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概念

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就称之为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数理逻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形式逻辑理论。后引入到其他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模式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 医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医学观。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 医学模式的演变: 医学模式是人类获取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由少数人头脑中臆造出来的。 医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转变着。 历史上主要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几种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如:“巫医”等。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如古希腊医学,中医学等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比如古希腊的医学就认为,生命是由土、气、火、水四种元素组成,四元素与冷、热、干、湿四种物质配合成四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痰。四种体液的协调与平衡决定人体的体质和健康。 中医 中医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人体各器官又与这五种元素相对应。他们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保证人体健康。 致病因素有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

美国医学教育形式

美国医学教育概况高建苑美国医学教育与我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略有不同,分两个不同内容:一个是学校里的医学教育,一个是医师培养和训练。获得医学博士是美国行医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当医生首先必须是医学博士,与我国、英国等国家的医学博士不同。我国、英国等国家的医学博士是更高层次、具有研究性质博士。而在我国行医者大部分不是博士。美国医师培养从最基本培养和训练一直到很专业专科医师培养,一步接着一步,分 5 个层次和阶段培养,最后培养出合格医师。我国未来可能向此模式发展。 以下所陈述的是一个美国典型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1 医学学校(Medical school) 美国所指的医学学校不是我国所指的医学学校,我国所指的医学学校层次比较低,主要是指中等专业学校和专科医学学校。美国是指大学里医学学校(Medical school),专门培养医生的机构,也可以称作大学里的医学院。医学生入学并不需要以前获得学位,但是,医学学生入学前需要在大学里完成2-3 年医学前期(pre-med)课程。入学注册后,学习的课程分两部分,临床前期(pre-clinical)和临床期(clinical)。两部分所占比重大致相当。临床前期由基础科学课程组成。临床期在教学医院(teaching hospital)完成,在此期间医学生全天在医院实习,在不同科室轮转,与住院医师工作相当,在医师的监督下采集病史、查体、进行各种操作等,要求在所实习的教学医院所有科室都要进行轮转。完成 4 年的学习后授予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 ,M.D.),显然与我们国家不同,或者授予骨病医学博士(Doctor of Osteopathic Medicine,D.O.)。美国骨病医生与我国骨科医生不同,我国骨科医生相当于美国骨关节外科医生。美国骨病医学博士除了学习整骨手法之外,其它与医学博士无区别。 2 实习医师(Internship)在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选择专业作住院医师。选择专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学后的实习医师时间是独立的,为期一年。完成一年的实习期后,在美国大多数州,可以获得一般行医执照。然而,由于大学后医学教育时间延长,现在医生实习医师期安排在住院医师培养的第一年。尽管实习医师整合到住院医师里,但是传统的轮转一年的实习医师期仍然存在。例如,神经科、眼科的住院医师内容不包括实习医师内容。 3 住院医师(Residency)每个专业都有本专业的住院医师培训课程。期限长短和内容根据本专业的需要而定。一般3-5 年,有的学科长达7 年,例如神经外科。不包括从事研究的年限。如果要获得理学博士(PhD),要另外加1- 4 年。一般第一年是实习医师年,主要是在各州获得行医执照。高年资住院医(Senior residents)指住院医师最后一年,有的称为住院总医师(chief2residents),有的住院总医师延长一年来监督其他住院医师的医疗活动。医院负责住院医师的一般吃住等费用。完成住院医师后,不继续深造,当医生称为主治医师(attendingphysicians or attendings or consultants),如果继续深造,就进入专科医师(Fellowship)的培养。 4 专科医师(Fellowship)在我国没有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一般都是到上级医院进修来完成的。因此,Fellowship一词没有确切翻译词对应。许多高度专业化领域在住院医师培养后,还有一个正式训练才能成一名该领域的医师。例如内科住院医师后心脏专科医师、肿瘤专科医师等等培养;普通外科医师后的心胸外科专科医师、整形专科医师、肿瘤外科专科医师等等培养。专科医师培养一般1-3 年,专业医师培训通常包括研究工作。 5 专业委员会的认证(Board certification)内科医生或外科医生完成住院医师和可能完成专科医师的培训后为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必须经过专业笔试和口试后,通过专业委员会的认证。美国有2 6 个专

1.2.6医学新模式学习计划材料

1.2.6医学新模式学习计划 第一章慢性病——健康的最大敌人 1 慢病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对现代医学防治慢病的思考 1 简述慢病防治面临的三大难题? 2 现代医学防治慢病的误区是什么? 3现代医学防治慢病的反思? 第三章1.2.6健康法则”破解慢性病久治不愈的难题 1 什么是“1.2.6健康法则”? 2 “1.2.6健康法则”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3 “1.2.6健康法则”的意义是什么? 4 现代人为什么会营养失衡? 5 “毒素”有哪些? 6 简单说明心理与健康的关系? 7 简单说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8 决定遗传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9 医药能根被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吗? 10 简述中医“1.2.6健康法则” 第四章开创1.2.6健康医学新模式 1 什么是“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1.2.6医学模式”?他们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2 1.2.6医学模式的思想核心、目的、任务、工作流程、推广形式、工作平台是什么? 关于开展“全国慢病健康管理工程”活动的通知 1 慢病健康管理工程的主办、承办单位? 2 慢病健康管理工程要开展哪些活动?活动内容是什么?具体围绕哪六个方面开展活动 3 慢病健康管理工程的载体和目标是什么?活动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4 为什么要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工程”活动? 第五章慢病健康管理工程——为健康的生命质量“保驾护航” 1 什么是人生的三个质量——即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生命质量? 2 什么是健康管理? 3 影响健康的三大因素 第六章打造中国特色的慢病健康管理医院 1 为什么要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慢病健康管理医院? 2 慢病健康管理医院的技术服务相对传统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机构、保健品公司的差异和优势是什么? 3 慢病健康管理医院要做什么? 4 怎样理解“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慢病健康管理医院”中的“打造”、“中国特色”、“慢病健康管理”、“医院”的内涵? 5 健康管理的工作路径(四部曲)是什么?请分别阐述它们的重要性。 6 慢病管理医院的五大技术服务模型是什么?那些体现的是技术(技术模型)?那些体现的是服务(服务模型)?技术的特点及优势是什么?服务的特点及优势是什么?结合本职工作论述怎样把这些技术服务模型融入到我们的实践工作中来,用实例、案例来证明价值。 7 什么是医疗后经济?慢病管理医院为什么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8 医疗信息服务决策、慢病筛查与评估、超强化治疗、多学科联合会诊、院外动态管理各自

国内主要医学教育期刊杂志

国内主要医学教育期刊杂志 序号刊名类别发刊备注 1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双月国家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研究学术刊物,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刊和全国医学教育核心期刊 2 中华医学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周刊中华医学会会刊、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医学综合性学术 期刊,目前被国内外35个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并与 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刊物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 3 中医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2000年获我国期 刊出版最高奖——首届国家期刊奖。连续七年荣获中国科 协自然科学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经费资助奖。 4 药学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 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承办,已被国内外主要 检索系统录用,以高等药学教育为主,兼顾中等药学教育、 医药职工教育、继续教育:以国内为主,适当介绍国外药学 教育经验和动态 5 药学教育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季刊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已 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6 中国公共卫生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 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综合性业务期刊,中国自然科 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7 解剖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双月刊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相继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 文摘杂志(AJ);《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 《科学引文数据库》等16种国内外数据库和文摘收录 8 病毒学报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季刊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国外是 《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和MELINE检索系 统的来源刊,在国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医 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的来源刊 9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武汉大学教务部认可核心期刊月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口腔医学期刊,中文

浅谈医学教育

浅谈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着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一般多指大学水平的医学院校教育。 1.医学教育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 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2.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 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中国医学教育形式和层次一览表)。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3.医学课程设置

医学模式的转变

科学技术、自然观与医学模式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由于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种系统观点,因此,一个时代的自然观主要与两个关系有关: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自然观总是建立在当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的,有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观;一是人与科学技术演化的关系。人类的自然观也总是建立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上的,往往是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自然观。 医学模式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由于医学也是在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医学的发展深深受着不同时代人们自然观的影响。自然观的产生经

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发展阶段。因此,医学也大致相应地有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生态医学模式等发展阶段。 1、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科学技术十分低下,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只能作出超自然的解释: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谴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予。这种缺乏严密的科学基础的观点,很快为唯心的封建迷信所利用,以致中邪、着魔、灵魂被动等都成为了骗取病人钱财的护身符。 2、公元5世纪前后,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和医生开始对鬼神致病的观念产生了怀疑。阿尔克迈翁最早摆脱这种观念的制约,指出:疾病的产生与人的体质有关。他认为:健康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只不过是和谐遭到破坏的表现。恩

检验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要求

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特定认可要求Specific Accreditation Requirement for Medical Calibration / Reference Measurement Laboratories (征求意见稿,2010-7-08)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XX月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和定义 (5) 4管理系统的要求 (8) 4.1 组织和管理 (8) 4.2 质量管理体系 (9) 4.3 人员 (10) 4.4 测量文件和记录 (10) 4.5 合同 (11) 5技术要求 (11) 5.1 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 (11) 5.2 样品处理 (11) 5.3 设备 (11) 5.4 参考物质 (12) 5.5 参考测量程序 (13) 5.6 计量学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 (13) 5.7 质量保证 (13) 5.8 报告结果 (14)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与GB/T27025的交叉引用 (16)

前言 本准则规定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对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的专用要求,等同采用ISO15195:2003。根据国际检验医学溯源性联合委员会(JCTLM)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的政策,本准则与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即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共同使用,作为对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的认可准则。 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必须保证可以溯源至现有的最高级计量学水平并且测量不确定度小于常规实验室。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提供的结果的计量学水平应保证常规实验室能够满足医学要求。 对参考测量程序的说明应遵循国家标准GB/T 19702(IDT ISO 1519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参考测量程序的说明》对参考物质/参考样品的描述应遵循GB/T 19703(IDT ISO 15194)《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参考物质的说明》。 对校准品和控制物质的计量学溯源性要求应遵循GB/T 21415(IDT ISO 17511)《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品定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申请CNAS 认可的医学校准/参考测量实验室应同时满足本准则和CNAS-CL01的要求,需要时,亦应满足CNAS医学相应专业领域应用说明的要求。 本准则的附录是资料性附录,旨在帮助理解和实施本准则。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与演变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123%,以青壮年为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影响甚大,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近年来,它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各国和临床医生们的极大关注。由于它是多基因遗传疾病,并受多种因素,诸如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感染等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尚无法解决该病的根治问题。而多年来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观点的影响下,只重视药物治疗,甚至采用急功近利的药物,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大部分患者停药后很快复发或引起了严重后果,不但花费巨大而且远期疗效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鉴于以往单纯药物治疗银屑病过程中的教训,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银屑病的研究与治疗必须摆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羁绊,顺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根据银屑病的发病是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制定新的银屑病治疗策略已经势在必行。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和解决某种问题的标准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可称之为法式、标准或规范。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的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是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它指导着人们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模医学式的确立和变化,不仅与医学科学的历史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宗教、道德等诸多因素密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特色。这就使得医学在每一发展阶段上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集中和概括就构成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纵观医学模式的历史演进,医学大致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近代医学和目前的现代医学等不同阶段,医学模式也依次更替为:巫医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朴素整体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远古时代的医学模式,出现于约1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由超自然的神灵主宰,上帝创造万物,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乃是神灵的惩罚或者是妖魔鬼怪附身所致,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符咒祈祷,依赖巫术驱凶祛邪。虽然当时也使用一些植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但不能超越“神灵的主宰”。这种与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的的健康与疾病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及其与疾病作斗争的理念。其实,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下的神灵有不少现今也得到了科学的证实,但总的来说,由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中掺杂的巫术、灵气、魔鬼、信仰等的成分很大,虽然在医疗中对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人类作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必然影响着医学的发展。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完成与西医进入中国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过程在清末时期发展的最为迅速,有很多因素都促成这一过程的完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传教士培养的早期西医人才、教会医学校的设立、中国自办的医学校以及晚清时期的留学生。 一、早期西医人才的培养 1900年以前,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会医院有密切关系。传教士医师为了医疗上的需要,在医院或诊所招收中国学徒,教以浅简的医学知识,目的是训练担任护理助手工作,所以早期的西医教育是在医院内,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的皮尔逊医生来华后,在广州、厦门设立医药局。1806年开始招收华人学医。1837年伯驾在眼科医局招收学徒,关韬在伯驾手下学习,是我国最早学习西医者。此后各教会医院陆续开始招收学徒。据1887年尼尔调查,当时教会医院培养的生徒数量很少,在60所教会医院中,有39所兼收生徒,其中有5所招生人数超过10人,其余为2~6人,当时已毕业的约300名,肄业生约250~300名。这种学徒式的训练方法成效不高,很难算得上是正规的医学教育,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当时医疗上的需要。 二、教会医学校的设立 由于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欲将西医全部内容教授给学生,即将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在中国介绍、宣传、学习,师徒的传授方式已不适宜。同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华的传教医师和专职医师日见增多,设立学校,开展系统的西医教学在客观上具备了条件。在华的各教会组织为了使西医知识的传授纳入正常轨道,开始设立医学校。 最早的教会医学校博济医学校。成立于1886年。继博济医学校后,1884年美国安立甘会于抗州成立广济医学校。1887年英国伦敦会于成立爱丽斯纪念医院,并于同年8月成立医学校(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第一届有两名毕业生,其中之一是孙中山先生。1889年南京成立斯密纪念医院医学校。1890年济南成立济南医学校。1891年美国监理会在苏州成立苏州女子医学校。1894年成立苏州医学校(苏州女子医学校并入,1910年停办)。1896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设立医科。1899年,美国长老会在广州成立夏葛女子医学校。1903年,上海成立大同医学校,1917年并入齐鲁大学医学院。1904年,耶稣会成立震旦大学,1909年迁至上海并建立医学院(1952年合并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04年,英美教会在济南成立共和道医学堂,1917年改组为齐鲁大学医学院。1906年,英美教会在北京联合创办协和医学堂,1915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罗氏基金会)及罗氏驻华医社接管,1908年,成立北京协和女子医学校;1923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汉口成立大同医学堂,1917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南京成立金陵大学医科。1909年,广州成立赫盖脱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汉口成立汉口协和医学校;1910年,南京成立华东协和医学校。 20世纪以前,教会所主持的西医教育,无论是过渡形式的教学,还是初具规模的医学校,教学格局基本类似,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一般的学制为3~4年,后期增至5年。课程设置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药物学,教学内容集中在生理、解剖、化学、外科和药物学,并且以实用性为主,以中国社会流行且中医较难医治的疾病为教学重点,临床教学集中在皮肤科、眼科及儿科。关于教学体制,当时受英美教学体制影响,尤其受英国爱丁堡医学院的影响最大。那时在华的许多著名传教医师如德贞、马根济等都是来自爱丁堡。中国有相当部分留学生,如最早的医学生黄宽即毕业于爱丁堡医科。这一时期中国的西医教育初具规模,开办的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教育水准相比较差距并不很大。 三、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

现代医学模式对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的影响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是向两极, 即向微观深入和向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宏观方向扩展。在向宏观方向扩展中, 必须从机体的完整性以及机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上去认识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医学对生命现象的视野扩大了。WHO宪章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 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 思维方式已适应不了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G.L.Engel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 即生物心理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并不否定疾病的本质是一个生物 学过程. 医学模式的转变, 是当代科学新潮流在医学领域中的反映, 它将对整个 医学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是改变人们医学观的一场革命。 目前, 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正向现代化发展, 主要特征是科学社会化 和社会科学化。现代化的形势要求医学社会化和医学现代化同步前进。许多国家把医学卫生事业纳入社会工程系统, 这样就扩大了医学的社会功能。随着医学社会作用日增, 医学工作者的视野扩大了, 他们应从研究疾病扩大到研究健康,从研究局部、个体扩大到研究群体、社会乃至生物圈。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把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新型的医学工作者既是社会生产力物 质文明) 的创造者, 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又是第三产业的服务者。不言而喻, 医 学模式转变中, 至关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医学教育的改革。我们知道今天的医学教育, 仍然是生物医学模式占统治地位, 人们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还原论为主 导。 为此, 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并且能对新的模式产生决定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 有赖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成效。在国外, 许多医学院校对课程结构作了较大的变动,

医学模式的核心

医学模式的核心 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医学科学发展阶段,认识和解决医学遇见看问题的思考。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主要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古代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学模式,建立了中国阴阳五行学病理学说,到后来依次经历机械唯物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以及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 1简要介绍编辑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医学的进展越来越快,在职医生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因而医院不仅要承担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培训任务,还要组织医生的继续教育。于是现代化医院就成了集治疗、预防、科研和教学四项任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务单位。这种有分有合、分而再合的变化正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辩证法。2概念简述编辑(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2)医学模式的核心是科学的医学观。(3)医学模式是医学理论研究和技术实

践的指导思想。(4)医学模式既体现医学观,也体现方法论医`学教育网整理。(5)医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教条,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演变。(6)医学模式的演变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潮流,人们应当从现代观念、现代思维方式和现代健康需求去把握医学的时代特征,把握住医学发展的方向。[1]

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体系

附件四: 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办法 (征求意见稿) 总则 在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执行委员会2001年6月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了推动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建立中国医学教育保障体系的教育标准及准则指南,受教育部委托并经其批准,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并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标准在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了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的规范和对毕业生应达到目标的要求。 为了保障《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推行,确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使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医科教育进行评估、认证工作,认证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要对象。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认证过程中尊重各个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具体的课程计划、核心课程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支持多样性和鼓励教育的创新。每所医学院校都应优化设置课程计划,以便能够达到各院校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各院校都应具有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所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工作机制,能够评估和监测教育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修改课程及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目标。 认证原则 认证是一项基于院校自评和同行对教育质量评估的独立过程,目的是保证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都要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证过程赋于建设性,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证工作基本原则:1.主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学术标准及社会的需求;

2.认证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应收集和分析以及考虑多方面的意见; 3.运用相应机制来保证认证机构使用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并在公开和客观的条件下完成认证过程; 4.认证机构定期性地审核认证过程和标准。 认证标准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认证机构 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领导下,设立“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委员会”(委员会章程另文制定),聘请具有丰富医学教育经验的专家形成评估专家库,组建评估小组,负责评估、认证工作。 1.认证委员会的设立: 主任委员:1名 副主任委员:若干名 秘书长:1名 下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认证机构的任务: (1)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制订和完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定期地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院校进行考察评估、认证; (3)定期向政府、社会大众公布认证结果,并据此对医学院校发展提出建议; (4)建立和更新参与认证评估工作的专家库; (5)加强与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交流。 3.认证委员会工作方式:根据评估组评估结果,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制方式,得出认证结果。

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简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别强调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关注和改革的重点。临床医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临床医学的教学对于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教学阶段则是医学生迈入临床医师生涯的第一步,是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关键性教学环节。 一、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目前,PBL医学教育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1. PBL的历史及概念 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早在1956年,Bloom等人在比较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后提出了PBL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得到了医学

教育者的关注。1983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倡议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从此,对PBL的研究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展开,得到了较高评价。许多国家开始在医学教育中采用PBL。 PBL与传统教学法有明显区别。首先,学生们针对具体医学概念或病例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随后进行独立资料收集、自学、研究等工作,最后回到小组中进行充分的讨论。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可见,PBL并不是侧重于问题本身的解决,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的教学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但是都遵循基本的原则和步骤。 2. PBL的基本授课方法 Albanese对PBL的授课方法给予一个基本的阐述。典型的PBL课程是由8~10个学生和一个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教师仅负责控制课程的进度。小组成员在一定时期保持稳定以便形成较好的团队关系。在每一次特定的情节教学中,由学生选出一个主席和一个记录员。课程开始时,根据所用教学材料(见后)的不同,由主席宣读或者大家一起阅读病例资料。如果使用真实病人,通常要求学生询问病史或者确定异常体征,然后回到教室讨论。学生可以得到或者自己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教师的作用在于掌控课程进度并确保达到计划要求的教学目的,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的工作,协助主席制定表格以

医学检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展望

张时民 作者简介:张时民,男,副主任技师,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血液体液教研室组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细胞形态学自动化分析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临床基础检验工作二教学与科研,同时对检验仪器分析自动化二智能化等有一定研究,发表文章60余篇, 主编专著12部三 本文引用格式:张时民.医学检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展望[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5):513-516. 四专家述评四 医学检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展望 张时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北京100730 ) 编者按:2017年7月8日,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提到了国家发展规划的高度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深度学习二跨界融合二人机协同二群智开放二自主操控等特征三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二理论建模二技术创新二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二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也备受瞩目,智能化医疗设备的研发或将成为行业的下一个爆点三本论文从检验科工作实践出发,站在用户的角度,论述临床医学检验中人工智能可能应用的方向,也想象了很多未来极有可能实现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临床医学检验领域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应用拓展了一个广阔的领域,是一篇难得的具有示范效能的人工智能+医疗文章三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3-4130.2018.05.001中图法分类号:R -1;R -331文章编号:1673-4130(2018)05-0513-05文献标识码:A 我国检验医学发 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们经历过手工检验的最初时代,也经历甚至见证了从半自动化分析到全自动化分析的飞速发展阶段,参与或实践了全实验室自动化和实验室信息化的新时代,下一个检验医学发展的热点和飞跃或许是人工智能(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A I )技术的应用,我们是否会赶上这一进程并投入到这一进程中呢? 国际临床化学委员会(I F C C )主席M a u r i z i oF e r - r a r i 先生在一篇‘H o wt o i m a g i n e t h e f u t u r eo f l a b o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的报告中指出,未来检验医学发展会依赖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从电子高速路的创建和创新,到人工智能检验结果的判读,特别是自动细胞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可在未来的检验医学发展和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三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也在第13届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指出,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契机包括标准化二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密切结合三智能化及以人工智能作为平台,可实现临床化学与免疫学二血液学及体液学检验领域的自动判断和审核三在细胞形态学的自动化识别二实验室物流系统二远程控制与增强 现实二自动采血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等方面,检验医学 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有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三 1 细胞智能化识别 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使用数字图像技术二 形态学识别与智能化判断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它涵盖了血液和体液诸多样本的形态学检验内容三以往的形态学检验基本上依靠专业人员在显微镜下进行识别与鉴定,具有主观性,且需要人员的不断培训与经验积累,往往是检验科的一个短板三 1.1 人工智能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体液细胞分析可能是启动最早的一类人工智能设备,在1983年就有应用图像法检测和识别尿中有形成分的设备研发应用三近年来出现了众多采用数字图像(d i g i t a l i m a g i n g )分析原理研发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该类仪器首先需要建立数据库,采用数字图像成像技术,提取颗粒的多种形态特征参数,通过人工鉴别让仪器学习,然后建立识别模型和算法三在检测未知颗粒时,首先提取颗粒特征参数,通过神经网络与 数据库已知数据进行计算和比对,判断结果,识别二显 示和报告结果三国内已经制定了Y Y /T0996-2015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数字成像自动识别)“国家医药卫生行业标准,为规范该类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和性能评价提供了参考方法三 1.2 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的应用 其研发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它的主要构成是显微镜和摄像系统,该系统可以确定和跟踪单个精子细胞的活动情况,设定精子运动位移,分析精子大小和形态,可对精液中的 四 315四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3月第39卷第5期 I n t J L a bM e d ,M a r c h 2018,V o l .39,N o . 5

第一节古代医学与医学模式

第一节古代医学与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含义 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以及思维方式与发展规范的总和。医学模式反映了人们用什么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它指导着人们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见教材本章标题下面一段】 医学模式的形成 主要取决于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特别是医学发展的水平,也受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的文化历史特征影响。【补充的】 一、人类早期的医学与神灵医学模式 (一)医学的萌芽 在原始社会时期,以人类原始本能的救护活动为基础,进一部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救护技能与经验,在其中蕴涵了医学的萌芽。由于当时既没有产生文字,也没有出现社会分工,因而还不可能形成知识形态的医学。【经概括】 (二)文明古国的医学 (三)神灵医学模式[(二)、(三)归纳起来,主要谈了以下问题:] 神灵医学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神灵医学模式主要见于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希腊等国家和地区在进入奴隶社会后的早期医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开始分化,为专职医生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促使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活动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很有限,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甚至感到畏惧,于是产生了自然神论的倾向。对人体的生命和疾病现象也同样,只能依靠经验和猜测,同时借助于神话传说和巫术,给予超自然的解释;对疾病的治

疗则采用祈祷、符咒、驱魔术,再配合有限的药物。由此形成了神灵医学模式。(见下图)【经概括】 古代寺院医学,把担架上的病人抬过神像前以祈求平安 (资料来源:李师郑《世界医学史话》) 神灵医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该医学模式建立在直观经验和猜测的基础上,由于医巫不分,因此是原始、粗糙甚至荒谬的。但是它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及其与疾病作斗争的理念。【经概括】 二、古代医学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一)自然哲学的兴起与经验医学体系形成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主要以古希腊为代表。在希腊奴隶社会发展的后期,随着经济、科学和文化的逐渐发展,出现了自然哲学,它是早期哲学和科学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探索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界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界是否运动、变化和发展等,同时也涉及到少量具体的科学问题。由于社会生产力以及人的

2017中国医药院校医学教育论文发表数量排名

·简讯·2017年度中国医药院校医学教育论文发表数量排名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公布我国医药院校年度医学教育论文发表数量排名情况,以提高医药院校对医学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医学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提高医学教育研究的水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决定,从2013年起,共同参加此项活动。 2017年,我国共有15种正式出版的医药教育类学术期刊,即《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原西北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基础医学教育》《中医教育》《药学教育》《卫生职业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中华护理教育》《浙江医学教育》《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和《医学教育管理》;同时,《复旦教育论坛》《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医学研究与教育》《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和《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开辟有医学教育类专栏或发表有医学教育类文章。2017年,在这些期刊上共发表了6121篇医学教育论文。 按照本科西医院校、中医药院校、高职高专医药院校、中等卫生学校、附属(教学)医院的类别,对上述20种期刊发表的6121篇医学教育论文进行了统计,2017年度我国医药院校发表医学教育论文数量的情况如下所示。 本科西医院校等168所,共发表3721篇医学教育论文,按照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100位的学校及其论文数量分别是: (1)首都医科大学,488篇;(2)中国医科大学,181篇;(3)西安交通大学,153篇;(4)锦州医科大学,135篇;(5)滨州医学院,123篇;(6)海军军医大学,109篇;(6)重庆医科大学,109篇;(8)北京大学医学部,99篇;(9)徐州医科大学,85篇;(10)哈尔滨医科大学,82篇;(11)遵义医学院,72篇;(12)陆军军医大学,71篇;(13)齐齐哈尔医学院,69篇;(13)新疆医科大学,69篇;(15)南方医科大学,66篇;(16)南京医科大学,65篇;(1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64篇;(18)昆明医科大学,55篇;(19)济宁医学院,54篇;(20)山西医科大学,53篇;(20)广西医科大学,53篇;(22)大连医科大学,51篇;(23)内蒙古医科大学,49篇;(24)潍坊医学院,42篇;(25)中山大学,41篇;(26)温州医科大学,39篇;(27)空军军医大学,37篇;(28)吉林大学,36篇;(29)中南大学,35篇;(30)天津医科大学,32篇;(30)浙江大学,32篇;(30)安徽医科大学,32篇;(30)广州医科大学,32篇;(34)杭州医学院,31篇;(35)复旦大学,30篇;(36)福建医科大学,29篇;(36)南华大学,29篇;(38)武汉大学,28篇;(39)华中科技大学,27篇;(40)泰山医学院,25篇;(41)郑州大学,23篇;(41)四川大学,23篇;(43)蚌埠医学院,22篇;(43)广东医科大学,22篇;(45)石河子大学,21篇;(46)海南医学院,20篇;(46)宁夏医科大学,20篇;(48)河北医科大学,19篇;(48)苏州大学,19篇;(48)西南医科大学,19篇;(48)川北医学院,19篇;(52)沈阳医学院,16篇;(53)上海健康医学院,15篇;(53)大连大学,15篇;(53)皖南医学院,15篇;(53)兰州大学,15篇;(57)暨南大学,14篇;(58)承德医学院,13篇;(58)新乡医学院,13篇;(58)同济大学,13篇;(61)北京协和医学院,12篇;(61)华北理工大学,12篇;(61)包头医学院,12篇;(61)成都医学院,12篇;(65)延边大学,11篇;(65)南通大学,11篇;(65)杭州师范大学,11篇;(65)汕头大学,11篇;(65)桂林医学院,11篇;(65)右江民族医学院,11篇;(65)西安医学院,11篇;(72)佳木斯大学,10篇;(72)山东大学,10篇;(72)青岛大学,10篇;(72)南昌大学,10篇;(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