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野火春风斗古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野火春风斗古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或没有将野火烧尽的时候,来年的春风又会将他们唤醒。就如同和古老蹒跚又散发着腐臭气味的封建主义者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的革命志士一样永不消亡。

相信读过《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人一定还对杨晓东、金环银环的勇敢机智大无畏记忆犹新。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次走进这部作品,再次领略它的伟大魅力。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群有志之士反抗侵略的英雄故事。

作为文学作品,他就是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和矛盾。而这种矛盾和情感的揭示的最高的手法就是将其完美的蕴藉在文本话语中,使读者(一般指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审美经验的读者)在文本中寻求答案。这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洗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矛盾被直接地、明显地摆在读者面前——日本侵略者和以广大贫民为代表的共产党的矛盾。至此,作家和读者的猜谜游戏搁置在一边。代之的是凸显矛盾下紧张连贯的情节。作者不为读者设立什么阅读障碍,其情感态度也鲜明地表达出来。这样读者并需要太深的文学积淀和文学素养就可以理解文本内容。这也是红色文学受众广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红色文学的作家们都像《冈底斯的诱惑》那样同读者玩文字游戏,那么其预期的效果永远不可能达到。

同时,这种写作方式的弊端也极易可见。读者接受文学作品往往希望得到某种精神的愉悦,这种愉悦也多多来自读者自身在文学作品中徜徉并逐渐领悟作者思想的过程中。或者说越是含蓄蕴藉的作品越是给人以启发。文学不是某种政治倾向的传声筒,更不能做政治教化的宣传品。他最主要的是给人传达审美感觉和审美经验。文本中,杨晓东和金环银环二姐妹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与敌人斗智斗勇。简单的线索下清洁连贯紧张,并都规矩地配合着文章线索和凸显的矛盾。正是这种规定性的情节(即情节的设置都像按照口令排队一样整齐)把文学传统的审美感觉冲淡了。

然而这种模式的红色文学,包括三红一史一歌,也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特有的,也完全适应于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五六十年代的创作仍然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也是此时政权尚未完全未定的局势相适应。因此,一系列红色经典的出现也正是这个大环境下的产物。

1958年中国开始搞“史学革命”运动,他的结论是新中国的史学价值取向是为现实政治服务。在文学领域也延续着这样的价值取向。作者李英儒在《序》中说:“那么为什么小说写出的质量不高呢?我觉得是受了艺术修养的限制,重要的是政治思想水平不够高。看起来,政治水平,斗争实践,艺术修养对文艺创作并这一行是缺一不可的。”李英儒把政治水平当成艺术创作在于重要的最首要的条件。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艺术创作标准便可知一二了。

在这种创造标准的影响下,《野火春风斗古城》所刻画的人物这个难免有失偏颇、完整。

当然,我们在读完这部作品之后仍然可以领略到杨晓东、金环银环的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杨晓东对同志和蔼可亲,对敌人怒目相视,生活简朴,亲自散发抗日宣传材料,面斗伪省长吴赞东,送过路首长智斗蓝毛,反抢粮运动夜入伪商会,并深入险境直接推动伪团长关敬陶的起义。总的来看,《野火春风斗古城》为我们塑造了一群优秀的革命干部形象。在这个层面上说,文本最明显的最直接

的写作意图已经达到。

我们还看到作品中还可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出泼辣的勇敢的金环及温柔坚强的银环之外,小说还从低到高刻画了一系列任务,包括武工队神枪手梁队长,机灵的张小山,憨厚的膘子,聪明的韩燕来、小燕兄妹,申明大义的周伯伯和杨母,以及周兴旺、范大昌等伪军,狡猾的周大成,贪婪的吴赞东和残忍的多田。这些任务的刻画既为男女主人公做了陪衬,烘托,又使文本的社会环境拓宽了。这也是红色经典的一个显著经典。

但是,回归文本我们再度审视杨晓东等革命主义者们时却发在其英雄主义的光环下一些隐性的缺陷。

文本运用了绝大多的笔墨写杨晓东的革命之路。这样纵然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单纯完全铺述一个方面未免过于单一和片面,不利于人物塑造的完整性。

所谓人物的完整性,就我个人而言,是能够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环境中,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人物性格,这个人物性格不仅包括人物光辉的一面,还有其鲜为人知的暗淡。例如,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民。他痛恨腐朽的家族,眼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一个个人离他而去却无可奈何。他想反抗却又软弱地接受命运。这样,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下培养的牺牲品形象跃然纸上。在读者阅读作品时不会感到这是作者的政治意图。

杨晓东的形象塑造,过度地强调了他的正面形象而忽视了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要求情感和缺点。就连他和银环的爱情也尾随于他的革命事业,寥寥几笔一带而过。在“为现实政治服务”这一创作标准下,他的友情、爱情、亲情都得服从于作家这一具有鲜明倾向的写作主题(也是这个时代所赋予它的使命)。结构和线索纵然十分明了,但我们以文学视角重新审视杨晓东是总觉得少点什么。

由于作者的创作倾向过于明显,任务塑造的细节处理的过于牵强。例如,杨晓东在学校闹学潮时接触带赵肖峰的《共产党宣言》,赵肖峰问他读后的感受,杨晓东便立即答道:“我支援做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诸如此类情节在红色经典文学中并不少见。按照一般人的螺距,这种细节是由于作者处理不当或者是过于急于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造成。

作者在《序》中说:对于这些忠心耿耿埋头为党工作,创造了丰功伟绩的、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迹的同志们,任你有多好的歌喉,多饱的墨水也是唱不尽说不完的。”不错,我们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接受了这些革命战士的精神洗礼。他们的精神都只鼓舞着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后代人为祖国大业开创未来。但是我们更愿意以一种真实的审美的笔触来回顾那个年代的风云故事。我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了解那些英雄为新中国献身的热情和牺牲,同时摒弃这种纯粹的文学政治化倾向,把最质朴、最高贵、最美的语言献给那段鲜血染红的历史,并让人永远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