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皇帝岛链:热点-地幔柱假说的发源地

夏威夷-皇帝岛链:热点-地幔柱假说的发源地

木已成舟(Chang' An University)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9482910.html,/mycz1992

摘要:热点-地幔柱假说的发展是在1972年,由Morgan倡导,盛行于1990年左右,从夏威夷-皇帝岛链的研究开始,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虽然人们从物理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地震探测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地幔柱假说自身的解释,地幔柱能否解决所有版块构造不能解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甚至很多人持反对意见,怀疑热点-地幔柱的存在。本次作业从夏威夷-皇帝岛链出发,学习总结热点-地幔柱假说的发生发展和争议热点。

关键词:夏威夷-皇帝岛链,热点-地幔柱假说

1夏威夷-皇帝岛链简介及研究历史

夏威夷-皇帝(天皇)岛链(海山链)位于北太平洋中部(图1),包括107座火山,绵延6000km,纵贯太平洋底。在其东南端,是夏威夷群岛的8个主要岛屿,包括该岛链中仅有的两个活火山,即冒纳罗亚火山和基拉韦亚火山。夏威夷海底山脉上,Kure岛以外的死火山已全部沉于水下。在夏威夷西北3500km处变成天皇海岛链。夏威夷-皇帝岛链的形成是典型的板内火山活动的结果,即热点-地幔柱假说。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地质学家R. D. Dana注意到太平洋底广泛分布的锥状活火山(海山)和顶部平坦的沉没死火山(Guyot,盖奥特)呈线性排列,构成海山链,并且夏威夷西北方向上的山链离夏威夷活火山越远年龄越老,沉没也最深。Tuzo Wilson据此提出“热点”假说来解释夏威夷岛链的成因。1972年,Joson Morgan发现除了夏威夷-皇帝岛链外还有三条平行的海底山链,即马绍尔-南方岛山链、莱恩-土阿莫土山链、阿拉斯加链(图1)。Morgan提出在这四条岛链的南端,分别有四个来自地幔的热点,是上升热对流的出口,后“格洛玛·挑战者”号美国大洋科考船证实此假说的正确性。而后,在板块理论不能解释的板内火山活动中,热点-地幔柱假说成为一种较为完美的解释。然而仍有许多学者对热点-地幔柱的存在表示怀疑,比如,除阿拉斯基链外,其他三条山链都在中部转折,对此还没有较好的解释。

2.热点-地幔柱假说的提出

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是刚性的、内部不变形但彼此相互运动,简明地解释了沿板块边界分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但难以解释板块内部出现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夏威夷-皇帝山链是最著名的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不了的板内岩浆活动。1972年,Joson Morgan在Wilson“热点”假说的基础上,认为地幔柱内存在着一种上升的、圆柱状的、局部熔融的物质流,即“热柱”(Hot Plume),热柱到达地表或地幔热流上升之处,称之为“热点”(Hot Spot),并在地球上鉴别出大约20个这种热点或地幔柱。上升的炽热地幔柱可把上覆岩石圈抬升,使地壳呈现巨大穹隆构造,当地幔柱冲破岩石圈即形成热点。在夏威夷岛这些是可以观察到的,火山链中活动的火山作用限定在仅几十公里的“点”上,火山岛出现在大约1km高和1000km宽的海底隆起上,该隆起从地震剖面上得知不是地壳加厚造成的,如此大的宽度也不可能是由岩石圈的挤压造成的,最可能的解释是该隆起是由板块下低密度物质的浮力引起

的。因此,该隆起和当地活动的火山作用就表明火山中心下面有上升的由低密度物质组成的

图1 太平洋海底山链

太平洋的三条海山链,即天皇-夏威夷(北太平洋)山链、马绍尔-南方岛山链和莱恩-土阿莫土(南

太平洋)山链,都有一个转折。按照Morgan的意见,这三条海山链,再加上阿拉斯加湾的

第四条海山链的成因,是因为太平洋板块从地幔“热点”上移过的关系。

狭窄通道——地幔柱存在。因火山作用空间分布范围很小,所以推测上升通道比较狭窄(几十到100公里宽)。上涌是由浮力驱动的,因为需要浮力抬高很宽的隆起。隆起的宽度可以通过太平洋板块下的侧向扩展来解释。Morgan提出在太平洋四条山链(夏威夷-皇帝山链,马绍尔-南方岛山链、莱恩-土阿莫土山链、阿拉斯加链。)的南端,分别为四个热点,岛链的形成是太平洋板块移过这些热点时产生的(图2),即认为热点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北纬19°左右),而太平洋板块在其上不断移动,从而形成岛链。夏威夷-皇帝岛链建造向西北方向年龄逐渐变老(图3),夏威夷岛上最小年龄为0.004Ma,而皇帝岛链阿留申弧附近洋岛年龄为59.6Ma(和勘察加交汇处年龄为75Ma)。这个证据很好地佐证了Morgan的想法。

3.热点-地幔柱假说之争议

地幔柱的成因和性质问题仍是一个难题,各家说法不一,甚至地幔柱是否存在仍是经常被争论的热点。比如地幔柱怎样产生?根部在何处?各地幔柱之间是否相对移动?

3.1地幔柱产生的条件和位置

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地幔柱的产生要求地幔中存在一个高温、低粘度的热边界层,其温度要高出周围地幔物质的温度300~400℃,粘度要比周围地幔低几个数量级。这个高温低粘度层具有极不稳定的物理性质,一旦受到某种热扰动,就会在浮力作用下呈柱状上升。

地幔中只有两个符合这样条件的边界层,一个是上、下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其深度在650~700km;另一个是核—幔边界附近的D″层。地幔柱是来自其中一个界面还是两者兼有存在

图2 地幔柱作用于活动板块留下热点轨迹示意图

图3 夏威夷-皇帝岛链年龄从南东向西北依次变老

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地幔柱只能来源于上、下地幔之间的热边界层,其理由是上、下地幔是分层对流的,上、下地幔间的不连续面为一个化学界面,而不是相界面,即使核-幔边界附近的D″层能够产生地幔柱,它也无法穿过这个界面上升。多数学者则认为,地幔柱来自核-幔边界附近的D″层。其理由如下:①与洋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相比,大陆溢流玄武岩、洋底高原玄武岩和大洋岛玄武岩等典型地幔柱成因的玄武岩常反映“富集型”地幔特点,而上地幔由于分异出地壳后常表现“亏损型”地幔化学组成,因此,地幔柱不可能来源于上地幔。②与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相比,大洋岛玄武岩(OIB)具有较高的3He/4He比值,表明地幔柱来源于地幔更深部位,反映原始地球形成物质的特点。③理论模拟计算表明,如果地幔柱起源于上地幔底部,那么,由地幔柱释放出的热量将占整个地球放热的60%。而实际上,由地幔柱释放的热量仅是整个地球放热的6%~10%。这个热量释放范围刚好与地核释放的热量比例相近,说明地幔柱来源于核-幔边界附近。④理论模拟还表明,在所许可的上升速度范围内,从上、下地幔边界起动的地幔柱穿过上地幔这样的距离,最多只能形成直径为300km的球状柱头,而实际上许多地幔柱头的直径都超过1000~2000km。⑤上、下地幔间不连续面的性质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也有资料显示其为相变界面而非化学界面。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既有起源于D″层的地幔柱,也有起源于上、下地幔界面的地幔柱,前者柱头大,后者柱头小。

3.2地幔柱被怀疑的原因

热点-地幔柱假说从创始期经过大量研究后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大致有四个原因:①观察与经典地幔柱模型的预测结果不符,如火山链空间上年龄递变规律在很多地方没有;热点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地震学未观测到确信的地幔柱;岩石学未提供确信的“更热源区”证据;有些地幔柱缺失大火成岩省,有些缺失火山岩轨迹。②地幔的物理特性不支持产生经典地幔柱模型需要的对流。地幔中所有区域很可能以某种方式对流,然而,就已知地球内部的物性特征来看,对流上涌是否能从地幔深处上升到地表,并产生局部火山活动即“热点”,还值得怀疑。更值得怀疑的是深部上涌能否产生火山活动的某些具有规则性特征,如空间上数公里之大,时间上数百万年之久。③当代地幔柱假说如此宽泛以致不能反驳。“地幔柱”一词在Morgan的假说中定义明确,且“柱”在流体动力学中具有严格限定,但现今含义被扩大等。④其他可替代的模型。

4夏威夷-皇帝岛链转折端的解释

夏威夷-皇帝岛链沿着夏威夷群岛向北东方向延伸,经过一个转折(43Ma)之后进入皇帝岛链,偏转角度约60°,也就是说太平洋板块运动反向在43Ma前突然改变,Norton(1995)认为该火山连43Ma前的折曲是夏威夷地幔柱南移的结果,对此反对意见为:43Ma前的折曲不仅见于夏威夷热点轨迹,也见于太平洋板内其他热点轨迹,如果这些热点轨迹43Ma前的折曲均由地幔柱南移所致,这就需要太平洋深部所有这些地幔柱同时、同向、以同样的速度漂移。这样的“偶然”现象是难以想象的。牛耀龄(2013)提出可能43Ma前夏威夷地幔柱顶冠与当时白垩-始新世时安第斯型鄂霍茨克-勘察加活动大陆边缘的碰撞阻止了太平洋板

块的俯冲与北移,证据为勘察加前弧复理石砂岩原石岩浆锆石最年轻的裂变径迹年龄为

44Ma,认为该火山活动是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俯冲停止的结果,是夏威夷地幔柱顶冠与勘察加活动大陆碰撞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Geoffrey F. Davies,地幔柱存在的依据,科学通报,2005,50(17),1801-13

[2] Gillian R.Foulger,地幔柱:为什么现在怀疑?,科技通报,2005,50(17),1814-19

[3] R.I.Hill,地幔柱与大陆构造,地质科学译丛,1993,10(3),8-14

[4] 贺世杰,等,地幔柱的识别和演化研究述评,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433-439

[5] 李荫亭,地幔柱假说及其发展,地球科学进展,1997,12(5),484-487

[6] 牛耀龄,关于地幔柱大辩论,科学通报,2005,50(17),1797-1800

[7] 牛耀龄,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8] 上田诚也,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地幔柱构造,世界地震译丛,2006,6(006),54-73

[9] 童航寿,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铀矿地质,2009,,25(4),193-201

[10] 王登红,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对中国西南部的探讨,地学前缘,2001,8(3),

67-72

[11] 王少怀,地幔柱假说及地质意义,地质找矿论丛,2005,20,1-6

[12] 徐义刚,等,地幔柱大辩论及如何验证地幔柱假说,地学前缘,2007,14(2),1-9

[13] 许靖华(瑞士),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北京:科学出版社

[14] 赵国春,等,地幔柱构造理论研究若干问题及研究进展,地质科技情报,1995,14(2),1-6

[15] 周连成,等,地幔柱研究述评,海洋地质动态,2004,20(8),16-19

夏威夷-皇帝岛链:热点-地幔柱假说的发源地

夏威夷-皇帝岛链:热点-地幔柱假说的发源地 木已成舟(Chang' An University)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9482910.html,/mycz1992 摘要:热点-地幔柱假说的发展是在1972年,由Morgan倡导,盛行于1990年左右,从夏威夷-皇帝岛链的研究开始,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虽然人们从物理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地震探测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地幔柱假说自身的解释,地幔柱能否解决所有版块构造不能解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甚至很多人持反对意见,怀疑热点-地幔柱的存在。本次作业从夏威夷-皇帝岛链出发,学习总结热点-地幔柱假说的发生发展和争议热点。 关键词:夏威夷-皇帝岛链,热点-地幔柱假说 1夏威夷-皇帝岛链简介及研究历史 夏威夷-皇帝(天皇)岛链(海山链)位于北太平洋中部(图1),包括107座火山,绵延6000km,纵贯太平洋底。在其东南端,是夏威夷群岛的8个主要岛屿,包括该岛链中仅有的两个活火山,即冒纳罗亚火山和基拉韦亚火山。夏威夷海底山脉上,Kure岛以外的死火山已全部沉于水下。在夏威夷西北3500km处变成天皇海岛链。夏威夷-皇帝岛链的形成是典型的板内火山活动的结果,即热点-地幔柱假说。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地质学家R. D. Dana注意到太平洋底广泛分布的锥状活火山(海山)和顶部平坦的沉没死火山(Guyot,盖奥特)呈线性排列,构成海山链,并且夏威夷西北方向上的山链离夏威夷活火山越远年龄越老,沉没也最深。Tuzo Wilson据此提出“热点”假说来解释夏威夷岛链的成因。1972年,Joson Morgan发现除了夏威夷-皇帝岛链外还有三条平行的海底山链,即马绍尔-南方岛山链、莱恩-土阿莫土山链、阿拉斯加链(图1)。Morgan提出在这四条岛链的南端,分别有四个来自地幔的热点,是上升热对流的出口,后“格洛玛·挑战者”号美国大洋科考船证实此假说的正确性。而后,在板块理论不能解释的板内火山活动中,热点-地幔柱假说成为一种较为完美的解释。然而仍有许多学者对热点-地幔柱的存在表示怀疑,比如,除阿拉斯基链外,其他三条山链都在中部转折,对此还没有较好的解释。 2.热点-地幔柱假说的提出 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是刚性的、内部不变形但彼此相互运动,简明地解释了沿板块边界分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但难以解释板块内部出现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夏威夷-皇帝山链是最著名的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不了的板内岩浆活动。1972年,Joson Morgan在Wilson“热点”假说的基础上,认为地幔柱内存在着一种上升的、圆柱状的、局部熔融的物质流,即“热柱”(Hot Plume),热柱到达地表或地幔热流上升之处,称之为“热点”(Hot Spot),并在地球上鉴别出大约20个这种热点或地幔柱。上升的炽热地幔柱可把上覆岩石圈抬升,使地壳呈现巨大穹隆构造,当地幔柱冲破岩石圈即形成热点。在夏威夷岛这些是可以观察到的,火山链中活动的火山作用限定在仅几十公里的“点”上,火山岛出现在大约1km高和1000km宽的海底隆起上,该隆起从地震剖面上得知不是地壳加厚造成的,如此大的宽度也不可能是由岩石圈的挤压造成的,最可能的解释是该隆起是由板块下低密度物质的浮力引起

地幔柱

以夏威夷火山为代表的众多火山存在于板块中部,可以用地幔柱来解释。 特征:相对固定,高Ti、高Nb含量是现代地幔柱的常见特征(王登红,1998)。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提出了地幔柱的概念。借助地震波来描述地球内部的景象。一股炙热、粘性的岩石流,向上延伸到岩石圈底部,并在那里散开,形成约100km厚的饼状结构,然后继续向上延伸,为火山提供物质和能量。 疑问,地幔柱来自哪里?他们是直线上升还是螺旋上身? 什么是火山热点? 夏威夷地幔柱富含榴辉岩的矿物质 可能存在地幔柱:夏威夷、加拉帕戈斯群岛、冰岛以及东非的阿法尔地区。 地震图像是研究的关键 目的:①地幔柱对于地球大地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控制大陆裂解聚合过程,导致板块内火山地震等现象$地幔柱理论可以解释许多板块学说不能解释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②洋脊分段主要受地幔岩浆周期性脉动上涌控制,即受岩浆供应方式制约。事实上造成洋脊分段的动力学岩浆是由地幔柱提供的,而地幔柱提供岩浆的方式对洋脊分段有重要影响 发展过程:①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Wilson在研究夏威夷—皇帝火山岛链的起

源时,②普林斯顿大学的Morgan 在Maruyama的理论中,热幔柱引起超大陆裂解,大洋形成; 冷幔柱导致超大陆聚合等。日本学者丸山茂德( Maruyama) 认为“板块构造理论只能解释地球表层200km内的现象,而只有地幔柱构造才能说明星球各个层次的演化历史。” 矿床相关

对全球主要赋含钒钛磁铁矿床的层状岩体和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统计表明,地幔柱成因的大火成岩省是形成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钒钛磁铁矿床的主要场所!卡林型金矿矿集区、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Cu-Ni-PGE硫化物矿床(以Naldrett为首的研究组在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对近年来取得重大突破的Voisey'Bay Ni-Cu-Co-PGE矿床与地幔柱的关系进行了系统介绍)、条带状铁建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998年以来,开始对地幔柱的成矿问题进行新的研究。 内生内成(如铜镍硫化物矿床、钒钛、磁铁矿床等典型岩浆矿床)、内生外成(如火山成因 块状硫化物铜矿、黑矿)、外生内成(如沉积变质矿床,斑岩铜矿可能也属此类)、外生外成(如典型沉积矿床)等丰富多彩的成矿现象 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牛树根) 陈光远等(1989)像玲珑金矿这样的产于花岗岩破碎带中的石英脉型金矿, 深源成矿物质和老地层成矿物质均有重要贡献 徐永昌等(1994)研究发现, 胜利油田天然气中氦同位素的3He/4He 比值29 个样平均为1 .58 ×10-6 , 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氦来自于地幔。 众所周知,要形成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条件与形成超大型矿床类似,必需满足三个必要条件:较短时间内有足够多的成矿物质来源、高效率成矿流体和庞大的聚矿场。首先,地幔柱活动与矿源关系表现为:随着地幔热柱的上升,早期来自软流圈的高热物质导致下地壳形成大规模花岗岩岩浆,可能同时形成了大量与花岗岩有关的大型铜钼矿床,中后期地幔柱活动使得地幔成矿物质直接提供成矿物质来源。此外,地幔柱的巨大热量还可以活化古老的沉积基底中成矿元素。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对某个具体的矿床而言,表现程度不一样,抑或某一方面,抑或某两个方面,抑或三个方面。一般来说,形成一个大型矿床至少都具有两个方面。 来源证据:最近对地震转换波、层析成像等的研究也证实了有些地幔柱的确是从核幔边界上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汇总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26′N(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23°26′S(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

夏威夷群岛的地质构造与成因研究

夏威夷群岛的地质构造与成因研究 一、简介 夏威夷群岛是世界著名的海洋火山群岛,由132个岛屿和珊瑚 礁组成,其中8个主要岛屿是人类居住和旅游的中心。夏威夷群 岛的地质构造和成因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也是加深人类 对地球历史和海洋生态的认识的重要领域。 二、地质构造 夏威夷群岛的岛链是一条南东 - 北西走向的线性火山链,总长 度约2400公里。整个岛链由一个个火山岛屿构成,其中最新的火 山岛屿大约5万年前形成,而最老的则有890万年的历史。整个 岛链由东至西呈现出越来越老的重叠排列,由此可见其形成过程 的漫长和缓慢。夏威夷群岛的火山岛屿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它们 经历了不断的火山喷发和玄武岩熔岩流的侵蚀,然后在海水的侵 蚀之下形成了怪异的地形,例如:竖立的岩柱,海蚀洞穴,礁石 和小岛等等。整个夏威夷群岛的地质构造怪异,既有海底浅海, 也有深海沉积,既有海底地形,也有陆地地形。 三、成因研究 夏威夷群岛的地质构造和成因长期以来备受地质学家的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其形成原因的研究也越发深入。目前,最被广泛认可的成因研究理论是“地幔柱理论”。该理论认

为,在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热带的、柱状的地幔热点,也称为地幔柱。这些地幔柱是在地球内部的固态状况下存在的,它们是地球 表面火山活动的主要来源。夏威夷群岛就是这样一个由地幔柱引 起的火山活动组成的线性火山岛屿链。 而地幔柱的形成机制与大地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大地板块在其 运动过程中,将热、浅的地幔热点向上升动,此时热点处的地幔 材料会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火山喷发便是因熔融的岩浆所引起的。当大地板块运动到某个特定的位置时,地幔热点则会相继脱离板块,形成祖先岛,随着大地板块继续运动,祖先岛会不断向北东 移动并且得到长时间基底侵蚀模式的作用,最后逐渐变成一个个 新的岛屿,这便是锥体模式的原型。这种成因研究理论被广泛接受,也是现代地球科学重要的发展成果之一,它扩展了地球起源 和演化的大观。 四、结论 夏威夷群岛的地质构造和成因研究是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个 重要领域,其中的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假说可以为人们提供对地 球演化历史的深入认识。夏威夷群岛的火山喷发不仅对生命演化 和大气化学方面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全球火山岩浆 的形成和喷发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样品。尽管夏威夷群岛的地 质构造和成因研究的发展仍然持续着,但它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巨

地幔柱和热点

第五节地幔柱和热点 从软流圈或深部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的一股固体物质热塑性流,呈圆柱状者称地幔柱(热柱),呈羽缕状者称地幔羽(热羽)。地幔柱(热羽柱)在洋底或地表出露时即为热点,热点(hot spots)是地幔柱(mantle plume)的一种表现。地幔柱特别是热点是分析板块绝对运动的参照系统(参考架)之一,但热点位置是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问题还有待更进一步的验证。 热点和火山岛链

在大洋和大陆内部都发现有由火山锥构成的火山岛链。它们呈线状定向展布,一端连着现代活火山,另一端连着距活火山愈远而时代愈老的串珠状死火山,火山的年代和方向性都明显的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岛和皇帝海山就是这类火山岛 链的典型例子。岛链东南部的夏威夷岛巍然屹立着两座活火山——莫纳火山和基拉韦厄火山,火山年龄为现代,向北西西至韦克尔,火山年龄逆变为1 000万年,至中途岛火山年龄增至4000万年,继而火山链转折为北北西向的皇帝海山,皇帝海山一直延伸到阿留申岛弧西端,火山年龄也增至7 500~8 000万年(图5.24)。这条火山岛链的走向呈折线状定向展布,中途岛为其拐点,这似乎反映出一种确定的自然现象。 一般认为,地幔柱—热点位置大致是固定的,而板块则是持续不断地移动着的,当板块跨越呈周期性喷射岩浆的热点时,岩浆穿过板块于表面形成火山(图5.25)。由于板块一直向前运行,如同纸带在穿孔机出口处运行并打出一系列孔洞一样,所呈周期性喷射岩浆的热点就形成了间隔较为规则的串珠状火山岛链,很显然,这些火山岛链就是岩石圈板块漂移过热点的轨迹,所记录的则是板块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大陆也存在类似的火山岛链,中央高原自普伊山延伸到阿格德角的火山山脉即为热点在大陆上留下的火山岛链踪迹。而自安诺本—圣多美—普林西比—比奥科等岛屿延伸到喀麦隆的火山山脉则表明,火山山脉的分布与洋陆分布无关,尽管它们穿越了洋—陆过渡带,但沿这一线的火山岛链活动仍保持稳定。 W.J.摩根(1972)指出,地幔柱并非处在挨近板块的下方,而是处在深地幔乃至核幔界面上,估计至少来自700km或更深处,直径大致为100~250km,上升速率约每年几厘米,由此导致地幔顶部形成直径达上百千米的穹状隆起,高出四周约1~2km。现今全球热点大多位于洋中脊的拐点处或三联点上,少数在板块内,总共约50几个,而陆上较少,可能与陆上热点易导致大陆崩裂有关。 热点说在解释火山岛链的形成方面甚为有趣。全球重力图的重力高点一般也都位于热点之上,表明其下的深部物质密度高和位置高,一些热点出现在三联点及洋脊顶部,使热点说受到学者们的拥护,它也许是正确的。 用火山链确定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率 如前所述,火山链反映了岩石圈板块越过热点的移动轨迹,它记录了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率,例如,夏威夷—皇帝海山火山岛链、土阿莫士—莱恩火山岛链,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由两部分组成:没入海中的皇帝海山链和出露海面的夏威夷岛链(左下图所示)。这些海底火山的年龄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变“年轻”,“身高”也在增长。上世纪6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地球热点理论:随着板块运动,板块漂移过地幔柱时,地幔柱的“羽流”冲破岩石圈造成火山喷发(右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连续喷发,大量熔岩在海中快速冷却形成() A.侵入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喷出岩 2.图示区域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是() A.自西北向东南B.自东北向西南C.自东南向西北D.自西南向东北3.皇帝海山链中的海山均没于海面以下,是因为() A.海洋地壳下沉B.火山喷发规模小C.受外力侵蚀D.海平面上升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正确的是()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②的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在所有数字中⑤形成最晚D.岩层⑥形成时间早于断层① 5.图示地区()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B.b处的岩石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处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形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冰岛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相向运动边界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相向运动边界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相离运动边界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相离运动边界7.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8.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墙状山山壁如刀削,形似板薄。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的墙状山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甲地墙状山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A.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B.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冰川侵蚀、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岩石断裂、风化侵蚀、压实固结 D.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10.图中() A.甲-岩石风化后形成黏性土壤 B.乙-山体坡度小,由风力沉积形成 C.丙-陡崖发育,流水侵蚀为主 D.丁-墙体高大,垂直自然带谱丰富 目前世界上仅有两个玛珥湖:广东省湛江市湖光岩的玛珥湖和德国Manderscheid,Rheinland-Pfl地区的玛珥湖。近年来,积水玛珥湖的沉积岩芯在众多湖泊沉积物中异军突

2022-2023学年云南省大理新世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云南省大理新世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1. 华北地区的果农栽种果树幼苗时进行地膜覆盖,冬季给果树刷上涂白剂(如下右图)。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左图),完成下面小题。 1.栽种果树幼苗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A.增强了①的反射B.减弱了②的逃逸 C.增强了③的强度D.增强对④的吸收 2.冬季将果树刷成白色,说法正确的是() A.增强太阳辐射吸收,增加地面热量B.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 C.减小树干昼夜温差,减少树皮开裂D.增加树皮厚度,减少虫害利于抗寒 2. 某河流流经滑坡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滑坡,下图示意滑坡发生前后当地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3个阶段(未分先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Ⅲ、Ⅰ、Ⅱ 2.Ⅱ阶段,该河流部分河段河面变宽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的侧蚀拓展B.滑坡体堵塞的作用

C.上游来水量加大D.河床泥沙淤积增多 3.Ⅰ阶段,新形成在河流左岸的河漫滩() A.在洪水期不会被淹没B.由河流快速下切而成 C.在河流凹岸侵蚀而成D.由坡面径流侵蚀而成 3.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较2010年增加7698.63万人,增长192.66%。下表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A.区际产业分工转移B.市区老龄化现象严重 C.市区基础设施完善D.城镇化政策差异显著 2.2010~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城镇劳动力过剩B.城镇产业结构失衡 C.农村老龄化加重D.农业发展水平降低 4. 图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历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新中国成立后和21世纪初期我国化学工业都在西部布局共同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夏威夷群岛火山形成原因与其地质地貌状况综述

题目(中)夏威夷群岛火山形成原因与其地质地貌状况综述 (英)Reviews of the Formation of Hawaii Islands’ Volcanoes and Geological Landform Conditions 姓名与学号平帆 52 指导教师章凤奇 年级与专业 2012级农业资源与环境 所在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夏威夷群岛火山形成原因与其地质地貌状 况综述 平帆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 摘要: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对夏威夷群岛即火山岛成因的诸多假设进行探讨,简述夏威夷主要火山岛上的地质地貌状况,并对现今Kilauea夏威夷型喷发和海底火山滑坡等火山构造带来的自然灾害性地质活动进行探讨。 关键词:夏威夷群岛;火山;地质地貌;地幔柱。 Reviews of the Formation of Hawaii Islands’ Volcanoes and Geological Landform Conditions PING Fan

(Zhejia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Hangzhou)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ata, several hypothese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volcanic chain will be mentione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main volcanic geology conditions on the island. Then it explores geological disaster happening on the Hawaii and Kilauea in Hawaii, whose eruption and submarine volcano landslide cause grave consequences on the local and the world. Key words: Hawaii Islands; Volcano; Geologic Feature; Mantle Plume 1引言 夏威夷群岛地处于太平洋中部,是由由自北西至南东延伸2400千米的19座较大岛屿和其他小岛组成的群岛。其本身是北太平洋中长约6000千米海底火山链的一部分。[1]此火山链东起夏威夷岛,北至勘察加的明治海山东侧,熔岩总体积在100万立方千米左右。东段夏威夷海岭呈北西走向,西段则在中途岛转折后呈南北走向。[2] 夏威夷群岛中面积较大的有夏威夷岛(Hawaii)、考爱岛(Kauai)、毛伊岛(Maui)等,其中夏威夷岛最大。夏威夷岛上拥有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基拉韦厄火山(Kilauea),至今仍处于第二阶段运动状态。 2火山形成原因与假设 2.1地幔柱假说 太平洋板块上的夏威夷群岛的年龄由西北方向东南方向递减。西部最北端年龄为7500-8000万年;转折处的中途岛则降至4310万年,到了西段的Niihau岛,其年龄只有600万年,到最东端夏威夷岛的火山目前仍在喷发。如果单单是用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原因是该理论只能解释板块交接处的作用,而不能解释太平洋板块内部岩浆活动。1963年,Wilson提出了热点假说来试图解释夏威夷-天皇海山岛链的形成原因[3],即运动的太平洋漂过固定的热点后形成连续的、阶梯状的火山。随后,Morgan发展了热点学说,并提出了地幔柱假说。 (图1:地幔柱假说解释夏威夷火山岛链形成过程) 地质热力作用是盆地发育演化和改造的主要因素,随着研究深入,大陆垂向热力作用及其热力构造陆续被发现,其中地幔热柱型是热力构造中非常重要的类型[4]。Morgan认为,热点是下地幔圆柱状地幔柱在地表的表现,这个热点在8000万年中一直处于活动之中。热点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 20世纪60年代,人口收缩现象在西方国家的出现打破了“城市必须增长”的理论桎梏,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口老龄化,收缩现象呈现出全球蔓延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城市 收缩形势日益严峻,黑龙江省鹤岗市是典型的收缩城市。下图分别为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鹤岗市人口收缩和增长区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体现城市收缩的要素有() ①人口数量②经济总量③建设用地面积④环境污染程度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对2000—2020年鹤岗市人口收缩和增长区域分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2010—2020年,中心区和远郊区人口增加 B.人口收缩与增长现象同时存在 C.2010—2020年,人口向中心区和远郊区集中 D.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收缩区域面积减小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位于天山南麓,是一个典型而完整的扇形平原绿洲,该区是 新疆的主要产棉区之一。下图为1949—2011年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及棉花种植 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1949—2011年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原因有() ①开垦荒地增多②被果园、小麦等其他作物挤占③水利设施的完善④国际棉花市场的波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近几年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棉花产量不高,可能的原因为()A.种植面积下降B.土壤盐碱化加重C.产业结构调整D.市场需求量减小 高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具有:安全、高速、舒适和准点等特点。高铁在城市中的选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之衔接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下图为京沪高铁线途经高铁站点布局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目前京沪高铁线途经站点在城市中选址特点带来的主要问题有() ①高铁站与中心区距离较远②准时性下降③乘客市内交通花费时间长④车票价升高

“彩虹之州”成因之谜

“彩虹之州”成因之谜 作者:梁光河 来源:《百科知识》2018年第13期 夏威夷地处北太平洋中心地带,是世界上距离大陆最远的群岛—离最近的大陸也有4000千米。这里的上百个岛屿镶嵌在蔚蓝色的海洋中,它们被马克·吐温称为大洋中最美的岛屿,是停泊在海洋中最可爱的“岛屿舰队”。 因为在雨季几乎天天可以见到彩虹,夏威夷也被称为“彩虹之州”。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每当火山喷发时,人们都会赶紧逃避;而在夏威夷,人们会专程前来观看火山喷发。岛上建有国家火山公园,专供游客观赏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象。踏着冷却后的岩浆,游人可以走到蒸汽缭绕的火山口去,甚至可以看到红色岩浆滚滚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象……这些都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难以得到的神奇体验。美国宇航员还把夏威夷当作学习火山地质学的基地。 之所以在夏威夷可以与火山亲密接触,是因为夏威夷群岛本身就是火山喷发的产物—它是一个巨长的火山岛链中的很小一段,包括著名的大夏威夷岛、檀香山、可爱岛,等等。 前不久,全球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持续喷发,科学家警告说,基拉韦厄火山在未来还可能再度出现一连串激烈喷发,乃至更具毁灭性的熔岩流。事实上,基拉韦厄火山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其内部不断下降的岩浆水平。如果岩浆降到水平面以下,海水会倒灌入岩浆,届时产生的高热蒸汽将会爆炸,冰箱大小的大石块会被抛至几百米外,有毒的火山烟雾则会覆盖方圆19千米的范围。 火山遍布的夏威夷群岛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它是火山喷发的产物呢?

前文提到,夏威夷群岛是一个巨长的火山岛链中的很小一段,这条横穿太平洋北半部的火山岛链全名叫夏威夷-帝王火山岛链,它长约6000多千米,夏威夷群岛位于该岛链的东南端,如图1所示。整个岛链呈线状分布,中间存在一个大拐弯:南半部分叫夏威夷海岭,北半部分叫帝王海底山。 图1.夏威夷-帝王火山岛链和夏威夷群岛(据Googleearth修编) 这些火山岛至少有129座,是在7000万年以前因火山喷发形成的,每个火山岛一般由一座或几座火山组成。这些火山从海底的第一次喷发算起,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经过无数次喷发,最终升出海面形成岛屿。目前,最南部的大夏威夷岛(也叫大岛)上的火山是最活跃的,会不时喷发(图2)。这次喷发的基拉韦厄火山就位于大岛上。 同样位于大岛上的莫纳克亚山是一座死火山,也是世界上总高度最高的山,有1万多米高,其中约6000米高的山体处在海平面以下。如果从海底量到山顶的话,它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000多米。

地幔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热点

地幔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热点 摘要:自热点理论提出以来,对热点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论,经典地幔柱理论认为热点是来自核幔边界地幔柱在地表的表现形式,而“非地幔柱”学派却认为热点是岩石圈拉张破裂的被动相应。Vincent Courtillot将地球上比较著名的49个热点分为三类:只有7个来自下地幔的深部—Morgan热点,其中3个位于太平洋半球,另外4个位于印度洋-大西洋半球;约20个来自穹窿顶部转换带底部;剩下的约20个热点是岩石圈破裂的被动响应—Anderson热点。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Morgan热点在各自的半球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参照系,而位于不同半球的Morgan热点间存在缓慢的相对运动。第二类热点火山轨迹较短、缺乏溢流玄武岩,是次级地幔柱所形成的热点。 关键词:Morgan热点 Anderson热点原始地幔柱次级地幔柱 引言: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成功地解释了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的火山活动。然而它并不能解释位于板块内部和板块深部的火山活动,首先使板块构造理论受到挑战的两个突出地质现象是大洋热点火山链和大陆溢流玄武岩。Wilson (1963)根据夏威夷海岛及其西北部海山逐渐变老的现象,提出了热点假说[1]。他认为这些热点相对静止,并将热点作为板块运动的参照物。之后,Morgan(1971)正式提出了地幔柱假说,认为Wilson的热点是起源于地球核-幔边界的地幔柱在地表的表现形式[2]。自地幔柱(热点)理论提出之后,关于热点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而这一争议可能是近20年来众多学者反对地幔柱构造理论的根本原因。 关于热点的来源主要有几下几种观点:因地球岩石圈应力释放而形成的热点[3];来自下地幔深部的原始热点[2];由于次级地幔柱形成的次级热点[4];Anderson热点.Anderson认为浅部的与板块运动有关的压力可以使岩石圈破裂,从而导致岩浆沿着这些裂缝上涌产生火山活动。他认为所有发生在板块内部的火山活动都可以通过这一机制来解释[5]。 Vincent Courtillot(2003)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判别源于下地幔深部原始地幔柱热点的五个标准,根据热点形成的原因将地球表面著名的的49个热点分为3类:1.原始地幔柱热点(Morgan热点);2.次级地幔柱形成的次级热点;3.Anderson 热点[6]。 一判别Morgan热点火山的的标准 深部地幔柱作用产生的的热点火山活

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月考地理试卷

武平一中高二地理试卷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地区() A.③处是背斜山B.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 C.②处适合修建水库D.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2.推断图示地质演变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A.沉积-褶皱-断层-侵蚀-沉积B.沉积-褶皱-沉积-断层-侵蚀 C.褶皱-沉积-断层-侵蚀-沉积D.沉积-断层-褶皱-侵蚀-沉积下图为武夷山脉某地岩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区域的断层构造有() A.1处B. 2处 C.3处D.4处 4.图中() A.①处因冰川侵蚀形成谷地 B.③处因断裂下陷形成谷地 C.④处因外力侵蚀形成背斜 D.⑤处因外力作用形成山岭 某科考队沿下图中虚线MN所示线路对某 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从M到N依次记录 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表1所示(岩层a-b-c-d 由老到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各观测点信息 观测点海拔 210 175 260 485 326 173 228 (米) 出露岩层 c b c d c b a 5.甲、乙两处的构造地貌分别是() A.向斜山背斜谷B.向斜谷背斜山

C.背斜山向斜谷D.背斜谷向斜山 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某科考队员沿MN考察路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A. B. C. D.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河流西岸地层接触关系及地壳运动情况描述合理的是() A.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 B.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 C.不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 D.不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 8.地层T 3、T 4 、T 5 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A.T 5>T 4 >T 3 B.T 4 >T 3 >T 5 C.T 3>T 5 >T 4 D.T 3 >T 4 >T 5 9.若地层年龄T 1>T 2 >T 3 ,则该地有可能是() A.向斜谷B.背斜山C.背斜谷D.向斜山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下图示意某时刻地球局部光照,其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X点日出的地方时为() A.6时B.7时C.8时D.9时 2.该日() A.太阳直射点在赤道B.上海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 C.河南晚霞出现于西北方D.Y点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 甲地(14'N,121°E)中学生做太阳观测活动,记录到某日北京时间5:36日出,日出方位为东偏北15°,该学生还用摄像机记录了直立杆子的影子移动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该日甲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日落西北,昼长小于12小时B.日落西南,昼长大于12小时 C.北京时间12:04太阳在正南D.北京时间18:10太阳在西北 4.该日直立杆子的影子末端轨迹可能是() A.B. C.D.

下图为四类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A.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 B.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 C.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D.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 6.下列诗句描述与图示地貌景观特征相符的是() A.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B.②周遭绝壁入云雄,万古深坑接地宫C.③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D.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7.滑沙是乘坐滑板从沙丘顶部自然下滑的一项比较刺激的娱乐活动。图④中滑沙坡面选择及理由正确的是() A.甲迎风坡,坡度较小B.甲背风坡,坡度较小 C.乙迎风坡,坡度较大D.乙背风坡,坡度较大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下列关于图中各地貌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受断裂作用下陷形成B.乙地受地壳水平挤压形成 C.丙地为背斜顶部侵蚀形成D.丁地受板块张裂作用形成 9.某地质研究员从丁地出发到乙地,沿途地表岩层新老关系的变化情况是()A.由新变老B.先由老变新,再变老

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调研考试(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惠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地理试题 本试卷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 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的凤和村有近300年历史,其建设用地 1.3km2,农用地约2.9 km2,北部紧邻白云国际机场。2016年前,这里还是空心村和贫困村。2016年在政府及企业等力量介入下,空港小镇项目落地凤和,村内开始改造,成功实现转型。据此完成1~3题。 1.凤和村曾空心化严重,主要因为 A.村民整体搬迁 B.村落用地不足 C.产业发展乏力 D.环境污染严重 2.凤和村的转型方向最有可能是 A.装备制造 B.物流仓储 C.文化创意 D.现代农业 3.转型后,凤和村外来人口增多,显著 A.推动村居安置改造 B.挤压村民就业空间 C.改变村民消费习惯 D.提升村民文化水平 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我国梯田规模约2.8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3.7%。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山区耕地面临严重的边际化现象。大规模梯田撂荒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与生态效应,一定程度上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据此完成4~6题。 4.梯田分布,主要取决于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土壤 5.我国梯田撂荒最严重的区域是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南方丘陵 D.环渤海地区

南海热幔柱构造与油气分布

南海热幔柱构造与油气分布 真允庆;牛树银;孙爱群 【摘要】南海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菲律宾海三大板块的夹持地带,区内以NE向深海区-海盆为中心,周围有众多的含油气盆地.南海区具有“北断(裂)、南褶(皱)、东(俯)冲、西(碰)撞”的构造特征.南海及其周缘新生代玄武岩和花岗岩广为分布,故有潜在的大火成岩省之称.其中,火山岩以碱性玄武岩为主,多为OIB 型成因,其成岩年龄自南海中心至外围呈由新逐渐变老的趋势.深部地幔流动呈现出涡旋式上涌的特点,上地幔明显具环带状结构,中心部位为上升流,外围为下降流,表现出热幔柱和冷幔柱活动“双模式”对流.从区域S波速度扰动异常来看,在670 km 间断面,对热流体上涌确有阻挡作用.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证实本区存在巨型复蘑菇云状地幔低速体,演化过程和相邻板块活动构成相辅相成关系.由于地幔热流体上涌,促使地壳-岩石圈上隆、熔融、减薄和断陷,形成南海从边缘向中心(海盆)热流温度逐步升高的轨迹,基本控制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形有序分布的格局. 【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 【年(卷),期】2013(028)003 【总页数】11页(P401-411) 【关键词】地幔热柱;复蘑菇云状低速体;层析成像;碱性玄武岩;"外油内气"环形油气有序分布;中国南海 【作者】真允庆;牛树银;孙爱群

【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21009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 地质勘查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三局,太原030002;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石家庄050031;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石家庄05003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P618.13 0 引言 南海为西太平洋成熟洋壳的边缘海盆,是东南亚地区极好的油气远景区,为继波斯湾、欧洲北海和墨西哥湾之后的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全区以产天然气为主,石油次之,油、气分布具有“外油内气”的环状分布特征[1]:沿大陆架或近陆部位以油田为主,在大陆坡(包括临近大陆架部分区域)至海盆区以气田为主。本文试图通过热幔柱构造特征分析,探讨南海地区油、气环带分布的成因机理。 1 区域地质概况 南海位于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系的南部,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菲律宾海三大板块所夹持的地带(图1),亦是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相互叠置区域,其形成、演化不仅与上述板块俯冲、碰撞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热幔柱活动紧密相联[2-3]。南海以富产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资 源而著名,油气田呈环状分布。 2 南海地质构造特征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呈菱形,四周高,中间低,NE向长轴3 000km,宽约1 600km,平均水深>1 000m,面积约350×104 km2。地形地 貌极其复杂,岛屿密布。按海底形态可分为陆架、陆坡及深海平原(海盆)几个部分。全区以海盆为中心,周围遍布众多含油气盆地。

第一章 地球演化和构造运动的假说(最全)word资料

第一章地球演化和构造运动的假说 第一节地球和太阳系起源及地球的基本结构 一、太阳系的构成 1、太阳内部温度10×106K~15×106K; 2、组成太阳的物质主要是氢(约70%)和氦(27%); 3、太阳质量大约是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866%; 4、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5、太阳的转动惯量只占太阳系总转动惯量的2% 二、太阳系起源的假说 1、灾变假说:法国布丰(G. Buffon)于18世纪提出,慧星撞击(冷)。 2、康德-拉普拉斯假说:德国学者康德(I. Kant)于1775年提出,热星云物质和万有引力。 3、摩耳顿-张伯伦假说:外星吸引形成星子。 4、太阳俘获气-尘埃-流星云的假说:太阳俘获冷星云物质 5、现代得到最多支持的假说: ①太阳气尘云与超新星;②超新星爆发,太阳气尘云获得能量和重元素、放射性同位素等物质;③旋 转、热核反应、外抛、外环;④中间成太阳,环绕成星子最终形成行星(卫星一样)。 三、地球的形成和年龄 1、地球的年龄

①地球澳大利亚西部锆石测得年龄为42亿年; ②月球岩石46亿年以上; ③太阳系的陨石46-47亿年之间。地球的年龄应有46亿年以上。 2、陨石冲击事件 3、地球外圈的形成 4、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 四、地球构造概述 1、地球的基本圈层 ①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②大气圈总质量的99.9%集中在大气圈下部48km以内。 ③水平铺的话,地球将是一个被2700m深的水所覆盖的“水球”。 2、固体地球的圈层结构 2、固体地球的圈层结构 ①1909年莫霍洛维奇(Mohorovìčiċ, 1909,南斯拉夫)的56km莫霍面或M界面,这个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②德国1914年古登堡(Gutenberg)2900km为核幔边界。 ③莱曼(Lehmann, 1936)内、外核边界(ICB)的深度约为5100km(内核半径1200-1250km)。 ④1914年,美国地质学家巴雷尔(J. Barrell)提出软流圈(层)。1926年古登堡发现100-200km软流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