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 集聚生产要素

发挥资源优势   集聚生产要素
发挥资源优势   集聚生产要素

发挥资源优势集聚生产要素

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工业发展

我县工业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5年县委确立“1534”工程战略目标以来,重大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我县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是26户,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2.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4亿元,招商引资完成8.80亿元,工业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是42.66%,我县工业增速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都位居全市第一。2006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78户,其中金属采选冶炼企业99户,占55.61%;水泥建材企业34户,占19.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6户,占14.6%,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总额22.2亿元。各项指标预测超额完成,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全市第一。预计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5.4亿元,同比增长200%,增速全市第一,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69.66%,同比提高277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增加值和经济效益指数增速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实现工业增速较快和较好的行业是水泥、建材、黄金、铁矿、肉类加工、电力和冶金。我县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矿产资源、农畜产品加工业。两年来由于县委政府确立了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金属采选冶炼业、水泥建材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为重

心,推动工业经济高速高效发展。目前,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涉及水泥,石灰岩、黄金、钢铁、电力、金属镁、石墨、腐植酸等行业,其中冀东水泥、蓄能电站等续建项目5个,呼钢、金属镁等新建项目7个,石墨矿等技改扩建项目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从以上现状来看,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已经走上了较好发展时期,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工业的高速高效发展。1、企业“低、小粗”的现象还严重存在,生产初加工产品,这些企业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家族制管理、小打小闹,缺少市场竞争力,更谈不上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2、矿业秩序比较混乱,特别是铁矿存在无证开采、乱采滥挖,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而且存在安全隐患。3、水、电等工业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4、投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群众干扰企业的问题经常发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

5、没有统一的有权威的工业指挥系统,一个企业对上涉及多个部门,部门各自为阵,说了都算,增加了企业负担,限制了企业发展。

当前,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前面已将我县工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揭示,那么,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现将一些思路和不成熟的建议提出如下:

我县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和农畜产品是最好的资源,最大的优势,是我们目前加快发展的靠山和依托。所以今后的重点工作仍然要放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上,把人力、物力、财力集聚在一起,全力进行矿产资源和农畜产品开发加工,形成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一幅蓝图绘到底,一鼓作气干下去,就一定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我县矿产资源储量和潜在的储量很大,品质不错,大理岩预测储量34亿吨,探明近1亿吨,黄金预测储量100多吨,探明10吨多,铁矿预测储量2亿吨以上,探明1亿吨。特别是东红胜、耗赖山、哈少、中后河有高异常磁铁区,专家预测有较大的铁矿存在。目前我县水泥熟料年产能150多万吨,20个铁矿年产能70多万吨,国金矿业投产后黄金年产能达1吨。如果将大理岩、黄金、铁矿资源整合利用,招大引强,做大做强矿产业,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财政税收将成倍增长,跨越发展不难实现。农畜产品是我县又一大优势,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就可以顺利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的。目前土豆、莜麦、油料和牛、羊肉已成为名牌产品,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产,加快龙头企业的建设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所以我县工业发展的近期定位应放在矿产资源的加工转换和农畜产品的加工转换上,全力解决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继续加大资源勘查和整合力度,加大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走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利用发展之路,今

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呼钢、彤力为重点,抓好金属采选冶炼业。(1)全力支持和配合呼钢集团加快建设进度,128m3的1号高炉尽快投产,450 m3的2号高炉也要加紧建设。同时抓好在建铁矿企业的达产增效,年产生铁力争达30万吨。明年要继续进行资源整合,为大项目提供资源储备,同时对小型矿山企业整合规范,逐步提高水泥建材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2)抓好5个规模较大的铁矿企业建设,力争每个矿山铁精粉产量突破10万吨,同时,全力推进后卜子铁矿的开工建设。(3)以国金矿业和彤力为重点抓好黄金的开发力度,力争使日处理原矿能力达1000吨,早日实现“吨金县”目标。

(二)以冀东水泥为龙头,抓好水泥建材业。(1)全力为冀东水泥解决水、电、路等问题,促使冀东水泥达产增效,积极支持冀东水泥集团再上一条年产100万吨以上的水泥生产线。(2)加大石材产业的开发利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3—5家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石材加工企业,同时建立石材园区,使武川的白灰岩、花岗岩、板岩等石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另外,对现有石材要进行规范管理、科学规划,达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速度开发。(3)以208金石项目为重点加快化工项目的发展,加快金石矿业建设,同时要新上一批电石项目,使大青山石灰石得到合理利用、规模开发,其它建材业也要加快开发。

(三)以抽水蓄能电站为重点,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建设。

要全力支持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争取早日蓄水发电,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大发展。同时利用我县风能资源丰富、稳定性高、持续性好的特点以及国家对发展清洁能源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积极开发风电、加强测风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快风能开发步伐,力促签约项目开工建设。以水电、风电项目开发为重点,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建设。

(四)以三联、广源、兴发为龙头,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业。要全面推广专用薯种植,解决淀粉厂原料紧缺的问题,继续抓好9个淀粉厂的达产增效,年内力争上一个变性淀粉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逐步向精深加工发展。同时要解决好龙头、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连结机制。

(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一是各乡镇经过撤乡并镇后,要重新组建各自的工业经济办公室,主要负责招商引资、企业环境治理和协调服务等工作,要通过强化工作机构,来进一步确立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二是强化综合执法。要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各涉费部门向企业收费必须由工业办统一牵头,财政、税务部门配合进行,公开收费内容,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统一收费时间,全年集中两次收取,决不允许行政执法收费部门擅自去企业收费,否则企业有权拒绝接待。二是凡来我县投资办厂的企业,

或者各单位和个人招商引资签订协议的企业都必须先向县

工业办报到备案,经工业经济领导小组批复后,会同有关部门,一次性办理相关手续,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任何单位不得自行其是,否则一律不予承认,不能打乱全县工业经济的

统一安排部署。

(六)积极进行理性招商。招商引资应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要从“饥不择食”向择商选资转变,从大招商向招大商转变,从全员招商向专业招商、以商招商转变,逐步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使招商引资的成效实实在在地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引进的项目既要有利于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链条的完善,又要有利于园区产业聚集的形成,坚决克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做法。对招商引资项目要设立绿色门槛和能源门槛,未能通过环保和能耗关的企业,坚决拒之门外。今后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方式,注重实效,积极推行网上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招商、领导招商,进一步明确招商标准、范围,特别是要全力促成风能、石材、石油、化工等项目的落地建设。对意向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联系,努力使意向变成实质性合作;对签约项目,力争按计划落实到位;对具备条件的引资项目,尽快进入操作。

(七)加快园区建设步伐。2006年青山工业园区晋升为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这为我们发展工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

平台,我们要进一步搞好园区发展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规划合理、集约用地、生态平衡、资源综合利用、自我良性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优先发展循环经济项目,达到园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同时要树立长远目光,着眼于园区的长远发展,防止有限的“寸金地”在近期内被小规模、低水平的企业占用。对入园企业严格准入门槛,努力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突破。今后要重点培植冀东水泥、松汀钢铁等大企业,逐步改造和淘汰现有小型企业,积极引导工业园区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方式转变,使园区真正形成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示范工业园。

(八)加大资源勘查力度。要继续加大资源勘探工作,进一步探明我县铁矿、黄金、石灰岩、石墨资源的详细分布、储量,为招商引资提供可靠的资源储备。同时要积极进行资源整合,为大项目提供资源保障,对小型矿山企业也要整合规范,按照扶大扶强的原则,逐步将有限资源整合配置给产业链条长,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

二00七年一月十九日

发挥资源优势 集聚生产要素

发挥资源优势集聚生产要素 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工业发展 我县工业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5年县委确立“1534”工程战略目标以来,重大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我县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是26户,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2.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4亿元,招商引资完成8.80亿元,工业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是42.66%,我县工业增速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都位居全市第一。2006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78户,其中金属采选冶炼企业99户,占55.61%;水泥建材企业34户,占19.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6户,占14.6%,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总额22.2亿元。各项指标预测超额完成,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全市第一。预计完成现价工业增加值5.4亿元,同比增长200%,增速全市第一,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69.66%,同比提高277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增加值和经济效益指数增速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实现工业增速较快和较好的行业是水泥、建材、黄金、铁矿、肉类加工、电力和冶金。我县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矿产资源、农畜产品加工业。两年来由于县委政府确立了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金属采选冶炼业、水泥建材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为重

心,推动工业经济高速高效发展。目前,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涉及水泥,石灰岩、黄金、钢铁、电力、金属镁、石墨、腐植酸等行业,其中冀东水泥、蓄能电站等续建项目5个,呼钢、金属镁等新建项目7个,石墨矿等技改扩建项目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从以上现状来看,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已经走上了较好发展时期,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工业的高速高效发展。1、企业“低、小粗”的现象还严重存在,生产初加工产品,这些企业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家族制管理、小打小闹,缺少市场竞争力,更谈不上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2、矿业秩序比较混乱,特别是铁矿存在无证开采、乱采滥挖,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而且存在安全隐患。3、水、电等工业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4、投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群众干扰企业的问题经常发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 5、没有统一的有权威的工业指挥系统,一个企业对上涉及多个部门,部门各自为阵,说了都算,增加了企业负担,限制了企业发展。 当前,工业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前面已将我县工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揭示,那么,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现将一些思路和不成熟的建议提出如下:

发挥资源优势

发挥资源优势沈阳推出"6+1"求职服务套餐 作者:宁国职高陈水根转发浏览次数:58 发布日期:2009-2-13 13:20:20 2009年02月13日作者:刘玉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新开发智能系统可网罗全国八成城市岗位信息 本报讯(记者刘玉)为帮助大学生充分获取用人信息,沈阳市人事局充分发挥沈阳人才市场这一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的资源优势,推出大学生求职“6+1”服务模式,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向大学生传递用人信息,提高大学生求职的信息对称性和求职成功率。 据悉,近些年来,沈阳市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总量逐年攀升,近5年来以年均30%以上的幅度递增。据统计,2009年沈阳市接收大学生总人数预计将突破10万人,与2008年同比增加3万人,今年是该市历史上接收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接收人数约占全省接收毕业生总人数的一半。 沈阳市委、市政府不久前明确提出,2009年要实现10万大学生100%就业。为实现这一工作目标,沈阳市推出大学生求职“6+1”服务模式,使大学毕业生来沈求职的渠道更加便捷畅通。其中,“6”分别是指促进大学生就业智能服务系统、现场招聘会、大学生求职专刊、大学生求职信息专栏、智能服务3G终端进校园、用人信息电子邮件配送系统,“1”是指就业咨询、能力测评和岗位推荐。 其中,促进大学生就业智能服务系统是指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以招聘信息为支撑,就业资讯为补充的智能化就业指导专家系统;现场招聘会是指沈阳人才市场每周举办6天招聘会,一年提供约30万条岗位信息和近2万家企业信息;大学生求职专刊是指不定期编印用人信息,发给前来求职的大学生;大学生求职信息专栏是指在沈阳人才市场一楼设立大学生需求信息服务专栏,集中发布适合大学生求职的用人信息;智能服务3G终端进校园是指在各大校园建立终端,通过3G无线网络远程发布适合大学生求职的用人信息;用人信息电子邮件配送系统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群发系统向沈阳人才网的大学生注册会员群发合适的用人信息;就业咨询、能力测评和岗位推荐是指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咨询服务,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测评,结合合适的方向提供岗位推荐服务。 据介绍,沈阳市人才市场将开通促进大学生就业智能服务信息系统。该系统所提供的就业信息覆盖了全国80%的大中城市及百强县,每年可面向大学毕业生发布就业岗位信息100万个。该系统兼具“海量招聘信息”和“专家择业导航”两大特点,既能提供岗位地域分布、实习培训等信息,又有相关专家对不同职业发展空间、不同地域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该系统免费提供给大学生使用,将有效降低大学生就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涵义实现条件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合法要素创造的财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公正的法治环境、自由竞争市场和抑制分利行为有助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实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经济公平,经济公平的关键是分配公平,故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因之,研究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历史源流与实现条件很有必要。 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分析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针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提法,经济学界纷纷给出自己的解释。如赖德胜(2003)、许成安、王家新(2007)认为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给予报酬。该观点的意义在于指出贡献的衡量是由市场进行的,而不是由国家统一筹划。但是,按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分配的前提条件是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这一理想状况往往难于满足。卫兴华(2003)、逄锦聚(2003)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此观点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活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创造了使用价值并按此贡献分配,但对于没有创造价值的非劳动要素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剥削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与阐释。周为民、陆宁(2002)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不能成为拥有自主财产权利的劳动者直接的、具体的分配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在现象和形态上转化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方式,因此其他要素的贡献也是劳动贡献的体现,按要素分配所反映的不是剥削关系。综合参考以上解释,本文认为十六大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贡献”两字是不能用其他文字替代,如果有的话,在十六大报告或其后续阐述文件必然出现。“贡献”是广义的,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可以按边际产出给予报酬;如果要素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可以衡量,可以按照使用价值分配;如果要素的贡献可以还原为劳动的贡献,也可以采用原来的按劳分配。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说法应有以下的涵义: (一)贡献的大小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中央提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意思并不是要越俎代庖,替各微观单位制定衡量贡献的标准并监督执行,而仅仅是指导性的原则。实际上每个人的贡献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在操作上只能由微观单位自己衡量所属要素贡献的大小,微观单位本身的贡献则由市场来衡量。因此,宏观理论工作者大可不必费心研究如何度量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因为这一问题是企业家或者管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宏观理论工作者应关心如何建立良好的环境来保证客观公正的度量得以实现。基于此,贡献是边际产出,使用价值还是劳动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价值,应该由市场自己决定。有的贡献的衡量是非常主观的,如某个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有多大,往往由企业管理层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没有严格的边际产出计算过程,也没有对凝结在创新行为上的抽象劳动时间的精确估计。管理层对贡献的衡量不会仅考虑使用价值而不考虑价值,否则随手提供空气和水的人也应给予报酬。至于企业管理层主观的分配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会给出检验结果。在分配问题上,仅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有可以实行的具体方式。 (二)分配的依据是要素的贡献,而不是要素的所有权。拥有要素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报酬,必须将要素投入生产,使得要素的作用在市场上实现后,变成贡献才可以参与分配。存放在保险箱中的资金是不能获得报酬的,拥有创新天赋但不进行任何科研活动的人也不能获得报酬。所有要素必须先付出、有效益(有贡献)才有报酬。 (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都是合法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者。报告中的“等”字应涵盖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 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A 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另一个解释是,美国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 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合理配置

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打造梁河劳务经济 梁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11月2日) 梁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乡村人口1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89.7%,目前我县劳动力有103845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1.9%,其中富余劳动力为40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2.6%,男性19071人,女性劳动力14782人,高中以上文化8111人,初中以下文化25742人,每年新增待业人员1000多人,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的产业来抓,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优势,引导剩余劳动力合理配置,有效转移,有序流动,使兰坪县成为全州闻名的劳务输出大县。农村劳务输出已成为兰坪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受到全县务界人士的关注。 一、我县劳务输出的规模和特征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和跨区域流动,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劳务输出发展势头强劲,并呈现出向有组织、成建制、上规模、有序化的输出的发展态势。 1、从输出规模看:劳务输出的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几年来全县劳务输出总计达8000多人,年均以10.0%的速度递增,其中,外出务工在6个月以上的人员有6000

多人,占劳务输出总量78.8%;在3—6个月的有2000人,占劳务输出总量12.3%;3个月以内的有1000人,占劳务输出总量9.0%。从调查情况看,3个月以内主要是抽空打短工,3—6个月主要是利用农闲就近打工,这部分人离省外出的不多;6个月以上的主要是到县或出省长期务工。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这部分人员从事的工种较稳定,需求量大,因此所占比重较大。本文以下分析都是特指6个月以上外出务工人群。 2、从人员构成看:男性多于女性,以年轻人为主。 我县农村在外务工人员中,男性占85.6%,女性占14.4%,外出务工人员的性别比为100:10,与九十年代中期男性外出人口占九成以上相比,女性外出规模、频率迅速提高,流动的主动性也在加强。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开始摆脱家庭及封建思想的约束投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从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构成看,20—34周岁外出人员占一半以上,达54.75,其中20—24周岁占五分之一,是各年龄段比重最高的一组。而40岁以后的人口流动量逐渐减少,到50岁以上流动最已仅有5.5%。 3、从群体素质看: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素质高于在乡农民。 外出务工人员与常住人口相比,一是文盲比例低,占1.4%,低于常住人口文盲率7.2个百分点;二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低,占15.9%,低于常住人口11.2个百分点;三是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高,占70.6%,高于常住人口20.5个百分点;四

浅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

浅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 摘要:要素集聚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对要素集聚内涵的界定,以及要素集聚途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要素集聚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要素集聚已经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要素集聚决定一国的分工地位,而且影响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要素集聚是造成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决定比较优势。本文认为,我国只有改变要素集聚模式,才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要素集聚要素集聚力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要素的国际流动,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结构发生变化。要素集聚已经成为获取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但如何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就要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具有较强的要素集聚力。 要素集聚与要素集聚力 (一)要素集聚的内涵 要素集聚是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制度、政策等经济要素在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相互、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要素合作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素集聚就是各种要素的国际流动,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资本、技术、管理、品牌、专利、跨国经营络等要素集聚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主要生产者。通常所说的要素在地理上直接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这是狭义的要素集聚。本文所指的要素集聚是一种广义的要素集聚,是要素的相互和作用的过程。 (二)要素集聚的特征 要素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素集聚实际是要素的移动过程。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的基本区别在于,开放经济体系可以突破国内资源的约束,在国内资源不足时,从外部输入,国内资源充裕时向外输出,通过资源的国际流动实现资源的跨期最优配置。 要素集聚不是简单堆积。要素集聚不是简单把外部要素聚拢过来,或拥有或占有,而是让各种要素协同作用,进行要素合作,实现要素的价值。经济全球化解决了一个国家或仅仅依赖单一国家资源的问题。 要素集聚是不均衡的。要素集聚状况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一个经济体内部都是不均衡的。实际上,之所以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很大程度上是要素集聚不均衡造成的。

充分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

充分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 ——浅谈滕头园林“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 浙江滕头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傅剑波 2011年12月2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 很荣幸受“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组委会邀请,作本届论坛的主题演讲,跟大家一起探讨中国园林行业的现状和趋势,分享在园林行业这些年的一些体会。我今天想结合滕头园林的发展历程,谈谈我们创建以科技研发和景观设计为技术支撑的苗圃建设、园林工程、苗木营销“三位一体”经营模式,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些做法。同时就园林苗圃建设及其发展前景与大家探讨分析,希望能得到业界同仁,特别是在座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的指教。 一、对中国园林行业现状与趋势的认识 中国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业兴起及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行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环保理念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为园林绿化行业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据有关方面统计,截止2009年,我国园林绿化企业有16000多家,园林设计企业1200余家。至2011年8月,行业内具有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共560家。有关方面分析,基于城市化新增园林市场及现有城市化水平下园林扩大化市场,未来五年,仅考虑政府主导的投资,平均每年市政园林绿化市场在1300亿-1800亿之间,这就为园林绿化行业带来了良好发展的契机,再加上地产景观、绿色通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将为园林绿化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在园林苗圃建设方面,虽然经历了几次兴衰起落,但总体前行,截止2010年,全国花木种植面积为80多万公顷,逐渐形成了一个年产值逾千亿的全国性产业和比较繁荣的市场。 当然,中国园林行业及其发展亦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波动大,资金短缺、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科技研发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周期长,经营管理粗放、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既懂景观设计、又懂工程施工、对苗圃管理技术和园林植物也很熟悉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这些因素都制约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提升发展。 在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和园林行业发展的背景下,我来谈一下滕头园林的经营发展之路。

要素分配理论

浅析要素分配理论 【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国民分配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劳分配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国民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熟悉和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和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和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 【关键词】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收入分配产权 按要素分配的内涵 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的一种分配方式。它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按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 从目前看,居民的按资本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形式:一是将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二是将资金用于购买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润、红利、股息以及有价证券买卖收入;三是将资金以独资、合资等形式从事实业投资以获取投资利润;四是将自有房产、车辆等出租获取租金收入。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即劳动者依据自己的劳动力状况获取要素报酬。按劳动力要素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劳动力价值又是由生产与再生产这一劳动力的社会平均费用决定的,因而它有一个底线,即不能低到影响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是对市场上劳动力价值货币表现的价格即工资进行最低立法保障。按技术要素分配 指技术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所拥有的技术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据此取得报酬。在我国,按技术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专利权的形式获得专利收益和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取利润分红两个方面。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并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我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聚集理论 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 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 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 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则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作者提出了三个导致产业聚集的原因: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 马歇尔进一步指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问,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等。而空间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投入品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加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因此,马歇尔相应提出了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和工业区理论。而关于聚集经济的根源,马歇尔认为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企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在某一空间区域内的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带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进而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区域外部性。但是,马歇尔(1920)强调因为更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非贸易投入的可得性和知识外溢带来的外部性会使得一个产业聚集于某地,而其分析只适合于一个产业,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的聚集。 产业聚集理论 - 产业区位理论 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在其《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作者寻求解释德国工业化以前某典型城市周围的农业活动的模式,最早用多种要素来解释聚集经济现象,其农业圈模型区位外生市场的

3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先介绍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两点区别 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 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用表格资料加以说明: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 要素禀赋的衡量及其图示(图3-1) 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 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 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点说明 要素密集度图示(图3-2) 三、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xx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总结: 由以上假设可知, 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节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差异最终会导致相对供给 能力的差异。 可以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来进行判断两国供给能力的 差异(图示,见图3-3,图3-4)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如图3-5所示: p A

发挥农村资源优势

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优化科学课堂教学 铁城学区三里辛小学李国胜 一、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 目前,农村小学由于受农村经济的制约,加上教育经费的不足,增加仪器设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实验器材匮乏。实验器材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以及探究的顺利进行。其次是农村小学的信息、资料途径少,数量少。虽然学校有了连接了互联网,但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学校虽有图书室,但图书容量实在太少,加上内容单调,导致平时教师安排学生课前去搜集资料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教师要立足于现实,在实验室和仪器室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下,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他们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联系,发挥孩子们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生活在农村,应该明白农村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农村就处于大自然的怀抱,各种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生物资源丰富。如观察大

树、蚂蚁、蝗虫、蜗牛、青蛙、乌龟、猫等常见的动、植物;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感受生物的生命周期,研究生物的繁殖,进而探究生命的共同特征;进一步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若是在城市小学,一定会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很好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而,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显得那么熟悉。学生家里就养着鸡、鸭、鹅、兔子、猫……;田野里、路边上、校园里时时都会有一些蟋蟀、蚂蚁等小动物出没。而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更是经常见到,很多孩子还亲手栽过花、种过树。这就是农村环境为孩子们提供的特有的探究材料。 农村自然条件的优越性还体现在非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山川大地在哺育了我们的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众多的探究材料。也许城市的孩子正在为寻找一块石灰岩或花岗岩犯愁,山里的孩子早已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好玩的石块;也许城市的学生正在为没有粘土、沙土无法分析土壤成分而焦急,我们的农村孩子则已对此了如指掌;也许在城市的孩子端着一盆水放上木块观察浮力的存在时,农村的小伙伴早已从溪河里感受到水的力量。 农村丰富的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早为众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和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条件。农村最常见、最常用的东西往往包含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它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材料,而且大大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抽水机是常用的农用机械,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大气压力的作用;锄头、剪刀等的使用可能引发学生对杠杆的探

发挥资源优势 坚持两个并重

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两个并重 同步做大两大产业、两大市场 洮南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洮南经济开发区位于洮南市铁东长白过境公路两侧,洮南市区东部城乡结合地带,辖2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的13个自然村及社区,人口3.2万人,流动人口2万人。区内各种经营业户2000户,其中杂粮杂豆加工贸易户204户,运输经营户2400户,从业人员2万人。常年经营绿豆、豇豆、红小豆、芸豆、黄豆、蓖麻、芝麻、高粱、葵花等杂粮杂豆品种10种以上。市场内拥有自营和出口权企业19户,年交易量60万吨,交易额20亿元。开发区管委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两个并重,同步做大杂粮杂豆市场与运输市场、杂粮杂豆产业与运输产业,使杂粮杂豆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运输业运输市场繁荣兴旺。 2004年,洮南经济开发区杂粮杂豆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杂粮杂豆市场,2006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双百工程全国重点建设农产品市场”。 一、依托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市场 洮南市地处吉林省西部,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土质瘠薄,适合种植杂粮杂豆。洮南市也有几十年种植杂粮杂豆的历史和商贸物流的历史。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种植面积不大,一直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进入20世纪初期,洮南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从洮南市情出发,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杂粮杂豆产业,同步引导运输物流业的发展,以市场带动运输业发展,靠运输市场完善发展促进杂粮杂豆市场繁荣稳定。从2000年至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马路露天式市场”发展到前店后场别墅式经营的规范性专业化市场,运输业也由几十台四轮车在周边乡镇收购发展到大吨位车辆在半径300公里范围收购运输市场一片繁忙景象。运输车辆已经发展到2500台。十几万吨位杂粮杂豆种植地因此辐射到周边四省十八个县、市、区,种植面积达700万亩。在培育市场,发展产业上,我们着重把握了四条基本原则,采取了六项措施: 四条基本原则: 一是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没有资源就没有市场,有“市”才 有“场”。 二是依靠政策。引导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两个市场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市场建设。 三是依靠舆论支持,营造一种有利于市场建设的环境。 四是运用物流调节市场。市场内凤凰山运输协会拥有运输车辆达

集聚效益释义

集聚经济效益 基本信息 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应(Agglomerative economies effect)集聚效应(Agglomerative Effectiveness/Agglomerative Effect/Combined Effect) 基本概念 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外部经济性就是德国经济学家所称的“集聚经济效益”,即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指能够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资金和人才,并不断向外部输出创新产品和分裂新的企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是由许多相互有内在联系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一些服务性网络有机结合而成的。 集聚经济效益则是来源于现代工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性;通过生产活动在空间距离上的彼此接近,实现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竞争等方面的集中运行,从而获得效益。 集聚经济效益包括:内部集聚经济和外部集聚经济 便利性 集聚经济效益的便利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接近的便利性,企业新生的便利性,创新的便刻性和社会资本形成与积累的便利性。表现在集群内企业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各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源上的弱小地位限制了中小企业规模经济性的发挥,而单凭市场机制的力量可能使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吞并,其优点因而丧失。通过企业集群,中小企业在营销、技术、信息共享以及培训等方面可以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从而维持中小企业灵活、创新的能力。企业集群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进入壁垒,使集群内企业与孤立的企业相比更存在着生存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进入集群的增加,增加了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 2、要素密集度 3、里昂剔夫之谜 二、是非判断题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3、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但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5、无论是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它们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的。因此,只要存在价格差,各国间就有开展贸易的动力。() 三、单项选择题 1、率先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 A、斯托尔泊 B、萨谬尔森 C、里昂剔夫 D、俄林 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3、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4、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是执行()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幼稚产业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执行哪种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来源于()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以上都不是 6、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比较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7、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 A、它们的国际价格决定 B、它们的有效使用价值决定的 C、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D、它们的国内价值决定的 8、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9、斯脱尔波——萨谬尔森定理认为,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10、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四、简述题 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 五、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产业融合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解读之四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融合力、亲和力、催化力最强的产业之一,几乎可以和国民经济任何一个产业发生关联、进行融合,并导致出一系列新的需求、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和新的服务,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生产力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能够形成农业观光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与第二产业融合,能够形成工业旅游;与文化、体育、商业、教育、科技等相关产业融合,能够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养生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自驾旅游、科技旅游等,不仅直接增加了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总量,而且会拉动金融、交通、物流、信息等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促进产业融合”,这是立足天水旅游现实,从产业融合的经济性、成长性和带动性的角度来考虑的,应着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融合: 一是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 《实施意见》中指出,我市要“以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为目标”,“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这是从天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实际出发,为发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和石窟艺术文化的优势而提出来的。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天水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目前融合主要有三种形式: 其一是旅游与文保单位的融合。我市主要的旅游景区麦积山、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大像山、水帘洞既是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又是国保单位,其文物价值的独特性、差异性、唯一性赋予了天水旅游神奇的魅力,同时,天水旅游辖区内的文物通过旅游的收入得到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 其二是旅游与演艺的融合。这是旅游与文化融合中的一个分支,属于娱乐的范畴,它可以解决游客晚上消费的盲点,增加过夜旅客的数量,强化天水旅游的文化内涵。近几年,市文化主管部门和演出机构经过不懈努力,陆续推出了《伏羲颂》、《麦积圣歌》、《麦积山的呼唤》、《秦州大宅门》等剧目和影视作品,为游客提供演出作了积极的尝试,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融资能力的限制,还没有形成有市场影响力的实景演出的歌舞剧。这还需要我们奋起直追,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市场运作、政府补贴的方式打造一台有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好的实景演出歌舞剧目。 其三是旅游与演艺常态化的融合。旅游发达地区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将文艺演出常态化,将区域内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呈现旅客或让游客参与其中,在欣赏和参与之中感受当地文化的厚重

充分发挥地域教育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地域教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儒家特色少先队文化——浅谈少先队社会教育阵地的利用与开发 李成泉 2011年6月16日 11:18 浏览数:123 | 评论数:0 充分发挥地域教育资源优势,内容摘要:当少先队社会教育阵地的开发与利用是少先队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地处曲阜这座世界闻名的东方圣城,这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为儒家文化底蕴深厚,以儒家文化为特色的社会教育资源丰富。我校明确办学目标为“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在这样的定位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少先队工作的方向,全力进行富有独特儒家文化气息的少先队特色建设,更加注重少先队工作的社会化研究,在少先队社会教育阵地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实践和研究。 关键词:儒家特色社会教育阵地开发利用实践 一、社会教育阵地的利用与开发的相关背景 曲阜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炎黄文化、儒家文化和齐鲁文化的源起之处,也曾是炎帝旧都、少昊之墟,更是商奄古国,周汉鲁都,是世界闻名的东方圣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万年礼乐归东鲁,千古衣冠拜素王,这里是“礼乐之都”,

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在这片古老的土上,不仅诞生了孔子,还诞生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以及炎帝神农氏,少昊金天氏、“元圣”周公、鲁工伯禽等古帝圣贤。如此众多的圣贤名士荟萃于此,谱写了东方圣城灿烂文化的绚丽篇章,至今邹鲁遗风,英贤不绝。全市现有各类文化遗存600余处,保存金元明清古建筑1300多间,西汉以来历代碑刻5000余块,古树名木17000余株,库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孔府、孔庙、孔林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先后被列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一,成为独具特色和中华民族情感色彩的旅游胜地。这座东方圣城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各界人士,纷纷到曲阜瞻仰孔子或来曲阜观光考察、修学旅游;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也纷纷前来寻根参拜,思古幽情。可以说曲阜蕴藏着对学生进行校外教育的极其丰富的资源,从这一资源的代表性、丰富性和深刻性来看,在全国绝无仅有曲阜所独有的,曲阜的名胜古迹资源和文化资源就是一系列宝贵而生动的教科书,为我校进行少先队社会教育阵地建设,开展传统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势。

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第27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5月 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 ────────── 收稿日期:2004-12-16 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炳福 (青岛海军潜艇学院 政教室,山东 青岛 260071)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劳动创造新价值的分配;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参加价值的分配。马克思所阐述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及其性质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多种分配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斯密教条;三位一体公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45-04 一 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原始源泉,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1](P47)其中“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被称为“斯密教条”。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即“三位一体公式”在“斯密教条”的基础上指出:“生产物的价值发生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中,只有这三要素才能创造价值和新的 财富。” [2](P715) 也就是说,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建立在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润。对此马克思认为: 1.斯密的工资、利润、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和萨伊的这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其原因在于:否定劳动价值论,即否定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土地和资本是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第一、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一次由自己的劳动把价值加到棉花上;另一次保存棉花的旧价值,或者说,把他所加工的棉花和使用纱锭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棉纱上。他只是由于加进新价值而保存了旧价值。但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只劳动一次),因此,这样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 值。” [3](P225) 第二、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以本身原有的价值量为限,不会使原有价值量增殖。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丧失掉存在于旧的使用价值形态的价值,才把价值转移到新形态的产品上。它们在劳动过程中所丧失的最大限度的价值量,显然是以它们进入劳动过程时原有的价值量为限,或者说,是以生产它们自身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为限。因此,生产资料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不可能大于它们在 自己参加的劳动过程之外所具有价值。” [3](P232) 第三、新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指出:“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价值,形成新价值。”[3](P235)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在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3](P190)这个超额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同时,马克思认为:“在工资构成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同样是不正确的,虽然工资,或者确切些说,劳动能力的不断出卖,也构成工人的收入的源泉。创造价值的是工人的劳动,而不是工人的工资。工资只不过是已经存在的价值,或者从整个生产来看,只不过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中由工人自己占有的那一部分。但是这种占有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工人的工资增减,但并不影响他们生产的商品价值。”[4](P75)根据上述马克思的观点可以得出:价值不是由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而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亚当·斯密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以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作为理论基础,也是错误的。 2.斯密和萨伊的利润、地租和工资是收入的源泉是对的。马克思指出:“对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来说,表现为他们各自特有的收入(利润、地租和工资)的三个不同的源泉。它们从下述意义上讲确实是收入的源泉:对资本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