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王添伟

徐海学院电气12-2班 22120209

【摘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为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的启蒙运动,还是新兴的资产阶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他们都是由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决定的。从改良到革命并不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我个人认为改良和革命在思想上是承前启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也有着深层次的矛盾。总的来说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改良派革命派资产阶级近代中国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一、各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

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同世纪末(同、光),中国资本主义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同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彻底暴露了清王朝腐朽无能,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在这个政治经济的新形势下,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运动。一八九八年(戊戌)的变法维新,就达到了这一运动的顶点。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利,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上,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批判,对促进人民的觉醒,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些为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做了政治、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

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以孙中山、章太炎、黄兴、邹容、蔡元培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诞生于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也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唱了挽歌。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逐渐把辛亥革命的成果抛到脑后,形成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局面。军阀混战,政治失序,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国近代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向下沉沦的局面,这时候到了谷底。直到五四运动发生,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才出现向上发展的转机。五四运动的基本诉求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就模糊地提出了近代中国的主题:反帝反封建问题。可以说,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3、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l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稍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并对他的三民主义重新作出解释:民族主义强调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则突出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突出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孙中山还提出了后来被概括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促成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合作动员了广大工农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高潮,取得了北伐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势力抬头。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击国民党背叛第一次国共合作、背叛大革命,领导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运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袖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完整的思想,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必须先有新民主主义,然后才有社会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高举抗战的旗帜,赢得了民心,壮大了党,壮大了人民的军队和武装,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联合各党派建立一个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不愿意放弃一党专政,发动了内战,企图迅速把共产党和全国的民主力量打入血泊之中。与国民党的主观愿望相反,人民大众支持了共产党,第三势力转向了共产党。在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后不过三年,

人民解放战争便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蒋介石不得不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地位,率领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势力退到台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转折,也标志着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国人民争取到了国家的独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争论

1、维新派与革命派

甲午战争的惨败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此时,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群体站在了救亡图存的前列。他们认识到: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一场轰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开始了。维新派以新的姿态站在了时代潮流面前,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守旧的思想文化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他们认为:要把中国从被帝国主义的瓜分中拯救出来,实现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独立,只有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提出,动摇了中国古老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革命派思想的产生受到改良主义的影响。19世纪末的中国,改良主义思想主宰着思想界,这时的革命派自身为时代主流所吸引,不但与改良派分不清泾渭,就是对洋务运动破产之后仍有统治权位的洋务派头目也没有排除幻想。1893年,孙中山草拟了八千字的《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于1894年投书李鸿章,可惜的是被李鸿章拒之门外,为其日后于改良派决裂埋下了伏笔。这时,革命派的思想与改良派在思想上较为一致,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变法。

2、保皇派与革命派

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由维新志士沦落为顽固不化的保皇派。1901年到1905年,保皇会的斗争目标又从针对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开始转向针对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两种思想对立的尖锐性体现在1905年到1907年改良派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论战,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改良派则以《新民丛报》为喉舌,主要对三个问题进行了论战:(1)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康有为认为:“我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之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但革命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而学呻”。革命派则列举大量事实,揭露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残酷压迫人民的罪行,深刻论证了民族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只有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能求得国家的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自由。(2)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康有为反对共和,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则认为,当今之世,不是中国“国民恶劣”,而是清朝“政府恶劣”,不是“明智未开”,而是“民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