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金圣叹称之为“天地妙文”。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1](P247)。《西厢记》一反传统士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与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西厢记》主人公“张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

1.淡泊名利。

《西厢记》对张生的才华有许多描述: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产生好感。随后,张生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他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试探了烧香的莺莺。诗句清新,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萌生的爱情增添了浪漫气氛。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张生,给莺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描述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顿时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军:“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最后,他“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本领与才学。

正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却格调甚高,没有一点穷酸相。他的出场就迥然不凡:“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是个有大志的青年,内心虽充满烦闷,却并无失意之态。“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里的“愁”,不是感叹自己“四海无家,一身客寄”,而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萤窗雪案”,“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可是一见到美貌的莺莺便立即改变主意,留在普救寺追求爱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更重要,这在封建时代是离经叛道行为。但这种爱情的希望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不顾门第悬殊与世俗的观念,坚决地追求莺莺。他第一次看见莺莺时就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他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要淡于名利,他之所以赴京考试,实出于无奈,是老夫人逼的,磨磨蹭蹭走的:“马迟人意懒,风送雁行斜。”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虽是广州学里“数一数二的秀才”,“饱

学名儒”,却也是“藏身荒圃、寄口髯奴”的穷秀才,他一出场就抒发了“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言怀》)的怀抱,在他身上带着士人追求功名思想的烙印。在《谒遇》一出戏里,柳梦梅感叹:“宝物蠢而无知,三万里之外,尚然无足而至”,而他自己“满腹奇异,到长安三千里之近,倒无一人购取,有脚不能飞”[2](P118),宝物虽好,但“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只有他自己才是个“真正献世宝”。这段话虽是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但确实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因此,柳梦梅显得缺乏光彩,远没有张生可爱。

2.志诚种。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家庭都不允许这种爱情婚姻存在,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仅此而言,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在普救寺遇见莺莺,他便以“早晚温习经史”为名,提出了借住的请求,以便近水楼台探听莺莺的行踪。张生从法本和尚和红娘口中得知“老夫人治家严肃”,自知“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深知对莺莺的追求难以如愿,但他并没有为此而退缩。这和《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不同,焦仲卿虽然深爱已是他妻子的刘兰芝,但无法违背母亲的意愿,而是把刘兰芝送回了娘家,软弱使悲剧发生,他没有张生对爱情的执着。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给张生本来无望的爱情一个转机。张生解了普救寺之围,而老夫人却背信弃义,以莺莺已有婚约为由,变卦赖婚。在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

情,已有爱情基础,但因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希望落空。张生并没有退缩,在极度失望痛苦之余,他没有离开普救寺,而是跪了下来请求红娘帮助:

[末跪红科]小生为小姐,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爱无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申与小姐,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第二本第三折)

虽然焦仲卿也跪在母亲面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是他的顺从和幼稚的性格,还是无法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张生为了爱情可以放弃生命,可以不顾身份向一个丫环下跪,以至红娘也被他的“志诚”深深感动,为他出谋献策、传书递简,张生才得以与莺莺约会,与莺莺私定终生,私下成就姻缘。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可称之为“志诚种”。

张生与莺莺的私情被老夫人发觉后,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上京赶考。张生又为了莺莺上京,夺得状元,得了功名后的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一往情深、刻骨思恋,并及时赶回来。与此相对照,《霍小玉传》中的李益是个令人深恶痛绝的角色,他终究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而断绝了与霍小玉的联系,连见一面的勇气都没有,辜负了霍小玉,致使霍小玉身亡,他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又如《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当看到投奔自己的心上人时,除了吃惊外,居然说了一番迂腐愚蠢的

话:“古人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堂堂男子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时,第一反应并不是由衷的惊喜而是担心“有玷风化”,不是关心爱人一路疲惫、一路风尘,而是多加责难,这种男子有何魅力可言,如何对得起倩女不顾一切的追随呢?当莺莺在长亭送别流露出担忧之意时,张生安慰莺莺:“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新?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内心的痛苦不在莺莺之下,“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旅途中景色再美也无法消减他的相思之愁、之苦、之痛。在梦中梦见莺莺私奔与自己团聚时他欣喜若狂,醒来时他唏嘘感叹道:“柳丝长咫尺情牵惹,水声幽仿佛人呜咽。斜月残灯,半明不灭。常道是旧恨连绵,新愁郁结;别恨离愁,满脐腑难淘泻。除纸笔代喉舌,千种相思对谁说。都则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正因为他对爱情赤诚,所以这一艺术形象才能深入人心。

3.叛逆精神。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张生大胆地追求爱情,不顾忌道学和礼教的拘束。红娘出主意让他跳花墙,他没考虑过文人的身

份,他就敢跳,以至红娘讽刺他“不去跳龙门,学骗马(一种熟练的上马动作)”。《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偶尔还唱出“有朝货与

帝王家,金豹玉佩出无价”之类的文人滥调,张生就没有这样的文人滥调和讲究门第的世俗观念,莺莺占据了他的整个灵魂。

在解除了普救寺之围后,老夫人居然食言赖婚,这对于一片痴情的张解元,不啻于晴天霹雳,一向对老夫人敬而远之的书生,蒙受如此羞辱,再也无法保持温文尔雅的秀才风范,断然拒绝“兄妹之礼”,以退为进,慷慨陈词,斥责老夫人,且语含讥讽,一说“小

生非图哺啜而来”,二说“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弄得相国老夫人理屈词穷,十分尴尬。他敢向封建礼教的代表者提出质疑,也没有向封建思想低头。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也具有叛逆精神,他不顾《大明律》开棺处斩的法律严刑,使杜丽娘死而复生,他还在金銮殿上嘲笑位高权重的岳父杜宝。但是追求功名富贵,实现夫贵妻荣,是柳梦梅、杜丽娘他们的生活理想,他们的结合并没有超出封建婚姻的范围,这是顽固派杜宝可以甚至是乐于接受的。而张生与莺莺的结合,是对封建礼教、门第婚姻观念的反叛,“以情抗礼”,丝毫不向封建思想妥协。

“张生”以独特的且带有戏剧性的形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但他的形象并非一开始便是这样。张生的形象最早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一个所谓“善补过”的封建无行文人,经过后世民间的不断流传与改造,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将“张生”由一个负心薄幸之人逐渐变为一个忠于爱情、得不到莺莺宁可自杀的痴情男子,到了元代“天下夺魁”的杂剧

大家王实甫手里,“张生”的形象才丰满起来。

“张生”形象的转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在唐代,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学士养尊处优,倍受礼遇,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莺莺传》中读书人张生的社会地位比莺莺高,其自私负心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宋代,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态势,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处处受制。到了王实甫所处的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由于游牧民族自身的特点,统治者在利用正统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较为宽容的局面,各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信仰出现了多元化。同时,市民阶层空前壮大,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这势必削弱儒家思想的群众影响力和辐射面。由于作者王实甫身处市民阶层中,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民间百姓的审美趣味,所以在《西厢记》中,地位不高的张生对莺莺的追求会遇到众多干扰,受到重重的波折与磨难。

综观“张生”其人,清醒中含有朴厚,怀才不遇却开朗乐观,品格高尚、不慕荣利却又幽默风趣,蔑视礼教却不故做姿态,在戏剧冲突的不断形成与演变中,充分地表现了张生性格的复杂性与立体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张生虽然处于“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穷困之境,从身份上来看,用莺莺母亲崔老夫人的话来说他还是个“白衣”秀士,但他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追求莺莺最终得以成功。其原因在于张生对爱情的执着,在于他的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性格,

在于他的不离不弃的勇气。

“张生”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影响了当时和后世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创作。如同一时期《墙头马上》中的裴少俊,稍后的《倩女离魂》中的王文举,后世《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他们激励着后世许多青年积极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冲击着封建礼教与封建制度的堡垒。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璀璨奇葩,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的加工、再创造。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红娘不仅具备了小丫头的乖觉、能说会道、性格爽朗、讨人喜欢的特征,且她有坚定的立场、爱憎分明、富正义感、敢于斗争、智勇双全。在这场自由观念左右的婚姻中,红娘自始至终是主导斗争进行的重要人物。 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或置若罔闻,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封建卫道士的眼中,红娘的形象是反面的、不光彩的,是个罪魁祸首,是辱没夫人家谱、败坏小姐闺范、坏张生行止的"蟊贼"。但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却是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的危险,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在作品中,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终日将女儿紧闭闺房中,不得见生人,在婚姻上是极力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个封建的顽石,却遭到了奴仆红娘当面的顶撞,不留一丝情面。在"拷红"一折中,红娘以理驳之:"信者,人之根本......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短短一段话,说得老夫人无言以对,充分反映了红娘的能言善辩、通晓大义、机智过人、富正义感。同时,在主仆地位悬殊、礼教严谨的封建家庭中,红娘不畏老夫人的"打下下半截"的威吓,而拒不知罪,镇静自若地晓之以理,实在是非有十分的胆量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所不然的。 在最后一本中,红娘痛骂郑桓,语言锋利,咄咄逼人。当郑桓夸耀自己富有而能干、骂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古典名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张生的形象。剧中张生是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形象,是一个热情、执着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是极具生气和活力的喜剧形象,他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并影响着后世的许多创作。一、概述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在表达这一主题时,男主人公张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又是文章魁首。他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字莺莺,并且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着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故此,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其志诚的一面。同时,由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又使张生变成一个“傻角”、一个“银样锱枪头”,使张生的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为本剧增添了多喜剧色彩,不断给观众、读者以轻松舒畅的感受。在王实甫精心塑造下,张生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二、“文章魁首”张生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①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第二本第一折)更重要的是,张生并非绣花枕头,在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经过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令莺莺倾心相许。此外,张生的才学并不仅限于此。他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音诉心曲。凭借他高超的琴技,随心而奏: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倾诉着自己的情意。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娘的赞扬:后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流,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第三本第一折)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张生正是以他的胸中才学换得“文章魁首”的称颂,赢得了莺莺的青睐。三、“志诚种”张生张生性格中的“志诚”,是建立爱情、婚姻的关键。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不愧被称之为“志

张生柳梦梅形象的比较

张生柳梦梅形象的比较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从人生轨迹、爱情和性格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梳理出相同点,又重在辨析其不同点,以期对两位男主人公形象的同中之异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张生柳梦梅人生轨迹爱情性格特征 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元代剧坛,在其《录鬼簿》中写到“《西厢记》天下夺魁。”对《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待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又有“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的评价。人们之所以把《西厢记》和《牡丹亭》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部著作同属于戏曲这一体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王实甫和汤显祖在这两篇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更是成为文学天宇上永远闪耀的明星,但长期以来学界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女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身上,对男主人公张生和柳梦梅的关注程度相对不够,因此本文试对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内涵做进一步挖掘,并重在对二者的比较中见其同中之异。 一 从出身来看,张生的先人官拜礼部尚书,五旬之上,因病而亡,一年后又丧母,以致家道衰落。张生在学业上是极其用功的,“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但现实处境却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一本二折①)才高者难免志大,张生当然不甘于一辈子过这种生活,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最好的荣身之路是考取功名,这之后才能谈得上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在唐德宗即位之初,张生踏上上朝取应之路。 柳梦梅是唐朝柳州司马柳子厚的后代,父亲是朝散之职,母亲是县君之封,也可称得上是官宦之后,后来日子过得渐渐不支,比张生来似乎还要穷困许多,因为张生赶考还有马骑,有书童相随,柳梦梅却不得不向苗舜宾打秋风来筹集上京赶考的路费。虽然生活困窘,但柳梦梅同样是刻苦好学“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第二出)三场得手,只因未遭时事,不免饥寒,为实现胸中的远大抱负,于是辞别仆人也去进京赶考。 在求取功名的过程中,两个人都邂逅了美丽的爱情。张生普救寺内巧遇莺莺,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终成秦晋之好,遂成千古佳话。柳梦梅梅花庵偶遇杜丽娘,两个人爱得超越时空,超越生死,可谓轰轰烈烈。且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所爱的人私自结合,视封建礼法于不顾,但实际上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中,谁都不可能回避掉这一问题。追求幸福的青年男女只能勇敢的与封建势力抗争。 先看张生这边,在第四本第二折中写了老夫人对张生和莺莺之间关系的怀疑“这几日窃见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向日不同;莫不是做下来了么?”在“拷红”一节红娘以实相告,二人之间的密约偷期最终被老夫人发现,考虑再三老夫人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则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在这种情况下,张生不得不与莺莺洒泪分别,上朝取应,并一举夺冠。本以为这回可以顺理成章的娶莺莺为妻,永结百年之好。不料半路里杀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课件《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少女青春苦闷,莫名惆怅) 老夫人: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棺材)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饱含势去人冷之叹,故再兴之) 因而,老夫人严加防犯女儿,将之嫁于其侄,是从其维护其封建门第利益出发,戏剧正是通过这一矛盾表现的反封建的主题。 崔莺莺:是个美丽、聪明、温柔、多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女子的典型。出身相门,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但由于她的身世,教养,从而使她走向反封建的步履显得尤为艰难,剧作家正是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丰满。另外,戏曲展示了性格中尤为可贵的是她淡泊功名,看重夫妻恩爱,此使之更有光彩。 张生性格,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其身上有关、王这类元初书会文人的痕迹。他是位聪慧而痴情的书生,又是一个叛逆者形象。他“银样蜡枪头”的个性,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使之显得轻佻。 红娘是《西厢记》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21折戏,由红娘唱的有7折之多,充分展示这一人物的内心。她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心直口快,活泼爽朗;聪明机智而又勇敢泼辣。在关键时刻如此坚持正义,深得观众的赞赏,红娘真不愧为崔张爱情的“擎天柱”。 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寺警”使之陷入困境,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答应将莺莺许张生。兵退赖婚,表现封建卫道者的狡猾,虚伪的性格,正当她充满自信,以己谋得逞时却弄巧成拙,女儿一气之下投入张生怀抱,事发后,她暴跳如雷,手持根棒拷打红娘,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应允此门婚事,但她又不甘失败,又逼张生上京应试,企图趁张生不得官,把婚再赖掉。没想到,当她正要叫郑恒做女婿时张生考中归来,她落得可卑而又可笑的下场。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推荐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 东京文学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任莹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 【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 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 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 ((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

【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 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 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 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正如鲁迅 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 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略》对《莺 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文学院 086班季成林 08113255 《西厢记》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自其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关键是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心声,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永恒的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善良的愿望。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志诚种”,又带着点傻气的张生。 (一)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第二本第一折) 张生不仅仅空有才华,在危难之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 除此以外,他还精通音律,多才多艺。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声诉说心事,随心而奏。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xx: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金圣叹称之为“天地妙文”。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1](P247)。《西厢记》一反传统士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与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西厢记》主人公“张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 一 1.淡泊名利。 《西厢记》对张生的才华有许多描述: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产生好感。随后,张生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他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试探了烧香的莺莺。诗句清新,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萌生的爱情增添了浪漫气氛。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张生,给莺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描述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顿时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军:“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最后,他“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本领与才学。 正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却格调甚高,没有一点穷酸相。他的出场就迥然不凡:“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是个有大志的青年,内心虽充满烦闷,却并无失意之态。“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里的“愁”,不是感叹自己“四海无家,一身客寄”,而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萤窗雪案”,“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可是一见到美貌的莺莺便立即改变主意,留在普救寺追求爱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更重要,这在封建时代是离经叛道行为。但这种爱情的希望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不顾门第悬殊与世俗的观念,坚决地追求莺莺。他第一次看见莺莺时就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他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要淡于名利,他之所以赴京考试,实出于无奈,是老夫人逼的,磨磨蹭蹭走的:“马迟人意懒,风送雁行斜。”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虽是广州学里“数一数二的秀才”,“饱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戏剧,是中国十三世纪最著名的元曲之一,也许还可以说,它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按说,《西厢记》不过是一部才子佳人爱情戏,所写内容,古今中外并非罕见,反抗封建礼教,亦非从王实甫开始,何以蜚声中外?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创造了几个性格鲜明、丰满,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这些鲜明的艺术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歌颂了敢于向封建势力进行突击的青年一代,从而较好地表达了反封建的主题。六百多年来,这些艺术形象一直鼓舞着封建社会的千百万青年男女,为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己的美满生活而奋斗。就是在今天,这些形象也仍有其普遍的意义。特别是红娘这个名字,一直被人誉为穿针引线、成全婚姻的媒人的代名词,成为乐于成全他人好事者的象征。文中刻画了一个美丽、多才、性格叛逆的莺莺和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张生,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社会地位卑贱,却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红娘,也看到了一位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的封建家长制代表。 关键词:西厢记主要人物艺术形象分析封建势力封建礼教 目录 摘要 (1) 一、主人公莺莺和张生 (1) 二、红娘 (5) 三、老夫人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主人公莺莺和张生 主人公莺莺和张生,一个是相国小姐,一个是封建知识分子。他们强烈的不满现实生活,渴望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但在封建社会

中,剥削阶级的青年男女之间根本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合法的婚姻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缔结的,双方家庭都把新的联姻看成是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考虑的都是家世利益和经济财产,完全排斥了青年个人的愿望,剥夺了他们选择配偶的正当权利。莺莺和张生的自由恋爱,在当时的社会里显然是不合法的,是“大逆不道”的,必然要遭到封建家长的反对。这样,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的愿望和行动就与封建礼教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西厢记》就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来刻划这二个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的。莺莺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叛逆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她的性格被刻划得很完整,从她身上,不但体现了封建社会中我国妇女的悲惨命运,而且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思想觉醒、敢于起来同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反抗精神。 莺莺的叛逆性格首先表现在她对“高门”家世利益的蔑视。她是一位相国之女,从小生活在礼法森严的封建家庭里,受到老夫人的严厉管束,不可能有接近男青年的机会。她的父亲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这就决定了她的命运:等父丧满期后,去做郑恒的夫人。因而在遇见张生之前,她的青春和生命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昏睡着,没有觉醒。但封建家长的严厉管束,并不能禁锢这位相国小姐渴望爱情的心灵。同张生的佛殿相遇,警醒了她的青春和生命,请看她自己的一段自白:“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变亲!”因而“坐又不安,睡又不稳,登临也不快,闲行又闷。镇日价情思睡昏昏。”从此,她便开始向封建礼教挑战,大胆追求自由的爱情生活。张生是一个家道中落的穷书生,和崔家的相国门第显然是很不相称的。但从佛殿相遇到私自给合,莺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张生的门户和财产,她爱的是张生的“才貌双全”和纯朴诚实。特别是张生借兵解围,救了她们全家性命后,一种正义的感激和崇敬,更增加了她对张生的爱慕。这以后,她更热烈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向背叛、反抗其本阶级的道路走去。 莺莺叛逆性格的第二个表现,是对封建家长虚伪的母爱和包办婚姻的行径十分反感,以致诅咒、反抗。老夫人为了把她的女儿造就成一个忠于其阶级利益和阶级教养的人物,对莺莺从思想、行动、生活,一直到潜意识的活动,都严加管束,平时除了自己留心监视外,还派了侍女红娘去“行监坐守”。张生形容老夫人是“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莺莺对母亲的这种做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 uly12008第4期(总166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4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郝青云 王清学 【提 要】自唐代《莺莺传》诞生以来,在宋、金、元、明历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演进,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民族的融合时期。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厢记故事的演进是在文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每一次思想内容的演进,都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以文化转型为重要前提。 【关键词】西厢记 演进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8)04-0092-06 自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诞生以来,西厢记故事在每一种文艺形式中都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变迁较大的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历史的变迁与整合为西厢记故事的形式和内容的演变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语境,每一次文化变迁都为《西厢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西厢记故事最初源头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北宋文人赵令((1051~1134)根据《莺莺传》的内容创作了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南宋时出现了话本《莺莺传》,现已佚失,内容主要本于元稹的传奇小说。在金代,也就是南宋时期的北方,董解元创作了《西厢记说唱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将故事的演述形式由书面阅读转变为说唱表演。在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将董解元的《西厢记说唱诸宫调》改编成了舞台剧———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或《北西厢》)。在元代还有南戏《崔莺莺西厢记》。元末明初有李景云同名作品,但全本已佚,留下残曲28支。在明代,由于戏剧形式的演变,出现了诸多传奇改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崔时佩、李日 华的《南调西厢记》(又称《南西厢记》或《南西厢》)。此外还有陆采的《陆天池合并西厢记》;佚名作者(一说是黄粹吾作)的《续西厢升仙记》;周公鲁的《翻西厢》;佚名作者的《锦西厢》;佚失的作品有杨讷的《翠西厢》;屠本峻《崔氏春秋补传》;卓人月《新西厢》;《王百户南西厢记》等等,在明代形成了翻改西厢故事的热潮。 一、西厢记故事艺术形式的演进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金元明四个时期五个朝代的更迭,在文艺形式上也经历了小说、诗、词、戏曲的转型。从《西厢记》艺术形式的演进来看,每当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兴起,《西厢记》很快就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与时俱进充分证明了这部作品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文艺形式的演进往往是以文化的整合为契机的,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史上,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文化整合。 第一阶段:从唐到宋的演进。词在宋代得 29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它如同我国文坛艺苑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震撼着他们的心弦。 在《西厢记》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的非常明显,才华出众痴情的男主张生,美丽多彩大胆的女主崔莺莺在我们视线中来回涌动,而聪明伶俐的丫鬟红娘也让我们无法忽视。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这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荼毒,又对爱情充满向往。她与张生在寺庙后院相见,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对唱,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这个典型封建家长的管束,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于是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的书信是在戏弄她。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且专情的痴情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在当时社会显得非常热烈、大胆的方式,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小姐是否对他有意,先对莺莺的丫鬟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浅析《西厢记》中老夫人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老夫人的形象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诞生至今已几百年,人们在赞颂张生与崔莺莺历经磨难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称赞红娘的侠肝义胆、成人之美时,大都不约而同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老夫人。人们认为老夫人是一个为了维护崔氏家族的高贵门第,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的“顽固而狡猾的老太婆”。老夫人作为崔莺莺和张生通往幸福道路上的绊脚石,而获得了千古骂名。漫长的历史岁月,没有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但是当我再一次看《西厢记》,把她放回她所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中再去了解这个人物的时候,突然有了不同的看法。 剧本一开场就写老夫人由于丈夫的去世而十分感伤,好像也饱尝了“人情逐冷暖,门前车马稀”的炎凉世态。她说:“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也啊!”可见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者并非一只冷血动物,而是一个七情悉具的活脱脱的人。在这“子母孤孀途路穷”的处境中,作为母亲,她就加倍疼爱、加倍体贴她的女儿。 她对女儿的爱是真诚的,然而她是按照她说理解的封建道德的教条来立身行事,来疼爱自己的女儿的。对于女儿,既要要求她具有相府千金应有的才能,又要她谨守封建礼教。总之,要为女儿尽可能的创造收人尊敬,可以博得最好“前途”的条件。在择婿问题上,则要求门当户对,要看男方在门第、身份、财产等方面是否配的上女儿,就是想找个“高富帅”。这一切,正是她爱女儿的具体表现,如果不爱,又何必操那么多闲心。 剧中老夫人有三次悔婚,循着她三次赖婚的踪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自己女儿的婚姻大事操碎了心的一个慈母形象。我们不妨想想为什么崔老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悔婚呢?难道她不知道言而无信非君子吗?难道女儿不应该捧在手心里疼吗? 有人认为老夫人之所以赖婚,是因为门第观念的禁锢,看不起张生是个穷酸秀才。其实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老夫人之所以第一次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是形势所逼。勉强同意了这一建议,说:“此计较可。虽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这虽然可以说明老夫人有门当户对的观念。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老夫人是在为莺莺的将来着想的。如果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盗贼,以后怎么生活呀,以此看来,能够献上良计的人一定有勇有谋,也算得上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可

论《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复杂性

论《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复杂性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永恒的爱情主题;另一方面是成功塑造了一批人物,尤其是张生这个形象:他既热爱功名又向往爱情,既风雅又粗俗,有时机智有时痴傻,有时勇敢有时懦弱。总之,他的形象充满了复杂性。 关键词:张生形象复杂性 王实甫的《西厢记》,像一朵芬芳艳丽的鲜花开放在元代的剧坛,使人赞叹,使人倾倒;它又像文坛的一颗巨星,照耀和影响着后世的文坛。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它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主题之永恒——“永者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另外,《西厢记》是一幅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的人物画面:崔莺莺的矜持、小性儿、乖张;红娘的天真、热情、泼辣、粗犷“慌到天上来”的老夫人;“傻角”张生。这一个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洋溢着性格的芬芳。这里我们来着重看一看张生这个人物形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思想性格自然也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张生亦是如此。他既爱功名又向往爱情,虽是风流才子却又俗不可耐,有时机智有;时痴傻,有时主动大胆有时却懦弱无能,这些看似矛盾,互相排斥的因素都集中体现在张生的身上,却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取得了和谐的统一。因此,张生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其形象充满了复杂性,同时更加丰满,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 一、功名与爱情 张生先父官至礼部尚书,可见他也算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书香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但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便“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高中语文 对《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探究作文素材

对《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探究 摘要: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在表达这一主题时,男主人公张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键词:西厢记;张生;四大爱情剧 一、概述 作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又是文章魁首。他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字莺莺,并且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着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故此,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其志诚的一面。同时,由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又使张生变成一个“傻角”、一个“银样锱枪头”,使张生的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为本剧增添了多喜剧色彩,不断给观众、读者以轻松舒畅的感受。在王实甫精心塑造下,张生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 二、“文章魁首”张生 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人物分析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 人物分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演变(5本20折) 答:1.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张生是薄情书生,莺莺是悲剧人物。文章肯定张生善能补过的行为,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恋花》没有新内容,但是作者态度为谴责张生同情莺莺,注入新思想。3.金代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增加阻挠、创作红娘人物等内容,并肯定崔张之爱是正当合理的追求,赞美他们的反叛精神,把结局改为才子佳人的团圆结局。4.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上摒弃不合理的情节改善人物,把这题材推向高峰。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高扬爱情自由主旋律的里程碑式作品。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0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主题思想

《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 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不足: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 《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刻画 答:1.崔莺莺——一个热烈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少女。紧扣她的出身和教养,逼真的描写她青春觉醒和如何冲脱封建枷锁的束缚,突出了莺莺的聪慧机灵、温柔多情的性格,又反映封建贵族家庭长期教养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烙印,表现为追求爱情过程,不时流露的苦闷、犹豫和怯弱任性。面对主客观双重阻力,大胆向婚姻自由挪动脚步的叛逆者,“有情人”(补充: a、莺莺生于相国名门,生活于礼教家规的重重禁锢之中,但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b、老夫人的负义赖婚,激起了莺莺的不满,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但又碍于礼教的影响,顾虑重重。c、老夫人从门第观念出发逼张生应试,莺莺则蔑视功名富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莺鸳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2.张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功名的封建世子,也是执着的风流才子。“痴情种”3.红娘——是西厢记中刻画最有光彩的人物,善良机灵,她的正直、勇敢和机智表现的最为突出。“赖婚”前后对张生和莺莺的帮助“拷红”时反拷老夫人取胜“擎天柱” 4.老夫人——封建礼法的卫道者,封建贵族家庭的贤妻良母。疼爱女儿。阻挠女儿爱情时 也表现出虚伪、刻毒和冷酷的性格。“狠毒娘”。 (补充)崔莺莺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 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 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 张生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摘要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璀璨奇葩,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莺莺、张生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了精致的加工、再创造。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随着《西厢记》的出版、翻译、改编、演出的全方位繁荣,也派生出“红娘”形象在人们生活语言中以飞快的速度在递增,并且急剧地演化的现象。 关键词:反叛膨化越位回归变奏 "The West Chamber" Matchmaker of the image analysis Abstract:The West Chamber" is the Yuan Dynasty destroyed the wonderful work,Wang Shifu in the past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improving the Cui Yingying, Zhang's story of "The West Chamber" in the plot, character shape processing has been refined to create . Matchmaker is a book "to dominate the" role, as a "romantic" story of the second angle, the image of her than Cui Zhang Yingying and more vivid. With "The West Chamber"of the publication, translation, adaptation, performance all-round prosperity, but also derived a "Matchmaker" image of language in people's lives in order to rapidly increase the speed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sharply. KeyWords: Expanded, overrun, rebel, return, vari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