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张洪芳王颖

(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我国学者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及投资偏好的研究。【关键词】股利政策股利无关论税差理论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理财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使上市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情,从而使上市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必须慎重对待。1956 年,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此后,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潜心钻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一鸟在手”理论。国外的股利政策研究开展得比较早。早在1938 年,Williams 就揭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提出了股利重要论。1956 年,哈佛大学教授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首次提出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认为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时会考虑三个因素:①目标

股利支付率,据此可确定公司愿意支付的股利比例。②根据长期可持续的变动收益调整股利,公司管理者只有觉得在长期内能够维持更高的收益时才提高股利支付率。一般来说,股利的增长总是落后于收益的增长且平滑得多。③股利的变动。公司管理者更加关注股利的变动而非股利的发放水平。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alter 研究了股利、每股利润、投资收益率及基准折现率同股票价值的关系,建立了华特模型,用数学公式证明了股利政策与股票价值有关。Gordon 对当时流行的盈利假说和股利假说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购买股票像购买其他资产一样,是因为它在将来能创造收入,并通过分析证明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获得股利,股利的分配确实能够影响公司的价值。如此一来,股利重要论逐渐发展成了“一鸟在手”理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为: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必须采用高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才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2.股利无关论。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 和财务学家Miller 提出了著名的“股利无关论”。该理论认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的价值或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单就股利政策而言,无所谓最佳,也无所谓最差,它与企业的价值不相关。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主要受其获利能力的影响,而非取决于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该理论有三个严格的假设条件:一是完全资本市场假设,指资本市场投资者

的投资额无法大到足以通过其自身交易影响股票价格,投资者可以平等地免费获取影响股票价格的任何信息,证券的发行、买卖不存在发行成本、经纪人佣金和其他交易费用,资本利得和股利之间不存在税收差异。二是理性行为假设,指每个投资者都以个人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至于增加的财富是以现金股利的形式还是以其他形式表现并不重要。三是充分肯定假设,指投资者对未来投资机会和利润完全有把握,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该理论认为通过套利行为可以使任何一个时段、任何一种股票的投资报酬率相同,股利并不影响公司的价值。Modigliani 和Miller 认为,在完全资本市场下,公司的市场价值仅仅取决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和盈利能力,而不是对利润进行“修饰”的结果。

3.税差理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情况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重要。但是,如果对现金股利征收的税高于对资本利得征收的税,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Farrar 和Selwyn,他们通过研究认为,在股利的税率高于资本利得的税率的情况下,不管税前收益以及个人或公司的债务额大小,税后资本利得必大于税后股利所得。Brennan(1970)通过建立一个股票评估模型,将Farrar 和Selwyn 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使模型更有说服力。他们认为,在给定的风险水平下,由于股利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资本利得的所得税税率,潜在的股利收益率越高,

投资者要求的证券收益率就越高。股利较高的股票比股利较低的股票有更高的税前收益,公司最好的股利政策就是根本不发放股利。税差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资本利得的所得税税率低于股利的所得税税率,投资者可以通过延迟实现资本利得而延迟缴纳所得税。

4.顾客效应理论。顾客效应理论实际上是对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说是广义的税差理论。顾客效应概念最早是在1961 年由Modigliani 和Miller 提出的,但是他们没有对此进行深刻的阐述,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顾客效应,是指投资者根据满足他们偏好的股利政策购买公司股票。Elton 和Gruber(1970)对顾客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以1966 年4 月到1967 年3 月在美国纽约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股票为样本,发现除息日股价的平均降幅小于公司所发放的股利金额,即在除息日当天会有异常报酬率的产生。他们认为,除息日价格下跌的幅度小于股利金额是因为资本利得的所得税税率小于一般所得税税率。Elton 和Gruber 的理论一般称为“租税效应”假说或是“税负差异”假说。Elton 和Gruber更进一步证明高税率情况下股东偏好股利发放较少的股票,而低税率情况下股东则偏好股利发放较多的股票,如此一来双方都可少缴税,证实了除息日前后的投资者买卖股票行为确实受税负的影响,验证了顾客效应。

5.信号传递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与顾客效应理论几乎是

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放宽了MM 理论的完全信息假设,认为管理当局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1969 年,Fama、Fisher、Gense 和Roll 通过研究股票拆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来证明股利政策具有信息传递效果,掀起了信号传递理论研究的热潮。1970 年,Kerlof 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对旧车市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柠檬市场模型。1974 年,Spence 正式提出信号模型。1979 年,Bhattacharya 借鉴Spence 的信号模型思想建立了第一个股利信号模型,认为在不完美的情况下,股利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是未来盈利的事前信号。Miller 和Rock于1985 年建立了财务传递信息模型并且首次明确地将股利分配和外部融资结合起来,指出股利的突然增加将使股东财富随之增加,而新股发行或新债券发行被视为公司发展前景不佳的信号。与此同时,John 和William(s 1985)提出了将股利的发放、发行新股或回购股票、投资同时考虑在内的信号均衡模型,认为股利政策要考虑分配股利时所能获取的边际利益,当公司投资及股东个人的现金需求大于公司内部现金供给时,则发出股利发放较多的信号;如果资金需求小于供给,则发出股利发放较少的信号。1987 年,John 和Williams 又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模型,认为股利和投资有效结合能减少信号发射的耗散成本。Kumar(1988)提出了粗糙信号模型,认为公司在一定的利润范围内会支付同样水平的红利,直到公司的利润水平超出了这一范围,公司管理者才会调整红利支付水平。Ofer 和Thakor(1987)则建立了

一个更完整的模型来说明股票回购、股利发放都可以作为传递公司真实价值的信号。

6.股利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了代理成本,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Roezf(f 1982)首先将委托代理理论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他认为股利的支付一方面能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能增加交易成本。公司股利发放率的确定是在这两种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以使总成本最小。Easterbrook(1984)认为在现代公司中,众多的股东是委托人,而经理是代理人。股东是公司全部财产的所有者,而经理却不是,因此经理的利益不会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与股利有关的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另一种则与风险有关。Mahmoud 等(1995)对1972~1989 年的341 家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了Roezff 的股利代理理论。Porta 等(2000)将委托代理理论与股东权益保护结合起来分析股利政策,建立了结果模型和替代模型。结果模型认为股利是有效的股东权益保护的结果,在这种体制下,小股东可以利用法律规定迫使公司发放现金股利,从而避免内部管理人员挥霍公司的利润,谋取私利。替代模型认为股利是股东权益的一种替代品,公司需要到资本市场上去融资,为了能符合规定的条件以顺利筹集资金,公司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发放现金股利能避免内部人员谋取私利,因而这是公司树立良好形象的一个途径。Porta 等人通过对33 个国家和地区的 4 000 家大型上市公司1996

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支持了股利代理的结果模型。

7. 非理性股利政策———股利政策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1)理性预期理论。理性预期的概念最初由Modigliani 和Miller 提出。1987 年,Miller 用该理论来解释股利之谜,即理论上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而实际上相关或存在股利偏好。Miller 认为这是预期与实际的差异造成的。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无论管理层做出何种决策,无论市场对管理层的行为做出何种反应,都不仅取决于决策本身,更取决于投资者对管理层决策的未来绩效的预期。在临近管理层宣布下期股利之时,投资者通常会根据公司内部若干因素,比如以前年度的股利发放情况、目前利润实现情况、投资机会和融资计划等,以及外界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景气程度、政府政策可能的变化等其他因素进行分析,以对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方式做出预测。当股利政策真正宣布时,投资者会将其与预期的股利政策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同,即使发放的股利比前些年多,股价也不会变化;如果发放的股利高于或低于预期水平,投资者就会重新估计公司价值及其股票价值。投资者可能会把预料之外的股利政策作为预测公司未来收益变动的线索,也就是说,预料之外的股利政策包含公司盈利和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果公司宣布的股利政策与投资者所预期的股利政策存在差异,股票价格则可能会发生变化。

(2)自我控制理论。自我控制理论认为,现实中受情绪等心理因素影响,人类的行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有些事情即

使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但是人们还是不能自我控制,如抽烟、酒后驾车等。Shefrin 和Statman(1984)提出了基于自我控制的股利行为理论,对投资者偏好现金股利的现象给出了自我控制解释。Shefrin 和Statman 推断老年人需要定期的现金收益以供晚年生活;而年轻投资者则由于很难控制自我消费,会选择股利收益率较低的股票投资组合,以强迫自我储蓄。所以,投资组合的股利收益率会与投资者年龄正相关,而与工作所得负相关。对于投资者来说,用闲余资金购买股票,而不是将闲余资金用于消费,这样可大大减少各项不必要的消费。经常出售小额股票的不便利和相对较高的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原始资本的变现,限制了当前消费所能动用的资金,股利政策实际上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该理论适用于那些希望限制自己消费的投资者,他们不想动用自己的资本金,于是限定自己只消费像股利这样的当期收益。

(3)后悔厌恶理论。后悔厌恶理论是由Thaler(1980)首先提出,后经Loomes 和Sugden (1982)、Kahneman 和Tversky(1982)等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它指在不确定条件下,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要把现实情形和过去遇到的不同选择的情形进行对比,如果个体认识到不同的选择会使他们处于有利的境地,就会因为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自责不已,这种情绪就是后悔;相反,如果从现实选择中得到了更好的后果,就会感到庆幸。为了避免错误决定带来的后悔,人们常常实施许多看起来

似乎是非理性的行为。一般来说,胁迫情形下采取行动引起的后悔程度比非胁迫情形下的小,没采取行动引起的后悔程度比做了错误行动的小,在个体需要对行动的最终结果承担责任的情形下引起的后悔程度比无需承担责任时的大。Shefrin 和Statman(1982)调查显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出售股票会更后悔,因为他们设想本来可以不采取这一行动。由于投资者一般都是后悔厌恶型的,所以他们偏好现金股利。

(4)股利迎合理论。Baker 和Wurgle(r 2004)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考虑了投资者对股利需求受到情绪影响的可能性。他们认为管理者倾向于去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取决于投资者对股利的需求。他们认为,由于心理或制度上的原因,对于支付股利的股票,一些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具有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特点。这种需求把支付股利的股票与不支付股利的股票的价格区分开来,有限的套利不能阻止股票溢价。当投资者为那些支付股利的股票提供较高的价格,而对那些不支付股利的股票提供了较低的价格时,经理必须迎合投资者这一需要。为了验证股利迎合理论,他们构建了四个时间序列模型来度量投资者对股利的需求,发现在每种序列模型中,当投资者对股利的需求较大时,原来不支付股利的公司就开始支付股利;而当投资者对股利的需求较小时,原来支付股利的公司就开始不再支付股利。股利迎合理论的本质是:投资者现在要什么,经理就给什么。股利迎合理论包含一个重要的假设:一般情况下,投资

者偏好支付股利的股票,但有时又会偏好不支付股利的股票。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由于国内外经济制度、市场有效性、股权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我国股利政策与国外发达国家股利政策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与国外的差异较大,但是借鉴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开拓思路,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国内学者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是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

1.关于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吕长江、王克敏(1999)通过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主要受到公司规模、股东权益、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代理成本、大股东控股程度及资产负债率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公司的股利支付额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互影响。2002 年,吕长江又分别建立现金股利分配模型和股票股利分配模型,给出影响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的公共解释变量和差异解释变量。研究结果认为,无论是现金股利的支付还是股票股利的支付都要受到公司盈利能力的限制,盈利能力是影响公司股利分配的核心因素。资产负债率是影响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和股票股利支付的另一公共解释变量。此外,现金股利的支付要受到公司未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和公司规模的影响,股票股利的支付要受到公司的股本数量、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及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的影响。贺云龙(2007)以

1999~2004 年连续派发现金股利的我国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对持续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持续的现金股利政策下,上市公司40%的盈利派发给了股东,但其财务状况对于股利政策无显著影响。原红旗(2001)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对股利形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存在通过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上市公司对以股票股利形式留存于企业的资金存在浪费现象。另外,规模小的公司倾向于选择股票股利,而规模较大的公司则倾向于选择现金股利。武晓春(2003)分析了股权结构对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了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与国有股的比例正相关的结论,并用股利代理理论和顾客效应理论对这一结论做了解释。唐国琼、邹虹(2005)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不同于国外的结论:在成熟资本市场,股利政策是解决公司代理问题的重要工具,而在我国,严重的代理问题对股利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在我国股利分配政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倾向于派发现金股利。此外,市场行政监管手段对我国股利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陈洪涛、黄国良(2005)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利用现金股利政策转移现金的行为。我国上市

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现金股利政策有影响,两者之间呈U 型关系。当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以对公司利润分配方式产生影响时,中小股东的约束有一定的作用,公司更倾向于低派现或不派现;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足够影响公司的财务决策时,中小股东的约束便显得微不足道。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政策转移现金的可能性就越大。王化成、李春玲、卢闯(2007)采用Logistic 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经济性质、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以及集团控制性质三个特征显著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①当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具有集团控制性质时,其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均显著低于没有集团控制性质的上市公司;②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高,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则越小;③国家控股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和分配力度明显低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而且以上结论在控股股东的不同控制水平上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2.关于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陈晓、陈小悦、倪凡(1998)研究认为,在考虑交易成本后纯现金股利并不能带来超额收益,而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所带来的超额收益则非常显著。现金股利带来的额外税负将减少股东财富,也就是说税负效应降低了它的信号传递效应。阎大颖(2005)通过对一般行业A 股上市公司首次分配股票股利后的公司业绩进行跟踪考

察发现,从长期来看,首次分配股票股利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都明显持续下降,并不能充分支持信号传递假说。对于并无良好成长前景的公司,即使首次分配股票股利能带来暂时的市场收益,也不能证明这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相一致。

何涛、陈晓(2002)则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我国现金股利信息的市场反应。他们发现,纯现金股利信息对股票的超额回报没有显著影响,不能显著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公司的发展前景是投资者首要考虑的问题,现金股利的增加与减少并不会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也不会对股东的财富产生显著的影响。夏云峰、刘朝晖、袁芳(2007)选取了2002 ~2004 年沪深两市派发股利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t 检验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目前投资者普遍偏好混合股利和股票股利,而对现金股利并无特殊偏好,这主要是由于在分红派息股权登记日前后,混合股利和股票股利能够带给投资者较大的回报。

3.我国股利政策的特点及行为金融学解释。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较晚,还不够成熟,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呈现出非理性的特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末,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广泛应用,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股利政策研究也逐渐兴起。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非理性主要表现在: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比例较大、支付率较低;股利分配形式多样化;派现水平并没有随盈利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股利分配缺乏

连续性和稳定性等。

陶蕾、郑蓉(2002)通过与理性股利政策作比较,对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政策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分拆上市制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入手,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黄果、陈收(2004)运用行为金融学的投合理论分析了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政策现状,认为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是导致该现状的直接原因,并结合我国市场环境进一步探讨了深层次原因,认为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研究股利政策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付磊、陈杰(2006)认为行为金融学也为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对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了简单介绍,同时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结合行为金融学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周伟明、郑晶(2007)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股利政策进行了分析,从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和管理者的非理性两个方面来解释非理性股利政策并提出“牛市发放股票股利,熊市发放现金股利”的策略。

三、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国外的证券市场起步早,制度相对完善,因此相关的理论也比较成熟。国外股利政策研究的继承性也很好,包括对股利迎合理论的完善,提出股利的寿命周期理论等。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般是对理论的验证和分析,随着时间的变化,结果可能会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我国学

者的相关研究都是基于我国实际,并且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我国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大都是在国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实证研究,基本上是对国外理论的验证,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第二,我国关于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数据均取自上市公司的年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然后再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极少有从直接决策者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在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第三,对于投资者的股利政策偏好研究较少,而且数据的收集也仅限于交易的情况,缺乏投资者的第一手资料,使得研究结果产生偏差。

第四,少数学者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提出运用股利迎合理论来解释我国的非理性股利政策,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没有进行实证检验,难以令人信服。另外,有学者也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并没有迎合投资者的偏好。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和投资者的偏好,在研究方法上要深入调查当事人的真实决策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国内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谋求长远发展,投资者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监管部门进一步规

范企业市场行为,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研究我国的股利政策时还应结合我国国情并充分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开拓思路,探索出能够真正解释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理论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魏刚.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 饶育蕾,张轮. 行为金融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12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张洪芳王颖 (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我国学者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及投资偏好的研究。【关键词】股利政策股利无关论税差理论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理财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使上市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情,从而使上市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必须慎重对待。1956 年,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此后,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潜心钻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一鸟在手”理论。国外的股利政策研究开展得比较早。早在1938 年,Williams 就揭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提出了股利重要论。1956 年,哈佛大学教授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首次提出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认为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时会考虑三个因素:①目标

股利支付率,据此可确定公司愿意支付的股利比例。②根据长期可持续的变动收益调整股利,公司管理者只有觉得在长期内能够维持更高的收益时才提高股利支付率。一般来说,股利的增长总是落后于收益的增长且平滑得多。③股利的变动。公司管理者更加关注股利的变动而非股利的发放水平。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alter 研究了股利、每股利润、投资收益率及基准折现率同股票价值的关系,建立了华特模型,用数学公式证明了股利政策与股票价值有关。Gordon 对当时流行的盈利假说和股利假说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购买股票像购买其他资产一样,是因为它在将来能创造收入,并通过分析证明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获得股利,股利的分配确实能够影响公司的价值。如此一来,股利重要论逐渐发展成了“一鸟在手”理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为: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必须采用高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才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2.股利无关论。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 和财务学家Miller 提出了著名的“股利无关论”。该理论认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的价值或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单就股利政策而言,无所谓最佳,也无所谓最差,它与企业的价值不相关。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主要受其获利能力的影响,而非取决于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该理论有三个严格的假设条件:一是完全资本市场假设,指资本市场投资者

股利分配政策研究背景

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对盈利进行分配或留存用于再投资的决策问题,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规模扩张提供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实现公司价值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上市公司非常重视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通常会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对各种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一种符合本公司特点与需要的股利分配政策予以实施。 股利分配政策的发布也会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既然股利分配政策与公司价值有很强的相关性,那么其中必然传递着某些价值信息。“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不仅是一种分配方案,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的信号传递工具。股利分配政策的变化往往是公司经营状况发生变化的信号,这些信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市场影响。资本市场的效率性越强,这种传递方式越有效、成本越低。因为,投资者相信,作为内部人的管理层拥有公司目前最真实全面的经营发展信息,他们会通过发放股利向投资者证明其经营能力.投资者由于具有不同的股利偏好特性,会选择在适合自己股利偏好的上市公司群落周围积聚。因此,公司可能通过设计和修改股利分配政策、在股利分配政策中包含更丰富的信息来吸引投资者。 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一般可以分为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四种方式,其中现金股利方式运用最普遍。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公司常见的股利分配方式一般有三种:派发现金股利、送红股、公积金转增股。再考虑到上述几种方式混合使用,全部股利分配政策可分为八种:不分配、派现、送红、转增、派现加送红、派现加转增、送红加转增、派现加送红加转增。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二)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

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原因

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原因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具有以下原因: 1、盈余因素的约束 a. 其中最典型的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说。这类公司一般都有曾经亏损的历史,当年的收益并没有大幅提高,只是勉强通过“及格线”,不派发股利显得合乎情理。我国《公司法》规定,利润的分配顺序是弥补以前年度损益,提取法定公益金、法定公积金,提取任意公积金,剩余余额才可以用于发放股利。这种规定也是出于对股东利益和公司未来发展的考虑,是资本保全理论的规范化。在实务操作中,公司的盈利情况无疑是发放股利的决定因素。 b. 另有部分公司对不分配的解释比较直接,即“利润较少,不足分配”。这类公司的经营通常处境艰难,虽有一定利润,但由于经营环境难以乐观,因而采用不分配可以为企业保留一部分资金,用于扭转局面。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不分配,首先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良,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不分配现象,需要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入手。 2、“中期或前年已分配过” 作为对股东的回报,也为了表现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许多公司除了在期末进行分配之外,会考虑在年中时对股东进行分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期分配来源是中期报告,虽然,我国上市公司中期报告不需要审计,但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中期报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从而成为其预测上市公司全年经营状况的依据。在全面估计当年业绩的情况下,许多公司开始考虑进行中期分配。然而我们发现,许多公司进行中期分配只是将全年的分配变换了时间而已,中期分配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年末不分配的理由,这与中期分配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然而从全年来看,这些公司毕竟进行了分配,其解释的理由似乎也可以理解。但另有一些公司却将以前年度曾经发放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作为当年不分配的理由,从这些公司的解释看,公司的管理层有将发放股利作为对于股东的“施舍”的倾向,由此可见,我国某些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分配理念上还存在误区。 3、现金流量因素 此种情况公司持有的不分配的理由大多是“现金流量状况不佳”,“经营现金紧缺”和“流动资金紧张,正在处理坏帐”等。这些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存在一定问题,公司年报中所显示的利润可能只是存在帐面上的应收帐款或是存货,所以,不进行分配也算有正当理由。但是这种理由会让我们联想到我国推出的四项计提的相关规定,现金流量不佳应是相当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然而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在年报中言明,似乎许多公司对此存在“回避”倾向。从另一方面看,许多上市公司的难以持续发展,应该说都与现金流量状况有联系,可见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应是上市公司经营中的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3、流动资金因素 流动资金因素本来不会影响到股利分配,然而有许多公司以需要补充流动资金为由不发放股利,这可能是针对证监会关于把发放现金股利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必要条件而说的。在我国股利分配至少有两种形式:现金方式和股票方式。本来就这两种股利形式看,现金股利分配应该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压力较小,而股票股利分配由于导致股本增大,会稀释每股利润,所以会给公司带来盈利增长的压力。但是在解释不分配原因时,许多公司仅限于对现金股利作解释,似乎股利分配只有一种方式。不过,有许多公司在提出流动资金原因的同时,也提出了其他解释原因。有一点可以肯定,流动资金因素是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流动资金的紧张,可能是由于公司扩展的需要,也可能是前述的现金流量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_以贵州茅台为例

案例库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以贵州茅台为例 ◎文/许 云 赵 娣 摘 要:本文旨在探究贵州茅台异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通过迎合理论和代理理论分析贵州茅台派发高股利的真正动机。中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主要并不在于传递某种信号,或是解决公司股东与经理间代理问题,更主要的是与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集中度有关,现金股利更多的是被大股东用作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或“套现”的工具。 关键词:股利政策;迎合理论;代理理论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 1961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股利无关论,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完备资本市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1.没有税收。2.没有破产成本。3.负债对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决策没有影响。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以上假设,当放松这些假设时,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不再无关,从而出现了股利相关论。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股利政策的研究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然而,由于西方理论所提出的假设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不具备,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及其发放动机存在着差异性。 以A股市场为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二十余年里,累计已实现现金分红总额为16050亿元。然而,20年来沪深两市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在内的累计融资金额高达3.7万亿元,比较二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仅为43.3%。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形式以现金股利为主,它的分配水平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总体分配金额不高,平均为每股分配现金0.16元,中位数为每股0.1元; 2.各公司间的差别较大,每股现金股利最大值达到 3.997元人民币,而最小的只有0.0035元,相差1142倍;3.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受政策影响较大。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治理模式以及制度背景:股权相对集中,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股独大”,外部的法律及市场发育较差,监督机制弱化,缺乏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可能主要并不在于传递某种信号,或是解决公司股东与经理间代理问题,更主要的可能是与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集中度有关,现金股利更多的是被大股东用作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或“套现”的工具。本文旨在探究贵州茅台异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通过迎合理论和代理理论分析贵州茅台派发高股利的真正动机。 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贵州茅台”)股利政策分析 (一)迎合理论分析 2012年12月9日,网上有网友爆出贵州茅台含有塑化剂,引起一片哗然。受此影响,茅台10日停牌,11日复牌,开盘报198.50元,跌0.15%,开盘后一分钟股价急速拉升,并重上200元,涨幅超过1%。贵州茅台的高股价在沪深两市一直是一枝独秀,公司2001年8月27日上市,发行价为31.39元/股,在之后的11年时间内,公司的股价从最初的开盘价34.51元/股一路走高,在2012年7月16日达到峰值266.08元/股。根据统计显示,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少发或者不发股利所不同的是,贵州茅台自2002年度至2012年度,实现净利润合计292.05亿元,公司同时期的分红总额为110.2亿元,股利支付率为37.74%。贵州茅台采取的是稳定增长型股利政策,每年发放现金股利,且股利支付水平稳步增长,与同行业相比,贵州茅台的每股现金股利十分突出。 那么根据Baker和Wurgle的股利迎合理论,贵州茅台的高股利是否与公司的高股价有关呢?事实上,公司发放股利越多,对股东和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公司声誉。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会更多的买进公司的股票,从而促使股价上升,公司股票的价格越高,对公司吸引投资以及再融资就越有利。另一方面,过高的股利分配政策,会使公司的留存收益减少,从而影响公司未来收益和股东收益。因此,公司在发放股利时应当做好发放股利和再投资之间的权衡取舍。 统计数据显示,贵州茅台在近5年整体上保持着超出行业水平以及整个资本市场的盈利能力,这给投资者传达了公司发展势头猛进的利好信息。另外,公司的每股收益为行业水平的17.36倍,位居整个行业的第一位。为了迎合投资者的期望,公司倾向于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 (二)代理理论分析 原红旗(2001)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分析时,认为在国外股利政策是控制代理成本的一种工具,但是在中国现行股利政策恰好是代理问题没有解决好的产物。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对股利形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贵州茅台的股权结构是否存在上述代理问题呢?通过对目前贵州茅台股权结构的研究发现,茅台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消除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不平等,避免出现非流通股股东为套现而大肆派现的情况发生。但是它的股权相对集中,国有法人股东仍旧是控股股东,对企业有着绝对的控制权。由于我国监督机制的亟待完善,对于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还存在不足,对于股票的散户持有者而言,他们购买股票更加关注股票的溢价能力,比较容易忽略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而且,贵州茅台的高股价也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它分配的股利,尤其是现金股利大部分都流向了大股东,成为向大股东输送利益的渠道。 62015.01 当代会计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第25卷第4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Vol.25,No.4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04经济研究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匡小平,龙 军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 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自凯恩斯理论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财政政策效应的主 要指标是财政乘数,因而本综述主要讨论关于财政乘数问题的理论文献,其中主要涉及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 收对乘数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判断财政扩张对经济产生刺激效应的条件。由于财政政策无非是通过作用于 供给、需求和制度而产生效应,故本综述分别从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方面阐明西方学 者的主要研究文献是如何解释财政乘数的决定因素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效应;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4)04-0076-06 作者简介:匡小平(1962-),男,湖南双峰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财政政策; 龙军(1978-),男(侗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财政理论政策。 财政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如何,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亦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既有理论研究文献也有经验研究文献。对于浩如烟海的这些研究成果,即使要进行粗略浏览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为此,本综述将对近年来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主要理论研究文献进行阐述,以明确这一领域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应(尤其是近年来实行的并将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个国际参照平台。之所以要将文献综述限定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除了有关文献数量过多这一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人们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这方面研究成果对我国具有的更大实际参考价值。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西方学者对财政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差额的高额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作用,以及如何精心设计税收制度和安排支出项目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话,那么,随着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困境,印尼、韩国和泰国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严重衰退,以及最近美国和欧洲经济萎靡不振,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主要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发挥的经济刺激作用方面了。 由于人们通常用财政乘数来说明财政政策的 收稿日期:2004-09-20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_谢婉玲

Financial View 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5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谢婉玲 东华大学 200051 摘要:股利政策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国内外文献的对股利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该类研究仅将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进行了对比,对双重股利的研究较少。关键词:股利政策;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双重股利 一、引言 股利政策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成果的分配它一直是证券市场和广大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上市公司通过选择最优股利支付,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现在状态和未来前景的信息,来达到内部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均衡。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股利政策和市场反应来判断公司的发展状况和质量。 二、国外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最早是由Lintner(1956)提出的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当前股利收入比留存收益所带来的未来资本利得更为可靠,那么对于那些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宁愿获得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意将留存收益给未来不确定的高额资本利得。 Miller和Modigliani(1961)的股利无关论则成为股利政策研究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美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资本市场的交易费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种种现实。 但Miller和Modigliani后来认为,未预期到的股利变化会向市场提供有关公司未来盈余的信息,因此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当公司提高股利时,就是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佳”的良好信号;反之,就会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差”的不良信号。这就是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理论假说。 客户效应理论最先也是由Miller(1961)和Modigliani(1961)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不同税收等级的投资者对企业股利政策的偏好不同,主张应根据不同投资者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 Rozeff(1982) Easterbrook(1984)等人将代理成本理论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该理论认为,股利的支付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首先,股利的支付减少了管理人员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支配权,促进资金的最佳配置;其次,大额股利的发放,使得公司内部资本由留存收益供给的可能性越小,而为了满足新投资的资金需求,有必要寻求外部负债或权益融资。 以米勒、塞勒、谢弗林和史特德曼等为代表的学者将行为科学引进和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中,着重从行为学的角度探讨股利政策。股利政策的财富转移效应理论的研究认为,公司的财务决策在两个方面影响股东的财富。Ross(1997)认为,股利的信号传递作用和财富转移作用并不互相排斥。 Chin Sheng Huang, Chun Fan You, Szu Hsien Lin(2009)研究得出高现金股息支出将会减少代理成本,高股票的股息支出提供的一个乐观的信号。Gerald R. Jensen, Leonard L. Lundstrum, Robert E. Miller(2010)研究表明 收益大幅反弹常伴随着股息减少,投资者会对股息下降作出消极的反应。 三、国内股利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的实证研究普遍发现送、转股及双重股利能带来比现金股利更高的股票超额收益(如陈晓等1998, 孔小文等2003 和俞乔和程滢2003 )。陈晓、陈小悦、倪凡(1998)研究得出三类股利均能产生超额收益, 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双重股利和股票股利的超额收益率均大于纯现金股利, 股票股利的超额收益率与双重股利相比, 则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但现金股利效应的显著性水平及超额收益低于双重股利和股票股利。 何涛和陈晓等人实证研究指出:“纯”现金股利(无送股、转增)对股价无显著影响或者影响较小;而股票股利或者双重股利(现金加股票股利)能带来显著为正的异常报酬率。 劳兰珺 、余沿福(2008)发现无论是分配现金股利还是分配股票股利的首次股利事件公司都会为投资者带来显 著为正的长期异常报酬。分配现金股利比分配股票股利的公司长期异常报酬率更显著,同时,分配现金股利越多的公司长期异常报酬率越显著。 四、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国外的股利实践中,现金股利是最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因此国外文献的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方面,较早的文献也主要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考察;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双重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在研究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的同时,将双重股利与前者做比较。 参考文献: [1]Lintner. 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Retained Earnings, and Tax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6, (46): 97-113. [2]Chin-Sheng Huang, Chun-Fan You, Szu-Hsien Lin. Cash dividends, stock dividends and subsequent earnings growth. [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17 (2009) 594!610 [3]陈晓,陈小悦,倪凡.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经济科学, 1998, (5): 33-43. [4]劳兰珺.余沿福.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与股票长期收益—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检验. 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2008)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以万科集团为例

摘要 股利的政策是现代的公司的理财的活动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公司的投资和融资的活动有深远影响,所以股利的分配的政策研究都是国内外的理论界实务界的关注热点。本文先介绍股利政策基本的理论,归纳股利的政策的影响的因素,包括了行业的生命周期、财务的状况、股权的结构和法律都限制等等,阐述我国的证券市场的股利政策的制度以及其的演变。然后,理论再联系着实际,运用了案例的研究的方法,详细的分析万科集团股利的政策以及影响的因素。本文就研究对同行业或者相关的行业制定了有效股利的政策来具有了一定参考的价值,并有助于我们的投资者们形成了正确投资的决策,来获取了合理投资的回报。 【关键词】股利政策行业生命周期盈利能力

目录 一、前言------------------------------------------------------------------------------------ 3 二、相关理论概述------------------------------------------------------------------------ 4 (一)股利政策理论--------------------------------------------------------------- 4 (二)股利政策类型--------------------------------------------------------------- 4 1.剩余股利的政策 ------------------------------------------------------------ 4 2.固定的股利的政策 --------------------------------------------------------- 5 3.低正常的股利加额外的股利的政策 ------------------------------------ 5 三、万科集团的基本情况--------------------------------------------------------------- 5 (一)房地产行业分析------------------------------------------------------------ 6 (二)万科公司的基本情况------------------------------------------------------ 6 四、万科集团的股利的政策分析------------------------------------------------------ 8 (一)万科集团股利的政策的公告效应 -------------------------------------- 8 (二)万科股利的政策的影响因素 -------------------------------------------- 8 1.行业的生命周期与股利的政策 ------------------------------------------ 8 2.财务的状况与股利的政策 ------------------------------------------------ 8 3.股权的结构与股利的政策 ------------------------------------------------ 9 4.法律的限制与股利的政策 ------------------------------------------------ 9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0 (一)研究结论-------------------------------------------------------------------- 10 (二)政策建议-------------------------------------------------------------------- 11 1.万科集团的角度 ----------------------------------------------------------- 11 2.监管部门的角度 ----------------------------------------------------------- 12 结论 ----------------------------------------------------------------------------------------- 13 参考文献----------------------------------------------------------------------------------- 14

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就业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能否把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决定我国能否保持资源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何谓就业政策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就业的反函数是失业,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实现就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拥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二是具有用人需求的用人单位;三是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形成雇佣关系的“纽带”,例如信息交流、法律保障等。 就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要,维护与就业有关的各种合法权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就业政策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更加有效地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 就业社会政策的内容包括: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政策。就业政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所有劳动者,它不能只考虑部分劳动者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就业社会政策必然要涉及就业公平的问题;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的政策。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劳动者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利用就业机会获得工作岗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缺乏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劳动能力低下,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中日益提高的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同时,还由于这些劳动者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得展现自己,获取用人单位的信任,从而无法实现就业。针对这些情况,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就业保护方面的政策包括就业权利的保护,劳动者获得基本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场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方面的保护。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二、我国就业制度改革

上市公司收益分配案例分析(作业版)

市公司收益分配 案例分析 班级: 财务管理一班学号:113 姓名: xx 、中外收益分配政策对比一)、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政策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采取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分红方式。在证券市场建立的初期,采取现金股利形式分红的上市公司较少,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采取现金股利形式分红的公司越来越多。 案例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摘录) 1、分配年度:2010 年度。 2、本次分配以公司总股本415,646,691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 股派发 现金红利 0.6 元(含税)。 3、每股税前现金红利金额 0.06 元。 4、对于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A 股股份的个人股东(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公司按10%的税率代扣个人所得税后,实际派发现金红利为每股 0.054元。对于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A股股份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 D,公司委托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按照扣除10%企业所得税后的金额,即每股人民币 0.054 元进行派发;如该类股东在本公告刊登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公司提供相

关纳税证明文件: 1)以居民企业身份向中国税务机关缴纳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凭证;2)以居民企业身份向中国税务机关递交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3)该类股东虽为非居民企业,但其本次应获得的红利属于该类股东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取得的证明文件。由本公司核准确认有关股东属于居民企业股东后,安排不代扣代缴10%企业所得税,并由本公司向相关股东补发相应的现金红利款每股 0.00 元。 如果该类股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证明文件,则本公司将按照10%的税率代扣代缴QFII股东的红利所得税。对于其他非居民企业,我公司未代扣代缴所得税,由纳税人在所得发生地缴纳。对于属于《企业所得税法》项下居民企业含义的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A 股股份的机构投资者的所得税自行缴纳,实际发放现金红利为每股人民币 0.06 元。 二)、国外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政策 在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分红收益分配方案大致可以分为4 种形式。 (1)现金股利形式。即上市公司分红时向股东分派现金。这种分红方式可以使股东获得直接的现金收益,方法简便,是分红的主要形式。但是在确定分派现金比例时,往往存在公司与股东之间的矛盾。分派现金过多,受到股东的欢迎,但是公司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就会减少,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分派现金过少,虽然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增加,但是股东的眼前利益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公司股票的价格。 (2)股票股利形式。即上市公司以本公司的股票代替现金作为股利向股东分红的一种形式。这种分红形式即送红股的形式。所送红股是由红利转增资本或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形成的,属于无偿增资发行股票。由于所送股票是按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分派的,每位股东在公司拥有的权益不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分红方式只是使公司帐户上的一部分留存收益转化为股本,公司的资产及负债并未受到影响。送红股方式的好处在于,现金股利可保留在公司内部,防止其流出公司,既增加了公司的资本,又扩大了公

如何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1)

如何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1)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普遍存在着非理性倾向。年报分析表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出现非理性行为的深 层原因是体制问题。因此,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制度、审计制度是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关键。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非理性行为体制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现状 近年来,在证监会的监督和市场的引导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由不规范逐步走向规范,由不稳定走向稳定,由随意的行为走向具有一定理性的行为,具体特征表现为股利分配由高比例送配转向派现、由不愿意分红向不得不分红转变。但是,在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 1、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分配、不愿分红现象 股利的获取本应是投资者高投入、高风

险的必然回报,但通过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分析,可发现“暂不分配”的情况经常出现。据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提供的统计资料,自1992年以来,沪市中从未进行过现 金分配的上市公司达到220家,而其中竟有67家公司甚至从未进行过利润分配;这两个数字分别占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0%和6%左右,并且没有任何不分配股利的充分理由。另据中国银河证券公司苑德军博士对深、沪两市上市公司1998年年报的分析,在公 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80家公司的资产 负债率低于20%;在这80家公司中,有51 家公司没有分配现金股利,其中,又有40 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大于元。不分红成为上市公司普遍施行的股利政策。本来,过多的持有现金将会增加企业的持有成本,违背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从理论上讲,税后利润留存企业对投资者并无损失,因为如果企业税后利润高,股价相应也高;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说,股票市场波动较大,并且市盈率较高,投资风险相当大,采取不分配政策限制了短期投资资本的流动,也剥夺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初稿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初稿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核心,是现代公司金融理论三大核心内容之一。而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作为资本市场微观基础的上市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假设条件下,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股利政策,一直以来是公司金融领域争论的热点。 虽然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并不具备国外股利理论提出来的一系列的前提条件,由此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有别于国外上市公司,呈现出中国特色。此外,我国理论界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局面,有关的财务管理教科书和相关的文献主要侧重于对西方股利理论的介绍,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提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建议,旨在充实我国有关股利政策的理论研究,并且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实务提供参考意见。 一、股利分配概述 (一)股利政策的含义 股利政策是股份公司关于是否应该发放股利或是发放多少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的方针和政策。它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从狭义方面来说股利政策就是指企业探讨保留盈余和普通股利支付之间的比例系问题,即股利发放比率的确定。 从广义方面来说股利政策则包括:股利宣布日的确定、股利发放比例的确定、股利发放时的资金筹集等问题。

利能力相脱节,造成投资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不对称,当公司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时,容易引起资金的短缺,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使公司承担较大的财务压力。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指公司不是按照一个固定的股利支付额而是按照固定的股利支付比例从净利润中支付股利,在这种股利政策下由于公司的盈利能力是经常发生变动的,因此当公司的盈利状况良好时,股东的股利也随之相应的增加:反之当盈利状况不好时,股东的股利也相应的下降,即股利随着盈利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着股利与盈利之间的一定比例关系,使股利与公司的盈利能力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该股利政策的优点是,这样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地配合联系在一起,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原则。保持股利与利润间的一定比例关系,体现了风险投资与风险收益相对等的原则,不会加大公司的财务压力。但这种政策也有不足之处,由于股利波动传递的是经营业绩不稳定的信息,容易使外界产生经营不善的印象,不利于股票价格的稳定和上涨,也不利于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公司每年都要按固定比例支付股利,缺乏财务弹性,并且确定合理的固定股利支付比例比较大。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这种政策是指公司每年按照某一固定的,较低的数额向股东支付正常股利,当企业盈利的幅度较大程度的增加时,再根据实际的需要,向股东派发一些额外股利。这是一种介于固定和变动股利政策之间的这种股利政策。 这种股利政策的有点在于既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给企业较大的弹性;由于正常发放的水平较低,当公司盈利较少或者投资需要资金时,企业只需要支付较少的股利就可以保持既定的股利发放水平,不会加大公司的财务压力同时也保障了股东的稳定股利收入,可以避免股价下跌;反之,公司可以通过发放额外股利的方式,让其转移到股东的手中,也同样利于股价的提高。这种股利政策集灵活性与稳健性于一身。但是这种股利政策也有一定的缺点,额外股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