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内容提要】从“小姐”称呼语使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的特点,说明“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称呼语。

【关键词】称呼语/小姐/“小姐”的泛化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小姐”称呼语的历史演变

“小姐”称呼语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也不是改革开放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小姐”称呼语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在苏东坡《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里,“小姐”并非美称。作为深闺女子的称呼是在明人写了“窗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诗句后才流传开来的。在近代中国,“小姐”称呼语是指称年轻女子或者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

(1)“哦,也还有做官做厌了的人。老张,这也算你也是同志罢。坐下来谈谈。你大概不记得这几位的名字,我替你介绍。”

“密司章,你向来认识的,其余的三位也都很面熟。”

(2)章秋柳还要开口,却被龙飞拦住:“漂亮的小姐,不许你再演说了,时间宝贵。仲昭,你问社的事业吗?我们有过详细的讨论,老曹都记下在那里。”

——茅盾《追求》(第268页)

这部作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小姐”可能由密司(miss)翻译而来,但可看出“小姐”称呼语已进入言语交际。如果说这是孤立的,作家曹禹的作品也可为证。

(3)露:(抱住她)你怎么啦?

小东西:(痛苦地)腿上扎的也是,小姐。

露:天(不敢看她的臂膊),你这只胳膊怎样会这样……(露用手帕揩去自己的眼泪)

小东西:不要紧的,小姐,您不要哭。(盖上自己的臂膊)他们怕我跑,不给我衣服,叫我睡在床上……

——曹禺《日出》(第183页)

这里,陈白露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不管怎样,能住旅馆,在当时肯定是一个非等闲之辈的女子。而小东西是一个“刚到城里不久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并非有钱人家的女儿,因而未被称做“小姐”,这说明“小姐”在建国前已被使用,但多用来指有钱人家的年轻女子或至少看起来是“有钱人家的女儿”。穷人家或普通老百姓的女孩子显然没有这个福分。

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是“寄生虫”的代名词,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于是在各种社交中,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便成为了人们交际用语的口头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随着人们对政治色彩的日趋淡化,人情色彩的渐渐变浓,以及社交场合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礼貌,讲究“语言美”,加之“小姐”称呼语既顺口又文雅,于是它迅速成为全社会交际的领衔称呼语。坐机关的、拿文件的被称为“小姐”,端盘子的、卖东西的也一样被称为“小姐”。一时间,“小姐”作为带有褒义的雅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意义之广,范围之宽,空前少有。

二、“小姐”称呼语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当代社会中,“小姐”称呼语成为高雅而带有一定敬意的贵称并迅速泛化,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决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显然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学成因。

(一)改革开放20年来,新一代的年轻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活跃、更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并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真正称为“半边天”,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型社会群体,迫使人们不得不使用一种合适而恰当的称呼语去指称他们。

(4)“几位,抱歉抱歉,过来晚了。”进来一位高个子大眼睛的年轻女人,左手里拎瓶法国白兰地,右手上托盏高脚玻璃杯,跟在她后面的小姐捧着一盘水果,笑盈盈地说:“这是我们酒店的徐经理,给几位先生敬酒来了。这个果盘是我们徐经理送给几位先生的。”贾晓抢先搭话:“不敢不敢,徐小姐您太客气。”

——于卓《望京》《当代作家》1998年第6期

(二)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语言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带有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既欠准确,又单调、陈旧;如果仍然用它们去指称新一代的年轻女性,未免显得过分严肃而拘谨,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外文明的相互渗透,外交场合中的通用称呼语“Mi ss(小姐)”、“Mr.(先生)”及“Mrs.(夫人)”和“Ms.(女士)”渐渐深入到国人的言语交际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更新,审美情趣日趋雅致。于是启用雅称,迫使土里土气的“同志”、“师傅”退居二线,让位给听起来高雅脱俗的“小姐”、“先生”等称呼语。

(5)白小姐是绝顶聪明的,她肯定详知我的心理。她把目光收到我的身上,做恳谈的样子,问:“画家先生,你怎么看模特儿?”

她是模特儿?这也不可小瞧,你知道她给多大的画家当模特儿?我得说点道理给她听听,免得她真心以为我是个傻瓜。我说:“小姐,模特儿是画家的艺术之母。模特儿是活的艺术,画家是对模特儿的主动模仿和表现,以艺术手段达到与模特儿的生命底蕴与自然美的情态相契合,就创造出艺术品。”

——宋清海《鸟的背景是天空》《广州文艺》1998年第2期

显然,在90年代的言语交际中,“小姐”称呼语已普遍使用。

(四)从语言系统本身来看,汉语面称中,年龄常常为人们所看重。男性喜欢以年长自居,而女性渴望青春貌美,“小姐”的语义特征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在性别标志上,“小姐”可与“先生”、“男士”配对;在年龄特征上,它没有“女士”年龄上的模糊性,又比“夫人”显得年轻、活泼而轻快。因此,“小姐”是称呼女性的其他词语所望尘莫及的。

(6)四位佳丽早已等候在那里了,向他俩鞠躬道好,有位小姐还说宋先生好,朱怀镜就看了这小姐一眼。

——王跃文《国画》《当代》1999年第1期

这里,“小姐”是“佳丽”,你能说不年轻貌美吗?女性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还喜欢什么呢?说者体面,听者悦耳,既高雅又脱俗,全社会自然会接受它。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王瑞敏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 一、称呼语 (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 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称呼是动态的语言使用中的一种面称。《现代汉语词 典》也对称呼语作了解释: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显然这种面称是专指能够在口头上当面称呼人的独立的称代性词语。 称谓是静态语言系统中的称代性词语,是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来称呼人的一些称代性成分。《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这个术语作了这样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等。 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谓和他称称谓,而是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被赋予了许多语用功能。首先它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讲话者之间一种相对应的社会关系;还可用作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选择适当的称谓语可以帮助讲话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递给交际对象。 称谓与称呼的关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称谓“父亲、母亲”在口语中就称呼为“爸爸、妈妈”,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称谓与称呼并不是相等的。同样的社会人际关系,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称呼,会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制约。 (三)称呼语存在的文化土壤 称呼语对民族文化的依赖性很强,文化中亲疏、上下、敬谦等关系往往蕴含在称呼语的运用中,积淀成词语的社会规约意义。日常交往中的称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庭成员和亲属间的称呼,一是社会上人际间的称呼。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大多带有丰富的感情及时代色彩,对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因而,就单个称呼语来说,形式与内容,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或者说是静态的;但在语境中,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所指是不定的。在这个层面上,称呼有了变异运用的灵活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说过:“语言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文化,这表现为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 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

古文书信常用词语

书信常用词语 (上) (一)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亻宁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古代书信常用词语大全(中) (六)祝贺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1、贺新婚 忽鸣燕贺,且祝新禧。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 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 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属,至为欣慰。 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 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 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欢,白头偕老。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2、祝寿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恭祝延年寿千秋。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3、贺生儿女 闻育祥麟,谨此恭贺。 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贺生女) 弄璋之喜,可庆可贺。(贺生子) 弄瓦之庆,遥以致贺。(贺生女) (七)致谢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欢迎阅读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2.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A 等; “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 “拜”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叨tāo” 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奉 惠 玉(如玉成、玉体) 垂(如垂询、垂爱) 雅(如雅正,雅意)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称呼语集锦

尊长: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尊前、尊右、慈鉴 祖父母、父母:膝下、膝前 师长:尊鉴、台鉴、函下、帐下、左右、吾师 同学:研右、砚席、文几 平辈:台鉴、大鉴、惠鉴、阁下、足下、台右、台鉴、惠鉴、大鉴、执事、同志 平辈年幼者:青览、青盼、如握、如晤、如见、如面 兄弟、姐妹:手足 晚辈:青鉴、青览、收览、知悉、见悉、阅悉、亲阅、亲览、收回、收览、如晤、如面、如握 政界:钧鉴、台鉴、勋鉴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鉴、淑览、懿鉴、懿座(懿是对年高者) 平辈女性:妆阁、妆次、绣次 文人:史席、著席、撰席 新进:英鉴、伟鉴、台席 夫妇:俪鉴 宗教:道鉴 书信开头语 一、通常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接获手书,快慰莫名。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拳拳盛意,感莫能言。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前上一函,谅已入鉴。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顷接手示,如见故人。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得书之喜,旷若复面。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 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二、钦佩语 奉读大示,向往尤深。喜接教诲,真解蒙矣。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谨蒙悔语,用祛尘惑。大作拜读,敬佩之至。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德宏才羡,屡屡怀慕。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 三、思念语 分手多日,别来无恙?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一别累月,思何可支?海天在望,不尽依依。别后萦思,愁肠日转。 离别情怀,今犹耿耿。别来良久,甚以为怀。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 四、问候语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 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时欲入夏,愿自珍重。 赤日炎炎,万请珍重。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 入秋顿凉,幸自摄卫。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 五、自述语 敝寓均安,可释远念。阖寓无恙,请释悬念。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六、祝贺语

书信常用词语

正题名: 书信常用词语 1.书信名称 (1)一般书信:信、信函、信件、信札、信简、信帖、信牍、笔札、笺、鸿雁、鸿鳞、书札、书尺、书启、书问、书函、书柬、书简、书信、书帛、书帕、书牍、书翰、尺书、尺牍、尺简、尺翰、尺素、雁帛、雁书、雁封、雁信、雁音、雁札、函、函件、函札、函言、函牍、帖、鱼书、鱼函、鱼笺、鱼雁、简、简书、简札、简帖、简牍、牍等。 (2)称父母之书信:示、谕、示谕、严谕、慈谕、慈训等。 (3)称尊长之书信:示、谕、赐谕、钧谕、钧示、懿训(女性尊长之书信)等。 (4)敬称平辈之书信:示、谕、来示、手教、雅教、大札、玉札、华札、宝札、瑶札、手谕、兰讯、兰章、玉音、华缄、惠缄、华笺、琅函、瑶函、惠书、瑶翰、华翰、惠翰、珠函、大函、大柬、云笺等。 (5)敬称平辈女性之书信:芳函、芳札、芳笺、芳讯、芳缄、芳音、淑音等。 (6)称人之回信:复信、复函、复音、回复、函复、复玉、回玉、玉复、归鸿、从示、还云、回音、嗣音、还翰等。 (7)谦称己信:禀、寸禀、寸函、寸札、寸简、寸缄、笺候、笺敬、芜函、芜简、荒函、荒札、拙报等。 2.称谓语 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 (1)用于祖父母、父母:膝下、膝前、尊前、安鉴、安禀、福鉴、慈鉴。 (2)用于亲友长辈:尊前、尊右、尊鉴、慈鉴、赐鉴、座下、侍右、待下、垂青、垂照。 (3)用于兄弟、姐妹:手足、如晤、如见。 (4)用于亲友平辈:阁下、足下、台下、台右、台鉴、惠鉴、伟鉴、大鉴、执事、座右、钩右、惠览、英览、亮察。 (5)用于年幼平辈或晚辈:青览、清览、英览、青盼、如握、如晤、如见、如面、雅鉴、亲览。 (6)用于老师:函丈、帐下、左右、吾师、座前、座右、讲座、道席、尊席。 (7)用于同学或文人:砚右、砚席、文几、道鉴、道席、文席、台席、座右、英鉴、伟鉴、著席。 (8)用于长辈妇女:懿鉴、懿座、妆前。

书信大约有一下的称呼和含义

书信大约有一下的称呼和含义。 信:这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表示书信的词语,比如“信件”、“信封”等等。 函:也是“信”的意思,这是“信”的书面语。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是公文。 书:如“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 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如“大札”、“惠札”、“便札”,现在还有“信札”这个词。 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如“书简”、“小简”。 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引申为书信。如“便笺”、“锦笺”、“华笺”。 尺牍:牍,古代书写的木简。用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故称“尺牍”。 尺素:素,白绢。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尺素引申为书信。 鲤鱼: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此后,把尺素、鲤鱼引申为书信。李商隐诗云:“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也是用的这一典故。 鸿雁:典出自《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此后,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比如“海外来鸿”。有时还特别指情人之间的书信,现在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就是这 个意思。

一般书信写作格式及范文 作者:laiqia 文章来源:东方语言点击数: 书信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我们以刘星给强强的一封信为例作简单讲析。 1 .称谓 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 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亲爱的强强:(同学之间,关系亲密,可用亲爱的) 2 .问候语 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 运用礼貌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到尊敬。 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多问候事业和家庭,青年人多问候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愿健康成长。 你好!你在新学校的生活还习惯吧,别忘记了老同学哟 3 .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叙述清楚,简洁清晰 语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作过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难于理解。 最近我们准备开一次同学聚会,不知你有时间回来参加没有。 另外,请你帮我到新华书店买一本语文学习资料,阅读方面的。 4 .结尾 要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写表示祝愿的话,以示礼貌。 一般性的祝词“此致”“敬礼”,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下一行顶格写。 给长者的信往往写“祝您健康长寿”,给朋友写“祝工作顺利”,给晚辈写“祝你学习进步”。 祝 学习更上一层楼。 5 .署名和日期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可打印修改)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 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地位非常显著,但是由于历史文 化等差异,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非常大。下文就中外称呼语的不同进 行讨论,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称呼语,促进中外文 化的更好交流。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因为它既受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现象合为其服务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又受血亲关系(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制约。而在西方,称呼语则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及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 关系。 中外称呼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中外对亲人的称呼。在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孩子一定会叫自己的父母“爸爸” “妈妈”或者更加尊敬的称呼“父亲” “母亲”。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然而,在国外,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 是“Dad” “Mom”。如果我们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吗?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

不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但是在国外,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例如,在美国,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如在中国,我们对亲人的称呼种类非常多,“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爹”“姨妈”“表姑”“表舅”“堂姐”“表姐”“三哥”“四嫂”“表兄”“姨姐”等等,中国对亲戚的尊称非常繁琐。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他们的称呼很简单,“sister”“brother”“uncle”“aunt”等。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西方对亲人的称呼不像中国一样严格按照长幼尊卑来区分。 第二,社交上的称呼的差异。尽管,生活中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对于一些和我们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我们常常会直呼其名,但是在重要场合,作为中国人,我们往往不会直呼其名。在汉语中,我们大

作为称呼语的姓氏、名字的语用对比

2010年第3期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10, №3 总第29期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29 作为称呼语的姓、名的语用对比 ——俄汉称呼语用对比之三 张会森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提要:称呼语在人际言语交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可或缺。称呼语的功能和用法绝不象人们看待语法中的呼语那样简单。称呼语实质在于它表达一种言语行为。同时又可能表达交谈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说话人的感情评价。一个称呼语用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言语交际的成败,效果。本文对俄汉语姓名类称呼语的语用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称呼语;姓;名;语用对比 中图分类号:H354.2 文献标识码:A 一 1.1 《товарищ/同志及其他》(本刊2010№1)一文基本上涉及对不相识的人及称呼,是泛称称呼语,《俄汉亲属称呼语的语用对比》(《解放军外国学院学报》,2010№4)一文,涉及对亲属、亲戚的称呼。而本文所研究对比的姓名称呼语则基本上用于亲属、用于熟人,指称特定的人。 在涉及语用分析之前,我们先要搞清俄汉姓、名的结构、类别。 俄罗斯人的姓名由名字(имя)、父称(отчество)和姓氏(фамилия)三部分构成。如Алексаидр(名)Сергеевич(父称)Пушкин(姓),而中国汉族人的姓名则由两部分“姓”和“名”构成,如毛(姓)泽东(名)。解放之前,官宦、知识界又有与“名”并用的“字”(俄译:второе имя)。如毛泽东字“润之”。称“字”有敬称之意。现代历史电视剧,一些民主人士称毛泽东为“润之”,毛泽东也以“字”称人家。不过今天基本上“字”已不怎么使用了。 按照俄罗斯人言语礼仪规范,由三部分构成的俄罗斯姓名,一般不能用来当面称呼,这太冗长复杂了。实际用来作为称呼语的可以是:①姓(фамилия),②名(имя),③名+父称(имя+отчество),④名+姓,⑤父称(农村百姓用)。 1.2 姓氏作为称呼语。如: 1)单独用“姓”作称呼语,一般是对熟人、友人的友好称呼。此时人称代词或动词谓语一般用“ты”-форма。 ①Тимохин, мы с тобой сегодня домой пойдемили нет(Жена мужу, в гостях)? (1995) ②Здравствуй, Вульф, приятель мой... (Пушкин)

常用书信套语一

常用书信套语一 一、常用书信套语: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二、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三、常用的提称语:提称语是提高称谓的语词,用以表达盼望受信人阅览这封书信之意。 膝下对祖父母、父母亲用。 尊鉴对祖父母、父母亲辈的长辈用。〈鉴,是看信的意思。〉道鉴对师长用。 赐鉴对普通长辈用。 大鉴对平辈用。 惠鉴对平辈用。

鉴对晚辈用。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四、书信上的称呼:书信一开头,便是称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称呼;信的中间,提到别人时,又要称呼。称呼弄不清,容易闹成笑话。 〈一〉家族称谓表 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 祖父 \ 母孙 \ 孙女令祖父 \ 母家祖父 \ 母 父 \ 母亲儿 \ 女令尊 \ 堂家父 \ 母 伯父 \ 伯母侄 \ 侄女令伯 \ 伯母家伯 \ 伯母 兄 \ 嫂弟 \ 妹令兄\嫂家兄\嫂 弟 \ 弟妇兄 \ 姊令弟 \ 弟妇舍弟 \ 弟妇 姊 \ 妹弟妹兄姊令姊 \ 妹家姊 \ 妹 吾夫妻尊夫外子 贤妻夫尊 \ 嫂夫人内子 \ 人 吾儿 \ 女父 \ 母令郎 \ 媛小儿 \ 女 贤媳愚贤媳令媳小媳 贤侄 \ 侄女愚伯 \ 伯母令侄 \ 侄女舍侄 \ 侄女 君舅 \ 姑媳令舅 \ 姑家舅 \ 姑 〈二〉亲戚称谓表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 一、引言 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 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 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 1.族内直接称呼语 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 2.名字+族内称呼语 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

书信常用语

书信常用用语 书信常用用语 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一种形式,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平常通信,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尤其与台、港、海外侨胞通信来往,注重通信用语更显得重要。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绥”等。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即颂、大安;顺颂、健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时绥;此上,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颂、俪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意思尽管相同,但其在文字上却根据书信内容,运用自如,无一雷同。 按不同用意,分述下列各类: 思慕用语:多日未晤,系念殊殷。久仰大名,时深景慕。别后想念之情,无时或已。上述种种是用于亲戚朋友之间或对未曾见过面的受信人的用语。.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 发表时间:2013-05-29T11:14:27.5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4月总第82期供稿作者:◆李春霞[导读] 亲属称谓语是相对于社会称谓语而言的,顾名思义,也就是用于具有亲属关系的称谓。 ◆李春霞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476000 摘要:本文以汉语亲属称谓泛化为分析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社会上的亲属称谓泛化主要表现为用亲属称谓来代替类亲属称谓、官衔职业称谓、社会通用称谓。并从社会、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关键词:汉语亲属称谓称谓语泛化 人与人之间为了交际的需要,或者为了表示身份地位的区别而要使用合适的称谓,这些称谓就够成了某个国家或文化所独有的称谓系统。我们国家有一个讲究称谓的传统,因此所造就的称谓也是名目繁多,如尊称、爱称、谦称、昵称等。但最基本的就是两类,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1]。亲属称谓语是相对于社会称谓语而言的,顾名思义,也就是用于具有亲属关系的称谓;而社会称谓语则适用于非亲属之间的称呼。可是在当今社会却出现一种常见的称谓现象,那就是用亲属称谓语来称谓非亲属对象。因此本文试图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入手来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 所谓称谓语的泛化就是称谓语的对象和以往相比所指的对象扩大了。具体而言,亲属称谓的泛化有这样几个表现: 1.用亲属称谓代替类亲属称谓 这种现象其实是我国历来的一个传统。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古人为了表示他们这种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就用亲属称谓来称呼不具有这种关系的对象,并且这种传统一直影响着现代人的称谓习惯。比如用“大伯”、“大娘”“爷爷”、“奶奶”、“姐姐”等来称谓依据亲属关系而划分的不具有亲属关系的熟人或邻居等。 2.用亲属称谓代替官衔职业称谓 我国历来“官本位”思想就比较严重,这种思想反映在称谓系统里面就是在职业领域用官衔来称呼对方或者用带有尊称意味的通用称呼称谓对方。在行政领域如“某省长”、“某局长”、“某科长”,如果是副职“副”字一律省略;在教师行业如“某教授”、“某博士”、“某老师”等;在企业则是经理、厂长之类。 3.用亲属称谓语来代替通用称谓语 所谓通用称谓语指的是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的称谓语。常见的主要是我们生活中碰到的“先生”、“小姐”、“同志”等。“从南京到北京,同志是官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复活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先生”和“小姐”在当今社会上也没有大行其道,“哥”和“姐”反而蔚然成风。 二、亲属称谓泛化的原因 1.社会因素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一方面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又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重视血缘关系、重视亲族观念的宗法社会,这种传统社会观念形成代代相传,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言语。表现在称谓上就是习惯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和我们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可同时又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比如“同志”这个五六十年代通用称谓,除了它的概念意义外,它本身还有浓烈的政治色彩,有革命庄重的味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使用这个通用称谓的时候总是觉得政治味道太浓,与时代格格不入。而社会的变化又把“先生”、“太太”冲入历史的洪流,在这种情况下亲属称谓就填补了通用称谓的空白。 2.称谓缺位因素 时代在发展,我国的社会称谓系统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一个是由于受传统的把亲属称谓当做通用称谓的影响,然而随着和世界的接轨,这种习惯正受着巨大的冲击。在公开正式的场合用亲属称谓显然不得体。虽然说在合资企业和外资公司,较多使用“小姐”和“先生”这两个男女通用称谓,但到目前为止它们还没有成为中国社会通用称谓的主流。再加上“小姐”一词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它只能用来称谓未婚女性,再一个是它的词义在发展中已经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人们在没有合适称谓的情况下只好用亲属称谓来代替,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3.心理因素 词语的选择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心理因素。“喜新厌旧”可以说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在新词和旧词之间人们总是喜欢用新鲜的词语。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用富有新鲜感、能合乎时代潮流的称谓语,从而满足求新、求雅、求异的语言心理[2]。比如“姐”这个词,它不像“小妹”只能在一定区域称呼年轻女子;也不像“女士”过于庄重、严肃;也不像“老师”有时有职业限制,且男女通用,太中性化;也不像“小姐”常令人产生歧义,有时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姐”的出现,让大家在称呼女性朋友时多了一种活泼、别致的选择。因此,“姐”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时,语言使用上通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当很多人使用某一词语时,其他人由于“从众心理”也会不自觉地跟着使用,“姐”能最终成为一种比较通用的称谓,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功不可没。 总之,亲属称谓语泛化,是社会传统和发展双重影响下的结果。社会传统影响我们选择称谓的原则和习惯,但社会的发展以及说活人心理因素又影响着我们对词语的选择;另外称谓系统的不完善也影响人们在称谓上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8)。 [2]王苹汉语修辞与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93)。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言语行为中的称呼

言语行为中的称呼论文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但是随着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庭结构愈发简单,没有七大姑八大姨、三叔四舅,亲属称谓也随之减少,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家庭姻亲关系逐渐生疏,叫混、叫错情况时有发生。记者日前调查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年轻市民来说,辈分称呼已经成为社交礼仪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他们因此屡遭尴尬 传统的辈分称谓正在年轻一代中渐行渐远,由此产生的中华文明礼仪教育问题也引起了部分家长及老师的注意。市聿怀中学罗老师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辈分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亲戚关系条理分明且长幼有序,形成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所派生出的称谓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也是文明礼仪的基础。年轻一代非但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重要性,更应该准确掌握,代代传承。此外,也有家长建议,应该将辈分文化纳入礼仪教育,向年轻一代普及“亲属关系称谓”,以免遗失传统、失礼仪。 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古人对于称谓十分讲究,丝毫必辨,认为这事轻视不得。俗语“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其实很多争吵的所谓名分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因为不同的称谓会受到不同的礼遇。因此,正确使用亲属、师友、同志之间的称谓,不但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而且很有现实必要。在古代社交礼仪中,一般遵循“尊人抑己”的称谓原则,就是对别人的称谓要使用尊称,对自己的称谓则要使用谦称。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造成对方的不快,为交际设下障碍。为了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说话者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以及同对方的亲疏关系和谈话场合等一系列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而且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和思想感情,而听话者通过对方所选择的称呼形式可以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礼貌语言的应用,首先同交际对象有关。交际对象涉及交际双方的关系疏密,社会地位,辈分尊卑,角色身份等因素。一般说来,交际双方关系越密切,地位、年龄、辈分相当,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低;双方关系越疏远,越陌生,对方地位越高,辈分越尊、年龄越长越要客气,礼貌。?礼貌的其中一个功能便是创造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言语交际是建立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关系上的。无人关系和社会角色关系的言语关系是不存在的。称呼

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

校园管理中心文明服务用语和行为规范 为使员工掌握服务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语言、行为规范,树立起“优质服务每一天”的服务观念,全心全意地为师生及客户服务,中心制定出文明服务用语和行为规范。要求员工工作时保持文明的行为举止及工作用语规范,做到热情主动、文明礼貌、语言规范、谈吐文雅、衣冠整洁、举止端庄、等。 (一) 中心员工基本文明用语规范 1. 对师生(或客户)说话时语调要自然、柔和、亲切,声音不要过高,但也不要过低,以免师生(或客户)听不清楚。 2. 绝对不准讲粗话,使用蔑视或污辱性的语言。 3. 与师生(或客户)说话时,应尽量与师生(或客户)使用普通话语言进行交流。 4. 要注意称呼师生(或客户)的姓氏,在未知业主姓名之前,应称呼(老师、同学、先生/女士、小姐)。 5. 讲话注意语言艺术,多使用敬语: (1)接过他人递来的物件时,应说"谢谢", (2)请求师生、客户或同事做任何事前,应使用"请"、"麻烦您"等; (3)在向他人表示歉意时,应使用"对不起"、"不好意思"等; (4)表示感谢时,应使用"谢谢"、"多谢合作"等; (5)他人讲"谢谢"时,要回答"不用谢"或“不客气”,不能毫无反应。 6. 师生(或客户)来访时要主动问好,说"早上好/您好",师生(或客户)走时要讲“再见/您慢走"等。同事之间见面也应相互问候。 7. 离开面对的师生(或客户)时,一律讲"请稍候/您稍等",如果离开时间较长,回来后要讲“对不起,让您(你们)久等”,不准一言不发就开始工作。 8. 面对师生(或客户)打招呼时,不能讲"喂",应说"您好/早上好/新年好"。

9. 师生(或客户)有事情询问时,应给予耐心细致的回答,任何情况下不准说“不知道" ",这事不归我管"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若无法回答或难以解释时,应说"对不起,这个问题(事情)我暂时无法回答(解释) ,请留下您的联系电话和姓名,我将再次与您联系"。 10. 遇到外来单位前来参观或上级领导前来检查时,应说"欢迎光临/欢迎指导", 并热情接待。 (二)中心员工基本仪表、仪态行为规范 1. 仪表方面的行为规范如下: (1)中心员工上班时间必须穿工作服,不得光膀子,服装应干净、整齐、笔挺。 (2)穿着工作服时应扣好扣子,里面的衣物不应显露出来也不能长于外衣。 (3)上岗时必须佩带工作牌,工作牌应端正佩带于左胸。 (4)员工不得穿拖鞋或赤脚上班。 (5)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勤剪指甲,男员工不得留过长的胡须及头发,女员工不得浓妆艳抹、披头散发,时刻保持良好端庄形象。 2. 仪态方面的行为规范如下: (1)面对师生(或客户)应随时保持微笑,不准给师生(或客户)看脸色,向师生(或客户)发脾气。 (2)和师生(或客户)交谈时应全神贯注,双眼注视对方,适当地点头称是。不得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3)在师生(或客户)面前不准做不雅或不尊敬的动作,如双手*腰、交*胸前、手插口袋、挠头、挖耳、抠鼻孔等。 (4)上岗时不得大声吵闹、吹口哨、跺脚等。 (5)不得随地吐痰,乱丢杂物。 (6)不得当众脱掉个人衣物、化妆等。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

书信用语称谓

书信用语 开头语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接获手书,快慰莫名。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拳拳盛意,感莫能言。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前上一函,谅已入鉴。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顷接手示,如见故人。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得书之喜,旷若复面。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 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钦佩语 奉读大示,向往尤深。喜接教诲,真解矇矣。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谨蒙悔语,用祛尘惑。大作拜读,敬佩之至。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久钦鸿才,时怀渴想。德宏才羡,屡屡怀慕。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 思念语 分手多日,别来无恙?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一别累月,思何可支?海天在望,不尽依依。别后萦思,愁肠日转。 离别情怀,今犹耿耿。别来良久,甚以为怀。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

问候语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 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时欲入夏,愿自珍重。 赤日炎炎,万请珍重。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 入秋顿凉,幸自摄卫。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 自术语 敝寓均安,可释远念。阖寓无恙,请释悬念。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祝贺语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谨以至诚,恭贺你们...... 喜闻...... ,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 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音问久疏,抱歉良深。久未通函,甚歉。 结束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