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幼儿恋物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幼儿恋物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
然而,有时候幼儿会表现出恋物行为,即对某个物品过于依赖或有过度的追求,给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一定困扰。
本文将探讨幼儿恋物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旨在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
一、了解恋物行为的原因要解决幼儿恋物行为,首先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幼儿恋物行为可能是因为内心孤独、焦虑、压力过大、情感欠缺等情况所致。
恋物行为可能成为他们缓解情感困扰和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二、提供稳定而丰富的环境为了帮助幼儿解决恋物行为,给予他们一个稳定而丰富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提供适宜的玩具和活动,使幼儿在充满乐趣的环境中得到心理和情感的满足。
同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与同龄人的社交互动,有助于缓解幼儿的内心焦虑和孤独感。
三、培养适应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幼儿需要逐渐学会适应各种环境和情境,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对于矫正恋物行为非常重要。
通过渐进式的训练和沟通,帮助幼儿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进行有效的情感管理。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分享,引导他们重视他人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能力。
四、设立明确的规则和奖惩制度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制度是矫正幼儿恋物行为的关键步骤之一。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适合他们年龄的规则,并向他们解释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为幼儿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鼓励他们遵守规则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五、提供替代行为的引导为了解决幼儿恋物行为,引导他们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替代行为是必要的。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幼儿的交流和观察,了解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提供相应的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更积极、有意义的活动上。
六、寻求专业支持对于一些严重或长期存在的恋物行为,家长和教育者可以考虑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支持。
儿童心理学家或心理医生能够提供对幼儿行为的评估和牵引,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并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指导和建议。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幼儿恋物行为是指幼儿对特定物品的依赖和依恋,这种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幼儿恋物行为的实践意义,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这种行为。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篇1一、幼儿恋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幼儿恋物行为是指幼儿对特定物品的依赖和依恋,这种行为通常在幼儿六岁以下时出现。
幼儿恋物行为的特点包括:1. 幼儿对特定物品的依赖和依恋程度高,这些物品可以是玩具、衣物、毛毯等。
2. 幼儿会在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或疲劳时,寻求这些物品来缓解情绪。
3. 幼儿恋物行为的出现与幼儿的年龄、性别、性格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幼儿恋物行为的实践意义1. 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幼儿恋物行为是一种自然的情感需求,但是过度依赖特定物品可能会影响幼儿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
因此,帮助幼儿克服恋物行为有助于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2. 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恋物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例如,当幼儿与父母分离时,可能会依赖特定物品来缓解分离焦虑。
帮助幼儿克服这种行为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减轻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3.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幼儿恋物行为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例如,当幼儿需要换衣服或离开家时,可能会因为找不到特定的物品而感到不安或无助。
帮助幼儿克服这种行为可以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促进其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三、帮助幼儿克服恋物行为的方法1. 逐渐减少幼儿对特定物品的依赖家长和老师可以逐渐减少幼儿对特定物品的依赖,例如,通过逐渐减少幼儿使用特定物品的次数和时间,或更换其他物品来替代特定物品。
2. 多与幼儿沟通和互动家长和老师可以多与幼儿沟通和互动,了解其需求和情感状态,并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缓解幼儿的情绪。
解读孩子的恋物行为

194赵 英案例一:小佳从小就和爸爸妈妈睡在同一张床上,3岁后,妈妈给小佳准备了独立的房间和床,培养她独立入睡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够对小佳的独立意识进行培养,同时也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没想到的是,小佳每晚都会变得局促不安,每次睡觉都要折腾很久,一会跑出来说房间中有大灰狼要把她抓走,一会又说房间里有声音,不敢睡觉,总之就是不愿意进去。
在经过爸爸妈妈的劝说后,小佳终于肯同意回房睡觉,但是又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小佳必须要咬着床上那条印着灰熊的枕巾才能睡着,因为不卫生,好几次妈妈都想将这些枕巾扔掉,但小佳死活不同意,甚至还要将它带去幼儿园,在园中午睡时小佳也要咬着这条枕巾,小佳这样的行为让爸爸妈妈十分困惑和担忧,那么到底该怎么帮助小佳改掉这种坏习惯呢?案例二:妞妞今年四岁,最近,妞妞妈妈有一件烦心事,事情是这样的,妞妞的姑姑在妞妞四岁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一件红色的小裙子,妞妞穿上之后活脱脱的像一个小公主,非常喜欢,于是,妞妞每天都要求穿这件裙子,且每次穿上之后就不肯脱下来,这让妈妈十分困惑,并怀疑妞妞是不是有恋物癖。
一、恋物行为≠恋物癖上述两个案例中的女孩,是不是真的得了恋物癖呢?答案是否定的。
“恋物癖”隶属于变态心理学范畴,是一个专业术语,案例中的小佳和妞妞,仅仅只是一种“恋物行为”,并没有达到“恋物癖”的程度。
恋物行为实际上是对某种物品的依恋,只有在某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之下,才能获得慰藉和安全感,一旦离开这种物品,儿童便很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如果情况严重,还会使儿童出现拒食、失眠等症状。
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出现恋物行为呢?调查显示,儿童的恋物行为通常是由于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
例如,在亲子之间,就经常会出现一种依恋,尤其是经常照顾他们的人,比如妈妈。
儿童对父母产生依恋,主要是因为父母会保护他们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但是如果父母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那么孩子就很难从父母那里找寻到安全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经常会转移自己的关注点,例如,将关注点转移到某种物品上。
儿童恋物(偷窃)行为的教育对策

种强烈 的 占有 欲望 ,他们 会想 ,别人有 ,我也 应该 照 他 们 自 己的话 说 ,一 天 不 拿 别 人 的东 西 “ 就 手
有 ,别 的 小 伙 伴 能 玩 ,我 也 要 玩 ,在 这 种 强 烈 的心 痒 ” ,偷拿别人 的东西 的行 为已成 为大脑 中潜 意识
理驱使下 ,他们就会找准机会 ,趁小伙伴不注意或 的行 为 ,而根 本 不管 偷 拿 的 东西 是 不 是 自己想 要
它 拿 过 来 ,装 进 自己 的书 包 带 回 家 ,这 种 现 象 在 幼 出不 锁房 门的习惯) 到人 家屋翻找好 吃 的东西 。对城 儿 园及 小 学 一 至 三 年 级 较 常 见 。 这 种 现 象 多 发 生 于 里 的 孩 子 们 来 说 ,容 易 养 成 家 长 不 在 家 时 偷 吃 或 偷 幼 儿 及 儿 童 时 期 。 由 于 小 孩 儿 年 龄 小 ,缺 乏 物 权 观 喝家长不允许 的东西 。 念 ,故 不 能 简 单 地 称 其 为 偷 窃 。用 钱 志 亮 教 授 表 述 ( )对钱 的 依 恋 。 一 些 小 孩 常 常 见 到 大 人 们 三 的 “ 物 ” 一 词 似 乎 更 恰 当 一 些 。童 年 时 期 养 成 的 拿 钱 去 买 东 西 ,这 些 东 西 中 当 然 也 包 含 有 好 吃 的 东 恋 习 惯 往 往 对 其 一 生 有 重 大 的 影 响 。好 的 习 惯 使 人 终 西 ,小 孩 子 的模 仿 能 力 强 , 他 们 同 样 会 从 大 人 的 口 生 受 益 ,而 坏 的 习惯 则 使 其 终 生 受 累 。 随 随便 便 拿 袋 里 找 出 钱 ,然 后 自己 也 去 买 想 吃 的 东 西 。还 有 的
晚。
一
验 。这样 的孩子 更容易 养成偷拿 家长 或其 他人 的钱
恋物癖的心理动力学解析与治疗技巧

恋物癖的心理动力学解析与治疗技巧恋物癖是一种特殊的性取向,指的是个体对某种特定物体或特定部位感到强烈的性吸引。
恋物癖常常被公众视为一种不正常的行为,但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理解和解析恋物癖。
一、恋物癖的心理动力学原因恋物癖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归结为多个心理动力学因素的综合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动力学原因:1.附着情感:恋物癖往往源于个体在童年时期对特定物体或部位的强烈情感附着。
这种情感附着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早期关系经验等多种因素所导致。
2.权力与控制欲望:恋物癖可能与权力和控制欲望有关。
个体对特定物体的强烈性吸引可能是一种控制他人或占有物体的方式。
3.心理防御机制:恋物癖也可以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对于遭受过创伤或情感困扰的个体来说,恋物癖可以成为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用来缓解内心的痛苦或焦虑。
二、恋物癖的治疗技巧对于恋物癖患者,心理治疗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下面是一些在治疗恋物癖时常用的技巧:1.认知重构:通过认知重构技巧,帮助患者重新审视他们对特定物体的性吸引,并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评估它们。
这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对特定物体的依赖,并培养更加健康的性取向。
2.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在恋物癖的治疗中非常重要。
通过向患者传授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帮助他们理解恋物癖的本质、成因及可能的后果,以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和合作度。
3.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技巧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自己内心的情感困扰。
通过教授患者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例如深呼吸、正念练习等,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4.恋爱关系建设:建立和维护健康、互相尊重的恋爱关系对于恋物癖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与治疗师一起进行个体或情侣治疗,患者可以增强对他人的情感连结,逐渐减少对特定物体的依赖。
三、伦理道德及社会支持在治疗恋物癖时,伦理道德和社会支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治疗师应该遵守伦理规范,确保对患者的隐私和利益予以保护。
宝宝的恋物现象大分析

宝宝的恋物现象大分析案例:俊俊两岁时,我们把他送回老家,近一年之后回来,我就发现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是抱着他的小毛毯。
外出时抱着,和小朋友玩时抱着,即便上了床,俊俊也要抱着他的小毛毯才能入睡。
俊俊的小毛毯脏了,妈妈想洗洗毛毯,他就大哭大闹一番。
于是,妈妈只好等俊俊睡着了偷偷地把毛毯洗干净烘干。
分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
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
他们稔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它们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
这种特定的依恋物品的习性的形成,往往和孩子幼年经历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联。
-儿子为何喜欢小毛毯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依恋实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
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这位钟情小毛毯的宝宝,两岁时离开了妈妈。
而此前,他对母亲的声音、语态、动作甚至身体的气息都有了感知后,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他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
对他来说,选择小毛毯是偶然,而选择是必然。
专家说法宝宝对他经常使用的物品也会产生很强的依恋。
这种依恋虽然不能替代对父母的依恋,但宝宝可以随意控制他的依恋物,因此依恋物会带给他一种全新的感受。
当宝宝对某种物品产生依恋之后,这种物品也能替代妈妈给予宝宝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宝宝在陌生环境中产生的焦虑与恐惧。
一般来说,宝宝依恋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柔软的物品,其中最常见的依恋物是宝宝盖的毛毯,其次是宝宝最喜欢的布娃娃。
对这些物品产生依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
依恋非生命物品对宝宝的心理发展并不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
当妈妈不能照看宝宝,或者要把宝宝带到一个完全陌。
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单位:重庆市双桥区双路幼儿园作者:刘疆沙【摘要】:近年来,恋物行为在幼儿园频繁出现。
导致这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父母工作忙,从3个月起便由老人领养,孩子的衣食住行几乎和父母没什么直接的接触,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和依恋的需要根本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导致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特定的物品上。
轻度的恋物行为可以帮助孩子稳定情绪、获得安全和快乐;重度的恋物行为会让孩子心理的成长遭遇重大考验。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让我们一起携手,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欢乐的和谐环境,让他们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关键词】:恋物行为家园合作关注幼儿琪琪在幼儿园一定要背着喜洋洋书包,只要谁动了他的书包,他就一直哭个不停;中午,孜孜嘴里一定要含着一个三角形的布团才肯睡觉;芳芳每次都要穿那条粉红色的公主群才肯上幼儿园……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很多父母和幼儿园教师感到困惑。
孩子为什么会对特定的物品产生如此的依恋呢?这种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怎样帮助他们改掉这种恋物行为呢?一、恋物现象的原因分析“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恋物”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分析。
1.安全感的缺失“恋物”的源头,即安全感的缺失,家长和老师必须引起重视。
幼儿的“恋物”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关系,这种依恋会让幼儿产生安全感。
幼儿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人会是妈妈或者奶奶。
“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的明确期,在此阶段,孩子对特殊人与物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2]因此,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幼儿对物品的依赖情绪名词解释

幼儿对物品的依赖情绪名词解释恋物是指儿童与某一物品建立了一种非常亲密的依恋关系,它与婴幼儿的情绪环境有关。
一般来说,从6个月起,婴幼儿就逐步地建立起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具体表现在喜欢依偎在母亲怀里等,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感情需要的依恋。
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依恋之情便会向某些方面发展,最为常见的就是将依恋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与物体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
因此,儿童恋物并非病态,而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
那么,当孩子出现恋物行为时,父母该如何进行引导呢?1、尽量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研究人员曾用猕猴做实验:强行把小猴从猴妈妈身边带走,并为它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一个有热奶的“钢妈妈”,一个没奶的“绒布妈妈”。
按照“有奶便是娘”的推断,研究人员推断小猴与“钢妈妈”的关系更为亲近。
可事实并非如此,小猴不饿到迫不得已,不会离开“绒布妈妈”半步,一吃完奶就立马回到“绒布妈妈”的身边。
这个细节让研究人员看到婴幼儿内心对温暖和爱的渴望,这种渴望甚至超越了对食物的需要。
研究还发现,被带离猴妈妈身边的小猴在成年后性格冷漠,不喜欢群居,不与其他同类亲近,非常孤僻。
这说明温暖的肌肤相亲、温柔的话语交流、慈爱的眼神对视,是幼小生命健康成长不能缺少的成分。
因此,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重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2、为孩子多备几个迁移物消除孩子对物品的依赖,应该采取柔和的措施逐步进行,不能采取过激行为。
如果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依靠”,往往会适得其反。
父母可以用其他相似的物品代替。
同时提醒父母,孩子容易对毛绒玩具、床上用品、用惯的浴巾等物品产生依赖,父母在购买时,就要多备几个“情感迁移物”,比如准备两三床小被子、几个相似的毛绒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他对某一个物品情有独钟。
朋友的孩子两岁,对一张毯子“情有独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但是这张毯子的尺寸是2米x2.3米,于是,朋友把毯子剪成了两半,虽然无奈,但是也是个好办法。
3、避免强硬地与孩子分开睡很多孩子都会惧怕噩梦和黑暗,因此,他们才会在入睡前的恐惧中产生恋物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琪琪在幼儿园一定要背着喜洋洋书包,只要谁动了他的书包,他就一直哭个不停;中午,孜孜嘴里一定要含着一个三角形的布团才肯睡觉;芳芳每次都要穿那条粉红色的公主群才肯上幼儿园……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很多父母和幼儿园教师感到困惑。
孩子为什么会对特定的物品产生如此的依恋呢?这种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怎样帮助他们改掉这种恋物行为呢?
一、恋物现象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恋物”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分析。
1.安全感的缺失
“恋物”的源头,即安全感的缺失,家长和老师必须引起重视。
幼儿的“恋物”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关系,这种依恋会让幼儿产生安全感。
幼儿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人会是妈妈或者奶奶。
“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的明确期,在此阶段,孩子对特殊人与物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2]因此,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2.接触的需要
通过平时的观察,不难发现,有“恋物行为”的孩子喜欢抱着、含着、抚摸着自己依恋的物品,他们在这种身体接触和摩擦中,不仅可以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还让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有学者认为,孩子会从对物体的抚摸、摩擦中接受肌体刺激,从而促进相应感知觉的发展,促进自我抚慰能力的发展,并由于这种行为会带来快感和紧张的释放。
”[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幼儿的生理需要和发展需要。
二、恋物现象的影响及其危害
轻度的恋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也能帮助孩子稳定情绪、获得安全和快乐,从而弥补父母的不足。
这种依恋的替代同样也能使孩子产生自信、自控,从而拥有更好的情绪适应能力。
要是父母对孩子的恋物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也会产生负面效果。
重度的恋物行为会使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所恋之物,孩子心理的成长将遭遇重大考验。
更有甚者,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需要,其恋物行为会发展成为恋物癖。
性学研究表明:性变态中的恋物癖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就已显示出明显的恋物迹象。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及时想办法帮助他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三、恋物行为的应对及其策略
1.正确看待孩子的“恋物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幼儿的“恋物行为”,看作是一种心理疾病,即恋物癖。
我们都知道,“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而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物品的特定依恋,这种特定物会满足幼儿对安全、依恋的需要。
因此,“恋物行为”和“恋物癖”是不能划等号的。
2.关注并正确对待幼儿的需要
马斯诺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幼儿的需要都包括在这五类需要里面。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例如,婴儿期,宝宝每晚都要躺在妈妈的怀里,然后妈妈用手轻轻的拍打他的小肩膀才能安然入睡;幼儿期,孩子习惯睡觉的时候,听到妈妈温柔的声音或者拉着奶奶的手指头才能入睡。
与此同时,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再如,我的一个好朋友,今年22岁,每次回家,晚上一定要和妈妈睡一张床。
现在,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认真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助于在合理满足孩子需要的同时,也促进其健康、和谐地发展!
3.家园配合,一起矫正孩子的“恋物行为”
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应该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们了解“恋物行为”的利和弊,明确“恋物行为”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我认为,家园合作矫正孩子的“恋物行为”的有效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园达成矫正幼儿“恋物行为”的共识。
这是帮助幼儿矫正“恋物行为”的有效前提;
(2)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这是避免幼儿“恋物行为”反复出现的必要策略;
(3)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
家长们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例如,在陪伴孩子入睡的过程中,可以拉着她的小手或抚摸她的鼻梁给她讲故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渐渐减少对所恋物品的依赖,使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切忌让孩子独自抱着“依恋物”睡觉。
教师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多给这类孩子一些关爱和照顾。
例如,午睡时,通过眼神、安抚等动作帮助幼儿入睡。
4.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
我们都要明白,矫正幼儿的“恋物行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我们在正确对待孩子“恋物行为”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家长朋友们可以定期到幼儿园陪孩子参加她感兴趣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和同伴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让他们顺利摆脱“恋物情节”;家长们也可以在下班之余,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做游戏、看书等等,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是很爱很爱她的,在消除了孩子的孤独寂寞感之后,她就会慢慢儿减少对“依恋物”的依赖。
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因此,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我真心地希望家庭、社区、幼儿园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孩子们创造丰富、和谐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健康、自由、快乐地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