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

院系:西语学院

专业:德语语言文学

姓名:***

学号:***********

摘要

上世纪 90 年代初,作为冷战前沿阵地的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实现了统一。具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两个国家以和平方式迅速地重新统一,这在世界现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产生了一系列的深远影响。因此,将两德的统一及其对东德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

本篇论文包括两德统一的背景及其统一后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等内容。德国的重新统一是基于战后德国战败而被分割这一事实来讲的。而1990年10月3日,庆祝两德统一的焰火照亮了天空,分开一个民族40年的两种意识形态经历了统一的洗礼。东西德政治上的统一得以实现,但人民内心的统一与融合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原东德人被迫尽快适应西德的政治经济体制,这对于在与之完全不同的体制生活了 40多年的东德人来说,困难重重。经过二十多年的民主洗礼与融合,两德统一的狂喜已经消退,而柏林墙倒塌的后遗症正在显现,东西部虽愈见包容,但事实却并非完全如人所愿。东西德除了政治层面上是否也在个人层面上实现了统一?

《再见列宁》堪称以两德统一为题材,来讨论柏林墙背后的疾病中最成功的电影之一。电影以一个虚构的东德家庭来映射这一事件并讲述东德人在融入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东德文化的追忆和寻找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关键词:两德统一;东德;意识形态;《再见,列宁》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2)

2.1 德国统一后的民主(意识形态)问题 (2)

2.2 以电影《再见,列宁》为例看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3)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第一章绪论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分区占领德国的盟国因为美苏意识形态的矛盾而最终分道扬镳成为对手,并由此形成了冷战的局面,在美英法的操纵下联邦德国成立,紧接着在苏联的扶植下民主德国亦成立,从此德国的分裂成为定局。自分裂以后,两个德国对统一问题的立场是两国政府各自的重要国策之一,但是因为德国的分裂是战后欧洲安全的保证,涉及到整个欧洲的战略平衡,所以要重新统一绝非易事。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苏联和东欧发生的剧变以及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为两德统一提供了契机,最终,以西德吞并东德的方式完成了重新统一。德国统一的完成,对其国内而言,因为此前双方在经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异质性,因此一定程度上给统一后的德国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两德的统一,是在两个德国存在着意识形态差异的情况下实现的统一,是世界现代历史上可供研究分裂国家统一的惟一范例,所以是极具理论价值的。

第二章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2.1 德国统一后的民主(意识形态)问题

就德国重新统一后的民主制度而言,德国东西部的差异似乎是一道不可在短时期内逾越的鸿沟。那么,东西部民主制度的异质性带给统一后的德国何种内政问题呢?

众所周知,自德国分裂以后,西德在西方的支持下立国。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而言,联邦政府大力推行政治体制变革,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同时通过政策和法律途径,促进大众政治参与,推动人们的传统政治意识向现代政治意识转变,由缺乏权利意识的法定公民向具有权利意识并且有能力将之兑现为现实政治行动的事实公民转变,从而通过积极的对社会价值权威分配过程的参与来实现个人的利益。这种大规模的政治文化的重建活动,使得民众的民主价值观念和政治参与水平,到 70 年代早期就完全可以与老牌的英美等西方民主国家相媲美了。从实现政治体制转型的外部因素来讲,联邦德国战后的“经济奇迹”,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整个西部经济迅速恢复活力,而且它使人们对与经济体制有直接联系的政治体制所体现的民主、公正原则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而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使西德成为一个正常的欧洲国家,成功实现了自身的政治转型,并巩固了战后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治制度。

反观民主德国,自建国后,则一直受到苏联的影响,包括在民主建设方面。在民主德国,人们致力于消除前现代的、专制的传统,在很多社会领域推行了平等政策,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公开讨论。从这点来看,民主德国是一个现代的社会。但是究其本质,这是一个实质上专制而形式上现代的社会:社会冲突被压制或者转向,政党精英是单一的整体,整个社会贯穿着计划理性,即自上而下的中央计划。

这种计划理性导致人们对国家权威的认同感很强烈,同时压抑了人性,导致人们忽略了自己个人的自由权利。另外从总体上看德国政治文化中的传统因素如国家主义、惧怕冲突、形式主义等,在东德社会随处可见,影响颇深。所谓国家主义传统,是指在德国,国家总是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19 世纪中期以后德国的政治思想,没有把国家看成是社会的政治组织,而是视国家为保障和规范社会关系的不可冒犯的手段,与此相适应,纪律义务服从的价值得到褒扬,而自由个性和反对派的价值则受到贬斥。个体利益因而要服从国家所代表的普遍利益,多元主义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也被消极地视为潜在的无政府状态。惧怕冲突传统,是指大多数德国人没有能力把有限度和有秩序的冲突看成是一种积极塑造社会的手段。德国人崇尚和谐,愿意看到一个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的民族共同体;而

将社会公平和公开的竞争冲突看成是一种社会制度不完善的表现。上述几种政治传统在民德地区得到了保留。

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虽然是以西德各个领域一整套体制在东德地区的植入,但是当涉及到民主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东西的时候,要想统一,却非易事。其实“西德人对民主制度的信任与支持以及积极参与政治进程的公民能力发展,足足用了20多年时间,直到 1972 年,西德支持民主的人口比例才达到 90%。在 70 年代以前,西德只能算作一个民主制度稳定发展的国家,此后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拥有民主政治文化的西方式民主制国家。”

这种转变前文中也已讲到,是通过长期的民主政治教育,通过战后初期西方战胜国和后来的西德政府采取的种种措施,民主的理念与民主的运行才逐步渗入到德国人的深层次意识中,一种积极的民主政治文化才得以在德国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在统一的初期,西德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东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化,仅仅是刚开始;对议会民主制,自由,平等等理念的适应过程,对原来政治体制下的国家对个人包管一切的怀念,必然使东德人感受到精神失落与心灵创伤,所以一部分东德人意欲部分恢复原来国家境况,甚至会使一种强调不同于西德的东德人认同意识发展起来。这等于在实际上迟滞了德国的“内部统一”。

因此,在上述问题存在的情势下,大力在东部推行西方民主制度,使东部与西部民主制度相契合,是新德国必须的“功课”。如果这项工作做的成功,就将大大巩固德国作为“文明国家”的民主内核,使西方国家增强对统一后的德国的认同感。

2.2 以电影《再见,列宁》为例看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电影描写的是1989年一个生活在东柏林的普通人家的故事。女主人公是原东德优秀的中学教师。在一次东柏林群众要求民主的游行活动中,她受到刺激而昏迷不醒,几乎成了植物人。紧接着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原东德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食品到用具,从服饰到家装都被西德的产品所取代。女主人公在昏迷8个月后奇迹般醒了过来,但医生认为,她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否则就会丧失生命。孝顺的儿女们把家重新布置成从前的样子。儿子为了给妈妈找到原东德出的酸黄瓜跑遍全柏林,最后无奈中只能从垃圾箱里找到原东德产品的包装,消毒后亲自“生产”妈妈喜欢吃的这类食品。为了能让妈妈仍看上过去的新闻节目,他学会了影片制作和剪辑,自己制作原东德的“新闻”。他甚至把柏林墙倒塌后大批东德人涌入西柏林的镜头换上东柏林大街的背景,并加上解说———“西德人不能忍受资本主义的压迫,纷纷逃向东德”。最后女主人公终于在幸福中去世。从表面看这是一部十分逗笑的喜剧片,但它描述了老东德人对过去的向往,以及东西德社会格格不入的现实。电影里的情节可能是作者杜撰的故事,但在实际生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