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决定及其控制

性别决定及其控制
性别决定及其控制

性别控制是通过人为地干预并按人们的愿望使雌性动物繁殖出所需性别后代的一种繁殖技术。可以通过人工授精或体外授精将分离的优良精子注入受体,精子的分离可通过物理、免疫、流动细胞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授精后,可通过胚胎性别鉴定,如染色质、染色体组型鉴定法、雄性特异抗原鉴定或分子生物学SRY-PCR鉴定。

性别控制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1:可使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泌乳性状)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肉用、毛用性状等)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可增强良种选种的强度和提高育种效率,以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3:对人类来说,通过精子性别的选择,可以避免怀孕一个与X相关隐性疾病的婴儿;对于平衡一个家庭后代的性别比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可以控制人口增长。

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摘要: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有基因型性别决定和环境型性别决定两种类型.本文综述了两种类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两种性别决定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可能是一致的,对进一步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

性别决定和分化机理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热点领域.科学家们经过异常艰苦的研究才逐步揭开了性别决定的神秘面纱.众所周知,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受精时,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发育为雄性,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发育为雌性,X染色体与Y染色体在动物性别决定中似乎具有同等的作用,但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专家们发现,位于Y染色体上的SRY(Sex determing of Y chromosome)基因才是辜丸决定因子TDF(Testis determing factor,Tl)F)的最佳候选基因[ 1]. SRY基因的缺失可以使动物个体发育过程出现性反转(2),这更进一步证明了SRY基因在性别决定中的重要作用‘可是,两栖爬行动物的许多物种没有性染色体的分化,这说明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机制可能具有多样性.目前认为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有二:一是基因型性别决定,二是环境型(主要是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1、两栖爬行动物基因型性别决定(Gene type sex determination, GSD)

两栖爬行动物基因型性别决定遗传学上的证据:

基因型性别决定是指子代的性别是通过性染色体来决定的,它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胚胎发育成雌性或雄性的趋向取决于其性染色体的组成,XY型(或zz型)将发育成雄性,而XX型(或zw型)将发育成雌性.哺乳动物是基因型性别决定的代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两栖爬行动物染色体是否有性染色体的分化,尚未完全清楚,直到1962年sew[31第一次报道了爬行类有异型染色体的存在,继此之后,性染色体在两栖爬行动物中才相继被发现.在蛇类中,性染色体的分化最为明显,其性染色体为zw(或ZZ)型,其分化程度从低等到高等逐渐增高[41.经典的分类和解剖学认为,蟒蛇科是较原始的类群,而游蛇科是由其演化而来的,蝗科又是在游蛇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来的,性染色体的分化也表现这一规律.蛇类的性染色体一般是由核型中的第四对大染色体分化形成.在这种分化中,z染色体一直保持不变,仅w 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通过缺失卜倒位及重复等形式而进行[s1蜘蝎类目前已有7科约70多种发现具有性染色体〔6-71.龟鳖目大多缺乏性染色体的分化!8-91鳄目至今未发现有异型染色体〔10-111.两栖类即使有异型染色体分化的种类,也仅在性相关区有分化〔121.在两栖爬行动物中,具有性染色体的物种,其性别是由异型性染色体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基因型决定受精卵发育为雄性或雌性;其性别决定机制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相似.例如,动胸龟科中沙氏赓香龟与大1!d香龟是具异型性染色体的,雄性为XY型,雌性为XX型;中华大婚蛛也具异型性染色体,雌性为zw型,雄性为zz型.而在虎绞蛙、乌龟、平胸龟、中华鳌等物种中,雌雄个体均未见有异型性染色体的分化,这些物种*基因保守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也显示[13一‘6),雌雄个体间未有差异,这些物种性别决定为EST)机制.这就从反面证实了性染色体的分化是GSI〕机制的遗传基础.

1.2 两栖爬行动物基因型性别决定分子方面的证据

有性染色体的分化,为基因型的性别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问题在于,性染色体上存在有众多的基因,其中究竟那一些是性别决定基因,科学家们经过了长期锲而不舍的探索,终于弄清了哺乳动物的雄性性别由Y染色体决定,并证明了Y染色体上有一个控制性别的决定因子又称为肇丸决定因子(TDF),为解释该因子的作用机理,科学家们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H-Y抗原基因、BMK卫星DNA片段、ZFY基因、SRY基因等为性别决定因子的假说1,17-201,目前,SRY基因作为TDE的最佳候选基因,在学术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人类,SRY基因位于Y染色体短臂紧邻拟长染色质区,为单一外显子的DNA片段,这种片段在多种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但不同物种所处位置不尽相同,经研究确认SRY在人类是距边界35Kb(千碱基对)的范围内,小鼠是14Kb.它是一个长约250饰,编码HMGI, HMG2蛋白A,B结构域高度同源的单拷贝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约80个氨基酸,即HMG(High Mobility Group)盒[1.211,具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HMG盒是SRY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DNA发生作用的部位,很多其它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也被证实有HMG盒.研究发现,在一些XY女性中,由于SRY蛋白的HMG区发生突变,丧失了与靶位点的结合能力,从而导致性别逆转[21.这说明SRY蛋白的DNA结合活性对辜丸发育和雄性性别的决定是必须的,SRY基因是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开关“基因”.很多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已被证实有HMG盒,现已把编码蛋白质与HMG盒有60%同源性的基因,称为Sox基因(SRY-related HMG-box gene) [22〕目前已在两栖爬行动物中通过PCR方法克隆出多条,x基因[13-16,233,称Sox 家族.通过对人sox基因序列及其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比较,发现SRY基因与位于X染色体上的SOX3基因可能原本是一对等位基因,SRY基因由SOX3进化而来,关于SOX3的作用,现在较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SRY与SOX3相互作用调节SOX9[2a1. SOX9基因被定位于人类染色体的17824.1一825.1区域内,是继SRY基因之后发现的关于性别决定的SOX家族的又一成员,它是紧靠着SRY基因的一下游基因,是与性别决定直接相关的基因,它的表达与否直接决定辜丸发育与否:在雄性中,SRY抑制SOX3,SOX9没有SOX3的抑制得以发挥作用,诱导皋丸发育,在雌性中,无SRY, SOX3产物抑制SOX9,因而无肇丸发育.另外,位于X染色体短臂上的DAM 基因可能负责卵巢的分化,并对SRY基因起着剂量上的拮抗作用[25-x61.正常雄性个体DAM 基因只有一个拷贝,不足以抑制SRY基因的表达,正常雌性个体虽然也只有一个活性拷贝,但因为无SRY基因的拮抗作用,所以卵巢得以正常分化.总之,性别决定及性腺分化取决于以上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基因的确失、突变或过量表达都有可能引起性反转或性别分化异常.

2 两栖爬行动物环境型性别决定(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 ESD)

环境型的性别决定指子代的性别由环境中的影响因子决定(如温度、湿度等),过去三十多年的研究证明,多数两栖爬行类的性别决定由卵的孵化温度所决定,到目前为止,两栖爬行动物已证实存在ESI〕机制的种类有94种,具ESD机制的物种均无异型染色体的分化.1966年,Charmier第一次报道了温度对爬行类性别分化的影响,他把蝴蝎的卵置于26一27℃下孵化,其子代97.8%为雌性,在29℃下子代100%为雄性,他的发现引起了生物学者的重视,以后在龟类中报道了相似的结果.到1979年,Bull和Vogt在研究了温度对5种龟性别的影响之后〔27-281,才明确提出了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emperature 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TSD)这一专业名词,使这一问题系统化,并促进了对其研究.目前通常认为TSD机制有三种模式:A型为低的孵化温度产生雌性,高的孵化温度产生雄性,也称FM型.I型正好相反,低的孵化温度产生雄性,高的孵化温度产生雌性,也称1F 型.C型为低温产生雌性,中间温度产生雄性,高温也产生雌性,称FMF型.FM型多存在于鳄类和晰蝎类中;NE型则在许多龟类中存在JMF型在已知的具TSD机制的所有类群中均有发生〔29-301.结合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成果,已在两栖爬行动物中分离和鉴定出控制动物性腺发育的有关基因的同源

基因有:BMK, H - Y, ZFY同源基因Zfc,SRY同源基因Sox.结合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研究的最新成果〔13,16-231,从分子水平上我们可以看出,龟鳖目中,由于没有性染色体的分化.Sox 基因在雌雄个体中共同表达,无性别特异,〕\'S。制;在蛇亚目,性染色体分化较明显,Sox 基因的表达也有性别特异性,为GSD机制.现已证实,在两栖爬行动物中,Sox与SRY基因在DNA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水平上都有较高的同源性[13-16,23,30-331,推测Sox基因与SRY基因一样,对雄性性别分化起开关作用.可能是由温度引起Sox基因的表达,而表达的多少、快慢及Sox蛋白的构象都会影响性腺的分化,继而启动性腺发育的一系列级联作用.3 CTSI)机制与ES]〕机制的进化关系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有些两栖爬行动物由孵化温度等环境因子决定性别,而另一些种类的性别由异型性染色体决定,在系统进化上,GSD机制与FSD机制关系如何呢?鱼类是低等的脊椎动物,大多数种类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即使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的种类,也仍处在萌芽状态,而多数种类由环境决定性别,如银边鱼〔341两栖类发现异型性染色体的种类也屈指可数,虽然有些种类的性别可能由基因决定,也仅在性相关区域(Sex related region)有分化121,同时两栖类性别分化也受温度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故尔两栖类的性别决定受两种因素的影响[351在爬行类中,只有少数种类发现了异型性染色体,且鳄目和嚎头目至今尚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就是在有鳞目和龟鳖目中,所观察到的性染色体仍处在分化的初级阶段;只是在蛇亚目中,性染色体由低等到高等从同型染色体分化为异型染色体显得较为突出.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鱼类、还是两栖类、爬行类,只有那些较特化的种类才分化出现了异型性染色体.作为高等脊椎动物的鸟类和哺乳类,其外部特征高度进化,而且性别决定机制也随之进化,性染色体高度分化,性别完全由异型性染色体所决定.异型性染色体之间,即Z与W之间、X与Y染色体之间的差别也很明显,无温度作用的例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性染色体应是进化的产物,尽管目前对ESD机制的细节尚未完全清楚,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性别决定的策略与GSD可能十分相似,在分子水平上二者可能是一致的,有如下的证据:第一,龟类和晰蝎中亲缘关系较近的种间既有GSI〕机制又有TSD机制.

第二,遗传的同源性比较可知,GSD机制中性别特异的DNA序列在TSI〕机制的物种中同样存在,如上述的BMK, ZFY/ZFX, SOX基因;第三,现在一般认为,性别决定基因是逐渐积累的,含有性别决定基因的染色体发生倒位及异染色质积聚等过程、避免交换,从而导致性染色体的分化,即由同型向异型分化.从分类地位上看,在高等脊椎动物中,趋向稳定的异染色体决定性别;而其它较低等的物种中由于尚未有性染色体的分化,故尔其雌雄个体基因组中Sox基因基本一致,无性别特异性

4。问题与展望

纵观近年来两栖爬行动物GSD和ESL〕机制的最新研究,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IL如尽管在一些物种中克隆和筛选了为数众多的Sox基因,但其上游调节因子目前尚未发现,下游基因也有待确认.我们认识到今后只有积累更多的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方面的分子资料,才能找到GSD和ESD机制之间的共同拥有的级联通路的基因,从而建立起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模型,继而彻底揭示千百年来困扰人们的性别决定和分化的机理,使人类能按自己的意志控制动物的性别,为社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动物性别决定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学峰、经荣斌、宋成义、陶勇、袁书林、王宵燕、朱荣生

一、性别决定:

1.性别决定的过程。

动物性别决定包括初级和次级性别决定。初级性别决定关系到性腺发育的方向,而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的取向决定着未业性腺发育的导向。

次级性别决定关系到性腺外的身体表型,即第二性征,第二性征通常由性腺分泌的激素

决定。

2.性别决定的本质。

(1)SRY基因的发现和分离。对这一14kb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发现除mSRY以外,并不含有其他基因,从而证实SRY确为性别决定基因。

(2)SRY基因的作用与功能。SRY基因是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序列,是主宰性别的睾丸决定因子(TDF)的遗传基础,它的作用贯穿于性腺发育的全过程。研究表明,SRY基因有自启动转录功能,在胚胎睾丸组织细胞系表达产生SRY1因子,激活下游的114bp启动子,进而使下游的缪氏体抑制物基因MIS(mii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表达,导致AMH (artimiilerian Hormone)分泌,抑制缪氏管发育,同时SRY1因子作用于间质细胞,促使其发育分泌睾胴产生雄性结构。

(3)SRY基因的表达。SRY基因结构的研究表明,SRY基因为开放的读码框架结构,有一个外显子,可编码204个aa肽键,其中有一段可编码79aa的保守区-HMG盒,它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现已在包括有袋类和真兽亚纲动物在内的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上发现有SRY 同源序列的存在。SRY表达具有精确的时间性和组织特异性,这意味着有控制SRY的基因的存在,这些基因在性别决定通路上是SRY的上游基因,而且在生殖嵴中,这些基因一定是常染色体基因或者是X-连锁基因,而且在XX和XY胚胎中都有存在。

二、性别控制技术:

1.X、Y精子的分离。

(1)物理分离法。沉积分离法。此法是X精子沉积速率比Y精子快的原理,将人的精液放在不同密度的Percoll梯度中,经过24步骤,可以收集到90%以上的X精子。

电泳分离法。电泳法是根据精子表面具有不同的电荷而设计的一种分离方法,以中性缓冲液电泳时,向阳极运动的X精子比Y精子多。

密度梯度离心法。是以精子比重差异为前提,以平衡沉淀为基础,利用密度梯度进行分离的方法,采用蔗糖、乳糖等及其它一些高分子物质和Pacoli做成密度梯度,用30%-80%的11个密度梯度可使X精子层纯度高达87%-94%,最上层Y精子下降至原来的60%。

(2)H-Y抗原法。对H-Y抗原进行血清学分析,表明小鼠精子上存在H-Y抗原,并试图用免疫法来抑制Y精子。

免疫亲和柱层析法:用免抗鼠IgG(第二抗体)与琼脂糖-6MB(Sepharose-6MB)小球偶联构筑分离柱,分离H-Y+与H-Y-精子。

免疫磁力法。利用磁体将与磁珠相连的精子(Y精子)从样品中除去,上清液中的精子就是X精子。

(3)流式细胞分类仪法。用无毒荧光材料“Hoechst33342”对精子染色,在通过分类仪中时,用激光照射,X精子发出的荧光强,再用计算机控制使荧光强的X精子带上正电荷,Y精子带上负电荷,带电精子通过高压电场进即向不同方向偏转,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2.胚胎性别的早期鉴定。

(1)核型分析法(细胞遗传鉴定)。该方法是通过核型分析来进行胚胎性别鉴定的,最早用于兔、羊、牛胚胎性别鉴定,操作过程为:取少量胚胎细胞,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固定和染色,检查性染色体,根据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期的不同谱带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来判断性别另,这种方法鉴别胚胎性别准确率几乎是100%,但操作繁琐。

(2)X-相关酶法。哺乳动物为了维持性别之间的基因平衡,在胚胎发育早期,雌性个体每个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是失活的,在失活前雌性胚胎X染色体连锁酶的活性是雄性的2倍。据此,Willams等(1986)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YPD)检查,发现雌、雄性胚胎鉴别率为72%和46%。Monk和Handyside用次黄嘌噙核糖基转移酶(HPRT)及腺嘌呤核糖基转移酶(APRT)检测,雌雄胚胎的鉴别准确率为91%和100%,但由于X-染色体

失活的确切时间尚不清楚,可能把失活的雌胚胎误判为雄胚,从而影响准确率。Monk(1977)、Kralzer(1978)研究发现在牛桑棋胚后期至囊胚的早、中期可看到有双峰分布曲线,而到囊胚的后期则双峰消失,这是失活的标志,但不同的畜种失活时间有差异。

(3)H-Y抗原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和细胞毒性分析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先将8细胞屋塥胚期胚胎与H-Y抗体反应30min,再与异硫氰酸盐荧光素(FITC)标记的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反应,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胚胎是否带有荧光素,若有则判定为H-Y+胚胎,不显荧光者则为H-Y-胚胎。

细胞毒性分析法:在补体存在的情况下,H-Y抗体可以与H-Y+胚胎结合并使其呈个或更多的卵裂球溶解,或使卵裂球呈现不规则的体积和开头阻滞了胚胎的发育,受影响的胚胎为雄性胚胎,而仍然正常发育的为雌性胚胎。这一方法是以破坏雄性胚胎为代价的,故现已很少采用。

(4)Y特异性片段鉴别法:包括核酸探针法和PCR法。

核酸控针法(特异性DNA探针法)。主要是基于Y染色体上有几种不同的基因,如睾丸决定因子、H-Y抗原、12EF抗原基因及两个功能未知的多态基因,这些基因中有些片段是雄性特性的,将Y染色体上的一侧面特异性DNA片段标记为DNA探针,与胚胎的DNA 同源序列杂交,显阳性者为有Y染色体存在的雄胚。

PCR法。Reed.K(1990)首先成功地运用PCR技术在体外扩增Y染色体特性片段(非SRY序列)鉴别胚胎性别,此后有学者依据SRY基因的核心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对胚胎提取的DNA进行扩增,如出现特异性条带则为雄性。Pomt(1995)建立的SRYA或SRYB 引物的SRY/ZFY-ZFX双扩增体系成功的鉴别了牛、绵羊、山羊、驼羊、马、人、大鼠、小鼠等的胚胎性别。

哺乳动物性别绝大部分的取向决定着未来性腺发育的导向,而性别决定的结果又是通过性腺分化及性表型来体现的。雄性与雌性决定通路只不过是一个类似于“双向开关”的“开启”与“关闭”过程,取决与SRY基因的存在与否,受到来自中肾的某种物质的协调。动物性别控制是一项能显著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

第八章 人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异常

第八章人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异常 一、性别决定的复杂性: 概述: (1)XY型 (2)外形能明确区分。 (一)性别决定的分化发育过程: 1、性别决定:在受精时的一瞬间即决定了,XX-女,XY-男,,X染色体是中性的,Y染色体的有无是关键:有—男性,没有—女性。 2、性别分化: (1)6-7周之前的期胚胎是中性的,具有两性结构—原始性腺(生殖脊)是由两部分组成: a、外胚层组织(皮质)和内部质块(髓质) b、两对与性器官发育有关的原始导管:一对是女性中才可能发育的苗勒氏管;另一对是男性中才可能发育的午非氏管。 (2)初级性别分化:即形成第一性征的重要时期。胚胎发育在6-7周之后,才正式通过初级性别分化。 a、正常XX胚胎中,皮质部分开始发育逐 渐形成胚胎性卵巢,苗勒氏管逐渐发育成输卵管、子宫等女性生殖器官;与此同时髓质部分和午非氏管逐渐退化。

b、正常XY胚胎中,髓质部分逐渐分化发 育成胚胎性睾丸,午非氏管逐渐发育成男性生殖器官;与此同时皮质部分和苗勒氏管逐渐退化。图8-1。 (3)次级性别分化:青春期则是性别分化发育的次级性别分化阶段,就是形成第二性征的重要时期。由一系列激素所调控。无论男性女性体内均能分泌雄性和雌性激素,看哪一种占优势。男性—雄性激素优势;女性—雌性激素优势。如果相反,那么就发生男性像女性,女性像男性。 (二)性别异常: 1、概念:性别异常是指性腺发育不全和两性畸 形。它包括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性染色体病。 a、如;Turner 综合征45,X 女性;Klinefelter综合征47,XXY男性。 b、通常把这两种性腺发育不全的性染色体病称为性别异常,其次,还有各种类型的两性畸形。 2、两性畸形的共同症状: (1)概念:是患者体内性腺体结构和外部第二性征在不同程度上均具有两性特征,又被叫做间性者,都没有生育能力。 (2)两性畸形又可分为真假两性畸形的类别: ①假两性畸 :遗传性别是正常的XX、XY,但是第一和第二性征与遗传性别正好相反:

性别决定及其控制

性别控制是通过人为地干预并按人们的愿望使雌性动物繁殖出所需性别后代的一种繁殖技术。可以通过人工授精或体外授精将分离的优良精子注入受体,精子的分离可通过物理、免疫、流动细胞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授精后,可通过胚胎性别鉴定,如染色质、染色体组型鉴定法、雄性特异抗原鉴定或分子生物学SRY-PCR鉴定。 性别控制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1:可使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泌乳性状)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肉用、毛用性状等)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可增强良种选种的强度和提高育种效率,以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3:对人类来说,通过精子性别的选择,可以避免怀孕一个与X相关隐性疾病的婴儿;对于平衡一个家庭后代的性别比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可以控制人口增长。 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摘要: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有基因型性别决定和环境型性别决定两种类型.本文综述了两种类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两种性别决定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可能是一致的,对进一步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 性别决定和分化机理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热点领域.科学家们经过异常艰苦的研究才逐步揭开了性别决定的神秘面纱.众所周知,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受精时,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发育为雄性,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发育为雌性,X染色体与Y染色体在动物性别决定中似乎具有同等的作用,但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专家们发现,位于Y染色体上的SRY(Sex determing of Y chromosome)基因才是辜丸决定因子TDF(Testis determing factor,Tl)F)的最佳候选基因[ 1]. SRY基因的缺失可以使动物个体发育过程出现性反转(2),这更进一步证明了SRY基因在性别决定中的重要作用‘可是,两栖爬行动物的许多物种没有性染色体的分化,这说明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机制可能具有多样性.目前认为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有二:一是基因型性别决定,二是环境型(主要是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1、两栖爬行动物基因型性别决定(Gene type sex determination, GSD) 两栖爬行动物基因型性别决定遗传学上的证据: 基因型性别决定是指子代的性别是通过性染色体来决定的,它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胚胎发育成雌性或雄性的趋向取决于其性染色体的组成,XY型(或zz型)将发育成雄性,而XX型(或zw型)将发育成雌性.哺乳动物是基因型性别决定的代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两栖爬行动物染色体是否有性染色体的分化,尚未完全清楚,直到1962年sew[31第一次报道了爬行类有异型染色体的存在,继此之后,性染色体在两栖爬行动物中才相继被发现.在蛇类中,性染色体的分化最为明显,其性染色体为zw(或ZZ)型,其分化程度从低等到高等逐渐增高[41.经典的分类和解剖学认为,蟒蛇科是较原始的类群,而游蛇科是由其演化而来的,蝗科又是在游蛇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来的,性染色体的分化也表现这一规律.蛇类的性染色体一般是由核型中的第四对大染色体分化形成.在这种分化中,z染色体一直保持不变,仅w 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通过缺失卜倒位及重复等形式而进行[s1蜘蝎类目前已有7科约70多种发现具有性染色体〔6-71.龟鳖目大多缺乏性染色体的分化!8-91鳄目至今未发现有异型染色体〔10-111.两栖类即使有异型染色体分化的种类,也仅在性相关区有分化〔121.在两栖爬行动物中,具有性染色体的物种,其性别是由异型性染色体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基因型决定受精卵发育为雄性或雌性;其性别决定机制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相似.例如,动胸龟科中沙氏赓香龟与大1!d香龟是具异型性染色体的,雄性为XY型,雌性为XX型;中华大婚蛛也具异型性染色体,雌性为zw型,雄性为zz型.而在虎绞蛙、乌龟、平胸龟、中华鳌等物种中,雌雄个体均未见有异型性染色体的分化,这些物种*基因保守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也显示[13一‘6),雌雄个体间未有差异,这些物种性别决定为EST)机制.这就从反面证实了性染色体的分化是GSI〕机制的遗传基础.

《性别和性别决定》教学设计

《性别和性别决定》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育上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落实到教学中则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主体性教学思想进行教学,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分析、尝试、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性别觉醒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悦纳自己的性别,树立符合社会的性别角色意识。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知识前后联系 本课题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知识的构建,我特设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人的性别决定的方式。 (2)比较男女性染色体组成的异同。 (3)简述生男生女的原理,解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男女性染色体组成的异同,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以数据为依据,分析社会现象。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小组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悦纳自己的性别,树立符合社会的性别角色意识。 (2)了解性别比例失调对社会和国家潜在的危害,关注男女性比特征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生男生女原理。 (依据: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知识前后联系) 四、教学难点 生男生女原理。 (依据:鉴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水平,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要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三级达标的重点中学,基本设施比较完善,有多媒体教室方便学生上多媒体课,这为本节课的成功完成奠定了基础。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生男生女的奥秘又是一个

鸡性别控制因素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鸡的性别与其生产力关系极大,养鸡的目的不同,就要求不同的性别,在肉鸡生产中一般选择公鸡,公鸡比母鸡饲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而蛋鸡生产中则选择母鸡。因而性别控制成为了提高养鸡生产效益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 关键词:鸡;性别分化;性别控制; 在家禽产业,如果性别能被有目的地变换,将会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只有母鸡能产蛋,公鸡在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方便更具有价值。鸡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干预,获得人们所需性别后代的技术。在遗传选育上,鸡的性别比例不存在遗传差异,不能选育出某类性别占优势的群体,故及性别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性别鉴定和人工诱导的性翻转等。 1 鸡性别控制机制 遗传学研究证实,动物的性别由遗传物质决定。就鸡而言,性别决定机制目前公认的有以下三种学说。 1.1 性染色体决定学说 1906年Stevens首次提出了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的理论,认为一个个体的性别,取决于受精时雌雄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的类型。早在30年代就有人报道公鸡具有两条11 染色体,而母鸡只有一条。家禽的性别特征、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与哺乳动物显著不同。在哺乳动物中,生殖细胞决定初始性别的启动,性腺为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提供环境,体细胞构成具有性别特征的躯体其他部分[1]。家禽的卵是一个独立的营养系统,并以胚盘、营养、保护3 个子系统支持胚胎的发育,胚盘集中了父母代的全部遗传信息[2]。就禽类性别决定而言,在染色体中,公鸡具有2条Z染色体,母鸡只有1条[3]。正常情况下,母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W(即雌性异配型),雄性为ZZ(雄性同配型),与哺乳动物雄性异配型刚好相反。此机制是决定鸡性别发育与形成的主要机制。 1.2 常染色体平衡学说 虽然公母鸡的性别与性染色体有关,但在一些畸形性别中,发现性别的决定不完全取决于性染色体的构成,而与常染色体倍数的增减有关。Crew(1954)提出了鸡的常染色体平衡学说,认为鸡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比例(性指数),即取决于性染色体Z 的个数与常染色体倍数之比。关于常染色体平衡学说最早是由美国生物学者Bridges(1932)以果蝇为材料提出并证实的。此后,Mecarry和Abbott在研究鸡的整倍体和非整倍体与性别的关系中发现,染色体的组成为AAZZZ (A为常染色体,Z为性染色体)或AAAZZZ的个体是雄性,AAAZZW个体为中间性[4]。而Halverson等则报道AAZZW个体也为雄性[5]。若此说法正确,那么根据常染色体平衡学说,ZO (0表示没有染色体)型染色体的鸡也应该是雌性,但在实际中尚未见到该类型的鸡。而雌雄嵌合体的研究提供了有关的证据,现报道的雌雄嵌合体均是左侧为雌性,右侧为雄性,左、右两侧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ZO和ZZ[6]。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目前仅见于鸡的一些异常性别中。常染色体对性别的影响只有在其倍数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体现出来。因此,这一学说不是鸡性别决定的主要机制。 1.3 TDF学说 在对哺乳动物的性别研究中发现,哺乳动物雄性是由位于Y染色体上的一种称之为睾丸决定因子(testis determination factor,TDF)的基因所编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Y所决定的。后来又发现这种抗原在异配性别中都存在,而且将其称为H—W。但后来的研究又发现这一抗原在ZZ个体中也存在,只是抗原水平低于ZW个体。Muller等研究发现,染色体型为雄性的小鸡(ZZ)经雌二醇诱导后表现型转为雌性的小鸡中也有所谓的H—W抗原表达,表明这一抗原的存在并不能成为鸡性别决定的主要控制原因[7]。

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

鸟类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性染色体上的关键基因则开启性别分化。性别开启后,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和性激素通路调节性腺分化成卵巢或睾丸。在脊椎动物,性别要么由环境因素、要么由遗传因素决定[3]。鸟类和哺乳动物有确定的性染色体,为遗传性别决定。然而,鸟类的ZZ/ZW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的XX/XY性染色体是由不同的常染色体进化而来,鸟类缺乏哺乳动物睾丸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在鸟类,ZW异型配子发育成雌性,ZZ同型配子发育成雄性。Z染色体上的DMRT1是睾丸发育的关键基因,但不是鸟类睾丸发育的开关基因,性别决定的开关基因尚未找到。鸟类性别决定机制迄今仍未阐明[7]。 1 W染色体与卵巢发育 根据W染色体的显性假说,鸟类W染色体上存在卵巢或雌性发育的显性因子,类似于哺乳动物Y染色体携带睾丸显性基因SRY。鸟类W染色体为微小染色体,而且W染色体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区,这些异染色质区大部分由重复序列组成,因此,鸟类W染色体上的功能基因较少。Yamada等对W染色体上新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这些新基因能在早期鸡胚性腺中表达,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基因在卵巢形成过程中起作用。HINTW( Histidine triad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W linked)是目前为止在W染色体发现的唯一与性别相关的基因[10,11]。 HINTW基因特异的在雌性表达,编码产物为一个异常的3组氨基酸核酸结合蛋白,并作为一个显性负调控因子,干扰Z染色体上的HIN72基因开启雄性的发育功能[12,13]。最近采用异位过表达(Ectopic over-expression,EO)方法对HINTW的功能研究发现该基因并未在性腺分化过程中起作用,这提示如果 HINTW基因的最终产物是蛋白质的话,HINTW可能不作为一个显性因子影响雌性鸡胚卵巢的发育[14]。但到目前为止,在鸟类体内一直没有检测到HINTW蛋白的存在[10,12,14],HINTW基因的最终功能产物可能是RNA分子。HINTW在体内的功能产物到底是蛋白质还是RNA分子还没有实验性的数据证实。如果HINTW 的功能产物是RNA分子,那么HIN7W RNA分子在鸟类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将是个非常吸引人的研究课题。 2 Z染色体与睾丸发育 鸡Z性染色体有680多个已知的蛋白编码基因,49个新基因和至少45个非编码RNA基因[15]。这些基因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参与鸟类的性别决定和在下游性腺性别分化中具有功能。在Z染色体上,DMRT1是雄性性腺性别分化的最佳候选基因。DMRT1编码的蛋白质为一锌指样DNA结合域的转录因子。在鸟类包括平胸鸟类,在W染色体上找不到与DMRT1同源的基因。并且该基因在鸡胚雌雄性腺呈剂量差异表达,即在雄性的表达量约是雌性的2倍[1]。Z染色体的剂量假说认为,DMRT1在雄性的高剂量或高表达量开启性腺的睾丸发育,而在雌性的低剂量或低表达开启性腺的卵巢发育。最近的研究表明[6],在早期鸡胚中敲除DMRT1可引起雄性性腺的雌性化,影响睾丸组织的形成,雄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生殖细胞的分布。因为ZZ雄性可能具有更高的DMR T1剂量,这一高剂量的DMRT1开启睾丸的分化和关键保守的支持细胞分化因子如SOX9的表达,因此,这一结果从性腺的性别发育上支持了鸟类性别决定的 Z染色体剂量假说。DMRT1在鸟类雄性性腺分化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然而,Zhao等[16]的细胞移植实验发现,性

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第六章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雌雄性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也是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自然条件下,两性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多是1:1,是典型的孟德尔比数,这说明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第一节性别决定的遗传理论 关于性别决定的机制问题,曾有过多种假说,直到1902年,威尔逊(E. B.Wilson)、萨顿(W.S. Sutton)等首次发现了性染色体后,性别决定自然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学说,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学说。在动物中,除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外,还有基因平衡理论、H-Y抗原及染色体的倍数等与性别有关理论。 一、性染色体类型与性别决定 在二倍体动物以及人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其他的染色体通称为常染色体。有些生物的雄体和雌体在性染色体的数目上是不同的,简称性染色体异数。例如,蝗虫的性染色体,即X染色体,在雌虫的体细胞里是一对形态、结构相同的染色体(可用XX表示),但雄虫的体细胞里却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可用XO表示)。另一些生物的雌体和雄体的每个体细胞里都有一对性染色体,但它们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随性别而不同。例如,猪雄性体细胞中是一对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性染色体,大的一条叫X染色体,小的一条叫Y染色体,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X染色体。 X、Y性染色体在形态和内容上都不相同,它们有同源部分也有非同源部分。同源部分和非同源部分都含有基因,但因Y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很少,所以,一般位于X 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从进化角度看,性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分化来的,随着分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同源部分则逐渐缩小,或Y染色体逐渐缩短,最后消失。例如,雄蝗虫的性染色体可能最初是XY 型,在进化过程中,Y染色体逐渐消失而成为XO型。因此X与Y染色体愈原始,它们的同源区段就愈长,非同源区段就愈短。由于Y染色体基因数目逐渐减少,最后变成不含基因的空体,或只含有一些与性别决定无关的基因,所以它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如果蝇)。但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中随着X和Y染色体的进一步分化,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却起主要作用。 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它们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差异

性别的决定

性别的决定 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决定往往是遗传、环境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存在多种多样的机制。通常可分为染色体决定和非染色体决定两种类型。 染色体决定 在同一物种的每一个体的体细胞中,所含的常染色体总是成对的,而且每对的形态完全相同。除常染色体外,还有两个染色体在不同性别的个体中有差异,称性染色体。这种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别,称为染色体性别(或遗传学性别)。含有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配子也相同,称为同型配子;若含不同的性染色体,则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称为异型配子。哺乳类、两栖类和果蝇等,雌性为同配性别,其生殖细胞含有的两个性染色体相同,用符号“XX”表示;雄性为异配性别,两个性染色体不同,用符号“XY”表示。但鸟类、爬行类、爪蟾和一些鱼类及鳞翅目昆虫等则相反,雄性是同配性别,性染色体用符号“ZZ”表示,雌性为异配性别,用“ZW”表示。由于同配性别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而异配性别则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所以雌雄个体所产生的配子,受精后所发育成的后代的性比仍然为1∶1,即雌雄各半。在哺乳类动物中,受精卵含有两个X染色体则发育为雌性;含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则发育为雄性。通常认为Y染色体在雄性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人类,只要有一个Y染色体存在,不论同时有几个X染色体存在,个体都发育为男性;如果没有Y染色体,则发育为女性。实际上,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机制远比上述简单的模式复杂得多。例如,果蝇虽然也是XX染色体组合为雌性,XY为雄性,但雄性不决定于Y染色体,而是决定于X染色体数与常染色体(A)数之比。如果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之比为1(2X∶2A),则为雄性;若此比例为0.5[X(Y)∶2A]则为雌性。有一种寄生蜂的雌性总是二倍体,雄性总是单倍体。所以二倍体的受精卵必定发育为雌性,未受精的单倍体卵必定发育为雄性。 非染色体决定 在此类性别决定的研究中,以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报道最多。例如,有一种海生的蠕虫(Echiurus),雌虫所产的卵具有相同的性潜能。当受精卵发育为幼虫时,若周围海水中无雌性成体存在,则幼虫发育为雌性;若有雌性成体,幼虫则依附在雌性个体的吻上发育为雄性个体。环境温度对性别发育和分化的影响在某些动物中也很明显。如某些蛙类的蝌蚪在20℃发育,雌雄各半;若在30℃发育,则全部变为雄蛙。但在这两种情况下,蛙中XX和XY 染色体组合方式仍各占一半,说明环境温度只影响蛙的表型性别。最近的研究还发现,某些爬行类动物,如龟、蛇和蜥蜴等,受精卵孵化时的温度也能影响胚胎性别分化的方向。在低温孵化条件下,即使具有雌性染色体(ZW)的海龟受精卵也全部发育成雄性;而在高温条件下,具有雄性染色体(ZZ)的受精卵可孵化出全部雌性的幼龟。同样,这仅仅是表型的改变,孵化温度并不能改变胚胎原有的染色体。 对环境如何影响个体性别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浅谈性别控制技术

浅谈性别控制技术 摘要:家畜性别的控制与鉴定技术在畜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的一些方法的原理、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性别控制、精子分离、胚胎性别鉴定 Abstract: Sex control and livestock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animal husband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nimal control some of the ways gender principles, theory and basic methods, and further discussion of gender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application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Key words: Sex Control,Sperm separation,Embryo sexing 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一门生物技术,它能显著提高家畜的繁殖效率,一直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性别控制技术的意义 性别控制在畜牧业中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第一,在经济方面,通过充分发挥优势性别作用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如运用此技术提高大量雌性个体如奶牛、母鸡的数量,同时节约雄性个体在繁殖年度的饲料消耗,相反亦可通过此技术控制多产雄性肉牛、肉鸡、绵羊和猪等具有增重快、肉质优等特点的雄性后代。第二,在育种方面,通过性别控制可以增加选择家畜遗传和表型性别的强度,消灭不理想的隐性性状,加快家畜的遗传进展、畜群的更新。此外,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性别控制技术将成为胚胎工程中的一项配套技术, 它对各项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性别决定的研究 2.1 遗传机制 早在本世纪初,科学家就获知哺乳动物的雌、雄两性各具有不同的性染色体,

果蝇的性别决定

果蝇的性别决定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3990698.html, 2005-7-7 11:19:37 来源:生命经纬 果蝇的性别分化需要很多调控环节,我们先看一下总的途径,然后再介绍细节。果蝇早期胚胎中性指数(sex index)(X:A)决定了性别的分化。与性指数相关的性别决定途径是由Thomas Cline Baker(1984,1993)及其同事们建立的的。在些途径中有主调节基因和系列性别特异基因,它们涉及到RNA的不同剪接,产生不同的雌性和雄性的转录因子。 在此调节途经的第一步是由性指数(X染色体的条数和常染色体组数之比) X:A的比例决定的。性指数使转录因子具有特殊的浓度。而这种特殊的浓度充当了主调节基因的开关。当开关打开时RNA能正常剪切而产生下一步调节的活性转录因子,从而激活雌性特异基因,使胚胎发育为雌体;若开关是关闭的,那么因剪接的方式不同选择性地产生了另一种转录因子,它能激活性特异基因,使胚胎发育为雄体。 在讨论性别决定调节途径的细节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性别特异突变。性别转换基因tra(transformer)发生突变使得X:A比率为雌性(X:A=1)的果体发育成雄性表型,但核型并不改变。双重性别基因dsx(doublesex,)突变使个体变成为间性,而不受性染色体的控制。还有一种突变会导致一种性别致死,这就是性别致死Sxl(Sex-lethal)基因,其突变有的等位基因是隐性的,可特异导致雌性致死;而另一些等位基因是是显性的,可导致雄性致死。无女儿da (daughterless,)基因是母体基因,对性别决定具有母体效应,da纯合时母体不产生“女儿”,而“儿子”发育却正常,这是由于其产物对Sx1的早期表达起着正调控作用。在卵产生时da若无活性,那么在受精后无论X染色体数量如何,都不能激活Sx1,结果所有的子代都向雄性方向发育,但XX个体因X-连锁基因的剂量比XY多了一倍,因剂量不适而死亡。特大刚毛基因emc (extramacrochaetae)也是母体效应基因,其作用与da相反,是Sx1的负调因子,emc的突变将抑制雄性方向的发育。合子中染色体上的da和emc两个基因并不影响合子本身的性别发育。 (一) 果蝇Y染色体的功能 果蝇的Y染色体与精子发生有关,而尚未发现它在性别决定中有任何功能。X/O型的果蝇可以发育为雄体,Y染色体在体细胞中可以丢弃,但在初级精母细胞中都处于活跃状态,X/O雄蝇精子发生受到严重的干扰,产生的精子无活动能力。 Y 染色体有6个雄性可育性基因(长臂4个,短臂2个),而在X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这6个基因只转录,不翻译,每个基因转录成一种灯刷环,这种灯刷环是一个转录单位,它们和一些蛋白质结合形成不同形态的RNP,分别命名为套索状,棒锤状,管带状,丝状,球果样结构。一个或多个灯刷灯刷环失活都会引起雄性不育。可见是精子发生不可缺少的。其特点是(1)不翻译;(2)RNA很大,约为1500kb,(3)有Ys和Ya两种序列。Ys是特异序列,约有200—2000个拷贝;Ya是Y-装配顺序(y-associated sequence),一个家族只出现在一个环上,长约400b;(4)能形成二级结构;(5)能富集蛋白,形成RNP。

浅谈性别决定方式及应用

浅谈性别决定方式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1-05-20T08:48:30.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第3期下作者:祁彦凯 [导读] 本文总结归纳了性别决定方式的常见类型及异常情况的分析。 ◎祁彦凯(河南省漯河市第二职业高中〔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河南漯河 462000) 中图分类号:Q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143-01 摘要:本文总结归纳了性别决定方式的常见类型及异常情况的分析。阐述了教材中存在的两个问题的疑问,可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关键词:性别决定;XX型;XY型;性染色体;环境影响 性别决定及其应用,在高中生物遗传学部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少,要求低,因而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时,学生很难把握,无法理解。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1:按照遗传规律,白眼雌果蝇(XwXw)和红眼雄果蝇(XWY)交配,后代雄果蝇都应该是白眼的,后代雌果蝇都应该是红眼的。可有一天,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发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一个白眼雌果蝇。你怎样解析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何验证你的解释?为什么在果蝇中XwXwY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 XWO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呢? 问题2:“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从遗传的物质基础和性别控制的角度,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与母鸡交配,后代的性别会是怎样的? 二、性别决定类型 在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生物的性别决定类型及异常情况,它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一)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在这种性别决定系统中,性染色体在性别决定及其遗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性染色体主要有4种类型:XY型、XO型、ZW型和ZO型。 1.XY型。全体哺乳动物包括人都是XY型,另外很多昆虫如果蝇及某些鱼和植物等也是XY型。在XY型性决定中,雄的是XY型,雌的是XX型。 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上有编码睾丸决定的基因,进一步的研究揭示TDF位于Y染色体短臂,凡有Y染色体短臂而没有Y染色体长臂的个体是男性,反之,即使有Y染色体长臂而缺失短臂的个体是女性。 果蝇性别决定不是由Y染色体的存在与否来决定,Y染色体对果蝇的性别决定不起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果蝇的X染色体上含有雌性决定因子,其性别是由X染色体的数目和常染色体的套数之比例(性指数)决定的,这种性别决定的方式叫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平衡决定系统。性指数决定性别的机制在于卵巢和早期合子中表达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和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异常情况分析:缺乏Y染色体的果蝇(XO)仍为雄性,XO型雄性在果蝇中常有发生,但这种雄蝇往往是不育的,因为Y染色体上带有精子生成所必需的生殖力基因,另外如XXY型果蝇是雌性。 2.XO型。存在于少数昆虫中,譬如在蝗虫中性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雌虫为XX,而雄虫的体细胞内却只有一条性染色体X(用XO表示)。 3.ZW型。这一类型的性别决定方式刚好和XY型相反,在ZW型性决定中,雌的是异配性别ZW,雄的是同配性别ZZ。常见于鸟类、家蚕、两栖类、爬行类等。对这一类型的性别决定机制还不太清楚,按照一般的推测,W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有和雌性发育有关的基因或带有抑制雄性发育的基因。 4.ZO型。鳞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雄性为ZZ,雌性为ZO的类型,称为ZO型性别决定。此类型中,雌性产生2型配子,雄性产生单一类型配子,性别比例为1∶1。 (二)染色体单双倍数决定性别。 蜜蜂的性别由细胞中的染色体倍数决定。雄蜂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为单倍体。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是二倍体。营养差异决定了雌蜂是发育成可育的蜂王还是不育的工蜂。若整个幼虫期以蜂王浆为食,幼虫发育成蜂王。若幼虫期仅食2~3天蜂王浆,则发育成工蜂。膜翅目昆虫中的蜜蜂、蚂蚁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三)基因决定性别。 某些植物既可以是雌雄同株,也可以是雌雄异株,这类植物的性别往往是靠某些基因决定的。如,葫芦科的喷瓜,决定性别的是三个复等位基因,即aD、a+、ad;其显隐关系为aD>a+>ad。aD基因决定发育为雄株;a+基因决定雌雄同株;ad则决定发育为雌株。性别的类型有5种基因型所决定:aDa+和aDad为雄株;a+a+和a+ad为雌雄同株;adad为雌株;纯合的aDaD不存在。玉米也可因为2对基因的转变,引起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差异。 (四)环境决定性别。 在这个系统的性别决定中,环境因素起了主要的作用。它受以下因素影响: 1.位置影响。其中最经典的例子是海生蠕虫后螠虫。自由游泳的幼虫是中性的,如果它落入海底,就发育成为雌虫,雌虫有一根很长的吻部;如果幼虫附着到成年雌性的吻上,它就会分化成为雄虫,寄居到雌体的子宫内。 2.温度影响。一些龟鳖类和所有的鳄鱼的性别是由受精后的环境因子(温度)决定的,如一些龟鳖在低于28 0C温度下孵化时,所有孵化出的小鳖都是雄的;如孵化温度高于32 0C,则孵出的都是雌性,在介于280C与320C之间孵化时,则同时孵出雌性和雄性个体。 3.激素影响。哺乳动物中,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不明显,因为它是在一个相对很稳定的环境中发育的,但也存在由于内环境作用(如性激素的作用)而影响性别的分化。如在一雌一雄的双胎牛中,由于两个胎盘是共通的,由绒毛膜血管相连,而雄性的睾丸是先分化的,由睾丸所产生的雄性激素通过绒毛膜血管,流向雌性胎牛,使雌性胎牛的内外生殖器表现为雄性。 (五)性反转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动物的雌雄个体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性反转。鱼类的性反转是比较常见的,如黄鳝的性腺,从胚胎到性成熟是卵巢,只能产生卵子。产卵后的卵巢慢慢转化为精巢,只产生精子。所以,每条黄鳝一生中都要经过雌雄两个阶段。成熟的雌剑尾鱼会出其不意地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剖析

1 项目概述 近年来我国奶牛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相当滞后,2006年我国有奶牛1363万头,个体产奶量2380kg,纯种荷斯坦奶牛约360~420万头,一个泌乳期产奶量在6t 以上的纯种荷斯坦奶牛约96万头。因此,我国良种奶牛目前尚处在数量很少的阶段,如何加速提高良种奶牛存栏量,已成了我国发展奶牛业的关键环节。家畜的性别控制技术是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和性别控制四大繁殖新技术之一,人们希望让特定性别的家畜进行按需生产。在自然条件下奶牛的雌雄比为1∶1 ,两性个体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相等,对生殖和进化同等重要。但在用作经济动物时,雌雄个体的价值则大不相同,因为畜牧生产中许多重要的经济性状都与性别有关,例如:肉、蛋、奶、毛、茸等。因此,通过人为方法控制出生奶牛的性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性别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即是由性染色体决定。但染色体理论并非性别决定机制的全部,外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也是性别决定机制中的重要条件,这些因素包括温度、光照、营养、激素、体液的酸碱度、输精时间、胎次及年龄等。当遗传基础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后代性别也将发生变化。关于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目前主要是利用X,Y精子个体在大小、密度、电荷、DNA含量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离心法、电泳法、免疫法等方法分离X,Y精子及胚胎的性别鉴定。

从理论上讲,这类方法最为可靠,但由于受经济、设备、技术、操作要求、技术人员等条件的限制,短期内很难在广大生产单位得到推广应用。因此,从性别决定机制的环境因素中寻找一条简单可行的性别控制途径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来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 1.1研究内容 1.1.1 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研究 1.1.2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 1.2 技术难点和技术关键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规程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母犊牛出生率达到90% 1.4 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分年度填写) 2010年分别开展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的研究、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产母率分别达到80%、75%。 2011年完善奶牛性别控制技术规程。采用性别控制技术产母率为90%。完成全部试验研究任务,提交鉴定验收。 2 研究方案 2.1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研究 分别对奶牛排卵前8小时、4小时、排卵时及排卵后4小时、8小时授精,找到产雌率最高的时间。 2.2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

奶牛性别控制

国内性别控制的途径及其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细胞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人工受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使性别控制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低等动物的性别控制(如鱼类等)可以通过性反转、人工雌核或雄核的发育、种间杂交、三倍体不育等手段实现,而家畜的性别控制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X精子、Y精子的分离;二是胚胎的性别鉴定;三是通过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来实现。 1.1 X,Y精子的分离方法 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的,牛共有60条染色体,其中58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两条为性染色体。由于X精子和Y精子之间存在着微弱的差异,因此可根据X精子和Y精子不同的物理性质(体积、密度、电荷、运动性)和化学性质(DNA含量、表面雄性特异性抗原)将其分开。从方法学的角度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免疫分离法、流动细胞分离法。前两种方法虽有成功的报道,但分离的效率较低,重复性很差。目前,流动细胞分离法重复性好,准确率较高,是研究进展较快且有发展前景的分离方法。 1.2 胚胎的性别鉴定 胚胎移植技术现在已经被大量地应用于畜牧生产中。在移植前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人为地选择某一性别的胚胎给受体,可以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尽管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

性,但仍是家畜后代性别控制的主要途径之一。经过科学工作者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已应用于实际生产。鉴定的方法主要有细胞遗传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1.3 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 关于动物性别形成的理论和学说有很多,但公认的比较有实践意义的除了性染色体理论、基因平衡理论外,还有环境条件理论。现代遗传学实践证明,哺乳动物的表型性别都是由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性别的形成既受遗传因素决定又受环境条件影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通过控制母畜授精环境使其所产生的后代的性比例发生变化的报道。这些控制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输精时间;二是调整子宫颈内粘液的PH值;三是改变冻精的解冻温度;四是利用外源激素;五是多重处理措施。这类方法虽有结果不稳定,性比变化有限等弊端,但操作简单,在生产中很容易推广,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 本项目研究与国内外对比情况 2.1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的研究 由于X,Y两类精子的体积、比重、电荷、运动性等特性不同,在子宫颈内,Y精子游动速度快,最早到达受精部位,优先与等候的卵子结合。如果此时已排卵,Y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雄性。X精子运动较慢,到达受精部位晚,而

性别决定的方式

性别决定的方式 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性别的决定方式有:环境决定型;年龄决定型;染色体数目决定型;有染色体形态决定型。 (1)环境条件决定性别 有些动物的性别,依靠其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的温度、光照或营养状况等外界环境条件来决定的。比如:许多线虫是靠营养条件的好坏来决定性别的,它们一般在性别未分化的幼龄期侵入寄主体内,低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好,发育成的成体基本上都是雌性,而高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差,发育成的成体通常都是雄的; 大多数龟类无性染色体,其性别取决于孵化时的温度。如乌龟卵在20~27℃条件下孵出的个体为雄性,在30~35℃时孵出的个体为雌性。鳄类在30℃以下孵化则几乎全为雌性,高于32℃时雄性则占多数;我国特产的活化石扬子鳄,巢穴建于潮湿阴暗的弱光处可孵化出较多雌鳄,巢穴建于阳光曝晒处,则可产生较多的雄性。 (2)年龄决定型 在一定条件下,动物的雌雄个体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性反转。鱼类的性反转是比较常见的,如黄鳝的性别明显与体长和年龄有关,在其生命发育的早期为雌性,产卵后转为间性,最后进入雄性阶段。这种性别转变是不可逆的。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①XY型性别决定 凡是雄性个体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雌性个体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XY 型。这类生物中,雌性是同配性别,即体细胞中含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记作XX;雄性的体细胞中则含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其中一个和雌性的X染色体一样,也记作X,另一个异型的染色体记作Y,因此体细胞中含有XY两条性染色体。XY型性别决定,在动物中占绝大多数。全部哺乳动物、大部分爬行类、两栖类以及雌雄异株的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植物中有女娄菜、菠菜、大麻等。 在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所起作用是不等的。Y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睾丸决定”基因,有决定“男性”的强烈作用;而X染色体几乎不起作用。合子中只要有Y就发育成雄性;仅有X染色体(XO)则发育成雌性。雌雄异株的女娄菜体内,Y染色体携带决定雄性的基因,具有决定雄株的作用。决定雌株的基因大部分在X上,也有一些在常染色体上。但对于果蝇来说,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X是雌性的决定者。例如染色体异常形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果蝇将发育为雄性,而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则发育为雌性。 ② XO型性别决定 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动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但仅含有1条X染色体。如雌性蝗虫有24条染色体(22+XX);雄性蝗虫有23条染色体(22+X)。减数分裂时,雌虫只产生一种X 卵子;雄虫可产生有X和无X染色体的2种精子,其性别比例为1∶1。 ③ZW型性别决定 凡雌性个体具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雄性个体具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ZW型。这类生物中,雄性是同配性别。即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决定属这一类型。例如家鸡、家蚕等。 ④ ZO型性别决定 鳞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雄性为ZZ,雌性为ZO的类型,称为ZO型性别决定。此类型中,雌性产生2型配子,雄性产生单一类型配子,性别比例为1∶1。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畜产品质量的进一步要求,控制家畜后代性别比例已成为畜牧科研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研究的现状作以综述。 关键词:哺乳动物;性别控制;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畜牧生产中生产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生产效益,除了采用合理的营养方法和良好的饲料管理等技术之外,已把目光投向了控制家畜的性别上。 家畜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的手段进行干预,使雌性繁殖家畜按人们的意愿繁殖出特定性别后代的技术。对畜牧业生产而言如在以推广种畜为宗旨的畜种场希望多生产公畜,而以经济利益为重的养殖场,特别是乳牛和家禽养殖场则更多要求获得雌性后代。因此对家畜性别控制的研究很有意义。 一、研究意义 家畜性别控制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1)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性别自身的优势性能。如母畜的产奶、繁殖性能;公畜的肉质、生殖性能。(2)消除畜群中有害基因或不理想的隐性性状,防止性连锁疾病。(3)提高畜群的繁殖速度,增加选择强度,提高遗传进展。(4)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可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如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加快其繁殖速度。(5)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建立优化商品畜群,尽可能多的获得肉、蛋、乳、毛、茸、皮等畜产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⑺⑼ 二、理论基础 在自然条件下,两性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都是1∶1,是典型的孟德尔比数,因此,性别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这说明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在二倍体动物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一些生物的雌体和雄体的每个体细胞里都有一对性染色体,但它们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随性别而不同。雄性中是一对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性染色体,大的一条叫X染色体,小的一条叫Y染色体;而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X染色体,即雄性染色体构型为XY,雌性为XX。X、Y性染色体有同源部分和非同源部分,两部分都含有基因,但因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一般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的等位基因。在XY型染色体中,精子有两种类型,一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另一个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在哺乳动物中,含X染色体精子受精后生产出雌体,含Y染色体精子受精后生产出雄体,所以受精卵的染色体组成是决定性别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性别在受精的那一瞬间就确定了。⑽⑾⑿ 三、实践与方法 目前性别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为X、Y精子分离法;二为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本文着重讨论第一种方法。 1.X、Y精子分离这类方法是依据X、Y精子存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的差异而发展起来的。X、Y精子在DNA量上的不同表现出两者重量和比重上的差异。比较而言,含X染色体精子更大,其DNA含量也比含Y染色体精子多,重量也更重,两者DNA含量差异一般在2%至5%之间⑴⑻,所以Y精子活动能力运动速度比X精子强,造成X和Y精子在流体中运动能力、沉降速度不同,而且在Y精子头部发现F小体,经反复实验证明有F小体的精子一定是Y精子,而没有的则是X精子,这类方法有: (1)沉降法利用一定的密度、粘度、pH值、渗透压并且在有营养的液体中对精液沉降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