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 《西厢记》的流变
内容提要:《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西厢记》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西厢记》的杰出成就,不是王实甫一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是植根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长期的滋育蜕变出来的。本文本文就是将“西厢”从唐代至明代的流变做一个梳理和分析,简单的把握不同时期的“西厢”。
关键词:《西厢记》 流变
人们对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的关注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始终如一。如鲁迅所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本文就是将“西厢”从唐代至明代的流变做一个梳理和分析,简单的把握不同时期的“西厢”。
一、“西厢”的源头
西厢记最早的故事雏形是唐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个唐传奇在当时就十分有名,开了中国才子佳人故事的先河。故事主要写的是唐贞元中期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张生对他绝情的解释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撑娇宠,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万乘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宣扬女子是祸水的陈词滥调。鲁迅在中国小说史中评价张生是“文过饰非,遂堕恶趣”。这个故事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但是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特的妇女形象莺莺。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这是作者的重大创造,她的形象真实可信。但是她的遭遇却给人们留下心灵上的遗恨,张生的“补过”,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他们两人都自认为他们的爱情是错误的,张生是“补过”,莺莺也有“自献之羞”,这里美变成了丑,对此,凡正直的人们都不能接受。他们要为这场爱情公案辨明是非。我想这大概就是后世作者们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改写《西厢》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莺莺传》是一个沾有泥淖的珍珠。因为它是珍珠,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干净;若是土块,早就没人理了。 这个形象的塑造,既为后世作者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性格轮廓,又为形象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二、“西厢”的流变
在宋代,在元稹版《莺莺传》的基础上崔张的故事进一步地被改编,不仅是故事情节,还有文艺样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秦观、毛滂都据这一故事写作了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但在内容上基本没有发展。以赵的鼓子词为例,赵只是将元稹的散文截为十章,每章之下,配合以唱词。词只是对本章情节发一点感慨咏叹,创作表演的重心都在曲词的“唱”上,散文故事是“说”出来的,只是唱的背景资料,所以鼓子词对故事没有贡献。在内容上没有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却丢开了张生的“忍情说”、“善补过”和“尤物”的观念,鄙视“薄情少年”同情被遗弃的莺莺。赵令畴的《商调蝶恋花》写道:“最恨多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弃掷前欢惧未忍,岂料盟言,徒顿无凭准。””3俱表示出对莺莺的同情和对张生的不满。此外,还有已经失传的民间艺人创作的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
金代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又称《董西厢》)猛进了一大步。《董西厢》产生的金朝,时局动荡,战乱频繁,对大部分知识分子来说,功名前途十分渺茫,他们的追求也就不如唐人那样热衷。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婚姻恋爱问题,在人生中的地位,就显得重要了,人们更热烈地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而长期战乱,对门阀制度和观念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攀附高门与门当户对的社会作用已不像唐代那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人们更大胆地否定乃至嘲弄门阀,而赞美爱情。所以《董西厢》的主题是以莺莺和张生共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两人最终私奔,并获得美满爱情生括,摒弃了《莺莺传》的始乱终弃的悲剧和忍情的丑恶思想。金受古典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董解元笔下的崔张反抗封建礼教和腐败婚姻制度,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愿望和理想。不仅主题上有所突破升华,《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也有许多突破,张生在《莺莺传》里原是个始乱终弃、无品行的文人,在《葚西厢》里成为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传》里那个被侮辱和损害却怨而不怒的牺牲品崔莺莺,在《董西厢》里初步被塑造为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理想、摆脱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董西厢》中最活跃的人物就是红娘,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红娘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不爱钱财、机智、巧慧、热心帮忙,这就是《董西厢》里红娘的形象。《董西厢》是今存宋金诸宫调当中最为完整的作品,它标志着那个时代民间

文艺的最高水平。《董西厢》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产生。这两部作品的文学样式不同,语言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堪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同一题材的“双璧”。间接地,它对元代杂剧的兴盛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创始”之功。
与《董西厢》同时有关崔张爱情故事,还有话本《莺莺传》,列在罗烨《醉翁谈录》的“小说开辟”中;《醉翁谈录》的“舌耕叙引”、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上卷皆载有《张公子遇崔莺莺》话本名目。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录南戏《莺莺西厢记》,但都已亡侠。
元代王实甫对西厢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将这个故事演绎到了顶峰,写成了《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杂剧,这个时候西厢故事才基本定型。《西厢记》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流,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王实甫深刻揭示了封建时代普遍问题,但仍没跳脱出才子佳人式的框架,所谓“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实际上是向封建势力妥协的结局。这个时代是蒙古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是落后的游牧文化与先进中原文化融合的时代,特殊的年代赋予作者更多的揭露社会黑暗和弊端的可能,其作品透露出很强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蒙古统治者不仅实行残酷民族压迫而且广大知识分子也加以迫害,而王实甫作为一个戏剧家而且是代表人民大众意愿戏剧创作者,他就要揭露这一丑恶现象。这便是《王西厢》比《董西厢》的思想内涵的深化之处。
。在南宋(金)元时代,除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公调》保存下来,其余的西厢故事散见在目录中:《永乐大典》著录“戏文十九”为《崔莺莺西厢记》。徐渭《南词叙录》“本朝戏文”有《崔莺莺西厢记》.下注“李景云编”。张大茇《采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撮南曲谱》的“元传奇”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还特别说明“此为李景云改本,非王实甫

所作”。元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说到元代时行的传奇有《张珙西厢记》。何良俊《曲论》提到《杀狗记》、《南西厢》……等丸种所谓戏文,金元人之笔也。 《西厢记》在明代有很大影响,流传很广。对这个故事也就产生了许多改编本,如《翻西厢》,《锦西厢》,《东厢记》之类。都对故事做了改动,结局也就不同。有张生落第,莺莺终嫁郑桓的;有张生看上红娘,莺莺吃醋,经过周折双美并嫁的;有张生大彻大悟,意识到私情不对,终于痛改前非得升仙界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思想拙劣,境界庸俗,所以很少被人接受。
明海盐人崔时佩因王实甫的“西厢”不便于吴骚清唱,于是改之为南曲,吴县李曰华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成了《南西厢记》,嘉靖是就开始大规模的流传,这一版本也是后世西厢京剧、昆曲等戏曲的祖本。同时,陆采也写了《南西厢》,但是后人对陆采《西厢记》的评价不高,凌蒙初云:“陆天池亦作《南西厢》,悉以己意自创,不袭北剧一语,志可谓悍矣。然元词在前,岂易角胜,况本不及?”语言骈俪化和低俗化.成两极化的现象,人物语言时而骈俪,连宾白也求工整,时而口吻粗俗,尤以和尚、郑恒、琴童最低俗不堪这些都是它的缺点,但总体来说《南西厢》更为娱乐化幽默化,更加利于传唱。
近代田汉写有京剧《西厢记》,参照了各种西厢故事和戏,如:元镇的《莺莺传》,董解元的《弦索西厢记》,苏联的《倾杯记》,50年代在戏曲舞台上演出的红娘戏,西厢记故事的折子戏(包括京剧、越剧)。田汉同志取诸剧之所长,弃其所短,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发挥他个人的弓考和创见,对《西厢记》进行一番推陈出新。在曲词上大量采用北西厢,结局则变为张生落第,老夫人不肯允婚,莺莺与张生遂一起出走,“反封建”的意味颇浓,这也是当时时代的要求。
从以上“西厢”的历史来看,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西厢记》改编,一是变换艺术形式,便于排场搬演而作,原书的主旨意图并不改变的改作;二是对王《西厢》全本或后四折主旨有所不满,把原作推翻,重新创作的翻作;三是对原有的作品结局不够满意,接其结尾而继续的续作;四是主要或记》雷同和相似的仿作。《西厢记》成书六百年来,尽管改编者不乏其人,踵武王实甫者接连而至,其中不乏名家巨手,《西厢》改编本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为扩大《西厢记》的影响,对推动《西厢记》广泛传播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张家欣 从《董西厢》到《南西厢》之艺术流变 《艺术百家》2006年第3期第20页
2、赵春宁

《西厢记》传播研究 博士论文
3、王胜男 南北西厢记之比较 硕士论文
4、潘兆明 王实甫和《西厢记》 中华书局 第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