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 分层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分层评价

浅析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分层评价

摘要:针对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模糊的、笼统的、以偏概全的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简单的评价为“做了,没做,对了,错了”等等,无非再训斥几句为什么没做,再者就是告知正确答案,之后就不了了之,一般效果也就一般,因为这种场景天天都在上演,作业对学生来说,那是天天都要打交道的,理应好好处理这些问题,以简单、粗略的方式对待作业的完成情况会让做者无力与无趣,批者无理与无据。如果我们能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标准化,细化一点,多元多方面一点,那么学生对待作业时的感情会不会更真挚一点呢,对自己所需要下的工夫程度会不会更清楚一点呢,自己的付出能得到老师认真的批示并归画一下类别和了解到自己对某一问题所能达到的高度,即便这一问题自己处理得十分不好,也没关系,最起码知道了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行动就会进入状态,由此带来的学习效果是可观的。

关键词: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层评价。

一、前言

近来经笔者观察与了解,发现大部分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把精力更多的是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素质教育的导入端,对素质教育的导出端比如学生的作业情况还是关注的比较少,提及作业的也只是作业的分层布置,而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的评价却不那么详尽,多元评价体系要求下,这个显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发问端很好,百家争鸣式的热闹,但结果端却很少有人问津,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模糊的、笼统的、以偏概全的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简单的评价为“做了,没做,对了,错了”等等,无非再训斥几句为什么没做,再者就是告知正确答案,之后就不了了之,一般效果也就一般,因为这种场景天天都在上演,作业对学生来说,那是天天都要打交道的,理应好好处理这些问题,以简单、粗略的方式对待作业的完成情况会让做者无力与无趣,批者无理与无据。如果我们能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标准化,细化一点,多元多方面一点,那么学生对待作业时的感情会不会更真挚一点呢,对自己所需要下的工夫程度会不会更清楚一点呢,自己的付出能得到老师认真的批示并归画一下类别和了解到自己对某一问题所能达到的高度,即便这一问题自己处理得十分不好,也没关系,最起码知道了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行动就会进入状态,由此带来的学习效果是可观的。

二、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分层评价

为此笔者愿就此抛砖引玉, 概述分析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分层次评价。

第一层评价,作业是否做了。

不管之前是按照分层布置的作业,还统一布置的作业,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第一目标应该是学生把作业给做了,而不是空白或其他。因为对一件事而言,做与不做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态度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起点,我们可想而知连做都没做,何谈对与错、好与坏呢?每次检查作业,遇到没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时,他们所给出的理由无非两个:一是没时间,二是不会做。对于第一个理由,给出的解法是对于个人时间的分配上,我们应该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会比别人多也不会比别人少,关键在于个人怎么安排,其实我们都明白我们最应该做的是那些重要而又不着急的

事情,由于我们的怠慢最终发展成着急的事情,以至于乱了手脚。对于第二个理由,给出的解法是试与猜,既然自己知道最坏的结果不过是不会做了,为什么还害怕做错呢,试一试,说不定你会表现的比你想象的要好,不要怕尝试,胡适先生说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管对与错,先亮出自己的观点来,正如遇到困难要拿出亮剑的精神,才有让世人评价的机会。有根据的猜测也是解决问题方法,而不是蒙。敢于尝试吧,同学们,这个世界终将属于你们。

第二层评价,作业做得对不对。

在学生把作业做了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评价一下他做是否正确,也即是对作业完成情况的第二目标。在学生态度端正的基础上,再来讨论对与错,是因为做对与做错是是非问题,对于板上钉钉的事实再给予评价对错是没问题的,也即是对其出发之后方向性的定位。这个无可厚非,只需讲清楚对的理由与错的问题所在就行了。但有些学生习惯不太好,虽然做了,但自己也不知道对错,自己也不想办法及时核对答案,就这样一做了之,很迅速的做完也很迅速的忘记,这是不清楚作业的作用表现,同时也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若只等着老师对答案,那得一定时日。世上应该没有比自己做过的事等着被给予评价更让人期待的事了吧。俗话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自主性偏差,自学能力不足表现明显,与其等人靠人不如自己行动。建议学生可以主动查阅答案,询问老师,同学间讨论,都能加深自己学习的深度与力度,而不再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跃而过。

第三层评价,作业做得好不好。

在前两个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第三个目标,是因为做好与做坏是能力问题,也即是其也开始前进,方向也对,再关注其能走多远的问题。而这却也是我们常常忽略的地方,好多同学在好多时候的心态是只要做对就行,管他方法好使不好使呢,反正是做出来,也不做深想,做后不总结,可想进步是不会太明显的。我们深知有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想一想,只有平时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知道1.01法则和0.99法则告诉我们现在工作所达到的程度会对之后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差别是很大的,做事多用一点力,多想一点与少用一点力,少想一点所带来的后果,前者是越来越好,后者是越来越差。

三、举例说明

在沪科版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册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上有一道题,三位学生给出了三种不同做法,也即是不同程度的完成了这道题。现展示如下:

题目:比较x/3-5与x/3-7的大小。

甲同学是这样做的: 采用赋予特殊值法。由于x表示任意实数,即x取值的一般性,一般情况成立,则特殊情况也成立。于是取x=3,则x/3-5=1-5=-4,x/3-7=1-7=-6。因为-4>-6,所以x/3-5>x/3-7。

乙同学是这样做的:采用作差法。因为(x/3-5)-(x/3-7)= x/3-5-x/3+7=2>0,

即(x/3-5)-(x/3-7)>0,所以x/3-5>x/3-7。

丙同学是这样做的: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因为-5>-7,所以-5 +x/3>-7+ x/3(依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即x/3-5>x/3-7。

以上我们可知三位同学都做出了这题的答案,虽然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得出来相同结论。因该说他们都已完成了作业的前两步,即做了,答案也对了。那到底那位同学真正完成了第三步呢?可能说法不一。但选择丙同学应该是最恰当的。原因有三:一是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