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关于家庭史的研究及相关观点

合集下载

人类学研究中的家庭与亲属关系的解释与理解

人类学研究中的家庭与亲属关系的解释与理解

人类学研究中的家庭与亲属关系的解释与理解在人类学研究中,家庭与亲属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

通过对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研究,人类学家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化对于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和社会角色分配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研究中家庭与亲属关系的解释与理解。

1. 家庭与亲属关系的定义与范围在人类学领域,家庭被定义为由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人的集合体。

具体来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而亲属关系则更广泛,包括了家庭成员以外的血亲和姻亲关系。

2. 家庭与亲属关系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中,家庭与亲属关系呈现出多样性。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和他们的子女,被称为核心家庭。

而在其他文化中,家庭可以包括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多代共同生活的人。

此外,不同文化对于亲属关系的定义和界定方式也各不相同。

3. 家庭与亲属关系的社会角色分配家庭与亲属关系对于社会角色的分配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男性负责经济养家,女性则负责家务和照顾子女。

然而,在一些其他文化中,这些角色分配可能会有所不同,女性也可能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角色。

4. 家庭与亲属关系在跨文化研究中的意义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与亲属关系,人类学家能够研究和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家庭与亲属关系的差异,还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对于家庭和亲属关系的重要性和功能。

5. 家庭与亲属关系的变革与挑战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与亲属关系正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等因素,使得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模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婚姻和父母子女关系的模式多样化,同性婚姻和非婚生子女等现象也逐渐被接受和认同。

总结起来,人类学研究中家庭与亲属关系的解释与理解涵盖了家庭与亲属关系的定义与范围、多样性、社会角色分配、跨文化研究意义以及变革与挑战等方面。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试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座丰碑。

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大量的历史真实资料,详细阐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进行了解读,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读本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恩格斯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对于历史材料的详尽的发掘和阐述,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益处的。

同时,恩格斯在《起源》中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对于如何推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也是一种启迪。

关键词:家庭;私有制;氏族制度一、关于作者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工业城市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

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恩格斯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

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

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等。

二、本书的写作背景本书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正普遍展开,马克思主义在国家与革命等重大问题上跟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激烈论战的情况下产生的[1]。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姓名:***班级:2007级法学理论班学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可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的代表之作。

恩格斯在本书中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起源以及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理论模型,揭示了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第二章“家庭”、第三章“易洛魁人的氏族”、第四章“希腊人的氏族”、第五章“雅典国家的产生”、第六章“罗马的氏族和国家”、第七章“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第八章“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章节的编排呈现出一种“发生”的顺序,即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的演变过程。

在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中,恩格斯又详细地将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各分为三个阶段,即低级、中级、高级三阶段,其中对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阐释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包括第二、三、四、五、六、七、八章,共七章,最后作为氏族制度解体的应有之义,在第九章中阐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和文明时代的特征。

恩格斯在全书结尾预示了人类必将超越文明时代,通过否定之否定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景。

而在全书九章之中,第二章“家庭”所费笔墨最多,超过全书篇幅的40%,远远超出其他各章所占的比例。

在书前“1891年第四版序言”中,恩格斯系统总结了家庭史的学术研究概况,如果不对这个序言加以注意无疑将会使我们缺乏对恩格斯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

巴霍芬的《母权论》开启了家庭史领域的研究,在恩格斯看来,巴霍芬第一个抛弃了无意义的空谈,而从经典著作中寻找实际的证据,性杂交、母系社会等观点都在其著作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表述,尽管巴霍芬对宗教的迷信使其最终陷入了神秘主义的泥沼之中。

巴霍芬之后,约·弗·麦克伦南却反其道而行之,依据枯燥的法学方法区分出外婚与内婚,并指出了外婚流行的状况。

纳博科夫《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史》中的家庭伦理关系研究

纳博科夫《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史》中的家庭伦理关系研究

纳博科夫《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史》中的家庭伦理关系研究《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史》是二十世纪著名俄裔美籍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描述维恩家族三代人的爱恨纠葛,展现了二十世纪后期的“性解放运动”和信仰崩溃给家庭伦理带来的冲击。

本论文从文学伦理学理论出发,全面解读《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史》中的家庭伦理关系。

通过分析夫妻伦理身份背弃、代际伦理缺失以及子女伦理混乱,探讨由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相互作用下的“婚外情”、父母关爱缺失、乱伦等现象对传统家庭伦理的解构与伤害,从而展现了纳博科夫对现代人的家庭道德困境和精神危机的深切伦理关怀。

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从夫妻伦理出发,分析了自由意志作用下夫妻对家庭伦理中“忠诚”原则的背弃及其后果。

在自由意志的作用下,德蒙的伦理身份由丈夫转变为婚外情情人。

他不仅和前女友兼妻子姐姐的玛丽娜保持了四年的婚外情关系,而且与无数女人纵情声色。

德蒙对“忠诚”这一伦理原则的背叛深深伤害了妻子阿卡,她用自杀结束了十四年的痛苦婚姻。

在自由意志的作用下,不负责任的妻子玛丽娜欺瞒丹尼尔,怀着私生子与其成婚。

婚后,玛丽娜与众多男子调情。

她的伦理身份由妻子转换成婚外情情人,导致了丹尼尔的背叛。

夫妻伦理的背弃引起伦理混乱、导致家庭支离破碎。

第二章从代际伦理出发,分析夫妻伦理背弃引发的父母伦理关系错位、父母关爱和伦理榜样缺失、伦理混乱和代际关系冷漠。

父亲德蒙和继父丹尼尔身份异位,造成女儿爱达成长过程中伦理教育缺失,这是她的乱伦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继父丹尼尔受到自由意志的触动,未能履行父亲的责任,和爱达关系冷漠。

生父德蒙在自由意志的作用下抛弃了爱达,也放弃了父亲这一伦理身份,与爱达的重逢并未能扭转其子女因伦理教育缺失带来的乱伦局面。

两位母亲阿卡与玛丽娜身份异位,造成凡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女性引导,从而将其对母爱的欲求不满转移到妹妹身上,导致了乱伦。

阿卡从阿姨的伦理身份转变为凡的继母,但受到精神疾病的干扰,她虽尽力却无法真正履行母亲的责任。

欧洲家庭史

欧洲家庭史

欧洲家庭史第一章:起源与传承在欧洲大陆上,有着许多古老且充满传奇的家族。

这些家族承载着欧洲人的历史和文化,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欧洲家庭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部落与氏族是人们的组织形式。

这些部落和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生活、共同战斗。

第二章:中世纪的家族进入中世纪,欧洲社会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

贵族家族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拥有土地和财富,享有特权和权力。

这些家族世代相传的领地成为他们的象征,也是他们的根基。

在这个时期,欧洲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第三章:文艺复兴与家族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家族的文化和艺术繁荣。

家族成员与艺术家、学者、文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们共同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家族成员的赞助和支持使得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诞生,这些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和欣赏。

第四章:工业革命与家族企业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欧洲社会的面貌,也对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家族企业得以崛起,成为经济的支柱。

家族成员共同经营企业,传承着家族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这些家族企业不仅改变了欧洲的经济格局,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战争与家族的重建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许多家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建的任务。

在这个困难的时期,家族成员团结一心,共同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许多家族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慈善活动,为社会的重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章:现代家族的多样性进入现代社会,欧洲家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家族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更多地包括了伴侣关系和友谊关系。

家族成员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家族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是重要的,但家族成员也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实现。

结语欧洲家庭史见证了欧洲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从古代的部落氏族到中世纪的贵族家族,再到现代的多元化家庭,欧洲家族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挑战。

然而,无论是哪个时期,家族都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支持和依托。

欧洲家庭史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和珍视,它们不仅是个体的历史,也是整个欧洲社会的一部分。

全科医生培训系列文章之“通过家庭生活史周期了解病人”

全科医生培训系列文章之“通过家庭生活史周期了解病人”

[文章]全科医生培训系列文章之“通过家庭生活史周期了解病人”来源:北京吴春容全科医学研究中心作者:吴春容家庭生活史周期是指家庭从建立到解体所经历的的一系列生活史阶段。

完整的家庭生活史周期包括8个阶段:新婚、第一个孩子出生、有学龄前儿童、有学龄儿童、有青少年、孩子离家创业、空巢期、退及丧偶(老年家庭),家庭可能在任何一个阶段上解体或重组。

在每一个生活史阶段,家庭要完成一些特定的发展课题,也会遇到一些相对固定的问题。

了解家庭生活史周期是为了预测家庭问题以及对病人的影响,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1.新婚阶段的家庭(1) 今天结婚明天闹离婚的女人,情绪不稳定,需要心理咨询。

最常见的原因是双方本来就缺乏感情基础,新婚之夜女方发现男方有严重的性功能障碍。

(2)经常以“下腹部隐痛”、“慢性盘腔炎”、“慢性附件炎”就诊的新婚女性,伴随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应考虑夫妻性生活问题,要么是被性生活折磨,例如,因性生活造成紧张、焦虑、疼痛、夫妻关系不和等,甚至丈夫有性虐待倾向;要么是性欲被过分压抑,得不到适当的满足,脾气变得急噪,情绪不稳定,丈夫可能有早泻或性功能障碍,女性无法体验性高潮的快感。

(3)经常由妻子陪同看病的男人,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腰疼或神经衰弱,应考虑男性性功能障碍,或新婚夫妻缺乏性生活知识和性生活技巧,影响了性生活的质量,出现性功能障碍,影响婚姻美满程度。

(4)“梦见不来月经了”、“梦见月经来了”的新婚女性。

新婚夫妇往往对计划生育缺乏了解,没有避孕知识,不能有效、满意地使用避孕工具或药物,经常发生意外怀孕。

反复怀孕、人工流产会对女性健康、生活质量和夫妻感情造成不良影响。

女性希望怀孕,则经常梦见自己不来月经了;害怕怀孕则经常梦见月经来了。

(5)“感觉被骗的女人”和“无精打采的男人”。

婚前和婚后的感觉、感情明显不同,需要重新适应。

婚后往往需要重新认识对方,学习和适应新的交往方式,掌握婚后的感情交往技巧。

结婚前,双方都充分表现自己的优点,隐藏自己的缺点,并带着玫瑰色的眼镜看对方,戴着“假面具”谈恋爱。

论家族口述史料的档案属性及其价值

论家族口述史料的档案属性及其价值

论家族口述史料的档案属性及其价值作者:李飘飘来源:《兰台内外》2019年第34期摘要:家族口述史料作为家庭档案的一种原始记录形式,以朴实细腻的叙述方式记录家族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以满琳著的口述史《土尔扈特女儿》为研究实例,从内容、形成者与目的三方面对家族口述史料的档案属性进行论述,并从其所属的家庭档案出发,提出其在构建社会文化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属性,最后指出家族口述史料对社会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口述史;土尔扈特;家庭档案;档案属性;档案价值一、《土尔扈特女儿》的档案属性解析口述史料是通过笔录、录音、录像等手段和方法记录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或者当事人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

它作为史料的一种补充形式,目前,“口述历史已经从最初的对历史性事件的口述记录转化为包含自传、回忆录等多种题材的、具有历史留存意义题材的概述”。

家族口述史料是由历史事件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构成,其内容与家族的历史记忆和亲历者的自身经历紧密相关。

当前,关于土尔扈特东归历史的小说、电视、电影、歌剧不胜枚举,不仅是当前媒体的“热门”题材,同时也是活跃于国内外的学术研究领域的话题。

文化强国战略下公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助推了家族口述史料的不断问世,《土尔扈特女儿》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形成的一部极具价值的文学作品。

文学本身就是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特定的地方和时期的社会生活环境。

黑登·怀特指出:没有一种具体“历史的”方法去研究过去,但是文学作品能使我们理解“历史”和思想意识体系。

而档案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真实的历史记录,从档案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家族口述史料属于家庭档案的组成部分,是家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

虽然当事人的回忆转述形成的记录可能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和主观性,但是它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民族精神的传播以及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家族口述史料是否具有档案属性进行探讨,进而理解其用于记录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和传承文化的原因所在。

“家”的流变史与女性的百年身份

“家”的流变史与女性的百年身份

“家”的流变史与女性的百年身份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家的定义及其在历史中的变迁 (3)2. 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角色演变 (4)二、古代社会的家与女性 (5)1. 儒家伦理观念下的家与女性 (6)2. 道家思想对家与女性的解读 (8)3. 女性在宗法制度中的地位 (9)三、近代社会的家与女性 (10)1. 近代变革中的家庭结构与女性角色 (12)2. 新文化运动对女性地位的提升 (12)3. 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力的历史进程 (14)四、现代社会的家与女性 (15)1. 现代家庭模式的多样化 (17)2. 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平等权益 (18)3.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19)五、当代社会的家与女性 (21)1. 婚姻观念的变迁与女性独立性的提升 (22)2.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转变 (23)3. 性别平等观念的推广与实践 (24)六、未来展望 (25)1. 面向未来的家与女性发展挑战 (26)2. 全球化背景下的家国情怀与性别平等 (28)3. 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多元角色与发展路径 (29)一、内容概览家庭结构的演变:从传统的核心家庭到现代的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同性伴侣家庭等多种形式的家庭,分析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家庭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到现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多重角色,如职业女性、母亲、妻子等,探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的提升。

家庭观念的变革:从传统的家族观念、婚姻观念,到现代的性别平等观念、婚姻自主观念等,分析家庭观念的变革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女性在家庭中的权益保障:从法律层面保障女性在家庭中的权益,到社会层面推动性别平等,探讨如何进一步改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家庭故事:通过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代表性人物及其家庭故事,展示女性在家庭中的变迁过程。

通过对“家”的流变史与女性的百年身份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于女性自身和社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型家庭”“唐型家庭”“宋型家庭”的比较 台湾学者杜正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了《传统家族试论》的长文,把中国历史上的家庭结构区分为秦汉的“汉型”家庭,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唐型”家庭和宋以后“汉型”与“唐型”折衷的家庭,即“宋型家庭”(邢铁说)。 汉型家庭: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住在一起,形成社会学上所谓的“核心家庭”,平均家庭人口低于五口。 唐型家庭:人口一般都超过了5口,多的高达10口。特点是尊长犹在,子孙多合籍,同居共财,人生三代同堂是很正常的,共祖父的成员为一家。 宋型家庭: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代五口”之家,其中主要是“三代”结构,即以中间的壮年夫妇为核心,上养老人,下育子女。 由此可见,汉型家庭与宋型家庭,在人口数量上一般都在五口左右,即规模是相差不大的。但是在结构上却明显不同:汉代主要是父子两代结构,而儿子必须是未成年的;宋代是三代家庭,而且家庭中孙子都可以是结了婚的。 唐型家庭和宋型家庭虽然都是三代同堂,但是家庭的权利中心不同,唐型是祖父是家庭的中心,而宋型中中间的壮年父亲为家庭权利中心。 二、什么是“核心家庭”?此外还有哪些家庭类型? 核心家庭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也包括无子女夫妇和养父母及养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特征是规模小、人数少、结构简单、关系单纯、家庭内部只有一个权力和活动中心。 其优点是对亲属关系网络的依赖性小,所受的控制和影响较少。但缺少也比较明显: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少,如来自家族的帮助;因为较少得到家庭内外的支持使稳固性较差。 父子两代的家庭为核心家庭,加上祖父母的三代家庭为“扩大的核心家庭”(三代五口之家),如果加上旁系,有从父兄弟、从祖兄弟,则为“横向扩展式家庭”。 其他的家庭类型有: 1、主干家庭:又称直系家庭。主干家庭是指由父母、有孩子的已婚子女三代人所组成的家庭。在我国,主干家庭曾为主要家庭类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家庭类型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特点是家庭内不仅有一个主要的权力和活动中心,还有一个权力和活动的次中心存在。是我国古代“宋型家庭”的延续,其核心是壮年的夫妇。 2、联合家庭:又称复式家庭,指包括父母、已婚子女、未婚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等几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联合家庭的特点是人数多、结构复杂,家庭内存在一个主要的权力和活动中心,几个权力和活动的次中心。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唐型家庭。 3、其他家庭类型:包括单身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 三、家庭史学比较常用理论,由谁提出,是什么理论? 1、关于家庭形态的理论:王玉波(《中国家长制家庭制度史》)认为,在氏族社会初期家庭还处在幼年阶段,经历了母系、双系到母系家庭的演变过程;夏商时期家庭依附于家族,个体小家庭尚未取得独立地位;春秋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松解,小家庭逐渐独立出来;战国至西汉初期,个体小家庭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形态,并且形成了父系父权制家庭制度。 2、有些学者将家庭形态按社会形态的变化依次分为原始社会家庭、奴隶社会家庭和封建社会家庭。 3、台湾学者杜正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了《传统家族试论》的长文,把中国历史上的家庭结构区分为秦汉的“汉型”家庭,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唐型”家庭和宋以后“汉型”与“唐型”折衷的家庭,即“宋型家庭”(邢铁说)。 4、有些学者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扩大的核心家庭、联合家庭,以“扩大的核心家庭”即“三代五口之家”为标准家庭模式。依据正史典籍的记载,并结合 出土资料推断,汉代为以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主体,唐代和宋代都属于“扩大的核心家庭”,而唐代的家庭人口一般都超过了五口,多的可以达到九口以上(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杨即平等《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岳麓书社1998年版都持这样的观点、熊铁基《以敦煌资料证传统家庭》敦煌研究1993年第3期也得出相同结论);宋代则是典型的“三代五口之家”(杜正胜、邢铁)。 四、宋史研究家庭史学的史料及出版情况,点校情况。 研究宋代家庭问题的资料大致有三类: 1、正史典志上的有关条文和事例,这是最权威的资料,但条文不全而且笼统,所记载的相关事例很少又简略。 2、文集笔记中判例,记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具体真实,但涵盖面小,如《名公书判清明集》所记只是南宋江南地区。 3、墓志资料,两宋时期的文集笔记中有很多墓志铭,一方墓志就是一个以死者为中心的家庭简史,对家庭史的研究非常重要。 《宋史》元脱脱撰 1977年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宋刑统》宋窦仪撰 1984年中华书局版 吴翊如点校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 1985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标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6年北京中华书局点校发行 1988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版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著 1957年北京中华书局版 《宋会要辑稿考校》王云海著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会要辑稿补编》1988年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廿二史劄记》 清赵翼 1987年北京中国书店有句读无标点排印版 1987年4月中国书店影印本 2000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黄寿成校点 《梦粱录》南宋吴自牧 2001年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傅林祥注 《名公书判清明集》1987年北京中华书局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渑水燕谈录》宋代王辟之 1981年中华书局版 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 五、研究宋代家庭的学术史(400字) 1、谁先从事的宋代家庭史的研究 2、哪些人有过重要研究 3、近几年的研究趋势 家庭史的研究最初是附着在家族史的研究上的。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重视研究家族史,并且涉及到家庭问题,但是专门的家庭史研究却比较落后,直到二、三十年代才有了一些论文,五十年代一度中断,八十年代开始续接,关于宋代家庭史的研究也相应多了起来。 关于宋代家庭类型的研究主要有:1980年徐扬杰、柯昌基所作的《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组织述论》,提出我们在近现代所看到的家族,实际上是宋代以降东南地区的家族形态。1982年杜正胜先生的《传统家庭试论》除提到了“汉型”家庭和“唐型”家庭这两个概念外,还认为中唐以后实际上已经不是“唐型”家庭了,宋代以降平均每户的人口在5人左右,从结构上讲多是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小家庭,与已婚子女同居的少了,这种家庭模式和结构不同于“唐型”,稍偏于“汉型”,可说是两者的折中。1994年冯尔康在《中国社会的结构演变》中指出,宋代以后随着人们摆脱了过去氏族门阀的控制,成了独立的个体家庭,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也有了新的特点,如家庭趋于小型化、父家长权力增大等。1957年袁震《宋代人口》认为宋代的户与口的比例不同,归因于宋代户口计成年男丁,不计妇女和老人和小孩。2000年葛剑雄、吴松弟主编的《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全面回顾了分析了以往论著对宋代人口问题的研究,也认为宋代户口统计的是户和男口,而男口是与实际的男性人口数 有一定距离,宋代平均人口是为每家5.4口,但北方稍微大于南方。2003年王曾瑜《宋代农户平均家口数的估计》认为宋代的家庭人口平均数比以往要高些,有7口左右。2000年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通过宋人文集有关内容的分析,认为宋代三代同堂的家庭为9人,社会平均人口为每家7人,北方平均9人,南方平均6人,中上户平均达到10人,贵族家庭的人口更多些。有些学者致力于同居大家庭的个案考察。 漆侠《宋元时期浦阳郑氏家族研究》研究了郑氏同居共财的状况。许怀林《郑氏规范剖析》具体讨论了维系这个大家族的秩序规范、精神支柱和经济基础。 关于宋代妇女、婚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较早的涉及宋代婚姻习俗的论文是徐规先生1945年的《宋代妇女的地位》,第二章专门讨论了宋代妇女的婚姻问题。1983年著的《宋代社会研究》第七章中介绍了封建家族组织,内容涉及族长、族谱、族规、祠堂、族产等,第八章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中介绍了宋代家庭中妇女的婚姻自主权、财产继承权、以及妇女的裹足和戴盖头的习俗。1986年张邦炜的《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认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不同于唐代的“婚姻必由谱系”,这是宋代婚姻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史上的一大变化。1989年张邦炜的《宋代婚姻与社会》是第一部专门研究宋代的婚姻与社会的论著,对唐宋之际的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和婚姻观念的重要变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纠正了一些传统的不合实际的看法。朱瑞熙的《宋代社会风尚》一文认为宋代人们在婚姻上,把乡贯、族望放在次要地位,而更加重视对方机器家族的官职和钱财。 关于宋代家庭的教育、习俗、赋役,财产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马镛的《中国家庭教育史》、毕诚的《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都论述了宋代繁荣的家庭教育。张邦炜《两宋火葬何以蔚然成风》朱瑞熙《宋代的丧葬习俗》论述了宋代流行火葬,盛行薄葬,原因及其影响。陈广胜《宋代生子不育风俗的盛行及其原因》刘静员《不举子:宋代的生育问题》都是探讨宋代生育问题的文章。关于宋代家庭经济的论述主要有邢铁的《宋代的耕牛出租与客户地位》《户等制度史纲》第二、三章。王曾瑜的《从北朝的九等户到宋朝的五等户》。 研究趋势:家庭史的研究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势头,不仅研究领域扩大化,研究的层面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到家庭人口与模式、家庭生活与生计、家庭财产继承状况、分家与继嗣、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等等。研究方法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对史料搜集、考订、排比来说明问题外,还运用了社会学、人口学的一些方法,如数据统计与分析法。 六、“唐宋变革”对家庭史研究有什么影响? “唐宋变革”指唐宋之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唐宋变革论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这一派别,打通了唐宋断代界限,并且使“变革”二字经常出现在唐宋史研究的文章中。唐宋变化显著地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唐宋家庭方面的不同,国内以及国外的一些学者也从此方面着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杜正胜先生的《传统家庭试论》除提到了“汉型”家庭和“唐型”家庭这两个概念外,还认为中唐以后实际上已经不是“唐型”家庭了,宋代以降平均每户的人口在5人左右,从结构上讲多是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小家庭,与已婚子女同居的少了,这种家庭模式和结构不同于“唐型”,稍偏于“汉型”,可说是两者的折中。 1994年冯尔康在《中国社会的结构演变》中指出,宋代以后随着人们摆脱了过去氏族门阀的控制,成了独立的个体家庭,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也有了新的特点,如家庭趋于小型化、父家长权力增大等。 张邦炜的《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认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不同于唐代的“婚姻必由谱系”,这是宋代婚姻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史上的一大变化。 朱瑞熙的《宋代社会风尚》一文认为宋代人们在婚姻上,把乡贯、族望放在次要地位,而更加重视对方机器家族的官职和钱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