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抛秧栽培高产因素分析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分析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分析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的种植技术直接关系着粮食产量和质量,而优质高产的水稻栽培技术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水稻生长环境、品种选择、育苗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分析优质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
一、水稻生长环境水稻对生长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主要包括水分、温度、光照和土壤等方面。
在水分方面,水稻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特别是在抽穗期和灌浆期,需要更多的水分。
水稻生长期间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通常在15-30摄氏度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最为理想。
土壤也需要富含丰富的养分和有机质,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
为了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可以通过水稻田的灌溉、排水、施肥等方式来改善土壤条件和水分供给。
二、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品种选择上,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技术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
一般来说,早稻适宜于北方地区和高海拔地区,而晚稻适宜于南方地区和低海拔地区。
还应该考虑品种的抗逆性、抗病虫害性、稻米品质等因素,以选择出具有较高产量和优质米质的品种。
三、育苗管理育苗管理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育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及时浇水保持适宜的水分供应,在适宜的时间施入适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
育苗期的管理直接关系着后期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育苗期间应该严格把握管理技术,保证良好的幼苗长势。
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水稻栽培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在田间管理方面,应该注意及时的施肥、浇水、杂草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在施肥方面可以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求情况,及时施入适量的氮、磷、钾等养分,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在浇水方面,要根据实际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浇水及时且适量,以保证水稻生长需要的水分供应。
杂草管理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适量的除草可以减少杂草对水稻生长的竞争,提高水稻产量。
植保论稻:剖析影响水稻产量内部因素及如何管理达到增产的措施!

植保论稻:剖析影响水稻产量内部因素及如何管理达到增产的措施!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遗传,水稻是个感温,感光,遗传性非常强的植物。
种植的品种也必须遗传他的父系和母系的某些特征,所以一个品种的产量内部因素第一个就要看他的父系和母系是不是高产品种。
一、影响高产内部因素有哪些呢?第一分蘖能力,分蘖穗的产量大于主茎穗的产量,这是绝大多数水稻的特征。
插秧时设计单位平方米应有的有效棵数本田中是否能够达到,很大程度上是水稻品种自身因素决定。
第二穗大粒密,支梗发育完全,支梗粒排列紧密。
第三千粒重,千粒重对水稻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相差一个千粒重大概相差400斤粮食的生产。
第四倒伏问题,水稻如果不抗倒伏,产量直接下降。
抗倒伏一定是水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内部因素绝对是关键中的关键。
第五水稻株型,‘剑叶上举,植株清秀’这八个字阐述了高产水稻品种的基本形态,剑叶上举说明叶片与主茎夹角合理,剑叶上举也说明水稻品种的基本绿叶面积够用,能够帮助水稻品种充分的合成干物质。
植株清秀说明水稻的茎干挺实,茎干纤维化程度高,韧性强。
第六水稻耐高低温程度。
高温造成空粒增多、低温导致抽穗困难等,天气也是水稻结实率影响最重要的一点。
二、如何管理达到增产的措施?水稻产量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
即:每亩产量=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
由影响高产内部因素看出:(1)选择一个高产品种是第一关键因素。
(2)每亩穗数与单穗重(即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的乘积越大,则产量愈高,但实际上每亩穗数都有一个适宜范围,因而注重水稻分蘖期管理以达到合适的有效穗数。
(3)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每亩实粒数与粒重。
同一品种的粒重比较稳定,所以实粒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产量的高低,而颖花数与结实率又影响实粒数的多少。
综上(2)(3)得出提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都能不同程度的增产,要是这几个方面都重视起来,增产更为显著。
水稻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水稻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分析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一直是农业技术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对水稻高产种植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一、适宜的土壤条件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因此适宜的土壤条件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水稻适应性较强,可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生长,但具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等特点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每种土地的肥力、质地、水分等条件不同,针对不同的土地,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针对贫瘠土地要施加足够的肥料,针对草甸地要注意排水等等。
二、优良的种质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与种质的好坏密不可分。
在育种过程中,选取优质水稻种子,并进行适当的培育和筛选,能够得到更加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此外,选择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品种,能够有效增加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三、科学施肥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因此科学施肥是保证高产大丰收的关键。
在肥料的选择上,应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水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在幼苗期,施用适量的氮肥促进生长,同时给予足够的磷、钾等营养物质,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旱、抗病虫害和产量。
四、及时灌溉在灌溉方面,应根据土壤含水量和气候等情况,合理制定灌溉方案。
在生长期间,通过成熟的灌溉系统,确保水分的适时供应和排水。
夏季天气炎热时,应及时增加灌溉水量,以确保水稻的生长和健康。
五、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保证水稻顺利生长和最终获得高产的关键。
首先要注意草害管理,保持水稻周围的地面清洁;其次要注意及时除虫和防治病害,避免虫害和病害对水稻的危害;此外还要适时进行田间整地、翻耕、松土、中耕等工作,保证生产场地清洁整齐,同时利于水稻的通气和营养吸收。
综上所述,水稻高产种植技术要点包括适宜的土壤条件、优良的种质、科学施肥、及时灌溉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
只有综合实施这些技术要点,才能够实现水稻的高产和高质量。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分析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分析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对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农民科学栽培水稻,提高产量和品质。
一、土壤选择和改良水稻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来说,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进行水稻的栽培效果会更好。
在土壤改良方面,首先要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深翻耕地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
在农业生产中要避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免造成土壤污染,破坏土壤生态环境。
二、适时播种水稻的生长期较长,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要利用好每一个生长阶段。
适时播种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一般来说,南方地区水稻的适播期在4月上中旬,北方地区适播期在5月上中旬。
在播种时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避免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科学施肥水稻是一个高产作物,因此施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重要环节。
根据水稻的生长特点和生长阶段分别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保证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
还可以通过土壤测试,科学调配配方肥,以达到肥料充分利用的效果。
四、合理灌溉水稻是一种水田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比较大。
在水稻的生长期要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在旱季和干旱地区要加强灌溉管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要注意避免过度灌溉,以免造成土壤水盐积累,影响水稻的生长。
五、病虫害防治水稻生长期间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要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等措施,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
要定期进行田间观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六、定期田间管理水稻生长期间需要进行定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如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修整秧田等。
这些管理工作可以保证水稻充分吸收养分,保证生长发育顺利。
也可以减少杂草的影响,保护水稻的生长。
分析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的影响因素

分析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的影响因素农作物栽培技术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方法、护理技巧、管理措施和实施步骤等,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作物高产的影响因素包括了气候、土壤、水分、肥料、种质、病虫害防治等因素。
下面,我们从这些方面一一分析。
一、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水、光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季节、地域适应性和产量影响较大。
气象条件对于农作物的幼苗生长、花期开放、结实成熟等阶段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例如选育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科学施肥、采用前瞻性的气象预测等,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其肥力水平对于作物的产量影响非常大。
因此,进行土地改良、施肥等土壤管理措施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这些管理措施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调节土壤质地和物理化学性质,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三、水分条件水分充足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条件之一,特别是在生长初期需要充分的水分,缺水将会影响根系的发育、茎叶的生长以及新陈代谢等,从而对作物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结合当地降雨情况和灌溉条件,对农作物进行合理的灌溉,避免过度灌溉和不足灌溉,以提高作物产量。
四、肥料条件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非常大,缺乏养分将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对农作物施肥不仅是要保证肥料的种类、数量、时机等方面合理,同时还需要考虑气温、湿度等实际生长环境的影响。
进行施肥时,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合适的施肥计划,以保证农作物在生长时期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和能源。
五、种质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养分丰富、产量高的农作物种质,是高产的基础。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应该注重培育优良品种,并进行科学培育,提高品种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使得农作物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况。
六、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稻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探析

水稻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探析水稻是我国的主食作物之一,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水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水稻栽培技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
一、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1. 土壤质量下降由于长期的过度耕作和化肥施用不当,土壤质量逐渐下降,导致土壤酸化、硬化、疏松度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
2. 病虫害防控困难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对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水稻种质资源短缺由于长期以来对水稻种质资源的不重视,导致水稻的品种单一化和遗传多样性不足,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4.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不足的问题,水稻栽培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偏高,效益不明显。
5. 机械化程度不高尽管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在水稻栽培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传统的人力劳作,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的问题。
二、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1. 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要解决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首先应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工作,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等,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提高水稻对土壤的利用效率。
2. 加强病虫害防控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3. 加强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应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培育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丰富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4. 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推广高产高效的水稻栽培技术,包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水肥一体化、规范管理等,实现增产增效的目标。
5.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应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在水稻栽培过程中推广使用水稻收割机、插秧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及应用探析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及应用探析刘凤立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并迅速推广的一项水稻育秧移植栽培的新技术。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稻作区都有一定面积推广应用。
由于其具有育苗技术简便、易于管理、不另外增加成本、省工省力、节本增效明显的优点,应用面积连年扩大,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因此,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必将为稻作区农户带来较大利益并接受。
它是指采用带有营养钵的钵盘育苗技术培育带有营养土土坨的健壮秧苗,由水稻根系将营养土相对牢固吸附到根系周围,便于抛投,当时间及秧龄适宜时,在田间采取人工或机械抛栽的栽培方式。
在实际生产中,尽量高抛到适宜高度,依靠秧坨本身的重量以自由落体和重力加速度扎入水田之中,从而完成抛秧栽培过程。
法库县自上世纪9年代引进该项技术,初始在水稻栽培大镇依牛堡子镇首先应用该项技术,取得一定经验之后,逐步向全县水稻栽培区域推广,面积由小到大,栽培技术由弱到强,栽培效益也越来越好,该项技术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抛秧栽培技术优势1、省时省力水稻抛秧栽培方式对水稻种植区水稻秧苗质量和规整度无特殊要求,适当区域内可将田间作业人员缩减至单人作业。
根据田间工作任务量及劳动强度适当调配人员配置,通过人工手插秧与抛秧栽培人工成本比较可以看出,抛秧栽培可在缩减人力资源成本的的情况下与同期人工手插秧相比,可以提高效率1倍以上,同时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根系损伤,缩短返青期。
2、提高产量抛秧栽培依靠秧坨自由落体进入田中,能够做到深浅均匀一致,返青期短,分蘖快且多,依靠作物本身群体自我调节能力,可以保证抛秧栽培整个群体健壮合理,进而达到高产群体结构,由于促进和提早分蘖有效增加穗数和籽粒成熟度进而达到高产目标。
3、节本增效明显该项技术在劳动力相对紧张及劳动力成本偏高地区,人工手插秧密度不足,机械插秧在当地水稻生产上的栽培品种和栽培技术不能完全配套的情况下,采取抛秧栽培技术节本增效尤为明显。
据法库县农技推广中心调查,节省种子、节省秧田、节省人工,亩节本增效可达100元以上,可以对当地水稻生产发展起到稳定和促进作用,社会效益显著。
水稻盘育抛秧技术促稻农增效

水稻盘育抛秧技术促稻农增效摘要水稻盘育抛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稻田育秧技术,通过使用盘育器进行抛秧育苗可以提高水稻抗逆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本文将介绍水稻盘育抛秧技术的优势、实施方式、技术注意事项和经济效益等相关问题,以期为广大农民提供实用的育秧技术指导。
一、水稻盘育抛秧技术的优势水稻盘育抛秧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稻田育苗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节约用水传统的稻田育苗方式需要大量的用水,而盘育器则可以节约约2/3的用水量,对于缺水的地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盘育器育秧比传统的稻田育秧方式可以节省60%~70%的用水量。
2.增加水稻的抗逆性盘育器育秧模式可以使秧苗生长环境得到控制,将自然界的阳光、温度、空气、光照等环境要素进行优化控制,从而增加水稻的抗逆性,使成长健壮。
3.提高秧苗质量盘育器科学育苗模式可以在小范围内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并预防病虫害,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对苗期作物的危害程度。
4.促进经济效益盘育器育苗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不仅可以使农民的收入更为稳定,而且还可以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水稻盘育抛秧技术的实施方式水稻盘育抛秧技术的实施方式具体如下:1.准备工作在使用盘育器进行育苗之前,需要准备好育苗用土(按3,7配比比较合适),泥土湿度要求60%~70%,育苗用量每平方米约2.5kg。
然后将用于育苗的水放入盘育器,振动器静置5分钟后即可。
2.播放种子将处理后的水稻种子置于含有放置泥土的容器中,随后将容器覆盖上盖,将盘育器调整至适当高度,移动盘育器让种子均匀覆盖在泥土表面即可。
3.盘育将泥土含水量调整至所需的湿度(或将水加入容器,需要保持适当的泥土饱和度),调整好温度和湿度,然后移动盘育器让种子覆盖均匀。
4.出苗后处理水稻种子在出苗后,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
指导学者建议苗期建议可以施用光生长调节剂和有机肥料。
也可以考虑使用天然辣椒和胡萝卜水泡来浸泡苗,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并促进苗的生长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抛秧栽培高产因素分析
【摘要】水稻抛秧栽培与传统手工栽插相比,不仅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还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产量,效益十分显著。
本文结合水稻抛秧栽培特点,对其高产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水稻抛秧;栽培;高产;因素;效益
水稻抛秧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项新突破。
它是将经过消毒、浸种、催芽的稻种直接播到排好在秧地里盛满养分泥浆的塑料秧盘中,加以管理,培育成苗,移栽时把秧苗带土拔出抛撒在本田里,不用人工按行、穴插秧的栽培新技术。
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摆脱了千百年来人们面朝泥水、背朝天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抛秧技术
1.1 选择品种
根据我市气候条件,本试验选择抗逆性强,苗期耐寒性好,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深优9516作为试验品种。
还有如天优3618、天优368、秋优998、泰丰优55、博优2155、博优998、合美占、合丰占、华航31、固广占、广盐1号、华标1号、美香占、马坝银占、金农丝苗等品种也可用于抛秧栽培。
1.2 搞好秧地
抛秧的秧地应选择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地势较高、土壤结构良好、排灌方便的稻田、旱地、菜园。
要求施足基肥,667m2秧地施腐熟农家肥500kg左右或7.5kg复合肥,犁耙均匀,一般按照1.5-1.7m包沟分畦,畦面要求平整不积水,一般把塑料秧盘横向2片一排排列整齐,将沟里的泥浆盛到塑料秧盘中,抹平即可,注意清除禾头等杂质。
近年,我市推广使用的塑料秧盘为442孔/盘,
1.3 适时播种
我市早造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如果过早播种,很容易遇到“倒春寒”这样的恶劣天气,引起绵腐病,造成烂秧死苗,播期过迟则缩短禾苗营养生长期,成熟期推迟,延迟收成,影响早稻产量和晚造生产。
晚造播期一般安排在7月中下旬较为适宜,同一品种,抛秧播期与手插播期相比,可推迟2-3d。
做好种子的消毒和催芽工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全年病虫防治压力。
特别是稻瘟病、纹枯病和恶苗病,消毒的比无消毒的发病率减少70%左右。
1.4 秧苗管理
1.5 适时抛秧
1.6 大田管理
2.高产因素分析
2.1 秧苗成活分析
由于播种在营养钵体盘上,出苗后形成了有序的独立小群体,移栽时不用分秧,根系也不受损伤,并且受到营养土钵体的保护,提高了秧苗对移栽过程造成的风吹、日晒、失水、等不利环境的抗御能力,缩短返青期,提高成活率。
只有个别秧苗抛到田里后,落到禾头上、根系没进泥土里,造成倒伏,成活率才受到影响。
抛秧秧苗3d即可立苗成活,4~5d全部立苗,基本上无返青现象;而插秧秧苗伤根伤苗,返青、发根、成活受到影响,一般在7d左右才能返青,有的甚至要经过10d以上的大返青期。
2.2 分蘖情况分析
抛秧秧苗根部入土浅,一般为2~3cm左右,而插秧在5~6cm以上。
抛秧入土浅,全根移动,根部不受损伤,因此扎根、发根、返青都比插秧苗快。
特别是抛秧的分蘖节位低,分蘖早,早发苗。
据调查,4月5日同期进行的抛秧与插秧,4月20日抛秧已出现分蘖,而插秧尚未见到分蘖,5月5日抛秧秧苗数达9.62苗/株,而插秧只有7.85苗/株(表1)。
抛秧栽培在正常情况下返青较快,分蘖始期早于插秧,分蘖节位低,分蘖势也旺盛,从植株群体构成上看,插秧的以主穗和1次蘖为主,占总数的85-90%,2次蘖占10-15%,而抛秧的主穗和1次蘖占75-82%,2次蘖占18%~25%,充分发挥了1、2次蘖构成群体的优势。
2.3 生育情况分析
2.3.1 群体结构
抛秧不同于插秧形成的固定行距和株距,它基本上是呈无序的“三角形”分布,没有“排列”造成的负面效应,因而通风透光好,接受光照时数多,提高了秧苗生存的有利空间和生态效应,有利于光能吸收和利用,便于发挥生育协调的优势,促进植株向栽培目标生长发育,保证了单位面积上有效穗容量的提高。
2.3.2 生育后期冠层结构
抛秧与插秧相比,由于在无序的状态下,形成前期植株呈辐射状,截获辐射能量多,后期植株收拢,叶片直立,株间受光均匀,叶层上、中、下分布匀称,故而消光系数低,而且还形成不少“漏洞”,这不仅有较好的受光态势,并且使光能利用率提高,对提高有效分蘖率和成穗率十分有利。
2.3.3 生育后期光合生产率高
由于个体发育良好,群体生育协调,冠层结构合理,生育后期植株上、中、下叶面积配置趋于均匀,受光态势较好,因此光能利用率较高,使植株的光合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如在分蘖末期调查,抛秧光能利用率达到 4.6%,比插秧的提高近一倍多(表2)。
表2 抛、插秧分蘖末期光能利用比较
2.3.4 生育后期根、叶的活性增强
在收获期调查,一般抛秧田植株功能叶片的色度比插秧苗的高1.0~1.5度,活叶数多0.8~1.0片,根活面提高42.9%~56.7%,茎部1、2、3节绿色叶鞘高27.2%~31.8%,水平根和茎部裸露节量也有明显增加,收割后再生稻率比插秧多27.2%~31.7%。
2.3.5病虫害减轻由于抛秧栽培群体结构合理,繁茂适度,又没有“排列”的负面效应,表现出田间通风透光好于插秧苗,株间空气流动较大,相对湿度小等特点,以深优9516调查为例,病虫害有减轻的趋势,但不明显。
(表3)。
表3 病虫害情况调查
注:以株为单位进行统计计算分析。
3.效益分析
3.1 产量分析
由于抛秧全根下田比较浅,返青快,分蘖早,生育调控合理,协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分蘖速度快,有效分蘖率高,低位分蘖多,长势旺茎杆粗壮成穗率高,故穗大粒多,后期群体结构优化,功能叶片多,延缓衰老,有利于提高籽粒的成熟度,增加千粒重,因而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表4)。
表4 抛、插秧产量比较
水稻有较强的自身调节功能,抛秧就是利用水稻的这一特性,进行人为的调控,达到高产的目的,通过实割对比,667m2抛秧比插秧增产35kg。
3.2 成本分析
(1)秧苗期节省种子、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费用,按2012年可比价格计算,为25元;(2)手插667m2用工费85元,抛秧用工费50元;(3)增加成本的是秧盘,秧盘价格,单价0.90元/盘,按45-50盘/667m2计算,秧盘一般可
用3造,每造15元。
3.3 工效分析
抛秧省工、省力。
每个劳动力每天可抛秧2001~2668m2,而手插秧最多为667m2,提高效率3~4倍。
抛秧后只需少量调整稀密不匀的秧苗,而插秧则有飘秧、“坐兜”和缺苗等现象,需要补苗,增加用工量,同时,抛秧改变了插秧的繁重劳动方式,可减轻2/3的劳动强度,从而解放了劳动力。
大大缩短插秧时间,可以把秧苗全部移栽在最佳丰产期,满足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
3.4 经济效益分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一项新型的水稻生产栽培技术,与传统方式相比,产量增加35kg/667m2,成本费用减少45元/667m2,可减轻2/3的劳动强度,增加效益129元/667m2,是一项省时、省工、省钱,高产稳产的水稻新型栽培方式,可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军;黄庆等.水稻免耕抛秧高产稳产的生理基础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2] 徐世宏.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