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摘要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其主题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深刻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男主角张生温文尔雅、满腹才学,从普救寺偶遇崔莺莺便一见钟情,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矢志不渝,遇到阻碍毫不退缩但又束手无措,又因刻骨的相思而表现出的忠厚傻气相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生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强烈批判了封建礼教、门阀制度和包办婚姻对人们的迫害,从侧面反映了元代文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本文从张生的言行举止出发,剖析张生的形象特征,挖掘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西厢记》;张生形象;人物形象;时代先锋

On "The West Chamber" Zhang's image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Abstract

Wang Shih-fu "The West Chamber" is a masterpiece in the Yuan Dynasty,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masterpiece of realism. The theme "never old parting, the everlasting finished poly willing whole world are good and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the strong desire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re wonderful and kind. The actor Zhang "gentle, full of scholarship, the universalist Temple occasional Cui Yingying love at first sight, peeping into the garden night Yingying burn incense bold enthusiasm. In the pursuit of love unshaken,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hampered undaunted but know what to flawless, because of deep-seated Acacia demonstrated honest silly left a deep impression to viewers and readers. Zhang's image reflects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free love, strongly criticized the persecution feudal patriarch of propriety system and arranged marriages for people. Due to the plot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feelings, finally won the first name of champion, near-perfect image of the literati, the reflection of the Yuan Dynasty literati political frustrations and ideals. From the words and deeds of Zhang behavior, the analysis of Zhang's image characteristics, tap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West Chamber", Zhang, social significance

目录

引言 (1)

1张生的形象分析 (2)

1.1对爱情坚定执着,因痴而傻 (2)

1.2学富五车、富有胆略 (4)

1.3追求爱情,挑战礼教 (5)

2张生形象的时代先锋特征 (6)

2.1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6)

2.2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 (7)

2.3对元代文人的深思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此后,故事广为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对崔莺莺命运的同情,对张生薄情的批评。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西厢记》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矛盾冲突的性质演变成了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故事以张生崔莺莺私奔团圆作结。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精心塑造了一个才子、勇敢、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凭着自己出众的才华和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崔莺莺,并且坚决的追求着崔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同时,由于对崔莺莺的爱,又使张生变的迂拙,人物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张生形象的成功塑造还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愿望和心声,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元代文人现实的思考。

1张生的形象分析

1.1对爱情坚定执着,因痴而傻

张生与莺莺的结合,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这段婚姻,前有门第的高墙阻挡,后有婚约的大河隔断。无论是哪一种困难,都是难以逾越的。可是张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一直在等待和拒绝中寻找机会,他一次又一次地叩响崔莺莺的闺门,几近无望地寻找打动人心的机会。

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便“魂灵儿飞在半天”,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于是不顾学业和志向,毅然以旅店冗杂,早晚难以温习经史为借口,向长老借一间僧房,以求再遇崔莺莺。

在老夫人让红娘问法本长老何时为老相公做超度亡灵法事时,张生提前找借口出去等候红娘,以便打听崔莺莺的情况。初见红娘就来了个自报家门:“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么?红娘说:我便是。何劳先生动问?张生答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①这段话让我们感到张生傻头傻脑,冒冒失失,对美的迫切追求,憨直。红娘认为其行为过于唐突,于是问他:“谁问你来?”他却不顾红娘的问话,并接着道:“敢问小姐常出来么?”。这把张生在爱情的驱动下的痴迷傻气的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对于红娘的愤怒他却一点也不顾及,只是自我叹息“这相思索是害也”。他的行为着实可爱又可笑。

张君瑞破贼计中,张生以笔尖横扫五千叛军,张生救莺莺一家于水火之中,老夫人本应履行诺言,将莺莺许以张生为妻,然老夫人却以莺莺已有婚约在身,变卦赖婚。这让张生悲恸不已,甚至想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张生为了莺莺完全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由此可见张生对莺莺的情义是多么的深刻入骨,在极度的失望与无助中,他不顾读书人的尊严向红娘跪下,以求帮助。红娘被他的志诚深深感动,为他出谋划策、传书送简,张生才得以与莺莺约会。

崔莺莺夜听琴之后,张生拜托红娘给莺莺书信以表存心,然而由于莺莺为瞒住红娘,在红娘面前使诈,红娘回话让“张生休傻,不济事了”。张生听后,犹如大难临头,反而怪罪起红娘不用心。然而一听到小姐有回书,看到内容“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①张燕瑾.《西厢记》浅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花影动,疑是玉人来。”②张生一下子风魔劲又出来了,又变得欢天喜地,说:“呀,有这等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小姐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张生这一哭一笑,情绪的高涨与失落,表现出他对爱情的憧憬。前后变化之大,变化之快,显得十分的滑稽,透露出十足的傻气。

张生为了尽快见上莺莺,竟痴人说梦,“今日颓天百般的难得晚。天,你有万物于人,何故争此一日?疾下去波!”。在此显示了张生等待夜晚的焦急心理。明明知道太阳是不可能提前下山,而埋怨太阳为何“争此一日”,并幻想有后羿的神弓,把这太阳射下来,好让他与莺莺相见,从中可看出张生对爱情的痴狂,以至都想改变客观规律,来达到自己与有情人相见的目的。

在园林相会时,张生更是愣头愣脑,没了心智。听到红娘发出的暗号不认清来的人是不是莺莺,就以为是小姐,一把搂住红娘,气的红娘说:“你看得好仔细著!若是夫人怎了?”张生道:“小生害得眼花。搂的慌了些儿,不知是谁。望乞恕罪。”张生对崔莺莺的相思已达到心随情动,忘乎所以的境地,太过于冒失,根本没有一个封建文人的拘态,使人不禁失笑。

老妇人得知张生与莺莺私合的事后,便以相国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要求张生进京赶考。“得了官回来见我,落榜了,休回来见我。”③张生毅然选择上京赴考,他明白,短暂的离别是为了长久的相聚。因此,张生不得不为此离开,上京赶考,只为有朝一日能与相爱之人执手到白头。为了爱情,他早已将所有的困难抗在肩上,踩在脚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生高中状元,但他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令琴童星夜去送家书,告知夫人,以安其心。张生是实实在在,一心一意的为莺莺着想,生怕她担忧成疾。作为状元郎的张生春风得意,身边不乏为其牵线搭桥的当朝高官,也不缺少愿意将女儿嫁与他的达官贵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郑恒说张生已经和另有所爱的时候,崔莺莺尽管非常痛苦,还是不由自主地相信了。可是,张生是重情重义的,而非一个薄情寡义、喜新厌旧如陈世美之流的薄情郎、负心汉。他在不名一文、身无长物的时候爱着崔莺莺,在功成名就之后也对其倍加珍惜、百般痴情。何况,在张生所处的时代,有功名在身之人,迎娶三妻四妾又何妨?不是张生不能,而是张生不想。

张生用行动证明了他对莺莺的情义,用自己来证明他对爱情的坚定执着。

②张燕瑾.《西厢记》浅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③张燕瑾.《西厢记》浅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1.2学富五车、富有胆略

诚如《红楼梦》中贾雨村所谓“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张生先人拜礼部尚书,是书香门第出身,从小饱读诗书,经纶满腹,只待金榜题名,一鸣惊人。但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

在山西到京城赴考途中,行至蒲津,黄河渡口之时,立刻被眼前浊浪滚滚,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观所吸引,随即景抒怀,放声高歌: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这可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恰便似弩箭乍离弦。④

这支曲子,摹写了黄河流经的区域和作用。把竹索作缆绳的浮桥,比作是仰卧在水上的苍龙,状物生动鲜明,形神毕现。这里的“溃”是灌溉之意,用字精当高度概括,借眼前宏伟壮阔的景物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和雄大抱负。整曲张生触景而感,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突出表现了张生八斗五车的高富才学。

为了追求莺莺,张生问过和尚,知道小姐每天晚上会在花园内烧香,他先在太湖石畔的墙角儿等待,当听见门响之时,惦着脚尖儿仔细的看着莺莺。为引起莺莺注意和探究莺莺的意向,便高吟一绝:“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浩魄,不见月中人。”张生借景抒情,抒发了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张生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胆略过人,在叛军孙飞虎围困普救寺欲掳取莺莺为妻,并放言若不交出莺莺,将焚烧寺院,僧俗寸斩一个不留之际,张生有勇有谋。他本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何时见过这样的场面,但是在面对劫匪,张生不畏强敌、处事镇静。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让法本长老与贼汉交涉,以莺莺有孝在身,待三日功德圆满,将小姐送与将军为借口,争取更多的时间,稳定局势。紧接着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最终杜确前来相救,一脱虎险。

我国古代,读书人终日以书为伴,诗词自然不在话下,可张生还通晓音律。红娘传张生赴宴中,张生本以为好事将近,能与莺莺成婚白头偕老,可谁知老妇人食言悔婚,要张

④张燕瑾.《西厢记》浅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生与莺莺以兄妹相称。张生心灰意冷,痛苦万分,他的痴情得到了红娘的同情,为其献计献策,说:“妾见先生有囊琴一张,必善于次。俺小姐深慕于琴。今夕妾与小姐同至花园内烧夜香,但听咳嗽为令,先生动操”。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蔬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⑤

这是莺莺对声音的猜测,而后知为张生琴音,更是大加赞赏。张生的琴声状,似铁骑刀枪,琴声幽,好似落花流水,琴声高,好似鹤在空中鸣叫,琴声低,好似少男少女在小窗下窃窃私语。可见张生琴技之高深。随后,张生将弦改过,弹了一曲《凤求凰》向莺莺表达爱意,使莺莺被其深情所感动,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最后夺得头名状元,更加肯定了张生的才子形象。隋开皇七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它彻底破除了魏晋以来以门阀高下作为取人标准的腐朽制度,打破了由豪门世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扩大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进身的机会。唐代的考试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常科,二是制科。唐高宗时又在进士科加试杂文两篇(既一诗一赋),以测试应考者的文才。考试第一名叫“状元”或者“状头”。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的选拔,才能授予官职。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即相貌、言谈、书写、表达四方面是否合格。选试的科目也分“博学宏词”和“拔萃”等。前者主要测文章论述,后者主要测试司法判词。可见张生一表人才,经得住现实的真金火炼。

1.3追求爱情,挑战礼教

莺莺在花园夜烧香的时候,他为了爱情不顾礼法惦着脚尖偷看莺莺,为一饱眼福,并且还准备撞过去,看看莺莺说什么,这在我国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父母包办的婚姻里是于理不合的。

当莺莺下定决心与他私合的时候,瞒着红娘给他写了一封简书,他完全应该从红娘口称的“药方”的语气里知道,莺莺是瞒着红娘的,信里又明明嘱咐他:“仰图厚德难从礼,谨讽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可是他一高兴,光记住了“今宵端的雨云来”,却把“寄语高唐休咏赋”给忘到了脑后,又全说出去了,完全不顾莺莺的名节。

⑤张燕瑾.《西厢记》浅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张生本来志在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成大志。“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遂的大志也呵!”⑥然而由于偶然机会,“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夜怨”,让他一下子“魂灵儿飞在半天”,“十年不认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试也罢,于是赁居西厢,全身心地投入了对莺莺的爱,按照古代的常理,读书人的正道应该是赴京赶考,获取功名。可是张生竟然被崔莺莺迷住了,完全沉浸在对崔莺莺的情感当中。此时的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甚至说出了其他读书人想都不敢想的“功名哪怕不要也罢”,这无异于“痴人妄语”。

张生又是懦弱的,他背后热爱莺莺,但当面却显得笨拙无能。尤其是莺莺的“假意儿”发作的时候,更显得不知所措。老夫人赖婚后他颓丧得想自杀,患了相思病。老夫人发现他和莺莺私合时感到特别害怕,简直枉做了那坎男儿,动不动就摆出一副无能相,可怜巴巴地求红娘帮忙。

2张生形象的时代先锋特征

2.1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无行为人,他骗取了崔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另娶高门,并称崔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张生和崔莺莺共同追求爱情,张生成了多情才子,崔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最后冲破封建牢笼,实现厮守终生。王实甫大胆创新,在保持每本四折一契子的基本格局基础上,运用五本共二十折五契子的宏大结构表现了这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张生本来要上京赶考,在遇上莺莺后,他一反传统学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而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义无反顾地追求莺莺。与拥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张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他对自我理想及人目标生的追求,恰恰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一致,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此外,作者还非常重视喜剧的娱乐作用,剧中张生并不是一个严肃正经的书生,而是一个生动而带有傻气的喜剧形象。作者利用故事情节的突变,充分向观众展现了张生的自身矛盾,在其前后行为抑扬交错的对比中,生动活泼地显露了

⑥张燕瑾.《西厢记》浅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社会地位卑贱,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国家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璀璨奇葩,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崔、张的故事,使《西厢记》在情节、人物塑造上得到精致的加工、再创造。红娘是这部作品中一个"喧宾夺主"的角色,作为"才子佳人"故事的次角,她的形象却较崔莺莺与张生更加生动逼真。红娘不仅具备了小丫头的乖觉、能说会道、性格爽朗、讨人喜欢的特征,且她有坚定的立场、爱憎分明、富正义感、敢于斗争、智勇双全。在这场自由观念左右的婚姻中,红娘自始至终是主导斗争进行的重要人物。 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开这层秘密,或置若罔闻,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封建卫道士的眼中,红娘的形象是反面的、不光彩的,是个罪魁祸首,是辱没夫人家谱、败坏小姐闺范、坏张生行止的"蟊贼"。但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却是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的危险,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在作品中,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终日将女儿紧闭闺房中,不得见生人,在婚姻上是极力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这个封建的顽石,却遭到了奴仆红娘当面的顶撞,不留一丝情面。在"拷红"一折中,红娘以理驳之:"信者,人之根本......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短短一段话,说得老夫人无言以对,充分反映了红娘的能言善辩、通晓大义、机智过人、富正义感。同时,在主仆地位悬殊、礼教严谨的封建家庭中,红娘不畏老夫人的"打下下半截"的威吓,而拒不知罪,镇静自若地晓之以理,实在是非有十分的胆量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所不然的。 在最后一本中,红娘痛骂郑桓,语言锋利,咄咄逼人。当郑桓夸耀自己富有而能干、骂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一)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古典名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张生的形象。剧中张生是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形象,是一个热情、执着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是极具生气和活力的喜剧形象,他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并影响着后世的许多创作。一、概述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在表达这一主题时,男主人公张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又是文章魁首。他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字莺莺,并且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着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故此,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其志诚的一面。同时,由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又使张生变成一个“傻角”、一个“银样锱枪头”,使张生的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为本剧增添了多喜剧色彩,不断给观众、读者以轻松舒畅的感受。在王实甫精心塑造下,张生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二、“文章魁首”张生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①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第二本第一折)更重要的是,张生并非绣花枕头,在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经过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令莺莺倾心相许。此外,张生的才学并不仅限于此。他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音诉心曲。凭借他高超的琴技,随心而奏: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倾诉着自己的情意。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娘的赞扬:后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流,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第三本第一折)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张生正是以他的胸中才学换得“文章魁首”的称颂,赢得了莺莺的青睐。三、“志诚种”张生张生性格中的“志诚”,是建立爱情、婚姻的关键。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不愧被称之为“志

2017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答案

?《《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关于崔张故事的各版本中目前保留完整的是()。(1.0分) 1.0 分 ?A、 《刘知远诸宫调》 ? ?B、 《天宝遗事诸宫调》 ? ?C、 《雍熙乐府》 ? ?D、 《西厢记诸宫调》 ? 我的答案:D 2 金本《西厢记》中将莺莺许配给退兵之人的建议是()提出来的。(1.0分) 1.0 分

?A、 张生 ? ?B、 老夫人 ? ?C、 红娘 ? ?D、 莺莺 ? 我的答案:B 3 “罗敷”是古代()作品中的人物。(1.0分)1.0 分 ?A、 杂剧 ? ?B、 传奇 ? ?C、 词赋

? ?D、 乐府 ? 我的答案:D 4 《读莺莺传》是()的作品。(1.0分) 1.0 分 ?A、 王国维 ? ?B、 陈寅恪 ? ?C、 金岳霖 ? ?D、 鲁迅 ? 我的答案:B 5 相较于《莺莺传》,《董西厢》中的“惊人之笔”情节并不包括()。(1.0分) 1.0 分

?A、 乱兵围困普救寺 ? ?B、 赖婚 ? ?C、 崔张私下结合 ? ?D、 崔张一见钟情 ? 我的答案:D 6 王世祯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王西厢》的语言,其中不包括()。(1.0分) 1.0 分 ?A、 骈俪中的景语 ? ?B、 骈俪中的情语 ? ?C、 骈俪中的诨语

? ?D、 骈俪中的诗语 ? 我的答案:D 7 《董西厢》中的武戏在情节设置上是为了()。(1.0分)1.0 分 ?A、 丰富情节 ? ?B、 渲染气氛 ? ?C、 烘托人物 ? ?D、 突出崔张的爱情 ? 我的答案:B 8 《寺警》之后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1.0分)1.0 分 ?A、

张生柳梦梅形象的比较

张生柳梦梅形象的比较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从人生轨迹、爱情和性格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梳理出相同点,又重在辨析其不同点,以期对两位男主人公形象的同中之异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张生柳梦梅人生轨迹爱情性格特征 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元代剧坛,在其《录鬼簿》中写到“《西厢记》天下夺魁。”对《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待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又有“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的评价。人们之所以把《西厢记》和《牡丹亭》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部著作同属于戏曲这一体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王实甫和汤显祖在这两篇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更是成为文学天宇上永远闪耀的明星,但长期以来学界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女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身上,对男主人公张生和柳梦梅的关注程度相对不够,因此本文试对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内涵做进一步挖掘,并重在对二者的比较中见其同中之异。 一 从出身来看,张生的先人官拜礼部尚书,五旬之上,因病而亡,一年后又丧母,以致家道衰落。张生在学业上是极其用功的,“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但现实处境却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一本二折①)才高者难免志大,张生当然不甘于一辈子过这种生活,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最好的荣身之路是考取功名,这之后才能谈得上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在唐德宗即位之初,张生踏上上朝取应之路。 柳梦梅是唐朝柳州司马柳子厚的后代,父亲是朝散之职,母亲是县君之封,也可称得上是官宦之后,后来日子过得渐渐不支,比张生来似乎还要穷困许多,因为张生赶考还有马骑,有书童相随,柳梦梅却不得不向苗舜宾打秋风来筹集上京赶考的路费。虽然生活困窘,但柳梦梅同样是刻苦好学“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第二出)三场得手,只因未遭时事,不免饥寒,为实现胸中的远大抱负,于是辞别仆人也去进京赶考。 在求取功名的过程中,两个人都邂逅了美丽的爱情。张生普救寺内巧遇莺莺,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终成秦晋之好,遂成千古佳话。柳梦梅梅花庵偶遇杜丽娘,两个人爱得超越时空,超越生死,可谓轰轰烈烈。且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所爱的人私自结合,视封建礼法于不顾,但实际上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中,谁都不可能回避掉这一问题。追求幸福的青年男女只能勇敢的与封建势力抗争。 先看张生这边,在第四本第二折中写了老夫人对张生和莺莺之间关系的怀疑“这几日窃见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向日不同;莫不是做下来了么?”在“拷红”一节红娘以实相告,二人之间的密约偷期最终被老夫人发现,考虑再三老夫人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则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在这种情况下,张生不得不与莺莺洒泪分别,上朝取应,并一举夺冠。本以为这回可以顺理成章的娶莺莺为妻,永结百年之好。不料半路里杀

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20xx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完成时间:xxxx年4月10日 二xxx年六月

论文题目: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xxxx 签名: 指导教师:xxxx 签名: 摘要 情与礼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同时又矛盾重重。不同的社会状态之下,情与礼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一内容又集中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虽同为爱情主题,却由于产生于不同时代,在情礼关系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西厢记》产生于元代,是汉族文化极度低迷的产物,表现出情的张扬和礼的崩塌;《牡丹亭》创作于理学控制的明代,真实地反映了礼对情的禁锢。剧中作者对欲、情的肯定,则又与明中叶思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情与礼;人欲

Title: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me:xxxxx Signature: Supervisor:xxxxx Signature: ABSTRACT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are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humanity. They depend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also full of contradictio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present different states under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showed in different literature works.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re Chinese classical representative plays. Both the two works described love, but their stories happened in different times, presenting different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wrote in yuan dynasty, a result in low han literature, showing widely known affection and crumbing etiquette, while “The peony Pavilion”created in idealist philosophy controlled society, truly reflecting forbidde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which the writer praised the emotional desire connected with thoughtful liberation in middle Ming dynasty. Key words:“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The peony Pavilio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 Desire

西厢记各出大意及赏析

第一本,楔子: 崔相国过世,崔夫人携女儿护送灵柩至博陵安葬。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将灵柩放在普救寺内,让已经与崔小姐订婚的未来女婿郑恒前来协助。普救寺香火凋零,崔夫人心生伤感,唤女仆红娘陪同崔小姐散步。 第一本,第一折: 张君瑞文才出众,无奈父母早亡,功名未遂。张君瑞进京赶考,顺道前去拜访结拜兄弟杜君实。过了蒲津到了城里,张君瑞在一家旅店里打听到附近的普救寺值得一访,便轻装前往。在普救寺意外碰见崔家小姐崔莺莺,张生对其一见钟情。为了能再见崔小姐,决定不惜放弃考取功名的机会,要搬进寺内居住读书。 第一本,第二折: 张君瑞与寺院长老见面交流后,得到长老应允可以暂居寺中。此时红娘奉崔夫人之命来唤长老前去崔夫人处议事,张君瑞请求前往,长老同意了。红娘看穿张生心思,便用道德伦理的说辞教训了张生一番,要张君瑞循规蹈矩切忌害人害己。 第一本,第三折: 张君瑞得知崔莺莺每夜都去后花园内烧香,便来到后花园,偷看崔小姐烧香。张生为了引起崔小姐的注意,在墙角吟诗,崔莺莺也回作了一首诗而且对张心生好感。漆黑月夜,崔莺莺由于担心被人发现而疑神疑鬼逃回房内,只留下张生一人独自惆怅。 第一本,第四折: 二月十五日,崔家在普救寺做法事。寺院长老请求崔夫人让张君瑞带斋追荐亡亲,谎称张是其亲戚,得到崔夫人应允。张君瑞得以入内追荐亡亲,并暗地观望让他魂牵梦萦的崔家小姐。 第二本,第一折: 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便起了贼心,率领人马包围普救寺,想强抢其作为自己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时崔夫人无奈作出决定:谁能击退强盗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危难之中张君瑞主动请缨要承担此重责。 第二本,楔子: 张君瑞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信请自己的结拜兄弟率兵前来援救,三日后杜元帅带兵打退了孙飞虎。 第二本,第二折: 强敌已退,崔夫人让红娘请张君瑞赴宴,要答谢其救女之恩,张生与红娘交谈后,以为崔母真的要将崔小姐许配给自己,满心欢喜。 第二本,第三折: 崔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为由拒绝了张生和盈盈的婚事,而让他们结为兄妹并承诺会厚赠金帛。张崔二人看到这些一时之间痛苦不已。 第二本,第四折: 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达自己对她的心意,崔莺莺也向张生倾吐自己对张的爱慕之情。 第三本,楔子: 崔莺莺央求红娘帮她去探望听说病重的张君瑞,红娘答应了。 第三本,第一折: 原来张君瑞害的是相思之病,趁红娘探病之际,张生托她捎信给崔小姐。 第三本,第二折: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课件《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莺莺:[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少女青春苦闷,莫名惆怅) 老夫人: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棺材)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饱含势去人冷之叹,故再兴之) 因而,老夫人严加防犯女儿,将之嫁于其侄,是从其维护其封建门第利益出发,戏剧正是通过这一矛盾表现的反封建的主题。 崔莺莺:是个美丽、聪明、温柔、多情的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女子的典型。出身相门,身受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但由于她的身世,教养,从而使她走向反封建的步履显得尤为艰难,剧作家正是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丰满。另外,戏曲展示了性格中尤为可贵的是她淡泊功名,看重夫妻恩爱,此使之更有光彩。 张生性格,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其身上有关、王这类元初书会文人的痕迹。他是位聪慧而痴情的书生,又是一个叛逆者形象。他“银样蜡枪头”的个性,增加了戏剧的喜剧色彩,使之显得轻佻。 红娘是《西厢记》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21折戏,由红娘唱的有7折之多,充分展示这一人物的内心。她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心直口快,活泼爽朗;聪明机智而又勇敢泼辣。在关键时刻如此坚持正义,深得观众的赞赏,红娘真不愧为崔张爱情的“擎天柱”。 老夫人:是封建卫道者形象。“寺警”使之陷入困境,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答应将莺莺许张生。兵退赖婚,表现封建卫道者的狡猾,虚伪的性格,正当她充满自信,以己谋得逞时却弄巧成拙,女儿一气之下投入张生怀抱,事发后,她暴跳如雷,手持根棒拷打红娘,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应允此门婚事,但她又不甘失败,又逼张生上京应试,企图趁张生不得官,把婚再赖掉。没想到,当她正要叫郑恒做女婿时张生考中归来,她落得可卑而又可笑的下场。 《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推荐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文学院 086班季成林 08113255 《西厢记》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自其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关键是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心声,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永恒的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善良的愿望。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志诚种”,又带着点傻气的张生。 (一)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第二本第一折) 张生不仅仅空有才华,在危难之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 除此以外,他还精通音律,多才多艺。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声诉说心事,随心而奏。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

论“《西厢记》天下夺魁

论“《西厢记》天下夺魁”黄季鸿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HT5”K〗本文对《西厢记》在古典戏曲中应占何种地位进行了讨论。从元杂剧与《西厢记》的关系,《西厢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及场上之曲,历史对《西厢记》的检验等方面,再次论证并肯定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结论。同时指出,不仅局限于元杂剧,即使从中国古代戏曲全方位的角度来考察,《西厢记》也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戏曲杰作。 关键词:《西厢记》;元杂剧;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场上之曲;戏曲杰作 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03)02-0049-04《西厢记》在元杂剧中的地位问题,明代中后期曾有过热烈争论,扬者谓“《西厢记》天下夺魁”,抑者甚至诋毁否定者亦有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戏曲佳作如《琵琶记》、《牡丹亭》等不时诞生,若欲衡定《西厢记》在戏曲史上的地位,还必须将这些新的佳作纳入比较的视野。今日论者虽有论述偶尔触及到这个问题,但意见多不明朗,也不一致。笔者认为,即便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西厢记》“天下夺魁”依然当之无愧。此问题靠一篇短文并不能阐释清楚透彻,其来龙去脉、是非始末相当复杂,本文只想就自己的研究、体会从三个方面对此扼要地做一些论证与说明。 一、《西厢记》“天下夺魁”对元杂剧的影响 如果就《西厢记》与元杂剧的关系加以考察的话,《西厢记》对元杂剧的影响与反响远非其他杂剧可以比拟,故元明之际的曲家贾仲明(1343—1442后)首作“《西厢记》天下夺魁”之评。贾仲明为明初永乐帝三大侍臣之一。永乐二十年(1422)贾氏为元钟嗣成《录鬼簿》中未撰吊词的作家补撰了吊词,贾氏为王实甫所补撰的[陵波仙]吊词如下: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里,贾仲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结论。 那么这个结论表明的难道只是贾仲明自己的艺术识见与判断吗?果若如此,那就难免有人不同意贾氏的结论或观点了。事实则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西厢记》与元杂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其它剧本对《西厢记》的引用或提及仍可以使我们想象它在元杂剧中的巨大影响远非其它剧所能比拟。霍松林先生曾指出至少有十四本元杂剧引用或提到过《西厢记》,究竟有多少本呢?这个问题颇为复杂,若认真加以具体考察的话,有些现象还很难说清。不过就《西厢记》有关联的元杂剧进行统计的话,现在起码可找到四十本左右(笔者另撰有《元杂剧引述〈西厢记〉考》一文,对此作专门探讨),这种现象实属独一无二,唯《西厢记》有之。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剧本折光地透露出了《西厢记》的影响与地位,如《绯衣梦》反面人物贾虚有这样的道白,他说自己“幼习儒业,颇看《春秋》、《西厢》之记”。《春秋》传为孔子所作,此系儒家经典,在封建时代的政治与学术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尊位。剧作是让贾虚自己出乖露丑,从而对他进行嘲讽与戏噱。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西厢》岂可与《春秋》同日而语?但在贾虚那里却成了他幼习儒业的骄傲的资本,真是无知得可笑。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则材料无意中又透露出了元代勾栏曲肆视《西厢记》为杂剧“《春秋》”的事实,否则贾虚便不会有这样的比附。《绯衣梦》一说为关汉卿作,果若如此,此则材料则是将《西厢记》与《春秋》牵连到一起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西厢记》被称为《春秋》,也许就是因此而来;此外宫天挺杂剧《范张鸡黍》第二折中也有一例,其中有无学小人王仲略将《春秋》直谓为《西厢记》的言谈。剧中范巨卿针对权贵不学无术,感慨“《春秋》不知怎的发”时,王仲略与范巨卿则有如下一段对白:(王仲略云)春秋这的是庄家种田之事。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咱秀才们管他做什么?(正末云)不是这等说,是读书的《春秋》。(王仲略云)小生不曾读《春秋》,敢是《西厢记》王仲略是“天官主爵都尉兼学士判院门下女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文学赏析 内容摘要: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 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 厢记》。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 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 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 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 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 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 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 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 典文学。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 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 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 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 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 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 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 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 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 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 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 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 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xx: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金圣叹称之为“天地妙文”。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1](P247)。《西厢记》一反传统士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与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西厢记》主人公“张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 一 1.淡泊名利。 《西厢记》对张生的才华有许多描述: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产生好感。随后,张生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他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试探了烧香的莺莺。诗句清新,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萌生的爱情增添了浪漫气氛。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张生,给莺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描述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顿时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军:“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最后,他“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本领与才学。 正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却格调甚高,没有一点穷酸相。他的出场就迥然不凡:“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是个有大志的青年,内心虽充满烦闷,却并无失意之态。“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里的“愁”,不是感叹自己“四海无家,一身客寄”,而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萤窗雪案”,“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可是一见到美貌的莺莺便立即改变主意,留在普救寺追求爱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更重要,这在封建时代是离经叛道行为。但这种爱情的希望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不顾门第悬殊与世俗的观念,坚决地追求莺莺。他第一次看见莺莺时就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他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要淡于名利,他之所以赴京考试,实出于无奈,是老夫人逼的,磨磨蹭蹭走的:“马迟人意懒,风送雁行斜。”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虽是广州学里“数一数二的秀才”,“饱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1) [ 内容提要]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了宣扬“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使用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真可谓“天地妙文”。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理应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①(第一本第一折)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 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殷的气氛。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西厢记》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充满优美诗句的爱情戏剧,是中国十三世纪最著名的元曲之一,也许还可以说,它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按说,《西厢记》不过是一部才子佳人爱情戏,所写内容,古今中外并非罕见,反抗封建礼教,亦非从王实甫开始,何以蜚声中外?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创造了几个性格鲜明、丰满,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这些鲜明的艺术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歌颂了敢于向封建势力进行突击的青年一代,从而较好地表达了反封建的主题。六百多年来,这些艺术形象一直鼓舞着封建社会的千百万青年男女,为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己的美满生活而奋斗。就是在今天,这些形象也仍有其普遍的意义。特别是红娘这个名字,一直被人誉为穿针引线、成全婚姻的媒人的代名词,成为乐于成全他人好事者的象征。文中刻画了一个美丽、多才、性格叛逆的莺莺和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张生,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社会地位卑贱,却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红娘,也看到了一位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的封建家长制代表。 关键词:西厢记主要人物艺术形象分析封建势力封建礼教 目录 摘要 (1) 一、主人公莺莺和张生 (1) 二、红娘 (5) 三、老夫人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主人公莺莺和张生 主人公莺莺和张生,一个是相国小姐,一个是封建知识分子。他们强烈的不满现实生活,渴望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但在封建社会

中,剥削阶级的青年男女之间根本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合法的婚姻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缔结的,双方家庭都把新的联姻看成是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考虑的都是家世利益和经济财产,完全排斥了青年个人的愿望,剥夺了他们选择配偶的正当权利。莺莺和张生的自由恋爱,在当时的社会里显然是不合法的,是“大逆不道”的,必然要遭到封建家长的反对。这样,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的愿望和行动就与封建礼教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西厢记》就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来刻划这二个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的。莺莺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叛逆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她的性格被刻划得很完整,从她身上,不但体现了封建社会中我国妇女的悲惨命运,而且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思想觉醒、敢于起来同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反抗精神。 莺莺的叛逆性格首先表现在她对“高门”家世利益的蔑视。她是一位相国之女,从小生活在礼法森严的封建家庭里,受到老夫人的严厉管束,不可能有接近男青年的机会。她的父亲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这就决定了她的命运:等父丧满期后,去做郑恒的夫人。因而在遇见张生之前,她的青春和生命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昏睡着,没有觉醒。但封建家长的严厉管束,并不能禁锢这位相国小姐渴望爱情的心灵。同张生的佛殿相遇,警醒了她的青春和生命,请看她自己的一段自白:“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变亲!”因而“坐又不安,睡又不稳,登临也不快,闲行又闷。镇日价情思睡昏昏。”从此,她便开始向封建礼教挑战,大胆追求自由的爱情生活。张生是一个家道中落的穷书生,和崔家的相国门第显然是很不相称的。但从佛殿相遇到私自给合,莺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张生的门户和财产,她爱的是张生的“才貌双全”和纯朴诚实。特别是张生借兵解围,救了她们全家性命后,一种正义的感激和崇敬,更增加了她对张生的爱慕。这以后,她更热烈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向背叛、反抗其本阶级的道路走去。 莺莺叛逆性格的第二个表现,是对封建家长虚伪的母爱和包办婚姻的行径十分反感,以致诅咒、反抗。老夫人为了把她的女儿造就成一个忠于其阶级利益和阶级教养的人物,对莺莺从思想、行动、生活,一直到潜意识的活动,都严加管束,平时除了自己留心监视外,还派了侍女红娘去“行监坐守”。张生形容老夫人是“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莺莺对母亲的这种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