责难,恐只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无奈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