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优质工程

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

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概况

>>建设规模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江西省特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线路全长28.8km,共24座车站,设5座换乘站,工程总投资201亿元。

工程路径

地铁控制中心

>>主要设备列车为中国北车制造的铝合金B2型车,采用4动2拖6辆编组形式,采用DC1500V架空接触网供电,车厢宽

2.8米,高

3.8米,车体有效长度19米,每节车厢最大载客量240人,单向每小时最大载客量3万至5.5万人次。

>>参建单位勘察单位3家,设计单位12家,监理单位9家,施工单位33家,第三方单位5家。

>>工程投资工程初期概算209.14亿元,竣工决算201亿元。

>>建设时间2009年立项批复,2012年5月开工建设,2015年11月竣工验收,12月26日通车运营。

建设管理

>>创优目标按照建设“平安地铁、生态地铁、效益地铁”的目标,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质量创国优金奖。

>>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在全过程中的引领主导作用,不断强化以建设单位为核心、标准化管理为手段,市建委成立地铁质监分站、安监分站,行使轨道交通建设的政府监督职能,构建由市质监站/安监站—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第三方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六位一体”的质量管控体系。

>>落实质量控制计划

1.根据争创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的目标,建设单位编制工程总体创优规划,同时编制一系列项目管理程序文件,明确了工程创优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措施,用规划指导创优。

2.建立了集团公司、项目管理分公司、现场项目管理部的三级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两级安全质量监督机制,全面践行安全质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管理。

3.采用合同措施力推创优,把创优列为工程合同条款,并把创优行为纳入诚信考核体系,并要求各参建单位根据总体质量创优规划进行细化分解,提出措施,抓好落实。

>>质量保障措施

1.设立集团、项目管理分公司、现场业主项目管理部的三级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集团安质部、项目管理分公司安质部两级安全质量监督机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常态化管理,全面践行建设单位的安全质量首要责任。

2.充分发挥参建各方安全质量主体责任。推行小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作用;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关键工序质检工程师全程旁站制、作业班组长质量责任制、施工人员关键工序实名制等相关制度;并引入第三方单位(监测、检测、测量、风险咨询)加强质量监管,切实保障了工程建设的有序可控、规范达标。

3.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验收标准,针对重难点开展技术攻关,过程中对每一道工序先试验后总结,注重质量过程控制、关键环节及重要工序的质量样板验收,以样板引路,明确验收标准,强力推行“首件验收制”,确保工程质量。

4.推行现场常态化巡查,联合市建委建立六级巡查检查机制,针对薄弱环节及季节性施工特点开展专项检查;引入风险咨询单位提供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咨询;建立监控管理中心,实现动态视频监控和数据分析反馈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准入门槛,对原材实施甲控,择优列入名录;推行标准化施工管理,确保工序质量可控;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以实现质量管理的资源共享、质量行为的多方监督,并促进质量管理效率提升。

工程质量

>>全线62个单位工程、162个子单位工程,全部一次性通过质量验收,并严格按照建设部42号文要求开展项目验收和竣工验收。

>>室内外装修整体美观大方,地面石材平整光滑,砖缝整齐,吊顶拼接线型顺直,搪瓷钢板墙柱面平整光洁、浑然一体;建筑设备安装排布合理,设备安装规范、运行平稳、接地可靠;自动扶梯安装规范,运行良好。

>>综合监控集成火灾报警、环境和电力监控,多功能联动,指令清晰、准确,灵敏可靠。

>>工程档案资料共计12219卷,内容齐全、完整、编目规范、查找方便,追溯性强。

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成果特殊土质中盾构施工、地下工程施工风险控制、安全风险管理三项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形成《南昌市轨道

交通1号线土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经孙均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定,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施企协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技术难题盾构区间成功下穿赣江底上软下硬浅覆土复合地层,解决了“上软下硬”地层下盾构控制“上漂”课题及泥质粉砂岩地层条件下刀盘结“泥饼”的世界性难题。盾构机江底浅覆土强透水复合地层带压换刀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国内泥水盾构穿越复合地形实现沉降最小和在泥质粉沙岩层中掘进里程最长的纪录。

>>技术难题八一馆站盾构接收创新性采用“冷冻法加钢套箱”方案,克服了场地狭窄,距建筑物近等一系列环境制约,有效防止盾构接收涌水涌砂现象和地表沉降问题,确保了周边环境安全。

>>技术难题位于老城区核心商圈的中山路子~八明挖区间施工,克服了周边建筑物林立,年代久远,基础形式差,场地狭窄、周边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众多不利因素,采取了十余种建筑物加固措施及多种围护结构成槽施工工艺,确保了八一起义纪念馆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技术难题地铁汇流排液压布放平台,实现上料与安装同步进行,彻底解决了作业过程上料耗时、安装精度控制难、高空作业危险大、人员投入量大等行业难题。

>>技术难题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车站建筑设备安装、综合管线复杂、各专业之间碰撞较多等问题,合理排布管线,最大限度地优化空间,提高工程质量。

>>国际先进轨道工程引进高铁CPⅢ控制网技术精确调整轨道,保障了轨道的平顺性,提高了列车行驶安全和乘客舒适性,达到世界地铁轨道铺设领先水平。

>>国际先进信号采用国际先进的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相结合的CBTC列车控制系统,集行车指挥、运行调整、列车自动驾驶等功能为一体,实现了车地实时通信、现地控制与中央控制的有机结合。

>>国际先进引进国际领先的地铁综合联调动态检测车,检测精度高、检测结果准确、检测过程安全、多项检查数据连续并同步完成,极大提高了联调效率。

>>国内先进根据数字化建模、模拟验算、比对分析,盾构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掘进参数,在桥面通行不中断的工况下成功下穿北京西路彭家桥拱桥,工后沉降控制在5mm以内,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国内先进艾溪湖东站至太子殿站盾构区间的35m超长联络通道釆用“冻结法”施工,创造了同期国内最长的冻结法联络通道施工纪录。

>>自主创新通信系统的公务电话子系统采用软交换系统方案,实现与综合布线系统的互通,其中独立设置的公安数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