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流派研究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敦煌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珍品,被誉为中国舞蹈艺术的瑰宝。
它源于唐朝盛唐时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舞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厚的历史传承。
敦煌舞分为三个主要的流派,包括慢谱、快板和波浪。
首先是慢谱流派,它以缓慢柔美的舞姿和舒展的身段为特点。
慢谱流派注重舞者的优雅和内在的情感表达。
舞者们通过缓慢的动作,展现出舞蹈的柔美和内涵。
慢谱流派的敦煌舞多以古代文学作品为背景,如《白云深处》、《胡笳十八拍》等。
这些舞蹈作品以其唯美的舞蹈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其次是快板流派,它以快速而节奏明快的舞步为特点。
快板流派的敦煌舞舞者通过快速的动作和灵巧的技巧展示出舞蹈的活力和激情。
这些舞蹈作品多以壮丽的历史场景和英雄人物为题材,如《杂剧》、《皮影戏》等。
快板流派的敦煌舞给人以震撼和感动,展现了舞者的技巧和表演力。
最后是波浪流派,它以优美流畅的舞姿和舞蹈流程的连贯性为特点。
波浪流派的敦煌舞通过舞者身体的起扬、扭转和曲折等动作来表达舞蹈的动感和变化。
这些舞蹈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风光为背景,如《碧海潮生》、《春江花月夜》等。
波浪流派的敦煌舞给人以优雅和灵动的感觉,展示了舞者对自然美的理解和诠释。
总的来说,敦煌舞三大流派展示了中国古代舞蹈的丰富和多样性。
慢谱流派展示了优雅和内涵,快板流派展示了活力和激情,波浪流派展示了流畅和变化。
敦煌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历史和情感的理解和追求。
深入分析:敦煌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盛唐时期,当时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许多文化交流。
敦煌舞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和戏剧,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敦煌舞的流派分为慢谱、快板和波浪三种,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舞蹈特点。
慢谱流派强调舞者的优雅和内在情感的表达,常以古代文学作品为背景,如《白云深处》和《胡笳十八拍》等。
这些舞蹈作品追求唯美和内涵,舞者的动作舒展缓慢,给人以深沉和美的感受。
古典舞的四种分类

古典舞的四种分类古典舞是一门绵延数千年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典舞逐渐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分类,每一种分类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典舞的四种主要分类,分别是芭蕾舞、中国古典舞、印度古典舞和日本古典舞。
一. 芭蕾舞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后传入法国并得到广泛发展。
芭蕾舞的特点是优雅、高度技巧和严格的动作规范。
舞者通过瞬间的腾空、旋转和大跳跃等动作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故事。
芭蕾舞通常以古典音乐为伴奏,常见的剧目有《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等。
芭蕾舞追求舞者完美的体态和技巧,注重舞者的力量、柔韧性和平衡感。
二.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舞注重以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递情感和表达意境。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和戏曲舞蹈的元素,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中国古典舞强调“气质”和“姿态”,讲究舞者的身姿、手势和舞步,以及舞蹈服饰的华丽和细致。
代表作品有《山水韵律》、《红楼梦·贾宝玉》等。
三. 印度古典舞印度古典舞是印度文化的瑰宝,传承数千年。
它是一种综合了舞蹈、音乐、戏剧和诗歌的表演艺术形式。
印度古典舞以复杂的肢体语言和特殊的手势表达故事情节和传递情感。
在舞蹈动作方面,印度古典舞注重腰部和肢体的柔软度,并强调舞者面部表情和眼神的变化。
印度古典舞包括多个流派,其中最有名的有卡塔克舞、奥迪希舞和巴拉坎纳蒂亚姆舞等。
四. 日本古典舞日本古典舞是日本独有的古老传统艺术形式,起源于宫廷舞蹈和神社舞蹈。
它以精致的动作和缓慢的节奏为特色,强调舞者的细致表达和内心感受。
日本古典舞追求舞者的自我控制和极致的表现力,通过细小的动作差别和舞姿变化来传递情感和意境。
日本古典舞通常伴随着传统音乐和和乐器演奏,具有浓郁的日本风情。
总结古典舞的四种分类——芭蕾舞、中国古典舞、印度古典舞和日本古典舞,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汉唐古典舞概念

中国汉唐古典舞概念中国汉唐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起源于汉朝和唐朝,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唐古典舞以其优雅、独特的舞姿和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汉唐古典舞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
一、概念中国汉唐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一种流派,它以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为基础,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汉唐古典舞通过特定的舞姿、舞步和表演技巧,传递着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二、特点1. 丰富多样的舞姿和舞蹈动作:汉唐古典舞的舞姿优雅、大气,舞蹈动作流畅、协调。
它巧妙地结合了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使舞者能够展示出独特的舞姿和舞蹈动作。
2. 精妙细致的舞台服装和道具:汉唐古典舞强调舞台效果的塑造,舞台服装和道具的选择非常重要。
舞者身着各种精美的古代服饰,如长袍、宽袖和发饰,同时使用精心设计的道具,如扇子、花朵等,来增强舞蹈的艺术效果。
3. 承载历史文化的意义:汉唐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通过舞蹈,舞者能够表达出古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使观众得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的魅力和情致。
三、发展历程汉唐古典舞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朝和唐朝。
在汉朝,古代的瑶族、羌族和鲜卑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舞蹈形式,并且在宫廷中广泛开展。
而在唐朝,由于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古典舞蹈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社会上的重要艺术形式。
自唐朝以来,汉唐古典舞一直在传承和发展之中。
在明清时期,该舞蹈形式逐渐从宫廷舞蹈融入到民间舞蹈中。
20世纪初,随着现代舞蹈的兴起,汉唐古典舞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汉唐古典舞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中,汉唐古典舞常常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出现,并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总结:中国汉唐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概念和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础起源及分类概论ppt

中
国 古 舞
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 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 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 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 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 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 传达媒介。
韵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 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 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 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 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 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 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 才有生命力。
“ 昆
曲 ” 学 派
古典舞
昆舞是在对昆曲艺术本体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对昆曲本质精神 和神态韵味的提炼和加工。它既是在昆 曲的制约之中,又是以舞蹈的思路拓展 开去的一种新的中国古典舞样式。称它 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 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 曲的原态。 昆舞教学体系和小品舞蹈的建立虽然只 经过了短短3年时间,但已经展露出其 独特的视觉和方法。
雁城
【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 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 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 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 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 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 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由于 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 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 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 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 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 战 乱 频 繁 , 文 化 受 到 破 坏 , 舞 蹈 的 发 展 也 受 丹青 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 了。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 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 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 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 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 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 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 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 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 空间拓展。
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

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中国古典舞在起源于中国古代,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杂技、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
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
随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探索与创新不断加深,使其内在风格也随之逐渐细化,慢慢地出现了戏曲(身韵)流派、敦煌流派、汉唐流派以及有望成为中国古典舞第四大流派的昆舞流派分支。
一、关于中国古典舞中不同流派的概括性介绍1、戏曲流派中国古典舞戏曲流派是在继承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身法的基础上,并吸收、借鉴芭蕾舞的训练结构创立起来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典舞从传统戏曲中独立出来,形成一套独立的舞蹈语汇,具有自身特色与训练价值,是属于中国古典舞蹈“奠基”意义的流派,代表人物唐满城、李正一。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对戏曲片段进行原封不动的学习。
(2)为中国古典舞找出路,进行初步的整理。
(3)中国古典舞身韵课迎来柳暗花明,寻找到了新的整理探索方法。
所以说《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出现,不仅为其流派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中一个划时代的重大突破。
2、敦煌流派敦煌舞的舞姿形象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敦煌石窟中各时期的敦煌壁画,上起十六国,下讫宋元,上下连绵千余年,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而形态各异。
早在1920年时,就已经出现了创作题材取自于敦煌壁画的作品,像我国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天女散花》,他的创作就是运用了敦煌石窟中窟檐上的舞姿造型;还有在1954年,我国老一辈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史学者、当代舞蹈先驱者之一的戴爱莲先生创作的双人舞《飞天》,她的创作灵感以及舞蹈编排的题材和运用的元素也是来自敦煌壁画舞姿造型。
1979年,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题材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问世,将敦煌舞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舞敦煌舞是中国古典舞蹈的一种重要流派,源于中国敦煌石窟艺术。
它融合了维吾尔族、回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多元性。
敦煌舞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优雅的舞姿而闻名于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三大流派:敦煌古典舞、敦煌现代舞和敦煌民间舞。
敦煌古典舞是敦煌舞的最早形式,它清雅、典雅、华贵。
敦煌古典舞主要以华彩多姿的服饰、精巧的舞步和高超的技艺为特色。
在古代,敦煌舞蹈多以宫廷舞蹈的身份出现,其舞蹈动作典雅华贵,以手腕的灵巧变化和头部的优美舞姿为亮点。
敦煌古典舞的舞台设计也非常讲究,金碧辉煌的灯光、精美的舞台布景和服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敦煌现代舞则是在敦煌古典舞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
它以突破传统舞蹈形式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为特点。
敦煌现代舞强调动作的个性化和情感的表达,它突破了传统舞蹈形式的限制,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使舞蹈形式更加多样化。
敦煌现代舞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更好地表现舞者的个性和情感,使观众更能够感受到舞者内心的情感与表达。
敦煌民间舞是敦煌舞蹈的另一大流派,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而备受瞩目。
敦煌民间舞融合了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元素,使其独具风情,形成了一种迷人的舞蹈风格。
敦煌民间舞注重舞者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舞蹈动作大方得体,舞姿优美。
敦煌民间舞的舞台表演更多地强调舞者与观众的互动,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亲切感和参与感。
总体来说,敦煌舞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瑰宝,拥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三大流派的敦煌古典舞、敦煌现代舞和敦煌民间舞各具特色,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点。
无论是古典舞的华彩多姿、现代舞的个性化表达,还是民间舞的真实自然,都展示了敦煌舞蹈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未来,敦煌舞将继续发展壮大,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为世界带来更多的舞蹈艺术的美好。
在艺术的世界里,敦煌舞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博大精深。
“昆舞”与“身韵”流派的比较研究

“昆舞”与“身韵”流派的比较研究①王倩(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摘要】[摘要] 中国古典舞领域“昆舞”流派与“身韵”流派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区分两者的共性特征与特殊性差异所在,从而对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中多流派现象呈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初步的理论阐述并提供分析依据。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 身韵;昆舞;流派;形态特征;风格特色;比较分析一、“昆舞”与“身韵”流派生发、创化的基本概况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可谓色彩缤纷、姿态繁多,目前正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多元态势。
八十年代以后以“戏曲舞蹈”为前身而产生的“身韵”流派,及相继出现的“敦煌舞”流派、“汉唐舞”流派,至本世纪初所诞生的“昆舞”流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中国古典舞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平台,其表现领域的拓展具有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这些舞蹈流派不仅文化蕴含深厚,同时也在中国古典舞的再造过程中被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古典舞一直在探索我们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一种新的语言,一种新的内容,一种新的形势。
”[1]尤其是“昆舞”流派创立以来,她那艺术表现样式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在“合理运用,传承发展”的层面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项传统艺术形式的重塑与再造工程,它的成长始终伴随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唐满城舞蹈文案》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解放后,党和国家给了我们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重建光辉的、独立的、能和芭蕾舞一样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古典舞。
我有幸作为最早的参加者之一,而且一直没有间断工作,探索至今日。
当时,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古典舞传统就是戏曲舞蹈……”[]中国的戏曲艺术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繁衍出的声腔剧种极为丰富。
对于“戏曲舞蹈”来讲,在这样如此雄厚的传统养份中,选择哪一剧种作为自己的汲取来源,无疑是确定自身特色与未来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汉唐古典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种重要流派,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峰。
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舞姿、舞曲和造型三个方面。
一、舞姿方面:1.高雅端庄:汉唐古典舞着重展现出舞者的高雅和端庄,舞姿轻盈凝重,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
2.柔美委婉:汉唐古典舞的舞蹈动作多以柔美的曲线为主,以若有若无的委婉之美表现出来,给人以细腻的感觉。
3.视觉线条感强:汉唐古典舞通常注重舞者的线条感和形象感,通过视觉上的表现力来展示舞蹈的美感。
二、舞曲方面:1.古朴典雅:汉唐古典舞的舞曲曲调古朴典雅,多采用传统的古乐器伴奏,如琵琶、笛子等,给人以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
2.情感表达:汉唐古典舞的舞曲常以抒发情感为主题,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动态,传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三、造型方面:1.服饰华丽:汉唐古典舞的造型注重服饰的华丽和独特性,舞者常穿着古代宫廷的服饰,如霞帔、长裙等,衬托出舞蹈的气势和庄重感。
2.难度高:汉唐古典舞的动作较为复杂,需要舞者具备极高的技巧和灵活性,舞者的姿势要求高度一致,舞蹈动作的配合和协调也非常重要。
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不仅体现在舞姿、舞曲和造型上,还在其表现内容上有所体现。
汉唐古典舞常以古代帝王贵族的生活和宫廷文化为题材,通过舞蹈动作和舞者的表情来展现出古代中国社会的风采。
另外,汉唐古典舞还注重舞者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舞者通过身体姿势的展示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传达出舞蹈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使其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总之,汉唐古典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瑰宝之一,其高雅、柔美、古朴的风格特点使其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来的古典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论中国古典舞流派研究 引言 一、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一)概念界定 1、流派 “流派”,《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而《辞海》则释义:“1.水的支流。2.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万事万物,有源就有流,有流就有可能见出分支和派别。自然如此,社会如此文化、 艺术、学术,莫不如是。当然,本文的视角在艺术。有了框定,才有言说的理性前提。 “流派”研究,对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某一历史时期,“流 派”的出现往往是其领域繁荣与发达的重要标志。“流派,贵乎流”,先有“流”而后 成“派”。以京剧表演流派为例,任何流派只能是某一表演风格的总结,是众多表演形式中的一个侧面。流派不能滞流,它只有在长流不息的过程中才会走向成熟。 2、流派的划分 艺术流派的形成,融合了多种因素,它们都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哲学观念、 审美意象有密切联系,体现在人的主体思维、事物的客体存在以及艺术的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独特主张。这些因素在创作与实践中,形成某些鲜明的风格特点,构成了流派形成的基 本条件。构成艺术风格特征的形成要素有很多种,所以,即便是以风格特征来划分流派, 也存在多种范式。 3、中国古典舞“流派” “流派”之于中国古典舞,似乎从未发生过。但从前文对艺术流派的阐释来看,中国古典舞已然是置身于这一生态之中了。 艺术家因为有群众的喝彩才称其为伟大;流派艺术也是因为有广大观众的拥戴才能够风靡一时。观众的支持意味着对这一群体成就的相对肯定,以及对其艺术风格的赞赏。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发展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大影响,“戏曲”、“汉唐”、“敦煌”三大支流 的风格、作品与代表人物也早己得到同业的赞赏和专家的肯定。但业内的赞赏与肯定,也 许至多是“沙中宝塔”,只有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才是“流派”得以延续的关键。 2
二、汉唐古典舞 从流派构成的角度看,“汉唐古典舞”能够称为流派,是在有了教学基地以后,因为“师承自有”和“后续有人”是流派构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严格说起来,“汉唐古典舞”的出现不过六、七年时间,不同于“戏曲”与“敦煌”流派的发展脉络,“汉唐古典舞”与其他两个流派比较,虽然相差了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取得的成果却是十分惊人的。 “汉唐古典舞”的理论与实践早于教学,对教学有着指导作用。可以说,“汉唐古典舞”的“崇古倾向”从确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 (一)“汉唐古典舞”名称的由来 北京舞蹈学院采用孙颖的古典舞教材以后,为了避免专业设置的不便,最终将其定名“汉唐古典舞”。在孙颖看来,他的“古典舞”道路,虽然以汉唐舞蹈文化为起点,但视野却涵盖整个古代舞蹈文化。这样的命名,听起来似乎是以汉、唐为文化基础进行的一种断代研究的古典舞,实在不是他的初衷。然而,“汉唐古典舞”的称谓已经广泛传开,颖也只能被动接受。 名称上的限定,并不影响“汉唐古典舞”对民族文化品格的追求。在学科建设的道路“汉唐古典舞”仍然以“文化”做基础,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二)汉唐古典舞整体基调的确立 孙颖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构成了汉唐古典舞所有观点的整体基调。尽管这时他还没明确表达汉唐古典舞的表现形式,但是“复古”、“崇古”等倾向,在其表述中己然十分明显。 为何将“汉唐”作为古典舞的整体基调?孙颖认为“汉代舞蹈由于江淮流域楚文化和河流域周文化的合流,形成了历史上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美传统奠定基础的时期。” “唐则是在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上,二次南北文化合流和中原(广义的)文化与西域文化的沟通所形成的第二次发展高潮,成为全盛时代。” 在古代舞蹈史上,前者是“奠基时期”,后者为“总其成时代”,这两个时期最能够代表中国古代舞蹈的整体风貌。“如能追索到这两代的风范和成就,就完全可能形成风格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古典舞蹈体系。”基于以上的认识,孙颖将古典舞文化视野向前追溯到汉、唐,并以此为支点,广泛搜寻古代舞蹈资讯,探索历史上存在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力图还原古代舞蹈的真实风貌,为当代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寻找出路。 3
(三)寻求理论依据 第一:从概念上分析,“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是形成于古代的,具有范性与代表性的舞蹈。 第二:艺术史与文化史、通史一样,不能将末代作为历史的缩影。因此,戏曲舞蹈只是中国古典舞传统资料的来源之一,不能作为创建中国古典舞的基础。 第三:寻找中国古典舞的资源,必须要了解中国历史,了解古代文化。指导古典舞的资源开发,要从文、史、哲等方面入手,不能脱离开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第四:艺术是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既然中国古典舞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就要符合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因此,无论在创建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从中国的本土源中去寻找解决办法,万不可走捷径,以芭蕾舞之长,补古典舞之短。 孙颖对“中国古典舞”的总体感悟,就是其后来创建“汉唐古典舞”的理论基础。无他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多么让人难以接受,时下又是多么让人无法忽视,这一切,概源于此。 (四)创作实践 “汉唐古典舞”的理论基础完全是孙颖在夹缝中孤军奋战的成果。在当时,没有政府支持,没有同行的肯定,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研究项目、在他人看来,孙颖的这套理论几没有实践的可能性。然而,八十年代初,事情出现了转机。 (一)《铜雀伎》的启蒙 1983年,孙颖创作的舞剧《铜雀伎》台本以及多年来搜集的资料得到了中国歌剧舞剧的重视。从那以后,他的创作设想与意向开始进入实践过程。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不可是平坦的,孙颖对当时的古典舞创作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构成作品的骨架大多仍技术趣味,缺少艺术表现的现实主义品格—真实性,并因此而显得立意的文化基础淡。 因此,在《铜雀伎》的创作上,如何提高文化韵味成为突出作品艺术水平的重要环。孙颖指出,《铜雀伎》要在两方面作些尝试:一是研究课题,即能否实现“开拓中国古典舞领域”的理论设想,充分利用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在文化母体内创造、翻新,在“结合”风格、戏曲风格、“丝路”风格之外,再形成一种汉代舞蹈风格,进而印证一下“文化、社会基础不同,必然存在审美观点不同”的舞蹈理论观点;二是艺术创作方向的实践,追求结构、人物、语言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深度,追求艺术韵味,追求个性和特色,不走大路踏生荒。
三、中国古典舞“流派”之背景与特征 4
(一)传统文化背景 谈到中国古典舞“流派”,不得不宽泛地谈谈广义的“流派”。古今中外艺术门类“流派”的生成虽然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但却存在一定的共性。艺术领域中,“流派”的划分大致按照三个原则,即风格、地域、个人。 从中国古典舞当代建构的整体来看,风格无疑是划分“流派”的主要因素;也可以说,“流派”的产生是以文化为依托的。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下重新创造的体系,其根性,就是传统文化。也以说,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遗存。目前存在于中国古典舞文化圈内的各“流”的生成,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无论是在文学、还是美学上,与中国文化都是一脉相的关系。 (二)形态 形态,又称形状、神态、姿态,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形态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如果没有形态来表现艺术,艺术的审美性就不可能存在。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同样依存于外在形态的变化。对中国古典舞外部形态进行剖析,整理各流派的形态特征,旨在更清晰地看见中国古典舞各“流派”的风格属性。 一、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的基本动律元素 舞蹈动作是经过艺术加工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它是舞蹈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构成舞蹈的基本单位。狭义的舞蹈动作是指舞蹈运动过程中的动态性动作,包括单一动作和过程性动作,如提、沉、冲、拧、倾、云手、穿掌等等。最初,中国古典舞从戏曲、武术等传统艺术和身体文化中提取动作素材,根据自身的运动规律提炼出适合古典舞的动律,构成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动律元素。在今天看来,这些“元素”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它们包括: 1.提:这是中国古典舞“身韵”课首先要接触的“气息”训练之一。它是由呼吸带动躯干直线向上的动律,是被加工后的气息。其动作流程为:躯体保持垂直站或坐的体态,通过呼吸(吐气)使气息下沉至丹田;在此基础上,由体内的深呼吸(吸气)使气息从丹田提到胸腔,进而带动腰椎、胸椎、颈椎和头顶,由身体的微弯状一节一节变成“提”的直立状,感觉气息向上延伸,头顶虚空。同时,眼皮由微松状逐渐张开,瞳孔以气之力“放神”。 2.沉:“沉”与“提”是一对相互对应、不可分割的元素,也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动律元素中的核心元素。“提”、“沉”同时构成中国古典舞课必须要接触的气息训练。它由体内的深呼吸带动身体与头部,形成-----上,“提”不止;下,“沉”不完的动律。其动作流程为:躯体 5
保持垂直站或坐的体态,呼吸(吐气)使气息下沉至丹田,在这个过程中,用气息带动腰椎、胸椎、颈椎、头顶,由身体直立状一节一节下沉而形成胸部微含、身体微弯的体态,同时,眼皮随沉气而徐徐放松。 3.冲:“冲”是在“提”、“沉”的基础上,躯干“斜前移”的动律。其动作流程为:身体在“沉”的过程中,肩部外侧和胸大肌向8点或2点水平冲出,双肩与地面保持平行线,腰侧肌向斜前方拉长。“冲”的头部配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头与肩方向相反,如肩向左冲时,头部略向右偏,眼神与冲的方向一致;另一种是在肩向左冲的过程中,头向右转成后看状。 4.靠:“靠”与“冲”是一对相反的、不可分割的动律元素。“靠”是在“提”、“沉”的基础之上,躯干“斜后移”的动律。其动作流程为:在“沉”的过程中,用后肩部及后侧肋带动上身向4点或6点靠出,前肋内收,后背侧肌拉长,双肩与地面保持平行线。 5.含:“含”是指上身在垂直线以胸腔为动力,由呼吸带动腰、背、肩、颈、头的“前”向下的动律。“含”的动律是“沉”的动势的延续和幅度的加大,其动作流程与“沉”本一致,但在动作幅度上强化胸腔的含收,形成呕胸、裹肩、阔背、颈部下压的体态。 6.腆:“腆”是与“含”相反的运动,是离开身体的垂直线,以胸部和肩部为推力的前外开的动律。其动作流程为:在“提”的过程中,胸部尽量前探,头微仰,双肩向后,肩、胸、完全舒展。 7.移:“移”是在髓关节相对固定的状况下,腰肩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的水平运动,横向的动势。其动作流程为:先经过“提”,在“沉”的过程中,以腰部发力,肩部带向左或向右的正旁移动。腰肋肌向旁拉长的同时,头部与身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有不断延伸感,肩与地面保持水平线。 “基本动律元素”之说法,并不存在于汉唐古典舞的训练中。因为,“汉唐”一派将态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中国古典舞的形态从古代开始就是综合的。而“元素”是一个自科学的概念,来自西方,并非产于本土。“元素”训练随着西方芭蕾的训练程序而来,这种训练是尽量把一个动作分解开,并不符合中国古典舞从古至今的训练规律,也不符合中国舞蹈传统的美学倾向。“汉唐古典舞”强调呼吸的作用,强调发力的传导作用。发力的力源由呼吸所引起,由此可推断,“汉唐古典舞”的动律重点围绕在“呼吸”上。尽管在“汉唐古典舞”看来,中国的古典舞不应该有“元素”的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形态正是由这些被解构了的“基本动律元素”构成,它们贯穿于所有中国古典舞流派的形态之中。 二、中国古典舞形态特征的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