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方法之梦

文物鉴定方法之梦

——节选自《再论文物鉴定方法》一文

文物鉴定是一项大有发展前途的朝阳行业。因为我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的河山,又因为我国有六千年左右的文明发展史,还因为我国有56个勤劳智慧的民族。这一切造就了无以数计的文物,有些流传于人世间,更有大量的仍然沉睡在地下、水中。无论已经面世的、还是今后即将面世的,都存在一个鉴定问题,用科学有据的新方法得出准确的定论。本文回答六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现今的鉴定方法不适用;二是为什么我国应该找出文物鉴定的方法;三是新方法必须保证的底线;四是新方法展望;五是现阶段是否具备了条件;六是新方法的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现今的鉴定方法不适用:

现阶段采用的文物鉴定主要分为三种流派:即传统老方法的型、纹、工料、款等;所谓的科技鉴定法;门类不同的混合方法。已过往的文物鉴定历史业已做出了定论。

1、传统法的过时:

在近千年的岁月中,统领文物鉴定的是型、纹、工、料、款等老方法。近几十年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该方法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作伪与作旧,屡屡败下阵来。但由于新方法尚未完整有效的产生,老方法仍然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比如型、纹、工等。对历史上朝代相对短的,如秦朝,其文物的变化介于战国和汉代,光靠文物发生的变化有时可能解决不了定代的问题,这就需要借助型、纹、工等区分战国、秦、汉三个朝代。对朝代长的,由于变化的差距明显,靠变化程度与新方法就可行了(设想的新方法模式详后)。

最有代表性的活生生例子莫过于“金缕玉衣”了,它不仅创下了鉴定价格之最,也是集中了中国当代顶尖专家之最,使用的方法便是传统

老方法(当然其中不乏“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因素)。还有大量触目惊心的假鉴,也是用的传统老方法。这些难道还不足以使人们认识到老方法已过时了吗?传统老方法中找不到可以证明文物老的具体标准,怎么能鉴定文物呢?

2、科技法的不适用:

目前,采用的科技法,大多是从其它领域生搬硬套移过来的,有些完全不适用,如元素测定法,根本没有与时间结合,怎么鉴定文物的时代?有些基本不能用,如C14,少的差几百年,多的差上千年。华夏历史总共才六千年,三差两差不就没了吗?有的破坏文物,需要取样,在文物上钻两个绿豆大小的孔洞,这不是把文物破坏了吗?有的无法抵抗人们有意而为的行为,如X射线法,“文物”每经过一次X射线就长500岁(如民航安检),过三次安检现代的新瓷就成了1500年前的“文物”了,岂不可笑?(详再论文物鉴定法中的C14与热释光部分)当然,文物鉴定不具有排它性,但最终可能只有一种方法。只要是能真正把文物在自然法则内的变化程度按阶段性差异确定下来的,便可以应用到文物鉴定之中。但上述1.2基本脱离了这个“本”和“根”。老方法完全没有与时空对接,一般多用“与真品相同”或“与真品不同”作为鉴定的依据。欲证明待鉴之物为真时,便抬出与真品相同的依据,欲证明某件待鉴之物为赝品时,便用与“真品不符”为由。可是真品究竟什么样?旁边并没有样本,弄了一个“皇帝的新衣”让你找不到北。求鉴者一般没有真品,否则自己会把二者来做对比,以定真伪。一般的资料大多只有简单的长、宽、高、重量、纹饰等,也让求鉴者不知所踪,所以才求助于“专家”。但“专家们”又用一个“不知的王国”来糊弄求鉴者,这便是鉴定的怪圈。所谓科技法个别的有时间概念,但没有空间概念。文物变化后的老态决定了其年龄,而空间的差异决定了文物的流转,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决定了文物变化的特征。没有时空概念的“科

技法”又怎么能定出文物的真伪?这方面的实例也很多,通过所谓的科技法,得出的结论是“与×××真品相似”、“以×××真品接近”、“与×××真品符合较好”等等,而没有明确的结论,这些便是心虚的证明,也是证明鉴定无力的依据(详《再论文物鉴定方法之鉴定方法的疑与惑》部分)。

3、现在争论(探讨)的几种方法:

有人提出微生物鉴定法。这不见得行不通,但要有不同时代的微生物标本,特别是这些微生物最终的消亡期,关键是它们存在的时间段要与历史朝代挂勾,这点恐怕极难实现。况且一个小小的微生物遗体能否保存到现在实在难说。但这个方法是前提确定了微观与变化,与今后鉴定方法大有渊源。具体微生物法的鉴定不仅难度更高(较分子构造式),而且精准度也不够。这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极难量化:①首先要确定时间和微生物的种类存在期,如在1000年±50年前,究竟有哪些微生物存在,其前与其后其便灭绝了;②不同地区该种微生物在文物上的数值量,如河南、甘肃、广东等各有多少;③小小的微生物在3千年内一般不可能成为化石,腐烂消失的可能性极大,也会被活着的微生物吃掉等等,在自然法则的作用下,其遗体的存在概率微乎其微;④如果应用到文物鉴定中,同样需要先取样,如定窑,要分地区、窑口、时间等等,同样须有一项庞大的基础工作;⑤既便有了准确的数据库,用于鉴定时,由于待鉴定文物复杂,如出土时间、出土后在空间的存在、存在的环境、人的把玩清洗等等,会使文物上的微生物数量发生巨大改变,很难与标准器取的值符合。这些都造成微生物法鉴定文物的不准确性,极有可能事倍功半。

有人提出痕迹学,这也是有可能的。但问题在于不同时代的痕迹是什么?如见到一件唐代的瓷器,什么痕迹能证明它走过了1100多年(以唐朝灭亡计)?如见到一件青铜器,哪些痕迹能证明它的朝代?见到时

完全是具体特征,所有的痕迹均成为过去时——不复存在了。但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可以从现在建立痕迹学数据库,把已经收集到的文物特征照下来,包括现在不是文物但有收藏价值与意义的人造物拍照下来。每间隔一定时间照一次,组成痕迹学。也可以是夏商周的高古文物,看看再过一千年它们又都出现了什么新的特征?具体到痕迹学鉴定文物,也非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自然法则下的物质(物体)都必然要发生变化,而变化就必然要有特征,可以理解为痕迹。但必须厘清是什么时间段的痕迹才能与文物挂钩。比如气泡的变化有阶段性,汉、三国、两晋、隋、唐、宋瓷器的气泡各是什么痕迹?现今没有确切的数据资料可以证明。不能随便拿来一件瓷器就定为某朝某代的。所以也需要按时间、地区、窑口、釉质等的不同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只有这个数据库“落成”了,才能产生可以对比的参照数据。更何况气泡的变化无法量化,从形变、色变、混融到态变、破裂。只有变质泡内(破泡)的物质是什么样的化合物?其构造式又是什么模样?其数量值又是多少?才能有量化标准。无法量化的变化可以作为定性的依据,如形、色、融、态等。而定年代要以量化指标为准,这就是文物体上的次生物和变质物(内变物)数量值(详下文)。

此外,还有什么几合一啦、某某鉴定法以及最近出现的‘量子文物检测鉴定仪’(详后续文章)啦等等,要么笼统、要么无具体指标、要么无具体内容、要么过于神奇,不容易分析。

应该承认,现今就文物鉴定方法可以、也必须要有多种探讨,以求得确实可行且真正起到鉴定作用的新方法,这样做才有助于发扬与继承华夏六千年的文明。但无论任何方法,它的前提要建立在自然法则的框架之内,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文物无一可以脱离自然法则。而时空作用的阶段性平衡必在文物上有所反映。鉴定的终极目标是找出文物的时空变化,亦即自然法则下的阶段性平衡。若脱离此便是无源之水、无木

之本,便没有了可以证明该文物历经时空的依据。时空变化的唯一尺度是全方位的变化,换言之是全因素下的全变,自然界中的所有因素都必然作用到文物上,从而引发文物的全面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分不同阶段实现同步、相互平衡,这也是新方法所必须遵从的。没有变化的依据证明不了该物成为了文物,而没有全方位的变化不仅证明不了文物的“岁数”,反而会证明伪变化、伪微观、伪文物,也证明了该方法的不可行。

二、我国应该成为文物鉴定的领军(应该找到文物鉴定的方法):

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可否认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不仅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汉字,其中有大量的象形文字,也有从象形文字演化的新汉字。不同汉字的演化本身就是文物,在青铜器、玉器、石器、竹器等载体上均有大量实证。我国又是瓷器的发明国,积淀了数以千年的瓷器。而玉器在世界范围内也独树一帜。青铜器更是精美绝伦……,这一切证明了华夏文化的悠久与源远流长。面对无以数计的文物,均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确凿无疑的鉴定方法,不仅要应对现今面世的大量文物,还要应对今后陆续出土、出水的各类文物,更要揭露各种各样的仿品、伪品。这一切光靠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不成,光靠过时不适用的方法也不成,只有不断创新、研发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新方法才成。聪明智慧勤劳的华夏人,既然能够在远古、近古时代那么艰难困苦的时代发明了汉字、瓷器,又在那个时代创造了青铜器和玉器等,为什么不能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创造出文物鉴定的新方法?笔者坚信爱好华夏文物、致力于传承华夏文物的有志之仁者,一定能实现这个继往开来的目标。

三、新方法必须保证的底线:

文物鉴定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必须要具备和满足三项基本和关键的前提底线。即:第一要保证文物在鉴定过程中不会受到丝毫的损坏,也就是鉴定前是什么模样,鉴定工作完成后仍保持原样,任何损害文物的鉴定都不是真正的鉴定;第二要得出明确的定性结论,也就是通过一定

的标准,确定文物的老化年龄,没有文物性质变化的指标和结论,都不属于科学鉴定的方法;第三要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没有量化指标的限定,也构不成科学鉴定文物的方法。这三条底线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准确,才能防止假鉴、伪鉴,才能有理有据(具体详细原则可见再论文物鉴定方法中的六项)。

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物鉴定方法,这是摆在广大文物爱好者面前的主要与关键任务之一。不是仅仅能“鉴定”几件文物就行了,因为连真正的方法都没有,何来得鉴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又何来得鉴定正确性?无根无据的鉴定能出准确的结论?只有白痴才相信!

在笔者所著的两本书和后续一系列文物的鉴定中,均没有在其后加“法”字。因为这个法字牵扯太多太多的复杂问题,有些甚至现阶段无法解决。何况也不是仅靠微观变化就能成为法的,要有相应的配套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法。

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动的;一类是主动的。被动方法往往是当问题出现后,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有的方法很简单,如道路被大风刮断的树木阻挡了,只要想方设法把大树移开就解决了。是用人工搬、或是吊车拉等等;有的则很复杂,如治理大气污染,不是一两个部门和短期能解决的,需要有关方面长期采取措施;有的则极其复杂,涉及高深的科技,如探测其它星球,要解决一系列的难题,动用所有的高科技。文物鉴定虽然没有复杂到这么难,但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文物鉴定方法的核心与关键是找出时间与空间和文物的对应关系,没有时间就不会成为文物,而没有空间就不会有相应的变化。用什么方法求出文物与时间和空间的对应关系,是文物鉴定方法的灵魂。脱离这两个方面均不是文物鉴定的方法。主动方法是为了某种目的、目标,先得规划好,包括所采用手段、程序、行为方式等。文物鉴定方法的特殊性有时在执行中会用到主动方法,是主动方法与被动方法的结合。

目前,人类所应用各种学科,就文物鉴定而言主要集中在哲学、逻辑学、数理化几个领域内。哲学是统领文物鉴定的总纲,从物质及其变化开始,没有唯物就没有文物鉴定。逻辑学是思维判断的必遵法则,无逻辑关系、特别是无文物与时空关系的称不上文物鉴定。数学中的部分应用计算,在实际鉴定中会用到。物理方面则占了较重的比例,尤其是力、热、能等方面,是鉴定文物变化的主要因果。有些物理方法,如X 衍射法、多种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在新的鉴定法中会被采用。最关键的是现代化学,构成各类文物的原材料不同,但它们都由分子组成,而分子与原子间有化学键——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力,使不同的原子组合成新的分子。现代化学的构造式是新的文物鉴定量化指标的灵魂。文物变质后生成新物质,它们的前身是各自的物质分子或原子,如青铜器的铜、锡、铅,玉器的硅、钙、镁,瓷器胎釉的硅、钙、铁等等。但在时空中变化后,其分子或原子已不存在,变化成不同的分子。分子式不同,而构造式更不会相同。不同的构造式显示了不同的性质。文物在时空中逐渐变为五颜六色(瓷器的彩釉本色不包括在内),反映出它们的构造式出现了转折变化,新方法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

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一定要有理、有据、可行、有一定的程序、采用相应的工具、设备,结论准确、适用于同性质的事物(可以分类)。文物鉴定方法要具有文物鉴定的通用性,不同类别的文物可以有其特殊的具体规定。文物鉴定方法之理当然是自然法则了,这不仅是宇宙的根本大法,也是文物的根和本。有据则是不同时间段产生的不同变化,以这些变化的具体表现与形态为尺度,衡量待鉴的文物。可行是该方法行得通,可以操作。有些方面可能一开始非常困难,需要下大力气作细微的工作,一旦完成后工作就好进行了。有一定的程序是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各项工作都要有具体步骤、程序,没有步骤和程序的根本不是什么方法。采用相应的设备则是用现代科学仪器,如原子显微镜等,

电脑、大数据库,以及相应的软件。结论准确是指通过相应的“鉴”做出准确的结论,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适用于一切文物是指它的通用性。但不同的文物又各有所异,铜、玉、瓷各不相同,方法中又要有针对性,或者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四、新文物鉴定方法的展望(设想):

文物鉴定是一项严肃的科技工作,它必须要与现代科技互动,包括现代的科学知识与科技成果。要解决数百年或数千年文物在时空中的变化,你不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而死抱住一成不变的“老皇历”,不是远离了这个社会吗?又怎么能解开文物真伪之谜?对文物鉴定方法的设想如下式:

微观标准图+分子构造式=文物鉴定方法由于新设想比较复杂,又涉及到高科技,属于全新的概念,有必要分四个方面展开讨论。1、微观标准图的几个主要问题;2、分子构造式的几个主要问题;3、为什么文物鉴定必须量化;4、如何理解和运用新方法。逐一简述如下:

1、微观标准图的几个主要问题:它是文物鉴定方法的基础部分,是以自然法则变化论为前提的,也是解决文物定性的关键。微观标准图实际是变化标准图。百年以上的文物没有不发生变化的,包括保存在盒、箱之内的文物。变化主要表现在形、色、融、态四大方面(可见笔者的两书和后续网上文章)。这四大变化基本没法量化,只有定性,不同时空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这些具体特征给文物打上了岁月与时空的烙印,成为真老与假老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四大变化的共同“表演”是克服伪鉴定方法、伪微观的核心。凡伪鉴定方法要么无变化,要么单打一或单打二。微观变化标准图揭示了变化的全方位,如瓷器开片变化后,它两侧的釉层会有变化,气泡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不同釉种的结合部位也要有相应的变化等等。牢牢把握住全方位这一关键环节,是区别伪微

观和假鉴定的灵魂。

①微观标准图:即规定之内实体文物的标准微观,既可以为实物上的1.0mm2,也可以为2.0mm2,视设备的功能与鉴定需要而定。把1.0或2.0mm2放大100倍或200倍,得到相应的图称为标准微观图。这就对取图位置提出了严格要求,防止任意化,保证图片的可比性(详下文)。也对微观图取舍有了严格的规定(详下文)。当我们把文物上0.1mm2内的坑沟、气泡、开裂、混融等放大拍出10cm2或20cm2的照片后,便可以观察它们的各种变化,有了这些协调的变化后,便可以定性为老文物。

②标准图的限定条件:微观标准图是指按一定比例扩大的微观画面。它主要被下述七项刚性指标限定。

a、必须是的的确确取自该朝代文物体之上,不得有丝毫之差;

b、必须是光学放大同一倍率的显微照相(摄、录相机,下同),如100倍、150倍、200倍等,一经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

c、拍摄的照片(图面、画面,下同)必须采用统一尺寸,如120×160mm、120×180mm等;

d、必须维持原微观照片的色阶,不得作任何调色处理,保持其真实性;

e、显微照相机必须与文物表面‘紧贴’在一起,中间无距离。

f、样品的取点位置与待鉴文物取点的位置详下文③。

g、微观标准图的取图项目:主要是形变、色变、混融与态变四项。这四项变化在辛亥革命以前的文物上不同程度地全部出现,由于无法量化才以标准图表示,所以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实际上也无法分离。

拍照待鉴文物时,也必须执行上述各条要求,以保证待鉴物的标准图与标的文物的同一比例,不产生差异。

③标准图的取样位置:所有的文物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中心线的;一种是无中心线的。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占少数。凡有中心线

的以中心线上、中、下三个点为取样的标准位置,如各种动物以头部中心为中心线,各种容器以纹饰和款识的中心为标准,片状与多角形的以其上纹饰的中心为取样位置等等。而对无中心线的,如梅瓶、玉壶春瓶、无纹饰的壁、搬指、圆形器物等,以口或足成90度角的两条直径延长的四条外边线(延长直线)、在每条直线上各取3个点。3个点的位置分别为延长线最上部口缘边缘0.5mm处;延长线的二分之一处和延长线的下端距足底边缘0.5mm处,共计有12个点。四条线用A、B、C、D表示。

标准图的柔性指标,可以把形、色、融、态四种变化合在一起为一张图或两张图上。因为四大变化无法分离,一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分。只要反映出形变,相应的色变、融和态亦将伴随。这是自然法则下变化的本质,因此是区别伪微观和假鉴定的试金石。其中不同色釉间的混融宽窄需要单独标注出来。清代往前的不同色釉在相互结合的部位都有了混融,而且随时间的延长,其宽度会增长,以此可作为融的标准。

对于标准微观图尺寸的大小、选用的照相机、取样的部位等,鉴定单位可以结合各自的设备条件实际和文物特征适当调整,但必须前后一致。样板数据库和待鉴之物必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公平、公正,才能克服和解决人为干扰,才能保证所鉴文物的真实性。

2、分子(物质)构造式:这是从现代化学中引入的一个概念,指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的各部位构造。不同的元素组成分子,分子间都会有不等的电子,其中有些为双方共有的(含多方)。构造式中的化学符号代表不同物质的分子或化合物甚至原子,如Ca(钙)、O(氧)、H2O(水)等;而不同的、、、→、……等,分别表示共有1、2、3个电子数;带方向性(箭头)则是从一方引向另一方,表示电子的释放与接受;虚线表示看不到的部位,因为化合物的构造式是立体的,在平面上无法表示时往往用虚线……,机械与建筑图均如此。物质化合后性质发生了变化,以铜为例略作讨论。当铜氧化后成氧化铜,铜的原子(符号

为Cu ,不论黄铜、红铜、白铜都是Cu 。但氧化后成为了氧化铜,分子式为CuO ,这时便发生结构上的变化,CuO 的构造式为Cu =O 。同时在理化性能上也发生了变化,黄铜黄、白铜白、红铜红。但氧化后都变成黑色的,而分子量从56上升到79.54,增加了13.54的体重,同时熔点从1083℃上升至1326℃,提高了243℃,硬度也增加了等等。这证明了当物质的分子化合后,物质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质变。而分子式不能反映理化性质,只有分子的构造式方可。铜氧化成为氧化铜很简单,下面在以比较复杂的构造式为例,现在的科技可以把多种物质“组合”在一起,使它们为人类服务,这是高科技的应用,西药就是有力证据。如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阿托伐他汀钙片”,有分子式、有构造式(见

图4.2)。组合后的构造式比较复杂,但其内所含的物质并不多,仅有钙(Ca )、氢(H )、氧(O )、碳(C )、氟(F )、氮(N )、水(H 2O )、氢氧根(OH )。各元素间用共有电子链接(图中的 、 等)。人工合成的物质一般都有如下的特征:其一是寿命有限,西药有时效性,过期便不能再服用;其二是时间一久便会变色,如白药片成为黄的、灰的、甚至黑色等。但这个时间一久可不是几百年或上千年,药品顶多存五年;其三是变形,药片会散,也会成为粉末,塑料一类会硬化、脆(薄膜除外);其四是变质,这些人工合成之物,基本不会长期保持质地,虽然多Ca 2+ - N

·3H 2O 2

图4.2 阿托伐他汀钙片构造式

分子式:C 66H 68CaF 2N 4O 10·3H 2O

久变质不清楚,但很难见到百年以上的。混凝土整体可以保持,但时间久了局部的开裂、破碎、脱落会很多。说这些是了得出人工合成的物质不可能与数百年或数千年自然形成的物质相同(注意:铜、玉、陶瓷也是合成的,但它们经历了熔融,其中玉器是部分岩浆的产品)。人工合成之物一般没有经过高温熔融,所以它的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质变。而高古文物的铜、玉、陶、瓷均是经过高温形成的。在时空中发生的质变与次生物虽也没有经过高温,但它们是长期缓慢变化形成的,除了有少量脱落流失外(次生物有替代),都能保持其形体和质地,这就为我们鉴定它们提供了可信的物质。

(1)对构造式的限定:由于构造式是文物鉴定的量化标准,必须严格规定。包括取样的部位、面积、数量、构造式的原始形态等等各方面。对构造式取样的限定条件有刚性指标和柔性指标两类。

①刚性指标:指不可任意改变的指标。

a、构造式中的元素或分子、化合物等必须齐全,绝对不能缺少任何一种;

b、共用电子数必须准确,绝对不可以排列错;

c、合成物中原有的原子或分子,原子如Ca(钙)、AL(铝)等,分子如H2O(水)等,同样必须在标定的准确数量值范围内,数字准确。必要时包括不同物质(元素)的同位素;

d、取样位置:详下文;

e、面积:无论样本(有确切年代的文物)还是待鉴之物,可规定以实体物上的1.0mm2为量化指标单位(不同的文物可调整,但一经确认不得随意变更)。在此面积内有可能出现不完整的构造式,这时以主体物质的存在为计量依据,如青铜器的铜、锡、铅,玉器的硅、钙、铝,瓷器的钙、硅、铁,它们的分子在则计入,它们的分子不在则不计入。

f、取样项目:由于分子构造式要解决的是物质变化后的量化指标,

也就是铜、玉、陶、瓷变质部位单位面积及其次生物的分子为多少个,所以必须严格定出其项目。其中次生物只要是四十年以上的文物(物体)均有。所以各种文物都必须要有次生物的数量值。而其它物质的变质则按其特征有所不同:如青铜器以铜、锡、铅的氧化物、碳化物、硫化物、氢氧根为据;瓷器以硅、钙、铁、镁、锰的氧化物、碳化物、硫化物和氯化物为据。查变质后的白衣、黄衣、内变物的各种物质:玉器则为鸡骨白、象牙白、石化,瓷器以白衣、黄衣、内变物为准。现在无人知晓它们都是什么物质,所以有个定名的问题,先确定名称,再确定数量值。将视新法的推广与应用,再补充与完善。

②柔性指标:构造式的图面尺寸视软件功能而定,可以根据各物质的特征有不等的尺寸,但组合成的形态不得随意变更或扭曲。由于不同文物的单质和化合物不同,除上述各种文物变质的项目外,不同的检验检测鉴定单位,为了使鉴定的量化标准更加准确有力,可以适当增加检验项目,但只能多不能少。如对铜器可加氯的化合物,对玉器和瓷器可增加磷的化合物等等。这些有待于从确切的标的物上得出不同时期、不同文物上的具体变质物及其多少来确定,变质物取的种类越多,准确性与力度越明显、越有效。

以上要求对标准物和待鉴物同样适用。

在新方法中标准图可直接从文物上摄录下来,但结构图需要一定的程序转换:首先是显微照相机的放大,最少要在500倍以上,最好是原子显微镜;其次要借助红外、氢谱、硫谱等光谱或核磁共振等。因为现今尚无法直接从文物上看到各种物质的分子构造式。物质的名称是人定的,它就是一个符号,看到的只是各种形、色、质等,要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命名的铜、铁、钙、硅等化合物;再次是把对应的物质分子式确定下来;最后是把物质变化后的分子构造式中各种元素定下来,包括氢氧根(OH)和某些化合物,如CH3等,找出它们相互之间的共用电子数,

利用电脑软件求出该物质的分子构造式。

(2)分子构造式取样部位:百年左右及其以上年龄的文物,其表均有次生物,时间久了会进入文物体内。而文物的变质最低要到光绪以前,时间越久变质部分越多,其中包括内变物微粒,它们也会在文物上出现。因此就次生物和变质物而言,取样的部位以文物变质最严重的地方为准,如铜器以铜表凸起最厚变质物为准,玉器以‘二白’最厚的部位为准,瓷器以‘白衣’部位为准(没有形成‘二白’的玉器或‘白衣’的釉层以釉内变质斑块或微粒为准)。确定出每1.0mm2变质分子构造式及其数量值,作为标准的数据库。对待鉴文物也以变质最重的部位为准。次生物以文物上最集中的部位为准,同样以1.0mm2的数值量为据。这两个数值为新方法的量化标准。

3、文物鉴定需要量化标准:新方法的关键与核心,是通过文物变化的“量”来确定文物的年代。文物变化的形变无法量化:一是时间越久、空间条件越恶劣时,文物表面产生的坑洼孔洞数量越多、越大;二是这些形变极难凭其的深浅、大小来定时间;三是同期同类文物也有质地的差异,不同的质地有可能时间短的会超过时间长的;同期同质的文物还存在工艺流程中的区别,如瓷器的釉层同为绿釉时,也会有不等的差别。所以不能以形变作为依据,只能参考。文物的色变也无法量化:一是同一色会有多种色差,不会完全相同;二是单独的色变不能证明时空的长短,同样有文物的质地与空间环境有关,当质地差时且空间条件也差时,有可能后期的文物会超过其前期的(形变也会出现这种特征);三是色变有褪色、混融,褪色无量化指标,不同的色混融也无法度量不同色交界处的宽度,分不清该色究竟属于哪一方,也就无法量化,四是色变的多少与大小也无法量化,釉内的变质微粒有大小深浅的区分,玉体内的变质微粒同于釉层,青铜器的色变更加复杂。这些都表明色变无法量化,虽然色变中有形变、有质变、有次生物等的配合,有性质的变化,可以

定性,但无法定量。混融与态是文物变化的主要构成,也是时空法则的证明,但二者也无法量化。上述形变、色变、混融与态变可以定性(参考笔者出版的两本书与网络公开的文档均有详细分析),凡文物均要表现出这四个方面。而文物的变化没有量化指标不成,在二十世纪以前尚说

图4.3.A 青铜器局部放大

得过去,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就不能再糊里糊涂地鉴定了。形、色、融、态的变化可参见图4.3.A、a、b、c、d,其中图4.3.A为青铜器局部放大,a、b、c、d是其微观;另见图4.3.B、e、f、g、h,其中图4.3.B为高古玉的局部放大,4.3.e、f、g、h是微观,均无法适用量化指标。但它们变质后的新分子可以量化,新物质分子的构造式能证明该物质的“年龄”。

(1)量化指标1——次生物。这是实体物表层都必然会出现的特征,是外界物质与实体物的结合。从40年左右(详前文80年代的硬币)到三千多年的玉器、青铜器都不可能没有(详《微观鉴定青铜器和高古玉》一书。由于现今没人研究次生物,笔者无能为力,所以次生物是一个谜,

究竟由什么物质构成有待解决。但次生物一是实体物质;二是外部空间

多种物质的混合,绝不可能仅为某一种物质;三是部分次生物与实体物图4.3.c 青铜器反相微观摄影 图4.3.d 青铜器微观变化原态

图4.3.a 青铜器A 图的a 点放大 图4.3.b 图4.3.a 中b 点的微观

b

表层和一定深度的某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这属于质变,

详后文量化指标2),部分与文物表层结合,成为文物的表层组成;四是b 图4.3.e 高古玉B 图a 点放大 图4.3.f 图3.2.e 图中b 点的微观

图4.3.B 高古玉局部放大

b

图4.3.g 高古玉反相微观摄影图4.3.h 高古玉微观变化

次生物有生命周期,在文物(实体物)表层的次生物会产生“轮流坐庄”的现象。当早期的次生物老化后,也就是它的吸引力消耗尽后,将被新的次生物所替代,让位于新的次生物(深入文物体内的次生物不会出来。但玉器、瓷器、铜、陶,久盘将在一定期限内有次生物不断溢出,直到文物体内的次生物平衡后为止)。这些基本条件为用现代科技检测创造了机遇,可以实现量化检验检测,其主要步骤如下:

甲:从确实可信的文物表面得出文物次生物的准确数值,如1.0mm2上有多少个次生物分子,也可以限定在某数值范围内,它们的分子结构式是什么模样,它们的理化性质又如何等等,作为数据库。如果能通过对次生物的同分异构体作出时间的划分更加科学化,不同的分子结构式代表不同的性质,可能与时空还存在某种联系,为更深入地揭开次生物的“寿命”提供依据。换言之也就为更精准的断代作出了有力的数量值证明。

乙:对待鉴文物作同样的检验检测,确认待鉴文物上的次生物能否

与数据库的相同,或在标定的区间值内,重点是元素组成及分子构造式,相同者为真,不符合者为假。这里既有量化标准,又有质地标准,量化标准是同一面积上次生物的分子数量,质地方面则是相同的分子构造式。从根和本上彻底解决了文物鉴定无法量化的极端错误观点。

丙:取样:由于次生物在不同时代、不同文物上的不同位置有多与少差异,对取样(对真品的实物和待鉴文物的位置)要严格统一,不得随意化。除前文找变化最重的部位外,其它部位为了简化,规定以文物的正面中心线按上、中、下三个部位为取样点。三个点位上检测出的次生物数量值加权平均,即:M 上+M 中+M 下之和除以3确定(M 为中心线):

90度的直径延长线的外边线为准,每条外边线上各取3个点,3

个点的位置分别为延长线最上部口缘边缘0.5mm 处;延长线的二分之一处和延长线的下端距足底边缘0.5mm 处,共计有12个点。12个点数值采用加权平均,其合除以12即为标准值。公式如下:

(最少要取5件同期、同类、同地标准物,去掉最高和最小2个值,取其3个中间值)

以确定的实物真品和待鉴的文物作对比。因为老文物都有次生物,只是各部位的数量不等,取它们的平均值便合理了(上、下的位置详前文)。

丁:此步骤前提是待鉴物上必须要有与真品数据库中的同样次生物,特别是分子构造式。如果“待鉴文物”上没有,无须进行,凭此便可以证明“待鉴文物”为假无疑。次生物的量化指标即每mm 2上次生物的分子个数及其相同的分子构造式。

戊:由于次生物有“生命周期”,也会有“新陈代谢”。老的分子会脱落,新的分子会“长在”文物表面,这有可能产生数量值的偏差。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