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ppt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的概念: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 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2.工业化的类型: 原发型工业化 继发型工业化 3.我国的新型工业化:P313 4.我国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四、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城市化发展
(一)城市化的概念: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 型转向城市型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 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1.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 、要素资源状况 、人 口
2. 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分工、 技术水平
3. 制度因素: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产权制 度、所有制
4. 非制度因素:文化传统、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
(二)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 式问题的讨论
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对“转不动”的 根源和“转得动”的条件上: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二、考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 三、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新工业化 四、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城市化发展
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一)经济发展的概念: 1. 经济发展的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
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改进与 完善。 2. 经济发展的内涵:
经济数量的增长 经济结构 的优化 经济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
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
(一)二元经济理论 1.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把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现代部门在生产中 使用生产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高,能够产生经济剩余;而 传统部门则使用非再生产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是 零或负数,因此从中转移出一部分劳动力剩余,不仅不会减少生 产总量,反而会提高人均产出水平。 2.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由于现代部门把剩余再投资创造新资本,使其 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也是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被源源不断地被吸收 到现代部门就业的过程,现代部门的剩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的 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消 失为止,这时二元经济就转化为一元经济。
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及其速度 1. 经济增长的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及劳务总量的长期持
续增加,即用货币形式表示的GDP的不断增加。 2. 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通常用GNP 、GDP或人均GDP在一定时
期的平均增长速度衡量。公式如下: GNP = GNP (1+r)
3. 经济增长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增长现象: 是实际生产能力的增长 (科技、制度、社会意识) 是实际生产能力或快或慢的速率及变化幅度 (增长方式)
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外,还指经济、 社Fra Baidu bibliotek、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进展。 3.实现的途径不同:经济增长以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为途径;经济 发展则是社会的整体进展。
二、考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速度 (二)经济发展结构 (三)经济发展质量 (四)经济发展的波动及周期
三、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新工业化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劳动力投入量
资本投入量
自然资源投入量
2.要素生产率:
投资的增长
劳动者的素质和人力资本
经济结构的调整
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
3.制度:
产权
国家
社会意识形态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 1.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指通过各种生产要素
投入、组合及使用的不同方式而实现的经济增 长与效果,它决定这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 和发展状况。 2.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第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与优化 第四章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书目:
1.简新华 魏珊《产业经济学》 2.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因素:
1.“转不动”的根源就是指计划体制对市场机制的排斥,使得经济增长方 式转变的动力没有直根于经济主体对自身内利益的追求之中,缺乏推动 转变的动力基础;
2. “转得动”的条件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得到体制或制度及其变 迁的呼应
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体制转变本身具有“制度适应性”的特征 体制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保障和前提 体制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大、涉及面广。
转变的时间 10----20年 4.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几及重要意义 重在提高投资实效 重在增强扩大再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重在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投资效益---经营环节---经济结构---产出结果---社会有效需求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因素: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及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 程,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
转变的背景 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人均GDP3000----5000美元 时, 资源或能源的消耗快速增大;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转变的内容 既是经济总量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宏观经济范畴。 也涵盖了经济个量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涉及微观经济范畴。
(二)我国二元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
1.我国二元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 农业部门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是我国农业的基础 农村教育落后,存在大量文盲和半文盲 2.二元经济发展特征: 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发展不协调 二元经济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 农村工业迅速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