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坡长限制

最大坡长限制

最大坡长限制

所谓最大坡长限制是指控制汽车在坡道上行驶,当车速下降到最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最大坡长限制是指比较大的纵坡对正常行车的影响。所以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不同纵坡时的最大坡长可按表1-3-4选用。

最大坡长限制

道路纵坡的大小及其坡长对汽车正常行驶影响很大,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行车影响也越大。主要表现在:使行车速度显著下降,甚至要换较低排档克服坡度阻力;易使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下坡行驶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甚至造成车祸。

含义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当连续陡坡由几个不同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应对纵坡长度受限制的路段采用平均坡度法进行验算。二、三、四级公路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对纵坡长度应加以限制,以利提高车速和行驶安全。

在实际纵坡设计中,当大于5%的坡长还未达到其规定的限制坡长时,可变化坡度(应为连续上坡或连续下坡),但其长度应按坡长限制的规定进行折算。例如:某三级山岭区公路的第一坡段纵坡为8.0%,长度为120m,即占坡长限制值的2/5,若相邻坡段的纵坡为7.0%,则其坡长不应超过500×3/5=300m。也就是说8.0%的纵坡设计了长度120m以后,还可接着设计坡度为7.0%的300m坡长,此时坡长限制值已用完。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 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 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1)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件下确定 (2)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隧道内的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独立的明洞和长度小于50m 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3.高原地区纵坡折减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1-3-2的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二)最小纵坡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否则应对其边沟作纵向排水设计。

纵坡规范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得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得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得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与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得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得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得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得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得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她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得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得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得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与段。缓与段得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得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与。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得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得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纵坡规范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的确定

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的确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但是在公路的施工设计中,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有效确定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本文首先分析了纵坡限制长度的确定,其次,就公路纵坡坡度的限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公路;纵坡坡度;坡长;限制指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ighway construction came a new construction upsurge, but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design, we have to consider a problem, is how to effectively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change clearly highway slope and long confined index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limit to determine the length ZongPo, secondly, the degree of change clearly highway limit thoroughly discussed,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highway; The degree of change clearly; Slope length; Confined indexes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但是在公路的施工设计中,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有效确定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指标。公路纵断面设计不仅影响公路里程的长短、工程投资规模的大小、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而且还会影响车辆的行车安全、公路的通行能力、运输效益等。特别是在西部公路开发建设中需要修建的大量山区高速公路,由于所处的地形起伏较大,常常需要连续升坡或连续降坡。面对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工程量巨大、环境保护工作难度大等因素,如何保证公路的安全、经济、舒适,环保,公路纵断面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合理的纵坡坡度和坡长既能克服高差又能保证工程经济合理的关键性设计指标。 2. 纵坡限制长度 纵坡坡度本身并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控制指标,还必须考虑有关适合汽

纵断面最小坡长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 教学内容:1.初步了解纵断面图的内 容; 2.理解公路最大、最小纵坡和最大、最小坡长确定所考虑的因素,在纵断面设计中能正确运用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平均纵坡、合成纵坡及缓和坡段、纵坡折减等 重点:《标准》对公路最大、最小纵坡和最大、最小坡长的确定及考虑的因素。 难点:最大(小)纵坡、最大(小)坡长、平均纵坡、合成纵坡、缓和坡段。 第一节概述 路线纵断面图:沿着公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公路的纵断面。 纵断面图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公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把公路的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公路的空间位置。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地形、地物、水文地质,综合考虑路基稳定、排水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纵坡的大小、长短、竖曲线半径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路线纵断面图的构成: 纵断面图上由两条主要的线和文字资料两部分构成; (1)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 (2)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线,是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公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两种线形要素所组成。 直线(即均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水平长度及纵坡度表示的。纵坡度i表征匀坡路段 坡度的大小,用高差h与水平长度l之比量度,即 (%) l h i 路线纵断面图上的标高: (1)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纬地纵坡设计

1.坡度不大于规范要求,坡段长度不小于规范要求,排水的最低点,尤其是做U槽的时候。 2.请仔细看路线设计规范中平面、纵面、平纵横组合的要求,已经介绍很详细了。当然,还要结合下94年的路线规范看看。 3.我觉得纵坡还得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城市道路里道路周边的建筑已经成型,要是填挖太多也会造成周边居民或者商业的不便利,因此也得找好控制点。 4.挖方处只能设凸曲线,不能设凹曲线,得考虑排水。 5.要结合城市道路两侧的地块高程 6.翻建的两侧建筑物的高程主要考虑,新建的符合规范规划 纵断面拉坡主要考虑因素: (1)最大坡长、最小坡长满足规范要求。 (2)最大纵坡、最小纵坡满足规范要求。 (3)凸曲线、凹曲线半径要满足规范要求, (4)竖曲线长度要求满足规范要求。 (5)同向竖曲线之间的直线长度应不小于最小坡长,否则应设为复曲线。反向竖曲线之间的直线坡最小要满足三秒行程。 (6)拉坡时还要结合通道设置及桥梁设置满足净空要求。 (7)拉坡时要考虑排水要求,凹曲线不要设置在挖方路段。 这些都是纵坡设计的注意事项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竖曲线和平曲线对应,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 对于等级较高的道路应尽量做到这种组合,并使平、竖曲线半径都大一些才显得协调,特别是凹形竖曲线处车速较高,二者半径更应该大一些。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所谓均衡,是指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的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根据德国计算统计,若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便可达到均衡的目的。 3)暗弯、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组合。 对暗与凹、明与凸的组合,当坡差较大时,会给人以错觉:舍弃平坦坡道及近路不走,而故意爬坡、绕弯的感觉。此种组合在山区难以避免,只要坡差不大,矛盾也不很突出。 4)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设计车速≥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顶点重合。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 平面转角小于7°的平曲线不宜与坡度角较大的凹形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5)在完全通视的条件下,长上(下)坡路段的平面线形多次转向形成蛇形的组合线形,应极力避免。 直线上一次变坡是较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一个凸形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形线次之;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和“凹陷”,看上

纵坡设计及一般规定与要求

纵坡设计及一般规定与要求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1)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下确定 (2)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隧道内的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独立的明洞和长度小于50m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最大纵坡设计

看看这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一2006】 第八章公路纵断面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1-04 19:12 能不能说详细些??谢啦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1-04 19:15 要详细就多啦。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1-04 19:16 那总可以告诉我怎么盖帽子吧,一定给分哈,谢谢。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1-04 19:24 8公路纵断面 8.1一般规定 8.1.1纵断面上的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定如下: (l)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宜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路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宜按新建公路的规定执行,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 8.1.2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规定如表8.1.2。 表8.1.2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l)沿河及可能受水浸淹的路段,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出表8.1.2规定洪水频率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0m的安全高度。 (2)沿水库上游岸边的路段,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考虑水库水位升高后地下水位壅升,以及水库淤积后壅水曲线抬高及浪高的影响;在寒冷地区还应考虑冰塞壅水对水位增高的影响。

(3)大、中桥桥头引道(在洪水泛滥范围内)的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于该桥设计洪水位(并包括壅水和浪高)至少0.50m;小桥涵附近的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于桥(涵)前壅水水位至少 0.50m(不计浪高)。 8.2纵坡 8.2.1公路的最大纵坡规定如表8.2.1。 表8.2.1 最大纵坡 (l)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 (2)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公路,改建工程利用原有公 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 (3)四级公路位于海拔2 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路段,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8.2.2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80km/h位于海拔3 000m以上高原地区的公路,最大纵坡应按表8.2.2的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表8.2.2 高原纵坡折减值 8.2.3公路的纵坡不宜小于0.3%。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或长路堑路段,采用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8.2.4桥上及桥头路线的纵坡 (l)小桥与涵洞处的纵坡应随路线纵坡设计。 (2)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大桥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引道紧接桥头部分的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 (3)位于市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应大于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