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剖析共50页文档
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教案

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教案高三语文组 013.3.25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简析××句的意境特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是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心情、志向等等。
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就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而意象就是这些物象里面的一个。
为什么又叫它意象呢?那是因为物象一经作者选取,它的身上就附着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
因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
我们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它们经常包含的感情,或者说是它们的特点。
如杨柳――惜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春风――得意、秋风――肃杀、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节操??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思考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意境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果把意境比作一片云,那么意象就是这片云中的一个小水滴。
意境的特点取决于作者所选意象的特点,答题时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有雄浑阔大、清丽淡远、凄凉萧瑟、肃杀悲凉、秾丽美艳、孤寂冷清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意境的特点揣摩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古人云:诗言志。
作者写诗的目的在于映射出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
另外,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其中考题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常常出在诗歌的序文或诗歌后面的注释中,因而,我们在解答思想感情题时,除把握意象和意境特点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序言或注释中所说明的内容。
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态度 (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 析。(3分)
(2015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 全诗简要分析。(5分)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 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 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 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 天杜甫流寓夔州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柔美。(3) 未缺指月圆,(4)列宿指群星。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 度进行赏析。
二、掌握全面、准确地把握诗的思想感情的核心 方法
小结: (1)抓住诗题 (2)抓住关键词 (3)抓住题材类型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5)抓住典型意象 (6)抓住注释
注释分类 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相关诗句
所暗示内容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 诗的思想感情。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介绍别人评价
鉴 赏 诗 歌考 的点 思一 想 情 感
一、分清诗歌题材,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
送别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 咏物抒怀诗
羁旅思乡诗
边塞征战诗 即景感怀诗
闺情宫怨诗
怀古咏史诗 即事抒怀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作者身处何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客居他乡,孤寂思乡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四板块 现代诗歌阅读 第六讲 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原卷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现代诗歌阅读专题第六讲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知识精讲】古人说:“诗言志。
”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和态度的。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本突破点就是指导考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方法抓住主线,体会感情;深挖内蕴,把握态度。
把握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要通过厘清诗歌的情感主线和深挖诗中隐含的意蕴来实现。
诗人往往是通过选取生活中典型的景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场面,凭借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
把握这条线索,就能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诗人的观点态度往往隐藏在含意深刻的语句中,需要考生深挖其中的意蕴,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2.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的含义和答题指向。
第二步:找出关键句、主旨句。
第三步:结合全诗,探究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具体表现。
第四步:分点列出答案。
3.答题规范指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超过一点要分条陈述。
【对点精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河床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版本20页PPT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பைடு நூலகம்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版本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如何通过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注:蒲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 制扇。鸂鶒(xi chì):一种象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jiāo 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 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总结——怎样读懂诗歌
1.读题目。 2.找意象。 3.看注释。 4.抓关键词。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有哪些意象,有何特点?与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具有衰败、 凄凉、孤寂的特点,构成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烘托了游子思念故 乡的悲苦情怀。
反衬 用相反相对的物象来反衬诗人的心情,比如用美景来衬托愁苦的心情,即以 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以倍增其哀乐。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寂、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适, 中间两联写了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营造了悲 苦的氛围,透露出内心的忧伤与落寂,尾联烛光下饮酒的 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三、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规范表达:本诗表达了……思想感情+具体分析 结合意象)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点解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技巧点拨★★答题思路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理解题 课件(共21张PPT)

课后巩固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邬三落第还乡 钱起
郢客①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 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 关中新月对离尊,江上残花待归客。 名宦②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 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③招贤会有时。 【注】 ①郢客:指邬三。②名宦:名声和官职。③金马: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 处。
回顾高考
【2023年新高考Ⅰ卷】 答友人论学
【宋代】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 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 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理解题
复习目标
1.强化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理解题的审题能力 2.总结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理解题的解题规律 3.把握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理解题的答题思路
考情解读
高考在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理解上设题,常呈现以下特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如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的考查中连带考查;有的着眼于整体概括整首诗的内容情感,多角 度、多层面设点,有的从某一句或某一联或某些具体词语切入理解 情感;答案设置上多层面分解思想感情,要求多点答题。
特别提醒
◎特别提醒 分析诗(词)人心理(心境、心绪),可从理解诗(词)句含义、体察诗
(词)句语境、领会诗(词)人寄托、探究情感纵深四个层次入手:首先是理解诗 (词)句含义,要准确理解诗(词)句尤其是关键词的字面意义;其次是诗(词)语 境,通过分析意象和语境思考诗(词)的深层含义;然后是诗(词)人情感寄托,思 考诗(词)写的内容跟诗(词)人有什么关系,作者要以此表达什么情感;最后探究 诗(词)人情感纵深,即结合诗(词)人际遇、时代背景与创作意图,思考诗(词) 人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