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地方课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语文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语文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全册语文一、课题:地方特色文化——了解家乡的历史与名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重要历史人物。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学习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和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的历史资料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图片。

2. 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家乡的历史和名人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展示家乡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家乡的美丽之处。

2. 讲解:教师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色等。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历史文化特点,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活动一:学生扮演家乡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展示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

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强调家乡的历史文化对学生的意义。

第二课时:1. 导入:教师展示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

2. 讲解:教师介绍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活动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家乡重要历史人物的报告,包括生平、事迹和贡献。

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报告,强调家乡的重要历史人物对学生的启发和影响。

第三课时:1. 导入:教师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景点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景点的特色。

2. 讲解:教师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景点,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特色。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历史文化景点,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活动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家乡历史文化景点的介绍,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特色。

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介绍,强调家乡的历史文化景点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青海地方课教案四年级人教版(一)

青海地方课教案四年级人教版(一)

青海地方课教案四年级人教版(一)青海地方课教案四年级人教版课时名称:青海地理与文化教学目标•了解青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掌握青海的主要风景名胜和特产;•培养对青海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青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青海的主要风景名胜和特产。

教学难点•掌握青海的主要风景名胜和特产。

教学准备•课件及投影仪;•PPT中的青海地图、风景名胜和特产图片。

教学过程1.导入:用PPT展示青海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青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的西北大开发的重要区域之一。

–青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省份,境内有许多高山和高原。

–青海是中国的“水塔”,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

3.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青海的主要风景名胜和特产,并列举出来。

4.小组展示:请不同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并介绍一下风景名胜和特产的特点。

5.教师补充: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在PPT上展示青海的主要风景名胜和特产图片,并补充相关知识。

6.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每个风景名胜和特产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7.游戏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青海文化知识竞赛,以强化学生对青海地理与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8.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对青海地理与文化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多了解和探索青海。

9.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青海的小作文,描述他们对青海地理和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10.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并记录下学生的表现和问题,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延伸•教师可借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青海的地理和文化;•可邀请曾经去过青海旅游的人士或青海当地人来校分享他们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青海;•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摄影展览或手工制作,展示他们对青海地理和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评价评价指标•学生能准确描述青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学生能列举并介绍青海的主要风景名胜和特产;•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的积极性和表现;•学生在游戏互动环节中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学生对青海地理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程度。

四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学计划及教案

四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学计划及教案

四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特色资源的保护意识。

4. 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概况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主要产业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家乡的历史名人2. 家乡的传统节日3. 家乡的特色民俗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景观1. 著名的自然景观2. 独特的动植物资源3.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第四单元:家乡的人民生活1. 传统的生活方式2.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3. 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第五单元:家乡的特色美食与手工艺品1. 家乡的特色美食2. 家乡的手工艺品3. 美食与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产业等基本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家乡的历史名人、传统节日、特色民俗等。

3. 采用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著名自然景观,了解动植物资源。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家乡生活方式的变化、特色美食与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创新等。

5.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概况、历史与文化、自然景观、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特色美食与手工艺品的认识和创新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家乡的地方课程》2. 课件: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产业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实地考察:家乡的著名自然景观、传统节日、特色民俗等现场资源。

4.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历史名人、特色美食与手工艺品的资料。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家乡的概况(2课时)第1课时: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产业第2课时: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产业的相关知识2. 第二单元:家乡的历史与文化(3课时)第1课时:讲解家乡的历史名人第2课时: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第3课时:讲解家乡的特色民俗3. 第三单元:家乡的自然景观(2课时)第1课时:介绍著名的自然景观第2课时:了解独特的动植物资源4. 第四单元:家乡的人民生活(2课时)第1课时:探讨传统的生活方式第2课时:了解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5. 第五单元:家乡的特色美食与手工艺品(2课时)第1课时:介绍家乡的特色美食第2课时:讲解家乡的手工艺品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单元的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

四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学计划及教案

四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学计划及教案

四年级上学期地方课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课时:2课时2.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因素。

第二课时:学习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历史1. 课时:2课时2.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第二课时:学习家乡的传统技艺、民间风俗、文化遗产等。

第三单元:家乡的经济发展1. 课时:2课时2.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家乡的主要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等。

第二课时:学习家乡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了解其发展优势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和优势。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家乡的地方课程》2. 辅助材料:图片、视频、案例、相关书籍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实地考察。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第1-2周)第1周: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因素。

第2周:学习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历史(第3-4周)第3周: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

第4周:学习家乡的传统技艺、民间风俗、文化遗产等。

3. 第三单元:家乡的经济发展(第5-6周)第5周:了解家乡的主要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等。

四年级上册地方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地方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地方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所在的城市、省份和经纬度。

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特点,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1.2 教学内容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通过地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

介绍家乡的自然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

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举例说明家乡的自然特点。

1.4 教学评价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家乡地理位置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举例说明家乡的自然特点,评估他们对家乡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知道家乡的重要历史事件。

使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如民俗、艺术、建筑等。

2.2 教学内容讲解家乡的历史背景,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历史。

介绍家乡的文化传统,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历史故事和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家乡的历史。

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

2.4 教学评价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家乡文化传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家乡的自然资源与经济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知道家乡的主要资源类型和分布情况。

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特点,知道家乡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活动。

3.2 教学内容讲解家乡的自然资源,通过地图、图片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

介绍家乡的经济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

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举例说明家乡的经济特点。

3.4 教学评价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家乡自然资源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举例说明家乡的经济特点,评估他们对家乡的了解程度。

第四章:家乡的环境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家乡的必要性。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人教版一、课题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

2. 学生准备:查阅自己所在地区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自己所在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在地区的名称。

(2)教师提问:你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了解多少?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新知(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地理特点等。

(2)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总结: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3. 实地考察(1)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自己所在地区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址等。

(2)学生记录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为后续写作做好准备。

4. 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历史名人对你有什么启示?5. 总结反思(1)学生分享参观感受,谈谈自己对自己所在地区的认识。

(2)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全册)

四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全册)

四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全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自然、感恩自然和欣赏自然美景的意识和情怀。

2、了解家乡的自然美景和文化传统,感受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怀。

3、鼓励学生自觉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美好环境。

教学过程:一、欣赏自然美景,导入新课。

老师:大家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我们家乡的哪些地方有美丽的景点?学生:(回答自己去过的地方)老师:看来大家去过了很多地方,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你能说出这些景点的名称吗?(课件展示部分景点图片,学生猜测)老师: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老师:其实大自然的美景有很多,看不够、说不完,好多地方的景色让人留恋往返。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感受一下我们家乡山东的自然美景。

(板书课题——自然美景看不够)二、了解家乡文化传统,感知天人合一的美好情怀。

1、谈论家乡的民俗文化。

老师:家乡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谁来介绍自己了解的民俗?2、了解健康饮食,感知绿色生活。

老师:谈到饮食,我们家乡有很多非常有名的特色菜,你们能举出两例吗?(出示图片:白菜炖豆腐、东安鸡、永州血鸭)你们觉得怎么样?你们觉得怎样才算是健康饮食?是啊!自然的恩赐无所不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材料创造我们的绿色生活。

三、环保行动,创造美好环境。

老师: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的,但是在这和谐中却时常有着不和谐的音符。

(课件展示:旅游区的白色垃圾、九龙岩石上乱写乱画等画面)看到这些,你们又作何感想?我们应该自觉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美好环境。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老师: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家乡的自然美景和了解了家乡的文化传统,你们收获了什么?在你去欣赏美景的时候,用相机记录下来。

同时,我们也要自觉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美好环境。

建议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节约能源。

生:我们可以在离开教室的时候关闭灯和电扇,节约用电。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2. 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

3. 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在地的热爱和责任心。

教学内容:1. 我们所在的地方2. 地方的地理特征3. 地方的历史沿革4. 地方的文化传承教学重点:1. 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在地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地方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教学难点:1. 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

2. 培养学生对地方的热爱和责任心。

教学方法:1. 形象化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地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传承。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地方的具体例子,让学生加深对地方的认识。

3. 听说读写结合: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加深学生对地方的了解。

教学准备:1. 地理地图和图片资源。

2. 与地方相关的历史和文化材料。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自我介绍和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我们所在的地方。

2.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地图知识,并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起来。

Step 2 地理特征介绍(1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学生所在地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地理特征,并和学生一起做简单的绘画作品。

Step 3 地方的历史沿革(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方的历史沿革,如建城的原因、历史事件等。

2.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地方历史对地方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问题并分享自己对地方历史的看法。

Step 4 地方的文化传承(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方的传统文化,如风俗习惯、节日和传统手工艺等。

2.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视频和展示文物,学生可以提问并讨论。

3.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地方文化的理解。

Step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与学生一起填写学习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新疆地方教学设计 课题 助人为乐美名扬 授课班级 主备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 2、懂得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提倡的道德风尚。 情感目标 3、对别人的困难或不幸加以关心和同情,并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感到高兴。 4、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能力目标 1、主动关心和热情帮助周围的人。 2、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 教学重点 知道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

教学难点 主动关心和热情帮助周围的人、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

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课时 1课时

师 生 互 动 与 评 价

【活动过程】 一、前置性预习:

活动一:阅读角——“私车公用”的好大叔-----艾尼瓦尔.芒素 关键词:互帮互助 助人为乐 活动二:探究窗——《情深厚意 友谊长存》 关键词:友谊 活动三:活动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关键词:帮助

二、导入: 放录像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想不想看?生:想! 师:但是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看完之后,你要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教师小结:是啊,助人为乐不但帮别人解除了困难,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它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质,不分时间、地点,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可以助人为乐。同时,助人为乐也是我们社会大力倡导的一种正气。那么,今天咱就来聊一聊“助人为乐”这个话

备 注 题。(教师板书:助人为乐) 三、小组合作与展示: 畅所欲言 过渡:同学们,你们一定做过也看到过许许多多助人为乐的是吧!比如说学校里,社会上,同学间,那么,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得聊一聊吧!(谈谈自己做的或看到或听到的助人为乐的事。)(教师剖析他们助人为乐的动机是十分单纯的、健康的,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视别人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教师板书:心理健康)

过渡: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非常的温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非常感人的故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想不想听一听?生:想!

(二)、故事拓展升华。 1、教师配乐讲故事,2、学生谈感受。(师:“同学们,你想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

过渡:同学们都是十分有爱心的,正是因为社会大家庭中有这么多爱心天使.

师:同学们,相信大家也都想做一名爱心天使吧,那么,怎样做才是一名真正的爱心天使呢?

四、小组访谈: 明辨是非: ( 一)图片引领判正误。谈感受。 师:(1)偷吃桔子: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他是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吃桔子。)而去帮助别人。

(2)打着旗号帮助别人,是为了图的表扬。 师小结:以上这两种表现都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都不是真心帮助别人的,而是另有所图。下面咱再来看一组明辨是非题。(师示课件) 2、判断正误。师:他们帮助别人的方式正确吗?如果不对,请谈谈理由。那么,他们该如何做呢?请同学们看到你手中的小资料,在小组里交流讨论一下,待会我们在班上汇报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2、)汇报评价。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都顺利闯过了这一关。老师相信同学们肯定也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孩子,下面咱就来个实话实说。看谁是个最诚实的孩子。

五、对比分析:实话实说: 师:同学们,打开你记忆的长河,想一想你有没有看到过或亲身经历过类似这样的事情?生:汇报交流。

过渡:通过前面的谈话,相信同学们都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也相信同学们肯定能够把这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付诸于实际行动,做一名爱心天使,做一名积极健康向上的人!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情景表演。一起来看一下。(放课件)让小组选择所演内容。

六、反思与总结 情景表演:1、小组讨论交流做准备。2、汇报展示:首先作自我介绍。3、谈感受。

六、小结:是啊!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积极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不图利益,不图表扬,视别人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丽的人间!

作业 布置

板书 设计 助人为乐美名扬 助人为乐 心理健康 课后 反思 四年级上册新疆地方教学设计 课题 兄弟姐妹情谊深 授课班级 主备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们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2、懂得我们兄弟姐妹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能力目标 1、让学生之间友好相处。 情感目标 1、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开出民族团结之花。 2、培养学生和睦相处,加深兄弟姐妹情谊深。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培养学生和睦相处,加深兄弟姐妹情谊深。 教学难点 让学生之间友好相处。

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课时 1课时

师 生 互 动 与

【活动过程】 三、前置性预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真正的助人为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兄弟姐妹情谊深》 七、小组合作与展示:

学习新知识 1、阅读角“汉族姐姐王燕娜”的感人故事 ①先播放一些关于兄弟姐妹情谊深的视频,再让学生自读汉族姐姐王燕娜的故事。

②谈谈自己的收获及体会。

备 注 评 价 ③教师小结: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无数的模范们用实际行动,展现

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崇高的道德风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正能量,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集结正能量。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八、小组访谈: 探究窗《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①学生自读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②小组讨论,读完海来提.哈得尔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③教师小结:无偿献血,挽救生命,已成为来提.哈得尔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爱心使许多生命得以延续,他为自己的爱心培育着团结互助之花,用行动表达着新疆各族儿女血脉相连的亲情。

活动乐园《献出你的爱心,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①学生回忆自己互帮互助事件 ②填写互助手册 献出你的爱心,伸出你的援助之手。互帮互助,从身边做起。让 我们留心记录一下身边的友爱互助的故事,建立一个、互助手册。快快行动吧!

作业 布置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四年级上册新疆地方教学设计 课题 互帮互扶铸友谊 授课班级 主备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友情在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个人与集体进步的促进力量,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发展真挚友谊的自觉性。

情感目标 1、使学生懂得真挚友谊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追求。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这课让学生明白互帮互助的力量。 2、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真挚友谊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追求。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课让学生明白互帮互助的力量、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 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课时 1课时

师 生 互 动

【活动过程】 四、前置性预习:

二、故事导入: 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名族地区,大家要学会互帮互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三课 《互帮互扶铸友谊》。 九、小组合作与展示:

学习新知识 1、阅读角《各族学童结对子到深圳》 ①学生自读《各族学童结对子到深圳》 ②说一说,身边类似的小故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备 注 与 评 价

③小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次温暖的帮助,都加强了理解,增

进了感情。帮助他人,心身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人热情地给予,愿友谊之花,常开不谢。

探究窗-----新疆青少年“融情教育”活动内容。 ①师读新疆青少年“融情教育”活动内容 ②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学习中,与他人融洽关系、融合感情、护板互助、共同呢里?

③融情活动在各族少年儿童心中,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各族少年儿童手拉手、心贴心、交朋友,建起深厚的情谊。融情活动也让大家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是新疆大家庭的成员,每个人都应该为维护民族团结而努力。

四、小组访谈: 活动乐园 ①请同学们一起读《手握手 心连心》 ②谈谈对这首儿歌的认识。

作业 布置

板书 设计

互帮互扶铸友谊

课后 反思 四年级上册新疆地方教学设计 课题 家乡旧貌换新颜 授课班级 主备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懂得由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聚居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居住特点、风俗习惯等。

能力目标:懂得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别具风味的饮食、五彩缤纷的服饰、风格各异的民居、文明优雅的礼仪、丰富多彩的节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怀。试着做一做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饮食等

教学重点 了解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创建出了别具风味的饮食、五彩缤纷的服饰、风格各异的民居、文明优雅的礼仪、丰富多彩的节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民族风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课时 1课时 师 生 互 动 与 评 价

【活动过程】 五、前置性预习: 阅读角---定居工程得民心 探究窗---暖民心的安居工程 二、故事导入: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瓜果飘香牛羊壮,......昔日荒滩变良田,......”这首动人的歌曲赞美了我们美丽的家乡——新疆。6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关心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建家园,是家乡旧貌换新貌。 十、小组合作与展示: 阅读角---《定居工程得民心》 1、学生阅读定居功臣得民心。 2、小组讨论,读完扎格斯台乡牧民安居工程,你有什么感想? 3牧民定居工程对在新疆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的民族有何好处? 4、让同学们体会党对国家各族人民的真切关心。 教师小结:牧民定居工程,让牧民在享受最大实惠的同时,也提升了生活幸福指数,让牧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各族人民的真切关心。 探究窗---《暖民心的安居工程》 备 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