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他活动的影响

22.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3. 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24.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也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25. 知识学习主要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26. 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时间大约为0.25~2秒,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时间大约为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27.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8.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9.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

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

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

30.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

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

的倾向性

3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

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

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和倾向

32.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

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3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

方面。我们将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

康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

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34.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

目标是一致的。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

两个方面:(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2)寻求发展

35.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

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

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

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多选、简答部分)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

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

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

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

性(4)差异性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

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

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其特点为:(1)半成

熟、半幼稚(2)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

(3)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4)同龄人间

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

发展(二)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

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其特点为:

(1)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

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2)开始出现

辩证思维(3)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

观先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

有了深刻的发展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记):(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5、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记):(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场独立与场依存(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

7、智力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8、智力的差异包括:(1)智力的个体差异(2)智力的群体差异

9、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一)性格的特征差异: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二)性格的类型差异

10、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记):(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着的赞许

和同伴的接纳而表想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

好的一种需要

11、学习动机的激发(大题):(1)创设问

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

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任务较容易,最佳

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

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

越低。这便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

曲线)(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

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

努力

12、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

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

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

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

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简答/论述):(1)

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

与定势

14、促进迁移的教学(论述):(1)精选教

材(2)合理编辑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

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15、知识学习的作用(简答):(1)知识的

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人物之一(2)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

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

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16、知识直观的类型:(1)实物直观(2)

模象直观(3)语言直观

17、如何提高只是直观的效果(大题):(1)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

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

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大题):(1)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

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

19、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2)

干扰说(3)同化说(4)动机说

20、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大题):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

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

理进行复习

21、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2、技能的种类:(一)操作技能(二)心智技能(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

2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2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25、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一些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

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26、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

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

能感

27、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

认知性(3)序列性

28、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

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2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

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

固着

30、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着手:(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

质(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

题的习惯

3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1)流畅性(2)

变通性(3)独创性

32、高创造性具有的特征:(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

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

奇心(6)具有独立性

33、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

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

思维策略

34、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

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

35、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

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36、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1)依从

(2)认同(3)内化

3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

外部条件:(1)家庭教育方式(2)社会风

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

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38、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

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

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

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

高效率

39、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

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

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

40、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41、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

4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43、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教育学选择判断部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制度: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体系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的

《奏定学堂章程》

@中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

教育的形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宋代以后,《四书》《五书》被当做教学

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

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

级的强悍的军人。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

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

地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20世纪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的新

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

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国际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

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学家和教

育思想家。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

述教育的文献。

@最早把“教”“育”二字放在一起成为“教育”的

是孟子。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巴拉图亚里

斯多德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

@柏拉图把可见“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

世界”区分开。他的教育思想都集中在他的

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秉承了巴拉图的理性说。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

纽斯的《大教学论》中。

@法国的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念的作

品《爱弥尔》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主

张绅士教育。《教育漫话》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

诞生的角度说,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学》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

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

建教育学体系的就是赫尔巴特。他的理论强

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在做中学”。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发展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解剖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少年期是指13、14~~16、17岁#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

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

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

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

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反应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

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

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

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五育内容包括: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

1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鉴赏

美的能力3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我国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

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如何让成为一个合

格的教师):

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

2 教师的教育专业

素养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

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综合。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

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

大纲和教科书。

¥课程的分类;

A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 根据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

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结

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

系统化活动。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她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表安排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 迁移性原则 3 生理适宜原则

¥学生学习的四方面的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为什么学校教育要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

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

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

程。

@在我国通常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

的认识活动。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

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

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教学过程中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

经验相结合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关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型统一方面: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 智力发展是

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

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

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

基本准则

@我国孔子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

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

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

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教

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

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

#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

作。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

的结构。

¥在教学史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

织形式有:

1个别教学制 2 班级上课制 3 分组教学

4 道尔顿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

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

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

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2 可操作性3 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 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 3 方法型策略4 综合型策略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思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教育 2 思想教育 3 道德教育 4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

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

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

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

求。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

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

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

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

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 因势利导,循循善

诱。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

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

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

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

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

和严宽适度。3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

求要认真执行。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

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

的教育影响加以组合、协调,使其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

品德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这一原则的

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

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

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

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

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育学简答部分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服法2 榜样法 3 锻炼法4陶冶法5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图文稿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 核答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2017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二、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页脚内容1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页脚内容2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8.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9.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10.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 1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62643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 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 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 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群体

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 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