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总结:动物模型部分
小鼠MCAO总结

小鼠MCAO模型一、实验器材:1.手术器械:眼科剪1、显微剪1、钩镊1、直镊1、显微镊2、止血钳1、持针器1、缝合线(2-0/5—0)、缝合针、麻醉剂:10%水合氯醛(350mg/kg)2.栓线:0。
18mm(20~25g)、0。
20mm (25~30g);在栓线10mm的位置用黑色记号笔标记;75%酒精清洁后置1: 2500单位肝素化生理盐水中备用。
3.其他用品:酒精棉球、75%酒精、生理盐水、注射器(1ml、2ml)、黑色记号笔、固定鼠用粗线绳、鼠板二、步骤:Zea Longa 线栓法1.麻醉: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350mg/kg)2。
术前准备:仰卧位固定大鼠,备皮消毒3。
分离血管及挂线:1)自胸骨柄到下颌骨间取长约1cm 正中切口。
见下颌下腺,将其分离至两侧;2)见右侧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二腹肌形成的三角区,镜下分离此三角区内,暴露右侧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3)首先分离CCA于其上挂线1;4)随后向头侧分离ECA血管及其分支,于ECA上头尾侧分别挂线2、3;5)然后清除CCA分叉部脂肪,观察ECA分支与ICA关系,分离ICA及ECA分支,于其上挂线4;6)注意操作轻柔避免迷走神经、舌咽神经、气管损伤,避免过度牵拉血管使其严重移位或断裂。
5.结扎:死结:线1、2;活结:线4;不系结:线36.剪口插入:1)将鼠台逆时针旋转90°,在ECA上距分叉1~1.5mm用显微剪剪一切口;2)将标记好的线栓由此切口插入CCA 中;3)将鼠台转回,将线栓从CCA拔出至分叉稍尾侧,右手将线栓转向滑入ICA,右手拉开线4活结,后继续插入ICA,待有阻力时再进入少许,深度1cm+,到达大脑中动脉与前交通之间;4)顺利插入后将丝线4扎紧,抽出线3减去多余线头。
6.缝皮7.术后:小鼠俯卧位,头略抬高,至于温湿度适宜环境.三、注意事项:1.雌性鼠对于牵拉等操作的反应更强烈,故建议选择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对象。
医学心理学实验动物模型概述

霰塑蕊凰医学心理学实验动物模型概述白吉可-z张澜z李华,(通讯作者)(1.石河子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疆石河子832002;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2;3.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新疆石河子832002)随着医学心理的研究的日趋深入和扩展,探索心理障碍的产生机制,寻求有效的药物治疗途径蜮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鉴于伦理和道德问题,不可能在人类身上进行过多的干预。
动物模型具有资源相对易获得、操作性强、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相对较少等优点。
而且,理想的动物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人类心理行为问题,能够进行整体、细胞、分子和基因各水平的干预。
因此,动物模型已经成为心理、精神和神经科学工作者科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本文拟对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作一简要概述。
一、焦虑动物模型焦虑是由预先知道但又不可避免的即将发生的应激性事件引起的一种,阍预期反应,以恐惧、担心、紧张等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多伴有心悸、多汗、手脚发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从进化的角度讲,动物所表现的防御反应是人类恐惧和焦虑反应的原始成分。
因此,动物gr--表现的恐惧样反应与人类的焦虑反应具有同源性,可作为焦虑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基础。
㈠高架十字迷宫模型为非条件反射模型,根据M ont gom ery的思想设计,它利用动物对新异环境的探究特性和对高悬敞开臂的恐具C耀,形成动物的矛盾行为,以进入开臂的百分数(O E)和在开臂停留时间的百分数(O T)反映动物的焦虑状态,焦虑动物的O E和O T明显降低。
这种方法以自发行为为基础,动物不需特殊训练,实验方法快速简便。
㈡V ogel S饮水冲突模型为条件反射模型,该模型利用禁水动物烦渴心理和对饮水时受到的电刺激而产生的恐惧形成动物的矛盾冲突行为。
以动物舔水次数(LN)和被电击次数(SN)作为评价焦虑指标。
有焦虑情绪动物的LN 和SN明显减少。
㈡氯苯哌嗪(m C PP)诱导焦虑的明显箱模型1998年,B i l kei G orzoA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鼠m C PP诱导焦虑的明显箱模型,焦虑症状是通过对动物进入明箱的活动次数表现的,m C P P有明显的致焦虑作用,使动物进入明箱的次数明显减少。
关于肿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

关于肿瘤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生物实验菌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动物模型光热治疗HE染色常规的动物实验,除了皮肤或者骨的缺损修复,癌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目前,癌症仍然威胁人类的一大疾病,因此需要动物实验来深入了解如何有效进一步治疗癌症。
通常,动物模型一般是研究者利用化学致癌剂或者致癌病毒诱发实验动物肿瘤。
那么肿瘤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优点主要有:抗肿瘤药物的筛选以及疗效;抗肿瘤转移性药物的研发以及研究平台。
因此,我们总结了常见癌症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第一种方式可以用DEN直接灌胃(10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的DEN 水溶液供其饮用,约4个月可以诱发成肝癌;另一种方式可以直接用0.005%掺入水中饮用约8个月即可诱发肝癌。
(2)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兔、狗肝癌:可以将0.03%的2AAF混入饲料喂养;或者每只每日喂养平均2~3mg的2AAF,3-4月左右即可诱发肝癌。
(3)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将0.06%的DBA 混入饲料喂养,饲料中的维生素B2不可超过1.5~2mg/kg。
(4)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将0.001~0.015ppm(每日用量)的黄曲霉素混入饲料中喂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可达80%。
二、肺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小鼠肺癌:小白鼠每周皮下注射1%的DEN水溶液一次,每次剂量56mg/kg,总剂量达到1176mg,半年左右发癌率可达94%。
(2)乌拉坦诱发肺腺癌:适龄大鼠每次每只腹腔注入10%乌拉坦生理盐水液0.1~0.3ml,间隔3~5日再注,共注2~3个月,每只小鼠用量约为100mg。
3个月左右即可成功诱发肺腺癌。
(3)硫酸铵气溶胶诱发肺腺癌:让老鼠吸入硫酸胺气溶剂13个月即可诱发肺腺癌。
三、胃癌(1)不对称亚硝胺诱发小鼠胃癌:不对称亚硝胺的剂量为0.25ml/kg,3个月即可发生前胃乳头状癌,7-8个月诱发胃癌。
家兔植入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动物实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兔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其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人类相似,因此在药物筛选、生理病理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家兔植入实验,观察和评估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组织反应以及植入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家兔植入实验的操作流程,掌握实验技能。
2. 评估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组织反应以及植入效果。
3. 探讨植入物在体内的代谢和降解情况。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体重2~3kg的健康家兔10只,雌雄不限。
2. 实验材料:植入物、手术器械、消毒用品等。
3. 实验步骤:(1)动物麻醉: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家兔麻醉药物,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2)手术操作:在家兔背部进行切口,植入实验材料,缝合切口。
(3)术后观察:定期观察家兔的生理指标、植入物状态、组织反应等。
(4)病理切片:实验结束后,取植入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反应。
四、实验结果1. 植入物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显示,植入物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
2. 组织反应:植入部位的组织反应轻微,主要为纤维化、血管生成等生理反应。
3. 植入效果:植入物在体内稳定,未出现移位、脱落等现象。
4. 代谢和降解:植入物在体内逐渐代谢和降解,部分降解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家兔植入实验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实验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组织反应以及植入效果。
2.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手术操作,确保植入物正确植入,减少手术创伤。
3. 术后观察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应定期监测家兔的生理指标、植入物状态、组织反应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 本实验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植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完成了家兔植入实验,观察和评估了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组织反应以及植入效果。
肝硬化和肝癌动物模型构建实验

肝硬化动物造模实验一、原理CCl4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诱导肝硬化动物模型的化学药品。
CCl4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激活生成三氯化碳(CCl3),后者攻击肝细胞膜结构上的磷脂,引起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的模型结构;CCl3还与细胞内蛋白质形成共价键,损害线粒体,使还原性辅酶A(NADH)与三磷酸腺苷(ATP)在肝内生成减少,脂肪酸氧化受到抑制,影响三羧酸循环,致使肝细胞“窒息”死亡;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甚至细胞膜的变形和破坏,导致蛋白合成、能量代谢和脂质氧化障碍,三酰甘油和脂肪酸在肝细胞内蓄积,出现脂肪变性,肝细胞坏死并发生纤维化。
高浓度CCl4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低浓度反复应用则损害肝和肾,肝脏损害-修复-损害最终形成肝硬化。
采用CCl4诱导肝硬化模型,通常选用30%-60%浓度作为致模溶液,以大鼠作为造模对象,通过皮下或腹腔注射、灌胃、蒸汽吸入或拌于食物中喂养等各种方法输入动物体内。
二、模型特点模型制作观察过程中,模型动物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嗜睡,易激怒,时见相互间撕咬和攻击,体重先减轻后增加。
腹建注射30%CCl4溶液的动物在造模7周时,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蛋白(TP)、球蛋白(GLO)、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肝组织TC、TG、L-羟脯氨酸(HPA)含量明显上升,血清白蛋白(ALB)含量和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显著下降,光镜下全部模型动物肝组织出现纤维化,大部分形成假小叶;电镜下模型动物肝细胞超微结构明显异常,肝细胞呈不同程度的肿胀,部分肝细胞膜破裂,内质网扩张断裂,常见大片脂质空区,线粒体基质电子密度增大,脊消失,肝窦中多见中性粒细胞。
皮下注射40%、50%、60%CCl4溶液连续42-66 d,动物成活率为46%-77%,肝硬化模型成功率为72%-100%。
成模动物正常肝组织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状,形成假小叶。
动物实验报告

实验一大、小鼠的基本实验操作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大、小鼠的一般操作方法,包括大、小鼠的抓取和固定、性别鉴定、给药、采血。
二、实验动物:昆明小鼠4只(2雌2雄)、大鼠4只(2雌2雄)、灌胃器2个、注射器4个、酒精、棉球、生理盐水、小鼠固定器1个、大鼠固定器1个。
三、实验步骤1、抓取和固定1.1抓取:左手抓小鼠的尾根部1.2固定:左手抓住小鼠的尾根部,让小鼠在粗糙平面上爬行,后拉尾跟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及其间的颈部皮肤,小指和无名指将尾巴固定在手掌面。
1.3同样操作将大鼠抓取和固定2、性别鉴定:2.1抓取和固定小鼠2.2观察肛门与生殖器间的距离和二者之间的毛发。
雄性:距离长,毛发密(和其他部位一样);雌性:距离短,毛发稀疏。
2.3同样鉴别方法,重复鉴别大鼠。
3. 给药3.1 灌胃法3.1.1按正确方法用左手抓取和固定小鼠,使腹部朝上,颈部拉直。
3.1.2固定后,右手持持接灌胃针的注射器吸取药液(或事先将药液吸好),将针头从口角插入口腔内,然后用灌胃针头压其头部,使口腔与食管成一直线,再将灌胃针头沿上腭壁轻轻进入,转动针头刺激动物吞咽,然后沿咽后壁慢慢插入食道。
3.1.3当感觉有落空感时表明灌胃针可能进入胃内,向外抽动注射器活塞,感觉有负压,此时可将药液灌入。
3.1.3用大鼠重复同样操作3.2 注射给药3.2.1皮下注射3.2.1.1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提起动物颈后肩胛间皮肤,3.2.1.2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水平刺入皮下,针头能自由拨动无牵阻,推送药液时注射部位隆起。
拨针时,以手指捏住针刺部位3.2.1.3用大鼠重复同样操作3.2.2腹腔注射3.2.2.1以左手固定小鼠,使腹部向上,3.2.2.2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两侧向头方刺入皮下,针头稍向前,再将注射器沿 45 角斜向穿过腹肌进入腹腔,此时有落空感,回抽无回血或尿液,即可注入药液。
3.2.2.3用大鼠重复同样操作3.2.3尾静脉注射3.2.3.1先将动物固定在暴露尾部的固定器内,3.2.3.2用 75%酒精棉球反复擦拭尾部使血管扩张,3.2.3.3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鼠尾两侧,用中指从下面托起鼠,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尽量采取与尾部平行的角度进针,从尾末端处刺入。
史前动物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模拟史前动物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探讨史前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特征以及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史前动物模型,如恐龙、猛犸象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本报告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及讨论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史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2. 探讨史前动物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3. 分析史前动物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4. 为现代动物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实验材料1. 模拟史前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装置:恐龙、猛犸象等史前动物模型;2. 实验仪器:温度计、湿度计、pH计、显微镜、电子天平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营养液、抗生素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装置搭建:根据史前动物的生活习性,搭建模拟史前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装置,如恐龙、猛犸象等史前动物模型;2. 实验动物观察:对史前动物模型进行外观、行为、生理等指标的观察和记录;3. 实验数据采集:利用实验仪器对史前动物模型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如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4. 实验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史前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特征以及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1. 外观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史前动物模型在模拟史前生活环境下,具有与史前动物相似的外观特征,如恐龙模型的鳞片、猛犸象模型的毛发等;2. 行为特征:史前动物模型在模拟史前生活环境下,表现出与史前动物相似的行为特征,如恐龙模型的捕食、猛犸象模型的迁徙等;3. 生理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史前动物模型在模拟史前生活环境下,其生理指标与史前动物相近,如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等;4. 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史前动物在地球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恐龙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猛犸象则是地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种。
五、讨论1. 史前动物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史前动物在地球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2. 史前动物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史前动物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它们在地球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 现代动物研究启示:通过对史前动物的研究,可以为现代动物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环境和动物行为。
实验三实验动物的大体解剖和主要脏器腺体识别

THANKS
感谢观看
02 03
实验不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脏器腺体的辨认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此外,在实验操作中还需更加细心、严 谨,以免对实验动物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未来展望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类似的实验机会,以便更深入地了解 动物生理机制。同时,我也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为 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泌尿系统
泌尿器官
实验动物的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泌尿功能
泌尿系统的功能是排除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以维持动物体内水盐平衡和酸 碱平衡。肾脏通过滤过作用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输尿管 将尿液输送到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生殖系统
生殖器官
实验动物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的睾丸、附睾、输精管等器官和雌性的卵巢、输卵管、子宫等器官。
循环系统
循环器官
实验动物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组成。
循环功能
循环系统的功能是输送血液和淋巴液,以维持动物体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正常进行。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 血液泵入血管,血管内的血液将营养物质、氧气和激素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同时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 氧化碳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详细描述
肺脏位于胸腔内,分为左右两部分。肺脏表 面有许多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当 实验动物呼吸时,空气通过气管进入肺泡, 与血液中的红细胞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输 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
肾脏识别
要点一
总结词
肾脏是实验动物体内重要的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排 除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