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DVB-T中的编码调制和MIMO技术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DVB-T中的编码调制和MIMO技术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DVB-T中的编码调制和MIMO技术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是数字视频广播的缩写,是一种数字电视广播技术。

DVB-T(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是DVB协会制定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采用OFDM技术(正交频分复用),在实现高频谱效率的同时,也更好的抵抗多径衰落、干扰等问题。

而编码调制技术和MIMO技术则是DVB-T中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提高信道传输效率和信号质量。

二、选题意义DVB-T采用OFDM技术提高频谱利用率,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受到多径衰落等因素的影响。

编码调制技术和MIMO技术对于提高信道传输效率和信号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DVB-T中的编码调制和MIMO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DVB-T技术体系,提高数字电视广播领域的技术水平。

三、选题内容1. 编码调制技术在DVB-T中的应用。

2. 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DVB-T系统中的MIMO技术应用。

4. 两种技术在DVB-T中的协同作用分析。

5. DVB-T中编码调制和MIMO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论文结构1. 引言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3. 编码调制技术在DVB-T中的应用4. 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5. DVB-T系统中的MIMO技术应用6. 两种技术在DVB-T中的协同作用分析7. DVB-T中编码调制和MIMO技术的发展趋势8. 结论五、预期成果本文将通过对DVB-T中编码调制和MIMO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DVB-T技术体系,并对数字电视广播领域的技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广播电视学论文选题.doc

广播电视学论文选题.doc

广播电视学论文选题2020年4月广播电视学论文选题浅析国内数字出版业的产业整合模式浅谈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的发展网络新闻标题的注意力研究明星真人秀热的冷思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比较研究报纸微信运营模式初探微信时代舆论引导策略研究大数据时代智能传播盈利模式研究广播媒体的媒介融合策略研究基于社交网络的话题传播策略研究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危机与转型多屏时代网络题材电视剧的价值取向研究(以《古剑奇谭》为例)大学生DV作品的内容及价值取向研究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性研究电视新闻的街头采访(海采)研究当代大学生移动媒体使用行为研究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研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电视画面的意境研究新闻摄影实践的困惑与解惑思考大学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之我见新闻影像传播价值探讨新闻摄影视觉语言化的难点与攻克途径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探讨新时期新闻摄影报道的主题走向新闻题材与新闻摄影的形式选择新闻摄影报道的独立性新闻敏感与新闻摄影的抓拍意识新媒介环境下的图片报道摄影报道与文字报道协同的规律论新闻摄影艺术探索同艺术摄影的关系新闻摄影系列组照报道研究新闻摄影作家或作品风格例析新闻摄影——专题摄影报道创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内容与形式对比研究影视作品中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论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影响新闻摄影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高科技手段对图片新闻真实性的背叛新闻策划中应渗透人文关怀改革与创新:制度创新论视野下的央视新闻改革顾长卫•印象---顾长卫摄影创作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图书出版传播热研究中国出版业图书品种迅猛增长与图书质量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娱乐明星图书出版传播热研究当前出版业书号管理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官场小说出版传播热研究"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获奖图书与选题策划21世纪以来少儿文学畅销书研究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畅销书研究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读物擦黑板传播热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财经图书出版传播热研究从《某某影片》看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从《某某影片》看美国大片的工业化制造浅析影视作品中感官刺激与心灵震撼的矛盾小议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精神浅析某种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浅析中国校园微电影的发展浅析某种类型片的创作特色浅析爱情影片的叙事模式小议动机理论在广告实践中的运用浅析情感理论在奢侈品广告中的运用浅析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再现浅析《舌尖上的中国》语言表达浅析《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之道浅析韩国电视剧生产机制引进类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研究浅析音乐在纪录片当中的应用国产偶像剧的得与失浅析王家卫影视作品的风格浅析微时代微纪实的创作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的成功之道浅析韩国偶像剧的传播策略。

研究论文:试论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

研究论文:试论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

112158 电视电影论文试论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1 数字媒体1.1 数字媒体概念所谓的数字媒体,就是指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储存、处理以及传播载体的媒体形式。

而在我国,数字媒体特指以网络平台作为传播平台的数字化作品,通过完善的体系,作品能够有效传播到用户的各个终端,使消费者能够全程消费,是在信息化社会发展带动下的新的数字化的媒体形式。

[1]就目前而言,数字媒体已快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2 数字媒体特性第一,数字化。

数字化是数字媒体的首要特征,传统的媒体形式中,传播和储存的方式基本都是以模拟的方式进行,而数字媒体却能以信息化、数据化的形式进行储存和交流,加强了信息的数字化形式。

第二,交互性。

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数字媒体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作用,这也是数字媒体的一大特征。

第三,趣味性。

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流媒体等形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感染力,利用这些媒体形式,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娱乐,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性。

第四,集成性。

数字媒体是一种集文字、图形、影响、声音、动画等形式的媒体于一身的应用,甚至还具备了CAI、有声图书等形式的内容,集成性显而易见。

2 数字媒体技术与电影发展之间的联系数字媒体技术是信息化时代所衍生出来的新型技术,无论是对文化的发展,还是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而所有与数字媒体作品息息相关的技术,都可称之为数字媒体技术。

可见,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还是独占鳌头的技术形式,如图像、音频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形式,如下所述。

2.1 改变生产工艺在数字媒体融入了电影制作中以后,电影的表现形式变得更为灵活了。

尤其是在拍摄过程中,数字化的摄影手段能够抓到更为广阔的视野,并且体现出的效果更为清晰,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而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使用数字化的手段――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编辑,能有效简化制作流程,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首届《广播与电视技术》优秀论文奖评选结果揭晓

首届《广播与电视技术》优秀论文奖评选结果揭晓
继续做 ,来推动论文水平 的提高” 。

—● -
1 0月 2 8曰上午 ,0 0年度 《 21 广
播 与电视技 术 》优 秀论 文奖颁 奖仪
式在 北京 香山世 纪金源 酒店 隆重举 行。国 家广 电总局科 技 司副司长 孙
苏 川、 国家广 电总局科 技委 副主 任 杜 百川 、中央人 民广播 电视 总工程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 规划 院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 规划院
21年 7 套 0 第期 0
2 3期
黄晓兵
毕 江
国家广电总 线电台管 局无 理局
北 京 电视 台
高清新闻制播网络存储架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案


北京电视 台
索贝 公 司
2 1 0 0年第 3期
黄 正 兵
2 01 0年度 《 广播与 电视 技术》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全网计主平实 台设及干台施
E N有电网融应研 P 与线视络合用究 0
地面数字 电视单频网组网系统模 式研究与 分析
}鲁 墨 i 目 f
篓 雯
孙 宁 何剑辉 常 江 杨 波 杨国和 马明成 莫晓俊 姜洪臣 徐 波 余 英
后将长期 开展。首届 《 广播与 电视 技术》优 秀论文奖评选历 时 6个 月,在广电各级领导和 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下,
通过规范化的文件和专业化的流程,确保 评选 工作做到 了科学、严谨和规范,体现 了评选结果的客观、权威和公正。
2 1 年 4月 ,0 0年度 《 0 1 21 广播 与电视技术 》优秀论文奖评选活动正 式启动 。本次活动秉承广播 电视规划院 “ 支
’J 鲁 喜目 嚣 目 口 詈 ,
冒 量 詈 柰星需鬈

浅谈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谈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广播业务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生姓名XXXX学号202031406指导教师XXXXXX院系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新闻与传播年级2020 级教务处制2020年5月(摘要)新媒体的出现给广播电视带来很大的冲击。

进入21世纪以来,多种形式的广电媒体不断诞生并获得了受众广泛的支持,这给我国传统的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怎样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获得新的机会,是传媒行业对于广播电视未来发展的重要思考。

本文在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的基拙上,浅析新媒体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以及广播电视行业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趋势目录绪言 (4)第一章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现状 (5)1.1 网络广电媒体的发展现状 (5)1.1.1 网络视频 (5)1.1.2 网络广播 (5)1.2 手机广电媒体的发展现状 (6)1.2.1 手机电视 (6)1.2.2 手机广播 (6)1.3 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7)1.3.1 数字电视 (7)1.3.2 IPTV (7)第二章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9)2.1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9)2.2 广电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9)2.3 广电新媒体的未来发展策略 (10)参考文献 (12)绪言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促进了新媒体这种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媒体的形态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未能跟上技术发展的媒体形式逐渐被淘汰出人们的视野。

而一些吸收了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媒体形式因其具有独特的优点而获得了大众的支持(例如今日头条)。

在媒体行业,升级更新是主流,未能跟上主流趋势的媒体形式就会逐渐被淘汰,广播电视媒体也不例外。

为了在技术变革中获得优势,广播电视媒体纷纷开始升级系统,进行技术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媒介形态不断产生,传统的媒介形式逐渐得到完善,使得广播电视行业呈现出新的的局面。

影响画面质量的因素是什么?(节目制作论文)

影响画面质量的因素是什么?(节目制作论文)

影响画⾯质量的因素是什么?(节⽬制作论⽂)有了现代的胶转磁设备,极⼤地提⾼了电影在电视上的播放和收视效果,极⼤地促进了影视共同发展。

但是,⼈们对⾼质量的追求是⽆⽌境的。

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技术的⼴泛应⽤,⼴播电视技术获得快速发展。

电视信号由模拟变为数字,传输⽅式由微波变为卫星和光缆,接收⽅式由天线接收变为有线⼊户。

接收端的变化也⾮常⼤,电视机屏幕尺⼨由⼩变⼤,从CRT到平板,由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标清到⾼清。

信号源质量的提⾼,传输⽅式的变⾰,接收显⽰设备的不断更新,使⼈们获得了极⼤的视⾳享受,也提出了更⾼的要求。

相⽐之下,电影在电视中的播放和收视效果总体上还不尽如⼈意,不能满⾜观众需求。

例如:与⽤视频直接拍摄的电视节⽬⽐较,电影的画⾯不⼲净;电影的画⾯不清晰、不透彻;电影的⾊彩不鲜艳、不饱和,甚⾄偏⾊,还有内景或暗部缺少层次等等。

(⼀)在制作⽅⾯及设备⽅⾯影响画⾯质量的因素为:第⼀:画⾯质量决定因素之⼀——胶⽚电影胶转磁之后获得的节⽬带称为母版,母版的质量决定了之后各版本包括播出版的质量。

⽽电影胶⽚可称为母版之母,它是决定母版技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

电视播出机构做胶转磁所⽤的胶⽚,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制⽚⽅所提供的基本上是电影放映拷贝。

电影放映拷贝做胶转磁存在诸多问题,是影响电视收看质量的最主要原因。

* 电视的映像原理与电影的映像原理不同,⼀般放映⽤彩⾊电影拷贝上的阴影区影像密度在2.0⾄2.5之间,这⼀部分影像转映到电视屏幕时,图像层次和⾊彩会产⽣失真甚⾄不能还原。

电影放映拷贝是为电影在影院放映⽣产制作的,并不适合做胶转磁在电视中播出。

* 制⽚⽅提供给电视播出机构的放映拷贝往往不是全新的,⽽是放映过⼏场或若⼲场的拷贝。

由于电影拷贝放映时的机械运动和磨擦,每放映⼀场其画⾯品质就会有所降低。

如果35mm底⽚的⽔平清晰度达到4K,翻正⽚的清晰能够达到2K以上,再经过翻底之后所印制的⼤量发⾏拷贝,其清晰度要降到1K的⽔平。

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成为现代有线数字电视的主流发展方式,是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一种现代化技术。

近年来,随着家庭数字电视用户量的不断增加,数字视频有线广播也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

在此背景下,对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的研究与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以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的系统框架、技术特点和关键技术。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的设计方案、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和网络接口等。

最终目的是实现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系统。

三、研究目的1.了解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的系统框架和技术特点,深入研究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2.掌握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的关键技术,如信号调制、多路复用、前向纠错等,并对数字视频有线广播进行性能评估;3.实现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系统,包括数字视频信号的采集、压缩、编码等关键技术,以及网络接口的实现。

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领域的期刊、论文以及标准文件进行收集和分析,并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出研究的结论和建议;2.实验研究法:对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系统进行实际的设计和实现,对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的性能和可靠性等进行实验验证。

五、预期结果1.研究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的系统框架和技术特点,掌握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的关键技术;2.设计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的方案,并实现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系统;3.对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的性能进行评估,为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的发展提供支撑。

六、研究意义1.对数字视频有线广播(DVB-C)的技术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数字视频有线广播技术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2.实现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系统,对电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起到促进作用;3.为数字视频有线广播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

数字电视经营管理与发展要点论文

数字电视经营管理与发展要点论文

数字电视经营管理与发展要点探析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1-288-02摘要作为一项高新技术,数字电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逐步向每家每户普及开来。

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数字电视经营管理与发展的要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分析了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并阐述数字电视推广普及过程中的要点与解决策略,并依此对数字电视的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数字电视经营管理要点高新技术普及推广数字电视英文名digital tv,又名数码电视,其作为一项高新技术,近年来发展异常迅猛,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和产业。

主要通过0、1数字串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实现整个环节的信号传输的电视类型。

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对,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以下主要从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普及推广和发展前景三个方面来探析我国数字电视经营管理与发展的问题。

一、数字电视发展现状我国发展数字电视产业起步较晚,从1992年由国家正式立项,成立专门的数字电视发展领导小组到如今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黄金发展期。

在这10年里我国数字电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借鉴摸索到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系统标准,从最初不被人们接受到如今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发展历程。

预计到2015年数字电视将成为我国电视播放的主力,模拟广播电视将会停止播出。

(一)我国发展数字电视是大势所趋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可以解决模拟电视暴露的很多问题。

数字电视由于其信号处理与传输的质量都决定于信源,所以图像清晰而稳定,图像质量不会因信号传输距离的远近而发生变化,在信号传输整个过程中电视图像不受外界的噪声干扰的影响。

数字电视由于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可以实现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电视网、电信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用户可以在数字电视实现缴费等业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同时避免信息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数字电视设置密码措施,可以实现节目的加密/解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论文
通信10-2班 沈 黎 1005030218
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一般主要是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
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以接受无线信号的形式
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技术或应用。但是广义上只
要以一切可以以移动方式收看电视节目的技术
或应用,这就包括了狭义的移动电视、手机电视
等其他
狭义上,移动电视是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
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移动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一
种技术或应用。
广义上,只以一切可以以移动方式收看电视
节目的技术或应用,这就包括了狭义的移动电
视、手机电视等其他。
移动电视可以采用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网
(DMB),也可以采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甚至
Wi-Fi、WiMax等。在我国,多采用DMB和蜂窝
移动通信网(GPRS或CDMA)。移动电视还增加了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CMMB数字移动电视技术,在
2008年奥运会期间已经提供了相关业务,系统
是图像传输质量高,传输距离远,频谱利用率高
和能提供全新的业务;二是实现了高速数据传
输,同时信号稳定可靠,节省发送功率,覆盖范
围大;三是易于实现条件接收,改善广电的用户
管理方式。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式不同
模拟彩色电视制式是在黑白电视的基础上
发展出来的,通过对亮度信号和色差信号的合理
选择,色差信号对色副载波的特定调制方法以频
谱交错等技术,从而巧妙地利用了亮、色信号的
频带共同组成了彩色全电视信号,成功地解决了
兼容性问题。数字电视采用了数字分量编码方
式,也就是对R、G、B或U、R—Y与B—Y分别
进行数字化处理。

二、信号特征不同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特征上存在以下差异:
1.信息表现形式不同
模拟电视的信息包含在已调制的波形之中,
数字电视的信息包含在码元的组合之中。
2.信号的幅度不同
模拟电视信号的幅度在时间上是连续变化
的,数字电视的信号幅度是离散的。

3.信号的时间特性不同
模拟电视信号在时间上是连续的,而数字电
视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

4.信号质量不同
模拟电视信号要求波形不失真,数字电视信
号要求误码率低,它允许脉冲波形有一定的失
真,只要不影响判决即可,这也是数字电视抗干
扰能力强的原因之一。

三、指标定义上的不同
1.图像载波电平
模拟电视图像载波电平指在75Ω 终端上调
制包络峰(同步头)的图像电压的有效值。数字电
视规定带宽(8MHz)内射频信号的均方根值的功
率。

2.载噪比
模拟电视是图像载波电平的有效值与规定
噪声带宽内(5.75MHz)的噪声电平的均方根值之
比,载噪比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是连续的。数字电
视是已调制信号的平均功率与规定噪声带宽内
(6.95MHz)的噪声平均功率之比,载噪比对图像
质量的影响是不连续的。

3.信噪比
模拟电视是基带或解调后的信号电平与噪
声电平之比。数字电视是传输信号的平均功率与
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

4.带宽
模拟电视就是规定的8MHz。数字电视的带宽
概念共有三种带宽:频道带宽(占有带宽)、噪声
带宽与等效带宽。

四、均衡技术不同
模拟电视信号的均衡属于频域均衡,一般在
线路上采用均衡器来抵消幅频失真与相位频率
特性失真。数字电视信号采用的是时域均衡,采
用波形补偿法将已失真的波形加以校正。

五、调制方式的不同
模拟调制对载波的调制是连续的,同时在收
端对载波信号的调制参量的幅度也是连续地估
值。数字调制对载波的调制是不连续的,仅是若
干个离散的值,在收端只对载波信号的离散调制
参量的幅度进行检测。

六、信号复用方式不同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比模拟电视复杂,主要是
在模拟电视的基础上多了三种复用技术:即时分
复用、统计复用和字节间插复用。

七、同步方式不同
模拟电视图像信息是以同步方式传输的,这
样接收机就可以直接取出帧同步脉冲。而在数字
电视中,由于图像编码方式和图像复杂度不同,
编码后每帧图像产生的数据量是不同的,无法从
编码比特流中直接获取帧同步信息,导致了解码
与显示过程无法同步。为解决这一问题,每隔一
定的传输时间,在经过选择的Ts包头中,传送
系统时钟27MHz的一个抽样值给接收机,作为解
码器的时钟参考信号,称为节目时钟参考(PCR)。
PCR通常每隔100ms至少要被传输一次,PCR的
数值所表示的是解码器在读取完这个抽样值的
最后那个字节时解码器本地时钟所应处的状态。
八、失真对图像质量影响不同
在模拟电视系统中主要考虑的非线性失真,
在CATV系统中三大技术指标(C/N、CTB、CSO)
中有两项就是针对非线失真的,而在DVB-C中,
对非线性失真不敏感,但对线性失真敏感。

数字电视对相位失真和噪声敏感,在数字电
视情况下HFC传输网络的相位特性会对信号的
误码率具有很大的影响。不管是线性失真也好,
还是非线性失真也罢,对数字电视信号产生严重
影响者都不能被观众所接收,因其故障现象是马
赛克或黑屏,而不像模拟电视那样,尽管有干扰,
但还有图像。

九、抗干扰能力不同
模拟电视信号由于采用的是调幅的工作方
式,系统传输的各频道模拟电视信号就包含在已
调制的波形之中,所以抗干扰能力较差。在技术
上没有强而有力的机制来抵抗干扰。数字电视在
传输中的最大优势是抗干扰能力强,这是因为所
传输的各频道电视信号的亮度信号、色差信号、
音频信号以辅助数据信号已均包含在码元组合
之中。况且采用信道编码来对付各种干扰。

十、接收方式不同
对模拟电视而言电视机可以直接收看,而有
线数字电视必须加装一个机顶盒才能收看。一般
而言基于DVB-C的有线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在
接收方式上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条件接收(CA)和
电子节目指南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