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

东京文学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任莹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

【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

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

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

((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

【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

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

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

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正如鲁迅

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

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略》对《莺

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历史流传与演变过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如鲁迅所说:

程。“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唐宋传奇集》揆其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

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特的妇女形象莺莺。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

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这个形象的塑造,既为后世作

论调。它的大致内容是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者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性格轮廓,又为形象的再创造留下

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了广阔的余地。请看作者的描绘:

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为酬谢张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怨幽邃,恒若不

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得丫环红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娘之助,两人幽会。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

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

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曲《调笑转踏》,赵令畴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

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民间

张生为什么抛弃莺莺呢?据他自己说:莺莺是罕见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

的美女——“尤物”。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失传。

妖于人”。“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弃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宋杂剧有

舍。可见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无义之徒。作者却在为他《莺莺六幺佚,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南戏有《西

82

万方数据

----------------------- Page 2-----------------------

东京文学?!粤蔓!恩.

厢记》一目佚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值得注意的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这

是,北宋赵德麟、令畸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

鼓子词》。他主要用《莺莺传》的文字作为说白,中间《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插进他写的十二首《蝶恋花》唱词,曲白相间,说唱此外,作者设计安排了一连串的新的情节,如赖

《西厢》故事。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隐含地批判了张生婚、闹简、赖简、拷红、长亭等,这些情节都写得那么

的薄情,对莺莺的被遗弃寄予同情,这在毛滂的《调笑曲折而富有吸引力,把一个“冷淡清虚”的爱情故事写

令》里已微露其意:“薄情年少如飞絮。”鼓子词开头得热闹诱人。后来杂剧《西厢记》的情节规模、结构布

说得更显露些:“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局,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奠定的。这是董解元的

怨。”张生把莺莺的离怨等闲视之,含有指责张生之莫大功绩。没有董《西厢》就没有后来的王《西厢》。

意。结尾处又说:“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诸宫调的语言技巧是精湛的。性格化的语言把所有

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明确指出人物都写得惟妙惟肖,顾盼多姿。本来这类才子佳人的

张生是“弃掷”莺莺,使她遗恨无穷。原来被元稹视为题材,很容易写成陈词滥套,它没有那些动人心弦的激

错误的爱情,在鼓子词中开始被纠正并获得美的价值。烈场面,没有争奇斗胜的巧妙情节.它主要是写人物的

什么“尤物”啊,“补过”呀之类的调调没有了。张生细腻感情,作者如果没有精湛的语言技巧,那就会使听

的丑恶行为开始受道德的检验。遗憾的是,作者还没有众昏昏欲睡。可是,

你认真读来,就像美酒醇醪那样深

洞悉这一悲剧发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他仍然袭用厚有味,如写张生思念莺莺:“待不寻思,怎奈心肠

了张生背盟的结尾。这样就不能充分赞颂他们的具有反软,告天,天不应,奈何天。”只一个“天”字就有三

封建性的爱情行为。至少,莺莺是认错了人。错误的爱层转折,形象地写出相思的九曲回肠。再如:“没一个

情被“矫正”为令人遗憾的爱情,这是美中不足的。日头JL,b放闲,没一个时辰儿不挂念,没一个夜儿不梦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见。”先说一整天,再说天中之时,继说时中之夜。在

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自然的语言中寄寓着作者的辛苦匠心。还有些语言新奇

调》(又称《董西厢》)。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巧丽,诗意盎然。如“碧天涯几缕儿残霞,渐听得踏踏

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地昏钟儿打,钟声渐罢,又戍楼寒角奏‘梅花’”。景

结尾,从而使其主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色如I画。又如:“过雨樱桃血满枝,弄色的奇花红间

教的时代高度。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紫,垂柳已威丝。对许多好景,触目是断肠诗。”艳丽

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张生由背信脱俗。董《西厢》又是一首充满警句美词的长篇抒情

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诗,写景绘情,两穷其妙。

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

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

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西厢记》的杰出成就,植根

色。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长期的滋育蜕变而来,闪

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耀着历史洗礼后的莹润光芒。

I参考文献】

【l】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f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82.【31谢桃坊著.中国市民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论((西厢记》的心理描写艺术f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2(1).

83

万方数据

----------------------- Page 3-----------------------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作者:任莹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

刊名:

东京文学

英文刊名: DONGJING WENXUE

年,卷(期): 2009,""(12)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实甫.王季思西厢记 1978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1982

3.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 1997

4.高霞论《西厢记》的心理描写艺术[期刊论文]-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1)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杨治敏晏子故事研究 2005

晏子是春秋时期的着名历史人物。先秦时期,零星记录晏子材料的着作有很多,包括《左传》、《礼记》、《孟子》等,《晏子春秋》则是晏子故事的

总集。晏子故事历代流传演变,经久不衰。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晏子故事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考察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全貌,进行分期述评。第二部分

对“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崔子弑齐君”、“锺离春”等四个经典晏子故事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第三部分是关於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思考

,认为晏子形象的仁爱与智慧是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基石,民间扬弱心理是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催化剂。

2.期刊论文王宪昭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母题的流传与演变 -理论学刊2007,""(9)

少数民族神话母题流传的主渠道是口头传承,同时在流传中也会产生一些相应的书面文本.神话母题在流传中经常会发生演变,包括母题的扩大、母题

的缩小、母题的变异、母题的淡化或消失等情况.一般而论,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民族的迁徙与分化、语言与译介以及后世对神话的加工改造等都是影响

少数民族神话母题流传与演变的重要因素.

3.期刊论文韩宁乐府曲调的流传与初唐诗风之演变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4)

初唐时期的乐府诗创作是很有特色的,基本上可以代表了初唐诗歌的风貌.本文选取了<

王昭君>、<从军行>、<巫山高>和初唐新题这样几个乐府曲调

,从这些具体曲调的流传、同题乐府诗的创作以及乐府新调的产生来考察初唐诗风的演变.

4.期刊论文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二) -医古文知识2004,21(3)

研究《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刻大字本以来至200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凡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

,涉及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三个赵开美本进

行详考,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考证赵本在日本流传演

变.

5.学位论文王立子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伤寒论》文献演变简史 2004

从汉末(约公元2 06年前后)《伤寒杂病论》成书至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伤寒论》的治平二年(公元1 06 5年),张仲景著作在其流传过程中分化为

多种不同卷数或不同内容的传本,并在历代史志目录中留下了不同的记载,该论文拟从整理考证相关文献资料的角度,全面反映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伤

寒论》文献演变简史.该文中的文献研究主要针对存于今《伤寒论》的以六经病辩治为主要内容的张仲景医学文献资料.宋本《伤寒论》刊行前有关《伤

寒论》的医学文献资料有敦煌《伤寒论》残卷、《金匮玉函经》、《脉经》、《千金要方》卷九、《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太平圣惠方》卷八、《小

品方》残卷、《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及《诸病源候论》.通过分析《脉经》内伤寒文献与《金匮玉函经》的关系以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与《金匮

玉函经》的关系,可以看出,《金匮玉函经》这一六朝时期的传本,在《伤寒论》的流传史中有这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承接着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

,并对后世的隋唐传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根据皇甫谧的《甲乙经》序,以及对于《小品方》残卷所载的目录学资料和《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的考

证,我们可以找到《伤寒论》"博采众方"的主要来源是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记录的经方著作《汤液经法》.通过对文献内容的考证,尤其是《脉经

》和《金匮玉函经》条文的排列,我们可以推测出《伤寒论》的原始面貌,它是按照前论后方排列的,而且条文的次序也并不严格,是按照"可"与"不可"排

列的,并不是按照"六经病"排列的,我们看到的今本的排列方式肇始于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改编,此后的宋本也沿用了孙思邈的排列方式.通过对

以上文献的考证,自《伤寒杂病论》散乱以后流传的许多传本,如《辨伤寒》、淳化本、唐本、宋本、《金匮玉函经》本、敦煌残卷本等等,但细细对比校

勘这些不同传本,内容基本相同,大同小异,因此可以证明,这些传本保留着仲景《伤寒论》主要内容.当然,目前各种传本,偶有一些条文系后人所增.但从

总体上看,唐本、宋本、《金匮玉函经》,比较完整保存了仲景《伤寒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通过整理考证以上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到,《伤寒论》的文

献内容经过历代的传抄和编订,虽然也有例如有后世注文掺入正文的现象,它的文字主体还是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得到了较大范围的传播,并且逐步成为

医学的经典.通过考察以上文献,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掌握《伤寒论》在宋版颁行以前的流传史.我们可以看到,《伤寒论》在其成书之后的时代更替中,得

到了历代医家的认可,并通过传抄、辑录的不同方式广泛流传,影响至今.

6.期刊论文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 -医古文知识2004,21(2)

研究<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刻大字本以来至200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凡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涉及

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三个赵开美本进行详考

,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考证赵本在日本流传演变.

7.学位论文黄海峰骑楼与建筑文化比较分析 2006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骑楼,作为近代岭南兴起的一种建筑形式,集中体现了近代岭南

建筑架空、开敞、骑楼、天井、花窗的主要特色,是反映岭南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试图通过对近代岭南骑楼与建筑文化嬗变过程的比较分析

去解读岭南骑楼建筑,不仅把近代岭南建筑与文化的发展变化史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这一历史流传物,而且把近代岭南骑楼看作一个主客体统一的

历史产物,既要分析骑楼建筑本身在近代历史中的演变情况,也要通过思想文化嬗变过程的分析,探寻深层次的建筑文化内部因素的变化。

文章把近代岭南骑楼演变按时序分为初始期、发展期、兴盛期三个阶段,表现为从南洋的传入,通过广州、海口、台北三个节点向内陆传播、扩散

。在分析演变过程时还贯穿着对骑楼源流的探究这一条主线,从与干栏式建筑、竹筒屋、五脚基进行比较分析中得出三者和骑楼渊源的相似与相异之处

。并将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的嬗变过程分为矛盾冲突期、容纳选择期、自主发展期三个阶段,与近代岭南骑楼的演变时序大致相当,两者存在着密切关系

----------------------- Page 4-----------------------

。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理解骑楼这一历史流传物的基本存在状态。最后,运用相关理论指出了岭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意义,对岭南骑楼的傈

护、利用、开发提出了若干探索性意见。

8.期刊论文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1)

宋本<伤寒论>指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刊雕之本,所据底本为荆南国末主高继冲所献,笔者对该本所据古本逐代进行洄溯与考证,成<高继冲本伤寒论

所据古本溯源>一文;本文所考者为宋本既刻后之流传与演变.两文合读,可得仲景<伤寒论>版本流传颠末之轮廓图景.

9.学位论文李冬梅红线女故事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2007

红线女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叙述了唐潞州节度使薛嵩有一侍婢红线女,夜窃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枕边金盒,胁迫其退兵,使两地

平息干戈的事情。除唐传奇以外,红线女故事在诗歌、小说、杂剧、传奇、史料笔记等领域都有文本流传。本文运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文学、文化

的角度研究红线女故事的产生、发展、流变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本文共分为引言、主体、结语三大部分,简要概述如下:

引言部分回顾了红线女故事的研究现状,明确了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主题学的研究方法。

主体部分有五个章节。

第一章介绍红线女故事的文本状况和演变轨迹。文本状况按朝代分为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概览式的列举了诗词、诗话、小说、戏曲中所存的

文献,以此可见红线女故事的全貌。演变轨迹在纵向梳理中,勾勒出红线女故事的流传、发展情况,以便从动态视角研究红线女故事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分析中央集权制对红线女故事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唐代藩镇<'2>割据背景下,红线女故事的产生受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因素影响很大。本

章第一节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制的产生发展作一简要溯源,并阐述其对各时期文学作品的影响。第二节重点分析唐、明两代政治背

景差异、皇权意识的不同,对红线女故事情节的推动和文化演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三章分析道教文化与红线女故事的关系。本章第一节梳理道教神仙信仰文化的发展演变情况。第二节重点对道教神仙信仰文化在各时期红线女故

事中的变化作解释,如唐代道教神仙信仰崇尚自由超脱的人格、明代道教神仙信仰主题中又包含着忠孝观念等。第三节讲述神仙信仰之外的其它道教文

化因素在红线女故事中的表现。

第四章分析善恶报应观念与红线女故事的关系。本章第一节梳理我国善恶报应观念在佛教传入前后各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第二节对红线女的身世

用佛教因果轮回观念作具体分析,并对唯独宋代红线女故事没有佛教文化因素的原因作专门的探讨。

第五章分析侠义文化与红线女故事的关系。本章第一节对中国侠义文化在各时期的发展脉络作一简要溯源。第二节在整个侠义文化的背景下,具体

分析红线女故事演变中,从唐代女侠报恩形象的大量出现,到宋代对侠义精神尤其是女子行侠的轻视,再到明清侠义文化中流露出伦理道德观念,这一

系列变化背后的原因。

结语部分总结并简述各部分观点,指出红线女故事具有独特性的原因。补充说明在红线女故事的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心理和意识不是截然分开而

是参差互见的,它们的相互融合才使红线女故事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10.期刊论文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续三)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4)

(上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33页)

6.2 宋本<伤寒论>在中国的流传与演变

赵开美本<伤寒论>在中国的流传有十二事应该引起特别注意.

第一,张卿子<仲景全书>不是真正的<仲景全书>;

第二,杨守敬伪造"影抄北宋本伤寒论"揭秘;

第三,矩庵发现的<伤寒论>大字本与小字本;

第四,武昌医馆翻刻杨守敬伪造本考证;

第五,恽铁樵据崛川济本影刻<伤寒论>考证;

第六,重庆市中医学会<新编宋本伤寒论>底本考察;

第七,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所据底本考察;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b261530.html,/Periodical_djwx200912038.aspx

授权使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hbkjsfxy),授权号:e19520be-1dea-4970-8205-9e0e0112d517

下载时间:2010年

10月13日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楚国人,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不但名留青史被后人敬仰,其一生也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下面就来说说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鞭尸复仇的故事。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楚平王即位后,因为听信费无忌的谗言,不但杀害伍奢,还派人去杀伍子胥。伍子胥接到消息后,立刻逃跑。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全力缉捕伍子胥。 伍子胥欲适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因太子建在宋,伍子胥奔宋,因宋国内乱,与太子一起奔郑。奈何太子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取郑国的意图被郑国君知晓而被杀,伍子胥又奔吴国。但是韶关位于吴楚交界之地,是楚国到吴国的必经之路,一直以来有重兵把守,韶关的关口前面是大江,两边山势陡峭。伍子胥一直头疼如何安全通过韶关。 还好伍子胥命不该绝,危难之际遇到了东皋公。东皋公他从悬赏

令上的画像中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和遭遇,于是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把他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丝毫不谈过韶关的事情。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 伍子胥心中忧虑,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东皋公而去,可又怕过不了韶关。如果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知不觉到了天亮。在极端的忧虑下,伍子胥竟然一夜白头。东皋公见了后,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发现果然一夜白头,不由暗暗叫苦。东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东皋公把皇甫讷打扮成伍子胥的模样,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 东京文学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任莹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 【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 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 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 ((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

【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 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 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 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正如鲁迅 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 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中国小说史略》对《莺 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铜像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 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 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 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饭食。 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 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 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 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 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 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 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 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伍子胥救幼主的事迹伍子胥救主是一个历史小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后世又将他称为白公胜,据传为白姓始祖。 白公胜画像楚国太子建被平王下令处死之前,得到当时边城司马的帮助,逃出了楚国,后来又和一同逃出楚国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过楚平王的追杀,来到了郑国。 郑国是太子建生母的故国,所以,郑国国君收留太子建在自己的国家之中生活。 生活在郑国的太子建一心想要报仇,他开始打起了郑国的主意,太子建在郑国广收门客,结交郑国的一些大臣。

端午节与伍子胥的传说

端午节与伍子胥的传说 Now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 north is the custom of eating the dumplings, wearing Sachet, dragon boat racing in the south as well, such as drinking realgar wine. B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many people will think of the great poet Qu Yuan. However, the Suzhou people say, in fac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he first memorial of Wu. Minister Wu Wu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ere members of the word Zixu, turned out to be the state of Chu. His father, the Prince of Chu Wu She is the Grand Tutor. 522 BC, king Ping of Chu construction is about to marry Prince spotted the Qinmu Gong's daughter, and a traitor Fei Wuji conspiracy, robbery scene staged farce son's wife. Finally, the king Ping of Chu reconvened the Prince built, and the instigation of the Fei Wuji, Wu She killed and Wu's brother Wu and the Wu family is still more than 100 ports. Country full of open-minded hatred of hate at home, Wu may not want to sit still. He fled in panic, all the way Elegy. "Wuyuechunqiu" records, an arrest warrant was issued to arrest Chu Wu, also sent troops to catch up. Wu Tai-line the river, going to Heaven and crying, legends are all white hair overnight.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 uly12008第4期(总166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4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 郝青云 王清学 【提 要】自唐代《莺莺传》诞生以来,在宋、金、元、明历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演进,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民族的融合时期。在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西厢记故事的演进是在文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同时发生的,每一次思想内容的演进,都以文艺形式发展为契机,而文艺形式的发展又以文化转型为重要前提。 【关键词】西厢记 演进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8)04-0092-06 自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诞生以来,西厢记故事在每一种文艺形式中都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演进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变迁较大的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历史的变迁与整合为西厢记故事的形式和内容的演变提供了不同的文化语境,每一次文化变迁都为《西厢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西厢记故事最初源头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北宋文人赵令((1051~1134)根据《莺莺传》的内容创作了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南宋时出现了话本《莺莺传》,现已佚失,内容主要本于元稹的传奇小说。在金代,也就是南宋时期的北方,董解元创作了《西厢记说唱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将故事的演述形式由书面阅读转变为说唱表演。在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将董解元的《西厢记说唱诸宫调》改编成了舞台剧———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王西厢》或《北西厢》)。在元代还有南戏《崔莺莺西厢记》。元末明初有李景云同名作品,但全本已佚,留下残曲28支。在明代,由于戏剧形式的演变,出现了诸多传奇改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崔时佩、李日 华的《南调西厢记》(又称《南西厢记》或《南西厢》)。此外还有陆采的《陆天池合并西厢记》;佚名作者(一说是黄粹吾作)的《续西厢升仙记》;周公鲁的《翻西厢》;佚名作者的《锦西厢》;佚失的作品有杨讷的《翠西厢》;屠本峻《崔氏春秋补传》;卓人月《新西厢》;《王百户南西厢记》等等,在明代形成了翻改西厢故事的热潮。 一、西厢记故事艺术形式的演进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金元明四个时期五个朝代的更迭,在文艺形式上也经历了小说、诗、词、戏曲的转型。从《西厢记》艺术形式的演进来看,每当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兴起,《西厢记》很快就以新的面貌出现,西厢记故事的与时俱进充分证明了这部作品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文艺形式的演进往往是以文化的整合为契机的,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史上,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文化整合。 第一阶段:从唐到宋的演进。词在宋代得 29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金圣叹称之为“天地妙文”。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1](P247)。《西厢记》一反传统士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与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西厢记》主人公“张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 一 1.淡泊名利。 《西厢记》对张生的才华有许多描述: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产生好感。随后,张生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他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试探了烧香的莺莺。诗句清新,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萌生的爱情增添了浪漫气氛。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张生,给莺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描述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顿时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军:“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最后,他“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本领与才学。 正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却格调甚高,没有一点穷酸相。他的出场就迥然不凡:“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是个有大志的青年,内心虽充满烦闷,却并无失意之态。“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里的“愁”,不是感叹自己“四海无家,一身客寄”,而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萤窗雪案”,“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可是一见到美貌的莺莺便立即改变主意,留在普救寺追求爱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更重要,这在封建时代是离经叛道行为。但这种爱情的希望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不顾门第悬殊与世俗的观念,坚决地追求莺莺。他第一次看见莺莺时就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他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要淡于名利,他之所以赴京考试,实出于无奈,是老夫人逼的,磨磨蹭蹭走的:“马迟人意懒,风送雁行斜。”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虽是广州学里“数一数二的秀才”,“饱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铜像 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

饭食。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

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伍子胥救幼主的事迹 伍子胥救主是一个历史小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后世又将他称为白公胜,据传为白姓始祖。 白公胜画像 楚国太子建被平王下令处死之前,得到当时边城司马的帮助,逃出了楚国,后来又和一同逃出楚国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过楚平王的追杀,来到了郑国。郑国是太子建生母的故国,所以,郑国国君收留太子建在自己的国家之中生活。 生活在郑国的太子建一心想要报仇,他开始打起了郑国的主意,太子建

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

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 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着名的人物,他曾经追随当时正在郑国避难的楚国太子建,太子建与晋国密谋灭郑,结果被郑君知道了,杀了太子建,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建的儿子公子胜连夜逃跑,出奔 吴国。 伍子胥一行人逃到昭关的时候,先住在附近一个朋友东皋公家里,商量过关的对策。原来当时郑君紧急追捕伍子胥和公子胜,全国各个关口盘查得非常严密,关口上画着伍子胥的的画像,再加上伍子胥身材高大威猛,站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来,因此,想要蒙混过关非常困难。伍子胥愁得夜不能寐,干脆起一床一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绞 尽脑汁苦思冥想,可是他把所有能想的方法都在心里细细思量了一遍,总觉得不妥。不知不觉天已破晓,伍子胥愁眉苦脸走出门来,哪知道东皋公一见他,吓了一跳,原来昨天还只有三十出头的伍子胥,竟

然一一夜之间头发全白,看上去几乎有五六十岁了,只要再稍作化妆,无论谁都认不出来了。就这样,伍子胥顺利蒙混过关了。民谚有“伍子胥过昭关,一一夜白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伍子胥混出昭关以后没多久,就发现有兵追来了,好不容易逃出险境,竟然被一条大一江一挡住了去路。幸亏有个很仗义的渔夫,认出了伍子胥,助他过了一江一。伍子胥临走前,解下价值百金的佩剑相赠,以表谢意,渔夫说:“如果我把你的头献给楚王,就能封官进爵,享不尽荣华富贵。我连这些都不贪图,难道会希罕你这把剑吗?你还是自己留着防身吧。”伍子胥见他坚决不肯收剑,只得作罢。临走又嘱咐说:“如果有追兵询问,千万保守秘密。”渔夫很生气,责怪伍子胥不信任他。伍子胥只好上路,可是走了一会,还是不放心,又跑回来叮嘱渔夫不要泄漏他的行踪。渔夫叹息说:“你如此不相信我,万一追兵从别的地方渡河追上了你,我又如何为自己辩白呢?”于是便投一江一自一杀了。伍子胥大吃一惊,又悔又恨,又没有办法挽救,只好长叹一声,继续赶路。

伍子胥的故事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的故事-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 故事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铜像 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

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饭食。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

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伍子胥救幼主的事迹 伍子胥救主是一个历史小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后世又将他称为白公胜,据传为白姓始祖。 白公胜画像 楚国太子建被平王下令处死之前,得到当时边城司马的帮助,逃出了楚国,后来又和一同逃出楚国的伍子胥相遇,太子建和伍子胥一路躲过楚平王的追杀,来到了郑国。郑国是太子建生母的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人物分析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 人物分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演变(5本20折) 答:1.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张生是薄情书生,莺莺是悲剧人物。文章肯定张生善能补过的行为,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恋花》没有新内容,但是作者态度为谴责张生同情莺莺,注入新思想。3.金代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增加阻挠、创作红娘人物等内容,并肯定崔张之爱是正当合理的追求,赞美他们的反叛精神,把结局改为才子佳人的团圆结局。4.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上摒弃不合理的情节改善人物,把这题材推向高峰。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高扬爱情自由主旋律的里程碑式作品。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0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主题思想

《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 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不足: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 《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刻画 答:1.崔莺莺——一个热烈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少女。紧扣她的出身和教养,逼真的描写她青春觉醒和如何冲脱封建枷锁的束缚,突出了莺莺的聪慧机灵、温柔多情的性格,又反映封建贵族家庭长期教养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烙印,表现为追求爱情过程,不时流露的苦闷、犹豫和怯弱任性。面对主客观双重阻力,大胆向婚姻自由挪动脚步的叛逆者,“有情人”(补充: a、莺莺生于相国名门,生活于礼教家规的重重禁锢之中,但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b、老夫人的负义赖婚,激起了莺莺的不满,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但又碍于礼教的影响,顾虑重重。c、老夫人从门第观念出发逼张生应试,莺莺则蔑视功名富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莺鸳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2.张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功名的封建世子,也是执着的风流才子。“痴情种”3.红娘——是西厢记中刻画最有光彩的人物,善良机灵,她的正直、勇敢和机智表现的最为突出。“赖婚”前后对张生和莺莺的帮助“拷红”时反拷老夫人取胜“擎天柱” 4.老夫人——封建礼法的卫道者,封建贵族家庭的贤妻良母。疼爱女儿。阻挠女儿爱情时 也表现出虚伪、刻毒和冷酷的性格。“狠毒娘”。 (补充)崔莺莺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 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 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 张生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

伍子胥过昭关的传说

伍子胥过昭关的传说 在楚平王的时候,出了个聪明能干的宰相叫伍奢。楚平王是个昏君,他听信奸巨的谗言,阴谋要杀害伍奢。趁一次上朝的机会,他找借口把伍宰相关押起来,楚平王心狠手辣,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又派差人到伍奢家里,要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去保释。要是不去,就要杀掉伍奢。伍员就是伍子胥,和伍奢一样聪明,他一跟看穿了楚平王的阴谋,力劝他的哥哥不要去,伍尚不听,就随差人走了,伍子胥随即化装逃出了楚国郧都。 楚平王见伍尚来了,伍子胥没有来。就问差人是怎么回事。两个当差的把他们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楚平王。当差的说,只听见伍尚和伍员吵了一场嘴,伍员就不见了。 楚平王转脸又问伍尚:“伍子胥到哪里去了?”伍尚说:“伍子胥逃走了!”奸臣说:“天下是楚国的。伍员逃得出伍家,逃不出楚国。”楚平王随即下令杀了伍奢和伍尚,同时下令在楚国的交通要道,设置

关卡,张贴告示,画了伍员的像,挂图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逃出郧都。经过宋国、郑国后,又向吴国逃去。 伍子胥日夜赶路,一逃逃到了和吴国交界的昭关。这地方就是现在安徽省合山县北的小舰山,离漂阳县的平桥不远。过一条河就出楚国了。这时候已近黄昏,伍子胥急匆匆地赶到河边,高喊船家摆渡,喊了一阵,摇来一只摆渡船。伍子胥连人带马上了船,还没站稳就催船家开船。 摆船的是一个老艄公,凭他多年摆渡的经验。心急的人必定是有急事。老艄公抬头一打量,吃了一惊,这过河的不是别人,正是昭关城门上布告里要捉拿的伍子胥。心想:这是伍宰相的后代,不能把他往虎口里送。 伍子胥催得越急,老艄公把船摇得越慢,为啥?他心里在想办法,他看伍子胥急得不行,只好说了句安慰话:“你不要急,我保你平平安安过关。”可是,老艄公摇着船,在河里转了一夜,还没想出一条好计策。东方发白的时候,老艄公朝伍子胥一看,眉开眼笑地说:“好

《西厢记》简介及思想内容、人物分析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演变(5本20折) 答:1.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张生是薄情书生,莺莺是悲剧人物。文章肯定张生善能补过的行为,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恋花》没有新内容,但是作者态度为谴责张生同情莺莺,注入新思想。3.金代的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增加阻挠、创作红娘人物等内容,并肯定崔张之爱是正当合理的追求,赞美他们的反叛精神,把结局改为才子佳人的团圆结局。4.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上摒弃不合理的情节改善人物,把这题材推向高峰。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高扬爱情自由主旋律的里程碑式作品。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0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主题思想 《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不足: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 ●《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刻画 答:1.崔莺莺——一个热烈追求爱情自由的贵族少女。紧扣她的出身和教养,逼真的描写她青春觉醒和如何冲脱封建枷锁的束缚,突出了莺莺的聪慧机灵、温柔多情的性格,又反映封建贵族家庭长期教养在她身上留下的种种烙印,表现为追求爱情过程,不时流露的苦闷、犹豫和怯弱任性。面对主客观双重阻力,大胆向婚姻自由挪动脚步的叛逆者,“有情人”(补充: a、莺莺生于相国名门,生活于礼教家规的重重禁锢之中,但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和礼教的束缚。b、老夫人的负义赖婚,激起了莺莺的不满,开始了内心的反抗,但又碍于礼教的影响,顾虑重重。c、老夫人从门第观念出发逼张生应试,莺莺则蔑视功名富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是莺鸳叛逆性格的继续发展。)2. 张生——是一个典型的热衷功名的封建世子,也是执着的风流才子。“痴情种”3.红娘——是西厢记中刻画最有光彩的人物,善良机灵,她的正直、勇敢和机智表现的最为突出。“赖婚”前后对张生和莺莺的帮助“拷红”时反拷老夫人取胜“擎天柱”4.老夫人——封建礼法的卫道者,封建贵族家庭的贤妻良母。疼爱女儿。阻挠女儿爱情时也表现出虚伪、刻毒和冷酷的性格。“狠毒娘”。 (补充)崔莺莺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完整word版)西厢记故事演变过程

《西厢记》故事演变过程: 自唐代诗人元稹写下了《莺莺传》(《会真记》)后,敷演崔莺莺、张生爱情的“西厢”故事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流传演变,“西厢”故事也因此而成了寄寓不同的母题。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西厢故事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如果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本源的话,《西厢记诸宫调》则是西厢故事的推波助澜者,而《西厢记》则是西厢作品的登峰造极者。它们分别在唐人小说、金代说唱文学和元杂剧领域里占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交相辉映。下面探讨《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故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前者肯定张生抛弃莺莺的“忍情”变成了后者对张生和莺莺争取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赞美。而且诸宫调中的故事已经形成了很强的戏剧性,很适宜用戏剧形式来表演。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西厢记诸宫调》仍有不少显得粗糙的地方。它的情节不够紧凑,有些枝节铺衍过甚;它的人物形象也时有暧昧之处,如张生忽而因为得不到莺莺痛苦得要自杀,但在见到与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时,忽然又觉得自己同他“争一妇人,似涉非礼”,这一类情节对故事的爱情主题造成一定的破坏。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3. 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而又环环相扣。全剧以窦娥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来组织戏剧矛盾,写了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但作者把构思布局的重点放在两条主线上:一条是窦娥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的冲突;另一条是窦娥与以桃杌为代表的封建官府的冲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其它的矛盾冲突都服从于主线的安排。这样就使得情节集中,结构谨严。在关目的安排上,作者也是匠心独具,剧情发展既层次分明,给人以移步换形的紧凑感,又高潮迭出,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紧张感,这就使整个剧情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关汉卿杂剧语言艺术的共同特色。

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

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浅析《西厢记》

浅析《西厢记》 下沙15录音2班郑戈韫 150507220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为《西厢记》是“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在攻入楚都的时候,为了给自己的父兄复仇,掘开楚平王坟墓,挖出其尸骨进 行鞭尸的事情。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伍子胥是一个有仇必报,凶狠毒辣的人,这样的 人在乱世之中是很容易建功立业的,所以后来的伍子胥帮助吴王建立了不世之功。 伍子胥在逃出楚昭关的时候,得到一个撑船老者的帮助,才渡过大河。伍子胥为了报 答老者的恩情,解下腰上的七星龙渊宝剑,要送给那个老头。 那个老头接过宝剑之后,仰天长叹道:“我救你并不是因为钱财,只是因为你们伍家 世代忠良,现在既然你怀疑我是为财而来,那我只好以此剑自刎以证清高。”老者随后自 刎而死,也有人说这个老人并没有自刎而死,之所以会有这个传说流传出来是因为百姓之 间的以讹传讹导致的。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的途中,饥肠辘辘,一个姑娘可怜他给了他一点食物,伍子胥为了 人身安全,要求姑娘对他的行为进行保密。那个姑娘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于是抱 着石头跳进了旁边的河里。后来,伍子胥发达了之后,曾派人去寻找姑娘的家人,寻找无 果之后,伍子胥只好将千金报恩之金投入姑娘所死的河中。 伍子胥和楚平王的太子一起逃楚国之后,由于楚王的大规模搜捕,使得他不得不东躲 西藏,好不容易逃到楚国的边境昭关边。 出了昭关就是一条直通吴国的大河,但是昭关的镇守者是楚国著名大将,而且由于是 边境重关,戒备非常的森严。伍子胥只好和太子躲进旁边的山林之内,恰巧碰到了传说中 的扁鹊的弟子东皋公。 东皋公认出了被通缉的伍子胥,但是他非常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不但没有向官府举报,还非常热情的招待伍子胥他们,东皋公还向伍子胥保证会帮助他们通过昭关的。 可是,一连七天过去了,东皋公丝毫不提过关的事情,伍子胥心中非常的焦急,急切 的问东皋公说:“父兄大仇不能得报,我被困在此地实在是度日如年,您想到了什么妙计 来帮我?”。东皋公回答说:“办法我已经有了,现在就差一个重要的人物了,他马上就 来了,你安心等待即可”。 伍子胥听到此话,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东皋公,毕竟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情,他也不是 太了解东皋公这个人。晚上就寝的时候,伍子胥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在纠结着到底 该怎样做。如果自己离开东皋公,独自一人想办法出关,这和送死没区别,如果在这边继 续等的话,又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心中焦急万分的伍子胥一夜未睡。

西厢题材故事的源起及流变

在我国古典戏曲的璀璨宝库中,王实甫《西厢记》应该算是最光彩夺目的一颗巨星。明代贾仲名直截了当地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凌波仙》吊词),就连一代文豪、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也推崇《王西厢》说“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不过《西厢记》并非是王实甫凭空独创的新词,在《王西厢》诞生以前,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在《王西厢》问世以后,又有许多翻写改易之作。《西厢记》嬗变翻创现象成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乃至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将有关西厢故事的各种体裁作品择其主要者介绍如下。 一、唐元稹《莺莺传》,本名《传奇》,因为里面有《会真诗》30首,故又名《会真记》。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属于唐传奇。元稹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小说叙述张生与姨母郑氏的女儿崔莺莺恋爱又始乱终弃的故事。小说一方面对男女恋爱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和礼赞,另一方面又诬蔑莺莺为惑人的“尤物”,小说最后写莺莺别嫁他人,张生也另娶妻子。作者在小说中借张生之口说像莺莺这样的天生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意思是说漂亮的女子往往会引诱男子学坏。作者对张生辜负莺莺并最后抛弃她的行为不仅不加谴责,反而称赞其“为善补过者”。后来有学者认为张生就是元稹本人的自叙状,作品流露出的偏见反映出作者思想意识的局限和落后。 二、《商调蝶恋花》等宋代咏唱崔、张故事的文艺样式。《莺莺传》产生以后,曾出现过许多歌咏崔、张故事的文艺样式,话本小说曾有《莺莺传》,宋官本杂剧也曾有过《莺莺六幺》,不过可惜的是,这两种作品早已经佚失了。宋代还曾出现过以舞曲和鼓子词形式歌咏莺莺故事的作品,秦观和毛滂就写过《调笑转踏》。《调笑转踏》是一种以八句七言的引诗和一首《调笑令》词来歌咏一个故事的舞曲曲辞,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是由八个分别咏唱古代八个美人的小故事连结成套组成的,每个小故事咏唱一个美人,歌咏崔莺莺就是这中间的一个小故事。秦、毛叙写的故事虽没有超出《莺莺传》的内容,但以舞曲的形式来表现这一内容,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此后,赵令畤写成《商调蝶恋花》(全称《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因为他是采用当时民间说唱中的鼓子词形式写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是《蝶恋花鼓子词》。赵作是由12首《商调蝶恋花》词和散文说白组成,这其中的12首词是赵令畤的新创,说白则主要是删节元稹《莺莺传》而成。以鼓子词形式说唱莺莺故事,对《董西厢》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董解元的名字已不可考了。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董解元是金章宗(1190~1208)时人,他的《西厢记诸宫调》是我国现存三种诸宫调中首尾最完整、成就最高的一种(另外两种是金代佚名的《刘知远诸宫调》和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它用宫调来唱词,用散文来说白,相传为北宋时期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诸宫调的唱词是先以自成首尾的某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一套,然后联合各个宫调的许多套数而成长篇联套,每套宫调间穿插散文说白。由于它是用若干套即若干宫调唱奏一个故事的,所以就称为是诸宫调,“诸”就是若干的意思。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从头至尾只用一个宫调即商调咏唱,《西厢记诸宫调》则用了仙吕调、般涉调、高平调、商调、双调、中吕调、大石调、正宫调、越调、黄钟调、道宫、黄钟宫等宫调来连成长篇巨制,它总共使用了191套套曲和2支单曲。《董西厢》有5万多字,内容也很丰富,较之此前的崔、张故事作品,它的篇幅已作了很大的扩充,作者自创的成分很多。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董西厢》改变了原来《莺莺传》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结局方式,写张生与莺莺两人为追求恋爱自由而共同斗争,最后两人终于结成美满姻缘。我们把这一改悲为喜的结局安排看作是普通的戏曲大团圆模式的表现,董解元的这一改动反映了他对崔莺莺的同情和肯定,表现出他思想意识的进步。另外《董西厢》还突出了红娘这一人物角色,奠定了《王西厢》中红娘形象的基础。 不过,《董西厢》还只是由一个人弹着弦索歌唱的,所以它又名《弦索西厢》或《西厢(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