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部分原理:(共7个)

1.【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原理内容】: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3【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怎样做到: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要反对主观主义.

②要辩证地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和把握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④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注意包括的两个子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它集中的表现在不可抗拒性。

【方法论】: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7【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②正确地发挥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部分原理:(共17个)

联系,发展,矛盾

联系的观点

1. 【原理】: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联系具有客观性,(注意这句话)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通过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加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2【原理】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认识角度)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实践角度)

3【原理】: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1. 在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中,整体处于主导的统帅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2.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发展的观点

4.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原理】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6.【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狭义)①如实地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广义)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含狭义三点。②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③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④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竞争制胜的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要求:①坚持发展的观点促进新事物的产生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7【原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意义:要承认和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1.人们利用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 人们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8【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内因,要给以充分重视;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9 【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形式:①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②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不同从而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我们要①坚持适度原则(量变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保持其原有性质不变,因此,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②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都要经过质变来实现,);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④学会优化结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不同从而引起质变)。

10【原理】:任何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意义:我们应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

矛盾的观点

11. 【原理】:对立统一原理

[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

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2.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任何事物都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两分法是指全面看问题的观点,即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①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②既要看到两方面的对立,又要看到两方面的统一。

13.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不相同;矛盾的每一个侧面也各不相同。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因: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意义)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工作。(意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怎样:第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二,分析不同事物具有的不同矛盾

第三,分析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特点

第四,分析矛盾双方具有的不同特点

第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4. 【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1.宏观考查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2.微观考查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这要求我们从特殊性当中概括出普遍性②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这要求我们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15. 【原理】: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

2.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1. 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16. 【原理】:矛盾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1.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也要重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17. 【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基础。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2)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

接感知;本质是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现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

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3)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的.本质离不开

现象,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是认识事物的入门向导.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2)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5、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7、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由于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性质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自觉追求真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8、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原理内容]:①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③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

[方法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技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2、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原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②凡是符合发展规律,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2)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

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总之,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①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②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要尊重他人,要主动关心人,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③要顾全大局,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4.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同时集体应当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认识论原理),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6、人的本质属性原理

[原理内容]: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但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这是由于: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并且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反对“人性自私论”。

7、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这根本的、决定的作用。(2)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甚至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过分夸大个人的需要和意志。

★8、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主要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事个人活动要做到正视社会环境,尊重社会规律。正确对待社会现实,利用提供的有利条件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为社会进步作贡献。★★9、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和源泉,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

(2)人生的价值的实现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3)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首先就要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2)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①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②要在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③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④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⑤树立崇高的理想,艰苦奋斗,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⑥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10、崇高的理想的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永远结合在一起。

11、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自己的理想同人类的崇高理想、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2、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1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改善两者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这样的双重目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资源问题

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抓好资源节约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从源头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有利于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从经济角度如何节约能源

①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压缩或淘汰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产业(企业)。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全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兴产业,走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能源资源得到优化配置。④加强节能管理,通过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节能降耗,形成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⑤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⑥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⑦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同发达国家在节能降耗和资源利用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联系哲学常识谈谈应如何解决资源问题?

(1)我国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而且资源利用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均较低,这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2)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重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坚持发展、创新的观点。运用新技术,开发新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化,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内外因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指出我国应当怎样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政府要转变职能,切实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创设有利于全社会节约资源的氛围和环境。

②国家工作人员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转变工作作风,自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资源的保护力度。

③公民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保护和节约资源的义务,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民族问题

西藏(新疆,内蒙古)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①新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为西藏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②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③西藏地区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努力发展;同时,党和国家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大大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内容

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部分原理:(共7个) 1.【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原理内容】: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整个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3【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怎样做到: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要反对主观主义. ②要辩证地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和把握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④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4【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注意包括的两个子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它集中的表现在不可抗拒性。 【方法论】: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7【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②正确地发挥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辩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l、自然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能正确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6、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习题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

个命题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1.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2.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蹭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4.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15.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 ) A.有用即真理 B.凡真理必有用 C.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6.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哲学原理 1、两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P34: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的观点P36: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客观的和规律性。 2、三大规律 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P39:(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

在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P43: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P44: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经过了第一次否定,是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五对范畴P38 五对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确定关系中,因果区分是确定的,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但在事物发展的无线链条中,因果区分又是不确定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论意义: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3:认识是辩证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

理论联系实际之辩证唯物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之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经细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用辨证法观点来了解我们的人和事: 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和出发点,也是坚持唯物论、辩证法的根本。按照哲学原理,了解情况必须要结合实际,了解得全,了解得准,做到周

2020最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全书)

辩证唯物主义 陈志强编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是物质的(与环境有关的材料) 原理: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规律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其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⑴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⑵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5、为什么要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 罚。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证明这一点。 (3)我们要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错误倾向: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意识的内涵: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其中物质的理.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其中“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事物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56、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正确说明这一论断的选项是①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②人类社会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③人类思维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④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7、法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上帝创造的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58、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①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②新陈代谢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④昼夜循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59、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0、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 D、劳动和社会交往 61、一些动物可能会“望梅止渴”,但不会“谈虎色变”,而人却会“谈虎色变”。这是因为 A、动物没有意识 B、动物没有反射性活动 C、人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D、人有意识 62、下列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它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③它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具体方法④需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55、B 56、B 57、B 58、B 59、D 60、D 61、C 62、A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整理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原因: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简要解释本原、第一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1)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研究 (2)近代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研究 (3)现代哲学侧重于结合型研究(补充:含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 4、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不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回答:A、唯物主义含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

辩证唯物论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是物质,人的意识一开始也是社会的产物,要求我们承认世界是物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理:(1)规律是客观的,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 要求”(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具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依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 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 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 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 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 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 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 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 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 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的复习 一. 教学内容: 本讲开始进行哲学的复习 复习第一课:辩证唯物主义 具体复习的考点是: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3.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知识归纳和讲解: 下面是本课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图表。本课的知识是以物质意识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核心构建的知识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看法、以及对自然界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它不仅科学的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科学的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3. 哲学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三)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 意识的本质: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和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致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 制约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因素: (1)立场不同(利益出发点不同)。 (2)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3. 方法论: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表现: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意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内容:包含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青少年应具备的态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以先进的科学文化武装自己,把暴力、色情、迷信等消极腐朽文化和各种信息垃圾拒绝在“视窗”之外。做到文明上网,文明留言。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1. 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2. 为什么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 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讲,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6.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 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 (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 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两方面的辩证关系) 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实质:扬弃 (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期阻碍作用。 3、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人类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

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底只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社会历史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