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对比
大多数人对银行的认识仅仅存在于利用存贷差来谋取利益的金融机构。但随着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国金融机构逐渐走向世界,银行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普通的存贷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利息收入增长空间有限,中间业务也就随之盛行起来。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产,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项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而中间业务则不同,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较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从中可以看到,中间业务存在着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自有资金、成本低、收益高以及风险小的优点,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毕竟存在着起步晚、金融市场不健全、国民金融意识不强等众多劣势,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有一段距离。
(一)中间业务在银行中规模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加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中间业务品种主要包括各类汇兑业务、委托贷款业务、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和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一共仅有进300种。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对于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在我国在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如银行卡业务,从数量上看增长很快,但绝大部分是借记卡,并且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卡是死卡。为个人理财的私人银行业务也未涉足。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外资银行所使用过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两万种,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来源广泛,对某一业务的依赖性小,可有效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其中间业务的范围涵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等。他们即可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资本市场业务。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二)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据统计,国际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有的银行占比更高,超过70%。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18.8%上升到了2005年36.5%,到2005年达到42.90%。欧洲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2000年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6%,2005年则达到39%。发展较快的国家如英国二者比重从28.5%上升到41.5%。2000年德国商业银行在全年收入的160亿马克中,利息收入只有55亿德国马克,且有近100亿马克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收入,到了2005年,德国银行业通过中间业务就获利340亿德国马克,占总盈利的65%。以德意志银行为例,2005年该行的手续费收入在前一年增长52%的基础上,又增长了42%。2005年德意志银行的营业收入287亿欧元,其中利息净收入68亿欧元,手续费收入为115亿欧元,占比为40%,成为该行最大的收入来源。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却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13家商业银行的平均增速达到31.23%。从200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可以看到,2006年全年16家商业银行境内业务净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52.8%,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增长50.7%,其它商业银行增长66.1%。此外,据统计,2006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境内中间业务收入总计7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增幅较大。其中,人民币701.9亿元,占92.2%。外币折合人民币59.1亿元,占7.8%。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各类中间业务收入中,存在较高风险的担保、承诺和交易类业务收入为63.6亿元,占8.3%。低风险的支付结算、银行卜和代理等业务收入为697.4亿元,占91.7%。托管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最多,增长1.9倍,其中代理基金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4.4倍。融资顾问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1.3%,银行卡业务收入增长32.3%,代理业务收入增长31.8%。2006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为4349.1亿元,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比率为1:5.7,与上年同期(1:5.8)相比略有提高。近几年来,我国中间业务一直稳定增长,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质和量上都有所体现。
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大约为10%,远远低于美国和欧洲,与亚洲其他较为成熟的市场如日本、新加坡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200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9%,同期中国工商银行为12.6%,中国建设银行为14%。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据FITCH银行评级公开网站数据,美国大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为39.67%,小银行为22.29%,新加坡银行为36.9&,香港银行为28.9%,花旗银行为50.4%,JP摩根银行为66.0%。要想赶上世界的脚步,中国商业银行需要更大的努力。
(三)服务、技术等方面的比较
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核心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依托。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技术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等。这样就导致许多银行推出的以“便民”为宗旨的代理收费业务,往往因银行系统故障而使客户奔波于银行网点和电信、税务等服务大厅之间。尽管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收付和清算系统,但这一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
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烯烃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发达、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特别是发达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转变。以美洲银行和大通银行为例,美洲银行支付网络发达,有45万个简介自动转账账户,具有多种账户服务。其设置的超级账户既方便灵活又便于管理。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
特别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的、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精通各种投资策略的理财专家。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经营方式和管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